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集美轻工业学校 13/14下语文摸底测试试卷[闭卷] [考试时长:90分钟]
课程名称
语文
任课
老师
班级
座号
姓名
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总分分18)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1、下列词语中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圭臬(guī niè) 敕(chì)造 龟裂(guīliè) 惫懒(bèilǎn)
B. 尴尬(gān gà) 干涸(kū) 濒临(bīn lín) 伺(sì)候
C. 贮(chǔ)藏 黯(àn)然 绚(xuàn)丽 狭隘(ài)
D. 暧昧(ài mèi) 参差(cī) 缔(dì)造 舆(yú)论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本末倒置 笑口常开 一口同声 意气用事
B.叹为观止 锲而不舍 功名利禄 逃之夭夭
C.门当户对 自惭形秽 穿流不息 奇风异俗
D.四面楚歌 以逸待劳 谈笑风声 貌合神离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B.小明说:“我记得很清楚,前天给了你二十本书呢?”
C.这一次报名参加活动的人很多,据不完全统计:20多名下岗女工也来了。
D.如果按部就班地严守操作程序——增强敬业精神——掌握这项新技术是可能的。
4、下列各句加点运用得体的一项是( )
A.请你明天在家恭候,我会准时到达。
B.我因临时有急事要办,不能光临贵校座谈会,深表歉意。
C.咱们分别时你送我的礼物,我一直惠存着。
D.不必这么客气,做这点小事只是举手之劳,何足挂齿。
5、下列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能深刻了解我们战士的胸怀是多么宽广。
B.这件事况且不谈,先把其它的说一下。
C.尽管工作怎样忙,他还坚持天天记日记。
D.我不知道是钱在变化还是人在变化。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你不认真调查研究就动手写,那怎么能写出好文章是可想而知的。
B.从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中,使我们深刻意识到利益原则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则。C.我们20多个职工的子女今年要考大学或升高中。
D..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7、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培根说:“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对偶)
B.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
C.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排比)
D.有的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对比)
8、下列句子中,横线上应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 着门框,看花轿 的走去……
A倚 徐徐 B.扶 悄悄 C.扶 徐徐 D.倚 悄悄
9、下列有关文体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代诗人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影响较大的作品是《雨巷》。
B.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辛弃疾等。
C.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D.艾青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
二、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个空格1分,4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篇)
2、昔我往矣,___ 。今我来思, 。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2小题,共25分)
(一)阅读《项链》选段,完成1-5题。(10分)
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这些东西,在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然而她却因此痛苦,因此伤心。她看着那个替她做琐碎家事的勃雷大涅省的小女仆,心里就引起悲哀的感慨和狂乱的梦想。她梦想那些幽静的厅堂.那里装饰着东方的帷幕,点着高脚的青铜灯,还有两个穿短裤的仆人,躺在宽大的椅子里,被暖炉的热气烘得打盹儿。她梦想那些宽敞的客厅,那里张挂着古式的壁衣,陈设着精巧的木嚣,珍奇的古玩。她梦想那些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在那里,下午五点钟的时候,她跟最亲密时男朋友闲谈,或者跟那些一般女人所最仰慕最乐于结识的男子闲谈。
1.选段中划线句子“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她”对什么感到痛苦?请引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2.划波浪线部分运用的修辞手法是(2分)( )
A排比 B比喻 C拟人 D.夸张
3.你从上文中可以看出“她”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2分) ( )
A热爱理想 B爱慕虚荣 C浪漫 D乐观
4.“她梦想那些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在那里,下午五点钟的时候,她跟最亲密时男朋友闲谈,或者跟那些一般女人所最仰慕最乐于结识的男子闲谈。”这句话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2分)
A议论 B说明 C抒情 D
5.本选段运用的描写方法主要是( )(2分)
A语言描写 B心理描写 c.肖像描写 D动作描写
(二)阅读《南州六月荔枝丹》选段,完成6-8题。(7分)
①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
②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
6.上面两个语段的说明对象分别是 、 和荔枝的重量。(2分)
7.写出选段②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写出两种即可) 、 。(2分)
8.选段②中“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通常’一词去掉可以吗?为什么?(3分)
(三) 阅读《我的空中楼阁》选段,完成9—12小题。(8分)
①山如眉黛,小屋恰四眉梢的痣一点。
②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
③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点点缀,山也是。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
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 )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 )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 )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④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
⑤山上有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 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 在于精神!
⑥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显出小屋的 ;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 ;而小屋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9.选段③括号内依次应填入( )(2分)
A.一片 飞 一抹 B.一片 掠 一点
C.一叶 穿 一条 D.一叶 掠 一抹
10.依次填入第⑥段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静 渺小 B.幽 精巧 C.呆 灵巧 D.静 小巧
11.选段④在文中的作用是 。(2分)
12.选段⑤⑥大量描写的对象是树,目的是 。(2分)
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7分。请将正确选项或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阅读《劝学》选段,回答13—16小题(7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3.下列各项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风雨兴焉 译文:风雨就在这里兴起。
B.无以至千里 译文:没有用来达到千里远的办法。
C.而神明自得 译文:达到很高的境界。
D.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译文:骏马跳一步,也不会达到十步远。
14.对“蚓无爪牙之利”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定语后置句 B.宾语前置句 C.判断句 D.被动句
15.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多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不舍”与“舍”。
D.用蚯蚓的“用心一”与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
16.将“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译成现代汉语 。(1分)
四、口语交际与综合实践活动(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请将正确选项或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17.下面是一对母子对话,针对母亲说的,儿子应该怎样劝妈妈节约用水呢?(不超过50字)(6分)
妈妈说:“我这个人用水大手大脚惯了,一时改不过来。再说,这么大个地球,还在乎我浪费的那点水吗?”
儿子说:“ 。”
18.学生徐阳对长跑缺乏信心,体育老师用一句话鼓励他,下列不贴切的一句话是:(2分)
A.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 B.不怕慢,只怕站。
C.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D.只有不快的斧,没有劈不开的柴。
五、作文(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19.应用文写作(10分)
张晓打球不慎摔坏了A品牌手机,送到A品牌手机售后服务部维修,预交500元押金,服务员王红代收了押金,请你以王红的身份出具一份收据。(要求字迹清楚,格式规范)
20.文体写作(30分)
题目:我的时间
要求: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③字数不少于600字。
600
第 3 页 共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