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2547579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张学强【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2、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意境 。3、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4、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隐逸的人格志向。【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 融合的【教学过程】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思无邪”“一言以蔽之”的诗经,到被尊为百世之师的“楚辞”的代表作离骚,从刚健清新的汉乐府,到多姿多彩的南北朝民歌,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到了唐代便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豪放飘逸

2、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通俗晓畅的白居易的诗,形成了唐诗的巅峰,而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也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世人关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浩然的山水田园世界,去领略他笔下那种恬静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他那隐逸自得之志趣。二、复习旧知: 置身诗境:通过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并沉浸其中,与诗人产生共鸣,得到审美享受。 缘景明情:读者根据在想象中勾勒出来的诗人描绘的意境,触景生情,去感受、体会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自己萌发的情感,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 鉴赏方法:反复诵读抓住意象联想、想象进入意境缘景明情三、诗歌鉴赏(一)简介作者 1、孟浩然,

3、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号王孟。他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有孟浩然集。2、写作缘由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40岁之前,他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中。40岁到长安谋仕不遇,在外游历数年后返乡,又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的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这首诗就是写“夜归鹿门”的情景。(二)、品读课文1诗题解读: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

4、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用典。2诗句意象山寺钟鸣、渔梁渡头、江村、乘舟、鹿门、月、烟树、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幽人3意象解读 意象是指蕴孕着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或事物。诗歌最主要的特点是抒情,而情感的载体和媒介是意象。诗中所选意象又承载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对比 沉缓的钟声 嘈杂的人声 佛门清静 尘世纷繁 同是乘舟,两个方向 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 归宿不同,心境不同 “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 隐居鹿门,心慕先辈。 山中场景,侧重写隐居。4、情感解读: 美好的景色衬托出诗人

5、怎样的心情?(缘景明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一、二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对比中,使人联想起诗人潇洒超脱的情怀。 三、四二句,写世人回村,诗人却离家归鹿门,在两种归途中,表露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 五、六二句,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耀着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不知不觉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公的隐居处,这两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七、八二句,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世隔绝,与山林作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5、再现诗境: 这

6、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联想想象,补充形象,用散文化的语言细致描绘,再现诗句画面,并为画面命名。6、感悟诗境: 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了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了一种独到的意境诗中所写: 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 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特别是此诗后四句景色宁静、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宁静、清幽,于是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这宁静、清幽即是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四、深入探究:一、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

7、个场景,在诗歌中找出一个动词将这两个意境联系起来。二、“余亦乘舟归鹿门”中“归”有那两层含义?明确:“归”一指鹿门;一指归隐。体现了作者从世俗到隐逸之路。三、此诗语言朴素平淡,但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孟浩然的诗语言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富有生活气息。你能举出两例吗?四、你如何看待诗人的“归隐”呢?结合其他诗作略作探究。五、课堂小结: 苏轼曾经说过,孟浩然的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后山诗话引)。他所说的“才”和“材料”,主要是指才学,指在诗中博采成语典故。这严格说,并不能成为孟浩然的缺点。如果按我们的理解,把“无材料”解释为生活经历的简单,思想内容不丰富,那么苏轼这几句评语就更切中孟浩然的弱点。孟浩然的好诗不仅数量不多,而且篇幅也多半很简短,他所擅长的诗体,主要是五古和五律。 六、真正让生活失去色彩的,不是伤痛,而是心灵的落寞;真正让脸上失去笑容的,不是苦难,而是心灵的困惑。而你们正值青春年少,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积极面对人生坎坷。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