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革命“苦履”:中共军队的草鞋历史与记忆.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390620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1.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革命“苦履”:中共军队的草鞋历史与记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革命“苦履”:中共军队的草鞋历史与记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革命“苦履”:中共军队的草鞋历史与记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共党史研究 2024 年第 1 期专题研究革命“苦履”:中共军队的草鞋历史与记忆梁 馨 蕾摘要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草鞋是中共官兵行军作战的穿着特色。红军开始长征后,穿草鞋的传统跟随部队移动,从中国南方传播至北方,并影响着地方社会风气的变革。战争年代,打草鞋是每个战士必备的军旅技能,草鞋劳军亦将妇女群体纳入战争体系,成为群众运动的重要内容。而草鞋所蕴含的艰苦朴素、军民鱼水情等意义特征,则使其在中共革命文化的塑造下,逐渐被赋予崇高的象征精神与内涵,同时承载起中共官兵对于近代战争的共同记忆和情愫。在中共革命文化的承续过程中,关于草鞋的历史与记忆历久弥新。关键词 草鞋;中共军队;妇女动员;革命记

2、忆中图分类号 D231;K2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3-3815(2024)-01-0051-15The Hardships of Revolution:The History and Memory of the CPCs Straw SandalsLiang XinleiAbstract:During the 1930s and 1940s,straw sandals were emblematic of the attire of the CPC soldiers during marches and battles.With the movement of the troops

3、after the Long March,the tradition of wearing straw sandals proliferated from southern to northern China and brought about a transformation in local social customs.During the wartime era,the crafting of straw sandals became an indispensable military skill for every soldier.Comforting the military wi

4、th straw sandals and integrating women into the war effort became significant components of the mass movement.The symbolism imbued in straw sandals,representing frugality and the deep bond between the military and civilians,was elevated to a lofty noble spirit within the CPCs revolutionary culture.S

5、traw sandals encapsu-late the collective memory and emotional bonds of CPC officials and soldiers toward modern warfare.Within the continuum of the CPCs revolutionary culture,the history and memory associated with straw sandals endure and remain everlasting.20 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历史是一部变革史,更是一部战争史,几乎无人能够逃脱硝烟的熏染。

6、谈到战争,人们的关注焦点通常在于战略战术的部署、兵员武器的输送等。至于士兵衣食住行的需求保障 这一最末端、最基本的军需后勤组成部分,在后人的观察中却极易被忽视。然而,对于投身行伍的士兵而言,行军作战虽是刻骨铭心的战争经历,但非常状态下的吃穿用度更是挥之不去的军中日常。对于军队将领来说,保障士兵的穿衣吃饭也是最基本的统帅之责。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在长达 20 余年的革命环境中,流行于中国南方民间的草鞋,曾被中共军队作为最基本的行军战斗用鞋,陪伴士兵征战大江南北,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战争图景。穿草鞋、打草鞋成为每个士兵的军事装扮和从军技能,“草鞋经”也是军需供给部门必须要做的盘算。

7、而将最大的鞋厂委托给妇女群众,则体现了中共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智慧,更为中共152024 年第 1 期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重大招标项目“新民主主义革命史”(LSYZD21012)的阶段性成果。的组织运作机制与群众动员模式提供了有效的实践路径。此外,士兵从战争中获得的有关草鞋的个体记忆,在中共文化的塑造下,也汇聚成一种集体记忆,并在革命活动中被不断重组与加深。在这一过程中,士兵个人的战争体验与广阔的革命实践建立起联系,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底层表达与国家叙事得到贯通。而草鞋这一原本仅具功用性的器物,也升华为一种革命象征与红色记忆,被融入各种艺术形式之中,并在硝烟散尽后被

8、代代传承。本文拟通过考察中共军队的草鞋穿着、获取与革命文化塑造等相关问题,由细小处审视中共革命与战争。一、战争图景下的草鞋穿着史在战争年代,行军作战是士兵行伍生活的常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军队面临两个最重要的问题:一个是吃饭,另一个就是穿鞋。红军老兵在回忆时谈道:“那时不怕牺牲,不怕流血,不怕高山河流险地,不怕艰苦困难,几不怕,不闹个人主义,就怕生病、怕掉队,怕没粮食干粮吃,怕没草鞋穿,其他什么都不怕。”在抗战时期的反“扫荡”期间,争取一切时间与条件恢复部队战斗力,及时解决士兵的睡眠、吃饭和鞋子需求,同样是每个军事干部必须随时注意的问题。针对鞋袜供给,八路军前方总供给部副部长周文龙曾强调说

9、:“战士在反 扫荡 战斗中,赤足作战成了见惯不惊的现象。正因战士鞋袜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却大大的增加了战场上动作的困难,随着会影响到战士杀敌精神,有某些程度上的降低。”因此,军鞋供给不仅仅关系到士兵的穿着需求,更是影响战争成败的重要因素。据曾志回忆,1932 年红军打下漳州后,战士们在没收大店铺时,面对各种橡胶制品,只挑最实用的胶鞋拿:“当时胶鞋对一个战士来说,那真是太心仪了,行军打仗最用得着。谁要是有一双胶鞋,那才叫众人羡慕呢!”胶鞋在当时无疑是罕见的奢侈品,即便是布鞋也一双难求。红军时期,中共军队被服物资紧缺,衣服五花八门,“除花衣服不外穿外,其它衣服都穿”,打土豪得来的花布则留着做草鞋。

10、那时红军的军服虽难以统一,但脚上穿的都是草鞋。每人除穿一双外,背上还要背两双和一些布条,有时间就自己打草鞋穿。在中央苏区,战士鞋子的一部分由设在瑞金沙洲坝的鞋厂提供,一部分来自群众劳军与打土豪的获取,但最主要的还是靠士兵自己打草鞋穿。据亲历者回忆,在中央苏区多年,“没穿过鞋袜,都是穿的草鞋”,“南方山多,溪流多,遍地是水田,穿草鞋便当,很适合南方的地理条件,也适合战斗要求”。25中共党史研究目前可见的关于中共军队与草鞋问题的记述,基本均属回忆性文字,尚缺乏系统的学术性研究。学界对中共军队军需与士兵日常生活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代表成果有陈默、王奇生等:中国抗日战争史 第 4 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1、,2019 年;宋弘:抗战时期华北八路军士兵的衣装,中共党史研究 2019 年第 12 期;黄道炫:中共抗日根据地的日常生活,抗日战争研究 2020 年第 1 期;等等。红三军初期的连队供给工作情况(19291930),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第 2 册,金盾出版社,1993 年,第 417 页。中央苏区军工生产情况(1933 年1934 年 10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第 2册,第 625 页。李达:太行第二军区春季反“扫荡”斗争的经验教训(1942 年 3 月 8 日),太行党史资料汇编 第 5 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 年,第 16

12、6 页。周文龙:战时供给工作的经验教训(1941 年 1 月 15 日),后勤工作文献(2),解放军出版社,1997 年,第393 页。一个革命的幸存者:曾志回忆录,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 年,第 123 页。范子瑜:忆红二、六军团的后勤工作,后勤工作回忆史料(1),解放军出版社,1994 年,第 32 页;周桂生:忆红四军直属队的供给工作(摘录)(19321935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第2 册,第 443 页。忆一方面军的后勤政治工作情况(19301935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第 2册,第 897898 页。红军开始长征后,由

13、于离开苏区时走得匆忙,许多战士因草鞋备得少,逐渐开始赤脚行军。朱德随即指示,将没收自土豪的衣服、布匹,除发一部分给群众外,主要发给战士打草鞋或做布袜用,以减少烂脚的情况发生。1935 年 1 月,朱德、周恩来等再就部队供给工作致电林彪,要求将没收来的烂布分发给战士做包脚布或打草鞋,每人须准备三双。2 月,中央军委为节约战争经费,虽决定每名战士减少 2 分钱伙食费,但仍按月保证草鞋的发放。1935 年 7 月,中央红军开始向北移动,气候逐渐寒冷。中革军委总司令部规定:“每人打两双草鞋,最好用毡子或牛羊皮制成或做毛窝(式样另发)。”8 月 9 日,徐向前在关于右路军配合左路军出击阿坝给林彪的电报中

14、也谈道:“每人应尽力准备一件皮衣或棉衣,无棉用羊毛,两只 双草鞋或皮鞋及包脚布。”8 月 20 日,周恩来、李富春在对红一方面军北进前的工作指示中,亦要求部队寻找皮子和羊毛做两双草鞋、一双包脚布。红四方面军在过草地前,每人也准备了两至三双草鞋,布的、麻的、牛皮的各种材质均有。红四方面军战士在回忆中谈到,长征时每人都离不开三件包袱,即武器弹药、干粮和几双草鞋。1936 年 3 月,部队抵达西康甘孜地区北上过草地前,上级要求每名战士赶制六双草鞋。在川南时,战士大多用稻草、梭草、竹麻、烂布筋等打草鞋。而行至西康后,由于原料缺乏,他们只能将拾到的一些破毛皮割成小皮条,编成“皮草鞋”。但皮草鞋不好穿,天

15、晴时穿上脚打泡,下雨时皮子泡涨走路滑,站不住脚,易摔跤。有的战士八九天穿一双,有的四五天穿一双,还有的一天一双也走不到宿营地。由于草鞋重要、稀缺,还成为当时部队间互赠的慰问品。为迎接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动员每人拿出一至两双草鞋慰问兄弟部队。草鞋本属中国南方民间的穿着特色,但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将这一传统带至北方。抗战时期,中共官兵在训练与工作之余总会打几双草鞋以备急需。一方面,因南方人早已习惯穿草鞋。八路军供给部会计科科长范子瑜曾回忆:“从庄里镇出征也还是穿草鞋。到了太原,每人发了 1 双鼻子鞋,穿起来感到不如草鞋舒服。”同时,打草鞋不像做布鞋那样费工费时,“它只要有一点草或一些布条,加上几

16、根麻绳就可以编成。草鞋结实耐穿,夏天穿上,凉爽不捂脚,方便舒服”。此外,草鞋在行军作战时还具有轻便、防滑等优点。刘伯承在总结平型关战役的经验教训时就谈道:“山地利我不利敌,敌技术兵器减少效力,草鞋比皮鞋好走,快。”另一方面,中共军队在抗战时期继续保持穿草鞋的作风,也是由根据地生活条件艰苦、物资匮乏、军需供给困难等因素所致。聂荣臻回忆晋察冀军区成立时,虽是深秋初冬季节,但五台山区已经开始飞雪。许多指战员不仅没有棉衣穿,更是赤脚穿草鞋。同时,草鞋也便于雪天轻装行军、翻山越岭。日军就曾因高筒马靴在雪地里无法前进,而放弃“扫荡”计划。352024 年第 1 期朱德关于部队向郴宜线西进沿途做好保障工作的

17、指示(1934 年 11 月 12 日),后勤工作文献(1),解放军出版社,1997 年,第 427 页。朱德、周恩来等关于供给工作致林彪等电(1935 年 1 月 11 日),后勤工作文献(1),第 431 页。红军总政治部关于筹款征集资材及节省问题的训令(1935 年 2 月 20 日),后勤工作文献(1),第 439 页。中革军委总司令部、总政治部关于松潘战役的工作计划(1935 年 7 月 12 日),后勤工作文献(1),第 451 页。徐向前、陈昌浩关于右路军准备粮食、皮衣等配合左路军出击阿坝致林彪等电(1935 年 8 月 9 日),后勤工作文献(1),第 455 页。后勤工作大事

18、记,解放军出版社,1997 年,第 63 页。程儒珍:回忆红四方面军的后勤工作,后勤工作回忆史料(1),第 45 页。宁位发:六双草鞋,杨国夫等:星火燎原全集 第 14 卷,解放军出版社,2009 年,第 136138 页。范子瑜:忆八路军第一二师的后勤工作,后勤工作回忆史料(1),第 152 页。郑文:延河曲,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 99 页。刘伯承年谱 上卷,解放军出版社,2012 年,第 110 页。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7 年,第 291 页。任质斌传,文物出版社,2011 年,第 245 页。草鞋虽具有较多优点,但士兵终日穿着行军作战,通常会导致血液循环不良。草

19、鞋又极易造成脚部创伤,继而引发溃疡。据统计,在红军时期闽赣军区的 500 名病员中,患溃疡者即有 311 名。红 17 师政治部发布的卫生注意事项规定,士兵出发前必须先试穿草鞋,“不要太窄也不要太硬,否则恐怕破了足,最好预备一点白布片,遇有足上破皮或草鞋硬着不快的时候,立刻用布片包裹起来,以免越弄越大,甚至发生烂脚”。中央内务部卫生管理局、中革军委总卫生部联合制订的卫生常识也明确提出,“注意草鞋绳子勿使磨破了脚”,以防止下腿溃疡的情况发生。各部队为保证士兵的行军卫生健康,在抵达宿营地后,“各班总要想法烧些热水让大家把脚洗一洗,穿破脚泡,用酒把痛的地方擦一擦,活活血,或收拾一下草鞋,找双包脚布用

20、来保护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限于南方气候环境与军需供应短缺等因素,红军将草鞋作为最主要的行军作战与日常穿着用鞋。而到了抗战时期,活动在北方的八路军部队随着气候环境的改变与根据地生产建设的逐渐巩固,开始做到普遍发放和穿着布鞋。1940 年 12 月,八路军总部与 129 师后勤工作会议明确了军鞋供给标准,即冬春两季发放布鞋四双;夏秋两季向士兵发麻,自做草鞋四双。1942 年,129 师与太行军区对军鞋的发放标准做了更加详细的规定:“冬春两季发布鞋:战斗部队每人共发两双,师、旅、团各级司、政、供、卫及后方机关,每人共发四双,通信员、侦察员、运输员每人六双,布袜不论任何人均发两双。夏秋两季发麻草鞋

21、:每双发麻十二两自制,战斗部队每人共发六双,师、旅、团各级司、政、供、卫及后方机关,每人共发四双。通信员、侦察员、运输员每人共发六双。”1942 年至 1943 年,由于日军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实行“扫荡”,经济困难。八路军前总后勤部缩减了 1944 年服装供给标准,全年仅发放草鞋四双,每双发麻十二两,布鞋则减为三双。以 1942年的标准为例,八路军战斗部队夏秋两季每人多发麻草鞋四双,表明在某种程度上草鞋被作为战斗用鞋,布鞋则是供日常普遍穿着的军鞋品种。由此,八路军中也就出现了按战时与常时状态对军鞋所做的功用区分。抗战时期,身处华中地区的新四军部队也穿着草鞋。在新四军游击支队中,很多新战士没有鞋子

22、穿,彭雪枫就动员老战士打草鞋,并在欢迎新战士的大会上,将草鞋当作礼物亲自分发给新战士。张爱萍也曾要求党政军民各种组织和工作机关的生活行动均应游击化,须落实毛泽东的“每个同志应准备好草鞋和板凳两个法宝”指示,即穿起草鞋好走路、好打仗,放下板凳好办公。由于新四军部队穿着草鞋的形象特征深入敌心,日军在“扫荡”时曾采用“着灰衣,穿草鞋,假用我军番号”的伪装方式,袭击新四军孤立部队及政权机关。1944 年,新四军二师的供给制度规定:“1.凡连以下各级人员布鞋三双,草鞋两双;2.营级45中共党史研究朱德等关于卫生人员配备、伤病员处理问题致军团、军区电(1934 年 9 月 16 日20 日),后勤工作文献

23、(1),第 408 页。红十七师政治部发布卫生注意数则(1933 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第 2 册,第 690 页。中央内务部卫生管理局、中革军委总卫生部联合制订的卫生常识(1934 年 1 月 15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第 1 册,金盾出版社,1993 年,第 508 页。张祥:红二十八军的后勤工作,后勤工作回忆史料(1),第 63 页。杨立三关于后勤工作报告提纲(1940 年 12 月 22 日25 日),后勤工作文献(2),第 329 页。一二九师、太行军区转集总明年服装发放规定的命令(1941 年 12 月 1 日),中国

24、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 第 5 册,金盾出版社,1992 年,第 179 页。黄同: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的财政工作,后勤工作回忆史料(1),第 137138 页。王在选:热情的关怀 难忘的记忆,功垂祖国:纪念彭雪枫同志牺牲四十周年专辑,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年,第 192 页。张爱萍:怎样坚持盐阜区斗争(1943 年 1 月),苏北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 年,第 282 页。彭雪枫:三十三天反扫荡战役述略(1943 年 2 月 13 日),淮北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年,第 204 页。干部布鞋四双(草鞋不发);3.团以上干部布鞋三双,棉鞋一双

25、(草鞋不发);4.采办员、管理排长、上士警卫员、徒步通信员、运输员、饲养员布鞋三双,草鞋四双;5.侦察员布鞋六双(草鞋不发)。”其中,为使侦察员装扮普通化、防止暴露起见,则仅发给布鞋。穿草鞋虽是中共人士的普遍装扮,但如果不合时宜地穿着使用,也会影响革命工作。陕西省委统战部要求公务人员在对外环境中不搞特殊化,尽量学习国民党人员的作风,避免陕北作风,穿衣说话均须注意。例如,“一个公务人员因穿草鞋而被认为是民先、西青救而撤职,这都是由于特殊”。因穿草鞋会给人一种身份属性特征,阻碍与潜在同盟者交朋友。为此,中共的隐蔽精干政策要求党员在外应做到社会化,具体的指示便是禁止穿草鞋、开口即讲演等行为。总体而言

26、,红军战士虽将穿草鞋的习惯随长征一并带至北方,但气候环境与军需供应情况的改善,加之抗日战争局势的不断发展,北方人逐渐成为中共军队的主体力量,官兵对于草鞋的体用感呈现淡化趋势。大多数时期,草鞋被作为布鞋供应紧张时的短暂替代品。而在解放战争进程中,这种由所处环境改变引发的军鞋穿着变化体验再次显现。当中共军队面临由北向南行进的空间逆转时,“穿草鞋、吃大米、走小路”成为“北人南地”的三大困难。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因南方雨水多,布鞋不耐穿,各连队发起打草鞋运动。战士们起初虽对用稻草做鞋子产生过质疑,但不到两天,每人都编好四五双,有些人起初穿不习惯,脚底打了泡,穿了一两双后也就习惯了。从土地革命战争

27、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中共军队在各个阶段穿着草鞋的行军战斗足迹,恰是中国近代战争时空轨迹的另一种呈现。二、“打草鞋”与“草鞋经”红军时期,中共军队在有相对稳定的后方支持时,可通过建立工厂或发动群众劳军等方式保证草鞋供应,从而减轻士兵在战斗间隙自己打草鞋的负担。例如,红一军团曾在军事工业局下设草鞋厂,厂址位于瑞金南。然而,部队一旦离开根据地开始行军作战后,由于流动不定,加之对鞋的消耗量急剧增加,打草鞋便成为每个士兵的必备技能与行伍生活常态。1934 年 11 月,长征开始后,为解决部队草鞋问题,减少病员和巩固红军战斗力,防止士兵赤脚行军,邓小平曾撰写 怎样解决草鞋问题?专文,提出三项具体办法:

28、其一,供给机关有计划地收买草鞋,尽可能做到发草鞋,不发草鞋费;其二,将没收自土豪的烂衣裤分发给战斗员、运输员打草鞋;其三,发动会打草鞋的同志帮助不会的同志。此时,草鞋问题虽已受到上级重视,但一些战士仍对情况估计不足,存在思想懈怠。例如,红六军团第 17 师野战医院要求每人准备四双草鞋,有人这样盘算:“一双布草鞋,不下雨,天天走路,能穿个二十天,一天六十里,一双草鞋就能走一千二百里,四双草鞋,走尽天边都穿不了。何苦打那么多背着压骆驼!”医院政委对此提出严厉批评,要求即使不吃饭睡觉,每人也必须在两天内打出四双草鞋。医务科长潘世征回忆:“我把参军时发给我的背了三年的一床夹被撕552024 年第 1

29、期新四军二师关于颁发新供给制度(草案)的通令(1944 年 7 月 17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 第 7 册,金盾出版社,1992 年,第 108 页。陕西省委统战部关于统战工作和怎样做公务人员的调研材料(1940 年 10 月),陕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371940),1993 年印行,第 333 页。李卓然部长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报告(1940 年 8 月 8 日),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文件汇集(19401941),1994 年印行,第 170 页。王匡:跃进大别山,武汉人民艺术出版社,1949 年,第 11 页。红一军团和一方面军后勤机构(1930 年 9 月

30、),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第 2 册,第134 页。邓小平:怎样解决草鞋问题?,红星报 第 4 期(1934 年 11 月 14 日)。潘世征:忆陈冬尧,作家出版社,1964 年,第 4 页。成四块,一块仍留着当被单用,一块向老百姓换麻,两块撕成布条条,坐下就搓绳子。搓了两三丈长,找来一根柴火棍,连夜就边摸边学地打起来,打了又拆,拆了又打,快天亮时,打成了一只。”随后,潘世征还学会了将猪血涂在鞋底上以使草鞋更加耐穿的技巧。在红军中,无论前线或后方、战士或干部,每人都必须掌握打草鞋的技能,即便是周恩来也不例外。据勤务员回忆:“我参军不久,刚学会编草鞋。编的草鞋总是不合脚,

31、穿在脚上不是肥就是瘦,还把脚脖子磨去了一层皮,行军走起远路来,脚被磨得总出血。”周恩来见此情景,亲自向他示范如何打草鞋:“草绳子不能太粗,草根部的草茎一点也不能混在里头,草茎要多了就会磨脚。”周恩来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很快就打好了一双草鞋,并从褥子下拿出一件破得不能再补的衣服,撕下几条布编在草鞋口上,以防鞋沿磨脚。红军活动在南方诸省时,根据各地物产、气候与地理环境变化就地取材,不断改良草鞋制作原料与方法,创制了各式草鞋,可细分为布草鞋、竹草鞋、麻草鞋、皮草鞋等种类。在闽浙赣苏区,战士们最初穿的是用稻草编的草鞋,不耐磨且遇水易烂,损耗很大,一旦供应不上,就只能打赤脚。部队经过反复实验,创制出遇潮不

32、烂的“竹丝草鞋”。具体办法是将春天出土的嫩毛竹在小满节气砍下,劈成长条放在石灰水里浸泡松软,取出在清水里捶打后,剥去竹皮再放入锅中煮熟,抽出竹丝编制草鞋。此外,战士们还积极从群众中汲取制作经验。中央红军停驻在广西秀水时,当地群众看到战士在大木板上钉几根钉子就直接开始用稻草拧成绳打草鞋的错误方法后,便向红军传授经验:“编织草鞋最好要选用糯米稻草,并且要先把稻草锤软,再用来拧草绳编草鞋。编草鞋时,在稻草中夹带一些黄麻绳,这样编织出来的草鞋才又紧又牢又光滑。”红军战士积累的草鞋经验,解决了长征途中的穿鞋问题,更将之带到北方,使得抗战时期草鞋传统在八路军中得以继续推展与发扬。1938 年 7 月,八路

33、军主力东渡黄河抗战后,留守兵团决定开展生产运动,要求在该年 9 月底前,做到全部战士能够打草鞋,除现用外,每人要存一双以上;尽量发动士兵做布鞋,在 11 月底做到全部自给,且要再多存一双以上。习惯与技能的养成往往与生活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士兵出身的地域差异便从各自所掌握的技能中反映出来:“南方人会打草鞋,北方人就不会;陕北人会打毛袜手套,其他人就不会;要做布鞋那更是困难。”对于一些实在无法掌握打草鞋本领的士兵,则通过与他人“换工”或互助的方式获取草鞋。留守兵团就涌现出一名年轻战士,半个月帮助他人打鞋 70 多双,“打到手上流血,还不愿停止”。在那时,“草鞋都是自己打成的,很少有人买它,也没有人卖

34、它”,帮助他人打草鞋也成为一种助人为乐的美德。自中共军队抵达晋陕地区后,在战士来源与生活习惯等方面开始北方化,官兵掌握打草鞋技能的必要性也逐渐减弱。太行第六军分区曾反映战士不会打草鞋,打出的鞋子松懈不耐穿。为此,1944 年,太行根据地成立七家草鞋厂,工人 320 名,月产草鞋 7320 双,每双质量可保证穿一个半月至两个月。部队每年还向群众发放材料和工资,约可代做草鞋 20 万双。随着抗日根据地建设的不断巩固,军需生产步入正轨,布鞋已可做到普遍供给,官兵仅需夏、秋两季穿着草鞋,且大部分65中共党史研究 潘世征:忆陈冬尧,第 45 页。高士龙:周副主席教我编草鞋,杨成武等:星火燎原全集 第 1

35、6 卷,解放军出版社,2009 年,第 248249 页。许祝旺:回忆赣东北被服厂,军需生产回忆录(19271949),解放军出版社,1990 年,第 17 页。朱明斤口述,朱性秀整理:父亲教红军编草鞋,半条被子的温暖:红军长征与汝城,中共党史出版社,2017 年,第 56 页。肖劲光:八路军留守兵团的生产运动(1939 年 1 月 15 日),后勤工作文献(2),第 100103 页。江地回忆录,1987 年印行,第 89 页。太行第六军分区一九四二年供给工作报告(1942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 第 5 册,第 354 页。华北敌后我军制鞋生产状况调查表(1944

36、年 7 月 28 日),军需生产历史文件资料(19271949),解放军出版社,1990 年,第 254 页。亦由工厂或群众代制,各种因素均使得打草鞋不再是从军的必备技能。待到解放战争时期,北方部队南下广西作战,布鞋供应不上时,军中南方籍士兵提议打草鞋,全班仅两人会打。班长只好将全班分成两组,由会打的人当组长,并要求包教包会。红军在南方时,主要利用柔软且有韧性的糯米稻草打草鞋。到了北方,因物产与地理环境的变化,草鞋制作原料也随之改变。在晋西北,用麻与碎布制作草鞋所费高昂,部队开始发动士兵利用漫山遍野的马兰草打制草鞋。有些连队每人打的草量不仅可做五双草鞋,还可将富余的马兰草送给造纸厂使用。用马兰

37、草做草鞋通常先将草晒干,用水浸泡后蒸制,再挑选长的草打成绳子,拧成三股打草鞋。马兰草有韧性,战时一双可穿十天至半个月,常时则能穿一个多月。而在太行山区,能用来打草鞋的草不多,士兵就改用麻做原料。又因山区石头多,麻鞋易破,士兵便在鞋底上缝两条带子做成新式草鞋。当草鞋原料无法就地获取时,部队只能花钱购买草、麻或直接从市场购买成品。红军时期,部队不设薪饷制度。条件好时,多发零用钱与草鞋费;条件差时,则少发或甚至不发。1932 年,中革军委规定废除草鞋费:“因零用费可包涵 含 买草鞋用,少发若干草鞋费,即可多发零用费也。”但此后各地根据自身情况,并未严格执行上述规定。例如,1932 年广东东江的红军、

38、常备赤卫队与游击队,每月发放伙食费 6 元、零用费 2 元、草鞋费 5 角。红一军团在龙岩、漳州两场战役中,就发给每名士兵草鞋费大洋 1 角。对于承担战时运输工作的工农群众,中共也会视情况发给草鞋费。1934 年 1 月 1 日,中革军委重新制定红军供给标准,再次明确零用费是发给全体指挥员、战斗员、工作员本人的零星使用之费(草鞋费在内),由军委按照经济状况临时决定发放。因零用费发放的不确定性,战士日常开销时常需要依靠各自家庭的帮助。彭德怀在致中央军委的一封信中谈到,在苏区扩大来的新战士有些带有二三十元或十余元钱,而外籍战士普遍带钱则在十元以下,且外籍战士的鞋子、草鞋还无法得到家庭的支援,条件很

39、是艰苦。1936 年 12 月,红军前敌总指挥752024 年第 1 期 赵有志:穿草鞋追垮白崇禧,邓华等:星火燎原全集 第 20 卷,解放军出版社,2009 年,第 368 页。红一方面军 1930 年至 1935 年的后勤工作片段,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第 2 册,第505 页。一二师二年来经济情况简报(1941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 第 4 册,金盾出版社,1992 年,第 108 页。理红、理京整理:高鲁日记,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266 页。郑文:延河曲,第 99、101 页。湘赣边区红军后勤状况(1929 年 2 月

40、25 日)、红军新四军的经济组织和医务、给养、筹款工作(1929 年 9 月 1日),后勤工作文献(1),第 24、28 页。中革军委关于各项费用的性质、数目及限制规定的训令(1932 年 1 月),后勤工作文献(1),第 116117 页。中共两广省委致中央及军委信 转呈东江军委给省委的报告(1932 年 1 月 31 日),广东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32 年 1 月9 月),1984 年印行,第 36 页。红一军团龙岩漳州两战役战斗经过报告(摘录)(1932 年 4 月 1 日30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第 2 册,第 22 页。中共针对长期随军承担运输和担架

41、工作的群众,每人每天发草鞋费大洋 1.5 角,每五天发放一次。短期运输员、担架员或由地方发动来就近运输伤病兵和战利品的短夫,20 天以下的不按日发草鞋费,但酌量发给运输中所需草鞋钱。受临时雇用的则根据当地情形,酌量发给草鞋费。至于苦工队,行军时每天可发草鞋费大洋 5 分,驻军时不发。1934 年时,为节省经费充裕前方,中革军委针对赤少队的运输问题则规定:“草鞋费或草鞋如超过十天以上的,兵站可酌量发给,在十天以内的须发动队员自备。”参见 中华苏维埃政府关于对担架员运输员的指导调动待遇等问题的命令(1932 年 9 月 17 日),后勤工作文献(1),第 173 页;中革军委总动员武装部、中央少队

42、总队部关于动员运输问题的训令(1934 年 4 月 23 日),后勤工作文献(1),第 328 页。中革军委关于重新规定红军供给标准的命令(1934 年 1 月 1 日),后勤工作文献(1),第 290 页。彭德怀致军委信(节录)(1934 年 4 月 1 日),后勤工作文献(1),第 321 页。部决定恢复发放鞋袜费,统一标准为每人每月大洋 5 角,若由公家发给鞋袜时,则照价扣除鞋款。自 1937 年 4 月起,中共军队全部取消鞋袜费,采用实物供给制。就草鞋而言,所需稻草可直接就地取材,所需之麻则可发动部队自行种植。120 师 359 旅警 1 旅就曾一年种麻 7000 亩,每亩产麻 10

43、斤,全年收获 7 万斤,除供给全旅打草鞋和制作绳子外,尚余 4.8 万斤。以 1941 年太行根据地物价计算,黄麻每斤 3.2 元,一双麻制草鞋需麻 12 两(一斤为 16 两,即 0.75 斤),每双需2.4 元。1942 年时,太行第六军分区每人全年发放草鞋、布鞋各四双,分别共需 15 元与 48 元。草鞋价格不足布鞋的 1/3,可谓物美价廉。活动于华中地区的新四军情况与八路军大体相似。1937 年时,华中麻价为每担 30 元(每担为100 斤),即每斤 0.3 元。至 1941 年时,麻价涨至每担 200 元,即每斤 2 元。若每双草鞋同样以需麻 12 两计算,则在华中每双麻制草鞋需费

44、1.5 元。1942 年至 1943 年,新四军由于受日军“扫荡”与国民党封锁影响,经济陷入困难。华中局针对各部队所处环境和斗争任务的不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生产要求,如在环境相对稳定的新四军军部、淮南二师、苏北淮海三师和淮北四师,部队每人种植青麻三斤,打草鞋两双。1944 年,华中局统一要求:“无论部队、机关、学校均须做到种青麻两斤,以便自给草鞋两双。”淮南军区通过计算得出,每百人单位需青麻 200 斤,只用一斗种子即可满足需求。若以最好的土地和肥料计,从下种到收获只需 21 个人工。由此可见,草鞋虽为军需物资中最细微者,但各部队都为此盘算了一本“草鞋经”。三、草鞋与妇女动员在中共军队中,虽然

45、士兵都被要求掌握打草鞋的技能,但行军作战无暇顾及的情况时有发生。在苏区时,为保证士兵的穿着需求,红军曾设有草鞋厂和草鞋连。例如,鄂西特委和鄂西五县联县政府在湖北石首桃花山漆家铺村,创办江右军红军草鞋厂,工人近 200 名,日产草鞋约 1500双。但草鞋属于易耗品,加之行军作战频繁,军中生产能力远不能满足士兵的消耗。因此,中共将最大的草鞋厂建在群众之中,通过发动群众制作,实现及时补充。基于女性的社会分工与特长,中共明确将草鞋制作任务分配给妇女群体,为红军供给草鞋成为这一时期苏区妇女的生活常态。起初,草鞋由部队依照所需直接向地方募集。1929 年,红四军曾请江西宁都县代筹草鞋袜子各85中共党史研究

46、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关于建立严格的供给工作制度,统一各项费用标准的训令(1936 年 12 月 4 日),后勤工作文献(1),第 550 页。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团关于发津贴费问题致彭德怀、任弼时电(1937 年 4 月 24 日),后勤工作文献(1),第567 页。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 第 8 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年,第 681 页。1941 年太行区夏服每件价格,军需生产历史文件资料(19271949),第 138 页。太行第六军分区一九四二年供给工作报告(1942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 第 5 册,第 350 页。抗战时期,由于各根据地物价与

47、流通货币的差异,此处对各地草鞋价格暂不作比较。参见金明:淮海区工作报告 在华中局扩大会议上的报告(1942 年 2 月),苏北抗日根据地,第 156 页。甄子明:新四军的供给工作,后勤工作回忆史料(1),第 232 页。华中局关于部队生产的补充指示(1944 年 4 月),安徽革命根据地财经史料选(一),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 358 页。最初,华中局规定的青麻种植产量为每人三斤。参见 华中局关于开展部队与机关生产运动的指示(1944年 4 月 1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 第 7 册,第 329 页。淮南军区政治部关于一九四四年生产节约任务的决定(1944 年

48、 2 月 25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 第 7 册,第 323 页。朱明斤口述,朱性秀整理:父亲教红军编草鞋,半条被子的温暖:红军长征与汝城,第 56 页。湘鄂西、湘鄂川黔苏区的军需生产,军需生产综述(19271949),解放军出版社,1990 年,第 76 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及湘赣苏区的军需生产,军需生产综述(19271949),第 49 页。7000 双。随后,中共党团组织加紧了对群众的宣传动员工作。尤其考虑到青年妇女的制作与生产能力,由各地青年团承担起发动青妇慰劳红军、制作草鞋的重要任务。自 1932 年 4 月起,各级苏区“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简称“妇改会”

49、)相继成立,慰劳红军成为该会的主要工作,而草鞋则是当时最急需募集的军需物资之一。截至该年 10 月,江西各县妇改会共为红军汇集布草鞋15137 双、麻草鞋 9904 双、布鞋 4194 双。1933 年 1 月底,红一方面军在前方作战正值寒冬,战士冻坏脚的情况频发。中央军委要求后方在冬闲时,动员群众多做草鞋、套鞋以供部队发放。2 月 8 日,苏区中央局指示在“三八”节前必须发动妇女群众制作草鞋、套鞋各 5 万双运往前方。7 月 5 日,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又在各地发起劳军运动,要求在“八一”前征集 5 万双草鞋、套鞋送给工人师与前方红军。对此,各地妇女积极响应,仅江西万载县就在一个月内为红军编制

50、草鞋 1 万多双。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全苏区再次发起大规模劳军运动,号召群众为红军制作 30 万双草鞋。劳军任务的分配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以行政命令发放任务,另一种是由各地干部自行认领。此次草鞋募集大致采用后一种方式。在 1933 年 10 月召开的江西省第二次党代表大会上,各县代表共认领 30 万双草鞋任务,具体情况如表 1 所示。表 1 江西省第二次党代表大会时各县承担草鞋慰劳数(单位:万双)县份数量县份数量县份数量县份数量县份数量赣县3.5公略3.5瑞金3兴国3胜利2广昌2雩都2博生1.5永丰1.5龙岗1.5万泰1杨殷1乐安0.9宜黄0.6新淦0.5南丰0.5石城0.5洛口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