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于空间治理的赣系风土聚落保护传承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409677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4.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空间治理的赣系风土聚落保护传承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基于空间治理的赣系风土聚落保护传承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基于空间治理的赣系风土聚落保护传承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A C A D E MI C S学术摘要:传统风土聚落保护方式侧重于物质空间层面的改造,却忽视了社会空间层面的治理,虽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展现了显著成效,但从长期看,将导致风土聚落保护丧失持续动力。因此,本研究从空间治理视角出发,兼顾物质空间的再生与社会空间治理,探索新形势下赣系风土聚落保护传承新思路,并以江西省进贤县桂桥村为例进行分析,总结赣系风土聚落的保护传承策略。关键词:空间治理;风土聚落;赣北地区;保护传承0引言在中国城乡建成遗产的体系研究中,大致可分为“官式型”和“风土型”2 类 1。总体而言:前者的保护已趋于成熟,并大多被纳入法定保护体系;而后者在当前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由于法律保护身份

2、的缺失,正不断改换原貌或趋于消失,面临多重矛盾。风土聚落作为风土遗产的载体,是根植于特定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传统聚居形态,不仅包括实体的“物质空间”,亦关联着非实体的“社会空间”。广义的风土聚落涉及多种聚落形态,本研究重点探讨乡村和城郊地域范围内的风土聚落。风土聚落的分类方式众多,从语缘角度,可分为官话语系区(东北、华北、西北、江淮、西南)、江南语系区(赣、吴、徽)、华南语系区(闽、粤、客家)及少数民族语系区等。赣系风土聚落作为江南风土聚落中的重要一类,主要分布于赣北地区(鄱阳湖周边及赣江之畔),与吴系、徽系渊源深厚 2。赣北地区的传统村落基本仍维持既往生活形态,保留有大量历史悠久、匠作

3、发达、价值独特的赣系风土聚落。这些风土聚落是江右民系构筑其乡愁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赣北地区乡村振兴中的宝贵资源。城镇化进程应高度重视遗产保护的观念,目前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然而现实矛盾在于,面对大范围的保护对象,标本化的全面保护修复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而放任其整体衰败、低质翻新亦是百弊丛生。基于各方面复杂动因的现实,传统的囿于物质空间的保护理念、静态化的保护方式,已无法适应当前城镇化进程、经济发展压力和文化认同等各方面的挑战。因此,笔者认为,对于量大物广的赣系风土聚落,其保护利用应兼顾物质空间的再生和社会空间的传承双重层面,从而形成保护传承的持续动力。本研究基于空间治理的2 个层面,分析空间治

4、理与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基于空间治理的赣系风土聚落保护的总体思路。同时,以江西省进贤县桂桥村为例,对赣系风土聚落的独特文化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新形势下赣系风土聚落保护传承的策略与措施。1空间治理与风土聚落保护之间的关系1.1风土聚落保护的应对模式与现实困境针对风土聚落的保护,由于错综复杂的各方利益交织,“固旧派”与“维新派”之间始终莫衷一是,使得风土聚落难以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发挥其作为精神桥梁的积极作用。对于风土聚落资源的应对路径可以总结为3 种模式:一是定格于某个历史时期、某种文化形态下的,对其进行整体保护修复的标本化模式(s p e c ime nmo d e,以下简称“

5、S 模式”);二是维持原有生活形态,但放任其民生凋敝、整体衰败或低质翻新的消亡化模式(e x t in c t io nmo d e,以下简称“E 模式”);三是以人民需求、城乡痛点为导向,实事求是地管控变化、而非阻止进化,在保护利用的过程中兼顾物质空间的再生和社会空间的传承,形成治理化保护模式(g o v e r n a n c emo d e,以下简称“G模式”)。实践证明,S 模式极度依赖政府财政,但由于缺乏问题导向意识,某种程度也造成了一定的资源错配。更为关键的是,这种做法也只适用于少量有标本价值的原有建筑,而不适用于其余大量缺乏法律身份但亟须保护的风土遗产。E 模式则是对于遗产资源的

6、消耗,放任其整体衰败将造成历史价值的消弭、传统匠作的失传、文化记忆的丧失等;而低质翻新,或屈从于经济利益的驱逐,将“祠堂”改为会所、“书院”改为酒吧、“故居”改为餐厅等行为,则会导致过度商业化且文化特色凋零。与此同时,E 模式还将产生大量“仿古垃圾”,造成新的资源浪费和风貌破坏,值得警惕。因此,本研究认为,赣北地区宜采用G模式为主导的复合模式,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解决新形势下赣系风土聚落保护传承的关键问题,回归人的核心需求,包括人居环境的提升、创新活力的增加、社会关系的重构、文化精神的传承等。1.2空间治理对于风土聚落保护的推动作用“空间治理”的概念衍生于“治理”(g o v e r?n a n

7、c e)3,它与社会治理紧密交织。黄怡 4 深刻地揭示了空间治理与社会治理的关系物质空间作为治理客体与背景舞台,空间治理是“看得见的”的治理,而社会治理则是“看不见的”治理,两者共存于实践之中。空间治理关注物质空间,但并不将物质空间的变化作为唯一目标,而是兼顾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从而提升效能并推动发展 5。从空间治理视角出发,风土聚落的保护不仅仅作为一种单向的政府主导的修复、更新、改造、重建行为,而是一个涉及村镇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主体相互合作、共同建设的过程。进一步而言,政府不再“家长包办”,而是主动了解村民需求,并为其参与风土聚落保护提供合适的服务和支持。村民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从被动的

8、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被充分纳入遗产保护的主体。2基于空间治理的风土聚落保护总体思路空间治理对于风土聚落的保护传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发掘其多元价值的基础上,空间治理强调风土聚落的可持续利用,确保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功能。通过激励性政策、合理空间配置、社会群体参与等手段,促进风土聚落的更新与再生,使其适应现代需求并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同时一定程度上保留其原有的基质原型、匠作法式等。要解决赣北地区大面积、大范围的风土聚落所面临的困境,应转变传统静态保护思路,将以往物质空间的更新深深嵌入社会空间的治理,将风土建筑视为一种传统习俗,并将传统习俗的精华融入现行习俗,从而实现风土聚落的再生与传承。笔者

9、同时借鉴美国建筑师斯蒂文?莫尔(S t e v e nA.Mo o r e)提出的“再生性地域主义”(R e g e n e r a t iv eR e g io n a lis m)理论 6,将基于空间治理的赣北地区风土聚落保护思路总结为2 个维度,即物质空间的再生与社会空间的传承。2.1物质空间再生物质空间层面,主要涉及以下3 点:厘清遗产资源。针对赣系风土聚落需进行详细的遗产资源调查与评估,包括了解其质量、产权归属、使用情况等信息,为后续保护工作提供基础数据与指导。尊重地域特色。在遗产保护工作中,应尊重赣系风土聚落的地域特色和传统风貌,采用当地资源和传统技术进行修复和保护,实现历史层次的

10、恢复和重点风土建筑的再生。标本内外兼治。除了保护风土遗产本身,还应同步推进相关设施的提升,以提高整体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水平。2.2社会空间传承社会空间层面,主要涉及以下2 点:充分认识地域文化的特殊性,加强文化展示宣传。通过文化节庆、展览策划、民俗手作等方式,向内外界展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强化社会网络关系。错综复杂却强而有力的社会网络是赣系风土聚落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社会网络关系的强化对于社会资本的基于空间治理的赣系风土聚落保护传承研究基于空间治理的赣系风土聚落保护传承研究S T U D Y O NC O N S E R V A T I O NA N DI N H E R I T

11、A N C EO FJ I A N G X I T E R R O I RS T U D Y O NC O N S E R V A T I O NA N DI N H E R I T A N C EO FJ I A N G X I T E R R O I RS E T T L E ME N T SB A S E DO NS P A T I A L G O V E R N A N C ES E T T L E ME N T SB A S E DO NS P A T I A L G O V E R N A N C E唐劼1叶孝奇2(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 2 0 0 0 9 2;2.

12、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 2 0 0 0 9 2)1 0 6N O V2 0 2 3积累、地域文化的认同、村民集体的凝聚、自治能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强调的是,上述5 点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物质空间的再生和社会空间的传承相辅相成,共同形成赣系风土聚落的保护传承总体思路。为更深入地分析赣系风土聚落的保护传承策略,下文将以江西省进贤县桂桥村为例进行具体探讨。3基于空间治理的赣系风土聚落保护传承策略以江西省进贤县桂桥村为例3.1桂桥村赣系风土聚落的典型桂桥传统村落是江西省进贤县李渡镇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图0 1),地处南昌市与抚州市中之间,水陆交通便利,西北紧邻

13、千年古镇李渡。桂桥村建村至今已有6 0 0 余年历史,村内聚居着同宗同姓、世系脉络清晰的桂氏家族,属李渡镇范围内“沿河十八桂”中的一支。桂桥村目前仍保持着传统格局,古村在选址建村、布局形态等方面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设计理念。村内风土建筑遗产资源丰富,传统赣派建筑占地面积为3 3 0 0m2(约占全村建筑的4 4),集中修建于清代及民国,且以清代建筑为主,是赣北抚河流域明清传统聚落的典型代表。3.2多元文化价值6 0 0 余年的发展历史,使桂桥村形成了丰富多元的赣系地域风土文化,而这种深厚文化积淀同时涉及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2 个层面,主要包括以下4 点:格局文化。桂桥村依水而生、负阴抱阳(

14、图0 2、图0 3),在聚落构成、建筑形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上都集中体现了赣北抚河流域明清传统聚落的地域特征。建筑文化。赣派风土建筑的风貌特征主要有高峻马头墙、青砖黛瓦、木质门窗等;建筑结构主要为砖墙结构、抬斗式木构架及柱间板壁构造;建筑细节主要有石柱础、石材匾额、木雕、砖雕等 7;平面布局常为传统合院式,以一进和两进四合院落为主 8,而村中尚存一座一连七进院落(现存五进)的传统建筑,极为罕见,这是以巨型排屋为核心的清代古建筑群落大夫第古建筑群(图0 4)。宗族文化。桂桥村始建于明代,是典型的家族移民村落,历史源远流长,宗族脉络清晰,目前村内仍有大量村民居住。民俗文化。桂桥村受河流

15、航运交通的影响,形成独特的民俗文化特色,如李渡烧酒酿造技艺、李渡车仂灯等,生动反映了赣北抚河流域风土文化繁衍生息的过程。3.3现状问题分析目前,桂桥村及其他多数赣系风土聚落都存在一些普遍问题,如风土建筑年久老化、文化价值衰落、人居环境待提升、老龄化与空巢化问题突出、传统风貌遭到人为破坏等。除了上述普遍问题,桂桥村还存在以下较为特殊的问题:首先是产业发展基础良好但缺乏融合发展,发展较好的产业如毛笔、烧酒等未能有效地与古村历史文化空间结合,产业融合发展不充分,此外,多数资源的开发利用未能形成全产业链、品牌化的生产经营;其次,产业生产与生活空间剥离,生产空间的外迁也导致村民就业、生活逐渐抽离古村空间

16、,同时,近年来青年人多数外出务工,空心化情况较为突出,进而加速了风土聚落的衰败。3.4保护传承策略分析桂桥村内风土遗产资源众多,但活化利用不足。基于空间治理视角,以桂桥村为代表的赣系风土聚落的保护传承应兼顾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2 个方面,形成如下5 个策略。3.4.1文态筑村:厘清遗产资源,开展重点保护结合村内风土遗产资源的分布情况,全面开展遗产资源的摸底工作,以点连线,以线带面,最终形成较为完整的风土聚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结构体系(图0 5)。由于村内风土建筑众多,建议将有限的专项保护资金,首先用于受损重点建筑、重要历史环境界面、重大安全隐患等处的抢救性保护与修缮。以大夫第古建筑群为例,现状

17、古建筑保存情况不甚理想,部分建筑因火灾烧毁,多数建筑年久失修,亟待修缮与保护。通过对大夫第古建筑群整体修缮、保护利用,规划1 3 处不同功能、特色类型的场馆(图0 6),实现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规划建筑使用功能以文化展示、传统特色遗产体验的主,以求与桂桥村历史环境氛围相协调。同时,局部地段结合其现有空间特色打造具有特定使用功能的庭院、广场空间(图0 7)。根据整体性保护的原则,对于其余保存情图0 1桂桥村范围图0 2桂桥村选址依水而生图0 3桂桥村格局图0 4大夫第古建筑群图0 5桂桥村保护传承体系1 0 7学术况较好的风土建筑及历史环境要素,建议在后续的整治利用中稳步推进其保护工程,并根据前

18、期实践制定相关整治利用方案。3.4.2形态塑村:构建复合多元的空间发展体系桂桥村的保护传承应以展现赣北地区风土建筑文化、桂氏宗族文化、民俗艺术文化及古村生态环境等为主要特色,形成集乡村文化体验、田园休闲观光、传统生活居住为一体的功能复合、文化多元的中国传统村落和赣北风土旅游地。结合桂桥村的现状和发展情况,对于桂桥村的空间发展功能和布局结构确定为“一带串五区,清溪绕田园”(图0 8),充分体现和延续赣系风土聚落营建中自然与人工环境“天人合一”的思想。3.4.3基态强村:遗产保护兼顾人居环境提升风土聚落在开展遗产保护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人居环境的提升,导致村民对于遗产保护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要

19、想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实现赣系风土聚落保护传承的可持续,应兼顾人居环境提升,包括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环境景观整治、历史环境修复及整治、农房风貌分级整治、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同时注重提升村民参与村落共建机制、村落保护教育、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使物质空间改造与社会空间治理相结合。3.4.4业态活村:通过业态提升恢复村落活力桂桥村村民目前主要从事医疗器械、酿酒、毛笔等第二产业,但以上产业的生产空间远离古村,村落呈空心化。综合现状产业优势及资源利用方式,首先,桂桥村应提升第一产业的专业化生产水平和品质管控,为相关农副产品资源结合赣系风土聚落文旅开发、品牌化建设提供产业条件。其次,继续支持村

20、民在古村范围外从事原医疗器械、酿酒与毛笔生产等第二产业的经营活动,保障其收入。医疗器械产业虽与风土聚落保护缺乏文化内因联系,但该产业生产部门拥有的资金及产业信息、渠道资源可作为风土聚落跨越式发展休闲康养产业的重要潜力要素。酿酒与毛笔产业则与赣系地域风土文化存在较强的内因联系,可结合风土遗产资源的保护传承,提升品牌文化内涵的渗透率,形成“产业+文化”合力。最后,在落实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前提下,可发展、引进第三产业,对接县、镇层面的旅游发展思路,致力于地域文化与重点风土建筑相结合、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观光型与体验型相结合、线下体验与线上销售相结合,形成符合桂桥村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3.4.5动态营

21、村:强化风土聚落“新社会空间”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赣北地区风土聚落的生活环境与生活品质将实现规模与档次的提升,这种提升背后暗藏的是经济水平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必然导致新的社会关系出现。因此,对于赣系风土聚落的保护传承可以在认识村民的复杂性并利用村民之间具体关系的基础上 9,通过重构村民社会网络关系,不断强化这种社会网络关系所形成的“新社会空间”,并将其作为赣系风土聚落保护传承的持续动力。以桂桥村为例,通过鼓励常住村内并有一定宗族威望的老人自发组织风土建筑维护、清理的工作队伍,帮助其成立风土聚落保护工作室。通过类似举措可以有效扭转赣派风土建筑趋于逐渐消亡的颓势,同时也为“小人物”的发光发热提供了活

22、动舞台,弥补了村民之间、村民和政府之间的信任感缺失,强化了村民对风土聚落的文化认同感。4结语基于空间视角的风土聚落保护传承重视社会空间建设,这也为重构风土聚落社会网络提供了基础,进而形成既错综复杂又强有力的风土聚落社会网络关系,强化了村民及后代对于风土聚落的情感关联。这种遗产保护思路的转变,是对以往赣系风土聚落所面临困境的一种反思,本质上适应了当前赣北地区风土聚落固旧维新的内在需求 1 0。通过文态筑村、形态塑村、基态强村、业态活村、动态营村,发挥赣系地域风土文化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可实现赣系风土聚落物质空间的再生与社会空间的传承。参考文献:1 常青.我国风土建筑的谱系构成及传承前景概观基于

23、体系化的标本保存与整体再生目标 J .建筑学报,2 0 1 6(1 0):1-9.2 常青.序言:探索我国风土建筑的地域谱系及保护与再生之路 J .南方建筑,2 0 1 4(5):4-6.3 R O S E N A U JN,C Z E MP I E LEO.G o v e r n a n c ew it h o u t g o v e r n me n t:o r d e r a n dc h a n g einw o r ldp o lit ic s M.L o n d o n:C a mb r id g eU n iv e r s it yP r e s s,1 9 9 2.4 黄怡.超

24、大城市空间治理的价值、挑战与策略 J .学术交流,2 0 1 9(1 0):1 3 1-1 4 2,1 9 2.5 唐劼,鲍家旺,黄怡.空间治理视角下的智慧社区更新改造探索以上海市普陀区长寿路街道为例 J .住宅科技,2 0 2 2,4 2(1 2):2 4-2 9.6 C A N I Z A R O VB.A r c h it e c t u r a l r e g io n a lis m:c o l?le c t e d w r it in g so n p la c e,id e n t it y,mo d e r n it y,a n dt r a d it io n M.N e w

25、Y o r k:P r in c e t o nA r c h it e c?t u r a l P r e s s,2 0 0 7.7 肖学健,李田,万文娟,等.江西金溪竹桥村明清民居建筑构件装饰与题材研究 J .南方文物,2 0 2 0(1):2 7 0-2 7 8.8 康勇卫,周宏伟.江西传统民居研究进展兼谈江西传统民居地理研究纲要 J .建筑学报,2 0 1 7(S 1):1 3 9-1 4 2.9 项飙.跨越边界的社区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1 8.1 0 张杰.乡村振兴下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固旧”与“维新”兼论改革开放4 0 年乡村发展制度解读 J .规划师,2 0 1 8,3 4(1 0):2 6-3 1.图片来源:本文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绘。收稿日期:2 0 2 3-0 7-0 5图0 6大夫第古建筑规划总平面图0 7大夫第古建筑群保护利用规划分析:a.建筑功能规划;b.交通流线组织;c.竖向设计图0 8桂桥村空间发展总平面1 0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