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部署.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496056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部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部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部署.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4 年第 1 期(总第 187 期)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Zhengzhou Municipal Committee No.1,2024(Sum,187)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作为一个独立的章节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具有重要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诸多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提法和新观点,丰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此外,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作出全面部署,从制度层面要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从实践层面要从

2、协商民主、基层民主、统一战线三个方面入手,实现制度完善和实践建设同步发力,多角度、多主体持续推动,共同推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关键词:党的二十大报告;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当家作主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701(2024)01-0017-06论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部署论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部署雷丛丛(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学报编辑部,河南 郑州 450042)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确定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之一,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1

3、 37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丰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而且指明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要求,这对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一、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重要性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出现的次数仅次于“中国式现代化”;另一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作为一个独立的章节提出,并作出具体的部署。(一)从“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出现的次数可知其重要性党代会报告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重要部分,是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

4、集中体现。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党代会报告总能成为热点话题。党代会报告中的每一个词语和每一句论述,都体现了党中央的精神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全文一共3万多字,对其中出现的高频词进行梳理可知,“党”出现 283 次,“发展”出现239次,“人民”出现177次,“法”出现148次,“社会主义”出现115次,“现代化”出现86次,“民主”出现 49 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现 42次,“马克思主义”出现 30 次,“民生”出现 15 次,“高质量发展”出现14次,“中国式现代化”出现11次,“全过程人民民主”出现9次,“人民当家作主”出现6次。“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出现

5、的次数仅次于“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民主”“人民当家作主”等相关词汇也出现颇多,由此可见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重要性。此外,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重大理念自提出之后,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收稿日期:2023-12-16作者简介:雷丛丛(1989),女,硕士,河南许昌人,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副主任,讲师。17议(以下简称 决议)中出现3次,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出现9次,次数的增加可见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性。(二)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可知其重要性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

6、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完整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重大理念。2021年年底,全过程人民民主出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决议中,作为政治建设的一部分提出。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所作的报告共15个部分,从第四部分到第十五部分,都是具体涉及“做”的范畴,为新时代我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15个部分涉及经济、科技、教育、人才、政治、法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强军建设、祖国统一、大国外交、党的领导等方方面面,其中在政治建设方面,即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第六部分,标题即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首次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独立的专题提出,而非

7、作为政治建设的一部分,且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新时代政治建设的主要任务,由此可见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重要性。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梳理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过程人民民主”成为党在政治建设方面的核心词汇,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共出现9次,其中一次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第六部分的标题,剩下的 8 次可概括为六个方面。(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对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总结时提及全过程人民民主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第一部分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时,党的二十大报告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突

8、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国家安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方面,提出“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1 2。这是对过去五年中国政治建设部分的一个概括,指明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这一阶段的理论和实践上的稳定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十六个方面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1 9。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对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的总结都包含全过程人民民主,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中心任务

9、,且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二)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通过现代化道路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是中国人民一致的追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中心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五大重要特征和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在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进行说明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这九个方面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方面面,政治方面的本质要求即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密切相关。一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需要紧紧依靠人民,发挥人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这

10、在发展民主政治的同时为中国式现代化聚凝人民力量。二是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是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一环,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发展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仅局限于政治领域,而且体现在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遵循。(三)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明确到 2035 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未来五年主要目标任务时提及全过程人民民主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三部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

11、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18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 24。具体而言,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将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概括为八个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比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顺序上不一样了,新增了一些内容,也删掉了一些内容,有些词汇用

12、语发生了变化。但是,在民主政治方面提出的目标“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与“十四五”规划纲要保持一致,没有任何变动。2020年至2035年的发展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1 25。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八个方面明确了这5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安全等方方面面,在每一个领域都有具体的发展目标,其中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作为其中的一个目标。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两个阶段的具体目标都包含全过程人民民主,且都强调未来要促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

13、建设。(四)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和时代挑战,不变的是,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追求民主道路上基于自身国情和面临的国际形势而提出的民主理论创新,将人类民主发展提升到新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继续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基于新时代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人民群众对民主的更好的要求和期待,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1 37。从民主的价值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从内容和形式、制度和实践上保障人民权利的实现,彰

14、显了社会主义民主的人民性;从民主的原则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通过党的领导将人民的智慧和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贯彻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政治性;从民主的制度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形成了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相互配套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展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从民主的效能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把人民利益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在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实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性。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和光明之路,是中国为世界各国解决民主问题提供的中国方案。(五)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中国政治文化一直强调和合,提倡沟通、合作

15、。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1 38这一论述阐释了协商民主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关系,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论断,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的新发展,更是新时代协商民主的定位。协商民主“基于共同的政治理想和相同的发展目标,多方协商主体通过平等参与、议事协商、决策执行、监督评估等方式,将协商融于决策之前与决策之中,由此形成最大共识和团结合力,为共同体的一致性行动和有效性发展奠定基础”2。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既包含民主理论,又包含民主实践,协商民主就是其中重要一环。协商民主具有主体平等性的特征,可以促进交流主体的互动,形成良好的协商效

16、果。同时,协商民主贯穿经济、政治、社会等各领域,贯穿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贯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等环节,可以拓展和提升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空间与运行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对协商民主给予很高的定位,强调“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3。(六)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且绝大部分人民群众生活工作在基层,这样的国情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处理好基层事务,国家治理必须体现人民的利益。发展基层民主是让人民群众19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实践证明,发展基层民主有助于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素养和政治参与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基层民主

17、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1 39这一论断阐释了基层民主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关系,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论断,丰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体系。发展基层民主能够为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注入新动力,人民群众在基层民主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个又一个“金点子”“好做法”,一些甚至上升为国家政策和法律制度,如浙江宁海首创的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被写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充分彰显基层人民群众的智慧,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的特征。三、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进行了具体部署,强调从制度层面要加强人民当

18、家作主制度保障,从实践层面要从协商民主、基层民主、统一战线三个方面入手,这为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行动指南。(一)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第一个要求就是从制度层面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泛指以规则或运作模式,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总的要求和方向是“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1 37。这就要求三种制度之间要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凝聚合力,共同保障人民权利。第一,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

19、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4新时代,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从各层次各领域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加强和改进法律的实施,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加强人大代表工作能力建设,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通过完善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制度等方式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第二,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言,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我国政党制度蕴含的广泛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国家和社

20、会治理民主化、科学化的制度优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言,通过民主的方式解决少数民族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方式,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保障少数民族民主权利的同时,通过制度的完善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就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而言,要通过完善制度来保障广大基层群众的民主权利,以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发展来解决社会发展中人民群众的内部矛盾,提高人民群众的基层民主实践参与度。第三,坚持和完善我国重要政治制度,即对我国一些政治、社会等领域事务进行具体规定的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概念,党的二十大报告继

21、承和发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三种制度”的提法,这也是党代会报告首次提到“重要政治制度”。相比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具有灵活性和可调整性5。新时代,要推动重要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根据实践发展不断进行调整。(二)全面发展协商民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包含发展协商民主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民主,其发展离不开协商民主。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全面发展协商民主进行了具体部署。第一,完善发展协商民主渠道。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一个有机整体,我国已经形成了七大协商渠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1

22、38。这就从协商渠道的角度为新时代推动协商民主发展指明了方向,以做到有事共同商量,形成协同合力,实现各协商渠道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科学化发展,提高协商民主的实效性。第二,丰富协商形式和方式。就协商形式而言,要在已有政治协商、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社会协商、基层协20商等多种协商形式基础上,继续深入发展。就协商方式而言,要在传统协商方式如提案、会议、座谈、论证、听证等基础上,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不断创新协商方式如公示、评估、咨询、网络等,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搭建对话交流、恳谈沟通的平台。在这其中,尤其是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力量,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持续推动网络协

23、商,形成良好的协商效果。第三,健全协商平台。协商民主运行的关键在于平台的搭建,现实中会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协商平台,如全国政协的双周民主协商座谈会就是中国协商民主的重要创新实践之一。在基层,也有很多成熟的协商平台,如社区协商议事会、社区民主评议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民主商谈会、民主评议会、居民或村民代表会等。新时代,要持续完善现有的协商平台,并不断开创新的协商平台。(三)积极发展基层民主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无数历史事实表明,发展基层民主是提高人民群众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的重要方式。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积极发展基层民主从制度和实践两个角度进行了具体部署。第一,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中国共产

24、党一直注重基层民主自治,基层民主的核心内容初始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党的十八大以后,基层民主的核心内容又加入了民主协商,从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制度整体。基层民主核心内容的变化体现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新时代,要继续推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制度层面和组织建设层面的要求,实现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从而提高基层治理效能。第二,完善办事公开制度,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这一规定主要是从实践层面来说明基层群众自治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基层民主创新创造更加活跃,基层民主活力也得到进一步增强,中国人民在新时

25、代基层民主生活实践中,摸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基层民主新形式。就基层民主平台而言,有城乡社区的村(居)民议事会、村(居)民论坛、民主恳谈会、民主听证会等;就基层民主渠道而言,有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袂进社区等;就基层民主形式而言,有“小院议事厅”“板凳民主”等,有线下“圆桌会”和线上“议事群”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对民主有更高的期待、更高的要求,要在党的领导下,持续创新基层民主实践形式,真正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和当家作主的地位。(四)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是中国古已有之的传统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一直强调要搞好最大多数人的团结。毛泽东同志指出,统一

26、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党的二十大报告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侨务工作等方面,对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第一,在政党关系上,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中国的政党关系不同于西方的政党关系,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型政党制度”这一重大命题。推进新时代政党关系发展,就要推动中国的新型政党制度在理论创新、政策创新和实践创新方面不断取得了新成就、新发展。第二,在民族关系上,加强

27、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1 39这一论断指出了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的两个重点,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中,前者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后者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坚持的制度。新时代,要深入开展党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要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要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第三,在宗教关系上,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中国共产党对宗教问题的高度重视由来已久,党的十七大把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写入党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8、”1 40这一论断指明了新时代我国宗教工作的总方向,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要坚决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要支持宗教21界全面从严治教,要全面推进宗教工作法治建设,要培养一支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第四,在阶层关系上,加强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逐步成长起来的新的社会群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要以新的社会阶层联合会为平台,促进新的社会阶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贡献力量。第五,在政商关系上,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政商关系包括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

29、治家与企业家三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为新时代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第六,在海内外同胞关系上,加强和改进侨务工作。做好侨务工作是加强海外统一战线的重要部分,铸牢海外侨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尊重、照顾海外统战对象的权益,改进海外统战的协调服务机制,创新海外统战工作方式方法,以此推动统一战线工作高质量发展。参考文献: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 唐亚林.协商民主促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功能与路径研究 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3(5):4-13.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82.4 习近平.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J.求知,2022(3):4-10.5 肖贵清,车宗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理析 J.政治学研究,2021(6):31-39,174-175.责任编辑李孝敏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