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方案.docx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2427509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计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一十二个月三月前 言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和台湾地域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中国沿海经济带关键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关键位置,含有对台交往独特优势。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在对台交流合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年5 月,国务院出台了相关支持福建省加紧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若干意见(国发24 号,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着眼全局,在两岸关系出现重大主动改变、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入关键时期作出重大战略决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标志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入了一个

2、新阶段。为计划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布局,指导和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更高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依据意见要求,特制订本计划。本计划范围包含福建省全境和浙江省温州市、衢州市、丽水市,广东省汕头市、梅州市、潮州市、揭阳市,江西省上饶市、鹰潭市、抚州市、赣州市,陆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计划期从 年至 年。本计划是指导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编制相关专题计划关键依据。第一章 发展基础海峡西岸经济区区位优越,对台合作优势独特,山海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含有加紧发展有利条件。第一节 发展优势优越区位条件。海峡西岸经济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台湾地域和祖国大陆结合部,邻近港澳,发挥着承

3、南启北、贯通东西桥梁纽带作用,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关键前沿平台和纽带。良好资源环境和人文优势。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比较高;岸线资源丰富,港口优势突出;旅游资源独特,拥有福建武夷山、福建土楼、福建泰宁、江西三清山、江西龙虎山、江西龟峰和浙江江郎山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及风景名胜区。海峡西岸经济区是著名侨乡,旅居世界各地华人华侨2100 多万人,港澳同胞400 多万人,人文优势显著。独特对台合作优势。海峡西岸经济区处于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和台湾地域经济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大陆距离台湾本岛最近区域,平潭岛距离台湾新竹仅68海里。80以上台湾民众

4、祖籍地在福建。台湾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大部分传自海峡西岸经济区,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妈祖文化等在台湾地域有广泛影响。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台湾地域商贸往来一向十分亲密。闽台政治法律关系渊源深厚。率先对外开放沿海地域。海峡西岸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对外开放沿海地域之一,依靠毗邻台港澳优势,率先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基础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充足发挥经济特区改革“试验田”作用,率先推行市场化改革,市场化程度高、民营经济发达。很好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综合实力不停增强, 年地域生产总值超出2 万亿元,人均地域生产总值近3500 美元;自主创新能力不停增强,优异制造业

5、逐步发展壮大;人口和产业不停集聚,城镇化水平不停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加紧推进,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形成;城镇、区域协调发展不停增强,人居环境不停优化。第二节 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间产业转移不停加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停推进,这些全部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强和台湾地域合作、实现较快发展提供了关键机遇。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加紧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给予了新使命,为加紧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和强大动力。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中部地域崛起和激励东部地域率先发展等政策实施,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紧发展提供了更为宽广空间和

6、有力支撑。两岸交流合作全方面推进。多年来,两岸实现直接“三通”,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两岸关系发展迎来了难得历史机遇。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台湾经济联络愈加亲密,以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妈祖文化和祖地文化为纽带交流交往愈加活跃,台商投资区等载体平台已成为台湾产业转移集聚区,海峡论坛等重大涉台经贸文化交流活动影响日益扩大。伴随两岸关系不停改善,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地位和作用将深入凸显。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紧。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地理上连为一体,在自然、文化上含有相同性,地域间经济发展、市场体系内在联络紧密。闽粤赣、闽浙赣等跨省区域协作组织发挥了关键作用,有力

7、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出海通道建设加紧推进,将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加紧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同时,海峡西岸经济区加紧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关键是发展方法还比较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和产业素质有待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实力还比较弱;港口资源开发利用还不充足,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区域内原中央苏区县、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域、海岛、水库库区等地域发展基础微弱,城镇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制度环境和市场体系有待深入完善;体制机制有待深入改革创新,改革攻坚任务仍比较繁重。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认真落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相关支持海峡西岸经济

8、区建设重大决议布署,深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努力开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新局面。第一节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关键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激励东部地域率先发展、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全方面落实落实意见,深入解放思想、和时俱进,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专题,着力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互利共赢;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法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着力统筹城镇和区域发展,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着力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主义友好社会建设;着力加强生态

9、文明建设,提升可连续发展能力,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经济连续发展、文化愈加繁荣、综合竞争力不停增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友好区域。第二节 战略定位加强统筹协调,推进分工协作,不停增强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战略地位。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独特对台优势和工作基础,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实施先行先试政策,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台湾地域经济全方面对接,推进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前进。服务周围地域发展新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从服务、引导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出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海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

10、络,使之成为服务周围地域发展、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域优异制造业关键基地。加紧转变发展方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立足现有制造业基础,加强两岸产业合作,主动对接台湾制造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成为含有较强竞争力优异制造业基地和两岸产业合作基地。中国关键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充足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增强对两岸游客吸引力,拓展两岸共同文化内涵,突出“海峡旅游”专题,使之成为国际著名旅游目标地和富有特色自然文化旅游中心。第三节 发展目标认真落实落实意见精神,深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加紧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经过连续努力,

11、到 年海峡西岸经济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文化愈加繁荣,社会愈加友好,成为中国新经济增加极。科学发展之区。着力科学发展先行,努力争取在部分领域走在全国前列,转变经济发展方法取得重大进展。到,在优化结构、提升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基础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其中福建省人均地域生产总值达成东部地域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较大幅度增加;到 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其中福建省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台湾地域经济融合不停加强,形成两岸共同发展新格局。改革开放之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愈加完善,关键领域和关键步骤改革取得突破,建立起充满活力、富有

12、效率、愈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深入完善;区域合作不停拓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加紧发展,服务两岸直接“三通”关键通道基础形成并不停完善,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前沿平台功效愈加凸显。文明祥和之区。社会主义友好社会建设取得新突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显著提升,建立比较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覆盖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收入分配结构愈加合理,社会就业愈加充足,人民生活愈加富足,人均基础公共服务水平进入全国前列,人民安居乐业。生态优美之区。资源节省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不停取得新成效,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单位地

13、域生产总值能耗连续下降,节能减排得到落实,森林覆盖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位居全国前列,成为人居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可连续发展地域。第三章 空间布局根据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明确功效区定位,深入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区位优势充足发挥协调发展新格局。第一节 功效区划分充足发挥发展基础很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等有利条件,深入细化功效分区,优化产业布局,加强陆海统筹、山海联动发展,推进形成科学合理主体功效区。一、东部沿海临港产业发展区。发挥沿海港口优势,引导产业集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壮大化工、装备制造、能源和港口物流业,建设沿海临港重

14、化工业基地,形成沿海产业密集带。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引导发展滨海旅游、港口航运、生态养殖等产业,加强对关键江河入海口、海湾、岛屿及其周围区域保护。二、中部、西部集中发展区。中部以丽水-南平-三明-龙岩-梅州、西部以衢州-上饶-鹰潭-抚州-赣州等中心城市为支撑点,形成以点状分布增加极。依靠生态、资源等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主动发展果林竹、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旅游等产业,深入吸引人口和产业集聚。大力发展集约型绿色有机农业,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三、生态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区。以闽江、九龙江、晋江、汀江(韩江)、瓯江等为关键水生生态廊道,以武夷山脉和洞宫山-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两大山脉为关键生态功效保

15、护带,主动开展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和物种资源保护,实施水源涵养保护工程,发展休闲旅游业、林竹业和绿色有机农业等生态产业。第二节 总体布局根据功效区定位,统筹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加紧形成份工明确、布局合理、功效互补、错位发展“一带、五轴、九区”网状空间开发格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一、加紧建设沿海发展带。利用市场化程度高、民营经济发达优势,主动推进海峡西岸沿海一线率先发展,形成南北两翼对接长三角和珠三角桥头堡;根据全国主体功效区计划要求,大力发展优异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临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优化提升城市功效,推进城市之间融合发展,建成特色鲜明、含有竞争力海峡西岸城市群。二

16、、纵深推进五个发展轴。以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为龙头,依靠铁路、高速公路,由沿海地域向内地辐射,带动沿线地域发展,形成以点带面、联动发展新格局。关键建设福州-宁德-南平-鹰潭-上饶发展轴、厦门-漳州-龙岩-赣州发展轴、泉州-莆田-三明-抚州发展轴、温州-丽水-衢州-上饶发展轴和汕头-潮州-揭阳-梅州-龙岩-赣州发展轴。三、培育壮大九个集中发展区。充足考虑现有开发强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关键发展九个集中发展区,建设成为产业集聚区和城镇密集带。厦门湾发展区。以厦门为龙头,以漳州为纵深,增强高端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功效,提升港湾一体化发展水平,推进形成集装箱运输干线港和现代物流中心

17、。厦门市要加紧岛内外一体化发展,关键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优异制造业和创新产业集聚区和示范区。漳州市要加紧发展制造业和现代农业,和厦门形成产业互补格局。闽江口发展区。以福州为关键,以罗源湾、江阴为两翼,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推进福州港成为综合性港口。以平潭开发开放为突破口,着力先行先试,探索两岸合作新模式。主动发展高技术、优异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优异制造业基地和对台产业合作基地,推进形成现代制造业集聚区和城镇密集带。湄洲湾发展区。依靠沿海港口,加强南北岸合理布局和协调开发,关键发展大宗散货运输,成为服务临港产业发展区域关键港口。推进石化产业集聚发展,建设临港重化工基地、能源基地。

18、开发建设莆田湄洲湾石门澳,推进港城共同发展,大力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泉州湾发展区。以泉州为关键,统筹环泉州湾产业、港口、城市发展,拓展城市规模,增强城市集聚辐射、综合服务功效。加紧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优异制造业基地、两岸产业对接基地、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环三全部澳发展区。统筹环三全部澳发展布局,合理有序推进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引导装备制造、化工、冶金、物流等临港产业集聚发展。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加强和浙西南、赣东北地域区域合作,主动加强和闽江口、温州等地对接,建设成为海峡西岸东北翼新增加极。温州沿海发展区。以温州为依靠,充足发挥民营经济发达优

19、势,加紧建设沿海优异制造业基地、港口物流基地,构筑海峡西岸东北翼增加极,带动丽水、衢州、宁德等地发展,建设成为连接长三角和中西部地域发展关键区域和出海口、两岸产业对接基地和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粤东沿海发展区。以汕头为龙头,以潮州、揭阳为两翼,推进汕头、潮州、揭阳同城化发展。深入发挥汕头经济特区辐射、带动作用,建设以高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升级为先导、优异制造业为主体新兴产业基地。依靠沿海港口,加紧建设重化工业为主临港工业基地,建设成为海峡西岸南翼增加极。闽粤赣互动发展区。以龙岩、三明、赣州、梅州等城市为中心,大力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加紧发展旅游、现代物流、生态农业、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等产

20、业,建设成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基地,闽粤赣边连接沿海、拓展腹地生态型经济枢纽,全国关键客家文化中心和红色旅游基地。闽浙赣互动发展区。以南平、鹰潭、抚州、上饶、衢州、丽水等城市为中心,充足利用生态和能源资源优势,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能源供给基地和铜产业基地。依靠武夷山、三清山、龙虎山等丰富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等产业,建设成为国际著名生态文化休闲度假旅游目标地。第四章 构筑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抓住目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利时机,充足发挥对台独特优势,先行先试,努力构建一个吸引力更强、功效更完备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第一节 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紧密区域推进建立愈加紧密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实

21、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更为扎实物质基础、提供更为强大经济动力。一、加强产业深度对接推进两岸产业对接集中区建设。根据相同优先、合适放宽标准,以信息、石化、机械、船舶、冶金等产业为关键,加强两岸产业深度对接,形成厦门湾、闽江口、湄洲湾等沿海一线产业对接集中区。温州、汕头等其它地域要发挥各自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强和台湾产业对接。提升台商投资区载体作用。适时推进厦门、福州台商投资区扩区和新设置泉州台商投资区。加强台商投资区、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效整合,推进台商投资集聚发展,提升产业承载力。拓宽两岸产业对接领域。推进光电、生物医药、节能环境保护、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等产业对接,

22、大力吸引和之配套上下游企业投资。推进和台湾相关行业协会、科技园区、企业等建立更紧密合作机制,共同建设两岸产业对接专业园区。提升产业合作关联度。深入完善产业链配套建设,依靠福州、厦门台商投资区及其它台商投资集中地域,建立大陆台资企业所需零部件、原辅材料中心,激励当地企业投资台资企业配套行业。支持大陆台资企业就地转型升级。激励和支持有条件企业到台湾投资兴业,推进建立两岸产业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合作机制。二、深化农业合作。充足发挥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林业合作试验区、台湾农民创业园窗口、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对台农业资金、技术、良种、设备等生产要素引进和合作。支持建设海峡两岸农业技

23、术合作中心,建设对台良种引进繁育中心和示范推广基地。加紧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支持有条件地方增设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加紧建设对台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打造两岸农产品集散中心。三、提升服务业合作水平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推进两岸银行、保险、证券等机构双向互设、相互参股,相同条件下,优先同意台资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在区域内设置机构或参股区域内金融企业。推进对台离岸金融业务发展,促进两岸银行卡通用和结算。建立两岸物流业合作基地。主动承接台湾现代服务业转移,加强两岸物流企业、项目对接,合作建设物流配送或专业配送中心。加紧海峡西岸国际采购和区域物流中心建设,推进两岸物流产业标准化和

24、网络化建设。加强旅游合作。建立两岸旅游互动合作机制,加强两岸旅游景区和线路对接,做大做强“海峡旅游”品牌。支持开拓对台旅游市场,逐步增加大陆居民从福建口岸赴台旅游。全力打造“小三通”黄金旅游通道,使之成为大陆对台旅游先行先试示范区和两岸旅游合作关键基地。四、扩大对台直接贸易。在两岸建立长久、稳定经贸合作机制过程中,许可海峡西岸经济区在促进两岸贸易投资便利化、台湾服务业市场准入等方面先行试验。实施愈加开放对台贸易政策,扩大大陆台资企业所需零部件、原辅材料进口,主动推进优势产品对台出口。第二节 建设两岸文化交流关键基地以中华文化为纽带,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和台湾各界往来,推进文化交流、人员

25、互动,增强民族意识,凝聚共同意志,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活力。一、推进文化交流合作。加强祖地文化、民间文化交流,深入增强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妈祖文化等连接两岸同胞感情文化纽带作用。加紧推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加强对妈祖信俗、南音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目项目标保护,深入提升闽台缘博物馆功效。支持设置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试验区,加紧海峡客家论坛中心和客家始祖文化园建设。加强两岸少数民族交流。提升各类涉台展会层次,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两岸重大经贸文化活动中心。深入开展两岸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方面交流互动。推进宗亲文化、宗教、民间信仰交流,推进闽台族谱对接,

26、吸引更多台湾同胞来闽寻根谒祖、探亲访友。二、推进科技交流合作。以中国海峡项目结果交易会、粤台经济技术交流会为平台,加强和台湾在技术研发、结果转化等方面合作。加强厦门、泉州、汕头等两岸科技交流合作平台建设,激励两岸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共同设置两岸合作研发机构,联手培养研发团体和技术人才。深化气象、海洋、地质、地震、环境保护等方面交流合作。三、推进教育交流合作。深入拓展两岸职业教育合作,推进两岸校际合作、职业培训、资格考试和认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人才引进和人力资源开发等试点工作,主动推进两岸院校学生互招、学历互认、师资互聘。开展两岸合作办学试点,做好台商儿女在区域内就读服务工作。扩大区域内高

27、校对台招生规模,推进区域内学生到台湾就学。四、推进卫生交流合作。加大卫生领域对台开放,激励和支持台商在区域内投资建设医院等设施。激励台胞比较集中福州、厦门等地医院提供就医及结算便利,为台胞提供医疗服务。以海峡中医药合作发展中心为载体,建立两岸中医药交流合作基地。支持符合条件台胞申请参与医师资格认定、考试、执业注册和短期行医。第三节 建设两岸直接往来综合枢纽充足发挥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作用,深入拓展两岸直接往来范围,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两岸交流交往、直接“三通”关键通道和平台。一、构建服务两岸客运枢纽。加紧完善两岸直接“三通”基础条件,提升对台开放合作整体功效。深入扩大口岸开放,加强口岸基础

28、设施和大通关机制建设,实现福建电子口岸互通和信息共享。健全两岸人员往来便捷有效管理机制,许可外省居民在福建办理证件,方便两岸人员直接往来。适时发展对台客滚直航运输和海上邮轮,完善厦门、福州等机场两岸空中直航设施条件,增加航线、航班,打造两岸空中快线。二、构建服务两岸货运枢纽。充足利用沿海港口优势,完善港口功效,加紧海峡航运业发展。激励台湾企业投资区域内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亲密两岸港口合作。支持增开两岸集装箱班轮航线、散杂货不定时航线,加紧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等两岸直航港口建设。支持台资企业在闽设置航运企业,激励船舶在闽港口登记。推进两岸港区对接,推进运输业、仓储业、船舶和货运代理合作。

29、三、构建服务两岸信息枢纽。支持福州、厦门邮政物流中心建设,做大做强对台邮政和物流业务。扩大厦门-金门、马尾-马祖航线包裹业务服务范围和对象。加强对台通邮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建立对台邮件总包交换中心。深入发挥福建作为两岸事务关键协商地作用,支持国家相关部门、两岸相关团体在福建设置办事机构。第四节 建设两岸合作平潭综合试验区依据意见中相关“在现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基础上,深入探索在福建沿海有条件岛屿设置两岸合作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施愈加优惠政策,探索进行两岸区域合作试点”要求,设置平潭综合试验区,开展两岸区域合作综合试验,努力把平潭建设成为两岸同胞合作建设、先行先试、科学发展共同家园。一、探索两岸

30、合作新模式。根据创新合作模式、深入推进交流合作要求,借鉴台湾有效管理经验和方法,主动探索愈加开放合作方法,开展两岸经济、文化及社会等各领域交流合作综合试验,争取率先突破,为两岸交流合作开辟新路、拓展空间、创新机制。二、构建两岸经贸合作特殊区域。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推进两岸投资贸易便利化。主动承接台湾产业转移,高起点发展电子信息、海洋生物科技、物流、旅游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低碳技术,建设两岸合作低碳科技示范区。加强两岸旅游合作,开辟两岸联线旅游。对接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建设两岸文化产业园。支持在平潭岛内设置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施愈加优惠监管政策。三、建设两岸同胞共同家园。抓紧计划

31、建设平潭至福州海峡第二通道,通畅平潭岛和陆地联络通道。适时开通平潭至台湾海上快捷客货滚装航线,构建两岸直接往来便捷通道。加紧建设环岛路等内部路网体系和市政设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防灾体系建设,优化人居环境,建设现代化海岛城市。创新社会管理新模式,主动探索台胞参与平潭社会事务管理方法,把平潭打造成为适宜两岸民众居住示范区。为统筹协调平潭开放开发建设,由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抓紧编制平潭综合试验区总体发展计划,以指导和促进平潭充足发挥后发优势和对台优势,推进先行先试综合试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第五章 加紧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根据统筹计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安全可靠标准,加紧交通、能源、防灾减灾

32、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发展保障能力,服务两岸直接“三通”。第一节 加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对外通道建设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服务中西部发展新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一、加紧交通通道建设。加紧推进运输通道建设,完善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等综合交通枢纽功效,愈加好地服务于两岸交流合作和中西部对外开放。到 年铁路营业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均达5000 公里以上。贯通东西通道。依靠沿海港口,向纵深推进,向腹地拓展,建设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相结合东西向主通道。加紧建设向塘至莆田(福州)铁路,抓紧建设合肥至福州、昆明至厦门高速铁路和赣州至龙岩、龙岩至厦门、金华至温州扩

33、能工程。改造提升横峰至福州、鹰潭至厦门等铁路。加紧建设北京至福州高速公路,全方面建成福州至银川、厦门至成全部、泉州至南宁等国家高速公路。连接两岸通道。根据扩大两岸直接“三通”要求,适时发展台湾海峡北、中、南线轮渡滚装运输,开展连接两岸运输通道计划研究工作。拓展南北通道。完善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快速铁路、高速公路,优化运输结构,提升运输效率和经过能力。加紧建设厦门至深圳快速铁路,立即贯通东南沿海铁路客运专线。改造提升南平至三明至龙岩、广州至梅州至汕头等铁路。打通杭州至广州快捷通道,贯通长深线丽水至梅州段等国家高速公路,对沈海高速公路进行扩容改造。区域协作通道。加紧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协调发展、合作协

34、作通道,打通省际间断头路,抓紧建设宁德至上饶高速公路等区域干线,计划建设宁德至衢州、长汀至泉州、衢州至丽水、浦城至梅州、鹰潭至梅州铁路,争取建成福鼎经浦城、建宁、武平至诏安交通通道。二、合理布局港口建设。加强港湾资源整合,完善港口计划布局,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加紧建设面向世界、连接两岸三地、服务中西部地域发展海峡西岸港口群。福州港。以福州港为主体,整合覆盖福州、宁德两市三全部澳、罗源湾、兴化湾北岸等港区,推进成为集装箱和大宗散货共同发展综合性关键港口。湄洲湾港。以湄洲湾港为主体,整合覆盖泉州、莆田两市湄洲湾、泉州湾、兴化湾南岸等港区,关键发展大宗散货运输,成为服务临港产业地域关键港口。厦门港。以

35、厦门港为主体,整合覆盖厦门、漳州两市厦门湾、东山湾等港区,加紧形成以集装箱运输为主、散杂货运输为辅关键港口。温州港。以温州港为主体,整合覆盖温州状元岙、大小门、乐清湾、瓯江南北岸等港区,发展散杂货和集装箱运输,服务临港产业。汕头港。以汕头港为主体,整合覆盖潮州港、揭阳港等港区,发展大宗散货、杂货和集装箱运输,服务于腹地经济发展。拓展港口腹地。实施“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发展战略,激励沿海港口物流企业在内陆城市建立“陆地港”,推进发展河海联运、铁水联运等多式联运。三、提升空港服务能力。根据两岸空中直航发展需要,抓紧完善机场发展布局和设施配套,建设部分支线机场,加紧形成以厦门、福州国际机场为主,

36、中小机场为辅,干支线机场相结合空港布局。抓紧厦门(新)、武夷山、上饶、衢州等机场建设工程前期工作。主动引进基地航空企业,开辟中国外新航线。大力发展飞机维修等临空产业。到 年民航旅客吞吐量达4000 万人次以上。第二节 建设海峡西岸能源基地依靠良好港口条件,加强对外能源合作,优化能源结构,构筑安全、稳定、经济、清洁能源供给体系,提升能源保障能力。一、电力。以清洁、低碳为发展方向,科学计划电源点建设,加紧电网建设步伐。合理布局沿海大型煤电,加紧列入计划超临界、超超临界大型燃煤火电项目建设和前期工作。规范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合理布局抽水蓄能电站,推进仙游、衢江、梅州五华等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前期工作。抓

37、紧完善电网建设,推进福建和华东联网第二通道及和南方联网前期工作,加紧构筑“省内环网、沿海双廊”500 千伏超高压电网,实现多通道大容量跨省联网;加强220 千伏及以下输配网和智能电网建设,提升供电能力和安全可靠性。二、能源贮备。发挥沿海港口优势,主动引进煤炭、石油、液化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加紧建设闽江口、湄洲湾、汕头煤炭中转贮备基地。研究台湾海峡油气资源合作勘探和联合开发。加紧完善天然气管网,主动开展福建和粤东、浙南、赣东南天然气输气主干线对接研究。三、新能源开发。加强新能源资源调查和评价,优先开发技术比较成熟、可规模化发展和产业化前景比很好新能源。主动推进风能规模化开发,加紧推进莆田平海湾、宁

38、德霞浦、漳浦六鳌、温州洞头、瑞安等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建设一批海上风能基地。加紧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开发利用。第三节 加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加紧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建设,推进“三网融合”,主动推进物联网发展。完善省级政务信息网,加紧整合省、市、县三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应急反应体系。推进各地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实现网上行政审批。加紧推进“数字城市”、“数字小区”工程建设。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构建“三农”信息服务体系。加紧建设电子商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物流信息、信用认证、支付网关等平台,推进物流信息平台跨省联网。第四节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加强政府对

39、城镇安全综合协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紧建立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防灾减灾体系,提升防御自然灾难能力。推进以闽江、九龙江、汀江(韩江)、瓯江、赣江、抚河等关键江河堤防工程和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升级改造,加紧中心城市和县级城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加强沿海防护林和海堤建设,健全城镇防洪体系。建立健全地质灾难防治体系。建设一批含有跨区域、跨流域、跨时空调整功效大中型蓄、引、调水利枢纽工程,发挥防洪、浇灌、供水等综合作用。加强两岸在防范台风、地震等方面合作,推进建立两岸共同防范自然灾难长久有效机制。第六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依靠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推进产业集聚和优化升级,加紧转变经济发展方法,形成以现

40、代农业为基础、以优异制造业为主、以服务业为支撑现代产业体系。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根据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要求,加紧转变农业发展方法,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着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引导建设闽东南高优农业、闽西北和赣东南、浙西南绿色农业、沿海蓝色农业产业带。加紧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园艺、林竹、水产、畜牧等优势产业,主动培育水产品、生猪、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等特色农产品。主动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森林旅游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推广应用,提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二、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大

41、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扶持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扶持发展一批有影响力品牌农产品和关键企业。支持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建设,扩大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三、建立健全农业服务和质量安全体系。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扶持发展一批农家店、农民专业合作社、关键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农资服务网络。加强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支持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第二节 建设

42、海峡西岸优异制造业基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扶持关键骨干企业发展,着力培育产业集群,建设成为东部沿海地域优异制造业关键基地。一、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坚持自主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深化内涵和拓展外延、关键突破和全方面提升相结合,加紧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产业,引导发展一批关联性大、带动作用强龙头企业和骨干项目,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电子信息产业要根据立足优势、加强合作、促进集群标准,加强计算机及网络、数字视听、移动通信三大产业链建设,大力发展软件、半导体照明、光电、新型元器件等新兴产业。加紧福厦沿海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培

43、育发展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潮州等一批新兴特色产业园,促进产业集聚。根据提升水平、关键突破、加强配套标准,加紧建设装备制造业基地。加紧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工程机械、电工电器、环境保护设备、飞机维修等优势产业,建设各具特色装备制造业产业园。激励发展游艇制造业。激励强强联合,推进关键骨干造船企业和中外大企业战略合作,和上下游产业组成战略联盟,加紧形成东南沿海修造船集中区。根据基地化、大型化、集约化标准,合理布局,延伸和完善石化产业链,加紧湄洲湾、漳州古雷石化基地建设,形成全国关键临港石化产业基地。主动推进石化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二、加紧发展新兴产业。以国家级、省级高新区为载体,着

44、力发展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境保护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海峡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带。集中发展软件业、集成电路设计业、服务外包业,着力打造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和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努力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关键培育生物制药、化学新药、中药和天然药品等生物医药产业,推进生物资源系列开发。加紧电子专用材料、光电材料、催化及光催化材料、稀土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化,发展化工轻纺新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特种金属及陶瓷材料。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和设备制造,培育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产业。主动发展大气、水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等环境保护设备制造,加强节能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推广应用。三、巩

45、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着力应用高新技术和优异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建材、冶金、林产、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中国外著名品牌,提升产业竞争力。提升水泥、石材、建筑陶瓷和水暖器材等优势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产业集中度和市场拥有率。主动发展优质浮法玻璃深加工和新型墙体材料,加紧培育特种玻璃产业。推进关键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加强和中国外大企业合作。主动发展钨、铝精深加工产业,加紧金、铜矿项目建设,推进发展稀土功效材料产业。提升制浆造纸、林产化工、人造板、木竹制品等发展水平,推进林浆纸和林板一体化,加紧建设临港大型林浆纸项目,建设一批资源综合利用木竹加工骨干项目,形成林产品深加工基地。突出纺织服装鞋业品牌创建、研发设

46、计、新型材料开发应用及设备更新,提升发展水平,加紧建成集研发、设计、制造和服务为一体纺织服装鞋业中心。第三节 加紧发展现代服务业主动承接台湾现代服务业转移,关键发展旅游、物流、商务等服务业,提升服务业比重,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一、打造国际著名旅游目标地。围绕“海峡旅游”品牌,整合优势资源,加强旅游景点及配套设施建设,加紧形成东部蓝色滨海旅游带和西部绿色生态旅游带。以武夷山、三清山、泰宁和龙虎山、江郎山等为关键,主动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打造以武夷山为中心海峡西岸西北翼旅游产业集群。以福州昙石山文化遗址、三坊七巷、莆田妈祖文化、屏南白水洋、福鼎太姥山、雁荡山等为关键,主动发展滨海旅游和文化旅

47、游,打造以福州为中心海峡西岸东北翼旅游产业集群。以厦门鼓浪屿、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潮州历史文化名城、漳州滨海火山、南澳国际生态海岛等为关键,主动发展滨海旅游和文化旅游,打造以厦门为中心海峡西岸南翼旅游产业集群。以福建土楼、古田会址、红全部瑞金、婺源等为关键,主动发展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打造以龙岩为中心海峡西岸西南翼旅游产业集群。培育和壮大一批旅行社、旅游饭店等骨干旅游企业,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和著名度。二、加紧发展现代物流业。在厦门、福州、泉州、温州、汕头等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港口,计划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综合性现代物流中心。加紧保税区、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建设和整合发展,完善保税物流监管

48、体系,主动推进两岸港区发展保税仓储、贸易采购、配送中转等国际物流。引导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加强沿海关键港口、交通枢纽和国际机场等物流节点多式联运物流设施建设,加紧发展公铁海空联运,完善海峡两岸及跨境物流网络,加紧形成东南沿海大型国际物流通道口。三、大力发展技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依靠福州、厦门等关键城市,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知识产权等高技术服务业。加紧中介服务业市场化发展步伐,关键发展管理咨询、研究设计、资产评定、信用服务等商务服务,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广告等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面向台湾及海内外会展业,提升重大展会办会水平,加紧培育国际化会展品牌。第四节 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开发基地充足利用海洋资源优势,加紧发展海洋经济,建成全国关键海洋开发和科研基地。一、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福建开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组织编制专题计划,激励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加强海洋科技中试基地及研发平台建设,建立海洋生物资源研发中心、海洋高技术工程中心、新能源开发等试验示范基地。加紧培育海洋药品、保健食品、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海洋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形成以沿海关键港湾为依靠临港经济密集区。二、加强海洋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