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四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2474155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90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四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四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四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四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四人争论一句杜诗相传,北宋大诗人苏轼曾与黄庭坚、秦观、佛印三位文友结伴游山,见古寺壁上题有杜甫的曲江春雨一诗,因年代久远,其中“林花著雨胭脂_一句的尾字已无法辨认.苏轼便提议各人试补一字,并率先补一“润”字;接着,黄庭坚填“老”字,秦观填“嫩”字,佛印填“落”字.回家后查杜工部集,才知杜甫用了一个“湿”字。四人比较品味了一番,异口同声地赞叹:“湿”字用得妙!你能说出妙在何处吗?答案这里,诗人着一“湿”字,看似信手拈来,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实则给读者留下了自由地渗透主观情感的艺术空间,读者可以根据各自的心境感受领悟诗意。快活者读了,则可将“湿”理解为“润”、“嫩”,领略到

2、林花经春雨浴泽而格外艳丽柔美的喜人景象;忧伤者读了,则可将“湿”理解成“老”、“落”,体验到林花遭风雨而憔悴落魄的凄楚景象。可见,“湿”字具有极大的艺术张力,给读者以审美的自由。(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衡中西以相融何家英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东洋。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不同的文化背景,自有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他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本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我的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

3、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绘画相通的。当然,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风。晋唐画风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原因何在?除了才气、学养、心态,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我在想,晋唐人所创立的艺术范式是从切身的感受中生发的,其间一定经历了反复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与晋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变得纤弱而萎靡.我们有一个伟大的传统,却被轻弃;我

4、们还有一个惰性的“传统”,却被继承.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这真是荒谬。所以一定要回归,回到晋唐,继承优秀的传统。其实,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也是有惰性的.五花八门的“主义”,莫名其妙的“观念”,都被“拿来”。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这不正是惰性的表现吗?所以,我觉得与其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与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很多西画作品能更直观地给予我们实践上的参照,并很实在地启悟心智。而上述两者,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意识不到的,相应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而有一个大传统的价值支撑

5、则很容易在本质上把握,从而走上正途,至少不至于堕入迷途。我意在表明,表面上是两个传统,本质上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响、融合中逐渐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实充分而非僵化。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眼光扩大;不拘于一个狭隘的观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发现;不空谈花哨的“主义”,而脚踏实地.在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引导实践,就会使工笔人物画开出新生面,获得新境界。(节选自谈艺论文,有删改)1。关于“衡中西以相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中西不同的传统发生碰撞、影响、融合,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实践的大传统。B在绘画领域,应权衡中

6、西传统,着眼于相通之处,力求获得滋养。C观察和比照中西传统,就能发现其中共同的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引导实践。D“衡”与“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解析“衡”与“融强调的重点,不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而是“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见第1段段末)。答案D评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观点的把握与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衡”与“融强调的重点,涉及本文的主旨.解题时应根据题干所给的信息,从文中找到表述文章主要观点的相关语句,判断选项与原文之间的表述是否一致。2对晋唐画风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造型饱满、气势磅礴、

7、高逸充盈、朴素自然是晋唐画风的特点,也影响到了西洋画风。B晋唐画风达到的高度取决于画家所处的时代和画家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C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在晋唐画风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西方绘画中也同样重要。D“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因此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绘画风格相通。解析A“也影响到了西洋画风”说法错,应为“与西洋画风相通”。B。“画家所处的时代”应改为“才气、学养、心态”.D.“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与后句无因果关系。答案C评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题时应先根据题意,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筛选出有关信息,作出判断。3下列表述符

8、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A传统为“体,创新为“用,两者交融契合就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B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变得纤弱而萎靡。C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是在继承晋唐绘画传统或借鉴西画传统时表现出来的“惰性”。D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狭隘的,它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解析A“创新为用”有悖原文“巧取东西洋为用”的意思。B。“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错,轻弃的是“精神意度”,没有轻弃“艺术形式”.D.“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的做法正是“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说“完全背离”错.答案C评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

9、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此题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识陷阱,排干扰试卷中,命题者往往选择关键句进行不同程度的“组装“焊接。就是在原文信息重新“组装”的过程中,命题者做了“手脚”,有意设置错误点干扰你、迷惑你。那么,这类题目常见的干扰陷阱有哪些呢?曲解文意故意对原文语句作貌似合理实则错误的理解.这种干扰方式,从原文摘引信息没有错,错就错在对它的曲解上.选项:(2010江西卷第7题B项)为了展示国家强力,罗马民族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血腥表演。原文:对于以军事立国的罗马民族来说,这些屠杀行为首先是

10、国家强力的展示.但屠杀行为竟会演变成娱乐节目,则与罗马人纵容和欣赏的态度有密切关系。罗马的所有阶层都对血腥表演极为痴迷。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等节目。比对分析罗马人喜欢看血腥表演目的不是“展示国家强力”.目的理解错误。无中生有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出这种说法。(也叫“于文无据”)选项:(2010四川卷第6题D项)“京裱”和“苏裱”两大流派代表我国书画装裱工艺的最高水平。原文:清代出现的“京裱”与“苏裱”一起成为中国书画装裱的两个主要流派。“京裱”古朴庄重,讲求防燥、防裂;“苏裱”工艺精湛,用料考

11、究,讲求防霉、防蛀.直至今日,这两个流派仍然影响着中国的书画装裱。比对分析选项中“代表最高水平的说法在文中找不到根据。颠倒错位指的是命题者把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颠倒了顺序后造成的错误。如把事物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原因和结果颠倒、条件和结果颠倒、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颠倒等。选项:(2009福建卷第9题C项)由于现代可以运用基因工程等高科技克隆梦露的容貌、乔丹的体型,因此作者认为这是一个“复制的时代”.原文:越是在这个复制的时代,独特的个性就越显得重要.而个性的极致是与尺度的臻于极致互为表里的。然而我们看到的情形却不容乐观,众多的生命样式都仿佛在一个模子里铸成,更令人忧虑的是人们对此每每视而不见。据说

12、随着基因工程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人除了得享长寿外,甚至可以定制自己的器官形体,你大可选择梦露的容貌、乔丹的体型.比对分析原文是说在这个复制的时代,似乎什么都可以复制.并不是因为复制器官,因此说是一个“复制的时代”。这叫强加因果,或因果错位。改变范围指的是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数量范围上设置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对与其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夸大其词,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命题技巧,它往往表现为故意夸大某方面的内容,如对优点、作用、前景等的评价.“故意缩小”,这是与第一种方式相对而言的,即人为地对某些内容故意往小处说。选项:(2010全国卷第6题C项)只

13、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原文: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比对分析据原意,两种文化交流可以有多种途径和话语,而选项把“变形的话语”当成“唯一的,这叫夸大,有点绝对化了。张冠李戴顾名思义,这种方式就是将本属于甲事物的特性、用途等“移植到乙事物上,让考生形成一种错觉,从而出错.选项:(2010湖南卷第14题D项)社会成员在当前特定社会背景下对强竞争和高情感将更为向往。原文: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时候,社会运行节奏加快,社会竞争状态加剧,社

14、会流动范围扩大,个体价值取向增强等,使得社会成员对于高情感的向往和对于集体生活的需求表现得日益突出。比对分析原文只是对“高情感”向往,“强竞争”只是产生高情感的原因之一,错把原因当对象。以偏赅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重点关注:(1)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2)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3)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4)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选项:(2010天津卷第6题D项)传统德育关注的是人在人类社会中的生存状态,而生态德育关注的是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原文:而生态德

15、育从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生态德行这三重生态的视界重新定位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关系,强调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实际,在生态体验视界中深度领悟生存实践的关系.它试图把长久以来无法解释和无法确认的人类自身、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行为中的一系列棘手问题的认识与处理,纳入德育视野,以一个崭新的思路去培养一种具有更高人类品性的新人。比对分析从原文可知,生态德育关注的范围很广,不只是仅仅关注“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选项是典型的以偏赅全。-对点突破,强化矫正试着将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找出干扰类型。1选项:(2009山东卷第8题D项)第四段引用海盐才女李壬的诗,说明近代以前江南一带用鱼簖或蟹簖捕鱼蟹的方法很常见。原

16、文:这种捕蟹方法在江南一带尤为常见,陆游稽山行有“村村作蟹椴,处处起鱼梁”(“椴”亦可作“簖)之语。清潘衍桐两浙轩续录载海盐才女李壬由武原至梅里诗云:“沿塘两岸遍桑麻,画舫朝移日又斜。望见簖桥心便喜,急收帆脚到侬家.这里的“簖桥”就是指与放置鱼簖、蟹簖有关的桥,这种说法在部分地区至今还有。比对分析:引用此诗是来证明“断桥”就是“簖桥。干扰类型:曲解文意2选项:(2007山东卷第8题B项)无论汉朝还是唐朝,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被称为“卢城。原文:无论汉朝还是唐朝,右北平从来就没有称过卢城。比对分析:原文是说“右北平从来就没有称过,而不是“任何一个地方。干扰类型:改变范围3选项:(2007山东卷

17、第8题C项)张际认为,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的地方,因其地点并不固定,故而在匈奴境内统称为“龙城”。原文: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之地,地方并不固定,但在匈奴境内统称为“龙城.比对分析:原文表达的是转折关系,到了选项中变成了因果关系。干扰类型:颠倒错位4选项:(2010辽宁卷第3题B项)有人说,今天中国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其实这种保守思想应该是后人加入的,并不是当初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原文:也有人认为孔子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的衰减现象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的。比对分析

18、:原文说中国“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作者认为这种看法是有根据的.可见作者并没有否定这种观点,更没有否定“其实这种保守思想应该是后人加入的,并不是当初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的意思。干扰类型:无中生有5选项:(2010江西卷第7题A项)为了确立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基督徒和罗马人在祭祀活动中只用牛羊献祭,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原文:史料显示,罗马社会中使用人牲的现象比较罕见,通常只用牛羊献祭.比对分析:原文说“通常只用”,选项却说“只用。干扰类型:以偏赅全6选项:(2010江苏卷第15题A项)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美”与“和”,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原文:同一美颜

19、,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对分析:原文只是说“随天资境遇而不同”,并没有说“具有决定作用”。干扰类型:曲解文意(或无中生有)7选项:(2010福建卷第11题C项)早期的歌是适合于抒发个体的情感,借助音乐可以使歌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的作用。原文:歌则不同。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适合抒情而不适合言事。歌是一种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而非专门用来表达和传播礼乐伦理道德,不可能用来教化百姓。因而,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显然已不能满足教化需要。于是,有了“诗”这一专门用于朝廷政治文体的产生和“歌向“诗”的转变。比对分析:据原文,“早期的歌”是“一种大众表达情感

20、意愿的形式,非“适合于抒发个体的情感”。“借助音乐可以使歌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的作用应是“诗”,而非“歌”。干扰类型:曲解文意,张冠李戴考纲解读按照山东考试说明的规定,“论述类文本阅读”在山东卷中是“必考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出题文本主要指论文、杂文、评论等。论文主要指比较浅显的学术类论文,杂文则可以指针对时事、热点话题的杂感文章,评论主要可能涉及影评、书评等。论述类文本阅读所涉及的考点包括: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

21、中的观点态度。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考点强调的是“文中”,所以在理解概念的含义时一定要将它还原到具体的文本中,做到“词不离句,词不离段,词不离篇”。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词语的使用意义,特别是临时意义,即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意思。-以例说法,举一反三(2011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

22、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

23、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

24、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摘编自叶朗说意境)下列关于“意境”

25、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十分有限,而意境则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解析B项“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中的“情景交融”和“创造意象”语序颠倒。且只有先创造意象,才能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

26、。另外,末句与前句无因果关系。答案B评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本题各选项均直接截取于原文,只有少量的转述,故难度不大.只要考生将句意与原文句意细加比较,就可正确选择。“重要词语”的重要性体现在关键、典型和含义三个方面,它们共同的参照对象是文章的主旨,也就是作者传达的观点和思想。所谓“关键”,就是把握文本的主旨必须要把握的概念;而“典型”,则是该文本中极富代表性的概念;至于“含义”一词,不是对概念的简单诠释,而是要从具体语境出发,来理解其在文本中的意义,切不可脱离语境,简单注解概念。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在论述类文本中,“重要句子”往往跟作者的论点有关系,一般

27、指的是: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与文中正面观点对立的观点句,支撑观点句的关键句。此外,还包括一些虽与论点没有直接关系但结构比较复杂且含意丰富的句子。它们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揭示段意。常常是段的起始句、终结句或带结论性的句子.第二,揭示文章的中心、主旨、观点。此类句子主要是出现在文章开头、结尾的提示性或结论性的句子,或文中带概括性的语句.第三,揭示文章的脉络层次.主要是文章中提纲挈领性的、过渡性的、总括性的语句以及区分段内层次的语句。以例说法,举一反三(2010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中国古代的天文李政道古代西方人的一种观念是“天圆地方”,我们老祖宗却认为“天圆地圆”,有黄道、赤道。

28、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在其著作天问中引证天是圆的,地也是圆的。他说: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九天是指坐标,就是昊天(东)、阳天(东南)、赤天(南)、朱天(西南)、成天(西)、幽天(西北)、玄天(北)、鸾天(东北)、钧天(中间向上),一共是九个坐标位置。屈原说,如果天圆地平,就会相交,成“九天之际”.“安放安属?”相交的点放在哪里呢?“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地相交显然不合理.因此,天是圆的,地一定也是圆的。天如蛋壳,地如蛋黄,各自可转。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就有赤道、黄道两个圆轨道。他下面再问:天是圆形的,还是椭圆形的?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其中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

29、。他问的是经度长一些,还是纬度长一些。实际上,地球的赤道直径与南北两极的距离相差22公里,屈原当然没有求出来,不过他这种解析问题的能力及有关天圆地圆的推测都令人佩服。周礼说:“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璧的外围是圆的,中间有圆孔,代表天.可是,为什么天中有孔?琮的造型更奇怪了,外面是方的,中间也有一个圆孔穿过去.外边为什么是方的?为什么璧代表天,琮代表地?另外,商代还有一种玉器叫璇玑,造型很像璧。璧,璇玑,琮,它们的关系是什么?虞书舜典注疏:“璇,美玉也;玑为转运,径八尺,圆周二丈五尺强,王者正天文之器。”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我们今天看到的璇玑玉器,直径仅约33厘米,可能是模型,是商代的文

30、物。那么璇玑怎样做天文仪器呢?每颗恒星和行星,都要转圈,都各自沿着一个圆在走。但大球面上有一点不动,就是天球面和地球的轴的相交点,叫做正极。我们可以设想,璇玑或璧、琮的前身可能是一个旋转式天文仪器,目的就是把这个旋转轴的指向定准于正极。怎样做到这个要求呢?我的猜想是:假如要定准正极,一定要有一根长管。如果转盘的直径是8尺,那么管子的长度应约是转盘直径的2倍,这个管子对着正极。再做一个形状像璇玑的大盘子,边上有三个凹口,每一个凹口正好对着一个星.星在天空转,这个盘子随着星转,竹管是不动的。要定正极的位置,必须通过管子对着正极,然后让盘子随天转动,把三颗星的位置扣住。竹管一定要和地固定,方法是用一

31、些大石头把它绑起来。每块大石成方形,约高一尺。竹管四周均有大石块。这样造型的古代天文仪器就有两大部分:一是大璇玑那样的盘子,凹口对着星,随天上的星面转,代表天;一是这些大石块绑住的长竹管,跟地永恒,代表地。假如用很细的针在竹管一端开一个直径为2毫米的孔,管子长15尺左右,它测量正极的精确性能达到0.013度。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商朝时正极没有任何明确的星。人们为了纪念炎黄古代天文学的成功,就制作了璇玑这种小型玉器.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因而“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选自中国国家天文创刊号,有删改)“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

32、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A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璧和琮都是直接从这种天文仪器简化而来的。B由于璧和琮都是从璇玑简化而来的,所以都保留了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C代表天的璧和代表地的琮,可能都是从玉器璇玑简化而来的.D今天所能见到的璧和琮,都是礼器和饰物,是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解析解答此类题,一是要理解句子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如本句中的“更简单“变成”等;二是理解句子中各对象的关系,如本题中“璇玑”与“璧”、“琮”的关系;三是理解所考查的句子与上下文的关系。A.“璧和琮都是直接从这种天文仪器简化而来的”说法绝对;B。“所以都保留了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于文无

33、据;D。说法错误,由“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可知璧不是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答案C评析此题综合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论述类文本中既有作者的观点,也有作者引用或者反驳的观点,而支持这些观点的根据很多,且往往不是集中在一起的。所以这个考点包含的意思是:文章提供的信息很多,而答题所需要的信息是散落在文章各处的;答题时首先要进行“筛选”,留下合适的,筛除无效信息;最后再整理合成,写成通顺的答案。以例说法,举一反三(2011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美和美的东西蒋孔阳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

34、、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它们美不美。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然后再从美的东西概括出美的概念来。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么是美。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美的

35、”,而是“什么是美.“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地说:“美是难的。”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它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汤罐的美。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

36、能相互等同。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迥不相同。美是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其次,美的东西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者看成另外一种美。例如西湖,当晴光潋滟或山雨空濛的时候,条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而当杜甫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时的雨,可以说是美的。可是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

37、湿何由彻!”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美的吗?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随着它与人的关系而变化,我们很难把美的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第三,美的东西不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艺术,无不有美的东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把美说成是某一种东西,当然不可能。同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当成是某种美的东西呢?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白;谈到声,它有清浊高低。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

38、们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西。但是,美却不然,你能说美是由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声,来说明美呢?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选自美学新论,有删改)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美的概念需要根据美的东西来总结。B不能因为某一种东西是美的,就把与之相反的东西当成丑的。C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并未解决“美是什么”的问题。D美的东西

39、人人都能欣赏,所以美的问题并不复杂。解析D项中“美的问题并不复杂”是错误的。第三段中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的结果是“美是难的”,而且从全文的叙述来看,都说明美的问题不简单。答案D评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筛选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只要整体把握文意,此题不难答对。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为了论述清晰,论述类文本的结构往往比较讲究,阅读时既要看到作者总体的安排,也要看到段落内部的思路结构。为了体现结构的合理和思路的严密,作者往往会注意段落的划分,往往会利用“首先”“其次等表示顺序的词语,用分号、句号等标点符号体现层次。以例说法,举一反三(2011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所有

40、的艺术创作,开拓的都是一个艺术的空间;而艺术的空间说到底是一个想象的空间。想象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但又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艺术家若没有对现实空间的感受,就不可能产生艺术的想象,就不可能开拓出想象空间来.一个自幼目盲的人,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绘画作品的;一个自幼耳聋的人,也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的.二是说,想象空间之所以是想象空间,归根到底是以现实空间为依据的。我们说一个艺术家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是说他主观想象的世界与直感到的现实空间,有着极大的差别。没有现实空间的参照,是无所谓想象力丰富还是不丰富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自然就有了彼此的关系问

41、题。在这里,想象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世界在表现形态上更加类似于现实空间,让读者像进入一个特定的现实空间一样,进入到作家所构筑的艺术世界之中去。这个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但并不让人感到奇异或怪诞。二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是明显不同于现实空间的另一类空间。对于这样一个想象空间,人们是陌生的,如梦如幻。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让人领略到一种奇幻或怪诞的美感.实际上,这两种空间都是想象空间。但因为前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所以我们常常将其作为现实空间本身来分析和理解,不认为它是虚幻不实的.而后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就根本不同于现实世界,带有明显的梦幻感觉,所以我们常

42、常直接称之为梦幻空间.一部红楼梦,就同时具有这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太虚幻境构筑的是一个梦幻空间;而对贾府人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描写,则是有关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想象空间虽然是在现实空间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却有着根本的差别。具体而言,现实空间不是任何一个人按照个人的意愿随意创造出来的,而是外在于任何一个个体人先行存在的。它给任何一个个体人,都提供了一定的自由活动的空间,但这种空间,又是极其有限的,是不能满足任何一个个体人的全部要求的.总体而言,对于任何一个个体的人,现实空间都是不完全自由、不完全舒适的。想象空间则不同了.想象空间不是外在于它的创造者的,而是它的创造者自由想象的产物。

43、尽管他所创造的这个想象空间本身,也不是完全自由的,但想象空间对于它的创造者而言,则是自由的.假若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的一部“自传”,曹雪芹就是贾宝玉。贾宝玉在贾府那个现实空间中,是不自由的;而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体验的却是创造的自由。红楼梦的读者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获得的也是自由的体验;他们已经不受贾府这个现实空间的束缚,他们是在超越贾府这个现实空间的视点上,来俯视这个空间的.所以,想象空间是对现实空间的超越-现实空间是不自由的,想象空间则能满足人对自由的要求.(选自王富仁现代中国异域小说研究序,有删改)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用自幼目盲的人创作优秀绘画作品

44、受到限制的例子,说明艺术家开拓出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是不同的。B第二段指出了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能构筑不同的想象空间,红楼梦中太虚幻境就是通过两种想象形式构筑的。C第三段用对比的方式分析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根本差别,前者是客观存在的,后者则是创造者自由构造的.D文章用先分后总的方式阐述了想象空间的基础、想象的两种形式、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差别等三个问题。解析A项,“说明艺术家开拓出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是不同的”错误,举自幼目盲的人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艺术家若没有对现实空间的感受,就不可能产生艺术的想象,也就不可能开拓出想象空间来。B项,原文中说的是“太虚幻境构筑的是一个梦幻空间,并不是“通过两种想象

45、形式构筑的。D项,文章的结构方式不是先分后总,而是并列式。答案C评析此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整体阅读时,首先要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在这个前提下,再去分析和归纳各个部分的内容要点,并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个部分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把握作者真正的表达意图。这样,我们就从宏观到微观全面透彻地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从出题的角度,既可以考查对某一部分内容要点的归纳,也可以考查对全文中心意思、主要观点的概括。-以例说法,举一反三(2011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

46、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

47、。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