资源描述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实施方案
7 / 7
———————————————————————————————— 作者:
———————————————————————————————— 日期: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昆阳路小学
年级:五年级
班级:3班
人数:19人
学科:语文
课题:28 唯一的听众
教时:2
教师:宋翠翠
日期:5.24
一、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沮丧、懊恼、诅咒、难以置信”等词语。
2.默读课文,通过品读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3.运用变换人称或补充情节等方法练习创造性复述。
4.感受老教授对“我”真诚无私的鼓励和帮助,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二、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
《28 唯一的听众》是五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训练目标是继续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鼓励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关爱、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神情的变化,一条是“我”的心理、行为的变化,。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本文语言优美,蕴含着人性的美。老人为了鼓励“我”,让“我”找回拉小提琴的信心,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拉琴水平,谎称自己是聋子,只为保护“我”的自尊。但是,学生对老人这样的鼓励方式在理解方面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课上引导学生围绕此质疑,并展开教学。在细细品读描写老人语言和平静的眼神的语句的过程中,揣摩老人的心理,引导学生感悟老人的用心良苦,为创造性复述提供扶手,奠定基础。
2.学生实际
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课前预习能力。学生基本能在预习中读通课文,独立学习字词,运用已掌握的一些方法自主理解词语,教师只需对极少数易错字稍作强调即可,重点词语的理解要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感悟。如文中两次出现的“秘密”需引导学生放在具体语境中体会不同的含义。
练习创造性复述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学生通过上一单元的学习,已经初步学习了改变复述的顺序、人称或补充情节等创造性复述的方法,但自主地开展合理的想象来进行创造性复述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本课质疑的空间很大,学生能找到矛盾点进行提问,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释疑的过程中结合“我”的心理变化,从“我”的角度展开想象,揣摩老人的心理活动。课中拟通过变换人称,结合师生共同研读文本时感悟到的人物心理,练习创造性复述,丰富复述的方法和策略,同时在复述中加深对老人在保护“我”的尊严的前提下给予“我”鼓励的美好心灵的认识。
学生在日常交际中,都有助人为乐的意识,但很少考虑到要在不伤及他人自尊的前提的帮助才是真正地帮助。通过本课的学习,期望学生能从老教授的角度得到启发,明白有种帮助叫尊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沮丧、懊恼、诅咒、难以置信”等词语。
2.默读课文,通过品读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3.学习转换人称复述课文内容。
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约2分钟
预备2分钟
播放视频《卖给清洁工的半价奶茶》。
观看视频,交流感受。
为理解课文进行铺垫。
约3分钟
一、揭示课题。
1.出示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提问:为什么“我”会想起“我唯一的听众”?
随机板书:“我” 老人(装聋)
鼓励 感激
沮丧 无法割舍
2.揭示课题
板书:28 唯一的听众
交流
齐读课题
检查预习,把握文章的中心:老人装聋给予“我”鼓励。
约6分钟
二、整体感知。
1.简要概括全文内容
师:请把握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简要说说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
2. 质疑问难
交流
生思考,交流。
预习情况反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抓住关键词进行提问。
约25分钟
三、精读片段。
过渡:这位装聋的老人是怎样鼓励“我”的呢?默读课文,边读边思,划出相关句子。
随机板书:语言 神情
(一)品读老人的语言。
1.随机出示老人的语言: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
l “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l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有一次,她竟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2. 感悟老人的言下之意
师:老人的每一句话都对“我”的内心产生巨大的触动。这些话是老人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我听了这些话后心理有怎样的变化?请你联系上下文,揣摩老人的言下之意,并在一旁批注。
3.用诗一般的语言改写句子
展开想象,完成填空:
有一次,她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品读老人的神情
过渡:除了老人这诗一般的语言,她还用了什么方式来鼓励“我”?请浏览课文第4—12节,用曲线划出相关语句。
1.出示描写老人眼神的句子。
2.教师引读,品味老人眼神中的深意。
(三)感悟老人品质,练习创造性复述
1.提问:老人的真实身份是什么?你有什么疑惑吗?
预设:老人拉琴的水平那么高,为什么不直接教“我”怎么把琴拉好,而是用语言和神情来鼓励“我”?老人为什么装聋?
随机板书:尊重
2.变换人称,依据文本想象老人第一次在小树林见到小伙子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言等,进行创造性复述。
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圈划句子,交流。
默读,批注,
交流,朗读句子。
交流
浏览课文,划句子。
朗读
交流
同伴交流反馈。
以人物语言为线索,展开教学,感悟人物思想品质。引导学生从词句间体会人物的言外之意。
以人物神态为线索,展开教学,感悟老人的用心良苦。
抓住文中的矛盾点进行提问,感悟老人用装聋的方式鼓励“我”是顾及到了“我”的自尊。
根据句子所处的上下文,合理想象,进行创造性复述。
约1分钟
四、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
如此动情的文章,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个眼神,让我们感受到了老人给予“我”的尊重,给予“我”的鼓励。在这样的鼓励下,“我”拉琴的信心和水平怎会不提高呢?
2.作业:
(1)背诵倒数第二节;
(2)请你试着把老教授作为第一人称,叙述与小伙子在小树林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写一写。
布置的作业内容和教学重难点紧密联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落实单元训练目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的两处“秘密”的不同含义。
2.运用变换人称或补充情节等方法,继续练习创造性复述。
3.根据老教授的言行,谈一谈如何帮助他人。
板书设计
28 唯一的听众
鼓励 尊重
老人(装聋) “我”
感激
(语言、神情) 沮丧 无法割舍
教学反思:
28 唯一的听众
①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磨”之后下的结论。我拉出的小夜曲,在他们听起来,就像是锯桌腿的声音。我感到沮丧和灰心,不敢在家里练琴。我终于发现了一个绝妙的去处,楼区后面的小山上,有一片年轻的林子,地上铺满了落叶。
②一天早晨,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脚步声,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③尽管这里没有父亲与妹妹的评论,但我感到懊恼,因为我显然将那把锯子带到了林子里。我不由得诅咒自己:“我真是个白痴!”
④当我感觉到身后有人而转过身时,吓了一跳,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双眼平静地望着我。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和谐的美,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
⑤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老人叫住我,说:“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有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⑥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
⑦“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⑧我被这位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暗暗有了几分信心。嘿,毕竟有人夸我了,尽管她是一个可怜的聋子。我于是继续拉了起来。以后,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琴,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⑨很快,我就发觉我变了,家里人也流露出一种难以置信的表情。我又在家里练琴了,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若在以前,妹妹总会敲敲门,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说:“求求你,饶了我吧!”而现在,我已经不在乎了。当我感觉到这一点时,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我不再坐在木椅子上,而是站着练习。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早就湿透了衬衣。同时每天清晨,我还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而我唯一的听众也一定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了。有一次,她竟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了她是个可怜的聋子。
⑩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终于有一天,我拉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感到大吃一惊。妹妹逼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12号楼,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一个聋子。”
⑪“聋子!”妹妹先是一愣,随即惊叫起来,仿佛我在讲述天方夜谭,“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经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
⑫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珍藏着一位老人美好的心灵。每天清晨,我总是早早地来到林子里,面对着这位老人,这位耳“聋”的音乐家——我唯一的听众,轻轻调好弦,然后静静地拉起一支优美的曲子。我渐渐感觉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那些美妙的音符从琴弦上缓缓流淌着,充满了整个林子,充满了整个心灵。我们没有交谈过什么,只是在一个个美丽的清晨,一个人默默地拉,一个人静静地听。老人靠在木椅上,微笑着,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⑬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我能熟练地拉出许多曲子。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但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每天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