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唯物史观视野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理与路.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454284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55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唯物史观视野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理与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唯物史观视野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理与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唯物史观视野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理与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 年 5 期智慧农业导刊Journal of Smart Agriculture乡村振兴唯物史观视野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理与路梅思源(新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要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取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事关党和国家历史使命、事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总目标的根本性重要任务,是党在坚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正的基础上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在新时代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唯物

2、史观的理论光辉。1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1.1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思想的中国化时代化创新实践。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的科学立场,通过对西欧资本主义社会的考察揭示了城乡关系从统一到对立再到融合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在马克思城乡关系的理论视域中,城市脱胎于乡村,“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1。在马克思看来,城乡之间的分离与对立是社会分工的客观结果。这一结果造成了城乡之间生产方式与劳动方式的分离对社会造成了双重影响2。积极的方面在于城市通过精细的分工取得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并将其部分反哺乡村,“城

3、市的繁荣也使农业摆脱了中世纪最初的粗陋状态”3。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分离与对立也推动了劳动的分工,使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有了明显区别,促进了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1”。城市与乡村的分离与对立还促进了现代政治的生成。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城市的出现使得以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及司法机关为代表的公共政治机构应运而生,促进了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发展。消极的方面在于城乡生产生活水平条件的不平衡造成了人的片面畸形发展,“城乡之间的对立是个人屈从基金项目:新疆师范大学青年拔尖人才项目(XJNUQB2022-02)作者简介:梅思源(1996-),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摘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循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继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难点、重点在乡村,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在实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现实要点难点问题的过程中提供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遵循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全过程中尊重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乡村社会的内生动力;以科技创新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以完善的各项制度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制度保障。关键词:唯物史观;乡村振兴;理与路;马克思主义哲学;农民主体地位中图

5、分类号院F323文献标志码院A文章编号院2096-9902渊2024冤05-0189-04Abstract: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is an integral part of Chinese Dreams theme of comprehensivelybuilding a socialist modern country and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long th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r

6、oad.The difficulty and focus of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n all-round way lies in the countryside.Marxist historicalmaterialism,as a scientific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provides us with an effective way of thinking and working methods inthe process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

7、al revitalization and solving realistickey and difficult problems.To promote the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in an all-round way,we need to follow the methodolog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In the wholeprocess of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an all-round way,respect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

8、e main role of the people,stimulatethe endogenous power of rural society,and provide solid material guarantee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innovation;to improve various systems to provide omni-directional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Keywords:historic

9、al materialism;Rural Revitalization;Theory and Road;Marxist philosophy;farmer dominant positionDOI:10.20028/j.zhnydk.2024.05.045189-2024 年 5 期乡村振兴智慧农业导刊Journal of Smart Agriculture于分工、屈从于被迫从事的某种活动的最鲜明的反映,这种屈从把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城市动物,把另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乡村动物,并且每天都重新产生二者利益之间的对立”1。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城市生产过程对环境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破坏。恩格斯在

10、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中对当时英国的城市生态问题做了形象的描绘:“大城市工人区的垃圾和死水洼对公共卫生造成最恶劣的后果,因为正是这些东西散发出制造疾病的毒气;至于被污染的河流,也散发出同样的气体”3。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在经历分化原对立后必然实现融合4。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重视乡村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要“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干部配备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补齐农业乡村发展短板,不断缩小城乡差距”5。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关于中国乡村建设的重大举措,是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思想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1.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背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依据中国的具体国情、依托中国

11、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而提出的科学实践。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是立足于西欧城乡发展过程的科学理论,对中国制定城乡发展战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要认识到,中国有特殊的具体国情和现实的发展阶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最主要的体现就在城市乡村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使人口、资源大量向城市流动,以致乡村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呈现弱势。农民无法充分享有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不利于其生产积极性的发挥。在此背景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变中国城

12、乡发展不均衡局面,切实提升农村农业地位,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都会对整体经济发展产生长期的可持续促进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仅符合中国当前发展阶段和实际国情,也暗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将视野放至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可以发现城市与乡村分担着不同的功能效用。城市的主要功能是通过集聚相当的人口使资金相对集中从而更大发挥其创造力,这一功能的实现需要一定发达的农业基础。乡村则承担向城市提供粮食供给的重要使命,同时兼顾生态环境稳固及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城市与乡村保持相互依存、互促发展的紧密联系,二者既有所区别又不能相互取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应着重考量并充分发挥城市和乡村的互补

13、作用,以城市和乡村功能的良好互助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可以有效缓解城乡紧张关系,走出“大城市拥挤”“小农村荒芜”的囹圄,重视农村优先发展,增加农村吸引力,吸收更多人口回流乡村、转移就业的同时缓解城市压力,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稳中进取。因此,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必要的、科学的实践。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2.1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城乡的分离与对立,根本在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城市资产阶级通过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对乡村进行剥削,“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城乡之间的对立造成了城市对乡村的剥夺和乡村对城市的依附。在西欧资本主义原

14、始积累阶段,通过 圈地运动 等方式,资本夺取了乡村的地产,或者使地产与资本相结合,最终发展成地产资本。同时,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现代资本主义农场的农业工人或者城市产业工人。这样,从生产资料到劳动力,城市对乡村造成了巨大的剥夺效应,城市利益决定着乡村利益”6。乡村仅仅成为城市的粮食生产地依附于城市存在,这使得乡村生产力被严重束缚。解放和发展乡村生产力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通过乡村生产力的发展,将乡村从对城市的依附状态中解脱,实现城乡融合的和谐发展前景。中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生产资料配比不均衡而不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是中国城乡不平衡发展的根

15、源。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要着重资源配比均衡,缓解乡村对城市的依附程度以及城市对乡村的资源占有程度,实现乡村经济稳固发展,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奠定重要物质基础。2.2优秀农耕文化的新时代转化与发展在强调社会存在决定人们意识的同时,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也强调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中国是农耕大国,漫长而又灿烂的优秀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先进社会意识的优秀农耕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在经济进步、道德培育、社会治理以及生态保护等领域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思想是理论的先导”,推动优秀农耕文化的新时代转化和发展,一方面能够为乡村生产力的进步提供正向的价值引领,使

16、中国乡村发展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另一方面,乡村农耕文化的繁荣能够充实、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传统农耕文化中包含的“义利相兼,以义为先”“以农190-2024 年 5 期智慧农业导刊Journal of Smart Agriculture乡村振兴为本,以德为荣”等优秀的思想、理念、行为习惯,为人们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7。与此同时,发扬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能够推动建设完善乡村社会道德体系、形成稳固绿色乡村发展理念以及推进守序乡村治理工作,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必要举措,优秀的文化能够为社会实践提供正向的价值引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充

17、分发挥优秀农耕文化在乡村的价值引导作用,激发农民农业发展内生活力,以优秀农耕文化的转化与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动力。2.3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据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鲜明立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既强调社会历史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即具有规律性,又指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即目的性。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马克思恩格斯之前的主流思想家普遍认为是上层精英人物8,马克思恩格斯则提出“合力论”,认为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并非社会精英,人民群众一方面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创造了社会的精神财富,

18、更重要的是,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精英人物可以提前发现历史任务,但任务的完成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福及包括农民在内的全体人民的重大发展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的鲜明本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充分调动基层民主活力,使党的工作方针政策在乡村稳固落地。提升农民参与决策、参与治理、共商共建积极主动性,贯彻落实“一切为了人民”的基本方针,使农民各项权益切实得到保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进路3.1推进科技创新助力乡村物质文明疾速发展

19、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目前,中国部分乡村地区的农业产业存在科技含量低、体系不健全、基础环境弱的问题,科学技术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通过创新强化农业领域科技装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的重要推动作用。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促进乡村农业发展,加快农业朝高质量发展转型,推动建设产业强、环境美、个体富的和美乡村,从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第一,推动数字信息技术与地方乡村产业发展具体实际相结合。通过建立全链路、多领域一体化融合的大数据网络化信息平台将农产品生产和销售链条高效接合,能够实现

20、精准预测市场从而及时调整生产策略,充分调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效用,助力乡村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在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销售体系的同时加快实现农旅融合的产业化道路。数字信息技术在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中同样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建立二维码和数字平台,有效推广乡村旅游品牌,提升乡村旅游体验,使乡村旅游更加方便快捷。通过产、游结合最大限度发挥乡村生产力。第二,加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要实现数字信息技术与地方乡村产业的融合,首先要增强数字经济基建力度,建立完备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首先,基层政府要牵头加大数字经济基建资金投入,做好表率作用。其次,鼓励社会资本的参与,尤其是激励与数字经济相关的企

21、业加大对乡村地区的投资。最后,要推动乡村居民解放思想、改变意识,接受数字技术形成新型农业生产意识,从而广泛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实现农业现代化。3.2以优秀农耕文化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反作用。作为先进社会意识的优秀农耕文化,能够积极推动个人乃至社会的进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演变,城乡间的差距日益增大,乡村中传统的许多优秀道德观念受到冲击,甚至出现灭德立违的恶劣现象。优秀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有机成分,坚持和弘扬优秀农耕文化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法宝”。第一,依托乡村发掘优秀农耕文化。优秀农耕文化中

22、蕴含的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自然观;孝老爱亲、守望相助的道德风尚;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生生不断的精神动力。充分利用物质载体是发扬继承优秀农耕文化的首要途径。保护传统村落村寨等农耕文化的物质载体,就是保护优秀农耕文化的根脉,对传统村落、历史建筑、古树名木等农耕文化的物质载体采取系统保护措施,因地制宜、按度有节地开发,避免破坏性改造利用,科学合理规划乡村绿色发展。增强农民文化自信是延续优秀农耕文化的另一条重要举措。只有增强农民文化自信,唤醒其文化自觉,提升农民对乡村共同价值理念的认同感与重视程度,才能使农民群体更加积极地投身于乡村建设。通过营

23、造通达文化传播通道激发物质载191-2024 年 5 期乡村振兴智慧农业导刊Journal of Smart Agriculture体的“生命力”和农民文化自信的自信力。建立渠道多样、层次多元的文化传播途径,大力弘扬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育民、乐民文化,充分调动农民提升自身文化认知和素养、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活动的主动积极性。第二,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在发掘优秀农耕文化的进程中,要充分考量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积极推动优秀农耕文化现代化,改变农民传统思想,实现传统农业一产思维向现代农业三产融合思维转变。利用科技创新为推进优秀农耕文化现代化创造完备公共文化空间,打造优良文化活动载体,构建乡民凝聚文化

24、共识和寻求文化归属的公共精神空间。提高文化能人和新型职业农民在优秀农耕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是关键。广开门路、广纳贤才,敢用、善用文化人才,促其全身心投入乡村文化事业中,促进优秀农耕文化在和美生态、和谐人文的协同发展中走向现代化。3.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坚持农民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以人口规模巨大为特征之一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循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繁难的一环在乡村。因此,农民主体地位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最为重要的立场,是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为了谁”“依靠谁”这两大问题的有力

25、回应。第一,坚持农民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农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首先,要予利于民,提升农民经济主体能力。通过推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破除农业生产力低下困厄,提高乡村经济收益激发农民生产内生活力。一方面,引资引智并举,内、外资双效发力,依托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平台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载体,发展乡村产业新业态,实现产业经营效率最优化与农民主体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进来”“出去”并重,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培育国际大粮商和跨国农企,依托对外开放推进乡村产业全面振兴。其次,要还权于民,提升农民政治主体能力。确保实现农民对乡村公共

26、事务的表达权,在共商、共建、共享中打造乡村治理共同体。通过完善机制,保证制度供给有效,从而增进农民政治认同,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自觉能动性,实现农民致富增收和能力提升。减少村民自治体系中的过度行政化,拓宽农民群众参与公共决策的路径,促进公共服务与农民需求有效匹配,确保制度设计和政策落地紧密联系、有序贯通。从根本上确保农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充分、稳定发挥。最后,要赋能于民,提升农民文化主体能力。农民的观念、知识、技能等决定着农民主体性发挥的水平9。加快实施培育高素质农民和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工程,发展滋长爱农、懂农、善农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着力提升农民的科技和经营管理能力,转变传承式、经

27、验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第二,建立适合乡村的宣传体系。农民既是生产的主体也是宣传的对象,要加大对农民宣传力度,提升广大农民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认知度,使亿万农民充分认识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作用10。同时要使农民认识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和他们未来美好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工程,提升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接受和认可程度,激发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参与和责任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农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作用。乡村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结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植根发源地。城乡的功能性互补是促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和谐稳定发展的

28、重要前提。面对当前发展阶段中的城乡关系紧张难题,利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视角进行审视可以知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要提升乡村生产力水平,二要发展优秀乡村文化,更重要的是要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中心立场。通过科技创新助力乡村产业升级转型,推动优秀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手段与方法。参考文献院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柳晓明,门杨启东.马克思城乡融合思想及其启示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4(5):74-81.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9、.4 张纯,赵丹.乡村振兴战略形成的理论渊源与现实基础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3):30-33.5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6 员俊雅.唯物史观的当代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理论和实践J.马克思主义哲学,2023(4):63-71.7 安吴珂.传统农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J.乡村.农业.农民(B 版),2023(11):58-60.8 张慧鹏.唯物史观视野下的乡村振兴与农民主体性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1):30-45.9 乔金燕.提升农民主体性: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途径J.农村.农业.农民(B 版),2023(9):30-32.10岳秀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主体地位的有效实现途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1(8):74-76.19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