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理学报 2024,Vol.56,No.4,421434 2024中国心理学会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https:/doi.org/10.3724/SP.J.1041.2024.00421 收稿日期:2023-03-28*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E01123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2371444)。通信作者:李晶,E-mail: 421 多对象情境中一级视觉视角采择的自发性表现*豆 艳1,2 李 晶1(1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京 210097)(2江苏开放大学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南京 210036)摘 要 本研究设计了 3 项实验探究多对象情境
2、中一级视觉视角采择的自发性表现。实验 1 通过改编经典的任务范式,验证了一级视觉视角采择的过程是可以自发产生的观点。实验 2 增加了一个虚拟对象,结果发现存在多个对象的情况下,尤其是对自我视角进行判断时,虚拟对象所看到的客体数量一致性会产生群体视角作用,影响任务绩效。实验 3 将虚拟对象看到的客体数量设定为不一致,证明对象间视线的一致性也会吸引被试的注意,在自我视角和他人视角条件下产生不同的影响作用。总之,在多对象情境中,无论该视角是否为目标视角,人都会高度灵活、自发地对他人视角进行采择,这一过程受到“本人目标对象无关对象”三者间关系的影响,呈现出基于情境的特有表现。关键词 一级视觉视角采择,
3、自发性,多对象,自我中心干扰,非自我中心干扰 分类号 B842 1 引言 在人类交往的过程中,为了减少互动和对话中的歧义,常常需要我们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根据对方的动作、表情等对他人的心理状态(如信念、态度、意图、愿望等)进行推论、理解和预测(Samson et al.,2010)。视角采择(perspective taking)是许多社会互动、空间互动的基石,在我们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中(如共情他人)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邵雨婷 等,2020)。张文新(1998)综合了不同的表述,将视角采择定义为个体在区分自己和他人视角或观点的基础上,表征他人所看到的世界,并对他人的视角或观点做出准确推断的能力
4、(Surtees et al.,2013a,2013b),其本质特性在于个体认识水平上的去自我中心化,即能意识到自我和他人视角或观点的潜在差异,并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做出准确的理解和推测。根据视角采择的对象和客体性质的不同,有研究者将视角采择分为社会视角采择、空间视角采择和视觉视角采择(Surtees et al.,2013a)。视觉视角采择是人类社会认知的基本要素,反映了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感知能力,因此被认为是心理理论系统的低级机制(Apperly&Butterfill,2009;Schurz et al.,2015)。许多关于儿童和非人类动物的研究表明,视觉视角采择并非单一的能力,可划分为
5、一级和二级视觉视角采择(Flavell et al.,1981)。一级视觉视角采择是对他人视角的理解,即判断他人看到了什么东西(What),能理解可能由于遮挡,自己和他人未必能看到相同物体的能力。二级视觉视角采择是对他人怎么看世界的更复杂的判断过程(How),能理解同时对自己和他人可见的物体,在不同的视觉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印象和经验的能力(Flavell et al.,1981;Kessler&Rutherford,2010;Surtees et al.,2013b;左婷婷,胡清芬,2019)。传统的心理理论观点认为,视角采择的过程是一个相对较慢的,涉及认知资源消耗的复杂过程,是非自发产生
6、的(Apperly,2010;Apperly&Robinson,2003;Gopnik&Meltzoff,1998)。而近些年的研究者则倾向于认为采择他人视角的过程是自发(spontaneous)产生的、快速的,但这些操作会受到意图、注意力或其他因素的影响(OGrady et al.,2020;Westra,422 心 理 学 报 第56卷 2017)。一级视觉视角采择的自发性研究常用的实验范式是由Samson等人(2010)提出的点视角任务(dot-perspective task)。在该实验范式中,刺激材料为一个虚拟对象(avatar)站在一个虚拟房间中的场景图片,该虚拟对象面朝左侧或右侧
7、墙壁,在两侧墙壁一共分布着03个红点。被试需要从提示的视角(自己或他人)判断红点的个数是否与呈现的数字线索相匹配。结果发现,无论是从他人还是自己的视角来判断,被试与虚拟对象看到的点数不一致比一致条件下,反应时更长且错误率更高,即出现一致性效应(self-consistency effect)。Samson等人认为与判断视角不相关的视角干扰了判断过程,使得一致和不一致的条件下产生了差异化的结果,被试自己的视角与他人的视角不一致时,被试对他人视角的判断受到自我中心的干扰(egocentric intrusion),即在判断他人视角时自发激活自己的视角;被试对自己视角的判断受到非自我中心的干扰(al
8、tercentric intrusion),即在判断自己的视角时自发激活了他人的视角(吴梦慧 等,2022)。后来,该范式被广泛地使用到视觉视角采择自发性的研究中,该结论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支持(Qureshi et al.,2010;Santiesteban et al.,2014;Surtees&Apperly,2012)。在有关视觉视角采择自发性机制的研究领域内,人们常用内隐心智化(Implicit mentalizing)和潜心智化(Submentalizing)两个理论进行解释(潘威 等,2017;Santiesteban et al.,2014)。其中,内隐心智化也称为内隐心理理
9、论,即婴幼儿、成人先天具有思考他人心理状态的内在能力,对个体的心理表征是无意识的、自发产生的,而非受控制加工的(Cole et al.,2017;Heyes,2014)。而潜心智化是一种一般认知加工(例如注意、空间认知和记忆等)的易化过程,不涉及对心理状态的思考,但在社会情境中刺激了心理化的产生。两个持方都积累了大量的证据,但并不能反驳另一方,由此Capozzi和Ristic(2020)提出了一个整合的机制:潜心智化(如凝视方向、朝向)和内隐心智化(如意图、兴趣)可以同时独立地运作,领域一般性的认知活动在单独解释社会认知过程时能力有限,内隐心智化是对其社会意义的补充和调节。为此,本研究设计了3
10、个实验,旨在探究与以往经典的研究相比,存在两个采择对象时,一级视觉视角采择过程中的自发性表现,并对表现背后的原因进行尝试性解释。经典的点视角任务范式(Samson et al.,2010)较适用于对象较少或对象们所见目标点数较为统一的场景(例如,Capozzi et al.,2014),考虑到本次研究中的条件变化较多,我们采用了Mattan等人(2015)的隔墙场景并进行了改编。在他们的研究中,设置了有几堵墙壁间隔的房间,两个虚拟人物背对被试,身着不同颜色的衣服分别代表自我和他人的视角,朝向不同的墙壁。结果发现,当目标视角是自我虚拟人物的视角时,被试倾向于优先考虑自我相关的视角而非他人(不相关
11、)的视角,这一发现支持其自我优势效应的假设。该实验虽与本研究中关注多对象存在的视觉视角采择自发性的研究目的不同,而且任务程序也与经典实验(Samson et al.,2010)存在差别,但其场景图片的设置与本研究想要呈现的效果不谋而合,并且虚拟人物的数量可以依据研究目的调整为一个或两个,可为本研究提供范式参考。此外,该范式中的虚拟人物总是与被试视角相当,凝视着远处的墙壁,也排除了视觉空间转换或心理旋转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适宜本研究的开展。因此在实验1里,我们对该范式进行了改编,进行有效性验证,并探索在新的范式场景中,存在单个对象时,人们是否会自发采择他人视角,实验结果作为后续研究的基线。实验2
12、在实验1范式可行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对象,探索存在两个对象时,不同对象的视角如何影响视角采择的自发性。实验3在实验2的基础上,通过对虚拟对象视线进行操控,进一步探究多个对象的视线方向一致性是否会影响视角采择自发产生的过程。我们假设:(1)改编后的范式中,当单个对象存在时,一级视觉视角采择的过程是自发产生的,与先前的经典研究一致。(2)存在多个对象时,一级视觉视角采择的过程仍然是自发产生的;且他人他人客体一致性的情况下,将产生认知便利,从而促进这种自发性生成。(3)多个对象存在时,即使他人他人客体不一致,一级视觉视角采择的过程仍然是自发产生的;视线的一致性作为重要的注意线索,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影响
13、作用。2 实验1:单对象视角采择的自发性 2.1 方法 2.1.1 被试 采用G-Power 3.1估计样本量为30人(=0.05,1 =0.90,effect size f=0.25)。实验最终招募在校大学生共32名,其中男生16名,女生16名,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本研究的3个实验均经过学校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批准号为NNU202106018),第4期 豆 艳 等:多对象情境中一级视觉视角采择的自发性表现 423 所有被试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进行实验,实验后获得相应实验报酬。2.1.2 实验设计 本实验为2(判断视角:自我、他人)2(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性:一致、不一致)的被试内实验设计。其中
14、,判断视角指被试从哪个视角进行判断;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性指从被试和虚拟人物的视角所看到的黑点数量的一致性。因变量为正确率、正确反应时间。2.1.3 实验仪器和材料 实验仪器为20英寸的联想电脑,屏幕分辨率为19201080像素,刷新频率为60 Hz,实验程序由E-prime 2.0编写。呈现的刺激图片如图1所示,图片中的虚拟房间参照Mattan等人(2015,实验1)的设计,通过3D Max软件进行建模。房间包括三个外墙(左侧墙壁、右侧墙壁、后墙)和两个内隔墙,将房间分为三个部分。黑点被放置在后墙壁中间水平高度的位置上,为了保证被试计数的过程是快速且不费力气的,每次呈现的点的个数不会超过3个(T
15、rick&Pylyshyn,1994)。身着蓝色衣服的虚拟人物随机出现在左或右内隔墙,受到隔墙和头部方向的限制,仅能看到所面向墙上的黑点。而被试面向屏幕,从45俯视角观看场景,因此能同时从自己的视角和虚拟人物的视角进行观察。图1 实验1刺激图片示例 注:a为自我他人客体一致,b为自我他人客体不一致 2.1.4 实验程序 实验1程序的流程如图2所示,细节遵循了Samson等人(2010)的实验1进行设置。每个试次都以一个屏幕中央的红色注视点“+”作为试次的开始,呈现750 ms;空屏500 ms后,出现中文汉字“你”或“他”,告知被试从自己的角度判 断还是从虚拟人物的角度判断,呈现时间为750
16、ms;空屏500 ms后,出现03的数字线索,表示黑点的个数,呈现750 ms;再次空屏500 ms后,呈现虚拟房间的图片,此时被试需从给定的视角判断看到的黑点的个数与之前呈现的数字线索是否匹配,匹配时按F键,不匹配按J键(如图2所示,从“你”即被试的视角能看到三个点,从“他”的视角能看到两个点),被试需要在2000 ms内做出按键反应,否则自动进入下一个试次。呈现指导语后,进入练习阶段,此阶段包括8个练习试次,每个试次后都给予正确或错误的反馈,待被试充分了解实验规则后进入正式实验,否则需重复练习。被试按照指导语,在保证正确率的同时尽快做出反应。正式实验包括200个测试试次,包含96个匹配和9
17、6个不匹配试次(48个从自己/虚拟人物的角度判断),8个填充试次。实验分为4个组块,每个组块含50个试次,包括48个测试试次和2个填充试次,每个组块下试次的顺序进行了设定以保证不会连续三次出现类型相同的试次。在一半的试次里,虚拟人物看到的点的个数与被试看到的点的个数一致(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条件),在另一半的试次里,虚拟人物看到的点的个数与被试看到的点的个数不一致(自我他人客体不一致条件)。同时,除了自变量的设置,虚拟人物的朝向、位置、03数字线索的呈现次数、键盘按键的顺序都在实验中进行了平衡。2.1.5 数据分析 本研究运用SPSS 25.0对实验结果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其中,只有对刺激图片正
18、确反应的反应时数据参与统计分析,错误反应及填充试次的反应时数据不参与统计分析。2.2 结果与分析 被试对所有刺激图片的反应平均正确率为93.85%,平均正确反应时间为768.49 ms。对所有被试的正确率和反应时间进行相关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为0.09,且p=0.63 0.05,说明被试在实验过程中的速度和准确率之间不相关,故不存在速度准确率权衡。32名被试在不同条件下完成点视角 图2 实验1流程图示例 424 心 理 学 报 第56卷 任务的平均正确率和正确反应时如表1所示。表1 实验1中被试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正确率和正确反应时(M SD)判断视角 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性正确率 正确反应
19、时(ms)自我 一致 0.97 0.03 715.49 157.63不一致 0.91 0.08 749.94 173.77他人 一致 0.96 0.03 754.62 156.83不一致 0.92 0.07 853.92 176.71 对正确率进行2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如下:(1)判断视角的主效应不显著,F(1,31)=0.01,p=0.93。(2)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性的主效应显著,F(1,31)=32.31,p 0.001,2 p=0.51,95%CI=0.03,0.07,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时的反应正确率(M=0.97,SE=0.01)高于不一致情况(M=0.92,SE=0.01)。(3)判
20、断视角和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性的交互效应不显著,F(1,31)=0.12,p=0.93。对正确反应时进行2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如下:(1)判断视角的主效应显著,F(1,31)=53.83,p 0.001,2 p=0.64,95%CI=91.45,51.66,从自我视角进行判断时(M=732.72 ms,SE=29.01 ms)的正确反应时短于从他人视角进行判断的反应时(M=804.27 ms,SE=29.24 ms)。(2)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性的主效应显著,F(1,31)=96.09,p 0.001,2 p=0.76,95%CI=80.78,52.96,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时(M=735.06 ms
21、,SE=27.38 ms)的正确反应时短于不一致条件(M=801.93 ms,SE=30.38 ms)。(3)判断视角和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性的交互效应显著,F(1,31)=42.86,p 0.001,2 p=0.58。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在自我判断视角下,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时(M=715.49 ms,SE=27.87 ms)的正确反应时显著短于不一致(M=749.94 ms,SE=30.72 ms)的情况,F(1,31)=16.12,p 0.001;在他人判断视角下,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时(M=754.62 ms,SE=27.72 ms)的正确反应时也显著短于不一致(M=853.92 ms,SE=3
22、1.24 ms)的情况,F(1,31)=143.93,p 0.05,说明实验过程 中不存在速度准确率权衡。34名被试在不同条件下完成点视角任务的正确率和正确反应时如表2所示。对正确率进行22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如下:(1)判断视角的主效应显著,F(1,33)=13.18,p 0.01,2 p=0.29,95%CI=0.02,0.06,从自我视角进行判断时(M=0.95,SE=0.01)的正确率高于从他人视角(M=0.91,SE=0.01)进行判断。(2)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性的主效应显著,F(1,33)=25.10,p 0.001,2 p=0.43,95%CI=0.03,0.07,自我他人客体
23、一致时(M=0.96,SE 0.01)的正确率高于不一致条件(M=0.91,SE=0.01)。(3)他人他人客体一致性的主效应不显著,F(1,33)=0.53,p=0.47。(4)判断视角和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性的交互效应显著,F(1,33)=10.80,p 0.01,2 p=0.25,从他人视角判断时,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时(M=0.96,SE=0.01)的反应正确率显著高于不一致时(M=0.87,SE=0.02)的情况,F(1,33)=21.34,p 0.001;而从自我视角判断时,两种条件下的正确率没有显著差异,F(1,33)=2.60,p=0.12。(5)判断视角和他人他人客体一致性的交互效应
24、不显著,F(1,33)=3.24,p=0.08。(6)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性和他人他人客体一致性的交互效应不显著,F(1,33)=0.77,p=0.39。(7)判断视角、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性和他人他人客体一致性的三者交互效应显著,F(1,33)=6.90,p 0.05,2 p=0.17。仅从自我视角判断且自我他人客体不一致条件下,他人他人客体一致(M=0.96,SE=0.01)的正确率显著高于不一致条件(M=0.93,SE=0.01),F(1,33)=5.41,p=0.03,其他方向上均未发现显著效应,Fs 0.13,具体见图5。对正确反应时进行22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如下:(1)判断视角的主效
25、应显著,F(1,33)=99.37,p 0.001,2 p=0.75,95%CI=189.28,125.11,从自我视角进行判断时(M=796.72 ms,表2 实验2中被试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正确率和正确反应时(M SD)判断视角 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性 他人他人客体一致性 正确率 正确反应时(ms)自我 一致 一致 0.97 0.01 765.34 35.69 不一致 0.96 0.01 825.44 39.40 不一致 一致 0.96 0.01 808.80 39.14 不一致 0.93 0.01 787.28 36.40 他人 一致 一致 0.97 0.01 885.56 41.63 不一致
26、 0.95 0.01 890.75 36.74 不一致 一致 0.86 0.02 1038.37 46.28 不一致 0.88 0.02 1000.97 39.61 426 心 理 学 报 第56卷 图5 实验2条件下的反应正确率 注:误差线为 1 SE,*表示p 0.05,*表示p 0.01,ns表示无显著差异,下同 SE=36.88 ms)的正确反应时短于从他人视角(M=953.91 ms,SE=40.29 ms)进行判断。(2)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性的主效应显著,F(1,33)=121.44,p 0.001,2 p=0.79,95%CI=79.47,54.70,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时(M=841
27、.77 ms,SE=37.35 ms)的正确反应时短于不一致条件(M=908.86 ms,SE=38.50 ms)。(3)他人他人客体一致性的主效应不显著,F(1,33)=0.04,p=0.85。(4)判断视角和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性的交互效应显著,F(1,33)=75.07,p 0.001,2 p=0.70,从他人视角进行判断时,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时的正确反应时(M=888.16 ms,SE=38.75 ms)显著短于不一致时的情况(M=1019.67 ms,SE=42.48 ms),F(1,33)=146.30,p 0.001;从自我视角进行判断时这种显著性并不存在,F(1,33)=0.11,p
28、=0.75。(5)判断视角和他人他人客体一致性的交互效应显著,F(1,33)=11.04,p 0.01,2 p=0.25,从自我视角判断时,他人他人客体一致时的正确反应时(M=787.07 ms,SE=37.09 ms)显著短于不一致时的情况(M=806.36 ms,SE=37.21 ms);从他人视角判断时,这种显著性并不存在,F(1,33)=2.29,p=0.14。(6)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性和他人他人客体一致性的交互效应显著,F(1,33)=21.25,p 0.001,2 p=0.39,当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时,他人他人客体一致时的正确反应时(M=825.45 ms,SE=38.13 ms)显著
29、短于不一致时的情况(M=858.10 ms,SE=37.05 ms),F(1,33)=14.42,p 0.001;当自我他人客体不一致时,他人他人客体不一致的正确反应时(M=894.13 ms,SE=36.78 ms)显著短于一致时的情况(M=923.58 ms,SE=41.11 ms),F(1,33)=5.63,p 0.05。(7)判断视角、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性和他人他人客体一致性的三者交互效应不显著,F(1,33)=2.58,p=0.12,具体见图6。3.3 讨论 从实验2的结果可以看出:首先,判断视角的主效应在正确率和正确反应时指标上都与实验1的结果相同。第二,判断视角和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性
30、的交互效应在两个指标上也都是显著的。但与实验1不同的是,实验2仅在他人视角下显示出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比不一致时,正确率更高,正确反应时更快的趋势。这表明一致性效应仅在他人视角下存在,即被试从多对象情境中某个对象的视角进 图6 实验2条件下的正确反应时 第4期 豆 艳 等:多对象情境中一级视觉视角采择的自发性表现 427 行判断时,仍可以自发激活自己的视角,出现了自我中心干扰效应;被试从自我视角进行判断之时,数据形态发生了变化,可能是因为对象增多,以及他人他人客体一致性的加入,使得从自我视角判断时干扰效应的构成更加复杂。第三,从自我视角判断时,他人他人客体一致条件下比不一致时的判断表现更好。这可能
31、的解释是:自我判断视角下,当甲和乙看到的点数是一致时(他人他人客体一致),被试意识到了这种一致性,将他们综合成一种干扰视角;而如果两个虚拟人看到的点数不一致,那么干扰的对象视角则有两个,因此反应绩效相对更差;这种情况在被试和甲看到的点数不一致时更为明显。该结果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自发采择他人的视角影响了对自我视角的采择和判断。第四,从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性和他人他人客体一致性在正确反应时指标上的交互效应可知,被试和甲所看到的点数一致且甲乙看到的点数一致的条件下,观察与判断最为便利,反应时间更快;而如果自我和甲看到的点数不一致,则他们之间的关联断开,这时甲乙的一致反而形成了一定的干扰。综上,实验2与实
32、验1一致,出现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性效应,而多对象的一级视觉视角采择区别于单个对象的视角采择,他人他人客体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影响了一级视觉视角采择的过程。面对多个对象时,一级视觉视角采择仍然是可以自发产生的。同时,他人他人客体一致性变量的加入,在采择的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其中既有促进也有干扰。此外,在实验中我们发现,虽然可能甲乙两人看到的点数不同,但他们的视线朝向有可能相同(例如都向左看),这种一致性可能吸引被试的注意(李晶 等,2017),从而存在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可能,因此实验3将在实验2的基础上对这一条件进行控制,进一步探究虚拟对象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的影响表现。4 实验3:
33、多对象视角采择的自发性他人他人视线一致性的影响 4.1 目的 在社会交往中,他人眼睛的注意方向可以诱导观察者注意其指示的方向(张智君 等,2011),虚拟人物的视线也是引发视觉视角采择自发产生的注意线索之一(Samson et al.,2010)。在本研究的范式中,虚拟人物看到的客体一致时,他们的视线必定不一致,而当虚拟人物看到的客体不一致时,两个虚拟人物的视线可存在一致和不一致的情况。因此,考虑到研究的可行性,实验3拟对将客体一致性条件进行固定,探索虚拟人物的视线对于视角采择自发性的影响。4.2 方法 4.2.1 被试 采用G-Power 3.1估计样本量为20人(=0.05,1 =0.90
34、,effect size f=0.25)。最终招募南京地区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共37名,其中男生18名,女生19名,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4.2.2 实验设计 本实验为2(判断视角:自我、虚拟人物甲)2(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性:一致、不一致)2(他人他人视线一致性:一致、不一致)的被试内实验设计。其中,他人他人视线一致性指虚拟人物甲和乙视线方向是否一致(例如,甲乙都向左或右看,即为一致)。因变量为正确率、正确反应时间。4.2.3 实验仪器、材料与程序 实验仪器与实验1一致。视线一致包括同时面朝左侧墙壁和同时面朝右侧墙壁两种,视线不一致分别朝向第一堵和第三堵墙(见图7),虚拟人物所看到的黑点数量不同。正
35、式实验试次数量、数据分析方法同实验1。图7 实验3刺激图片示例 注:a为他人他人视线一致,b为他人他人视线不一致 4.3 结果与分析 被试对所有刺激图片的反应平均正确率为93.20%,平均正确反应时间为850.80 ms。对所有被试的正确率和反应时间进行相关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为0.36,且p 0.05,即正确率越高,反应时越短,说明被试并没有为了正确率牺牲反应时,在实验过程中不存在速度准确率权衡。37名被试在不同条件下完成点视角任务的正确率和正确反应时如表3所示。428 心 理 学 报 第56卷 表3 实验3中被试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正确率和正确反应时(M SD)判断视角 自我他人客体
36、一致性 他人他人视线一致性 正确率 正确反应时(ms)自我 一致 一致 0.97 0.01 764.81 27.71 不一致 0.94 0.01 783.73 29.37 不一致 一致 0.96 0.01 806.46 29.61 不一致 0.95 0.01 791.84 29.59 他人 一致 一致 0.96 0.01 889.84 28.60 不一致 0.96 0.01 858.91 27.97 不一致 一致 0.88 0.02 976.62 29.65 不一致 0.84 0.02 934.18 27.85 对正确率进行22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如下:(1)判断视角的主效应显著,F(1,
37、36)=106.09,p 0.001,2 p=0.75,95%CI=0.04,0.06,从自我视角进行判断时(M=0.96,SE=0.01)的正确率高于从他人视角(M=0.91,SE=0.01)进行判断。(2)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性的主效应显著,F(1,36)=105.11,p 0.001,2 p=0.75,95%CI=0.04,0.06,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时(M=0.96,SE=0.01)反应的正确率高于不一致的条件(M=0.91,SE=0.01)。(3)他人他人视线一致性的主效应显著,F(1,36)=10.36,p 0.01,2 p=0.22,95%CI=0.01,0.03,他人他人视线一致时(
38、M=0.94,SE=0.01)反应的正确率高于不一致的情况(M=0.92,SE=0.01)。(4)判断视角和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性的交互效应显著,F(1,36)=74.76,p 0.001,2 p=0.68,从他人视角判断时,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时(M=0.96,SE=0.01)的反应正确率显著高于不一致时的情况(M=0.86,SE=0.01),F(1,36)=129.44,p 0.001;从自我视角判断时,这种差异不存在,F(1,36)=0.67,p=0.42。(5)判断视角和他人他人视线一致性的交互效应不显著,F(1,36)0.001,p=0.99。(6)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性和他人他人视线一致性的交
39、互效应不显著,F(1,36)=0.72,p=0.40。(7)判断视角、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性和他人他人视线一致性的三者交互效应显著,F(1,36)=12.16,p 0.001,2 p=0.25。从自我视角判断且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时(F(1,36)=10.60,p 0.01),或从他人视角判断且自我他人客体不一致时(F(1,36)=9.52,p 0.01),他人他人视线一致条件下的正确率(参数分别为M=0.97,SE=0.01;M=0.88,SE=0.01)均显著高于不一致条件(参数分别为M=0.94,SE=0.01;M=0.84,SE=0.01),其他方向上的效应不显著,Fs 0.30,具体见图8。
40、对正确反应时进行22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判断视角的主效应显著,F(1,36)=116.77,p 0.001,2 p=0.76,95%CI=152.23,104.12,从自我视角进行判断时(M=786.71 ms,SE=28.17 ms)的正确反应时短于从他人视角(M=914.89 ms,SE=27.66 ms)进行判断。(2)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性的主效应显著,F(1,36)=62.78,p 0.001,2 p=0.64,95%CI=66.50,39.40,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时(M=824.32 ms,SE=27.10 ms)的正确反应时短于自我他人客体不一致条件(M=877.27
41、ms,SE=27.87 ms)。(3)他人他人视线一致 图8 实验3条件下的反应正确率 第4期 豆 艳 等:多对象情境中一级视觉视角采择的自发性表现 429 性的主效应显著,F(1,36)=11.20,p 0.01,2 p=0.24,95%CI=6.84,27.73,视线不一致时(M=842.16 ms,SE=27.37 ms)的正确反应时短于视线一致时(M=858.43 ms,SE=27.44 ms)。(4)判断视角和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性的交互效应显著,F(1,36)=18.53,p 0.001,2 p=0.34,从自我(F(1,36)=7.58,p=0.01)或他人(F(1,36)=70.7
42、8,p 0.001)视角进行判断时,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时的正确反应时(参数分别为M=774.27 ms,SE=28.01 ms;M=874.38 ms,SE=28.04 ms)均显著短于不一致时的情况(参数分别为M=799.15 ms,SE=29.05 ms;M=955.40 ms,SE=28.11 ms),但他人判断视角下,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性影响正确反应时的作用更为明显。(5)判断视角和他人他人视线一致性的交互效应显著,F(1,36)=12.00,p 0.01,2 p=0.25,从他人视角判断时,他人他人视线不一致时的正确反应时(M=896.55 ms,SE=27.39 ms)显著短于一致时的
43、情况(M=933.23 ms,SE=28.37 ms),F(1,36)=26.79,p 0.001;从自我视角判断时,这种差异不存在,F(1,36)=0.07,p=0.79。(6)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性和他人他人视线一致性的交互效应显著,F(1,36)=5.22,p 0.05,2 p=0.13,当自我他人客体不一致时,他人他人视线不一致时的正确反应时(M=863.01 ms,SE=27.64 ms)显著短于一致时的情况(M=891.54 ms,SE=28.61 ms),F(1,36)=12.88,p 0.01;当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时,这种差异不存在,F(1,36)=0.93,p=0.34。(7)判断
44、视角、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性和他人他人视线一致性的三者交互效应不显著,F(1,36)=0.96,p=0.33,具体见图9。由于他人他人视线一致性及其相关的交互作用在正确率和正确反应时的结果不完全一致,所以 我们采用效率分数进行了计算(正确率反应时,单位为1/ms),结果如下:(1)他人他人视线一致性的主效应不显著,F(1,36)=0.16,p=0.69。(2)判断视角和他人他人视线一致性的交互效应显著,F(1,36)=4.34,p=0.04,2 p=0.11,从自我视角进行判断 时,他 人他 人 视 线 一 致 的 效 率 分 数(M=1.29103,SE=4.7105)边缘显著地高于不一致的条件
45、(M=1.27103,SE=4.9105),F(1,36)=2.90,p=0.09;从他人视角进行判断时这种效应并不存在,F(1,36)=1.96,p=0.17。(3)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性和他人他人视线一致性的交互效应不显著,F(1,36)=1.06,p=0.31。(4)判断视角、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性和他人他人视线一致性的三者交互效应显著,F(1,36)=12.60,p 0.01,2 p=0.26,从自我视角判断且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时,他人他人视线一致条件下的效率分数(M=1.34103,SE=4.9105)显著高于不一致条件(M=1.27103,SE=5.0105),F(1,36)=7.90,p=
46、0.01;从他人视角判断且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时,他人他人视线不一致条件下的效率分数(M=1.16103,SE=3.7105)显著高于一致条件(M=1.12103,SE=3.5105),F(1,36)=9.52,p 0.01,其他方向上的效应不显著,Fs 0.43。4.4 讨论 实验3在判断视角、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性的主效应以及两者的交互效应在正确率和正确反应时指标上的表现与实验1和实验2相同,再次证明了多个对象存在时,尽管对象看到的客体不一致,一级视觉视角采择仍是自发产生的。在本实验他人他人客体不一致的前提下,新加入的变量“他人他人视线一致性”在点视角任务 图9 实验3条件下的正确反应时 430
47、心 理 学 报 第56卷 判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体从效率分数的指标来看:首先,从自我视角判断且自我他人客体一致时,被试看到的黑点在同一面墙上,此时两个虚拟人物视线的一致性使得被试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于总的黑点数,从而相比视线不一致时,被试更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其次,从他人视角判断时,被试需要更加关注虚拟人物的视角,两个虚拟人物视线一致,快速指明了两个虚拟人物的视线朝向,但两个虚拟人物看到的客体是不一致的,被试需要花费更多时间进行区分,使得反应效率降低。我们将这种需要从甲的视角进行判断时,不相关的他人(乙)会干扰到被试采择他人(甲)视角的情况称为“无关对象干扰效应”,所以甲乙视线一致时,无关对象就
48、容易被注意到,引发的干扰较为明显;反之,视线不一致时,被试能更快地找到需要采择的他人视角,忽视另一个不相关的他人视角,无关对象干扰效应小,所以反应时更短。该结果也揭示出,被试是遵循虚拟人物的视线,进而看到墙壁上黑点,再进行判断反应的(Baker et al.,2016)。实验3的结果表明,多对象存在时,当他人他人客体不一致的统一前提下,两个虚拟人视线的一致性也会影响到被试对客体的注意,视线一致时可能会由无关对象产生干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级视觉视角采择自发性表现,这种影响在自我视角和他人视角下都存在。5 综合讨论 一级视觉视角采择的自发性一直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则以此为基础,引入两
49、个采择对象,形成多个独立的非群体的他人视角,探讨这些视角对一级视觉视角采择自发性的影响。首先,实验1对新改编的范式进行了验证,发现了和经典实验一样的一致性效应,说明新的范式下也可以证明一级视觉视角采择是自发产生的。实验2加入一个新对象,发现这种自发性依然存在,但这种自发性的水平受到两个虚拟人物所看到的客体数量一致性的影响。实验3也在实验2的基础上加入了他人视线的一致性,结果发现在两个虚拟人物所看到的客体数量不一致的前提下,他们的视线一致性也会影响到视角采择的自发性表现,且这种影响作用更加复杂。5.1 多对象他人视角的影响采择多对象视角的自发性 本研究将研究视角从单个对象扩展到多个对象,探究对多
50、对象视角采择的自发性。Capozzi等人(2014)曾改编经典范式,对两个对象的视角采择的自发性进行了探索,他们的研究发现,当两个对象看向相同的客体时,两个视角就会干扰被试的视角,且干扰的形式与采择对象为一个时的情况相同;而当两个视角相互冲突时(例如,一个对象看墙上的点,另一个对象看点旁边的空墙),非自我中心干扰效应就消失了。他们认为虚拟对象的数量和朝向调节了视角采择的自发性,观察者可以快速采择另一个对象的视角,但是当更多对象持有不同的视角时,他们也许就不会自发追踪不同的视角了,所以对他人视角的内隐加工可能仅限于对趋同视线的追踪,强调了多对象视角采择的计算过程是以自发的形式进行的,具有高度的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