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农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构建及成效——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497238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农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构建及成效——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农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构建及成效——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农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构建及成效——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 7 收稿日期2 0 2 3 0 9 0 5 基金项目 中国农学会教育教学类第八批科研课题“新农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研究”(P C E 2 2 0 7);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知农事惠农人 新农科背景下新型种植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作者简介 王帅,男,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农学院院长,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土壤生物及环境化学。【新农科理论与实践】新农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构建及成效 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为例王帅,陈少鹏,杨祥波,赵靖(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吉林 吉林1 3 2 1 0 1)摘 要 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和

2、关键举措,也是新农科背景下涉农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针对我国地方农业院校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的现状与弊端,提出“三进三出”校企深度融合培养新模式,构建学校、科研院所、现代涉农企业的共商、共建、共享新农科协同育人共同体,对整合优化校内外教育资源、创新办学机制和培养模式、提高农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示范借鉴意义。关键词 新农科;应用能力培养;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6 4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0 9 1 1 7 3(2 0 2 3)5 0 0 5 7 0 8 引言我国是农业大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趋势势不可挡,涉农高校培养能够适应当前时代发展趋势的复合型农业人才

3、,是新的经济形势下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2 0 1 8年,教育部提出“新农科”建设,强调涉农专业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1;2 0 1 9年,新农科宣言 的发布,对我国高等农林院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2 0 2 2年,教育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联合发布 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意见强调应创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协同育人模式,强化农科教协同育人,产教融合着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培养一批适应性强、高素质的农林人才。产教融合是当前产业经济

4、转型升级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培养以能力为本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最为核心而有效的途径23。地方高校应紧抓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机遇,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发展思路引领下,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新生态、新大学”发展格局。2 0 2 3年第5期(第2 4卷 总第1 7 5期)中国农业教育C H I N AA G R I C U L T U R A LE D U C A T I O NN O.52 0 2 3(V o l.2 4G e n e r a l,N o.1 7 5)2 0 2 3年第5期(第2 4卷 总第1 7 5期)中国农业教育C H

5、I N AA G R I C U L T U R A LE D U C A T I O NN O.52 0 2 3(V o l.2 4G e n e r a l,N o.1 7 5)第5期王帅,等:新农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构建及成效 5 8 鉴于此,本文有针对性地分析新农科人才需求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围绕地方农业院校现有培养模式与产教融合不充分的成因,提出了完善地方农林高校联合企业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探索一条新农科背景下能够扎根农业、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并分析了近几年的实际培养质量和效果。一、新农科人才需求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 新农科

6、建设要求培育卓越农林人才,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培养出一批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型农林人才4。产教融合能够实现行业优质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平台的育人功能,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创新人才培养。(一)产教融合是培养新农科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教育的重要支撑点,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举措。近年来,企业在对入职人员的选择上更加注重具有良好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仅具备职业技能、素质结构单一的人员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因此,高校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对应当前产业转型升级、

7、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根本途径。国外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开展较早,德国在2 0世纪6 0年代就开始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其特点主要体现在提供更多的跨学科专业和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课程,同时更广泛地开展行业企业实践工作,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德国在此基础上开发了“F H”的办学模式,建立了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强调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将技术转移作为实现学习的前提条件,强调高校与地方企业、国际院校的密切合作,在教学模式上则建立了“整体教学项目开发应用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模块化、实践教学项目化,校企双元主体教学等方式。日本在专业实践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上,将为企业培养高级应用型

8、人才确立为首要目标,围绕目标制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的教育方法,同时为学生设定实际应用型研究课题,鼓励综合研究,打破学科限制。国内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开展过相关研究与实践,姜超在对呼伦贝尔学院农学专业进行研究时认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应当结合“互联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开展,并积极开展小班、分组课程,多以综合性、设计性和探究性实验为主,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强度5;韩海霞等以园艺专业人才培养为例,针对当前园艺专业存在的问题与现状,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采取校企合作的手段加强园艺学基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学习,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6

9、;华北电力大学通过打造联合培养平台、建设校企导师队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改革,引导学生在科研创新能力与一线生产实践上协同发力,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7。(二)产教融合是地方高校向应用型方向转变的必由之路现阶段我国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还难以满足产业升级与社会加速发展的需求8。地方高校只有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行业需求不断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型、应用型复合人才,才能实现高等教育与产业协调发展。作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产教融合战略要求高校人才培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社会生产为追求9。地方高校要以产教融合为契机,进一步对接产业需求,进行全面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

10、级和区域经济发展。产教融合是地方高校5 9 向应用型方向转变的必由之路,高校要加快自身调整,与产业共享共赢1 0。二、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的困境(一)校内资源匮乏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不足涉农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而传统农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应用能力培养等问题,加之多数地方应用型高校缺乏仿真实验室、实习场所偏少、实践基地面积小,现实条件很难满足学生对专业的个性化需求。虽然部分高校拥有挂牌的实践教学基地,但因课时安排不连续、实践师资匮乏、后期维护不及时等多种原因,使得实践基地实际应用性较差。产教融合缺乏耦合性,在产教融合建设过程中,地方应用型高校与企业、政府

11、,在合作经历与经验、交流与沟通渠道、专业知识与技术等方面匹配度不高,共同点不足,缺乏合作基础。同时,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与企业未能充分认识到产教融合的功能与重要性,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实际应用中存在形式主义现象。实习场所、实践基地等需要长期、稳定的实习生队伍来维护,但在现实中许多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教学计划中缺少对学生实习时间的安排,没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导致学校与企业、产业与教育难以实现持续的深度融合。(二)专业教师脱离产业行业,“双师”和“双能型”教师不足人才培养师资是关键。师资建设过程中,教师队伍高学历、年轻化趋势明显,过度重视论文的导向,教师队伍中从事理论研究的多,懂产业的少,专业

12、技能和教学能力偏弱,对教学理论体系不熟悉、生产实践经验不足现象凸显。同时缺乏双师和双能型教师,专业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验,不愿意走出校园、走进基层,缺乏对企业深入了解和剖析,导致很难培养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1 1。(三)产教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深度不够,广度不足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大多仍处于“学校热、企业冷”,自发式、浅层次、松散型、低水平状态。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不能持续,参与专业改革、课程建设、教学过程积极性不高,教学与生产过程相对脱节,“理论重、实践轻”的问题仍普遍存在。产教融合“合而不深”、校企合作“校热企冷”是一直以来困扰产教融合发展的瓶颈1 2。三、新农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13、构建 为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尚待建立与完善、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要求等问题,地方农业院校应重新构建新农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即新农科背景下地方农业院校按照产业发展需求,构建应用型人才“三进三出”校企深度融合培养模式(见图1),搭建校企资源共享、系统创新平台,建立健全校企、校村、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确保产教融合有效落实。(一)构建应用型人才“三进三出”校企深度融合培养新模式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作为省属农业本科院校,围绕吉林省“一主六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理事会为载体,探索出校企深度融合“三进三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学校、科研院所

14、、现代涉农企业的共商、共建、共享新农科协同育人共同体。其中,“三进”是指企业文化进校园、企业产品进校园、企业专家进校园,“三出”是指学生出校园、专业教师出校园、科技成果出校园。具体来说,通过农学大讲堂、校企文娱联谊活动、企业文化展解决学生对行业发展现状认知不足的问题;通过企业产品在校内农场试验田中试,让学生参与企业产品研发试验工作,以解决办学资源不足问题;企业人才供需见面会展示产品,解决学生对企业产品认知不足2 0 2 3年第5期(第2 4卷 总第1 7 5期)中国农业教育C H I N AA G R I C U L T U R A LE D U C A T I O NN O.52 0 2 3

15、(V o l.2 4G e n e r a l,N o.1 7 5)第5期王帅,等:新农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构建及成效 6 0 的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应用型课程开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行业专家成果报告等,解决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欠缺问题;通过感知实习、认知实习、岗位实践、顶岗实习,解决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缺乏“真环境”、校内实践资源不符合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问题;通过带学生到企业实践、“双师型”教师能力培养与实践、调研企业需求开展针对性科学研究,解决专业教师行业背景欠缺的问题;通过已有成果转化、技术成果培训与推广、与企业联合科技攻关等方式,解决企业产品核心竞争力弱、合作意愿低下等问题。

16、“三进三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能整合优化校内外教育资源、创新办学机制、有效提高农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新农科背景下能够扎根农业、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图1 “三进三出”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搭建校企资源共享、系统创新平台应用型人才培养需加强校企双方的合作,充分整合双方的优势资源,强化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加强与创新引领型企业对接,推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创业创新,聚焦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理事会成员单位的产品资源在校内农场、试验田、实验室进行中试、检验,由行业专家、专业导师与专业学生全程共同参与试验、管理、检测、分析数据,校企之间互

17、相学习、协同共进,共同搭建提高学生参与行业一线产品开发创新能力以及解决专业教师行业背景欠缺问题的创新平台。(三)内培外聘,打造特色师资作为开展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力量和关键人物,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实施“内培外聘”,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水平“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新农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落实离不开专业理论扎实、业务能力较强、综合素养较高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实现学生实践教学全覆盖,拓展学生行业前沿视野,打造特色多层次师资队伍,科研创新型师资6 1 以懂农业、懂农村、懂农民、懂科技创

18、新型的校内教师为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技能型师资以上得了山、下得了田、吃得了苦、流得了汗的双师型校内教师为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企业协作型师资以了解行业发展、社会需求为主的校外师资,增强学生对企业认知和归属感,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同时,专业教师也要了解行业行情,并积极参加一线生产,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的新政策、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入一线生产实例,既能使学生充分了解行业未来发展,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有准确的判断,又为学生在以后从事一线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人才引进、访学、名师进校、行业专家进课堂等形式,加强与同类院校交流,提高专业教师教学能力。鼓励教师考取各类资格证书,

19、组织专业内教师开展技能竞赛,引导教师提高实务能力。(四)建立健全校企、校村、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依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理事会成员单位,开展学校成果、教师、学生出校园协同合作活动,在创新型成果落地推广、现场技术咨询与服务、科技创新等方面切实提高新型农业主体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使合作企业“有利可图”,增加黏性,从而保障协同育人共同体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为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模式。(五)“三进三出”校企深度融合培养成效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农学专业自2 0 1 9年起构建“三进三出”校企深度融合培养模式,通过该模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普遍提高,专业认可度明显增强,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为了研究“

20、三进三出”校企深度融合培养模式在农业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效果,选取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农学专业2 0 1 7级3 3人、2 0 1 8级3 1人、2 0 1 9级3 0人作为研究对象,对2 0 1 8级、2 0 1 9级进行“三进三出”培养和对2 0 1 7级进行传统方式培养,对比3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专业认可度和就业率等,分析“三进三出”校企深度融合培养模式的优缺点,进而改进现有的培养模式,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1.学生专业认可度提高,专业学习能力增强2 0 1 7级转专业转出1人,2 0 1 8级和2 0 1 9级学生未出现转其他专 业 现 象。2 0 1 8级和2 0 1 9级学生所有课程未

21、出现重修;2 0 1 7级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3 8.5%,2 0 1 8级和2 0 1 9级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分别为4 5.6%、5 1.3%。选取核心课程“作物栽培学”分析三个班的成绩。为方便分析,选取难度相同试题进行考核,试卷总分为1 0 0分,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与2 0 1 7级学生各项成绩对比分析,2 0 1 8级、2 0 1 9级学生创新能力题型和实践能力题型得分率均较高,表明“三进三出”校企深度融合培养模式实施效果达到了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目的。表1 “作物栽培学”各年级成绩分析年级课程综合成绩平均分/分创新能力题型得分率/%实践能力题型得分率/%2 0 1 7级农学专业7 9

22、.2 26 3.1 05 8.3 72 0 1 8级农学专业7 9.5 47 1.5 66 2.4 92 0 1 9级农学专业8 0.0 77 2.1 26 2.7 8注:为保证分析结果的可比性,两个年级的课程总学时、选用教材、教学内容一样,试题难度相当。为了更好地反映学生对于“三进三出”校企联合培养的满意程度,采用线上调查方式调研实际情况。主要调查对象为2 0 1 8级和2 0 1 9级农学专业学生,发放问卷6 1份,收回5 8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3 2名(7 2.4%)学生表示未来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4 5名(7 7.6%)学生表示能接受本专业的学习内容以及安排,3 0名(5

23、1.7%)学生表示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法较满意。2 0 2 3年第5期(第2 4卷 总第1 7 5期)中国农业教育C H I N AA G R I C U L T U R A LE D U C A T I O NN O.52 0 2 3(V o l.2 4G e n e r a l,N o.1 7 5)第5期王帅,等:新农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构建及成效 6 2 表2 “三进三出”校企深度融合培养模式实施的认可度调查问题选项人数/人 比例/%您能否接受本专业的学习内容以及安排?可以接受4 57 7.6一般1 01 7.2模糊35.2接受不了00.0您未来是否打算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作

24、?是3 27 2.4否2 62 7.6您对本专业的哪些地方感觉满意?学习方法1 32 2.4培养方法3 05 1.7考研与就业1 01 7.2其它58.6您对本专业的未来职业发展情况了解程度?比较了解2 64 4.8一般2 03 4.5不太了解91 5.5不了解35.2您觉得您在未来几年,您所学的专业会有怎么样的前景?前景很好3 56 0.3前景一般1 52 5.9前景不好58.6不清楚35.2分析解决问题能力1 72 9.3理论结合实践应用能力91 5.5您认为您在目前专业的所缺乏的能力有哪些团队协作能力1 52 5.9创新与发展能力1 01 7.2自主学习能力77 7.6 2.学生科研兴趣

25、浓厚,科研敏锐度增强农学专业学生除进行理论课程学习外,还应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经过“三进三出”校企深度融合培养模式,学生们应用能力和科研能力明显提高,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率达8 0%,主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1 8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1 5项;学生获评省级以上竞赛奖励1 4项;在校生发表学术论文年均达到8篇以上。3.学生爱农意识增强,服务“三农”意愿提升农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将理想信念教育、家国情怀教育、文化自信教育等思政教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对比智慧农业、精准农业等现代农业体系下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模式与传统小农经营生产模式,增强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介绍作物学研究最新成果(如袁隆

26、平院士最新的海水稻、李加纳教授创制的甘蓝型黄籽油菜新品种),融入国情、校情、农情教育,让学生理解现代作物学研究与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关系;讲授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在致敬辛劳农民的同时,激发农科学子助力乡村振兴的使命与担当。在2 0 2 0年和2 0 2 2年农业生产关键时期,学校农学专业6 3 的师生们积极响应“抢农时、备春耕”的号召、怀揣着对“三农”事业经久不息的热情,积极投身农业生产一线,在春耕之时,亮明身份,科学帮扶,学以致用,充分发挥涉农优势和特色,深入田间地头的春耕备耕工作中去,为春耕生产助真力、为农民朋友传真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4.分类施策,学生就业“增量提质”针对重

27、点群体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服务、个性指导,对考研失利学生、待就业学生、未就业民族生等重点群体,建立就业困难学生帮扶台账,构建院领导、学业导师、系主任、指导教师、辅导员与未就业学生的一对一包干制度,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借助学院校友资源,助力考研学生调剂、精准帮扶困难学生就业,鼓励毕业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就业观,确保每一个就业困难毕业生都得到有效帮助,切实做到“就业路上一个都不能少”。2 0 1 7级和2 0 1 8级学生就业情况如图2所示,2 0 1 8级考研率占2 9%,总就业率比2 0 1 7级高1 4.3%;2 0 1 8级3 0%的毕业

28、生在先正达、诺普信等高端农业企业就业,部分用人单位和部门认为近年来涉农专业毕业生总体培养质量持续稳定或趋向提高,能够满足对职业岗位对专业技术的要求。图2 各年级就业情况分析表 四、新农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展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为加快新农科建设,促进产教融合事业的不断推进,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更好地支撑服务农业强国建设,近年来,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努力推动地方应用型高校与区域产业行业融合,鼓励支持并引导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化产教融合。在新农科推动下,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抓住机遇,勇于改革,构建应用型人才“三进三出”校企深度融合培

29、养模式,搭建校企资源共享、系统创新平台,建立健全校企、校村、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确保产教融合有效落实,为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提高企业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如何解决学生实习实训等个性化需求与企业多样性之间的矛盾;专业教师科研方向与行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等,仍需进一步实践和探索。参考文献1 沈雪峰,等.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以广东海洋大学农学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 0 2 2(2):5 7 6 0.2 俞福君,雷存喜.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以湖南城市学院为例J.教书育

30、人(高教论坛),2 0 1 9(1 8):3 5 3 7.2 0 2 3年第5期(第2 4卷 总第1 7 5期)中国农业教育C H I N AA G R I C U L T U R A LE D U C A T I O NN O.52 0 2 3(V o l.2 4G e n e r a l,N o.1 7 5)第5期王帅,等:新农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构建及成效 6 4 3 林海,等.“产教融合共同体”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 0 2 2(5):2 0 2 7.4 史明艳,等.“新农科”背景下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天津农业科学,2 0 2 0(1 1

31、):7 2 7 4,7 9.5 姜超,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以呼伦贝尔学院农学专业为例J.园艺与种苗,2 0 2 2(3):8 6 8 9.6 韩海霞,等.基于产教融合的园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 0 2 2(1 4):2 6 4 2 6 6,2 7 0.7 教育部.华北电力大学深化产教融合 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改革E B/O L.(2 0 2 30 7 0 3)2 0 2 3 0 8 0 5.h t t p:h t t p:w w w.m o e.g o v.c n/j y b_x w f b/s 6 1 9 2/s 1 3 3/s

32、 1 5 8/2 0 2 3 0 7/t 2 0 2 3 0 7 0 3_1 0 6 6 8 3 2.h t m l.8 阎卫东,吕文浩.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教育改革路径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0(4):4 2 3 4 2 7.9 宋士华,等.产教融合视域下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路径构建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3(1):6 9 7 4.1 0 王娟,等.基于产教融合下涉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 0 2 2(3):6 1 6 7.1 1 郭玉清,等.产教融合培养卓越水产人才的实践与思考 以集美大学为例J.中

33、国农业教育,2 0 2 1(5):1 6 2 3.1 2 吉彪,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科人才定制培养:现实困境、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2 0 2 2(6):4 7 5 3.(责任编辑:周献)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o f t h e I n t e g r a t e dT r a i n i n gM o d eo fA p p l i e dT a l e n t sU n d e r 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 t h eE m e r g i n gA g r i

34、c u l t u r a lE d u c a t i o nWA N GS h u a i,C H E NS h a o p e n g,Y A N GX i a n g b o,Z HA OJ i n g(J i l i nA g 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U n i v e r s i t y,J i l i n1 3 2 1 0 1,C h i n a)A b s t r a c tP r o m o t i n gt h ei n t e g r a t i o no fi n d u s t

35、 r ya n de d u c a t i o na n di m p l e m e n t i n g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e d u c a t i o n i sac r i t i c a ls t e pf o ru n i v e r s i t i e st or e f o r mt a l e n tt r a i n i n gm o d e l sa n de n h a n c et h eq u a l i t yo ft a l e n t t r a i n i n g.I t i s a l s oa nu r g e n t n

36、 e e d f o r a p p l i e d t a l e n t s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e-r e l a t e dm a j o r s i n t h e c o n t e x t o fm o d e r na g 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G i v e nt h ec u r r e n ts t a t eo fp r o d u c t i o n-e d u c a t i o ni n t e g r a t i o nf o ra g r i c u l t u r a la p p l

37、 i c a t i o nt a l e n t si nl o c a la g r i c u l t u r a lc o l l e g e sa n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i nC h i n a,an e w m o d e lc a l l e d“t h r e ei n t e g r a t i o n sa n d t h r e e o u t s”h a s b e e np r o p o s e d.T h i sm o d e l e n t a i l s c r e a t i n g a c o m m u n i t yo f

38、 c o n s u l t a t i o n,j o i n t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s h a r i n gb e t w e e ns c h o o l s,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 s,a n d m o d e r na g r i c u l t u r e-r e l a t e de n t e r p r i s e s.T h i s a p p r o a c hh o l d ss i g n i f i c a n tp r o m i s e i ni n t e g r a t i

39、n ga n do p t i m i z i n ge d u c a t i o n a l r e s o u r c e sb o t h i n s i d e a n do u t s i d e t h e s c h o o l,i n n o v a t i n g t h e s c h o o l so p e r a t i n gm e c h a n i s ma n d t r a i n i n gm o d e l,a n de n h a n c i n g t h eq u a l i t y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t a l e n t t r a i n i n g.K e yw o r d st h eE m e r g i n gA g r i c u l t u r a lE d u c a t i o n;A p p l i c a t i o nA b i l i t yT r a i n i n g;I n t e g r a t i o no fP r o d u c t i o na n dE d u c a t i o n;T a l e n tT r a i n i n g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