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数字技术赋能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逻辑及其实现路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456237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字技术赋能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逻辑及其实现路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数字技术赋能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逻辑及其实现路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数字技术赋能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逻辑及其实现路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卷 第 期 年 月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徐喜春(),男,广东揭阳人,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教育管理。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云南民族大学)年度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专项开放课题“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范式转换与实践理路”(课题编号:);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西安交通大学)年度重点课题“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课题编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数字技术赋能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逻辑及其实现路径徐喜春(华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广州 )摘要:数字技术赋能大学生劳动教育既是对劳动教育时代诉求的回应,又是转

2、化劳动教育范式与提升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的需要。数字技术赋能大学生劳动教育面临着价值与技术的关系失衡、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关系失衡、现实社会与虚拟环境的关系失衡等多重实践张力。对此,要提升教师与学生的数字素养,构建混合式的劳动教育模式,形成实践与评价相衔接的教育链条,实现劳动教育的守正创新。关键词:数字技术;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引言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既为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持续稳定的驱动力,又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提质增效创造了有益的技术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中指出:“要牵住数字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 牛鼻子。”这一重要论述一

3、方面高度肯定了数字技术的“牛鼻子”的地位,即是否能运用好数字技术的突出优势直接决定着自主创新的水平与质量,另一方面也对全社会提出了“牵住牛鼻子”的任务和要求,即加快与加强各行业的数字赋能。大学生劳动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主动适应数字技术全面深入融入社会交往与日常生活的时代趋势与特点,积极推动劳动教育的科学化、智能化与精准化转向。一、数字技术赋能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逻辑数字技术依靠强大的计算能力、分析能力与储存能力快速地完成数据信息的结构化,为大学生劳动教育回答好“教什么”以及“如何教”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用“要因地制宜

4、、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深刻揭示了教育的时代性、发展性与动态性,成为数字技术赋能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实践遵循。以数字技术赋能大学生劳动教育,不但是新时代劳动教育主动汲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力量的现实需要,而且是劳动教育与时俱进品质的内在要求。(一)数字技术赋能是对劳动教育时代诉求的回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基于发展的视角,强调了劳动教育的“时代性特征”,要求劳动教育必须“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伴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发展,无论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或者是社会生产方式,都出现了深刻的变革。数字技术不仅把人们从相对机械、繁重的劳动实践

5、中解放出来,而且衍生出数字劳动这一崭新的劳动形态。数字劳动以数据信息作为劳动对象,从事数字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表现出迥异于传统劳动的特点和属性。数字劳动并非传统劳动的简单化升级,其较传统劳动而言,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方式、手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劳动形态的巨大变革,大学生劳动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与时代同频共振。数字技术赋能劳动教育,努力推动大学生与数字技术之间形成一种共生性的互动关系,不仅有助于促使大学生深入了解数字劳动何以是与何以能等系列问题,而且能够帮助他们提前适应数字社会。(二)数字技术赋能是劳动教育范式转化的实践需要以数字技术赋能大学生劳动教育,不但能够拓宽劳动教育的时空场域,而

6、且能为劳动教育创设一个全息化的环境以及沉浸式的体验。一方面,数字技术赋能极大地延伸了劳动教育的时空场域。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明确强调了劳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深刻关联性,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为更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各高校不断探索劳动教育生活化、基地化、协同化等思路,创设了诸如学生生活服务劳动基地、校外志愿服务基地。这些传统劳动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自我探索与服务社会的发展需要,但也存在时空局限性的问题,即劳动教育必须始终依赖实体化的场所而进行。大学生劳动教育引入

7、数字技术,通过建立“劳动教育云平台”等方式,能够突破场所、资源、工具等物理限制,实现随时随处劳动教育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数字技术赋能实现了劳动教育的可重复性与可设计性。借助数字技术,大学生劳动教育不仅能够自由调节教学变量,实现学生需要与劳动教育内容和方式之间的精准适配,而且能够按照需要重复劳动教育实践。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大学生获得了多样化的“试错”机会,与劳动实践之间形成了更加深度的交互。(三)数字技术赋能是提升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的现实要求 意见 提出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坚持“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这一基本原则,这就要求大学生劳动教育必须深入思考如何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数字

8、时代大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无论是内涵或者形式都表现出强烈的差异性 数字时代对学生如何运用数字技术对问题进行分析解码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换言之,在数字社会,提升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培养学生对数字技术的认知力、理解力与应用力。数字技术赋能劳动教育正是对提升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这一命题的现实性回应。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劳动教育的全过程,大学生能更加深刻地体悟到“我 与数字”与“我 与劳动”等多重关系。“(数字时代)借助数字技术跨域互联、多元互通的特性将数字社会中广泛的、多维的、复杂的数据资源实时地呈现给学生,为激发学生的数字化劳动自觉、促进学生的劳动反思、增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造

9、条件。”换言之,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劳动教育,大学生更有可能从事数字化的劳动教育实践,习得数字化的劳动技能与劳动素养,从而涵育数字化的劳动创造力。二、数字技术赋能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张力数字技术赋能大学生劳动教育既从技术维度为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又从价值维度更加全面展现了劳动实践的发展性与思想性。数字技术赋能劳动教育作为一种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实践,无论其形式如何变化,都不能改变“劳动育人”的本质内涵。数字技术赋能劳动教育,必须深刻洞察技术与价值、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现实社会与虚拟环境等多重关系。(一)数字技术赋能中价值与技术的关系失衡大学生劳动教育引入数字技术以提升其智能性、前瞻性与

10、精准性,旨在以技术力量增强劳动教育的育人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从这一重要论述中可以得知,劳动教育很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劳动教育观,深刻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从这个角度而言,劳动教育之于数字技术的关系是“道”与“术”的关系。这就要求劳动教育在运用数字技术的过程中,要正确看待“价值技术”之间的从属关系。但实践中发现,部分学生盲目崇拜算法规则,对劳动本身缺乏理性认知与深刻反思。部分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中过度沉溺技术算法,

11、不能清醒地认识到算法在本质上只是一种技术规训机制并自觉进行反思和超越,这就导致他们在无形中陷入信息茧房之中。(二)数字技术赋能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关系失衡数字技术赋能极大地增强了劳动教育的技术含量,但是推动劳动教育的智能化发展并非否定体力劳动的思想性与教育性。意见 高度凸显劳动教育的育人内涵,认为劳动教育必须“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意见 明确了劳动教育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主辅地位,启示数字技术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中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更加突出,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体力劳动丰富的育人意蕴。“部分大学生对体力劳动的

12、排斥,实质就是对积极、正向的劳动精神的边缘化与疏离化。”劳动教育淡化了体力劳动独特的育人价值,过度追求技术理性,就很容易导致学生盲目认可数字技术背后的劳动异化观念,即摒弃艰苦奋斗的精神,追求不劳而获。(三)数字技术赋能中现实社会与虚拟环境的关系失衡劳动教育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形成了丰富的劳动教育虚拟平台,为大学生进行沉浸式的体验夯实了基础。数字技术借助软件、智能传感等为大学生的劳动参与塑造了一个“类现实化”的体验环境,这有效地推进劳动教育的情境从现实向网络空间延伸,但同时也衍生出一个新的问题,即如何平衡好劳动教育过程中虚拟环境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按照具身理论的观点,主体认知是身体与环境交互作

13、用的结果,不存在脱离身体体验的认知。教育部印发的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身心参与”作为劳动教育的基本理念,要求劳动教育将身与心有机联动起来。数字技术赋能劳动教育虽然有效地拓展了教育时空,但也存在身心缺乏深度互动的现象。大学生虚拟劳动教育平台中的互动更多是基于数据层面的联系,而难以获得深度具身化的交互。另外,当大学生过度沉湎于虚拟化的环境之时,就很容易弱化对真实社会生活的认知力与体验力。三、数字技术赋能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数字技术赋能大学生劳动教育展现了“价值技术”之间的深度联动机制,深刻变革了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形式。数字技术赋能大学生劳动教育既要坚守劳动教育育人这一本质内涵,又

14、要及时融入学生需要与时代特征,不断推进劳动教育的守正创新。(一)提升教师与学生的数字素养提升教师与学生的数字素养,培养他们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以及引导他们准确认识“数字技术劳动教育”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劳动育人与技术强人的统一。首先,高校通过专门组织辅导员、教务员、专业老师等教育者开展数据技术与伦理培训,提升教育者数据筛选、迁移与应用的能力,提升他们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意识与能力。在培训中,可以重点向教育者阐明“价值技术”之间的辩证关系,让他们清晰认识到数 年 月徐喜春:数字技术赋能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逻辑及其实现路径第 期字技术赋能劳动教育最终目的在于加强与深化劳动实践

15、的育人色彩,避免出现数字技术对价值伦理的僭越。其次,学校要充分尊重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主体性,帮助他们深入了解浸润在数字劳动背后的价值内涵。大学生的数字素养不仅表现为他们使用数字技术的工具性能力,而且要求他们保持对数字技术清醒的价值性认识。数字时代,大学生既要积极参与到数字技术所型构的虚拟劳动云社区之中,又要防止被数据所牵制,陷入信息茧房的境地。(二)构建混合式的劳动教育大学生劳动教育既要充分挖掘数字技术的独特优势,推动劳动教育的智能化与科学化发展,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与体力劳动,养成良好的劳动技能与劳动价值观。对此,大学生劳动教育要善于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有机联动起来,构建兼具技术性与实践性的

16、混合式劳动教育。“混合式劳动教育是以混合式教学的思想为基础,以劳动教育和数字化技术等蕴含的线上线下和校内校外要素为混合单位进行优化组合,以强主体性、强互动性、强联结性、强目的性为取向的劳动教育构型。”混合式劳动教育不但要求组织学生常态化参与到以生活服务劳动基地与校外志愿服务基地为主要支撑的传统劳动教育之中,而且要求学生在线下劳动教育结束之后继续参与到以数字化劳动教育社区为支撑的线上劳动教育之中。这样一来,线下劳动教育所形成的深刻体验以及遗憾失误等就能借助线上劳动教育进行复盘总结,促使学生形成更加科学的劳动认知与劳动价值观念。(三)形成实践与评价相衔接的教育链条数字技术赋能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一项系

17、统工程,需要构建劳动教育实践与评价相衔接的教育链条。高校除了要构建“线上 线下”的劳动教育实践平台,让学生在体验中达成教育目标,还需要形成与实践相匹配的教育评价机制。劳动教育评价要通过指标设置的方式凸显价值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意蕴。高校通过开展成果汇报等对大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成效进行综合评价,能让学生更加自觉地思考“劳动何为”以及“为何劳动”等问题,进而增强在劳动实践中增能与育德的自觉性。另外,要通过开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觉提升创造性劳动能力。“创新性是衡量数字劳动教育成效的第一标准。学生掌握劳动创新的能力是否合格,以及其在劳动成果、劳动方式

18、创新的进步程度如何,都是评价数字劳动教育的实践效果的标准。”结语数字技术赋能大学生劳动教育,需要在理论与实践层面认识技术力量应用与劳动教育实践之间的互动逻辑,为劳动教育的创新性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力量支撑。数字技术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守正,强化劳动教育的育人内涵,又要创新,统筹协调好多方力量,建立顺畅有效的运转机制,汇聚全方位的育人合力。参考文献: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求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人民日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中

19、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人民日报,()李洪修,刘笑 数字时代劳动教育的现实考量与实践转向 内蒙古社会科学,():习近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民日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人民日报,()徐喜春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引领意蕴及其实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詹青龙,孙欣,李银玲 混合式劳动教育: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新形态 中国电化教育,():王豪杰,李怡 数字劳动教育:革新、风险与实践 重庆高教研究,():(,):,:;年月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