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关系测度及趋势预测——以安徽省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535416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关系测度及趋势预测——以安徽省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关系测度及趋势预测——以安徽省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关系测度及趋势预测——以安徽省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关系测度及趋势预测*以安徽省为例程家福1 张鑫雅2(1.2.安徽建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 3 0 0 6 2)摘 要 通过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安徽省2 0 1 12 0 2 0年相关数据,运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等实证方法,对两者耦合协调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安徽省2 0 1 12 0 2 0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缓慢,乡村振兴发展明显,两者耦合协调度依次经历了轻度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与中级协调4种等级,未来5年耦合协调度将持续增长,逐步达到良好协调、优质协调等级。故此,根据两系统间

2、的协调关系及预测水平,结合两者发展现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安徽省实现两者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乡村振兴 熵值法 耦合协调 中图分类号 G 7 1 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83 6 4 2(2 0 2 4)0 10 0 8 60 8*本文系合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院校大学生返乡就业研究 以合肥为例”(项目编号:H F S KQN 2 0 2 3 3 7)的重要研究成果。收稿日期:2 0 2 3-0 8-0 6作者简介:程家福,安徽建筑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张鑫雅,安徽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一、问题的提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

3、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顶层设计,已然成为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期内建设和发展农业农村的根本遵循。在推进乡村振兴发展进程中,具有职业性、教育性与经济性等多重属性的中等职业教育彰显出重要价值。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明确提到“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 也指明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从国家政策上看,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发展联系紧密,与乡村振兴存在着强关联性,在价值功能上有着共生性质的逻辑关系。其中,中等职业教育能够为乡村产业输送科技人才,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奠定乡村振兴的人力储备;

4、乡村振兴则吸纳来自中等职业教育赋予的能量供给,同时为中等职业教育提供就业岗位、实习场景等发展机遇,为中等职业教育提供生存发展空间。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2 0 2 0年4月各个贫困县已宣布脱贫摘帽,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据统计,安徽省2 0 2 0年粮食产量4 0 1 9.2万吨,农业机械总动力6 8 0 0万千瓦,有效灌溉面积6 9 0 5.2 5万亩,农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2 0 2 0年末全省各类中等职业院校共有2 9 8所,中职在校生7 9.1万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4 3 5万人,人才数量与质量较高。乡村振兴发展要求中等职业教育与之协调发展,但目前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关系的

5、研究尚有缺失,因此,基于两者间复杂关68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 学报J O U R N A L O F T H E P A R T Y S C H O O L O F C.P.C.Q I N G D A O M U N I C I P A L C OMM I T T E E2 0 2 4年第1期 N o.1,2 0 2 4系,深入探讨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关系,预测两者耦合协调度未来发展趋势,有助于构建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良好生态。通过梳理文献发现,目前关于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关系的定性研究。如马建富2通过分

6、析乡村振兴战略的表征基础,提出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能够给予职业教育发展机遇。吴一鸣3从角色认知层面出发,提出“融入乡村振兴”是职业院校改革的重要任务。朱德全、石献记4着重探讨职业教育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发现职业教育在促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具有独特价值。胡茂波、谭君航5明晰了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耦合逻辑,构建出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路径。杨顺光6提出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具有发展同构关系,论述了职业教育在促进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任务和行动策略。二是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关系的定量研究。如朱德全、杨磊7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测算,发 现 职 业 教 育 对 乡 村 振 兴 的 贡 献 率

7、高 达 1 6.1 9%。祁占 勇、谢 金 辰8基 于 倾 向 得 分 匹 配(P S M)的反事实估计方程,得出职业教育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力增收的结论。赵红霞、朱惠9对我国3 1个省份高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水平进行计算,发现目前两者已初步建立起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关系。综上所述,有关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研究逐渐丰富,但仍不够深入:一是研究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单向影响的文献较多,研究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互动关系的文献较少;二是关于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大多停留在理性层面,较少进行量化研究;三是已有研究多对职业教育整体进行探讨,较少聚焦到中等职业教育层面上。因此,本研究将中等职业教

8、育与乡村振兴作为两个子系统,基于安徽省2 0 1 12 0 2 0年的官方权威数据,科学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与综合评价模型测度两者的发展指数,通过耦合协调模型定量分析两系统的协调状态,利用灰色预测模型研究未来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发展趋势,最后在数据分析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旨在为安徽省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为其他省区发展提供借鉴。二、研究设计(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本文综合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科学性、系统性及代表性原则,分别构建中等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和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中等职业教育在借鉴C I P P教育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参

9、考冯淑慧等人1 0现有研究,构建涵盖教学规模、教学经费、教学条件、教学师资和教学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1 1个三级指标。参考韩欣宇等人1 1现有研究,以乡村振兴“2 0字方针”为指导思想,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1 5个三级指标(表1)。表1 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子系统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序号方向权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规模在校学生数(人)X 1正向0.1 5 1中等职业学校数(所)X 2正向0.0 7 1教学经费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元)X 3正向0.0 6 2中职生均教育经费(元)X 4正向0.0 6 6教学条件生均校舍面积(平方米)X 5正向0.0 9 2生均图书数量

10、(册)X 6正向0.1 2 1生均固定资产(万元)X 7正向0.1 4 0教学师资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比重(%)X 8正向0.0 8 6研究生学历专任教师比重(%)X 9正向0.0 9 7中职生师比(%)X 1 0负向0.0 6 4教学成果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比例(%)X 1 1正向0.0 5 178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 学报J O U R N A L O F T H E P A R T Y S C H O O L O F C.P.C.Q I N G D A O M U N I C I P A L C OMM I T T E E2 0 2 4年第1期 N o.1,2 0 2 4 续表1

11、子系统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序号方向权重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农村人均生产总值(亿元/万人)Y 1正向0.0 5 7粮食人均占有量(公斤/人)Y 2正向0.0 6 4人均生产性建筑年末实有建筑面积(平方米/人)Y 3正向0.1 1 4生态宜居标准化农用化肥+农药施用量(公顷)Y 4负向0.1 0 1农村用水普及率(%)Y 5正向0.0 7 7农村公共厕所(座)Y 6正向0.0 7 2乡风文明文盲人口占1 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Y 7负向0.0 4 7乡镇综合文化站数量/乡镇数量(%)Y 8正向0.0 3 3村庄公共建筑建设投入(万元)Y 9正向0.1 1 7治理有效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

12、(%)Y 1 0正向0.0 4 8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人)Y 1 1负向0.0 9 4农村有效灌溉面积(千公顷)Y 1 2正向0.0 2 3生活富裕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数(元/人)Y 1 3正向0.0 5 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Y 1 4负向0.0 3 3公用设施建设投入(亿元)Y 1 5正向0.0 6 6 (二)研究方法1.熵值法熵值法的目的是确定指标权重,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主观因素,进行客观赋值。具体步骤如下:(1)标准化处理。对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采取不同的公式进行计算,公式为:正向指标:X+i j=(Xi j-m i nXi j)(m a xXi j-m i nXi j)

13、负向指标:X-i j=(m a xXi j-Xi j)(m a xXi j-m i nXi j)为了消除0值对运算过程的影响,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整体平移,即Xi j=Xi j+,其中Xi j=X+i j,X-i j ,=0.0 0 0 1。(2)计算第i年第j项指标的比重pi j=Xi jmi=1Xi j(3)计算第j项指标的信息熵值ej=-1l nmmi=1pi jl npi j(4)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gj=1-ej(5)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wj=gjnj=1gj2.综合评价模型经过指标赋权后,利用综合评价模型对安徽省2 0 1 12 0 2 0年中等职业教育的综合得分U1和乡村振兴的

14、综合得分U2进行计算,公式如下:U=mj=1wjXi j其中,U=U1,U2 ,取值范围为01 ,U值越高,表明该年份的综合发展水平越好。3.耦合协调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包括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借鉴王淑佳1 2等人研究成果,建立耦合度模型,其计算公式为:C=2 U1U2U1+U2C的取值范围为01 ,C值越大,表明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之间相互作用程度越高,反之,越低。仅采用耦合度无法准确反映系统间的协同效应,为更好探索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协调关系,在耦合度基础上,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计88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 学报J O U R N A L O F T H E P A R T

15、Y S C H O O L O F C.P.C.Q I N G D A O M U N I C I P A L C OMM I T T E E2 0 2 4年第1期 N o.1,2 0 2 4算公式如下:T=U1+U2D=C T式中,T表示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两系统的综合协调指数,、为待定系数,本文取=0.5。D为耦合协调度,取值范围为01 ,D值越大,则表明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协调度越高,反之,越低。参考廖重斌1 3的研究成果,结合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现实状况,划分出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的1 0个等级(表2)。表2 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区间耦合等级协调等级区间耦合等级协调等级0.

16、0 0-0.0 9低水平耦合极度失调0.5 0-0.5 9磨合耦合勉强协调0.1 0-0.1 9低水平耦合严重失调0.6 0-0.6 9磨合耦合初级协调0.2 0-0.2 9低水平耦合中度失调0.7 0-0.7 9磨合耦合中级协调0.3 0-0.3 9拮抗耦合轻度失调0.8 0-0.8 9高水平耦合良好协调0.4 0-0.4 9拮抗耦合濒临失调0.9 0-1.0 0高水平耦合优质协调 4.灰色GM(1,1)预测模型灰色预测模型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利用少量已知数据预测系统未来时间序列状态的一种方法。计算步骤如下:(1)累加原始数据原 始 序 列 记 为:X(0)(0),X(0)(1),X(0)(

17、t),X(0)(n);一次累加序列记为:X(1)(0),X(1)(1),X(1)(t),X(1)(n).x(1)(0)=x(0)(0)x(1)(t)=tj=0X(0)(j)(2)生成紧邻平均序列Z(1)(t+1)=12x(1)(t)+x(1)(t+1)(3)用最小二乘法求解参数a=au=BTB -1BTYn 其中B=-z(1)(1)1-z(1)(1)1 ,Yn=x(0)(1)x(0)(n)(4)建立模型X(1)t+1 =X(0)(1)-ua e-a t+ua(t=0,1,2,n)(5)累减还原求出x(0)(t)的模拟值X(0)t =X(1)(t)-X(1)(t-1)X(0)(0)=X(1)(0

18、)(t=0,1,2,n)(6)进行预测X(0)(n+k)=X(1)(n+k)-X(1)(n+k-1)(7)模型检验参考马景1 4等人研究成果,本研究采取相对误差值对预测结果进行检验,若相对误差值小于0.1,则认为预测结果合格(表3)。表3 灰色预测精确度检验等级标准精度等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相对误差QQ0.0 10.0 1Q0.0 50.0 50.1(三)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来源于2 0 1 12 0 2 0年 安徽统计年鉴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部分数据为整理计算所得。三、实证分析(一)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综合评价分析根据上述研究方法和计算模型,测算出安徽省

19、2 0 1 12 0 2 0年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综合评价结果,计算结果见表4。98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 学报J O U R N A L O F T H E P A R T Y S C H O O L O F C.P.C.Q I N G D A O M U N I C I P A L C OMM I T T E E2 0 2 4年第1期 N o.1,2 0 2 4表4 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系统2 0 1 1年2 0 1 3年2 0 1 5年2 0 1 7年2 0 1 9年2 0 2 0年增量中等职业教育总得分0.5 5 70.4 7 40.4 5 70.3 8 80.

20、3 8 20.4 3 5-0.1 2 2教学规模0.1 9 00.1 9 00.0 9 70.0 3 50.0 2 00.0 3 5-0.1 5 5教学经费0.0 0 00.0 4 10.0 4 90.0 6 40.0 9 70.1 2 80.1 2 8教学条件0.3 5 20.1 3 70.1 0 50.0 4 60.0 3 20.0 3 2-0.3 2 0教学师资0.0 0 00.0 6 00.1 5 80.1 9 70.2 0 50.2 1 80.2 1 8教学成果0.0 1 50.0 4 60.0 4 70.0 4 60.0 2 80.0 2 20.0 0 7乡村振兴总得分0.0 2

21、20.1 5 90.3 1 90.5 9 40.8 0 20.8 7 90.8 5 7产业兴旺0.0 0 00.0 2 60.0 5 70.1 5 80.1 6 00.2 3 50.2 3 5生态宜居0.0 0 90.0 1 70.0 5 80.1 2 80.2 0 80.2 2 10.2 1 2乡风文明0.0 1 30.0 5 20.0 6 20.0 6 90.1 8 10.1 6 60.1 5 3治理有效0.0 0 00.0 2 90.0 8 50.1 4 50.1 1 90.1 1 80.1 1 8生活富裕0.0 0 00.0 3 50.0 5 70.0 9 40.1 3 40.1 4

22、00.1 4 0 从中等职业教育综合评价结果上看,在2 0 1 12 0 1 9年期间,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综合得分缓慢下降,与国家整体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步伐相一致1 5,2 0 2 0年总得分出现增长态势,由2 0 1 9年的0.3 8 2增长至0.4 3 5,但总体上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总得分下降了0.1 2 2,表现出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正在逐步下降,目前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处于探索内涵式发展路径的调整时期。从中等职业教育各指标系统来看,现阶段各指标系统得分由高 到 低 依 次 为 教 学 师 资(0.2 1 8)、教 学 经 费(0.1 2 8)、教学规模(0.0 3 5)、教学

23、条件(0.0 3 2)、教学成果(0.0 2 2),其中教学师资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贡献率最大,达到5 0.1 1%,表明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主要得益于师资力量的逐渐壮大,过去十年安徽省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比重和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专任教师比重都不断增加,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师资队伍保障。在2 0 1 12 0 2 0年,教学师资、教 学 经 费 发 展 较 为 明 显,得 分 分 别 增 长 了0.2 1 8、0.1 2 8,教学成果发展相对较缓,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比例维持在0.6 20.9 1之间;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与在校学生数均呈下滑趋势,生均校舍面积、生均图书数、生均固定资产占

24、比也不断减少,导致教学规模、教学条件负向增长,得分分别下降了0.1 5 5、0.3 2 0。从乡村振兴综合评价结果上看,在2 0 1 12 0 2 0年期间,安徽省乡村振兴总得分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发展水平提升较为明显,总得分由0.0 2 2提高至0.8 5 7,增量为0.8 3 5,其中2 0 1 72 0 2 0年总得分出现较大幅度增长,由0.5 9 4增长至0.8 7 9,增幅达到4 7.9 8%,这与近年来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直接关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 0 1 82 0 2 2 年)等方针为促进乡村发展作出战略部署,安徽省积极贯彻战略实施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从乡村振兴各指标

25、系统来看,现阶段各指标系统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产业兴旺(0.2 3 5)、生态宜居(0.2 2 1)、乡风文明(0.1 6 6)、生活富裕(0.1 4 0)、治理有效(0.1 1 8),其中 产 业 兴 旺 对 乡 村 振 兴 的 贡 献 率 最 高,达 到2 6.7 3%,其次为生态宜居,贡献率为2 5.1 4%,表明了农村产业是乡村振兴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优质的生活条件为乡村振兴战略创造有利环境。2 0 1 12 0 2 0年,各系统指标均得到良好发展,其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发展较为明显,得分分别增长了0.2 3 5、0.2 1 2,乡风文明、生活富裕、治理有效发展相对较缓,得分分别增长

26、了0.1 5 3、0.1 4 0、0.1 1 8,总体上各系统水平均逐年攀升。(二)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分析根据上述计算,得到安徽省2 0 1 12 0 2 0年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度C和耦合协调度D(表5),并将其绘制成时序曲线(图1)。09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 学报J O U R N A L O F T H E P A R T Y S C H O O L O F C.P.C.Q I N G D A O M U N I C I P A L C OMM I T T E E2 0 2 4年第1期 N o.1,2 0 2 4表5 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度和耦合协调

27、度年份CTD耦合等级协调等级2 0 1 10.3 8 20.2 8 90.3 3 3拮抗耦合轻度失调2 0 1 20.8 6 20.3 3 00.5 3 3高水平耦合勉强协调2 0 1 30.8 6 70.3 1 60.5 2 4高水平耦合勉强协调2 0 1 40.9 5 60.3 5 20.5 8 0高水平耦合勉强协调2 0 1 50.9 8 40.3 8 80.6 1 8高水平耦合初级协调2 0 1 60.9 9 70.3 8 30.6 1 8高水平耦合初级协调2 0 1 70.9 7 80.4 9 10.6 9 3高水平耦合初级协调2 0 1 80.9 4 40.5 5 70.7 2 5

28、高水平耦合中级协调2 0 1 90.9 3 50.5 9 20.7 4 4高水平耦合中级协调2 0 2 00.9 4 10.6 5 70.7 8 6高水平耦合中级协调图1 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时序分布图由表5和图1可知,从耦合度C来看,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度除2 0 1 1年表现为拮抗耦合外,其他年份C值均在0.8以上,属于高水平耦合,关系非常紧密,说明两者之间关联度高,相互作用强,即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较强影响的耦合关系。从耦合协调度D来看,安徽省2 0 1 12 0 2 0年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呈稳步上升趋势,2 0 1 1年处于

29、轻度失调状态,2 0 1 2年进入勉强协调等级,2 0 1 5年进入初级协调 等 级,2 0 1 8年 进 入 中 级 协 调 等 级,D值 从0.3 3 3上升至0.7 8 6,增幅为1 3 6.0 4%,两系统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协调,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起步阶段(2 0 1 1年)这一时期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总得分高于乡村振兴总得分,乡村振兴自身水平较为薄弱,总得分仅为0.0 2 2,职业教育在拉动乡村发展的同时,受到两者综合能力的制约,两系统间耦合协调值为0.3 3 3,处于轻度失调的状态,两者之间相互关联程度属于低质量耦合协调,此时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协调状态处于初始探索期,两

30、系统协同发展效应不显著,呈现出无序发展状态,不能形成和谐发展的良好生态。2.成长阶段(2 0 1 22 0 1 4年)这一时期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程度稳步提升,处于成长阶段,耦合协调度跳过濒临失调状态,直接步入勉强协调等级。这一阶段中等职业教育总得分始终高于乡村振兴总得分,在两者协调发展进程中依然占据相对主动位置,两系统耦合协调值由0.5 3 3上升至0.5 8 0,呈现出平稳发展的良性趋势,表明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整体性与协同性效应正在不断增强,两系统逐步趋向有序状态。3.稳定阶段(2 0 1 52 0 1 7年)这一时期安徽省乡村振兴稳步发展,总得分首次超越中等职

31、业教育总得分,两系统耦合协调值由0.6 1 8上升至0.6 9 3,耦合协调度处于稳定状态,表现为初级协调水平,反映出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缓慢时,乡村振兴对其进行的补充与促进作用,此时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之间良性促进效应开始显现,乡村振兴为中等职业教育指明具体发展方向,强化了两系统的相互作用,初步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关系。4.成熟阶段(2 0 1 82 0 2 0年)这一时期中等职业教育总得分出现增长态势,乡村振兴总得分增长较快,两系统的各维度均稳步向前发展,此时乡村振兴在两者协调发展进程中占据了主动位置,中等职业教育也逐渐发挥与乡村振兴的相互作用,两系统耦合协调值由0.7 2 5上升至0

32、.7 8 6,水平表现为中级协调,耦合协调程度较高。此阶段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进入提升发展阶段,更加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加快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进程;同时安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乡村发展中的农村、农民、农业问题,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也有力带动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两系统之间19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 学报J O U R N A L O F T H E P A R T Y S C H O O L O F C.P.C.Q I N G D A O M U N I C I P A L C OMM I T T E E2 0 2 4年第1期 N o.1,2 0 2 4的协调关系愈加明显,逐渐向良

33、性循环发展。整体而言,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增速较快,两系统之间失调程度有所缓和,但两者耦合协调程度仍有继续提升空间,距离实现优质协调尚有一定差距。结合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综合评分进行分析,近年来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进程缓慢,现阶段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矛盾集中在中等职业教育方面。(三)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灰色预测分析基于 灰 色GM(1,1)预 测 模 型,选 取 安 徽 省2 0 1 12 0 2 0年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为分析数据,预测未来5年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协调水平的具体走向(表6)。表6 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

34、振兴耦合协调度预测结果年份预测值相对误差Q年份预测值协调等级2 0 1 10.3 3 30.0 02 0 2 10.8 3 4良好协调2 0 1 20.5 1 90.0 32 0 2 20.8 7 9良好协调2 0 1 30.5 4 70.0 42 0 2 30.9 2 6优质协调2 0 1 40.5 7 70.0 12 0 2 40.9 7 6优质协调2 0 1 50.6 0 80.0 22 0 2 51.0 0 0优质协调2 0 1 60.6 4 10.0 4-2 0 1 70.6 7 50.0 3-2 0 1 80.7 1 20.0 2-2 0 1 90.7 5 00.0 1-2 0 2

35、 00.7 9 10.0 1-由表6可知,安徽省2 0 1 12 0 2 0年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预测值的相对误差Q值均在0.0 4以下,相对误差较小,预测能力良好,适合进行研究分析。未来5年,两者耦合协调度不断上升,协调水平持续增长,逐步达到良好协调、优质协调等级。具体来看,2 0 2 1年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预测值为0.8 3 4,步入良好协调等级,2 0 2 3年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预测值为0.9 2 6,进入优质协调状态。分析其原因为:现阶段国家正在大力扶持职业教育发展,新职教2 0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等政策的发布与实施落地,有

36、力保障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安徽省提高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资源投入,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模、教学条件等维度得到改善并呈现正向增长趋势,安徽省逐步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结构与质量的优化调整,其综合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同时,2 0 2 0年安徽省脱贫攻坚成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保障,未来几年安徽省将持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省,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将会持续上升。在对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的共同发力下,两者耦合协调度日益提升。但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是复杂的巨系统,协调水平的预测结果只是根据前

37、期的数值计算得出,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具体年份的耦合协调度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水平。四、结论与建议(一)结论本文借鉴已有研究构建了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安徽省2 0 1 12 0 2 0年的相关数据,利用熵值法赋予权重,建立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灰色预测模型等多个参数,对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测度,具体结论如下。1.安徽省2 0 1 12 0 2 0年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综合发展趋势不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缓慢,总得分由0.5 5 7下降至0.4 3 5;乡村振兴发展较为明显,总得分由0.0 2 2上升至0.8 5 7。2.安徽省2 0

38、 1 12 0 2 0年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度整体在0.8以上,属于高水平耦合;耦合协调度由0.3 3 3上升至0.7 8 6,依次经历轻度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与中级协调4种协调等级。3.安徽省未来5年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持续稳步增长。2 0 2 12 0 2 2年耦合协调度为0.8 3 40.8 7 9,处 于 良 好 协 调 状 态;2 0 2 32 0 2 5年耦合协调度为0.9 2 61.0 0 0,达到优质协调水平。(二)建议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29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 学报J O U R N A L O F T H E P A R T

39、 Y S C H O O L O F C.P.C.Q I N G D A O M U N I C I P A L C OMM I T T E E2 0 2 4年第1期 N o.1,2 0 2 41.提升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综合发展能力。目前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总得分达到较高水平,但中等职业教育综合发展总得分偏低,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两系统虽已进入中级协调状态,但主要依靠乡村振兴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带动作用,为促进两系统达到更高质量的协同状态,需进一步激发中等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的驱动效应。在中等职业教育方面,综合考虑乡村振兴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基础,将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40、多元化完善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体系,保障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条件,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全面提高各维度的发展能力。在乡村振兴方面,政府部门要紧抓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乡村全方位转型升级,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助力实现农民富裕、农业发展与农村振兴,增强其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撑力量。2.协调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的步伐。现阶段,两者的耦合发展达到中级协调状态,在提高两系统协调水平的同时,应重点突破两者发展落后的指标系统,破解两系统发展的关键瓶颈壁垒,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全面协调互动,推动区域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在中等职业教育方面,健全

41、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突破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的障碍,打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通道,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与技能水平,多渠道增加中等职业学校经费投入,支持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建设,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力。在乡村振兴方面,瞄准“三农”现代化发展目标,推进农业工业技术创新,补齐农村发展的短板问题,完善农村基础生活设施建设,提高乡风文明程度,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加快推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最终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协调互动,推动两者协调性稳步增强向优质协调发展。3.加强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协调关系的政策扶持。当前,两者的协调效应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安徽省必须进一步梳理好中等职业教

42、育与乡村振兴的互动关系,立足区域发展,顺应时代趋势,为今后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找准着力点。政府部门应认真分析乡村振兴发展新趋势,运用行政手段与政策扶持,合理规划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培养质量,促使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链与乡村农业产业链实现有效衔接,依托中等职业教育院校打造更多的产教融合空间,积极引导支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培养“新型农民”,推进现代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共建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发展协同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为促进两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良好生态的形成提供支持,最大限度地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协调发展。参考文献: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

43、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 B/O L.(2 0 2 2-1 0-2 5)h t t p:/w ww.g o v.c n/x i n w e n/2 0 2 2-1 0-2 5/c o n t e n t_5 7 2 1 6 8 5.h t m.2 马建富.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职业教育机会与应对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 0 1 8(1 8):5-1 1.3 吴一鸣.乡村振兴中职业教育的“角色”担当J.现代教育管理,2 0 1 9(1 1):1 0 6-1 1 0.4 朱德全,石献记.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技术逻辑与价值

44、旨归J.中国电化教育,2 0 2 1(1):4 1-4 9.5 胡茂波,谭君航.职业教育类型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的逻辑、纽带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 0 2 2(1):1 3-2 0.6 杨顺光.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逻辑起点、关键任务与行动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 0 2 2(1):4 7-5 2.7 朱德全,杨磊.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贡献测度: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测算分析J.教育研究,2 0 2 1(6):1 1 2-1 2 5.8 祁占勇,谢金辰.投资职业教育能否促进农村劳动力增收:基于倾向得分匹配(P S M)的反事实估计J.教育研究,2 0 2 1,4 2(2):9 7-1

45、1 1.9 赵红霞,朱惠.高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及趋势预测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 0 2 2(1 9):4 1-4 8.1 0 冯淑慧,叶蓓蓓.我国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的协调互动关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 0 2 2(3 1):1 5-2 1.1 1 韩欣宇,闫凤英.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发展综合评价及类型识别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 0 1 9(9):1 5 6-1 6 5.1 2 王淑佳,孔伟,任亮,等.国内耦合协调度模型的误区及修正J.自然资源学报,2 0 2 1,3 6(3):7 9 3-8 1 0.1 3 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

46、群为例J.热带地理,1 9 9 9(2):7 6-8 2.1 4 马景,武周虎,邹艳均,等.基于灰色马尔科夫模型的南四湖水质预测J.水资源保护,2 0 2 1(5):1 5 3-1 5 8.1 5 张亚中,袁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及问题分析研究J.职教论坛,2 0 2 0(1):1 6-2 1.责任编辑:马秀贞39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 学报J O U R N A L O F T H E P A R T Y S C H O O L O F C.P.C.Q I N G D A O M U N I C I P A L C OMM I T T E E2 0 2 4年第1期 N o.1,2 0 2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