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精读一首-带读一组——小学古诗词组诗教学策略(附示范课例实录).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2396439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读一首-带读一组——小学古诗词组诗教学策略(附示范课例实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精读一首-带读一组——小学古诗词组诗教学策略(附示范课例实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精读一首-带读一组——小学古诗词组诗教学策略(附示范课例实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精读一首-带读一组——小学古诗词组诗教学策略(附示范课例实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精读一首-带读一组——小学古诗词组诗教学策略(附示范课例实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以内养外”:精读一首,带读一组小议古诗词组诗教学的策略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古诗词当之无愧成为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加强古诗词习诵,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小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标在各学段提出了背诵要求,并在附录中明确提出关于小学阶段优秀古诗词背诵的建议,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中选择70首向小学生推荐,进一步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其难有三:一是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景、情同

2、此理;二是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诗意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至于诗词的背景则往往无暇顾及;三是古诗教学的模式还相对比较陈旧和保守,尽管时下有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但古诗教学却仍限于旧模式。我认为,古诗教学还得从两方面着手:课内激趣,精讲一首,课外积累,带动一组。下面,我就如何“课内精讲一首,课外带动一组”,谈谈自己在古诗词教学方面的几点策略。策略一:疏通语言,了解大意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再者学生刚接触古诗,由于阅历和生活积累的局限,不可能字字到位。学生

3、学习古诗的文字障碍主要源于:第一,诗歌语言的特殊性;第二,字词的生疏;第三,古今词语形式、意义、用法的差异。第一种障碍,学习现代诗有时也存在,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教学时可分别采用适当的补充或调序等手段加以疏通。第二种障碍,是学习任何文体课文的共性,疏通障碍的做法与一般的生字新词教学没有根本区别。第三种障碍才与“古”有关,为学习古诗所特有。由于阅读古诗词存在更大的语言障碍,疏言就更显必要。字词生疏处疏通:有些字词,学生在日常的阅读中一般不会接触到,是学生阅读诗句、理解诗意的拦路虎,所以首先要让学生认其形,晓其音,知其义。如:“千门万户曈曈日”中的“曈”,“歌声振林樾”中的

4、“樾”。古今词语形式、意义、用法的差异疏通:有些古今意思有别或读音不同的字词,学生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解,因此少不了教师的讲解。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其义为因为),“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其音为xin,意为显露,等同“现”),“返景入深林”中的“景”(其音为yng,意为日光)。以上列举的“曈”、“樾”、“坐”、“见”和“景”都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关键词语,把它们的意思讲清楚了,学生在弄懂诗句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比较顺畅地疏通整首诗的意思。这些地方,当“说”则“说”,不能因为怕扣上“注入式”的帽子而放弃。值得注意的是古诗词在语言运用上,省略、跳跃、语序倒置等用法往往超出一般的

5、文言文,教学时只要让学生粗通大意即可,不必进行字字落实的翻译。拘泥于后者,既难以做到,又耗费时间,严重者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倒了学习的胃口。这势必要求教师采用粗讲熟读的方式组织教学。策略二:挖掘空白,感受诗情中国古诗词以含蓄见长,与中国书画一样,讲究布白,留给欣赏者以足够的空间想像。诗的艺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空白的艺术:故事情节的空白、人物描写的空白、心理活动的空白、思想情感的空白、哲理上的空白等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克服这些障碍,启发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去补充诗歌“空白”,接通跳跃的起讫点,从而领略诗歌独特的艺术形象、鲜明的抒情画面、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深刻的思想意义。如古诗春望首联和颌联是“国

6、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在安史之乱中见到国破家散的惨象,内心创伤不可言状,然而杜甫这首五言律,感情蕴饱,寓情于景,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余地。“破”到什么程度?“深”到什么样子?花香鸟语本是怡悦神心,赏心娱乐之物,为什么“花溅泪”、“鸟惊心”呢?作者是采用拟人之笔,反衬出内心痛苦之至。结联的“搔更短”“不胜簪”是什么形象?是诗人老态龙钟的自画像。他饱经颠沛流离之苦,倍受战乱离散之怨,致使头发疏而皤然,透过形象,探究其内心是什么感情?诗人忧伤绵绵,愁肠郁结,有力地控诉了安史之乱的罪恶。其中的多处“空白”就得用想象去填补,师生共同把作者那样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描绘出来。策

7、略三:立足诗眼,渐入诗境我国的古典诗词大多受字数、句数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因此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用字,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这种能起到画龙点睛效果的字词,便是所谓的“诗眼”。诗眼、词眼最能表达诗意或诗人情感。最为典型的比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和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两句诗,所写景色原本平淡无奇,但一个“闹”字、一个“弄”字,就使全诗情趣盎然,境界全出。大凡“诗眼”,用字都很高妙,它能使整句诗显得生动传神,气势非凡,韵味无穷。我们今天阅读鉴赏古诗时,就应学会巧抓“诗眼”和体会“诗眼”,这样才能更好地领悟诗的丰富含义和感受诗的无穷魅力。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执教泊船瓜州时,弃“绿”抓“还”

8、,窍抓诗眼,独辟蹊径,堪称诗歌教学的经典,他的教学处理,很值得我们借鉴。一、学习前两行诗1学生朗读古诗,找出哪一个字写诗人想回家?(还)开课伊始,便先抓住诗眼。2诗人为什么想回家,看到什么景物使他想回家?我们先来看题目。3“泊”是什么意思?汽车停站,能否说“泊”站?4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景色?朗读一、二行诗。5这两行诗中有两个地名,谁知道京口是在什么地方?瓜洲是在什么地方?教师画图表示京口的位置,指名学生在图上指出瓜洲的位置。6“京口瓜洲一水间”是什么意思?把“一水”放在前面可以怎么说?还有什么说法?(京口瓜洲被一条长江隔开了)还有几种说法?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多种说法,说明了可以用不同的语言

9、形式来解释古诗。7齐读第二行诗,钟山在什么地方?(在图上画出)“数重山”是什么意思?这一行诗连起来怎么说?8从“一、只、数”可以看出什么?(离家乡不远)京口是在对岸,可以看得见,那么钟山与诗人有什么关系?9我们刚才抓住了“一、只、数”来理解,那么这两行诗该怎么朗读呢?学生练读。10、诗人离家很近了,应该怎样?(靠家近应该还)11用“靠家近应该还”的语气再读这两行诗。二、学习后两行诗1读三、四行诗,这里有一个字较难理解:“绿”是什么意思?整行诗的意思怎么说?可以用什么表达方式把这句话说得美一些?(春姑娘又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了绿装)“又”是什么意思?说明诗人离开家的时间这句话写出诗人怎样?用三个

10、字概括。(离家久)靠家近,应该还;离家久,怎么样?用三个字来概括,怎么说?(更该还)2朗读第四句诗,这句诗中有哪些字不理解?(学生说出不理解的地方逐一解决)这句诗的意思该怎么说?加上感叹词把这句话说得更好些,该怎么说?把“明月”换成“月亮”行不行?(明月是圆圆的,代表团圆,“明”字更能突出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让我们怀着想念家乡的感情朗读这两行诗。3一、二行诗我们说“靠家近应该还”,第三行诗说“离家近更应还”,最后一句该怎么说?(思家切)从“何时”看出诗人能不能回去?(不能),后面三个字该怎么说?(何时还)4这时你会产生什么问题?(为什么不能还)教师介绍原因。孙老师紧

11、扣诗眼“还”字,分别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一、靠家近,应该还;二、离家久,更该还;三、思家切,不能还。这三个问题层层推进,再加上教师巧妙点拨,学生朗读感悟,使学生对全诗的写作背景、诗句意境、思想感情有了全面的领悟。策略四:熟读成诵,化为已用“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以上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一、二、三学段提出的教学目标。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读在古诗文教学中所占的地位与份量。有教师认为:诵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法则。许多名特优教师的课堂都非常重视诵

12、读。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在课堂上能营造出教师、学生、诗人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另外古诗词有着独特的节奏、音律,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使学生沉浸于诗歌独特音韵之中,进入诗词曼妙的意境中。有位教师在教学泊船瓜洲诗中,老师说:桃花又开了,小草又绿了,燕子又回来了,然而诗人却离开了,有道是故土难离,诗人不禁想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怎能不问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是不得不问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回忆了家乡,回忆了亲人之后,老师又对比问:

13、团团圆圆一家亲,还能吗?眼前只见生答:“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和朋友一块饮酒,还能吗?眼前只见生答:“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也许他一去不能回呀,再看一眼生答:“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种乡思啊,惟有问明月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在反复多次的吟诵之后,学生不仅熟读了诗文,也更深沉的理解了诗人的情感。策略五:整合资源,以内带外中国古典诗词浩如烟海,仅靠课堂内的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这就促使我们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的积累。在实践中得知:以课堂内的一首带动课外的一组不失为古诗教学的一条新路子。1、整合同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

14、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以送元二使安西为例,课外有相关的别董大、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等一组送别诗。,教师把所搜集的作品交给学生直接感知,并可作适当地设问,以利于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孙双金老师曾上过一堂送别组诗,围绕“送别”这一主题,引导学生学习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渭城曲四首古诗。针对教学内容,孙老师采用了“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模式,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赠汪伦,采取“自主朗读,了解诗歌大意自学质疑,理清作者思路

15、一自由诵读,体会思想感情”的步骤,让学生在自主质疑,自读释疑,角色扮演,感情吟诵的过程中读懂诗歌,领悟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学会赠汪伦一诗的基础上,孙老师分别出示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别董大,让学生运用学习赠汪伦一诗的方法自学这两首诗,学生很快理解了这两首诗的意思,并归纳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诗人是“以目相送”,别董大一诗中,诗人是“以话相送”。在学完前三首诗后,孙老师让学生根据译文自学渭城曲,并引导学生归纳出诗人是“以酒相送”。最后,孙老师启发学生总结,“以歌相送”、“以目相送”、“以话相送”、“以酒相送”说到底都是诗人“以心相送,以情相送”。最后的总结,使四首诗歌浑然一体,学

16、生也进一步加深了对这类诗歌的理解,进而领会了这类诗歌的表达方式。以此类推,我们还可以“思乡”为主题组诗,以“母爱”为主题组诗,等等。2、整合同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之“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写到的儿童勤劳朴实,笔者就以“寻找古诗中的儿童”为题,要求学生搜集反映古代儿童生活的诗句,于是,课外学生们便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到以下一些古诗句:清明时节,“牧童遥指杏花村”,所见鸣蝉,“忽然闭口立”;小儿垂钓的蓬头稚子“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池上偷采白莲的小娃“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村居中

17、“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3、整合同一诗人的作品:课内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带动学生学习苏轼的其它作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晓景;学习杜甫的春望,带动另一篇诗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利用班队课,晨会课开展古诗综合实践活动探访诗仙李白、走进诗圣杜甫等,达到以趣生情的效果。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整合的方式还有许多,可以春夏秋冬为主题,也可以花鸟虫鱼为主题,还可以风云雨雪为主题,只要引导得法,都能激发学生古诗词的积累欲望。从手段来讲

18、,读、写、思、画结合,也是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读情诗境的好方法。从时间上来说,课前收集、课内交流、课后延伸,也是一种有效的整合方式。以上策略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是一个系统,融合起来是一个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有侧重地使用,前四者相互融合,适合在课堂内进行,策略五侧重于积累,适合在完成前四者的基础上在课堂外进行。优秀古诗词是语教学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语言精湛,内涵深刻,意境高远,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取向,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

19、孙双金送别组诗教学实录师:我们来看看古代诗人,他们在送别朋友的时候,(板书:送别)他们是怎么表达他们的情感的。(补充板书:送别组诗)今天这堂课呢,孙老师要带大家学习第一组诗,所以我们就把它称为(师生齐读)送别组诗。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先学第一首(屏幕出现赠汪伦并配乐),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师:读得很好,这首诗是谁写的?生:(齐答)李白。师:李白写给谁的?生:(齐答)汪伦。师:谁知道汪伦是什么人?你说。生:汪伦是个乡下人,他也非常地喜欢写诗,可是他自己不会写。师:基本讲对。汪伦是安徽泾

20、县人,他是个酿酒师,他非常喜欢诗歌,非常地仰慕诗人,尤其是当时唐朝鼎鼎大名的诗人,谁?生:(齐声大声答)李白。师:李白诗写的好,好到什么程度呢?被皇帝传到宫里面去写诗给皇帝看,用现在的话说,李白是当朝最大最大的大腕了。他非常仰慕李白,他怎么见到李白呢?(指着一位男同学说)你知道你说?生:他是写了一封信给李白,上面写着他那边有十里桃花,还有万家酒店,李白很喜欢喝酒,所有就来了。师:李白喜欢游玩祖国的大好河山,喜欢饮酒,李白斗酒诗百篇是不是?一个十里桃花,一个万家酒店,正中李白下怀,于是李白就来到桃花庄上。到那里一看,只有桃花潭一圈桃花,只有一个姓万的人家开了一家酒店,但是李白有没有怪汪伦呢?生:

21、(齐答)没有。师:他就欣然住在汪伦家里,和汪伦饮酒谈诗,成了非常好的知己朋友,这首诗就是李白离开汪伦的时候,写给汪伦的。再把它吟诵一遍。(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师:这首诗比较好理解的,诗的意思你们会解释吗?生:(齐答)会。师:谁来说说看?这首诗比较好懂的,我 请没有发过言的,你来试一试。生:李白乘舟将要离开了,忽然听到岸上有歌声,桃花潭水虽然深千尺,不过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师:你叫什么名字?生:冯超。师:冯超同学基本解释的准确,90%,老师不讲能够理解90%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好,如果你能把嘴巴张大一点,声音响亮一点,自信一点,就更棒了!我们掌声给他好不好?相信冯超下面的发言会更精彩,请坐。

22、生:(齐答)好!(掌声响起)师:谁再来解释一下赠汪伦?你来。生:李白乘舟将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一阵阵歌声,桃花潭水虽然深千尺,但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师:你叫什么名字?生:赵婷婷。师:赵婷婷回答的非常好,已经达到98%了,我们掌声献给她。(掌声再次响起。)师:读诗基本意思懂了,我觉得还没有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读这首诗你有问题吗?你们讨论讨论看有什么问题?(生小组讨论。)师:交流一下,能够发现问题的同学有双慧眼,火眼金睛。(指名问)你发现什么问题?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为什么比不上汪伦给我的情意?师:是啊,桃花潭的水深千尺,为什么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呢?这是一个问题,还有不同的问题吗?(

23、指名问)你的问题?生:既然李白舍不得离开汪伦,他为什么要离开汪伦呢?师:没有不散的宴席,朋友之间总是要离别的。(竖起大拇指)好的,能够发现问题比发现不了问题总是要好。你的问题?生:我的问题是汪伦把李白骗过去,为什么他们还能成为好朋友?师:我来读诗。你们能不能再发现一点问题?“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这时已经来到哪里了?你的问题是什么?生:为什么要在李白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别呢?师:(兴奋地)听到没有?为什么要在李白离开汪伦的家,上路之后,来到桃花潭坐到船上,要走的时候,汪伦才来送呢?他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送客你会这样送吗?生:(齐答)不会。师:你肯定在家里就要

24、这样送了,是不是。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要等到人家坐到船上的时候才来送呢?你们这时候就做做汪伦,猜想猜想,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有哪几种可能呢?为什么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几个人讨论一下。(生小组讨论,教师在其中一组学生中小声提出问题。)师:好,坐正。“天一学校”了不起的,“天一”不是天下第一吗?我来看看“天一”的学生是不是天下第一。你说说看。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到这个时候再来送了呢?生:因为这里有汪伦和李白的美好回忆。师:什么回忆?为什么汪伦早不送、迟不送,偏偏要等到李白坐到船上才去送呢?生:可能因为他们在这里相遇。师:可能他们在桃花潭边相遇的,汪伦是从桃花潭把李白接来的,所以故意到桃花

25、潭来送他。接的时候在桃花潭边接,送的时候也在桃花潭边送,让李白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你叫什么名字?生:冯松。师:这是冯家的观点,了不起,在哪里接我也要在哪里送,给李白留下难忘的印象。冯家的观点。生:有可能是李白没有告诉汪伦,而后来汪伦知道就急匆匆地赶到桃花潭送他。师:说明李白是不辞而别,汪伦知道这个情况后匆忙来送。你叫什么名字?生:徐畅。师:徐畅,这是徐家的观点。不同的,我就喜欢听到不同,看你们的小脑袋瓜聪明不聪明。你说。生:我的观点是:我们一般送亲人是在家里送,汪伦故意不在家里送,特别安排走的时候送,这样给他留下非常深的印象,让他记住汪伦这个朋友。师:叫什么名字?生:我叫殷涛杰。师:殷涛杰,殷

26、家的观点是什么观点。你们听听看,故意在家不送,让李白到桃花潭,突然赶来还要踏歌相送,给李白终身难忘的印象,给李白一个惊喜。师:殷涛杰,真是大脑袋,大脑发达,这个想象超出一般。你说说看。生:可能是因为李白喜欢喝酒,而汪伦又是酿酒的,他在家里特地为李白酿了酒,李白快要走了,他才酿好,急急忙忙地给李白送了过去。师:专门为李白特制太白酒,酒还没有酿好,李白突然有事要走,急急忙忙赶去相送。你姓什么?生:张。师:张,这是张家的观点,又是一种奇特的观点。你说。生:我认为是他们一起到酒店去,然后汪伦给他准备了一桌宴席给他送行,然后李白走的时候,就在那个里面给他送行了。师:已经在酒店送过行了?生:对,然后就在那

27、边拍打唱歌。师:已经在酒店送过行了,送过行之后,他觉得就这样把李白送走还不够。我是写一封信把人家骗来的现在人家走了我就这样送别不行?再次赶到桃花潭边踏歌相送。一送李白上路,二送李白上船。你叫什么名字?生:莜玲莹。师:莜玲莹,给莜玲莹掌声,(掌声响起)莜家人就是聪明。还有不同的观点?不得了,真是天下第一,来,这个天下第一的人再说一个。生: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李白的名气很大,所以汪伦想组织一个很大活动来告别李白。师:你的想象当中,不是汪伦一个人踏歌相送的,他是把整个村子的人都组织来踏歌相送。那个场面是了不得,李白坐在船上,本来都要走了,突然听到一阵阵歌声传来,李白坐在船上还坐得住吗?生:(齐声答)坐不

28、住。师:李白就要站起来,跳上岸去,握住汪伦的手说:“汪兄啊,你真是对我太好啦!你这样的情意我怎么表达呢?我一介书生,没有什么可以送给你,拿笔来。”于是,李白挥毫写下了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兄啊,就把这个送给你吧。”汪伦收起了李白送给他的诗,把它当作传家之宝,一代一代传下来,这首诗就是面对当时的此情此景李白即兴挥毫写下的,我们一起来吟诵一下好不好?生:(齐声答)好!(生有感情地朗诵。)师:是啊,桃花潭的水你纵有千尺深,也深不过汪伦对我的感情啊。在家送一下感情就深了吗?送过了再送,不是我一个人送,把一个村的人都组织起来送,抬着美酒,踏歌相送,这

29、才能感动李白。起立,一起摇头晃脑地吟诵一下。(全体起立,配上音乐,全体动情地吟诵。)师:我只看到一个摇头晃脑的晃起来了,你们太拘谨一点,还可以放开一点吗?看我这里,能不能背下来。不看屏幕上的,看着我这,赠汪伦你们可以动起来,要做动作的可以做动作。(生在教师的提示下有感情地背诵。)师:请坐,这首诗是谁送谁呀?生:(大声答)汪伦送李白。师:汪伦用什么形式来送李白的?生:(齐声答)踏歌相送。师:汪伦是以踏歌相送的形式。(板书:以歌相送)这是汪伦以歌,踏歌的方式来送李白的。古代诗人送别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用歌声来送别,还有什么送别的方式呢?我们来看看李白他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朋友的?(屏幕出现黄鹤楼

30、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师声情地朗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配上音乐,生齐声朗读。)师:你知道孟浩然是什么人吗?生:(齐声答)诗人。师:(竖起大拇指)也是唐朝的诗人,比李白大11岁。当时的名气比李白还要大,但是和李白的感情非常好,这首诗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谁?生:(齐声答)孟浩然。师:“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什么意思?解释,你来。生:(一女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断断续续答)老朋友向西辞别黄鹤楼,在春天的时候要去扬州。师:在什么时候?在烟花三月,在繁花似锦的时候,在这么好的季节要乘船到扬州去。请坐。“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

31、际流。”什么意思?你来。生:朋友的小舟离我越来越远,我只看见那长江那滔滔的江水向天边流去。师:孤零零的一只帆船越驶越远,最后它的影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流向天边,它流去的水吗?还流去了什么?带去了我对孟浩然的思念,带去了朋友的友情,这种思念啊,就像滚滚的长江水一样永不停息。你说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诗人孟浩然离去,看了多长时间?你说说看。生:看到天色已暗了下来。师:你说天色暗了,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师: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要根据诗来想象,不能离开诗。你说。生:我根据“孤帆远影碧空尽”这句话知道了,李白是直到帆船没有了影子之后才离开的。师:孟浩然离开黄

32、鹤楼,走啊,走啊,等那个影子都看不到了,猜猜看那个李白在那里站了多长时间?你猜猜看,用现在的时间,你大概用了多少时间?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你说大概用了多长时间?生:可能接近半个钟头。师:半个钟头,有不同的吗?你说。生:我认为他看了半天。师:看了半天,你认为呢?生:我认为他看了半天多。师:半天多,那个船消失之后,李白是不是掉过头就走了呢?生:(齐声答)不是。师:他还在那里看,他看到什么“唯见长江天际流。”他还在那里看那长江水滚滚流向天边。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指名)你这样送过客人吗?实话实说。生:我没有。师:你这样送过客人吗?生:没有。师:你这样送过客人吗?生:没有。师:我也没有。看看李白和

33、孟浩然的感情深到什么程度了?读(生齐声朗读。)师:非常整齐,非常响亮,但是不像李白的情感。谁来像李白那样吟诵一下?莜同学,刚才发言最漂亮的莜同学。(莜同学高声地朗读)师:掌声给莜同学。(掌声响起)你的嗓音非常好听,读得也非常响亮,如果你能读得适当再含蓄一点,(教师示范前两句)我相信你能读好,我们掌声给她。(掌声又响起)(莜同学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示意语速减慢。)师:进步了,掌声给她。(掌声再次响起)师:(教师范读最后两句)是不是更有味道一点?你来有味道一下?坐在位子上吟诵一下。(生纷纷坐在座位上摇头晃脑地吟诵。)师:(指名)你的头摇得最好,我们给掌声他。(掌声响起)但是幅度不能太大,一大话筒

34、就跟不上了。(全体学生笑起来)生:(摇头晃脑地)有感情地朗读。师:掌声给他。(掌声响起)前面你们一个都没有晃起来,这堂课你这样晃起来,孙老师真高兴。“孤帆远影碧空尽”越去越远,“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李白是以歌声来送别孟浩然的吗?生:(齐声答)不是。师:他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你说。生:是用目送。师:用眼神、眼光、目光相送的。(板书:目)就在那里看啊,看啊,这场面是多么的感人啊。古人就是不唱歌就这么看着也能把感情表达出来呢。我们再看看古代诗人还有什么样的送别方式?第三首别董大(屏幕出现别董大)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师:想不想读?生:(齐声答

35、)想。师:大声读,齐读。(配上音乐,生齐声朗读)师:高适是唐朝著名的什么诗人?知道吗?边塞诗人。他一个好朋友著名的琴师叫什么人?董大,千里迢迢去看望高适,朋友聚会终有一别,那一天,董大要离开高适了,是在什么样的天气呢?“千里黄云白日曛” ,乌云滚滚,遮天闭日,大雪纷飞。“北风吹雁雪纷纷”,大雪纷纷地下着,这样的天气,人心里好过吗?(指名问)你说这样的天气人心里感到怎么样?生:心里感到沉闷。生:悲哀。生:心里感到十分地难过。生:伤心。师:伤心、压抑。天气是这样的天气,而且我的朋友就要离开我了。本来朋友的离别就非常的伤感,加上这样的天气,伤感中加上伤感,沉重中加上了沉重。作为一代大诗人高适,能让他

36、的朋友带着伤感、带着沉重、带着这样郁闷的感情踏上漫漫行程吗?生:(齐声答)不会。师:作为好朋友能这样让他走吗?生:(齐声答)不能。师:于是好朋友说了句什么话?读。(生齐读三、四句)师:什么意思?生:不要担心路上没有知音,因为天下很多人都认识你。师:(指名问)你说说看这句话什么意思?“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生:不要担心前面的路程里,没有一个知己,天下人都认识你。师:不要担心漫漫的长途中没有你的知心朋友,天底下谁人不知道你董大的名字呢?琴弹得那么好,你是大名鼎鼎的琴师,音乐家,听到这样的话,你说董大的心情怎么样?生:他的心情从黑暗一下子转到喜悦。生:他的心情可能有点放松。师:放松,你说

37、。生:他的心情可能变得开朗起来了。师:变得开朗起来了。对呀,这样的千里黄云、这样的白雪皑皑,对于董大来说都变成美好的景色。于是他欢快地、喜悦地、开朗地踏上他的漫漫长程。高适是用什么来送别他的朋友的?是目送吗?是歌送吗?是用什么来送他的?你说。生:语言。师:是用暖人的话语来送别朋友的。(板书:话)鼓舞人心的,暖人的话语,人听了之后就像一阵热浪涌上心头。读别董大。(生齐读)师:好!拿起第四首诗,发给你们的讲义渭城曲,自己把这首诗读一读,放开声读。(生自由地读)师:谁来把这首诗读一读,你来。生:大声地朗读。师:你把这首诗的解释再读一读。生:(看着讲义)大声地朗读解释。师:请坐,我们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

38、遍。渭城曲齐。(生齐读)师:这首诗中王维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朋友的?生:(低声)酒。师:大声说。生:(大声)酒师:(板书:酒)朋友啊,再干了这杯酒吧,向西走出阳关之后,你再也见不到你的朋友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多么感人的。同学们,古代诗人送别他们亲朋好友的时候,可以以歌相送,可以以目相送,可以以话相送,也可以以酒相送。不管是以以歌送,以目送,以话送,以酒送,最根本的还是要以什么相送?生:真情师:以真情相送,以真心相送。(板书:情心)只有这样以真情相送,以真心相送,才能写出这样千古流传的诗句。这四首诗你喜欢吗?生:(齐声大声说)喜欢。师:请你选择一首读给我听,或者背给我听,自己

39、选一首。(生自由的朗诵)师:谁来?勇敢的孩子?(面带微笑地说)谁没有发过言的,把手举高一点,把手摇一摇。告诉我你没有发过言,好多人都发过言的,你还再摇嘛!(指名说)你没有发过言的,你来背一首。生:有感情地背诵赠汪伦。师:好,谁还要来吟诵一首。(指名说)你来吟诵一下。生:有感情地背诵渭城曲。师:好。我们这样来连诵一下,把书放下,我诵上句,你们诵下句,你们说好不好?生:(齐大声地说)好!(师生互动,吟诵了渭城曲和赠汪伦这两首诗)师:大家诵得很好。我们今天学了一组古代诗人送别的诗。我们了解古代诗人是多重情意啊!这节课马上就要下课了,下课后孙老师就要和同学们告别了,回到南京去了,你怎么送别孙老师呢?(

40、生窃窃私语)师:谁来送送我?你用什么方式来送我?(向一位男同学走去)(举起大拇指,笑着说)重情意,够朋友。你来。生:孙老师,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你走了,我们会想念你,相信有一天我们还是会再见面的。师:相信我们一定会再见面的。握个手,(师生握手)请坐。师:(指名问)你怎么送别我?又遇到一位朋友、知己。生:孙老师,你不仅是我们的老师,还是我们的知己,我们会永远记着你。师:谢谢,谢谢,称我是他的知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请坐。朋友,握个手。(师生握手)师:(指名问)你准备怎样送别孙老师。生:孙老师,紧紧地握一下手,(师生握手)师:用握手的方式来送别。握了又握,握了又握,久久地不肯散去。(全体学生大笑。)师:下课,同学们再见!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