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曲线和方程》教案
【课 题】曲线和方程
【教 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曲线上的点与方程的解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2、初步领会“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概念;
3、学会根据已有的情景资料找规律,进而分析、判断、归纳结论;
4、强化“形”与“数”一致并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直线方程的引入,加强学生对方程的解和曲线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的认识;
2、在形成曲线和方程的概念的教学中,学生经历观察、分析、讨论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出结论,并能有条理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能用所学知识理解新的概念,并能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从中体会转化化归的思想方法,提高思维品质,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目标:
1、通过概念的引入,让学生感受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2、通过反例辨析和问题解决,培养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勇于批判、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怎样利用定义验证曲线是方程的曲线,方程是曲线的方程
【教学方法】问题探索和启发引导式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感性认识阶段——以旧带新,提出课题
师:在本节课之前,我们研究过直线的各种方程,建立了二元一次方程与直线的对应关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何一条直线都可以用一个二元一次方程表示,同时任何一个二元一次方程也表示着一条直线。下面看一个具体的例子:
(出示幻灯片2)
幻灯片2
画出方程表示的直线
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直观上深刻体会如下结论:
(出示幻灯片3)
幻灯片3
1、直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
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直线上。
即:直线上所有点的集合与方程的解的集合之间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
也即:
(出示幻灯片4,引导学生类比、推广并思考相关问题)
幻灯片4
类比:
推广:
即:任意的曲线和二元方程是否都能建立这种对应关系呢?
也即:方程的解与曲线C上的点的坐标具备怎样的关系就能用方程表示曲线C,同时曲线C也表示方程?为什么要具备这些条件?
师:以上问题就是本节课研究的内容:曲线和方程(板书课题)。
二、分化本质属性阶段——运用反例揭示内涵
师:刚才的讨论中,有的同学提到了应具备关系:“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有的同学提到了应具备关系:“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还有的同学虽用了不同的提法,但意思不外乎这两个。现在的问题是:上述的两种提法一样吗?它们反映的是不是同一事实?有何区别?究竞用怎样的关系才能把幻灯片4中的曲线和方程的这种对应关系完整的表达出来?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我们来研究下列问题:
(出示幻灯片5,让学生回答问题,并加以纠正和总结)
幻灯片5
用下列方程表示如图所示的曲线C,对吗?为什么?
师:方程⑴、⑵、⑶都不是曲线C的方程。第⑴题中曲线C上的点不全是方程的解;例如点A(-2,-2)、B(,)等不符合“曲线上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这一结论。第⑵题中,尽管“曲线上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但是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却不全在曲线上;例如D(2,-2)、E(,)等不符合“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上”这一结论。第⑶题中既有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如G(-3,3)、H(,)等都不在曲线上,又有曲线C上的点,如M(-3,-3)、N(-1,-1)等的坐标不是方程的解。事实上,⑴、⑵、⑶中各方程所表示的曲线应该是如图所示的3种情况。
(出示幻灯片6)
幻灯片6
师:以上我们观察分析了幻灯片3、5中的问题,发现幻灯片3中的问题完整地用方程表示曲线,用曲线表示方程;而幻灯片5中的问题不能完整地用方程表示曲线,用曲线表示方程。如果我们把完整地用方程表示曲线和用曲线表示方程看成“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的话,那么就可以给“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下定义了。
三、概括形成定义阶段——讨论归纳给出定义
师:在下定义时,针对幻灯片5中的第⑴个问题“曲线上没有其坐标不是方程的解的点”应作何规定?
生:“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
师:针对幻灯片5中的第⑵个问题“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不在曲线上”应作何规定?
生:“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有是曲线上的点”。
这样,我们可以对“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下这样的定义:
(出示幻灯片7)
幻灯片7
一般地,在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某曲线C上的点与一个二元方程的实数解建立了如下的关系:
⑴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
⑵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那么,这个方程叫做曲线的方程;这条曲线叫做方程的曲线(图形)。
四、定义强化理解阶段——多种表征、深化内涵
师:大家熟知,曲线可以看作是由点组成的集合,记作C;一个二元方程的解可以作为点的坐标,因此二元方程的解集也描述了一个点集,记作F。请大家思考:如何用集合C和F间的关系来表述“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定义中的两个关系,进而重新表述“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的定义。
启发学生得出:关系⑴指点集C是点集F的子集;关系⑵指点集F是点集C的子集。
(出示幻灯片8)
幻灯片8
这样用集合相等的概念定义“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为:
师:另外从充要条件的角度看,关系⑴或⑵仅是“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的必要条件,只有两者都满足了“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才具备充分性。
五、应用和强化阶段——主动参与、合作交流
1、初步应用、突出内涵
(出示幻灯片9,让学生思考后回答下列问题)
幻灯片9
下列各题中,图所示的的曲线C的方程为所列方程,对吗?如果不对,是不符合关系⑴还是关系⑵?
学生回答:⑴错。不符合定义中的关系⑵,即但FC。
⑵错。不符合定义中的关系⑴,即但CF。
⑶错。不符合定义中的关系⑴和⑵,即CF且FC。
2、变式应用,提升能力
(出示幻灯片10,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以下问题)
幻灯片10
解答下列问题,且说出各依据了“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定义中的哪一个关系?
⑴点A(3,-4)、B(,2)是否在方程的圆上?
⑵已知方程为的圆过点C(,m),求m的值。
学生回答:⑴依据关系⑴点A在圆上,依据关系⑴点B不在圆上。
⑵依据关系⑵求得m=。
六、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实例的研究,掌握了“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的定义,在领会定义时,要牢记关系⑴、⑵两者缺一不可,它们都是“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的必要条件,两者都满足了“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才具备充分性。
曲线和方程之间一一对应的确立,进一步把“曲线”与“方程”统一了起来,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更多地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
七、作业:
1、教材37页,习题2.1 A组 1、2题。
2、思考题:如果两条曲线的方程和的交点为M(),求证:方程表示的曲线也经过点M。(λ为任意常数)
19 / 7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