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斑斓多元的河湟文化.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390182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4.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斑斓多元的河湟文化.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斑斓多元的河湟文化.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斑斓多元的河湟文化.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圆园23 冬季号阴文/滕晓天青海省境内诸多的地方文化,像高原的大山一样,壮丽多姿,哺育和影响着一代代高原人。但最广泛、最有影响且最有代表性的,窃以为是河湟文化。河湟文化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早在 圆 万至 猿 万年前,就有人类在青海居住,据古书载,最早的先民是“西戎”,传说是炎帝后裔。舜时,“窜三苗于三危”,一部分姜姓别种与土著居民融合,称为“羌”。羌人是兴起在甘、青等西部地区的最古老、最强大的部落之一,在华夏民族形成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传说中的许多英雄人物都是羌人。如炎帝就是羌人,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等融合为炎黄族。羌人与周王室联姻,推翻了殷王室,建立了周政权。羌人不但有繁荣的畜牧业,而且有过

2、先进的农业。在音乐方面,羌人最先制成羌笛并传入中原。羌人所吹篥传入中原,改用竹管做成,又成为唐宋时教坊的重要乐器。羌人还开创了陶器制作及药物、纺织等行业,在华夏文明史上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秦始皇于公元前 圆圆员 年统一六国后曾修筑长城,西阻羌人。汉武帝时,在霍去病指挥下,汉军进入湟水流域,修筑军事据点西平亭。汉宣帝时又在今西宁西郊镇海堡设临羌县,在今乐都老鸦城址设破羌县,湟水流域纳入汉帝国的郡县制体系。公元前 远员 年至前 远园 年,汉后将军赵充国平息羌乱后,在湟水流域屯田,垦荒两千顷,享名千古。东汉,西部都尉曹凤、护羌校尉侯霸奏请广设屯田,在今贵德县黄河北岸及今化隆群科、甘都一带屯田共 猿源

3、部。公元 员猿圆 年,护羌校尉马续、前任韩皓在湟水流域又增屯田 员园 部,大规模开发性生产劳动,修建一些较大的水利工程及交通设施。随之,铁器、冶炼、水磨、石碾也传入青海。三国时,青海东部归魏统治。公元 圆圆圆 年,魏筑西平郡,西宁首筑城垣。至东晋时,陇右、河西一带,先后建立了前凉(汉族)、后凉(氐族)、西秦(鲜卑族)、北凉(匈奴)、南凉(鲜卑族)等割据政权,程度不同地控制着青海东部地区。其中南凉在青海立国 员愿 年传 猿 君。公元猿员猿 年至 远远猿 年,鲜卑族慕容氏在青海建立了吐谷浑王国,其国运长达 猿缘园 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影响。从东晋到南北朝的几百年间,由于河西走廊割据政权林立,

4、战乱频仍,自汉以来的丝绸古道常被阻塞,吐谷浑却在很长历史时期内,保证了丝绸之路青海道的畅通。吐谷浑从事农业,种植小麦、大麦、豆类、蔓菁、蔬菜等。他们培育出的“龙驹”,品质绝优,“青海骢”是波斯马与当地马杂交后的新品种,这两种马外形俊秀、日行千里,常被作为贡品献给南朝和北朝,至唐时仍有很大影响。公元 缘愿怨 年,隋灭陈,结束了东晋十六国 圆苑园 多年的南北分立局面,建立起统一的三老赵宽碑文 化 视 野49 圆园23 冬季号封建政权。公元 远猿缘 年,李世民攻吐谷浑,唐先后立其子慕容顺、其孙诺曷钵为“西平郡王”。诺曷钵鼓励学习汉人的先进文化和先进技术,派人到长安学习、推广使用唐历,吐谷浑倾心内附,

5、成为唐附属国。公元 远远猿 年,吐蕃势力入青,结束了吐谷浑王国。公元 远员愿 年,唐朝建立,在青海东部置鄯州,管辖湟水(今乐都)、龙支(今民和古鄯镇)、鄯城(今西宁)猿 县;置廓州管辖广武(今化隆)、达化(今尖扎)、米川(今循化)猿 县。公元 远圆苑 年,唐太宗划全国为 员园 道,其中陇右道以鄯州为中心,辖今青海东部及甘肃西部地区。吐蕃人出自羌人,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并创造了吐蕃文字即今藏文的前身,他十分仰慕先进的中原文化。公元 远源园 年,松赞干布再次请婚,唐太宗许以宗室女文成公主。文成公主进藏时带了许多谷物种子和先进的农耕技术,促进了藏族地区农业的发展,酿酒、造纸、

6、冶金、农具制造、建筑、制陶、制墨等技术,也得以发展,开创了贸易交往“互市”的先河,主要有“缣马交易”和“茶马交易”,赤岭、丹噶尔、镇海堡、多巴、承风戍(今青海贵德县尕让乡千户庄)等互市之地,至今有贸易传统。10 世纪下半叶至 11 世纪,在甘青地区兴起了两个吐蕃地方政权,一个是六谷地区的潘罗支政权,另一个是河湟地区的唃厮啰政权,潘罗支政权不久即被西夏吞并,而唃厮啰政权在青海东部相传 代,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宋仁宗景祐元年即公元1034 年,唃厮啰迁青唐城,后又建临谷、宣威、宗哥和邈川 城,与中原进行茶马交易,河湟地区的经济、文化有了新发展。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 员员园源 年),宋改鄯州(即青唐城

7、)为西宁州,是西宁名称见于历史之始。第一任西宁知州赵隆在西宁引水灌田。公元 员圆圆苑 年,成吉思汗率军攻洮州、河州,继取西宁州等地,青海东部河湟地区纳入蒙古汗国的领地。员猿 世纪后,土族、回族、撒拉族陆续登上青海历史舞台,元明以来蒙古族又徙牧青海草原,多民族格局逐步形成并沿袭至今。公元 员猿远愿 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明朝。之后,进军甘肃、青海地区,这里的蒙古贵族和各族头人相继受明招抚,社会相对稳定,军屯、民屯、商屯皆取得成功,大量南京、两淮等地的汉族迁移到青海东部,垦荒种地、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发展,文化教育也得以发展。明太祖洪武五年(公元 员猿苑圆年),改西宁州为西宁卫并确立土司制度。洪

8、武三十年(公元 员猿怨苑年),设西宁、河州、洮州、甘州 源 个茶马司,西宁茶马司设在今城中区北大街,市易场所和纳马交茶都在镇海堡(今多巴镇通海村),清初而后,移至多巴。今遗存之西宁城垣为明初在青唐城基础上所筑,清康熙、乾隆年间加以修缮。明代西宁、碾伯(今乐都)等地修孔庙,办“儒学”“社学”。清代又在西宁、碾伯、大通、贵德、循化、湟源等地设书院,办学堂、私塾、官学。清雍正三年(公元 员苑圆缘 年),改西宁卫为西宁府,辖西宁、碾伯、大通三县,贵德、循化二厅,置有青海办事大臣驻西宁府。乾隆十年(公元 员苑源缘年),增设巴燕戎厅,道光九年(公元 1829 年)设丹噶尔厅。对蒙古族划分为 圆怨 族,对藏

9、族确定千户百户制度。公元 1911 年武昌起义,清朝灭亡。员怨员圆 年袁世凯政府任命马麒为西宁总兵。员怨员猿 年分别改丹噶尔厅、巴燕戎厅、贵德厅、循化厅为湟源县、化隆县、贵德县、循化县,连同西宁、大通、碾伯三县属西宁府管辖。员怨员源 年裁西宁府,改西宁兵备道为西宁道尹。员怨员缘 年北洋政府裁青海办事长官,改设“蒙番宣慰使”,后又改称“甘边宁海镇守使”,统辖青海全境。员怨圆愿 年 怨月 缘 日,南京国民政府议决,从甘肃省析置青海省,设民政、财政、建设、教育 源 厅。员园 月 员苑 日,议准孙连仲为省主席。员怨圆怨 年 员 月,正式建省,省治为西宁,马麒代省主席。员怨源怨 年 缘 月,国民党政府任

10、命西北军政副长官马步芳代理西北军文 化 视 野50 圆园23 冬季号政长官,苑 月,马步芳升任为西北军政长官,马继援为副长官,马氏家族的权力达到顶峰。苑 月底,人民解放军在陇东击败马继援部。愿月初,解放军横扫陇西,进军兰州。马家军凭借兰州城作垂死挣扎。愿月 员怨 日,解放军包围兰州。圆缘 日,解放军发起总攻,圆远 日攻克兰州。马步芳逃回西宁,圆苑 日与其兄马步青乘飞机败逃重庆。马继援从兰州逃回西宁,猿园 日乘飞机逃跑。至此,马氏家族在青海的军阀统治彻底覆灭。“人间正道是沧桑”。员怨源怨年 愿 月 圆愿 日,解放军挺进西宁,解放循化。怨 月 源 日,贺炳炎、廖汉生率第一兵团第一军,从甘肃永靖渡黄

11、河攻入民和、乐都,直指西宁。怨月 缘 日,第一兵团在王震司令员兼政委率领下,一举解放西宁。怨 月 苑日至 员园 日,两路大军会师西宁。员怨源怨 年 怨 月 愿 日,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下设民政、文教、卫生、财经等 愿 个处。同日,西宁市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各族人民欢欣鼓舞,向毛主席、朱总司令发致敬电。厚重的地方历史是河湟文化的依靠和根基,没有根基的文化,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有了历史的积淀,河湟文化才有了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才有了枝繁叶茂、百花吐艳的盛况。河湟文化占据了地理优势。青海省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西高东低,西北高中间低,境内高山连绵,河流纵横,湖泊棋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

12、,被誉为“江河源头”“中华水塔”。大部分地区海拔在 3000耀5000 米之间,巅峰不绝,地形多样,冬长夏短,气候冷凉。狭义的河湟地区却在省内占据了黄河上游、黄河支流湟水和大通河形成的三河间,海拔较低,地势相对平缓,气候湿润,是理想的人居之地。河湟文化就诞生在这优渥的地理空间,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优势,发展和延续了千百年,形成了厚重的文化优势。易经指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乎人文”就是观察人文,重视人文文化;“以化成天下”就是用文化去感化社会,实现社会的太平和谐。河湟文化在河湟地区,更好地发挥了以文化人的巨大作用,被人们所称道,载入了史册。河湟文化凸显了民族多元性。随着民族的产生

13、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青海大地上生息着汉、藏、回、土、撒拉、蒙古、东乡、保安、裕固等9 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而河湟文化以其宽阔的胸怀,博纳了多种多样的兄弟民族文化,展现出丰富多姿的民族特色。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这些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仔细分析,无不显示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紧密相连,谁也离不开谁的生存状态,实在是令人感动。可喜的是,这种独具特色的多元文化,囊括了兄弟民族的特色与民族个性,获得了兄弟民族共同的认同和

14、维护。河湟文化占据着人口优势。青海省是个高原省份,地广人稀。2022 年末至 2023 年初常住人口595 万人(第七次人口普查),河湟文化流布区即以三河间为主的农业区及其他半农半牧区的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 78%。这是个大概率,其实,文化的流布不是这样简单划分的。许多半农半牧区,同样是河湟文化的传播地。人们不分职业和民族,深深地热爱着绚丽多姿的河湟文化。可以说,省内的大多数人是河湟文化的热捧者和传播者。人是文化的最大支撑点,人多力量大,有了人气,任何文化都会充满生机,焕发出不可测估的能量,这种文化好比花木有了甘露的滋润,就会长成参天大树,散发不竭的芬芳。河湟文化有着众多的文化支撑。一种文化,

15、依靠其支撑点显现和延续,随着时代进步,不断获得发展。河湟地区的民间文化品种繁多,个性鲜明,历史悠久,获得这个地区多民族的认同和喜爱。这种现象既是文化优势,又是文化特色,在国内外地方文化史上,也是不多见的。代代沿袭的民俗文化。这是河湟文化浓墨重彩的篇章。河湟地区的传统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源头,渐行渐远的民俗事象积淀了这个地区传统文化的精髓,闪耀着不可多得的文化和文史价值,发掘、研究和传承,对于我们展示和继承传统,传承新形势下的民俗事象,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加强民族团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敬畏大自然,不在高山之巅和水边清泉旁小便;各种场合自觉给长辈和客人让座;山路上让人先行,上坡路帮人搡车;

16、不对女性动手;长辈说话不犟嘴;吃喝休息长幼有序;邻里和睦乐于相助;蒸馒头或走油锅时,要捏小面人和面老虎面向东方供在锅台上,意为感恩并让先人佑护;吃饭时遇客人,立即以新碗盛饭双手呈上;家里来客,倒茶与端馍须同时奉敬;敬给客人的茶碗和饭碗,要干净无裂口裂缝;亲戚留宿,要睡最烫的炕,铺最新最好的被褥;父母未睡,子女们不能先睡;吃饭夹菜,长者先动筷子;文 化 视 野51 圆园23 冬季号节庆时互送食物,酿酒时邻里欢聚,磨新面榨新油互相搭帮并邀请尝鲜等等,始终充满家人般的温馨。即或上坟时,先要分出面向东方焚烧的一沓纸点燃,意为不忘先人故乡。生活中,始终充满真诚友善,邻里之间,和谐和气贯穿,讲究生活有安祥

17、有乐趣。同时,在青海方言里,有一些古老的词汇也蕴含着较深的民俗含义,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一些人物和事物的表象或内涵,随着时代发展和人们语言习惯的变化,虽和现在的语境渐行渐远,但它们对于丰富河湟文化、彰显河湟文化特色,也有着特别的意义。多民族哺育的“花儿”文化。“花儿”是一种传唱在大西北广阔田野的民歌,它以爱情为主要内容,有着诸多艺术优势。根据联合国 2009 年的公布,“花儿”分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和六盘山“花儿”三大流派。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河湟“花儿”。河湟地区自明代诗人高弘成化年间(公元1465 年)在青海省民和县古鄯发现“花儿”已经唱红以来,传承至今,历史悠久;传唱民族众多,

18、省内9 个民族都在传唱,且有了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特征;曲令众多,青海省境内多种风格的曲令多达 245种,仅土族曲令和撒拉族曲令就分别达 10 种以上,民族特色鲜明,音乐旋律独特,被人们誉为“此曲只能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歌词容量宏大,有多种学科的研究价值,被称为民俗“小百科”。传唱领地不断扩大,出现了“一二三”的历史性巨变:一个理念,省内上下,基本树立了打造“花儿”品牌的理念。两个优势:传唱“花儿”的地区,占全省地级行政区划的 70%以上,传唱地区的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0%以上。三个突破:“花儿”会数量有突破,全省已达 100 处以上;传唱曲令数量有突破,同名和同名异曲的曲令已达 245

19、种;传唱的地域和时空有突破,除了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以外的所有行政区都有“花儿”传唱,出现了一年四季都有“花儿”传唱,随着网络进入千家万户的新气象。悠久古朴的儿歌文化。河湟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文化的熏陶,从儿歌就开始,句句稚嫩的儿歌,幼时就深深地印在孩童们纯洁的心灵里。襁褓中的婴儿,最初的感性认识,往往是从老奶奶们哄睡时的柔声细语中认识外界的。河湟地区的儿歌文化,以儿童语言,融调侃、耍笑、幽默于一体,寓教于乐,饶有风趣。其内容涵盖民俗、礼仪、历史等方面。城乡皆红的社火文化。社火以面广、点多、内容庞杂而著称,它的特点是大众性、普及性和娱乐性。在河湟地区广袤的地理空间,每逢春节的正月,到

20、处都有振奋人心的锣鼓声夹杂着令人兴奋的社火小曲,社火演员们描红画绿,伴随着二胡三弦和唢呐助威的民间音乐,踏着鼓点载歌载舞,把一年积攒的兴奋倾泻在河湟的天地之间。社火是一项群众性的娱乐活动,不分民族,不讲城乡,不管男女老少,是民间参与度最广、普及性最高、娱乐性最强的群体性文化活动,自明代初期由江南传入高原后一直常演常新,百看不厌。社火节目里既有汉族委婉的小唱,藏族踢踏甩袖的劲舞,还有回族细腻的表演,土族酣畅淋漓的安召,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多民族同喜同乐的河湟风情空前地洗涤着人们的心灵,感受着春满人间的欢乐。河湟社火中的佼佼者,当数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千户营高台和七里店灯阵。多姿多

21、彩的歌舞文化。青海省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占全省人口的 47%左右,许多民族歌舞颇具特色,让人过目不忘。“伊”,藏族原始歌曲,内容宽泛,歌词简单,曲调古朴,先民们根据歌曲铿锵的韵律发明了舞蹈,并在澜沧江、通天河两岸地区农业相对发达的囊谦县、称多县迅速传播。最初的伊舞是人们在婚嫁庆典和生产劳动之余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男女青年围着篝火,以舞传情,以歌达意,后来因其热烈欢快的特性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群众聚会时的大型演出。“卓”是舞、跳的意思,也称“锅文 化 视 野52 圆园23 冬季号文 化 视 野庄”,它是一种种类繁多、自娱性很强的民间舞蹈。原是藏族地区民间求神、敬神、请神的寺院舞蹈,后又从寺院流传到民间

22、,随着人口的流动和文化的交融,也传到了河湟地区,逐渐融入河湟文化,成为一枝炫目的艺术奇葩。土族安召为代表的歌舞,因其舞姿优美独特,歌声委婉动听,衣饰七彩灿烂,多在农家场院表演而在河湟文化中一枝独秀。撒拉族歌舞,动作舒缓,伴歌悠扬极为抒情,地方风味浓郁,和回族歌舞一样,是河湟文化艺术风味浓郁,吸人眼球的美丽花朵。河湟地区的蒙古族歌舞,既有草原长调的韵味,又有农家歌舞的质朴,歌声悠悠,踢声踏踏,别具一格,有着河湟文化不可或缺的艺术品位。这些民族歌舞,以各自的艺术优势,深刻表现着民族性的内涵,装扮着河湟文化的绚烂,演绎着河湟文化多元特质的内核。城乡的小唱和酒曲文化。在河湟地区乃至全省所有的农业区,都

23、有小唱和酒曲文化的印迹。小唱的受众广、品类繁、风格多,有舞动,有着因地制宜、有感而发、挥洒自如的随意性和普罗大众喜爱和随时参与的优势,无需化装,不用道具,可以随着小曲的音乐随意编词,随时扭唱,无论男女老少,跳动的队伍逐渐扩大,有很强的鼓动性和随意的娱乐性。在河湟地区,纯朴的老百姓往往会在酒后踢踏歌舞,吟唱酒曲,不欢不散。高原人爱酒,有着无酒不成宴和无酒不待客的传统习俗,受多民族习俗的影响,每到酒酣耳热之际,河湟地区人们会借着酒劲,欢唱富有民族特性的酒曲,动情而真诚地敬客,有时主客还会载歌载舞,尽情释放着平时隐藏在心中的多种情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地方特色的戏曲文化。地方戏曲有舞台演出和坐唱两

24、种。这里主要是以坐唱为主的西宁平弦和青海眉户。西宁平弦主要流行在西宁市和湟中、湟源、大通、平安等湟水流域,集中在城镇和近郊的农村传唱。坐唱平弦不需化装,唱词古朴典雅,道白也有不少文言,多为市民阶层和知识界所欣赏,很多剧目是城市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如白蛇传 西厢记 三国演义等,一些听众能配合演唱者同步推进故事情节的演绎,气氛融洽,同娱同乐,常常沉浸在委婉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地方民俗,民间多在喜婚丧葬邀请唱家入户坐唱,以增添喜气。丧事期间,只有喜丧在出殡前一晚上唱青海平弦。喜事期间,没有多少讲究。眉户在城市以坐唱为主,叫“越弦”,音乐和唱腔配合紧密。在农村,有舞台唱戏和坐唱两种。眉户戏传播于边远山区

25、,不少村庄的庄员就是眉户演员。过去,由于观众和听众的文化程度较低,其剧情的推进和唱词多是大众化和地方化,道白以白话为主,细节随意性较强,其间夹杂不少笑话,幽默风趣,让人喜不自禁,颇受欢迎。还有皮影戏,城乡皆流行,农村在农历二月二及其他农闲时候演出。皮影戏多在白布围起的银幕内坐唱,把式双手按剧情发展摆弄皮影人,做出各种动作,有条不紊地述说着每个出场人物的唱词或道白,两三个奏乐者按剧情卖力地或奏乐或击打锣鼓,演出的人虽少,演出中多有意识地加入当地的趣闻轶事,古今儿当当,倒也热闹非常。故而人们说它是“一口能说千家话,两手搬动百万兵”的非凡技艺。同仁土族的傩舞文化。傩舞,泛指河湟民间戴面具或化装而驱除

26、疫鬼的迎神会,不少地方的社火多有傩舞角色出现。同仁市年都乎、五屯村的古老傩舞“於菟”因传统悠久、内涵丰富而被人们所称道。於菟是古人对虎的称呼,这里的土族借用古代文化,将虎的形象引入傩舞,跳跃腾挪,注重节奏,将古老傩舞纳入民间驱邪、纳吉、祭祀。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日,为当地土族在山神庙祭山神的时候,以二郎神为神祇,巫师在铜锣声中吹奏海螺,手击单面羯鼓,祷告神灵,希冀邪恶远离。7 至 9 名裸露上身、赤脚绾着裤腿的青年男子,其面、胸、背、臂、腿等部位,皆用锅底黑灰或墨汁绘就虎头虎纹,顶着寒风在法师的带领下向二郎神跪拜祷告,庙祝给他们敬酒。於菟们借酒生力,随着锣鼓和有节奏的击打声,跳出虎豹的动作和气势

27、,等鞭炮响起或鸣枪后即变为纵队,边跳边舞,率领群众冲向村庄,不进家门而跳墙跃入人家,两手持刮白、长约 2 米的笔直树枝为道具,枝上粘贴着写有经文的纸条,挂着油饼,意在驱妖灭鬼、招吉纳祥;再进入各房各门,地毯式驱邪,如遇病人卧床,在其身上反复跳跃,以赶鬼驱邪,挨家挨户无有遗漏。法师在两个於菟的陪同下,站在村庄高处巡视,或巡游村庄各处,亦边跳边舞边敲鼓,以防魔鬼漏网。群众早就准备好发面烙饼,煮肉备酒,洗献果品,以敬於菟们光临家中吃鬼。之后,他们随着枪声列队复跳虎豹傩舞,飞速跑到村外河边,用刺骨的河水快速洗去所绘虎豹花纹,既洗去绘画纹路,更洗去全村的一切邪恶和不净。据说流行了近200 年,现已列入国

28、家级非遗名录。五屯的热贡艺术文化。热贡艺术,是黄河上游的支流隆务河53 圆园23 冬季号土族於菟张海麟摄文 化 视 野畔藏族民间绘画艺术。这里的五屯等五个自然村兴起的宗教绘画、雕塑等艺术自成流派,至 17 世纪中叶,成为职业画乡,出现了不少有影响的画家。它流向西藏、四川、敦煌和海外,又从其中的绘画艺术中博采众长,汲取艺术营养,逐步创造并形成了独具特色而品类众多的热贡流派。主要有彩绘、彩塑、图案、酥油花、堆绣、砖雕、石刻、木刻、建筑装饰等,其中绘画、雕塑和图案尤负盛名。绘画主要是壁画、唐卡(卷轴画)、木刻画,工笔重彩,单线平涂,烘染填色,亮丽醒目。雕塑包括泥塑、木刻、石刻、砖雕、酥油花等,造型丰

29、满而富有生气,图案多样而富于变化。同仁市被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009 年,热贡唐卡、格萨尔史诗、中国“花儿”等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大禹故里的治水文化。史记 六国年表说“禹出于西羌”。据文化学者鲍义志先生考证,西羌最活跃的地区就是如今的甘青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喇家遗址出土的巨型玉刀和黄河磬王这些远古时期的礼器和乐器,是至高无上的权力的象征,而大禹是华夏始祖,拥有与炎黄二帝相同的至高权力。史记 夏本纪 中有大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的记载,积石即为今喇家遗址附近的积石峡,大夏河流域包括此处黄河两岸是夏后氏成长之地。鲍义志先生认为,远古时代青藏高原上的羌戎文化异常辉煌灿烂,是中

30、华文化宝库里的一朵奇葩,甚至可以说是高原文明带动了东部文明的发展。确认大禹故里,打造大禹文化,可以极大地拓展和深化青海省的文化内涵。这些论点,论述有据,大禹文化,早就成为河湟文化的 一 个 内涵。大禹故里的治水文化其实是河湟文化的一个 重 要 内容。伴随季节的浪山文化。浪山是河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浪山,其特点是随时而动,随着季节的变换而不断更新着游览的内容,久而久之,有了浓郁的河湟文化的色彩。春季草芽探头,水流变清,播种结束,人们便扶老携幼,在野外阳洼温暖处山水之间出游,感受大自然怀抱的温暖。一般会自带肉食和鲜美的葱饼,就着随带的暖壶里滚烫的熬茶或奶茶,细嚼慢咽,再时不时地抿一口热酒,体味着

31、春回大地的舒畅。炎热的夏季,也有了庄稼活的几天清闲,意味着浪山高潮的迭起。亲朋好友相约,选择花红柳绿的地方安营扎寨,支锅安灶,宰活羊再现煮手抓,就香菜葱末喝鲜美的羊肉汤,再品美酒话桑麻,胸宽心乐,那种将自己融入青山绿水的感觉,无以言表,唯有避开长辈,漫一声醉人的“花儿”,男女把酒言欢,有一种“阳世上我来了”的美感。转眼之间秋季来到,望着即将收割的泛黄的沉甸甸的麦穗,庄稼人会忙里偷闲,相约至亲好友,牵一只活羊,抱几个西瓜,在地头平缓处扎个帐篷,在塄坎上挖个锅灶,再一次喝着自酿的酩馏酒,哼着惬意的小曲儿,品美食望美景的小聚,再大家动手揪一锅白花花的面片,朵颐着大锅饭的快乐,展示着老百姓的满足。秋收

32、已过,寒气到来。冬季的人们浪山,又有了新去处。人们去寺院登高赏景,和道主隔窗品茗赏雪,享受着“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情趣,这是江南人难得一见的高雅。遍地生辉的庄廓文化。它辉映着河湟文化,也是一杯浓烈的乡愁酒,真实记载了河湟地区在一个特定时期的生活场景和活动流程,这种文化印痕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记忆深处,具有无可替代的史料价值。新打的庄廓十八板,旧时,河湟地区的一片片土庄廓,或沿山势次第坐落在一弯弯山洼洼里,或沿河边排列,掩映在丛丛绿荫中。炊烟袅袅,鸡鸣犬吠,花红柳绿,牛羊哞咩,土庄廓成为高原田园风光的独特画卷,别有情趣。夯筑之前,先要优选宅基地,依山傍水,注重前有流水所凭,后有大山所依,意为

33、福寿双全,富有人脉,子孙兴旺。民间讲究庄廓形正、墙高、规矩。庄廓墙高约 4.5 米。打墙是重体力活,旧时全凭面食,谓之“土工土工,一天五顿”。打墙工们开心地唱着:“馒头蒸大,白面汤擀下,土工吃头大,主人嫑害怕。”墙大工操心墙体质量,不断用夯歌提醒大家:“土和匀,墙踩平,夯用力,墙打成。”人们如不满主人的吝啬,就会发出善意的戏谑:“阿大黑,阿妈54 圆园23 冬季号刘 鹏摄文 化 视 野黑,你的娃娃一挂黑。”新庄廓在即将合龙的墙角下,设香案,献供盘,盘内放置馒头、茶、酒、糖果等。宅主三拜九叩,燃烛点香,奠茶酹酒,再将馒头两个、酵面一团、十全大补药一服、硬币数枚置于待筑墙中心,用意是平安、大发、温

34、饱、长久。庄廓形状要方正,宛若衙门官印,称为“一颗印庄廓”,视为上品。庄廓院讲究宁穷人不穷门,择吉日吉时按阴阳先生用罗盘测定的方位和高低而开新门。面积和四角确定后,在阴阳先生的反复勘定和主持下,进而在垣中央确定“中宫”。民间以为这是家中土神的居所,庄廓竣工后必先选吉日隆重安放宝瓶。青海是多民族聚居区,庄廓文化大同小异,多元文化融合。正房的深度较深,堂屋修有佛龛,供奉佛像,主人点灯、诵经;厨房内锅头连炕较为多见;部分地区的院内布局为正方形,左右侧房较窄;屋内家具,大多相同,炕桌两面可铺长条形坐毯,以供坐人品茗饮酒,闲话桑麻。庄廓院的房屋长啥样?过去有条件的人家,喜欢用青海云杉盖房,其特点是松香氤

35、氲,保暖舒适,俗称“本山木”。没条件的多用本地杨木或其他木料。豪华的有“二架七檩”。若盖三间房,其格局为双梁双扣,在大梁顶重设两墩,墩上再置两架梁和随梁,两架梁顶的中心再设大墩,两面各有三个墩,共七个墩、七组檩,前后扎梁及工架梁头刻有“猫儿头”。檩条中间有扎口板,大梁四根,随梁四根,两架梁八根,扯前二十一根,扎梁十六根。柱子设前檐柱、金柱、后金柱、后檐柱。每根柱子有牙口,立在柱顶石上。扎口板四路,共三十二片。门为四扇格子门,窗子是有名堂的花窗,称“五福寿”“金砖地”等,样式有全推全挂、半推半挂,不能推挂的下半扇叫“眼窗”,上可蒙纱或安玻璃。房子前檐、房门、门楣均雕花刻图,形象生动,各有说头,显

36、得气派、华贵、大方。殷实人家有“大墩五檩”,其为砖木结构的起脊平房。土木结构的“对儿木”,是一种多见于民族杂居地区的平房。三间房一般有双梁、双檩、双扎梁而得名。还有简单实惠的“平顶房”。易建易修,易改易用,较为多见。平民百姓多是“土过梁”,是较简易的土木结构住房。若修三间房,只需两根金柱,两根后山柱,两架梁,四五根檩条架在土墙上,两侧的跨墙多功能,墙、柱并用,每间的檩条上架十几根椽子,铺“沓子”、上房泥、碾房顶等工序皆同“平顶房”建法。四合院中有主宾,门与房有主宾。民间以为,四合院中的门与房有主宾,居住老与少有主宾,宾主相和,家道昌盛。四合院中,北房是主房,住老人等长辈;东西房次之,住小辈;最

37、后是南房。每住新居或长期不住的房屋要入住时,还要“打醋炭”(捡白水石、犁铧碎片烧红后,再撒入艾叶、花椒,猛倒入陈醋,以蒸汽逐间熏转以消毒)。改革开放后,土庄廓内的厕所多修在院外,卫生、美观。人们钟情的庄廓院,夏季就像是五颜六色花海中的航船。一般人家的“中宫”都修在当院的花园里,气候适宜时,百花争妍,万紫千红,令人心旷神怡。庄廓院的打泥炕文化。打泥炕,又叫大泥炕,是河湟地区庄稼人离不开的睡觉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有了打泥炕,四合院里尕日子的那种温馨、古朴和惬意,就像是喂了蜜糖,甜甜蜜蜜,安安稳稳。朴素质优的打泥炕,用料不多,石板、泥巴、炕土、碎草、马粪,仅此而已。打泥炕是生活的港湾,它给人的却是无尽

38、的温暖,炕土又是肥料,炕洞里可烧烤,热炕还是女人们坐月子最好的处所,不会落下疾病,还有助于治疗关节炎、风湿病等,真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过去,农村不少人家铺不起好的铺盖,打泥炕上连块毛毡都没有,但热爱生活的人们,却把打泥炕擦得溜光。来了客人,也不让脱鞋,“没铺没盖的土炕炕,叫客脱鞋了不顺当”。老人、长辈或客人,自然坐在炕脑里,叫“上炕里”,是上座。主人则陪坐在炕沿上,宾主或狗蹲,或盘坐,吸着老旱烟,喝着酽茯茶,见55 圆园23 冬季号文 化 视 野面不客套,说话无拘束,大嗓门说笑,大粗碗吃饭,嘻嘻哈哈,亲如家人。难忘的烧野灰文化。过去,青海省境内的河湟地区,山地众多,一些山地肥力不足,烧野

39、灰就成为了山乡人家广辟肥源,希冀增产的一个举措。烧野灰,同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厚重的文史价值。随着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以及无机肥的使用,烧野灰这项农事活动已成为山乡逝去的一个剪影。烧野灰在山区进行,先选好准备施肥的耕地,再在它相邻相近的塄坎上踩挖原始的荒草地,叫挖“地坨”。地坨就是将草皮连土整体踩挖成一尺见方的大土块,翻过后以便于晒干。一般在秋收后晴天去踩挖。为了踩挖方便,农户专门打制了一种刃尖、面窄、背厚的踩灰锨。踩挖时,又在脚底缚以长短宽窄适宜的木制踏板,以便用力。为使踩挖省力而高效,往往由两人对角同时踩挖,按呼喊声一起用力,下挖到约一尺深浅,将挖下去的大土块连草带土约一尺见方,两人从对

40、角合力翻过,草皮在下,根土朝上,在秋日下风吹日晒,里外干透。在一些脑山地区,没有宽阔的塄坎或山野地可挖,聪明的人们则把群牛赶到潮湿的耕地里,集中到一个地块反复驱赶、反复践踏,踩实后,再在这个地方像浅山踩挖野灰一样挖“地坨”,翻晒使之干透,再烧野灰。当年的“脑山人”,自有过人的智慧,没有草塄坎,他们照样会烧出像模像样的野灰来。其程序基本和浅山相同。烧野灰是一项劳动强度大的农活,但农人们依然乐观向上。烧灰要有干透的牛粪块叫粪片,这是有效引燃土灰的必须。平时就要选择通风处或向阳处把牛粪单独捡好晒成半干堆起,还要防腐变质。待夏季天热后,挑空地堆置并以水泡,牛粪成稠泥状后再用铁锨反复调匀,待稍干时,将和

41、好的湿牛粪放入可卸开如打土块的长方形木框内,在其底下垫平展的石板,人就光脚站在放入木框内的牛粪上,反复踩踏调和好的牛粪,使其进一步黏连瓷实而有棱有角,形如规矩的土块状,然后连框带粪斜端到空地上放平,轻轻卸去木框,成形的粪块会单独落在地面,晒干即成。一些半农半牧区,人们索性将羊圈里的羊粪原地常年积攒,由羊自然地把羊粪踩实,再拿镢头成块刨挖,搬出垒放风干或晒干,叫“羊板粪”,和牛粪一样用以烧灰。烧灰要选时节。头年秋后挖灰使土块晒干,来年农历二月二前后,阳气上升时节,先根据地势和风向,从低往高开始垒灰,将大土块抬垒成半个长方形的边墙叫火墙,使其短边在下坡和下风处,高约一米,并视情况留有便于风吹的若干

42、火门。然后在火门内有序垒放土块、柴火、粪块,再依火门和粪块将土块呈纵向使草皮两两相对垒放,使之便于燃烧,再逐渐向后向高坡处依次垒接,火道相通,虚实相间。又在其上有空隙地垒放稍小的干土块,从下往上,从大到小,既不堵死火路,又能压迫火焰使其向上或向后自然延伸。这叫“抬灰”或“垒灰”。这个活须是有经验的把式抬垒或指导。点灰是烧灰的关键,抬灰、垒灰到边墙的长度过半时,就开始点火。点灰之前,当然要用心垒放燃料。待火点着后,火苗会顺着火道从下往上或从前向后快速延伸。此时,人们须不择时机地将剩余的干土碎块轻轻覆盖在垒好的灰土顶部,一是防止火势过快而未烧透土块,二是捂压住火苗,使其按指定火道缓缓延伸,使整个长

43、方形边墙内的干土块互相烘热烧着。点灰成功后,烟雾会轻轻笼罩在覆盖了灰土顶部的干土层上,人们蹲下身子就会看见野灰上呼呼闪动的热气,同时散发着浓浓的灰土香味。这时,烧灰的人们虽然灰头土脸,十分疲惫,心里却非常得意,一脸的成就感。他们聚坐在灰墙旁,说说笑笑,抽烟喝茶,那神情绝不亚于天才艺术家欣赏得意之作时的惬意。青海省虽然自然生态脆弱,但同时有着“三个最大”的省情,这就是: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这既是我们的薄弱环节,也是我们奋发图强,激发活力,极大地拓展和深化包括河湟文化在内的青海省文化内涵,治理生态,体现生态文化价值,极大提高全省各族人民的责任感和自豪感的重要抓手,借助于河湟文化平台让以文化人的功能空前发挥到极致。56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