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运河徐州段文化特色凝练与价值阐释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413783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运河徐州段文化特色凝练与价值阐释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运河徐州段文化特色凝练与价值阐释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大运河徐州段文化特色凝练与价值阐释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88摘要:基于运河价值阐释与运河地方性发掘的逻辑关联,运用地理学“一纵一横”“四层一体”研究方法,建立文化连续性、遗产多元性、内核完整性的价值阐释框架。基于“一横”,从地方与国家联动视角,总结运河变迁特征;基于“一纵”,从生态文化、水工文化、漕运文化、精神文化4个层面,凝练运河文化特色;基于“横纵结合”,从运河与自然、运河与国家、运河与区域、运河与地方4个维度,提炼大运河文化核心价值、解读运河精神内涵。实证研究表明,大运河徐州段具有地位波动中上升、运道频变中渠化、功能渐变中多元的发展变迁特征;大运河徐州段文化具有水情复杂、河道险奇,闸多堤长、运道屡迁,五省通衢、国安中枢,功利多元、粗犷豪放四大

2、特色;大运河徐州段精神可提炼为科学务实、勇于创新,顾全大局、甘于奉献,开放包容、融合四方,抗争进取、英勇无畏。关键词:大运河文化;价值阐释;“一纵一横”;地方性;徐州Abstract:In accordance with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lue interpretation and the locality finding of the Canal,a value interpretation framework of cultural continuity,heritage diversity and core integrity

3、 is established,based on the geographic methods of one vertical and one horizontal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the four-layer integration.From horizontal perspective,based on local and national connection,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nal changes are summarized.From vertical perspective,based on the four cul

4、ture aspects of ecological,hydraulic,water transport and spiritual,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nal are condensed.From the horizontal vertical analysis perspective,based on the four dimensions of Canal and nature,Canal and country,Canal and region,Canal and place,the core value of the Canal cul

5、ture is refined and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the Canal is interpreted.The research shows that Xuzhou Canal has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ising status in fluctuation,channelization in frequency 孟召宜,渠爱雪,张 澳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Value Interpretation of the Xuzhou Section ofthe Gr

6、and CanalMENG Zhaoyi,QU Aixue,ZHANG Aochange,and diversification in function and that Xuzhou Canal culture has the four characteristics of dangerous channels and complex water conditions,frequently changing channel with many river-gates and long river-bank,the five provinces thoroughfare and nationa

7、l security center,and its utilitarian diversity and uninhibitedness.The spirit of Xuzhou Canal can be refined as science and innovation,overall consciousness of dedication,open and inclusive integration,and the heroism of struggle and progress.Key words:the Grand Canal culture;value interpretation;o

8、ne vertical and one horizontal research directions;locality;Xuzhou City中图分类号:K902 文献标志码:A 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挖掘、修缮、展示为主的文物保护转型为文旅融合、创意创新为导向的文化遗产保护,“阐释”成为遗产保护的重要维度1。作为世界上开凿较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运河,大运河是我国重要的遗产廊道,蕴含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元价值2-5。如何将遗产价值有效传达并在时代发展中不断丰富,成为当前大运河保护与传承的重大问题6。对此,学者围绕“谁之阐释”“何种阐释”等问题7,运用文献分析、田野调查等手段,

9、以天津三岔口、北京、常州、淮安等为案例,从运河水工、非遗、民俗、街区的技术、经济、社会、景观等方面展开运河文章编号:1674-4144(2024)003-0088-08 DOI:10.19924/ki.1674-4144.2024.003.012孟召宜,渠爱雪,张 澳:大运河徐州段文化特色凝练与价值阐释研究大运河徐州段文化特色凝练与价值阐释研究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我国电视动画中的地理元素挖掘及其地方特色形成机制研究”(编号:21YJAZH061);徐州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徐州路径研究”(编号:22XSM-080)。作者简介:孟召宜,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

10、绘与城乡规划学院教授,博士;渠爱雪(通信作者),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教授,博士;张 澳,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89Vol.38 No.03 2024CHINA ANCIENT CITY2024年 第38卷 第03期遗产价值阐释研究6-11。(1)“阐释”的内涵与意义。遗产情境下,“interpretation”译为“阐释”7。对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与普遍意义进行阐述解析即为阐释1。“现代阐释之父”Freeman Tilden指出,阐释不是简单地传播信息,而是通过原真事物、参访者的亲身体验以及媒介展示揭示事物内在价值意义的一种教育活动12。其中,“物”为阐释之

11、源,人为阐释接受者,媒介为阐释手段13。阐释通过将不明显甚至隐性的东西揭示、转译、阐发出来,实现对文化遗产的心领神会14,进而实现阐释了解欣赏保护的递进转换12。(2)阐释类型与策略。价值传递中主要有学术阐释、展示性阐释和大众传媒阐释1,基于叙事角度分为叙事性阐释与非叙事性阐释,基于阐释主体分为学术性专业阐释与民间叙事性公众阐释7。其中,叙事性阐释基本策略为构建主题、挖掘遗产、举办活动、场景设计等10。(3)价值维度与阐释框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遗产项目尊重文化多样性,进而融合全球层面的普遍价值、国家层面的民族精神价值、地方的本土价值和游客的文化、情感价值,构建多维度多层次遗产价值阐释

12、体系7。在我国文物保护体系下,早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提出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其后,保护准则加入了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1957年Freeman Tilden在解说我们的遗产中提出了影响深远的阐释六原则12。2022年ICOMOS国际文化遗产旅游宪章指出遗产阐释责任主体需遵循遗产价值的真实性、多样性、关联性和阐释媒介的包容性及阐释内容的代表性等原则7。我国学者强调线性遗产价值阐释应遵循可及性、包容性、真实性、整体性原则7。在此基础上,学者构建包括核心主题、一级主题、故事主题的阐释框架6。相关研究成果丰硕,但缺乏关于线性文化遗产整体价值统一的认知框架和局部与整体价值内在关联的阐

13、释指导框架,导致阐释者难以准确地认知其整体价值内涵,公众也难以感知运河价值的完整性7。一定程度而言,运河价值阐释就是立足运河地理历史,通过运河文化特色凝练解读,探寻滋养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正确价值指引。其中,发展特征总结和文化特色凝练是价值阐释的基础,发展特征和文化特色蕴含的精神是价值阐释的核心。如此,价值阐释问题转换为线性文化遗产发展特征总结和文化特色凝练问题,即地理学中的地方性问题15。同时,运河文化遗产整体价值统一的认知和局部与整体价值内在关联,意在强调价值阐释过程中运河段落内部多元文化的统一认知和运河段落与国家运河体系的关联,前者强调区域整体性,后者

14、强调空间关联性。这与地理学“一纵一横”视角不谋而合16。综上,在地理学“一纵一横”视角下,以大运河徐州段为例,立足运河本体,基于“一横”,从地方与国家联动视角,明晰地方运河发展过程及其总体特征;基于“一纵”,运用“四层一体”方法,从生态基底、水工科技、漕运经济、精神文化四方面,分析运河的物质、制度与精神等文化结构和主要特色;进而“横纵结合”,从运河与自然、运河与国家、运河与周边、运河与地方4个维度,提炼大运河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内涵,明晰地方运河文化的构成性质与意义,通过时空连续性、要素融合性、内核完整性的兼顾,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进行大运河文化价值阐释实证探讨,以期通过运河遗产价值阐释研究促

15、进运河文化的重建与当代转换,并为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文化认同。1 “一横”视角下大运河徐州段历史变迁及其特征总结人文地理学家约翰斯顿强调从“一纵一横”视角研究区域发展,其中,“一横”指水平关系,即不同尺度区域之间或同级区域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一方面,功能上彼此联系的小区域组成了大区域,小区域的文化特性由大区域的整体性控制;另一方面,由于条件各异与角色不同,不同区域之间人文要素辐射流动,如此根据功能分工分析在关系网络和流空间中各个区域的独特性16。就大运河而言,一方面,不同河段功能区彼此联系,形成大运河的整体功能,每一段均承继了大运河的整体特点;另一方面,在运河体系中,各段功能各异,在分工中形成

16、独特性17。前者强调运河文化的统一性,后者强调运河文化的多元性,二者复合形成多元统一性。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大运河徐州段也不例外。因此,从“一横”视角,将大运河徐州段置于中国政治经济格局以及大运河变迁等大尺度时空,探究大运河徐州段历史变迁及其特征,在与中国大运河关联分析中,揭示大运河徐州段的共性;同时从横向视角辨析大运河徐州段的社会地位与职能分工,揭示大运河徐州段的区位价值和独特性,进而将运河文化遗产过去、现在、未来有机关联,实现连续性认知、阐释与保护7。1.1 历史变迁根据社会发展阶段、军政经济需求和黄运关系等,大运河徐州段历史变迁可大致分为6个时期2-3,18(表1)。(1)萌芽期。春

17、秋时期,开邗沟、菏水等,徐州通过淮河、泗水,经菏水、济水,或通过获水90孟召宜,渠爱雪,张 澳:大运河徐州段文化特色凝练与价值阐释研究表1 大运河徐州段历史变迁过程时期运河段落地位运河城市地位主要内容萌芽期(先秦)“沿于江、海,达于淮、泗”,“浮于淮、泗,达于河”。汴泗交汇于彭城,徐州嵌入宏观运道“海、岱及淮惟徐州。”徐州成为贡道沿线最早的城市之一以治水为起始,以政治、军事等航运为目的,以汴泗为骨架,以上古运河禹贡古道为基础,逐步奠定徐州政治、军事地位和航运价值发展期(秦朝至北宋)“汴泗交流郡城角”“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汴泗为民间运道,成为国家运河系统的重要补充徐州步入运河体系,

18、并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以扩大航运为中心,以汴河取代获水打通泗水为主线,汴泗环抱的徐州作为辅道,成为通济渠漕运水网中的一处津要兴盛期(南宋至 1855 年)元代开通京杭大运河,泗水、黄河河道纳入南北漕运系统,徐州段纳入运河体系,成为国家漕运国脉的重要段落徐州引黄济运、借黄行运、避黄行运,成为漕运枢纽泗水并入运河,黄河、运河在此交汇通流。徐州形成汴泗交流、黄运通汇的航运格局,成为桅樯林立、风帆天下的四方都会。作为运河之城,徐州虽水运交通便捷,但时常水患频发、洪灾严重衰落期(18551949 年之前)1901 年运河漕运停止,但徐州段仍通航,成为国家内河运输的有益补充清咸丰黄河决口改道,徐州漕运由盛转

19、衰复兴期(新中国成立至 201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湖西航道、治理大运河,大运河徐州段再次成为京杭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徐州融入运河体系,成为国家内河运输的重要枢纽以增强拦蓄能力、扩大洪水出路、完善调水线路、提升通航水平为目标,以筑堤、挖河、建闸等为内容,实施黄河故道治理工程、京杭大运河治理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大运河徐州段水道通畅,成为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提升期(2012 年至今)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徐州段成为大运河文化带重要部分徐州列入大运河文化带,成为中原文化高地的重要节点通过水利、交通、农业、生态、文化旅游、扶贫“六位一体”

20、规划建设,打造故黄河特色文化旅游休闲带;以文化为引领,着力打造大运河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带(汴水)、鸿沟,入黄河、渭水,达于河洛关中;或经邗沟连接长江,串通江淮、江南。利用天然水系,徐州纳入上古贡道体系。(2)发展期。隋开通济渠、山阳渎、永济渠及江南运河,唐宋沿用。“汴泗交流郡城角”,汴水成为隋代运河系统重要部分,徐州因汴泗而步入运河体系19。(3)兴盛期。元代定都北京,开通京杭运河,泗水、黄河河道纳入南北漕运系统;明永乐、景泰年间,大运河徐州段受水源不足困扰而引黄济运。明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徐州段借黄行运。元明清时期,徐州纳入运河体系,成为国家漕运要津20。(4)衰落期。清康熙年间开皂河、中河

21、,黄运分离;清咸丰黄河决口改道,徐州“牢落无垠,舟车罕通,几等于偏方僻壤”,漕运由盛转衰2。(5)复兴期。1958年自蔺家坝接老不牢河、修新不牢河东至大王庙接中运河,1961年开辟湖西航道,徐州航运体系逐步恢复20。(6)提升期。目前已全线达到二级航道标准,是我国西煤东输、北煤南运的黄金通道和南水北调东线的重要线路。1.2 发展特征(1)运道频变中渠化。明永乐、景泰年间,徐州引黄济运。明嘉靖后,徐州段借黄行运,后开南阳新河、泇河,避黄行运。清开皂河、中河,黄运分离。南阳新河使得徐州运道从昭阳湖西转移到昭阳湖东、黄河东;泇河使得徐州运道从微山湖西转移到微山湖东;中河开通使得徐州运道完全东移。中华

22、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杭运河湖西航道不牢河段形成中运河西线。徐州运道多次改道、重构,并在改道重构中走过天然运道、河道渠化、人工运河的演变过程18。(2)地位波动中上升。春秋时期,徐州嵌入宏观运道,成为运河沿线最早的城市之一;唐宋时期,“由淮入泗,由泗入汴者,此五代末之运道也”。是时徐州步入运河体系,成为国家运河系统的重要补充;元明清时期,徐州纳入运河体系,成为国家漕运喉吻;民国期间,作为区域性河道,徐州段是国家内河运输的有益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徐州融入运河体系,是国家内河枢纽;新时代,徐州是大运河文化带中原文化高地的重要文化节点,是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核心城市之一。(3)功能渐变中多元。春

23、秋时,运河因军事需要而开凿,重要功能是运送兵粮。随着战争平息、经济发展,徐州段运河货物运输种类增多。元代修南北大运河,保障南方物资北运,加强对南方的军事与政治统治,也促进徐州工商业发展和城市经济繁荣。新时代,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徐州段日趋多功能化,文化旅游、生态服务、休闲游憩等不断发展,呈现多元景观和更丰富更多样的价值20。91Vol.38 No.03 2024CHINA ANCIENT CITY2024年 第38卷 第03期2 “一纵”视角下大运河徐州段文化多元表现及其特色凝练区域研究可以分为“一纵”“一横”两个维度,而“一纵”代表垂直关系,是指区域内不同人文要素之间以及人文要素与自

24、然要素之间的关系,据此分析由要素关联耦合形成的地方独特性16。人文地理学者周尚意进一步把“一纵”分解为“四层一体”,即自然圈层和人文圈层的生计圈层、制度圈层、意识形态圈层24。文化遗产多元统一性强调自然与文化遗产、物态与非物态文化遗产的融合性阐释,以保障并实现遗产的整体性保护7。“四层一体”从纵向视角辨析区域自然、社会人文要素间的紧密关系,有助于建立地方特色的整体保护方案。基于此,综合既有分类21-22,基于运河文化形成的内在逻辑23,借鉴“四层一体”24思路,将其划分为生态文化、水工文化、漕运文化、精神文化4个层面与自然之河、科技之河、经济之河、人文之河4个维度,形成大运河徐州段文化资源梳理

25、、特色凝练的基本框架(图1)。基于这一框架分析,大运河徐州段文化具有水情复杂、河道险奇,闸多堤长、运道屡迁,五省通衢、国安中枢,功利多元、粗犷豪放四大特色,形成以险奇河道为本底,以国安中枢为取向,以闸多堤长为表现,以粗犷豪放为灵魂的运河文化特质。2.1 生态本底:水情复杂、河道险奇一方面,徐州水势险要、河道艰险。古徐州河道水流湍急,有秦梁洪、百步洪、吕梁洪三处“至险”河段。同时,水情复杂、水系迭变18。初始,徐州汴、泗、沂、沭诸水排泄较为通畅。1194年黄河侵汴泗、夺淮河后,徐州水系大乱;加之开凿运河,安黄、保运纠缠交织,加剧了水系变迁。直到1855年黄河从河南兰考再度决溢北徙。近代,河道失治

26、,洪水出路很小,水系更加零乱。另一方面,大运河徐州段山川相依、风光壮丽。徐州以平原为主的地貌特征,使九里山、楚王山、吕梁山等丘陵虽然高不足百米,但于平川之上较为凸显,加之山石坚峻、棱角分明,增添雄健宏阔气势15。大运河徐州段沿线襟山带水,让大运河徐州段有山可靠、有水可依、有河可借,山川形胜、雄秀险奇,形成了以运河为骨架,以沂沭等运河支流及沿线微山湖、骆马湖等湖泊、池塘为两翼的水清、岸绿、环境美的高颜值生态廊道20。2.2 水工文化:闸多堤长、运道屡迁运河以水载舟,以河为基,以运为本,以通为要。作为人工开挖的水道,运河首先要解决水源问题。大运河不同段落,基于不同的地貌地形和水系组成等,形成不同的

27、河段特征,故有白漕、卫漕、闸漕、河漕、湖漕、江漕、浙漕之别2。大运河徐州段北出济宁、南奔淮安。徐州以北,借泗水行运。因南旺水脊,运河河床落差较大,为蓄水保航,沿线多建水闸,故名“闸漕”。这段距离虽短,却前后新建、改建金沟、沽头等18座船闸。徐州以南,借黄河行运,因黄河易淤徙,故黄河段堤防有缕堤、遥堤、格堤、月堤多种类型,且几乎全线布防3。综上,大运河徐州段兼具“河漕”“闸漕”。此外,大运河徐州段由鲁入苏,汴水、泗水、故黄河、中运河交错分布,黄河数次改道,运道不断变迁东移。2.3 漕运文化:五省通衢、国安中枢“乘船下汴水,东去趋彭城。”“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古时徐州以汴水西通中原,

28、借泗水北至齐鲁、南达江淮,成为“四方都会”。汉代以后,漕运要津促进徐州对外经济交往、文化交流、商贸交易,尤其是徐州与江淮、中原的水运联系,使徐州商旅云集。元代,由于重视海运,内河水运地位下降,导致徐州地位相对衰落。至明代南北大运河畅通,徐州桅樯林立,风帆天下,“物华丰阜,可比江南”,成为“五省通衢”15。就运河体系而言,得益于江南经济繁荣、工商发达,江南运河以漕粮贡物生产、集中为主要职能;得益于两淮盐场和通江达海的交通优势,淮扬运河以海盐生产集中和漕粮贡物图1 运河文化资源系统结构经济之河运河漕运文化92孟召宜,渠爱雪,张 澳:大运河徐州段文化特色凝练与价值阐释研究转运为主要的职能;而徐州因三

29、洪之险、黄运一体,大运河徐州段以漕粮贡物中转为主要职能,徐州因而成为保障全局、物流天下的国安中枢3,18。2.4 精神文化:功利多元、粗犷豪放大运河徐州段黄运交织、水流湍急。中国古代五行学说中,土能克水,黄色代表土,丑也属土,所以黄色和牛形能作镇水之用。故北宋苏轼在黄河岸边建造黄楼,明嘉靖徐州在黄河岸边铸镇河铁牛。由于运河带来人口流动,如漕运相关人员、南来北往客商等,各类人群在徐州按照各自的方式生活从而形成各类信仰。同时,由于徐州常常面临黄河水患威胁和徐州洪、吕梁洪航运险阻,因此,关帝庙、天妃等神明在此香火不断。大运河徐州段沿线有传统水神龙王、黄运水神金龙四大王、水工保护神天妃、变相水神关羽、

30、人格水神大禹等。这些水神崇拜和庙宇建筑,多集聚在黄泗冲积的微山湖沿岸和徐州、沛县、夏镇等节点以及徐州洪、吕梁洪险要之地。受漕运国脉价值导向和大运河徐州段险要的现实强劲需求促动,徐州航运文化精神信仰呈现多元性、功利性23。同时,柳琴戏、徐州剪纸等沿线相关非遗分布集中,呈现粗犷豪放、敦本务实的风格特征15,并在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层面勾勒出大运河徐州段文化质朴而有张力的一面。3 “横纵结合”视角下大运河徐州段文化的精神提炼及其内涵解读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是一切文化现象和文化形态的内在属性。大运河不仅具有丰富的人类文化遗产价值,更具有丰富的文化核心价值和民族精神内涵。作为运河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在沿线人们意

31、识、心理中的自觉和不自觉的特质与性格,千百年来运河精神对沿线城乡的思想情感、行为活动一直起着形塑、制约作用,并由有意识到无意识,形成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影响行为活动、风俗习惯,表现于风土人情、社会关系25。作为运河地方性的核心,运河精神也是价值阐释的核心。结构主义认为地方性不仅是自身区位、自然条件的差异,还是更大尺度乃至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造就15。因此,运河精神提炼与内涵解读要“横纵结合”,既要关注运河段落内部由要素关联形成的区域独特性,也要关注在关系网络中形成的区域独特性17。同时,全面的遗产价值阐释体系包括普遍价值、民族精神价值、本土价值、情感价值等7。综上,在“横纵结合”视角下,基于大运河

32、徐州段变迁特征、文化特色,运用文化景观、文化符号等理论,遵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等取向,从运河与自然、国家、周边、本地4个维度,将大运河徐州段精神提炼为科学务实、勇于创新,顾全大局、甘于奉献,开放包容、融合四方,抗争进取、英勇无畏。3.1 科学务实、勇于创新(1)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科学精神。大运河徐州段文明演进历经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抗争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脉络26。古时,“汴泗交汇郡城角”,徐州人民借水行舟;宋代之后,黄河流经徐州夺汴夺泗,徐州人民“济黄行运、借黄行运、治黄行运、避黄行运”。泗水、汴水、黄河、运河在徐州交织,堤坝崩溃、河道淤塞、漕运阻绝、河道险峻等困难重重,面对复杂水情、

33、艰险运道,徐州人民建造了金沟闸、沽头闸、隘闸、蔺家坝、护城石堤等精巧实用的水工建筑,创造了“梯级建闸”“分类筑堤”等高超治水技术,形成应对复杂水情的卓越治水智慧和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科学精神2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运河水系梳理、黄河故道治理无不遵循徐州地貌特征、水系特点、土壤土质,因地制宜,在人地和谐中实现水系重构、土壤改良15,18。(2)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历史上,徐州人民在应对复杂水情中创造的“分类筑堤、筑堤束水、束水冲沙”等治黄实践,为清口枢纽建设和“蓄清刷黄”治运方略实施等探索了诸多有效方法27。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徐州在改造八一大桥过程中,采用独特的下承式预应力钢筋

34、混凝土系杆拱桥施工方法,以保证跨径和净空。在运河畔采煤塌陷区治理、生态修复、环境整治中,以“土层生态位”为基础,以“土壤关键层”构造为核心,“挖深填浅、分层剥离、交错回填”,重构采煤塌陷破坏的土壤,徐州走出了生态优先、转型发展的先行示范之路,为破解区域性连片资源型城市发展难题提供了徐州经验。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既是大运河徐州段文化的活力所在,更是大运河徐州段文化辐射更大范围的重要凭借。(3)尊崇人才、崇文尚德的价值理念。大运河徐州段水系演变复杂、水情多变,频繁的河工使得徐州治水名人辈出。斯人远去,徐州人铭记于心,为之建祠立庙。祭祀上古时期治水名人大禹的禹王庙、明代永乐年间漕运名臣陈瑄的

35、陈恭襄公祠、明代吕梁洪工部分司主事费瑫的费公祠、明代总河潘希曾的潘公祠,祭祀明工部尚书朱衡、明万历工部郎中茅国缙、明都御史盛应期、少保朱衡、少保舒应龙、工部尚书刘东星、少师李化龙的五中丞祠治水名人名臣祠庙在大运河徐州段两岸比比皆是2。在长期与运河相搏中,徐州人逐渐树立尊崇人才、崇文尚德的价值理93Vol.38 No.03 2024CHINA ANCIENT CITY2024年 第38卷 第03期念。这种精神以儒家崇文重教为底蕴,以建祠立庙为手段,展示名人业绩、彰显名人精神为导向,以水利人格神信仰为表象,以汉画像石泗水捞鼎图、诗集黄楼集疏凿吕梁洪记碑等记载的运河故事相流传,在大运河徐州段沿线生生

36、不息、绵延不绝。3.2 顾全大局、甘于奉献(1)国家至上、顾全大局的家国理念。古代,运河称“漕河”“贡道”,是皇家之河;今天,运河是北煤南运、南水北调通道,是中华民族流动的血脉,是国家之河。皇家或国家对运河的筹划、开凿、管理、利用高于一切、先于一切。每一座运河城市必须在服从国家意志、完成国家使命的前提下,获得发展机遇。运河城市与一般的河流城市一个重要不同之处,就在于其承载政治一统、经济贡输的政治任务。历史上,尤其是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水利部门、河漕大员在徐州兴修水利,开运助漕,消除水患,救荒赈济。上下呼应,让最难驾驭的一条河成为中国最有成效的一条水上运输线。徐州人民艰苦卓绝治河保运、营城保城

37、,黄河大堤、金沟闸群、户部山古建筑群、广运仓、乾隆行宫、黄楼等历史遗产,见证并表征了大运河徐州段维系国家命脉、维护漕运盐运的重要贡献27。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大运河的特殊使命形塑强化了徐州人的国家理性;另一方面徐州在长期维持运道畅通能动贡献中,爱国意识、大局意识不断厚实丰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徐州的“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华东地区农副产品基地”城市定位和大运河徐州段“北煤南运重要通道”等功能定位则是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精神的现代延续。(2)甘于奉献、牺牲自我的品格禀性。徐州黄河、泗水、运河交织,修筑堤防成为安黄保运重要手段。堤防以安黄为导向,以保运为目的。为保运,包括微山湖

38、在内的运西成为“水壑”。而湖西地区多为平原,由于不断受黄河泛滥的影响,水系紊乱,河床淤浅,泄洪滞洪能力较弱,加之受南四湖湖水的顶托,洪水来袭或雨水丰盈季节,区域或洪水漫流或积水成塘。此外,土壤肥力的下降以及盐碱化的土地散布在相对低的浅水洼地中,成为没有耕作价值的土地。同时,在“筑堤障河,束水归漕”过程中,由于就近挖土筑堤,从而形成众多坑塘。今天,故黄河沿线的水口、下洪、倪园、崔贺庄等水库均是在这些坑塘基础上建成。作为百年煤城,长期的煤炭开采给徐州留下严重的生态赤字。“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一城煤灰半城土”正是徐州作为能源基地而甘于奉献的鲜明写照。作为运河城市,徐州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形成无

39、怨无悔、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3.3 开放包容、融合四方(1)包容开放、多元共生的恢宏气度。运河以水陆交通和社会流动为动力,因此运河文化最大特点为开放性、多元性和包容性。作为运河名城名镇,徐州、窑湾也是商贸重镇。各地商人云集于此,修房院建会馆,定居经商;封疆大吏、文武官员、文人学者、乡宦缙绅、行商坐贾、运军水手等各阶层聚集于此,充当管理者、船夫、纤夫、脚夫、浅夫、溜夫等。在水陆交通和社会流动助推下,徐州人口多样、文化多元,徐州文化在不断增添新质的同时,人文精神渐趋开放包容。加之徐州地区自古“北走齐鲁,西通梁宋”,深受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影响,尊孔崇儒之风颇盛,民风淳朴,质朴笃行,同时民风雄浑豁达、

40、重情重义。因此,以“汉高故里,古宋遗风”为底蕴,以和谐共处、合作共赢为取向,徐州人民形成包容开放、多元共生的恢宏气度和宾客共商、物流天下的广博胸怀。作为商家必争之地,徐州户部山、窑湾不仅是这种精神气度文化、经济互动的结果,也成为这种精神的重要景观体现。徐州户部山古民居在徐派园林基础上,兼有徽派建筑、江南园林、晋西北建筑特点,是开放包容的生动诠释。窑湾回民街、福建吴家、江西会馆、山西会馆、苏镇扬会馆、天主教堂等多样景观,不仅是文化多元杂处、相得益彰的直观表现,更是包容开放、多元共生精神的深层折射。(2)兼收并蓄、融合共生的豪迈品格。大运河徐州段联通南北东西,汇聚南来北往的物资人流,促进了徐州海纳

41、百川、兼收并蓄。徐州梆子戏伴奏只用大鼓、大锣等打击乐器,音乐风格高亢激越、悲壮粗犷;柳琴戏男唱腔粗犷、爽朗、嘹亮,女唱腔婉转悠扬、余味无穷。这些非遗融合南北曲艺特色,形成独具一格的地方艺术。同时,苏北运河大鼓唱腔洪亮、声贯全场,丰县坠子质朴典雅、粗犷豪放。而徐州梆子戏善演反映政治、军事斗争的征战、袍带戏,也折射出徐州人与生俱来的豪迈品格15。古时徐州因连南接北的地理区位,成为黄河流域大汶口文化和长江良渚文化的交会之地,以花厅文化、大墩子文化为标志,形成“文化两合现象”。楚汉之际,作为西楚之地的徐州风云际会,造就了最能代表徐淮文化精神特质的“楚汉雄风”。由于深受楚文化影响,徐州地区不仅民俗“剽轻

42、”,而且有情有义。秦汉以后,多元文化通过徐州地区的水陆交通沟通交流。得益于大运河,徐州形成了兼收并蓄的开放姿态,既有“大风起兮云飞扬”与“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迈气概,亦有“汴94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的温婉柔情。徐州文化呈现出多元的、丰富的、混杂的、交融的格局,逐步形成以英雄豪迈品格为底蕴、北雄南秀兼具的文化特质。3.4 抗争进取、英勇无畏(1)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拼搏精神。大运河徐州段最大特点是黄运一体和“闸河”“漕河”并存,面对复杂多变水情和“三洪”等激流险滩,徐州人民就堤筑圩、避黄开泇,建造了沽头闸、蔺家坝、金钩渡口、护城石堤等精巧实用的水工遗存,创造了“梯级建闸”“

43、束水攻沙”“分类筑堤”等高超治水技术和思想27,形成了二坝、挖工村、大闸村等一系列与治水相关的村落地名。同时,由于水患频发,徐州涌现出苏轼、潘季驯等一批治河能臣。这些水工文化、地名文化、名人文化不仅记载了大运河徐州段历史,更是徐州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拼搏精神的写照。这种精神以避水、防水、治水、用水为主线,以借黄、引黄、避黄为核心,以与运河相搏相生为纽带,以闸堤水工文化为彰显,以地名文化、名人文化相传承,以战天斗地、艰苦卓绝为内涵,成为大运河徐州段文化的灵魂。(2)自强不息、勇于抗争的英雄精神。徐州地区地势平坦,沂沭泗自鲁南发源经此南流,素有“洪水走廊”之称。黄河夺泗入海的数百年来,更是水患不断。

44、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河决澶州,夺流南徙,黄河正式经行徐州,黄患重灾区下移徐淮。明天启四年(1624年),河决奎山堤,洪水灌城而入,城内一片汪洋,积年不退。崇祯八年(1635年)恢复旧观,形成“城上城、府上府、街上街、井上井”奇观。徐州人民迁治城垣的悲壮历史成为勤劳勇敢的徐州人民不屈不挠治理水患的英雄写照。同时,大运河徐州段是连接军事碰撞、政治融合的大动脉。早期,徐州泗水安流,土地肥沃、植被丰富,农副产品丰饶,古风“劲悍轻慓”,文明主体性特征具有强势基因。加之地处南北扼要,山环水绕,岗岭四合,水运便利的天然优势,使得徐州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近代,运河支队活跃于微山湖畔、运河两岸,成为一

45、支著名抗日武装力量。自然人文复合,徐淮地区形成不畏强暴、战天斗地、坚韧不拔的抗争基因,这种精神以劲悍轻慓为源头,以爱国抗暴为主线,以家国情怀为导向,以灭秦挫项为标志,以运河沿线抗日、解放战争文化为转折,以与黄河抗争为砥砺,以爱武习武风俗相传承,成为徐州贯穿古今的精神之脉15。(3)坚持不懈、革新图强的奋斗精神。依托大运河,徐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通过黄河故道开发、基本农田再造、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改善和修复当地生态环境,有效拓展生态空间,促进城市转型,促成“一城煤灰半城土”向“一城青山半城湖”精彩涅槃。潘安湖湿地公园、金龙湖宕口公园、大沙河水利风

46、景区等大运河畔的绿色明珠,是徐州探索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的全国典范;通过水利、交通、农业、旅游、文化、生态六位一体,黄河故道经过二次整体开发,沿线风光旖旎,文旅深度融合,经济蓬勃发展,形成千里故道看江苏、江苏故道看徐州的率先发展态势。从运河水系演变而造就的湿地、湖泊等丰富自然生态资源,到运河畔采煤塌陷区治理、生态修复、环境整治形成的优美景观,徐州走出了生态优先、转型发展的先行示范之路。千年的运河流动的金山银山,徐州人以“不舍昼夜”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在新时代谱写着生态文明的新篇章。徐州以生态建设前瞻引领,强化生态意识,形塑环境伦理,促进价值观念变迁创新,以生态文明引领经济转型升级,重构文化、经济、社

47、会系统。在改天换地中,徐州人形成坚持不懈、革新图强的奋斗精神,而这种精神也进一步推进徐州环境改善、经济发展,形成文化、经济联动一体格局20。4 结语学理上,本文将运河价值阐释转换为运河地方性发掘与解读问题,运用地理学“一纵一横”“四层一体”地方性研究方法,基于“一横”运河变迁特征总结、“一纵”运河文化特色凝练、“横纵结合”运河精神提炼解读思路,尝试从时间、要素、内涵维度,兼顾时空连续性、要素融合性、价值完整性,建构形成统一又开放的学术型阐释框架,进而通过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实现阐释者整体价值内涵准确认知与公众运河价值完整感知。但由于水平有限,这一框架的内在逻辑仍需明晰,具体框架思路也有待完善。

48、实证上,汴水、泗水、沂水、黄河、运河等水系变迁和贡道、漕渠、运河等航道变化,表明徐州6 000年文明史、2 600年建城史就是大运河徐州段的航运史。远古时期的刘林文化、大墩子文化,先秦时期的彭祖文化,独具特色的汉源文化,近代的红色文化,现代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无不与大运河徐州段息息相关。新时代,在徐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应在文化价值阐释基础上,将运河文化价值的阐释、展示、弘扬视为一个连续的流程,构建包括确定阐释内容、设计阐释活动、明确孟召宜,渠爱雪,张 澳:大运河徐州段文化特色凝练与价值阐释研究95Vol.38 No.03 2024CHINA ANCIENT CITY2024年 第38卷 第0

49、3期展示方式、明晰展示空间等综合阐释展示体系。同时,加快转向以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新型模式,形成以体验为核心的遗产价值展示;积极采用数字化等新技术手段阐释遗产价值,运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设计故事线索,以沉浸的方式为游客展示遗产。参考文献:1234567891011 12 13 141516171819202122丛桂芹.价值建构与阐释 D.北京:清华大学,2014.姚汉源.京杭运河史 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徐从法.京杭运河志(苏北段)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1998.阮仪三,王建波.京杭大运河的申遗现状、价值和保护 J.中国名城,2009,23(9):8-15

50、.姜师立.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意义、构想与路径J.中国名城,2017,31(10):92-96.张哲源.基于遗产价值视角的京杭大运河阐释与展示研究 D.天津:天津大学,2023.彭兆荣,秦红岭,郭旃,等.笔谈:阐释与展示文化遗产多重价值的时代建构与表达J.中国文化遗产,2023(3):4-28.李嘉烨.江苏常州梳篦的民俗价值阐释 J.中国民族博览,2021(18):53-55.陈春华,胡兵.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清口枢纽的价值解读与阐释 J.南方文物,2021(4):264-269.秦红岭.论运河遗产文化价值的叙事性阐释以北京通州运河文化遗产为例 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