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域、特征与展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研究述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454336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90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域、特征与展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研究述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论域、特征与展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研究述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论域、特征与展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研究述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4 年第 1 期97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ENGDU MUNICIPAL COMMITTEE论域、特征与展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研究述评郭小凡(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摘要:随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实践取得显著成就,相关议题也成为了学界研究的热点。学界围绕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基本概念与关系、历史细节与脉络、特定作用与功能、具体个案等展开了多维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相较于新时代之前相关议题的研究而言,这些研究从视角、范式和话题层面展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分别实现了框架、思路和焦点

2、上的变革与突破。但是,新时代既有研究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界应当在强化基础理论、细化基本史实、走实中外互动、推动预期前景等四个方面进一步对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展开研究,并积极推动其指导未来实践。关键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党的对外工作收稿日期:2023-08-15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亚文化异动对青年主流价值观的消解及应对研究”(22CKS044)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郭小凡(2000-),男,江苏泰州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图分类号:D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79(2024)01-0097-12“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推

3、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1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谋求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俨然成为全方位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动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国际局势急剧变化、外交领域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坚持“加强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交流合作”2,突出党对外交事业的领导。这促使了学术界纷纷对作为党的对外工作集中体现的政党外交投来目光,推动相关研究取得了系列进展。从共时性角度梳理相关研究的论域构成,并从历时性角度把握其相较于既往研究所呈现的显著特征,可以总结出当前学术界已有成果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具体问题,进而推动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4 年

4、第 1 期98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ENGDU MUNICIPAL COMMITTEE研究成果加快转化,最终促进中国共产党在政党外交议题上继续取得实践突破。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研究的论域构成在新时代中国外交取得显著成就的推动下,作为一个学术议题的政党外交研究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直接促成了该议题的研究论域日趋成熟和稳定,主要表现为四个部分。(一)基本概念与关系研究这一部分研究属于政党外交的基础性研究,主要是从相关学术和政治概念出发解释本体论层面的“政党外交是什么”这一问题,是开展后续研究的前提性条件。其一,关于“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

5、”这一概念基本意涵的研究。概念是研究一切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概念之争也往往是学术议题的孕育点。“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固然遵循一般政党政治的普遍要义,学术界在此基础上着力于进一步突出这一概念与当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密切关联以及由此彰显的特殊意涵。原中联部部长宋涛将其界定为加强政治引领、促进政党交往、深化特色调研、构建人脉网络、提升国际形象、夯实民意基础。3在此基础上,学术界进一步予以补充:一是说明这一概念的实践特征,李爽等人将其概括为“官方主导型非官方外交形态”,亦可称作带有官方色彩的“半官方”外交4;二是说明这一概念的意识形态特征及其实践导向,杨晓军等认为其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理论为基础

6、,并围绕“建立新型政党关系”这一现实任务展开实践5;三是说明这一概念的党政关系意蕴,余科杰专门从词源学的视角提出,这一概念的进一步发展本身就体现了社会主义政党自觉避免党际关系凌驾于国家关系之上,不断确保党的对外交往服务于国家利益6;四是说明这一概念蕴含传统智慧,罗建波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因而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也展现出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文化个性7。其二,关于政党外交与其他外交形式的关系或区别研究。对政党外交本体形成系统性描述,除了需要解释概念的基本意涵外,还必须通过梳理其与其他外交形式的关系或区别,从认识论层面把握其内在规定性。毋庸置疑,政党外交属于中国总体外交的

7、一部分,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对外交往,宋涛就明确提出政党外交能够体现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本质属性8。学界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关于政党外交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其他部分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政党外交与正式的国家间外交(即政府外交)之间的关系,杨扬认为政党外交可以起到“铺路”作用,为促进国家间关系的发展、形成正式的国家间外交关系奠定基础9,还可以成为政府外交的一种配合与补充,最终共同致力于国家总体外交的发展10;二是政党外交与政治团体或人民团体外交的区别,钟准认为相比于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民主党派所开展的公共外交主要局限在经济、科技、文化等“低政治”领域11。中共成

8、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4 年第 1 期99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ENGDU MUNICIPAL COMMITTEE(二)历史细节与过程研究这一部分研究是对基础性研究进行的深化和拓展,更加注重运用历史方法突出研究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以更为立体化的视角对“政党外交的发展经历了什么”进行深入分析。其一,关于典型历史事件的研究。“中共政党外交史”本身即是由“中共党史”和“外交史”组成的复合概念,学术界进行事件研究时也是分别从这两个视角切入。前者的典例是岳奎,他从政党外交视角聚焦中共八大,认识到其举措典型、意义显著的原因在于中共八大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党

9、的全国代表大会,也是唯一一次专门邀请外国政党代表团参加的党代会12。后者的典例则是杨扬,他聚焦 1949-1976 年中苏关系演变,提出该时期中苏政党外交从友好合作到陷入曲折与重挫,呈现这样的趋势缘于意识形态影响、国家利益差异、大党主义作祟等13。其二,关于重要历史人物的研究。重要领袖人物和外交家对于外交事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术界在政党外交议题上主要关注三位党的卓越领导人:一是毛泽东,周玉文认为其政党外交风格包括强调包容、注重平等、追求和谐、保持慷慨等,在中苏党际交往中得到了明晰体现14;二是周恩来,徐行等人提出其在抗战时期建立并领导中共最早的外事机构就是典型的政党外交活动,这也成为其外交

10、生涯的起点15;三是王稼祥,杨扬认为其早年与共产国际交往的经历促使其日后对政党外交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为组织和思想两方面16。其三,关于发展阶段的研究。事件与人物研究更多是从细节上聚焦某一具体、微观的节点,发展阶段研究则是从整体上把握实践的宏观过程,划分成不同的时期,形成体系化认知。当前学界的主流观点是中国共产党自 1921 年成立起就积极开展政党外交,对政党外交的阶段划分也基本依据了主流党史叙事中的四个历史阶段17。但是,对于如何在政党外交议题上分别理解这四个阶段,诸学者基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概括:一是从实践任务的角度,胡宗山概括为建国外交、立国外交、富国外交和强国外交18;二是从实践

11、过程的角度,夏雨菲等概括为开始探索、更加重视、解决遗留问题、开辟全新境界19,罗建波所概括的早期探索、发展与曲折、转型与拓展、全面提升具有更浓的评价色彩20;三是从实践结果的角度,臧秀玲概括为身份转变、理念转型、跨越式发展和创新发展21。此外,还有学者专门研究建国后政党外交发展过程,在对建国后相继开启的三个阶段进行划分时以议题设置为视角,分别概括为划分阵营、解放思想和创新模式阶段22。(三)特定作用和功能研究就前两个论域而言,相关研究基本是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时间线索延续,与“新时代”这一特定背景之间的联系尚不明晰。而在特定作用和功能研究的论域内,相关研究更加注意结合新时代的意涵,聚焦到“

12、两个大局”的限定条件之中,促使研究结论更具典型的时代特征。其一,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视域。学术界普遍认为,政党外交既服务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4 年第 1 期100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ENGDU MUNICIPAL COMMITTEE于党的事业,也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事业,具有双重使命和功能,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到了显著的保驾护航作用。但是,就其直接表现来说,学术界则有不同角度的理解:一方面,从硬性条件角度,其表现为通过优化政党间的交往逻辑创造了中国发展进程中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23;另一方面,从软性条件角度,其表现为立足于

13、新时代新征程维护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24,或是借此更好地开展对外传播工作进而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25。总体来说,两方面最终均归于捍卫国家发展利益,带来的结果便是“从融入世界转向塑造世界”5。其二,基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视域。学界在这一视域中开展研究时,普遍认识到政党外交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政党外交能发挥特定作用和功能主要得益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交融。研究主要分为四类:一是直接阐释二者交融形成的共同作用是什么,郑长忠等人将以前者服务于后者上升到人类新型现代文明形态的高度26;二是讨论二者交融进而形成共同作用何以可能,张多等人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任务下,认为

14、政党外交与之有着相同的背景、自洽的理念和互促的功能27;三是剖析二者交融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关系,祝全永等人认为后者是前者的价值指引,而前者反过来也提供了后者的实践平台,有助于建构新型国际关系28;四是确定二者通过交融直接解决了何种问题,余科杰认为政党外交环节紧密结合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制并存的背景,对于在此特定条件下加强政党团结合作的作用最为显著29。(四)具体对象的个案研究政党外交的不同活动主体之间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对于具体的活动开展形式、思路、效果等实践内容也切不可一概而论,应当具体分析不同主体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个案研究注重选取具有典型性的案例,有区别、有层次地呈现政党外交实践中多样的形式

15、、有别的思路、各异的效果。新时代相关个案研究也基本围绕政党外交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研究内容涉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知较为全面,不失偏颇。其一,通过聚焦个案认识到既有成就。新时代相关研究所选取的对象更加综合、广泛。一是除了已建交国家政党外还涉及未建交国家政党,余科杰考察了巴拉圭等拉美国家政党,综合地缘特征和政治形势,提出政党外交对于促使该国认同“一个中国”起到了显著作用30。二是除了发达国家政党外还涉及发展中国家政党,孙德刚等聚焦阿拉伯国家,提出政党外交有助于构建中阿战略伙伴关系网、促进阿拉伯国家和平与发展事业31;李伟健的研究与之异曲同工,认为政党外交促使中国的治理发展理念在中东国家得到应

16、用,解决了当地自身安全困境的发展难题32。三是特别关注周边国家,刘星君以尼泊尔为例,说明在周边命运共同体这一特殊背景下开展政党外交具备保障周边安全等独特政治价值33。其二,通过聚焦个案汲取深刻教训。此类研究主要属于历史研究范畴,来自于对历史上政党外交典例的反思。杨扬聚焦上世纪 40 年代与欧洲共产党情报局的政党外交,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4 年第 1 期101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ENGDU MUNICIPAL COMMITTEE认为默认苏共大党主义实则是陷入了不平等的政党秩序,不合乎政党外交基本原则,启示我们应当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

17、策34。贾德忠聚焦东南亚国家政党外交,认识到不同时期分别存在意识形态特征过浓并导致最终效果适得其反、过程中未能根据形势发展灵活转变等问题35。总体来说,此类研究的显著特征在于以生动典型的个案带来更为直接有力的启示。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研究的阶段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既有对数十年改革开放所形成的发展经验的充分继承,又有立足于新的形势、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形成的自身鲜明特色。与之相对应的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展的政党外交研究也呈现出典型的阶段特征,进而显著区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前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在研究视角层面,实现了由外交向政党的框架重构早期的政党外交

18、研究主要突出对“外交”一词的解析,即侧重于从外交活动属性出发,认识其特征、过程与目的等。这样的视角有助于在认识到外交活动一般性特征的基础上深刻把握政党外交发挥的积极作用、产生的显著影响等,同时也有助于从事件史的角度清晰地梳理和总结其发展轨迹、阶段特征和基本经验等内容。但是相关研究较少突出对“政党”一词的理解,很少在党的建设视域内理解其作为党的对外工作集中表现对于整个政党的显著意义,并且对了解、认识和走向世界活动的行动主体特征强调得不够,一定程度上蒙蔽了政党主体带来的特殊性。2011 年,在即将进入新时代之时,有学者注意到这样的研究视角存在局限性,专门提出应当突破从外交视角看待相关问题,强调更多

19、地聚焦到政党的视角,洞察政党外交之中蕴涵的政党行动机制对政党建设、政党组织与结构变迁本身的影响36。进入新时代,随着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被全面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政党外交的蓬勃发展也推动学术界更多地从“政党”这一角色出发去解析政党外交的相关问题。学术界认识到,执政党所具有的发展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功能是开展政党外交的主要动力之一37。因此,必须从政党自身建设的视角去建构政党外交研究的框架。在此,笔者仅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党的形象建设为例,通过梳理新时代相关研究可知,学者已经认识到政党外交主要影响的是政党国际形象的建设。张雪梅认为其中的机理在于后者是前者的影响因素,政党国际形象作为一种自我建构的执政资

20、源,更加容易影响政党外交开展的效果,最终又会因为政党外交开展的效果影响国家形象的塑造效果38。季正聚等作了进一步归纳,认为政党外交恰恰是在深化树立胸怀天下大党形象这一定位39。此外,还有的研究聚焦政党外交所反映的党的全面领导40、党的政治引领作用41、党的中央组织与地方组织的关系42等问题,均是从不同维度聚拢到党的建设和政党政治学研究的分析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4 年第 1 期102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ENGDU MUNICIPAL COMMITTEE框架。(二)在研究范式层面,形成了由单独学科向多重学科的思路更新在新时代之前,政党

21、外交的研究基本分散在不同学科,这些研究各自围绕本学科的议题、遵循本学科的方法规范和话语体系展开。相关研究的思路大多是直接将本学科既定范式运用到“政党外交”这一特定话题上,学科间交融、对话的特征尚不明显。新时代之前这种各学科单独遵循的研究范式主要分为四种:一是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主要是对政党外交的历史过程、经验与成就进行梳理;二是政党政治学,主要是分析政党外交中不同主体扮演的角色;三是国际关系,主要讨论政党外交对特定国家或地区间政治形势或关系的影响;四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主要强调政党外交应当凸显的社会主义属性。新时代学科专业体系的调整对于改变各学科独立研究的局面、形成

22、多学科交叉研究思路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2013年出版的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 将原“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二级学科更名为“党的建设和中共党史”,2017 年党和国家倡导有条件的高校单独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在发展党的建设学科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作为党的对外工作集中体现的政党外交应当得到重视,从而不断拓宽党的建设研究的国际视野。特别是“中共党史党建”被列为一级学科,促使2021、2022 年两年时间里以“政党外交”为主题的学术期刊论文达到 64 篇,学位论文达到 25 篇,而新时代十年以“政党外交”为主题的两类论文数量分别为 190 篇和 86 篇。从较高的占

23、比即可看出,“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的设立对于繁荣政党外交研究起到了颇为显著的推动作用。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中共党史党建研究必然需要从既有学科中汲取研究范式的精华,形成更具新意的研究思路,进而充实自身的研究方法体系和学科话语体系,孕育出更为深度化、学理化的研究成果。因而,政党外交研究除了在数量上呈现出井喷式增长态势外,在质量上也取得了明显突破,多重学科的交融使得问题研究更加深入、透彻。例如温尧将“党的建设”范畴内的政党能力建设与比较政治学交融,提出了政党外交中的“外交能力创新”研究视角,从治理经验、政策立场等方面分析了政党外交所形成的正面外交效应及其可持续性43,由此促使政党外交的能力问题具备了

24、可量化的视野。再如钟准从政党外交出发,将政党政治学之中的政党制度与公共政策学交叉,提出政党外交能够反映政党制度与对外政策、对外战略稳定性之间的关系11。这些研究不只是在政党外交领域简单应用相关学科知识,而是切实站在政党外交研究的新角度开辟了新思路,丰富了人们对相关学科知识体系的认知,带来了学科知识的增量。(三)在研究问题层面,呈现出由宏观描述向微观论述的焦点转换框架重构和方法更新不仅从研究思路和范式层面为新时代政党外交研究带来了改观,同时也促进了对具体研究问题的进一步丰富。在沿着新时代的实践轨迹以描述性话语继续对整个历史过程和实践布局予以全方位呈现的同时,相关研究改变了既往研究呈中共成都市委党

25、校学报 2024 年第 1 期103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ENGDU MUNICIPAL COMMITTEE现出的覆盖面过宽、研究视角过于宏观的局面,更多地切换至微观问题,在某个特定细节上进行深度挖掘,进行富含学术性、饱含理论深度的学理论证。在选取具体的研究问题时,涉及了更多具有专业性的概念。笔者仅以政党外交的话语权问题研究为例。法国哲学家福柯曾经提出“话语即权力”这一重要论断。话语本身即为重要的斗争力量,在政党外交的场域中同样不例外。政党的国际话语权能够反映政党在国际权力结构中所处位置,是其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因而属于政党外交研究中必须关注

26、的具体问题。新时代学术界相关研究触及这一具体微观问题,形成了富有层次感、逐步深入的研究框架。首先,学界开展了关于政党外交话语权本体的研究。张家铭提出要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整体框架中来看待这一问题,只有建构了政党外交话语权,才能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了解,破除国际社会的相关偏见或污蔑42。其次,有学者进一步拓展至关于话语权建构问题的研究。耿直等人认为应当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完善国际话语传播机制、发挥新型政党关系作用为实践内容44。再次,还有学者更深一步地触及关于话语创新问题的研究。付金辉将政党外交话语创新的要素归纳为提升主体素质、加强客体研究、丰富内容内涵、创新表达方式、增强传播能力五

27、个方面45。着眼于以上内容,政党外交研究得以为扭转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在国际话语格局中不利态势带来启示,最终实现以政党外交为切入口解决国际舆论格局中“西强我弱”的问题。三、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研究展望当前,国内改革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面对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挑战。世界也进入了新的动荡变革期,“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2。这造成了开展政党外交的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自觉担负使命,在政党外交研究领域继续着力于取得新进展和新突破,以期更好地发挥建言资政作用,为推进政党外交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学理借鉴。对照新时代学术界既有研究,可以发现有四个方面的具体问题存

28、在进一步展开的空间。(一)强化基础理论研究只有加快构建政党外交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体系,提升其学术内涵,使之真正具备学理性并转变为一个可供研究的议题,方能避免日后的理论成果停留于对既有实践经验的总结进而陷入难以为未来提供借鉴的困境。通过回顾新时代以来的研究可以发现,虽然已经有学者明确提出了“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理论体系”这一重要任务,准确地指出当前的政党外交缺少具备创新性和时代性的思想理论作为指导46,但是在“如何完善”“用什么来完善”等问题上,学术界依然尚未进行深入的研究。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要先厘清需要什么样的理论资源。在笔者看来,理论资源至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4 年第 1 期104

29、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ENGDU MUNICIPAL COMMITTEE少应当包括四个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党际交往理论,例如无产阶级政党的联合、各国政党同时应当保持的独立自主性以及两者间的关系;二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与外交相关的理念,例如求同存异、平等协商等;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资源,特别是在“两个结合”背景下提出“协和万邦”“天下为公”等价值主张与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政党外交的高度契合性;四是西方政党政治学中可供批判吸收的内容,例如政党的话语权问题等。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认识到政党外交为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理论的发

30、展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进而激励学界继续由理论出发,探究其反作用于实践的行动机理。(二)细化基本史实研究所谓基本史实,指的是政党外交发展过程中关键时间节点、关键人物、关键事件等基础性历史知识。目前,在政党外交研究领域,仍有诸多历史问题众说纷纭,主要是关于部分历史节点的确定。譬如就起步时间来说,虽然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是将其确定为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本文在总结现有的发展阶段方面研究时也采用了这样的观点,但是新时代以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表明,也有部分学者对此完全不认同,并以较为充足的论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笔者在此仅举几例:例如“抗战说”,即认为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加强与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共产党的

31、交往、共同反对法西斯是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起源6;再如“刘少奇访苏说”,鉴于 1949 年刘少奇同志率领中共中央代表团秘密访苏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以中国的执政党身份开展外交活动,并且形成了一系列成果,所以这次访苏应当被视为中共政党外交的起步点47;还如“外联部说”,认为1951 年 1 月中共对外联络部成立是政党外交的起点48。如上争议,看似仅仅是学术观点的不同,其背后的实质却是学术界关于“政党外交”范畴的认知、界定和判断标准依然模糊。对于究竟什么样的活动可以被纳入真正意义上的“政党外交”,学术界目前尚未达成一致认识,因而也难以界定这一进程的起点。只有通过不断细化研究,对这些基本史实问题形成更为

32、清晰的认识,方能实现以史为鉴,真正系统、深入地总结出我们在相应事业上取得显著成就的历史经验,进而为开启新的实践进程带来启示。(三)走实中外互动研究诚如党的建设学科开辟了“海外中共学”这样的研究领域一般,政党外交研究也必须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其内容本身所具备的显著国际性特征更是要求相关研究跳出党内甚至国内自我评价、自我分析、自我论证的循环,通过走实中外互动研究拓宽该领域的研究边界。一方面,需要更多地吸纳国外认识和评价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声音。政党外交属于一种双边的互动活动,其真正的成效并不是以单独哪一方的认知作为判断标准,而是必须考虑双方的认可程度。新时代以来的相关研究在对政党外交的经验和成效进

33、行总结时,较多地采用了“自我叙事”,缺乏援引对方看法和观点的“他者叙事”。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4 年第 1 期105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ENGDU MUNICIPAL COMMITTEE日后的研究可以不断加大与海外中共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领域的交叉力度,更多地涉及国外政党和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认识和评价,从而形成更具广泛性和说服力的研究成果。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应用对比研究的方法,更好地呈现其他国家政党外交活动在理念、特征、举措、效果等层面与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异同。新时代学术界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数量较为有限,仅有关于越南

34、共产党自 2021 年“十三大”以来的外交新动向研究可与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形成对比49。另一方面,也应当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外交放在世界政党政治的大局中来看待。譬如,考量这样的政党外交案例可否成为一种新的党际交往理念,为更多国家的政党发展带来启示,也就是如一些学者所说,能否以政党外交为突破口,促使世界真正从与中国共享“经济发展红利”转变为共享“思想理念红利”等方面50。在笔者看来,各国政党在探索国家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在闭门造车和合作共赢中作出抉择,而政党外交恰恰为践履后者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参考方案。但是在西方社会以政治极化为主要表征的“政治空心化”现象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政党外交究竟能否为他们

35、所信服甚至采纳呢?这样的问题依然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觉担当求解。(四)推动预期前景研究当今世界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全球性公共问题仍然在逐步增多,全球治理越来越需要政党扮演相应角色、发挥相关功能,填补其他国际行为体的短板。新时代已有的研究认识到了政党外交的发展受到国际政治宏观局势和世界政党政治演变形势的影响51。从当今国内外局势来看,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发展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然而,能够系统展开这一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的研究尚不多见。在笔者看来,机遇主要表现为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前者是当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自身正在日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吸引世界目光、占据重要地位;后者则是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正在实

36、行政党政治,国际关系民主化是多数政党的共同夙愿,在过程中各政党也面临着诸多共同的挑战,所以他们需要政党外交这样的窗口。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把握住这样的机遇?这就需要学术界进一步深度聚焦。就挑战来说,笔者认为同样是内外两方面。前者是当前我们自身的政党政治体制机制建设存在有待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如相关智库平台支撑还不够、风险能力建设还有待加强,后者主要是意识形态层面的隐患依然存在。此外还包括利益冲突和历史争端、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带来的交往对象难以稳定等问题。那么,我们又应当如何迎接这些挑战、真正地排除隐患呢?这同样需要学术界给出更加明确的答案。所以,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发展必然处于进行时,相关学术研究

37、也应当积极面向未来,提出求解方案,这样才能更好地对接未来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并为日后更好地开展政党外交实践提供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同时也能够为其他政党提供借鉴和参考,进而切实推动政党外交成为以政党治理推动全球治理的抓手、以党际关系维护国际关系的平台。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4 年第 1 期106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ENGDU MUNICIPAL COMMITTEE参考文献: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08.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

38、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1.3 宋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党的对外工作重要思想J.求是,2017(7):9-12.4 李爽,曹一轩.论我国国家总体外交视域下的非官方外交建设J.国际公关,2023(04):16-19.5 杨晓军,于海青.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理论的六大转换J.国际观察,2022(02):30-49.6 余科杰.论“政党外交”的起源和发展基于词源概念的梳理考察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5(04):124-136.7 罗建波.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理论与实践的百年探索J.西亚非洲,2021(03):3-27.8 宋

39、涛.党的对外工作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体现J.当代世界,2022(01):4-10.9 杨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主要功能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32-37.10杨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创新J.科学社会主义,2016(03):69-75.11钟准.把政党找回来政党与对外政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9(02):33-52+156+155.12岳奎,张大川.中共八大期间的政党外交(英文)J.SocialSciencesinChina,2018(02):192-208.13杨扬.论1949-1976年中苏政党外交的演变J.求索,2013(08)

40、:67-70.14周玉文.毛泽东政党外交的风格J.江西社会科学,2014(04):184-188.15徐行,黄园.抗战时期周恩来外交的肇始及其初步成效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15-23.16杨扬.论王稼祥对政党外交的贡献J.求索,2017(07):182-188.17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62.18胡宗山.中国共产党百年对外交往的范畴演进与范式超越J.社会主义研究,2021(06):9-17.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4 年第 1 期107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

41、PC CHENGDU MUNICIPAL COMMITTEE19夏雨菲,谢剑南.论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百年探索的四重逻辑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1(05):69-77.20罗建波.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理论与实践的百年探索J.西亚非洲,2021(03):3-27.21臧秀玲.中国共产党百年政党外交的转型与经验J.人民论坛,2021(18):68-71.22刘静,柳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多边政党外交的议题变化及启示J.社会主义研究,2021(06):18-25.23刘朋.政党外交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J.岭南学刊,2016(06):80-84.24余科杰.二十大以后的中国特色政党外

42、交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23(03):1-23+165-166.25杨扬.21世纪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三重维度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01):172-178.26郑长忠,沈大伟,孙鹏等.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政党逻辑与中国作用新型政党关系与新时代党的对外工作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5):85-97.27张多,唐扬.中国特色政党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基于“一带一路”实践的探索性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2020(04):127-133.28祝全永,王宇星.刍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引领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的政治逻辑J.理论导刊,2019(11

43、):30-36.29余科杰.二十大以后的中国特色政党外交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23(03):1-23+165-166.30余科杰.论当代中国对拉美非建交国政党外交的历史发展和基本特征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06):115-121.31孙德刚,武桐雨.论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政党外交J.阿拉伯世界研究,2021(04):3-24+157.32李伟建.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外交理念及其在中东的实践J.阿拉伯世界研究,2021(03):3-14+157.33刘星君,赵家红.中尼命运共同体下的政党外交:实践、经验及展望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1):79-8

44、7.34杨扬.中共与欧洲共产党情报局的政党外交J.求索,2016(08):178-182.35贾德忠.中国对东南亚国家政党外交:历史得失与政策启示J.国际论坛,2015(03):44-49+80.36孙健.论政党政治、政党外交与中国特色的政党外交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42-46.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4 年第 1 期108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ENGDU MUNICIPAL COMMITTEE37杨扬.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基本经验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5):

45、33-38.38张雪梅.国外关于中国共产党形象认知的演变过程与特点J.人民论坛,2021(14):70-73.39季正聚,马璐.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构的历程、经验与路径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03):1-9.40章德彪,唐海军.中国共产党领导力在政党外交中的作用探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0(05):33-40.41杨扬,祝黄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的成就与经验J.社会主义研究,2019(05):56-62.42张家铭.参政党对外交往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02):43-49.43温尧.大国外交能力创新视角下的中国

46、共产党对外交往J.国际论坛,2022(06):110-131+159-160.44耿直,张骥.新时代中国特色政党外交国际话语权建构探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2(05):37-45.45付金辉.新时代中国特色政党外交话语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22:199.46郭锐,王彩霞.新时代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的战略诉求与发展思路J.探索,2018(03):35-44.47常泓.刘少奇1949年秘密访苏与中共政党外交的起步J.学术论坛,2012(12):52-55.48时新华.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历史经验J.山东社会科学,2015(02):181-185.49马勇,贾超芝杉.越共“

47、十三大”以来越南外交新动向J.社会主义论坛,2022(05):51-53.50彭修彬.新型政党关系:内涵与建设路径J.国际问题研究,2018(03):7-20+121-122.51金鑫.新时代中国特色政党外交:机遇、挑战与任务J.探索与争鸣,2022(01):5-8.责任编辑:何周富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4 年第 1 期112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ENGDU MUNICIPAL COMMITTEEguarantee,and the realistic logic responds to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48、,all of which are unified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Chinese modernization.Key words:Chinese modernization;political authority;logical systemChinese Collectivism in the New Era:Formation Motives,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Achievements YANG You CEN Han

49、gAbstract:Chinese modernization characterized by common prosperity and the Chinese dream with the realization of national prosperity,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peoples happiness as the essence constitute the ideal goal of Chinese collectivism in the new era.The economic system with public ownership a

50、s the main body and the political system with the whole-process peoples democracy as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construct the institutional basis of Chinese collectivism in the new era.The mainstream value pursuit based on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the people centered leading principle constitute the v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