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审视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主线的三个维度.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500190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视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主线的三个维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审视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主线的三个维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审视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主线的三个维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62024 年 第 2 期审视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主线的三个维度赵英(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青海西宁810001)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所有工作的主线。本文从逻辑关系、现实意义及实践要求三个维度,审视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从逻辑关系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科学回答了中华民族发展走向的时代之问,同时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品格,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从现实意义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

2、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从实践要求来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须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层面重点发力。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逻辑自洽;现实意义;实践要求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19(2024)02-0056-1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重要成果。坚持以铸牢中华民

3、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理论实然、历史应然与时代必然。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工作主线的逻辑自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对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走向和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收稿日期:2024-01-0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践研究”(19BMZ012);中共青海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教研咨一体项目“中国共产党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2-2024)作者简介:赵英,中共青海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民族宗教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4、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 年 10 月 16 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 39 页。审视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主线的三个维度2024 年 第 2 期57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客观理性思考作出的科学论断。(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科学回答了中华民族发展走向的时代之问考察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走向,可从历史、理论、实践三重逻辑审视。1.从“自在”“自觉”到“自强”的历史逻辑?自在。在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就已经客观存在,主要表现为:自成一体的疆域共同体。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疆域上,东北到东南是漫长的海岸线,构成东部

5、天然屏障;西部有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横断山脉,构成西部天然屏障;北方连天沙漠、碧天草原,又构成北方天然屏障。独特地理条件使各民族生产生活范围受限,也造就了中华民族内向性的文化特质。相互依存的历史命运共同体。早在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上就出现了华夏、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民族集团,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基础。经过历世,逐渐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秦汉时期开启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汉以后,中华民族开启了更大规模交流融合的进程。无论是分裂的魏晋南北朝、对峙的宋辽夏金,还是统一的隋唐元明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未中断,最终形成了今天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

6、居住的分布格局。互惠互补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在自成一体的疆域共同体内,不同民族聚居地地理风貌与经济条件各不相同,逐渐形成了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但互通有无的经济往来始终是一条主线。历史上所谓掠边入寇、你来我往,大多是彼此经济需求的引力作用。大一统的政治共同体。中国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维护多民族的大一统,并把它看作“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盛世”,都以政治一统为前提。不终结春秋战国,就没有秦汉雄风;不终结五胡纷争,就没有盛唐气象。互鉴互赏的精神文化共同体。中华五千年文明孕育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既包括以儒家文化为基石的汉民族传统文化,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畏艰苦、自力更

7、生的劳动品质,与人为善、重义守信的社交理念,勤俭节约、保护自然的生活习惯等,都凝聚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价值,“不以血缘论夷夏、而以文化论亲疏”成为中国民族关系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自觉。一部厚重的中国史,就是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历史。近代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在不断反抗外敌入侵的过程中逐渐被唤醒。鸦片战争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对中国大肆侵略,同时,以民族国家为核心的西方思想文化随之传入中国,涤荡着老祖宗几千年形成的“天下”观念。1902 年,梁启超首次提出“中华民族”一词。1905 年,他对民族意识作了阐述“何谓民族意识

8、?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一观念而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观、民族观在中国逐渐形成。孙中山等人提出“五族共和”的政治主张,?张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民族问题研究2020 年第 3 期。?梁启超: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汤志钧、泽仁泽编:梁启超全集第 11 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年,第 374 页。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582024 年 第 2 期蕴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萌芽。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中华民族整体观的提出为中华民族整体认同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抗日战争时期,面对亡国灭种的民族

9、危机,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各族群众纷纷投入抗战之中。学界也站出来为中华民族鼓劲呐喊。1935 年,傅斯年提出“中华民族是整个”的观点?;1939 年,顾颉刚发表文章中华民族是一个,指出“在中国的版图里只有一个中华民族”?,引起国民强烈共鸣。毛泽东为了促使中华同胞大联合,科学定义中华民族,指出“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总称”?。“中华民族”逐渐成为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身份象征和认同符号。自强。新中国成立伊始,经济社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远超任何一个国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我国经济技术封锁,政治外交孤立,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然而,封锁和困境并未让中国人民沉沦下去,反而激发起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10、、坚忍不拔的气节和团结勇毅、奋勇向前的民族精神。中国人民坚持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建设道路,工业体系实现从无到有,全国人民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群众健康水准和文化素质显著提升。与此同时,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抗美援朝战争以及日内瓦国际会议、万隆会议等,使得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各民族携手走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时期,国家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极大激发了全体中国人的中华民族归属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一词更加深入人心,并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2.从“大联合”“大团结”到“大家庭”的理论逻辑?大联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11、关于民族联合的主张,对中华民族具有重要启示。马克思在探索人类解放道路的过程中,着眼于实实在在的人的自由和解放,形成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基于对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探索,马克思将共同体划分为本源形式的“自然共同体”、抽象形式的“虚幻共同体”和自由人联合体的“真正共同体”三种基本形式。?马克思、恩格斯站在解放全人类的高度,主张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经过社会革命走向共产主义,最终形成“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体现了党对马克思“真正共同体”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大团结。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石,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党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

12、理论。毛泽东提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邓小平提出“要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1990 年,江泽民视察新疆,提出“三个离不开”思想。胡锦涛提出并系统阐述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科学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要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体现了党对民族团结在理念上的不断深化。大家庭。费孝通于 1988 年底在香港中文大学演讲时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论断,?傅斯年: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欧阳哲生:傅斯年全集第 4 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 125 页。?顾颉刚:中华

13、民族是一个,益世报 边疆周刊,1939 年第 9 期。?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 623 页。?张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民族问题研究2020 年第 3 期。?田海舰: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探析,伦理学研究2018 年第 1 期。?胡德林:爱国者标准与中华民族大团结,世纪行2005 年第 A1 期。审视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主线的三个维度2024 年 第 2 期59至今都有着深刻的现实道理,其核心意涵就是文化上的多元、政治上的一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直面我国民族工作领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鲜明提出“中

14、华民族大家庭”概念,多次指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一概念扎根中华民族家国同构的传统文化土壤,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大联合思想、中国共产党民族大团结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在必然性。3.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实践逻辑站起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人民五亿不团圆”的局面,形成了“万方乐奏有于阗”的盛况,为中华民族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各民族一律平等、共同当家作主,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成为现代国家的平等公民,这是中华民族关系史上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富起来。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社会迸发出巨大活力,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开

15、辟了广阔空间。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人口大规模双向流动,不同民族成员共居、共事、共学。西部大开发等发展战略的实施,让民族地区的比较优势得到有效发挥,更加深入地融入了全国大市场。强起来。中华民族的巩固和发展,从来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综合演进的过程。在“管肚子”问题解决了之后,就需要从思想、意识、精神等层面继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诉求正是凝聚中华民族的思想认同与价值共识,它创造性地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同党对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走向的科学把握有机结合,科学回答了中华民族从哪里来、中华民族要走向何方的时代之问。(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

16、化时代化理论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讲话中首次提出了“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两个结合”作了深入阐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从“一个结合”发展为“两个结合”,充分说明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上升到了新高度,也充分说明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充分彰显了“两个结合”的典范。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

17、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自觉一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党的民族理论创新创造史。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就是由原始封闭的民族历史向广阔的世界历史的转变,这个转变的过程就是人类不断打破地域限制和克服各种局限而获得完全解放的过程,最终实现民族融合,形成“真正的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党始终观照我国具体民族实际,不断丰富创新马克思主义?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 年 10 月 16 日),第 17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 54054

18、1 页。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602024 年 第 2 期民族理论,相继形成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奠定了理论基石。当前,世界大变局的历史性逆转、我国民族工作方位的历史性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变,都迫切需要用新的理论应对新的变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民族工作的一系列新思想新成果中,最突出的就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强调。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7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新修订的 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2018 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

19、代表大会上,“中华民族”首次实现入宪。2019 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五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

20、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2022 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和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2023 年,中央统战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建设,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守正创新,丰富和发展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的迫切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立足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重要方位,着眼解决当前民族工作的实际问题,同时观照民族发展规律,作出的符合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我国民族实际诉求的正确回答。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

2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其中,二者对建立理想社会的认识相贯通。马克思主义认为,当全世界范围内阶级与国家消亡之后,各民族的特征与文化全部融入共同的整体中的时候,各民族才能融为一体,民族才能最终消亡。?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反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之一,既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奠定了肥沃土壤。中华文化中主张协和万邦的秩序观、和而不同的

22、社会观、求同存异的处世观、人心向善的道德观,既与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人联合体”异曲同工,又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质和集体记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同中华优秀传统?中央统战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22 年,第 6 页。?关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建设的意见,2023 年 2 月 14 日,https:/ 年 9 月 5 日,https:/ 1 卷,第 539 页。审视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主线的三个维度2024 年 第 2 期61文化“求同存异、追求一统、天下大同”的共同愿望相结合的典范。二、以铸牢中华民族

23、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工作主线的重大意义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这是现阶段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方位。民族工作担负着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抵御内外部风险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驾护航的时代重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担当这一重任的基础。(一)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国家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所在,也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24、?纵览国内,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总体保持了团结稳定的良好局面,但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破坏活动一刻也没有停止。时至今日,新疆、西藏等地区依然是反分裂斗争的最前沿。放眼世界,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国家制造的种族隔离、强制同化等的血泪史,宗教民族主义、恐怖主义、移民问题、难民危机等不断发作,一次又一次触动着西方社会的敏感神经。一些发展中国家盲目照搬西方模式,非但没有构建起牢固的国家认同,反而导致民族问题愈演愈烈。非洲的“民主魔咒”、“阿拉伯之春”,乌克兰向西走还是向东走的分裂和动荡,民族分离、宗教纷争都是人类之殇。相比之下,我国民族关系保持了总体和谐稳定。新征程上,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

25、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这一目标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越是发展壮大,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会越大。当前我国民族工作呈现出一些阶段性特征,对新征程民族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民族地区发展迈上新台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相对突出。社会主要矛盾是支配社会进程、对社会发展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实际上对民族工作带来了新的考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民族地区尤为凸显。

26、民族地区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会因为地域等客观因素制约而减少,反而会随着网络信息普及产生差距感、失落感,有可能形成新的不稳定因素。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趋势不断增强,但影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因素仍复杂多样。有?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23 年 9 月 5 日,https:/ 年 第 2 期接触就难免会有摩擦。现阶段我国仍处在改革攻坚期、社会矛盾凸显期,有些领域已进入深度转型期,机遇与挑战并存,认同与冲突共在。这些矛盾冲突中,有不少是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影响所致,也有伴随改革出现的一般性社会矛盾,如干群矛盾、劳资矛盾等,一旦被植入民族宗教等特殊因素,极易产生社会裂变,挑战民众社会

27、价值认同底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不断巩固,但意识形态斗争仍然尖锐复杂。从国际看,西方宣传机器不断强化西式价值观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和围堵,同我争夺人心、争夺阵地,企图颠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国内看,社会转型期,意识形态领域敏感复杂,有些是社会转型期因权益争夺意识强化导致的自我民族认同高于中华民族认同;有些是国际国内因素、历史现实因素交织产生的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这是多民族国家统一与安全面临的最大内生性威胁。民族领域的思想政治斗争是我们同境内外敌对势力在民族问题上斗争的前哨战,这块思想阵地,如果不用正确思想占领,错误思想就会占领。面对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局面,我们必须捍卫马克思主义

28、的指导地位,坚持正确的思想引领。反分裂斗争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但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所谓“民族问题”对我国遏制打压变本加厉,实现边境长治久安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世界进入大动荡、大变革、大调整期,国际力量加剧分化重组,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等逆全球化思潮不断集聚,我国经受的外部条件愈益复杂多变。美西方国家在持续发动科技战、贸易战等同时,从未停止在涉疆、涉藏、涉港等所谓“人权”问题上向我发难,对我国倒灌干扰压力不断增大。境外“藏独”“东突”等分裂势力活动频繁,“三股势力”境外有种子、境内有土壤、网上有市场,民族领域发生“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的概率增大。如果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

29、难以应对民族复兴道路上出现的现实风险,即使实现了复兴,也会埋下长久隐患。(三)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民族关系是衡量多民族国家社会关系优劣的重要标尺。在我国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进步的主流背后,还有一些“潜流”“暗流”,例如:有人用所谓“新清史观”“征服王朝论”等西方史学观点歪曲或解构中华民族发展历史;有人鼓吹用“一族一国”等西方民族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有人在享受改革发展红利的同时,产生了赶不上现代化快车的心理焦虑,有人过于强调本民族利益和认同,存在狭隘甚至极端民族意识;有人无视少数民族的贡献,排斥少数民族文化,出现针对特定民族和特定宗教的歧视性言行。过去一个时期,

30、我们在国家建设和各民族建设方面投入较多,对中华民族这个国族建设投入不够多,?以致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认同张力。一些地方和部门思想教育工作没有完全跟上,一些民众讲具体民族多、讲中华民族少,讲民族之异多、讲民族之同少,讲民族身份多、讲公民身份少,一些人享受了改革开放和发展带来的好处,中华民族整体意识却没有相应提升,以致出现了这样那样的不同问题。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夯实我国民族关系良性发展的思想基础,才能自觉增强各族民众的社会共识和?钱雪梅:论“中华民族”:概念内涵及其与国家和各民族的关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 年第 2 期。审视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主线的三个维度2

31、024 年 第 2 期63价值认同。(四)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更好地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客观来讲,当前我国民族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匹配、不适应的问题和短板。例如,有些地方公共服务建设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少数民族群众在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合理要求;有些地方地方执法部门看到“民族”二字犯嘀咕、绕着走,不会管、不敢管、不愿管的情况依然存在;有些地方以民族身份划线搞选择性执法,伤害了群众感情;有些地方忽视社会公平正义考量,制定政策更多考虑对少数民族的特殊照顾,引发了社会争议。新征程上,只有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科学稳妥调整民族政策,以铸

32、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共同性和差异性、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有机结合,才能做好做实做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工作主线的实践着力点结合当下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应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重点发力。(一)经济层面: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从近年来广大民族地区取得的成就来看,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现行标准下 3121 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20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8 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整族脱贫。脱贫攻坚

33、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华大地上生动、宏大的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所蕴含的共同奋斗目标、共同利益、共同责任、共同发展,都在脱贫攻坚中得到了深刻的彰显。?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民族共同体首先是一个民生利益共同体,各族民众只有在物质利益方面均等了,才能谈得上思想方面的认同。但客观看,广大民族地区依然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短板,改革发展仍然是民族地区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这对我们正确处理好物质与精神的

34、关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民族地区乃至全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既要算好经济账,也要算好政治账。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步伐,民众物质层面的需求得到极大满足。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并不会自然而然带来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同理,单纯经济发展并不会自然而然带来民族团结、?丹珠昂奔:脱贫攻坚战是实现“人的解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实践,中国民族报 2021年3月9日,第4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187 页。?中央统战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

35、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第 115 页。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642024 年 第 2 期带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工作既要见物,更要见人。这就要求正确把握好“管肚子”与“管脑子”的关系,既要重经济发展,也要重精神凝聚。以青海省为例,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把脉青海资源禀赋、发展优势和区域特征,对青海提出“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重大要求,为青海省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擘画了宏伟蓝图。青海省委省政府积极从政治角度考量“四地”建设,作出了民族团结进步+“四地”建设融合发展的战略安排,编制“民族团结进步+”融

36、合发展行动规划,实现高质量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步促进,抓住了物质建设与精神建设同频共振的关切点。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我国民族地区大多位于边疆地区、西部地区,同时又是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安全防护区、战略回旋区,在维护国家重大利益关切方面,具有重要战略价值。例如,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陆地边境线5600 多公里,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八国接壤,是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西藏周边与缅甸、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国家及地区接壤,陆地边境线4000 多公里,是我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以及打通南亚

37、大通道的中心。广大民族省区只有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才能把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但发展必须以安全为前提,广大民族地区要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方面讲大局、担重责、走新路,在发展中保安全、在安全中促发展,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天地之大,黎元为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了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当前,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许多制约,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不是所有人同时

38、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标准,不同人群实现共同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时间上也有先有后,不同地区富裕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不可能齐头并进。因此,民族地区要立足实际,为区域发展赋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使命,推动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多方考虑地方民众的民生利益关切,避免单纯追求改革发展造成民众切身利益受损,进而挑战社会价值认同。(二)政治层面:着力形成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新格局。?这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39、要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新征程上,要把握世界民族发展变化及民族工作走向。其中,以高度自治或建立独立主权国家为目的的民族分离主义有土壤?中央统战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第 188 页。审视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主线的三个维度2024 年 第 2 期65也有一定市场。俄乌冲突进一步激活了苏联解体后遗留下来的跨境民族分离主义因子。英国北爱尔兰独立公投虽未过半,但分离主张没有消失,隐患依然存在。法国科西嘉、加拿大魁北克等独立运动赫然上演。近年来,分裂的幽灵在欧美游荡。我国 2.2 万多公里陆地边界线中的 1.9 万公里在民族地区,136 个

40、边境县(市、旗、区)中的 107 个在民族地区,边境 2000 多万人口中近一半是少数民族,30 多个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毗邻而居。须树立底线思维,高度警惕民族分离主张带给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挑战。要健全和完善制度供给。2008 年拉萨“314”事件、2009 年乌鲁木齐“75”事件后,社会上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产生了一些质疑。有人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照搬苏联模式,有人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会导致分裂,有人认为民族自治区可以同其他省市实行一样的体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照搬论”是张冠李戴,“取消论”更是错误的,彰显了党对民族区域自治的鲜明态度和坚定立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各民族交

41、往交流交融日益深化,民族间差距逐步缩小,对民族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对于一些滞后于时代发展、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工作举措和思路,必须与时俱进健全完善,不断推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在权利公平方面,既要充分保障好全过程人民民主,让各族人民成为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又要防止依据民族身份出现“超国民”待遇现象;在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方面,要特别注意避免教育领域对汉族的“反向歧视”和就业领域对少数民族的集体歧视。真正将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共同性和差异性有机结合,变普惠照顾为精准施策,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近年来,我国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不断完

42、善、水平不断提高,但一些地方和部门工作方式与管理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变化。受制于惯常的管制思维,“多元共治”的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尚未形成,集中表现为:从治理层级来看,各级党政机关往往自上而下“行政管控”,民间力量、社会组织有序平等参与政府民族事务治理相对缺失。从治理内容来看,长期以来,重应急维稳,轻常态治理;重专项整治,轻长效治理;重治安防控,轻服务供给;重矛盾化解,轻事先预防。因此,必须要打破过去各级政府单打独斗的民族事务治理层级结构,吸纳民众参与,切实构建起政府与民间“责任共担、风险共担、成果共享、利益互惠”的“治理共同体”。(三)文化层面: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43、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就要特别重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中华民族具有统一的共有精神家园,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中华民族各民族?中央统战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第 24 页。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662024 年 第 2 期文化融为一体。?中国从春秋诸侯纷争到战国七雄、秦始皇统一、汉代西统北突、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融入、隋唐鼎盛发展、元

44、明清各民族集团融合,无论哪个民族建鼎称尊,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统一时间之久、融聚民族之多,世界上绝无仅有,这正是由中华文化的独特内核决定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至为重要和最为基本的建构材质,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和特有的文化基因。在新征程上,必须牢牢抓住文化认同这个根本,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向各族人民反复讲,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犹如主干与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是不对的,都要坚决克服。要在“千灯互照,光光交彻”的文化交往与认同

45、中,克服将他民族和异群体视为“威胁”“累赘”的心态,在差异和矛盾中寻求精神层面与价值层面的大同与共生。要坚持主流价值引领与民族文化滋养相结合。如果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构的底座基石,国家主流政治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构的顶层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主流价值体系,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传统文化和政治亚文化。社会转型期,利益诉求多元带来的社会风险和认同风险不断增多,给民族地区以往价值认同思路提出了新的拷问。基于此,全社会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党领导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

46、中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赓续精神血脉。但培育和践行主流价值观从来不是脱离了社会和民众的“一厢情愿”,必须靠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来滋养。现实中,各民族、各宗教、不同群体价值世界中相通的认同元素,如藏传佛教的“慈悲济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道教的“天人合一、尊道贵德”、伊斯兰教的“两世吉庆、感恩行善”、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博爱、仁慈”等价值理念,都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沛养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不是取消民族差异,也不是忽视差异以行政命令强制推进,而是在民众自愿基础上实现取长补短,在增进共同性中实现自觉引导。(四)社会层面: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社

47、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着力点。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作为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首次被写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彰显了党对中华民族求同存异治世逻辑的正确把握。共同性主要是指“五个认同”“三个意识”,差异性则包括了饮食服饰、建筑风格、文化习俗等。要坚持问题导向,搞清楚求同存异的具体要求,对涉及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等方面的政治认同和法治信仰必须“求同”,对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方面则可“存异”,但要注意,“存异”要以不能削弱和危害政治共同性为前提,且要符合民族进步的时代要求

48、。?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23 年 9 月 5 日,https:/ 年 第 2 期67我国个别地区过去出现过“清真泛化”的现象,所谓清真水、清真盐、清真通道等,引发社会舆论。有些地方和部门向上级表达诉求和争取发展项目,不是从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出发,而是以维护民族差异为前提。对于这种人为固化和扩大差异的做法,就不能简单地尊重和包容。有人认为民族政策就是搞差异的,民族工作部门就是维护差异性的部门,这些认知都是不对的。增进共同性才是更重要的民族工作,增进共同性,需要优良的民族政策做支撑,需要强有力的民族工作部门做后盾。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逐步实

49、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这标志着党对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更加系统深入。这就要求,充分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建构灵活的户籍管理制度,将流动人口制度化纳入城市管理体系。还要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避免因居住方式的抱团扎堆、自我封闭而产生社会结构固化现象。但“相互嵌入”不是简单的杂居和混居,互嵌式居住只是第一步,物理距离近了,不代表心理距离近了。因此,要加强顶层设计,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等途径,使各族群众交得到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姻缘。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援藏”“援青”等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在东西

50、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中吸纳推进民族地区和东中部地区各族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的内容,引导各民族实现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全方位嵌入。四、结语基于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准确把握和清醒认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重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这既是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深邃思考,也蕴含着对党的民族工作的反思与升华。从现在起,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民族工作肩负着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驾护航的时代重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民族工作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