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学思想方法同步讲坐 第1讲 函数方程是一类新题在考试大纲上,是找不到“函数方程”这个考点的!从内容上看,在“函数考章”中有5个考点:(1)映射。 函数。 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2)反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 (3)指数概念的扩充。 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指数函数. (4)对数。 对数的运算性质。 对数函数。 (5)函数的应用.从题型上看,常规分类是: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三类. 也不见函数方程的题型. 经常提到的数学思想:(1)函数方程思想,(2)数形结合思想,(3)分类讨论思想,(4)化归与转化思想等等,高考命题难道可按数学思想分类?存在决定意识。 高考试题的客观存在,决定
2、了人们在试题分类上认识的深化. 【例1】 (2006年陕西卷12)为确保信息安全,信息需加密传输,发送方由明文密文(加密),接收方由密文明文(解密),已知加密规则为:明文a,b,c,d对应密文a+2b,2b+c,2c+3d,4d,例如,明文1,2,3,4对应密文5,7,18,16。当接收方收到密文14,9,23,28时,则解密得到的明文为 ( )A。4,6,1,7 B。7,6,1,4 C.6,4,1,7 D。1,6,4,7【分析】 这是个什么问题?人们往往用“新题型”三字将其归类,或说详细点,这是一种“信息加密问题-有的还很满足这种分类。 殊不知,这种归类是一种“情境归类或“形式分类”,没有归
3、类到“数学内容”或“数学思想的实质与高度上来。从数学的角度审视“信息加密,这是一个从集合A(明文)到集合B(密文)的映射问题. 因为集合A、B都是数集,所以加密问题是个“函数问题”,解密问题是对应的“反函数问题”.【解析】本题是信息安全与密码问题. 欲求明文a,b,c,d,需建立关于a,b,c,d的四个方程.由于收到的密文是14,9,23,28时,由加密规则可得方程组,解得,此即为解密得到的明文,故选C【点评】 本题在考函数,在考哪一个具体函数?本题在考方程,在考哪一个具体方程?都不“具体”,本题是在考一种数学思想。所谓“函数方程思想,就是函数与方程的“统一思想” 。本题中,加密是“函数建模”
4、,解密是“函数还原”,前者是明文到密文的函数式,后者是密文到明文的方程(组). 初看解析,这似乎是一个单一的“方程问题”。那么试问:如果没有(背后的)函数,方程从何而来?如果把“函数问题”看作原问题,那么“方程问题”则为原问题的逆问题。 如果函数与反函数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那么函数与方程这两个方面也统一在同一个整体之中。【链接】 为了看清方程与函数的“平等地位,我们可以从“加密函数式”中解出它的反函数式,即得“解密函数式”:() () 当密文为=14,=9,=23,=28时,利用函数式(),可直接求得明文为a=6,b=4,c=1,d=7。事实上,信息安全部门在制作“密码本”时,“加密本与“解
5、密本是同时“出版”的. 说明了,这里的工作是把“函数问题”与“方程问题”视作对立的、一体的.【启示】 高考命题,为什么“逆向问题”那么多?总在要你去待定、去假设、去探求?因为命题人考虑到, 顺向考查只是一个单向,而逆向则是双向考查。 这就是高考命题“热中逆向问题”的原因。逆向问题虽应从方程角度思考,但如果离开了正向的函数问题,则这个方程是盲目的、缺乏思想高度的. 正是在这一点上,须要研究“函数方程的互逆性和统一性”.【例2】 (2007年安徽21)某国采用养老储备金制度公民在就业的第一年就交纳养老储备金,数目为,以后每年交纳的数目均比上一年增加,因此,历年所交纳的储备金数目是一个公差为的等差数
6、列与此同时,国家给予优惠的计息政策,不仅采用固定利率,而且计算复利这就是说,如果固定年利率为,那么,在第年末,第一年所交纳的储备金就变为,第二年所交纳的储备金就变为,以Tn表示到第年末所累计的储备金总额()写出Tn与的递推关系式;()求证:,其中是一个等比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分析】Tn与都是数的集合,找它们的关系就是找函数关系,因此本题是一个求函数式的问题.函数式是一个等式,求等式就是“布列方程”,因此求函数式是一个列方程的过程. 【解析】 第年末所累计的储备金总额 = 上年末储备金总额的(1+r)倍 + 当年交纳的储备金用符号表示就是:这就是所求的Tn与的递推关系式【点评】 本题是用“布列
7、方程求函数式”的典型. 第一步,用Tn 1作“未知数”;第二步,用含未知数Tn 1的代数式来表示其他“未知量”:Tn 1(1+r)+an;第三步,用列代数式时没有用过的等量关系组织等式:。 这个等式就是所求的方程,即本题所求的函数式. 【分析】的意思是,数列Tn可写成数列An与数列An的和。 为此可考虑先求出数列Tn的通项公式。【解析】 由递推式T1=a1,Tn= Tn 1(1+r)+an得关于T1,T2,,Tn的n元方程组:消T1,得T2= a1 (1+r)+a2;消T2,得T3= a1 (1+r)2+a2 (1+r)+a3;消Tn 1,得Tn= a1 (1+r)n 1 +a2 (1+r)
8、n 2 +an 1 (1+r)+an。【插话】T1,T2,Tn 1 已全部消去,Tn已经求出。 以下只是一个对Tn表达式化简的问题。 仍可按“函数方程问题来处理.【续解】 将上面Tn的表达式看作方程,将方程两边同乘以(1+r)得新方程,两方程联立 (2)(1)得rTn = a1(1+r)n+(a2+a1) (1+r)n 1 +(an a n 1 )(1+r) an= a1(1+r)n+ d(1+r)n 1+(1+r)n 2 +(1+r) an即如果记,则其中是以为首项,以为公比的等比数列;是以为首项,为公差的等差数列【点评】本题的第()问是布列方程的问题,第()问是方程组求解的问题。把函数式T
9、n= Tn 1(1+r)+an看作含T1、T2、Tn的n方程组,并用消元法从中解出Tn,是函数与方程的精彩转换.【小结】 本题的知识载体是“特殊的”数列内容: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由数列的递推式求数列的通项公式等等。 本题的思想则是“普遍的”函数方程思想. 本题以函数设问,用方程作答,函数与方程的视角随机换位,按其所需。 【例3】(2007年重庆卷第22题)如图1,()(求得)椭圆的方程。()在椭圆上任取三个不同点,使,证明图1为定值,并求此定值.【说明】 心里有什么,眼里就看到什么!对于本题心里有函数的人,首先看到了函数:|FP1|、|FP2|、|FP3|都是角=xFP1的函数.心里有方程的人
10、,首先看到了方程:|FP1|cos= x c ( x是点P1的横坐标)。心里既有函数又有方程的人,不仅同时看到了本题中函数与方程,而且还看到了函数与方程的关系。【解析】设(自变量)xFP1=,于是有 xFP2 =,xFP3 =。设|FP1| = r1,由图2可得|FM| = r1cos,由e = 得 |P1Q| = 2r,于是有(方程):r1cos+2r1 = 12 3 = 9,从而有(函数):r =,继而有(方程):图2同理有 于是有(函数方程的统一体):=【小结】所谓“函数方程的普遍性”是指,当知识载体如本题的椭圆载体一旦更换(成了例1的信息加密、例2的数列推递)之后,只要还是关于数集与数
11、集、变量与变量间的“关系问题,无不是函数方程的领域。 显然,函数方程所涉及的不是一个具体的知识内容,而是一种有指导性、带全局性的数学思想。 因此,高考中的“函数方程考题是跨考点、跨板块、跨题型的、考查数学思想的深层试题。对应训练1. 已知,(a、b、cR),则有( )(A) (B) (C) (D) ,2。 二项式的展开式中常数项为 (用数字作答).3。 已知锐角三角形ABC中,sin(A+B)=,sin(AB)=.()求tanA=2tanB;()设AB=3,求AB边上的高.对应答案1. 解析 法一:依题设有 a5bc0是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实根;0 故选(B)法二:去分母,移项,两边平方得
12、:10ac25ac20ac, 故选(B)点评 解法一通过简单转化,敏锐地抓住了数与式的特点,运用方程的思想使问题得到解决;解法二转化为b2是a、c的函数,运用重要不等式,思路清晰,水到渠成。2. 本题考查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和幂运算。解题的切入点是正确写出通项公式,并正确化简.根据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Tr+1=C得Tr+1=C=C =CC=(-1)rC要使Tr+1为常数项,只需(-1)rC中x的指数为0,即=0,解得r=4,代回通项公式,得常数项为 (-1)4C在解答过程中正确运用二项展开式得通项公式是解题的关键,而通过方程=0得出r=4,则可得到常数项在展开式中的位置,进而求出常数项.3.
13、分析 本题是一个三角函数的证明与计算问题。分析题目后发现,已知条件比较复杂,因此首要的任务是变换已知条件,使之出现含有sinA,cosA,sinB,cosB的解析式。解析 由已知两个等式,得sinAcosB+cosAsinB=,sinAcosB-cosAsinB=.研究这两个等式发现,左侧的两个解析式只相差一个符号。实际上,可把sinAcosB看成一个未知数,把cosAsinB看成另一个未知数,于是上面两式是关于这两个未知数的一个方程组,解这个方程组便可求出sinAcosB=到此便可以完成第()问的证明,将上两式左右两边分别相除,便可得到tanAcotB=2,即tanA=2tanB.在第()问
14、中,可画出图形帮助我们进行研究,如右图,从图中并借助已知条件不难发现,应该先求出tanA和tanB的值。由sin(A+B)=及A+B,可求得tan(A+B)=,展开后得为求出tanA和tanB的值,还应再有一个关于tanA、tanB的方程,这个方程正是第()问所证的结论:tanA=2tanB.解由这两个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求得下面再解直角三角形,求CD就容易了。由AB=3可解得CD=2+.再回忆以上的分析和求解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方程思想贯穿了解答的全过程.第()问的证明过程中,求解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既体现了方程的思想,又使用了换元法;第()问的求解过程中,仍旧是列出一个二元方程组,然后再求出tanA和tanB的值,最后一步由AB求CD时,也是列出一个关于CD的方程,然后再求解.可以认为,本题是突出体现方程思想的一道绝妙好题,它也提示我们,对于三角求值、计算、证明问题,要把方程思想放在解决问题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