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文科背景下俄语专业特色建设实践与探究——以中国传媒大学俄语专业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500217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5.5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文科背景下俄语专业特色建设实践与探究——以中国传媒大学俄语专业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文科背景下俄语专业特色建设实践与探究——以中国传媒大学俄语专业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文科背景下俄语专业特色建设实践与探究——以中国传媒大学俄语专业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76教学研究T.43No1第4 3 卷第1期2024年2 月dDeBpaJib2024r.中国俄语教学PYCCKWM3bIK B KTAE新文科背景下俄语专业特色建设实践与探究*以中国传媒大学俄语专业为例中国传媒大学徐洪征提要:新文科建设为外语学科和外语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本文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以中国传媒大学俄语专业特色建设为例,从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和教育改革等方面,探究“俄语+传媒”特色专业建设发展路径,为培养服务国家战略的国际传媒人才提供实践经验参考,希冀对行业特色院校的“外语+”专业建设有所启发。关键词:新文科俄语专业特色建设实践探究中图分类号 H35文

2、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 0 2-5510(2 0 2 4)0 1-0 0 7 5-0 91.引言2018年5月2 4 日,时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2 0 18 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上提出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形成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专业集群。新时代、新形势、新技术呼唤教育的新定位和新转型。2 0 2 0 年11月3 日,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威海)召开,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其中指出,培养时代新人需要新文科。“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在大国博奔竞争中赢得优势与主动,实现中华

3、民族复兴大业,关键在人。高等文科教育作为培养青年人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主战场、主阵地、主渠道,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培元,大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时代新人,新文科建设任重道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 0 2 0)外国语言文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外语学科“要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积极迎合新科技革命挑战,全面融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王铭玉2 0 2 0:2 0)。针对新文科所倡导的理念和建设要求,外语专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和特色,结合自身学科基础,培养创新人才,以回应新文科的建设要求。2.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专业建设:契机与挑战新文科建设在外语

4、界引起了热议。从宏观视角,王铭玉和张涛(2 0 19)对高校新文科建设进行了阐释;郭英剑(2 0 2 0)对“新文科、大外语”时代外语教育若干问题和当下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思考;修伟、田新笑(2 0 19)则聚焦“多语种+”人才培养,探索外语学科发展。从微观视角,姜智彬和王会花(2 0 19)以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实践探索为个案,分析了其在培养外语人才方面的战略创新*本文系中国传媒大学2 0 2 2 年校级教改项目“新文科背景下俄语专业特色建设探究”的阶段性成果。77徐洪征新文科背景下俄语专业特色建设实践与探究实践;王军哲(2 0 2 0)以西安外国语大学为例,探讨了新文科背景下地方外语类院校在人才培

5、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资源优化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王立非、宋海玲(2 0 2 1)对新文科指引下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理念与路径做探讨;苗兴伟(2 0 2 1)则关注新文科背景下师范类院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新文科建设就是要创新,对于俄语专业来讲,“新文科意味着建设新专业、开发新课程、探索新模式、编写新教材、补充新内容、运用新手段、开发新思维。这个打破学科壁垒的过程,就是俄语专业与其他专业交叉融合发展的过程,这也恰恰能够体现出不同院校的俄语专业特色。所以,俄语专业的新文科建设也是一个专业特色发展的问题。应培养经济、贸易、法律、金融、科技、文化、教育、艺术以及传

6、媒等诸多领域高水平俄语人才,以适合高质量发展的中俄关系的实际需要”(刘宏、王钢2021:120)。中国传媒大学(以下简称“中传”)俄语专业设置于2 0 0 2 年,培养出一批优秀毕业生,服务于国家各部委、新闻媒体机构和国企等部门。多年来,中传俄语专业立足根本,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加强专业特色建设,在学生培养和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进一步探讨新文科背景下的专业特色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3.“俄语+传媒”特色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路径:实践与探讨3.1守正创新,对接国家外语人才培养需求,加强国际传播能力的培养,服务国家发展战略2021年5月3 1日,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

7、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外语教育肩负着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重要职责,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外语人才国际传播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国传媒大学顺势而为,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传媒大学的目标,力争实现“三个跨越”,即:从传统高等教育向未来高等教育跨越,从传统传媒教育向智能传媒教育跨越,从国内一流高校向国际一流高校跨越的战略任务。(廖祥忠2 0 2 0)为此,需要构建国际化专业和课程体系,以培养具有全球传播力的高层次、多语种人才。中传外语专

8、业在挖掘学校传媒学科优势,提升外语教育水平和层次的同时,立足全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立足立德树人,立足多语种教学、国别与区域研究和传媒实践,立足国际舆论场和国家战略需求,力争培养“复语、复合、复能”的优秀国际传播人才,力争成为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重镇、国别与区域问题研究高地和跨文化交流多语种服务平台。中传俄语专业对接国家、学校和学院发展战略,将本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依托一流学科“新闻传播学”,开辟多种联合培养渠道,探讨“俄语”和“新闻传播”专业的融合。学校通过整体的课程体系建设,将专业课与通识课、学科平台课融合,通过课堂内外教育教学的融通,提升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素养

9、,同时以国际传播能力为重点,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从而解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问题(孙有中2 0 19)。俄语专业根据国标,进一步明确了专业目标和定位,旨在培养具备良好的俄语语言能力,熟知俄罗斯国情和历史文化,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具备国际传播、区域国别等领域基础知识的优秀外语人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思辨能力等,使学生毕业后成为符合中国对外传播、外事、外贸、教育、翻译等领域发展需要的复语、复合、复能型人才,为服务国家需求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俄语专业的培养注重能力导向,重视学生基782024年中国俄语教学第1期础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综合培

10、养,明确提出“知识+能力”的培养要求。要求学生掌握跨学科知识,培养“多元”能力,在熟练掌握“俄语+英语”复语的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同时,扩展区域国别知识,通晓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外交、媒体等方面的知识,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和传播能力;具有较强的新闻采编、撰写和翻译能力;具备一定的国际传播理论知识;具备不同学科间知识的交融和迁移能力;具备较熟练的信息技术及传媒技术应用能力,善于选择与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资源和工具解决复杂的学习和研究需要,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等。3.2立足基础,协同培养机制,探索“俄语+传媒”复合型专业建设新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由于外语学科内含的跨学科特点,外语专业

11、的知识架构本身就具有复合性。这种复合应该建构在外语学科自身特色属性之上,更应该建构在所在学校的优势学科和专业特色基础之上,从而突破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协同培养机制,实现外语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中传俄语专业立足俄语语言文学,依托该校双一流学科“新闻传播学”,探索语言文学与传媒、国别与区域文化等方向的交叉点,设置“俄语+传媒”复合型本科专业,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俄语本科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两个路径加以实现:(1)主辅结合、混合培养。鼓励跨学科人才培养,通过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弥补专业界限分明的弊端,引导并为学生创造复合培养的途径(安丰存、王铭玉2 0 19:13)。俄语本科专业学生

12、通过修学新闻传播类专业作为辅修专业;同时俄语专业也拟开设辅修专业,为非外语专业学生提供学习语言知识的机会。(2)课程交叉、融合培养。在学科的内容体系上突出外语专业知识与其他专业知识的交叉复合。除了传统的外语学科课程之外,在课程设置上增加特色俄语课程、学科融合课程,实现跨学科人才培养。3.3优化课程体系,突出特色课程,注重能力培养导向,培养“复语、复合、复能”人才“新文科建设的根本是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马骁2 0 19:12)。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要紧紧抓住课程这一最基础、最关键的要素,持续推动教育教学内容更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 0 2 0)以课程体系为主体内容的人才

13、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根基所在,课程设置需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根据当前社会需要与学校发展特色以及专业建设重点方向,进行课程重组与设置,突出重点,形成特色。中传俄语专业通过2 0 2 2 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对接国标,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积极设计人文类课程,与语言类课程之间相互强化;加强校内合作,打通专业和学科壁垒,建立合作机制,构建“人文知识+传媒知识+信息技术知识+语言文学知识+区域国别知识”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发展学生整合外语知识和其他学科专业知识的能力。3.3.1扩大跨学科课程,注重人文、传媒和信息技术素养培养课程设置包括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板块。

14、通识选修课有传媒类、信息技术类、人文素养类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智能媒体技术和国际传播知识,注重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信息素养。开课学院有人文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等。专业课程包括专业课和学科选修课。学科选修课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复语”能力、国际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涉及国际新闻传播、英语播音主持、影视译制与翻译、跨文化传播、人文素养、英语基础课程、区域国别研究、融媒体实践与创作等若干模块。课程主要包括国际新闻理论、国际新闻编译、国际新闻节目主持、中国传统文化“翻译与传79能力塘养为导商加强专业特色课程国情文化类课程不断扩展语言类课程循序

15、渐进徐洪征新文科背景下俄语专业特色建设实践与探究播”、跨文化传播概论、中西文化比较、欧洲文明概论等,还开设一些语言数据处理技术课程,包括基于Python语言的机器翻译操作人门、Python自然语言处理等。3.3.2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加强区域国别和专业特色课程建设,突出传媒特色专业课包括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俄语专业课的知识构成可分为语言类课程、区域国别类课程和专业特色类课程三大板块。语言类课程包括“俄语”和“英语”课程。从专业课的设置方面来看,在传统的“听说读写译”语言知识类课程之外,增加了区域国别类(对象国国情、历史文化和大众传媒等)和专业特色类课程,构成占比如图1。区域国别类

16、课程有俄罗斯社会与文化、俄罗斯历史、俄罗斯大众传媒概况;或将国别区域知识融人课程中,打造复合课程,如:俄罗斯文化名篇选读。同时,专业课在课程设置中强调体现学校特色和专业优势。不同学校学生具备所在学校特有的文化知识结构及外语素养,由此形成本校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特色。除国标规定的核心课程外,中传俄语专业在2 0 2 2 版大纲修订时大量增加特色课程,如:俄语媒体语篇阅读、俄语新闻翻译、影视俄语视听等;在专业实践课方面,加大了特色专业实践,在夏季学期开设俄语朗读、俄语演讲、俄语戏剧表演、俄语影视剧翻译等课程。新文科背景下实现学科交叉的深度融合,课专业课程构成版块专业特色类,26.50%语言类4

17、 7 96 区域国别类值】图1专业课知识构成占比语言实践能力对外传播能力新闻翻译与写作能力文学鉴赏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传播能力查阅文献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传媒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图2 专业课能力培养导向802024年中国俄语教学第1期程设置需要革故鼎新,不仅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中进行课程融合,核心课程的设置也可以进行课程重组。俄语专业,如果与新闻学进行复合,可以将原来的俄语写作、笔译(口译)理论与实践等核心课程改革为具有复合型特色的新闻俄语基础写作、新闻笔译(口译)理论与实践等。在专业方向课程中也可再进一步打造与核心课程同体系的课程,并对课程内容进行提升,例如可以设计俄语媒体语言、新闻语

18、料库语言学、新闻话语分析等高阶课程,实现外语与新闻学的深度融合。3.3.3注重“多元”角能力培养,加强对外传播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培养专业课三大板块课程均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相互交叉融合,共同支撑以下能力培养要求,并使培养要求可考核化。主要包括:语言实践能力,文学鉴赏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传播能力、新闻翻译与写作能力、国际传播能力、查阅文献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传媒技术应用能力,使学生成为“复合、复能”型专业人才。课程设置的思路为:语言类课程循序渐进,区域国别类课程不断扩展,加强专业特色课程。如上图2。语言类课程从一年级贯穿到四年级,涵盖听说读写译,难度不断提高,全面培养学生的外语

19、实践和运用能力;从大二开始,加强对对象国国情和文化知识的掌握,开设俄罗斯历史、俄罗斯社会与文化、俄罗斯文化经典阅读等,旨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从大三开始,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翻译和外语写作能力,包括俄罗斯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俄语写作课程,加强学生对外传播能力的培养;同时,增加专业特色课程,如俄语媒体语篇阅读、俄语新闻视听、俄汉新闻翻译等,打破专业壁垒,辅以学科选修课,加强国际传播知识的掌握,使学生具有较高的俄语新闻采编、撰写和翻译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课程设置对学生能力的支撑关系为阶梯式进阶。如图3所示。3.4引进复合型人才,融合发展教师队伍,加强课堂教育改革,加速信

20、息技术和教学的整合新文科视域下外语学科应当以语言文化研究为本,着力培养知识结构实现学科交叉尤其是文理交叉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大力开展跨学科研究。然而,这些目标能否成功实现,直接取决于我们是否拥有能够满足新文科建设和发展需求的外语学科师资队伍。在招聘教师时,行业特色高校应该优先考虑有其他专业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俄语教师。同时,也可以尝试培养自己的复合型俄语专业教师,鼓励教师对学生能力的支撑关系文献阅读新闻翻译写作语言应用国际传播文学鉴赏国别区域语吉实践国情文化跨文化交际听、说、读、写、等基本功四年级三年级二年级一年级图3专业课能力支撑关系进阶81徐洪征新文科背景下俄语专业特色建设实践与探究通过国内

21、外进修、行业实践等方式优化知识结构。中传俄语专业采取“外引内培”的师资建设,已初步拥有一支专业结构相对合理的学术梯队,研究领域包含语言学、俄罗斯文学、区域国别文化和新闻传播研究。在立足于语言文学基础教学和科研的同时,应积极涉足俄语媒体语言、俄罗斯社会文化与传媒、影视翻译等领域的研究,教授“俄语+新闻”“俄语影视翻译”等方向课,具有开展“语言文学+传媒”复合型专业建设模式的良好基础。鼓励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上,引导教师重视交叉学科研究,如媒体语言学研究,并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鼓励教师不断拓展区域国别的研究,加强对俄语国家文化研究。同时,依托教育部备案的“金砖国家”研究

22、中心平台,将区域国别教学与科研并举,以研促教,融合发展。在教学内容上做到语言教学和对象国社会文化的紧密结合;针对俄语课,在增加区域国别类课程的同时,可以着重关注教学模式改革。再以内容为依托,适度增加国别与区域的内容,使言语技能训练和国别区域知识摄取有机结合,营造出“1+1 2”的效果。如翻译课、听说课、阅读课可选择适当的国别与区域类文本,让学生在翻译、听说和阅读的同时,有意识地强化国别与区域知识,了解俄罗斯各方面情况和相关政策,在润物细无声中拓宽学生的视野,潜移默化地实现言语技能与国别区域知识的深度融合。积极引导教师将思政建设融入专业教学中。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

23、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人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人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人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 0 2 0)。要对专业课的思政元素加以挖掘,“紧紧抓住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融合”。(吴岩2 0 2 1:5)应将思政建设融人专业教学中,重点建设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加大中国特色话语的翻译实践。同时也应积极全面推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俄文版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鼓励教师使用“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中的俄语读写教程俄语演讲教程汉俄翻译教程高级汉俄翻译教程,使学

24、生全面深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可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线下课堂学习、线上学习、混合式学习、模拟情景学习、实践任务学习等信息化教学形式上的创新,共同打造线上线下学习互动空间。俄语专业教师在教学方法、手段上做到传统教学与新方法和新手段的深度融合,探索新技术条件下,课上课下模拟外语环境的一体化,形成浓厚的外语学习氛围;通过开放式课堂,建设完整的新文科大课堂,即通过作业、专业主题活动、网上互动等不同方式,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立俄语学习平台,把课外知识扩展和课堂教学有效统一起来。当然,在外语教学中还需加强通过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深度融合

25、,促进发展以多媒体、网络、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基础的外语课程教学。“将数字技术融人课程教学,是新文科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唐衍军、蒋翠珍2 0 2 0:7 3-7 4)。这就要求俄语教师依托本校智能媒体建设优势,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通过学习内容和方法媒体的创新促进外语教学的深度变革。3.5加强国外院校合作,打造实践平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与使用俄语的相关国家越来越多地开展校际合作,国家留学基金委也为国内各高校向俄选派师生搭建了平台。行业特色高校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利用自身学科优势,积极与使用俄语的国家建立校际合作,探索复合型俄语人才的培养模式

26、。在新文科背景下,特色外语专业应探索多渠道国际合作模式,优化国外院校为本校学生开设的课程体系,使之与822024年中国俄语教学第1期我们的专业特色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中国传媒大学与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自2 0 0 2 年签订校际合作协议以来,两校之间保持着密切、持续的合作关系。双方还积极探讨研究生共同培养路径和方法,开展教师培训、学术交流以及文化领域的广泛合作,致力于中俄高校间的人文交流。中传俄语专业采取“3+1”培养模式,即:派俄语专业大三学生赴莫斯科大学学习一年。莫斯科大学新闻系为中传俄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制定了“语言+传媒”的课程体系,与其特色专业建设紧密结合。一方面,开设俄语语法、俄语词

27、汇学、俄罗斯文学、俄语口语等课程,以及文化类相关课程,如:俄罗斯文化、俄罗斯语言与文化等;同时开设媒体语言、俄罗斯媒体、新媒体创作等传媒类特色课程,收效较为明显。学生们一方面提高了专业知识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同时也对对象国的历史、文化、风俗等有了深人了解。与此同时,要加强探讨多样化合作方式。鉴于国际形势和疫情等实际情况,经与国外学校相关部门协调,制定了灵活的管理措施,如允许学生短期出国(寒暑假期或一个学期),或“线上+线下”结合等模式。加强与国外合作学校课程设置环节中的对接管理,让合作学校提供更为合理的、与本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更加吻合的课程,共同打造特色专业。除了专业融合,中传还应积极发展校

28、企合作,不仅给学生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也让教师获得积累教学素材、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机会,使外语专业的培养方案更贴近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中国传媒大学长期以来与国内媒体机构合作,为全面提升外语人才培养质量搭建实践平台。目前,已和中央电视台、中国电影集团(译制中心)建设双向人才培养(实验)基地,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共建教育部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与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交流中心共建校外实习基地,与广东广播电视台共建专业人才双向培养基地。4.结语新文科建设为外语学科提出了服务国家发展及社会需求的新任务。俄语学科专业通过跨学科的专业建设改革,主动承担中国文化的国际传

29、播任务,依靠俄语的媒介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发展战略。俄语专业特色建设任重道远,应顺势而上,继续探讨与国际传播学科和专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探索培养高水平对外传播复合型俄语人才的新路径。参考文献1安丰存、王铭玉,新文科建设的本质、地位及体系,学术交流,2 0 19年第1期,5-14 页。2郭英剑,对“新文科、大外语”时代外语教育几个重大问题的思考 J,中国外语,2 0 2 0 年第1期,4-12页。3姜智彬、王会花,新文科背景下中国外语人才培养的战略创新一一基于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实践探索 ,外语电化教学,2 0 19年第5期,3-6 页。4廖祥忠,以“三个跨越”

30、开启传媒高等教育新发展阶段 N,光明日报,2 0 2 0 年12 月3 日。5刘宏、王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俄语专业教学指南的解读与贯彻一一刘宏教授访谈录 ,外语学刊,2021年第2 期,116-12 0 页。6马骁,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一一关于新文科建设的思考 J,中国高教研究,2 0 19年第10 期,10-13页。7】苗兴伟,新文科背景下师范院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J,当代外语研究,2 0 2 1年第4 期,7 2-81+102页。8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18 年。9孙有中,振兴发展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成就、挑战与对策

31、,外语界,2 0 19年第1期,2-7 页。10】唐衍军、蒋翠珍,跨界融合:新时代新文科人才培养的新进路 J,当代教育科学,2 0 2 0 年第2 期,83(责任编辑:宁琦)徐洪征新文科背景下俄语专业特色建设实践与探究73-74页。11王军哲,新文科背景下外语类院校一流本科建设探究与实践 ,外语教学,2 0 2 0 年第1期,3-6 页。12王立非、宋海玲,新文科指引下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理念与路径 J,外语界,2 0 2 1年第5期,34-40页。13王铭玉、张涛,高校新文科建设思考与探索-一兼谈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 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年第6 期,1-7 页。14王铭玉,新

32、文科一场文科教育的革命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2 0 年第1期,19-22+30页。15吴岩,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语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 0 19年第2 期,3-7 页。16吴岩,抓好教学“新基建”培养高质量外语人才,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 0 2 1年第2 期,3-6 页。17修伟、田新笑,聚焦“多语种+”人才培养,探索外语学科发展一新文科背景下的“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论坛综述 J,外语界,2 0 19年第6 期,7 0-7 2 页。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 EB/OL,2 0 2 0 年。http:

33、/ 0 2 2 年8 月2 0 日)1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在山东大学召开 EB/OL,2 0 2 0 年。http:/ 月2 4 日)pakHka H HcceroBaHHe cHenHyeckro co3IaHCIEHHaJIbHOCTHPy CCK HH3 b I K BK O HT e K CT e HO Bb I XryMaHHTapHbIXHayK-Ha puMepe KHTaickoro yHHBepcHTeTa KoMMyHHKaui)CroiXyHuoiceHAHHOTaHH:Co3HaHHe HOBLIX ryMaHITapHbIX HayK cTaBHT

34、HoBbIe 3aay H pobeMbI,KoTophIe Heo6xoIMo peaTb,JI9HHO93bIJHbIX IHCIIHIJIMH H HHO93bIYHOrO o6pa3OBaHA.B aHHONCTaTbe B KOHTeKcTe cO3aHH HOBbIX IyMaHHTapHbIX HayK,B3IBB KayecTBe IpHMepa KHTaicKHi yHHBepcHTeT KOMMyHHKaIni,CIeHHaJIbHOCTH Py c CK Hi 3 I K +CM H C T O K H 3 p e HHIouroToBKHKapoB,pedopMbI p

35、eIoaBaTebckorococTaBaH o6pa3OBaHH,H p.aHHOe HccJeOBaHHe pOBOHTc cHeIbo penocTaBJIeHM MaTepHaJIa pakTmyeckoro OIbITa JIIouroToBKu MekyHapoHbIx kapoB B coepe CMM,cykaixpeaJIM3OBbIBaTb HaLOHaIbHyro cTpaTerHIO,HaeaCE BOxHOBHTbHa cO3IaHHe cIeHHaIbHOcTe H O c T p a H H b I 3 I K +BcHelIHaJIM3HpoBaHHbIxoTp

36、acJIeBbIxBysax.KmOHeBbIe CJIOBa:HOBbIe ryMaHITapHbIe HayKH,cHeIHaJbHOcTbPy c c k 3 b I K,c I e y e c k o e c o 3 a H e,p a k T H k a,HccJIenOBaHMePractice and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ussianSpecialty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LiberalArts-Taking“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

37、inaasanExampleXu Hongzheng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has putforward new tasks and challenges for foreign language discipline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Under the background ofbuilding new liberal arts,taking Russian professional specialtyconstruction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38、 of China,for example,from the training goal,orientation,curriculum setting,personneltraining mode,teachers and education reform,this paper exploresthe“Russian+media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path,andprovides experience for training international media talentsof serving the national strategy.It is expected to enlighten the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of“foreign language+in collegeswith industrycharacteristics.Key words:new liberal arts;Russian major;characteristicconstruction;practice;explore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