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党的民族工作与中华民族大团结:历史及经验.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389806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1.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党的民族工作与中华民族大团结:历史及经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党的民族工作与中华民族大团结:历史及经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党的民族工作与中华民族大团结:历史及经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02024 年 第 2 期党的民族工作与中华民族大团结:历史及经验 王延中1,吴丹丹2,王琦3(1,3.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081;2.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摘要:中国共产党和党的历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中华民族大团结,历来将其作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尤其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增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主要举措是开展民族制度建设,以构筑制度保障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新中国成立后,围绕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各项任务,党把民族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将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基本原则之一,将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作为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进一步

2、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局面的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方位,从实现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最高利益的角度,赋予了中华民族大团结新的时代内涵和目标要求。纵观党的百年历程,始终强调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这条主线是党推进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主要经验,这为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启示。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中华民族大团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19(2024)02-0040-16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1 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

3、在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必须继续“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他强调:“中华民族大团结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这不仅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更是为新时代做好党的统战和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收文日期:2024-02-19基金项目: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 2022 年度课题“中华儿女大团结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中国社会

4、科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关系研究”作者简介:王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吴丹丹,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王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 年 7 月 1 日),人民日报2021 年 7 月 2 日,第 2 版。?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求是2024 年第 3 期。统一战线 党的民族工作与中华民族大团结:历史及经验 2024 年 第 2 期41一、中华民族大团结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条件民族复兴一般是指一个民族

5、的重新崛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指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内外交困的苦难中奋发图强、不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近代以来遭受的种种劫难没有打垮中华民族。恰恰相反,作为创造了伟大古代文明、文明传统一直连绵未断的伟大民族,人民大众和仁人志士为了拯救民族危亡没有放弃,而是一次次地艰难求索与奋起反抗。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始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

6、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绘就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美画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中国人民是最坚实的依托和最基本的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最根本的政治保证,中华民族大团结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

7、的共同目标。”?中国共产党和党的历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中华民族大团结,历来将其作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尤其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把国内 56 个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视作各民族的生命线,把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视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依靠力量。之所以有这样的深刻认识,就是因为海内外中华女儿都有共同的“根”“魂”“梦”,即“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共同的根让我们紧密相连,共同的魂让我们心心相印,共同的梦让我们同心同德。”?二、中华民族大团结与中

8、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近代以来,世界进入了“民族国家”?时代。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也在清朝开始从传统的?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 年 7 月 1 日),人民日报2021 年 7 月 2 日,第 2 版。?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第 2、62 页。?习近平:在二二二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2 年 1 月 31 日,第 1 版。?习近平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强调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人民日报 2015 年 10 月 1 日,第 1 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1 卷,北京:外文出版

9、社,2014 年,第 63 页。?民族国家,亦称为“国族国家”,是指由国族(Nation)形成的国家(State)。它作为一种政体类型,是指国内绝大多数人群和公民个人都保有同一认同(对国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民族认同乃至文化认同)。最纯粹的民族国家是指所谓的单一民族国家,即所有公民共享一个“民族”(国族)的同一价值、历史、文化,甚至语言。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422024 年 第 2 期天下体系向现代国家体系和“民族国家”转型。从清朝与沙俄签订近代意义上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开始,中国逐步纳入以欧美国家为先导确定的“国际法”体系,从过去自诩为“王天下”的“中央之国”变成了以国际条约为遵循的主权国家。

10、与此同时,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陆地边界逐步确立,传统的“天下王朝”的疆域逐步被各种国际条约边界所界定。学界一些学者把清朝签署 尼布楚条约作为这个转变的开始。?中国自进入近代以来,即 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由于清朝政治日益腐败,内忧外患不断,国力日益衰微,无法有效捍卫国家主权安全。伴随着外国列强侵略的不断加剧,中国国家主权和安全权益逐步丧失,特别是在每一次对外战争失败之后,不得不靠割地赔款、出让国家主权获取暂时的喘息。以各种条约划定的疆域为例,从中英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与九龙半岛开始,到 1911 年清朝灭亡,外国列强从中国掠取了近 1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沙俄有 153 万平方公

11、里,日本有近 8 万平方公里。清政府灭亡,随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也都无法有效保卫国家领土和主权。“二战”后期蒙古国(外蒙古及布里亚特)的独立,又使中国丧失了约 180 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导致中国的疆域从清朝中叶的“海棠叶”版图转变为现在的“公鸡”版图。当腐朽的统治者在外部压力下,通过向外国列强割让领土与国家主权试图获得苟延残喘的时候,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维护国家主权和权益。从晚清时期的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到民国时期的护国运动、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终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

12、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在亚洲与欧洲的其他封建“帝国”土崩瓦解、帝国内各个民族纷纷建立“民族国家”的时候,虽然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面临着政权丧失、国土沦丧的巨大压力,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庞大国家”基本保留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或者说文明古国发展史的一个独特案例。其背后的原因固然可以分析出很多种,但是中华大地上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存在,不得不说是其中最

13、值得重视和珍视的根本原因。尽管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了数千年,但是直到中国进入近代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之后,中国由“天下观”之下的“中央之国”转变为国际体系的一员,中华民族才逐步觉醒。1902 年,梁启超最早提出并运用“中华民族”的中文一词,是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的一个重要标志。费孝通在一篇著名的研究论文中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李大龙认为,从王朝国家到主权国家的视角审视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康熙二十八年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是一个转折点,之前的中国疆域“有疆无界”,即没有明确“

14、国界线”的“传统国家”状态;该条约签订之后,清朝统治下的“天下”开始有了明确的、国际法所承认的具有主权国家特点的“国界”。参见李大龙:中国疆域诠释视角:从王朝国家到主权国家,中国社会科学2020 年第 7 期。?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 年 7 月 1 日),人民日报2021 年 7 月 2 日,第 2 版。党的民族工作与中华民族大团结:历史及经验 2024 年 第 2 期43历史过程所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

15、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的过程中,人民群众进行了坚决的殊死反抗。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 1901 年 1 月给德国皇帝的奏议中提出,由于列强已经攻陷北京,现在是列强瓜分中国的大好时机。但是,他在分析相关情况后又提出了无法完全瓜分中国的理由:“中国领土之内,共有人口四万万,同属一个种族,并且不以宗教信仰而分裂。更有神明华胄之自尊思想充满脑中。”“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更加以具备出人意外之勤俭巧慧诸性。”“至于

16、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消失。”在这种背景下,他得出结论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之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属下策。”?瓦德西的感叹说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整体。中华民族所拥有的巨大人口规模,自尊自强、勤劳勇敢以及不怕奋斗牺牲的精神,是外国列强在中国最衰弱的时候也无法瓜分、更无法吞并中国的重要因素。辛亥革命推翻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和绵延数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时的中华民国已经不是孙中山早期立志建立的“汉族共和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而是中华大地上各民族统一(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共和国。中华民国的成立不能马上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

17、状况,中国依然是列强侵略的对象。在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军阀连年混战,政治黑暗,经济凋敝,自然灾害频仍,人民生活十分艰难。与此同时,列强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图谋不断扩大,从逼迫袁世凯签署“二十一条”到巴黎和会掠取战败国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再到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步步紧逼,直至 1937 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占领民国首都南京,实施了疯狂的南京大屠杀,试图磨灭中华民族的反抗意志,灭亡乃至吞并中国,独霸亚洲。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侵略乃至灭亡中国的战略,唤醒了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民族自觉”,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国共两党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掀起了“全民族抗战”的热潮。这里的“全民族”就是指“团

18、结统一的中华民族”。这时的“中华民族”不仅仅是指“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而且包含了“苗瑶彝壮”等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应当指出,已经觉醒的中华民族不仅包括居住在中华大地上的中国人,也包括了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他们也是抗日救国的重要力量。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大敌当前,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成为中国取得抗日战争全面胜利?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1989 年第 4 期。?习近平: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人民日报 2019 年 9 月 28 日,第 1 版。?1900 年,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俄国、英国、美国、奥匈帝国

19、等八个帝国发动侵华战争,8 月北京沦陷。1901 年 7 月,奕劻、李鸿章代表清朝廷与英、美、德、法、俄、日、意、奥、西、荷、比 11 国公使在最后议定书(即辛丑条约)上签字。该条约规定:中国赔款价息合计 9.8 亿两白银(详情为赔偿 4.5 亿白银,人均 1 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外国的运动;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人民负担最沉重的不平等条约之一,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北京师范

20、大学历史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第 108110 页。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442024 年 第 2 期以及近代以来反对外国列强侵略斗争最终胜利的根本力量。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允许蒙、回、藏、苗、瑶、夷、番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之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1934 年,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在关于苗瑶民族工作的指示中首次提到了瑶族内部民族意识的凝聚,并称之为“民族团结”。?在此之前,中国共产党人已对此进行了有效探索。中国共产党以“中华民族的大联合”为目标,发动了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联合战线运动,逐步实现了

21、对占人口大多数的民众的组织与动员,开启了对少数民族自觉进程的引导。?1919 年,毛泽东便在湘江评论上发表长篇论文民众的大联合。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首先提出了“民众大联合”,阐释了民众大联合的理论依据和必要性,并最后提出了“中华民族大联合”。这篇文章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开篇之作,也是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民族团结思想的较为系统性的思考。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前提和基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将民族平等纳入党的纲领。1921 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了第一个党的纲领,明确规定:“不分性别、不分民族,均可接收为党员。”这个规定首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观,允许各族民众入党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革

22、命的开始。?受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影响,1922 年,党的二大宣言提出赋予少数民族“自治”权?。1925 年,党的四大明确了无产阶级在民族运动中的地位与目的。党的四大通过的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决议案指出,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族运动包含“以拥护自己民族光荣的名义压迫较弱小的民族”,如“以大中华民族口号同化蒙、藏等藩属”;无产阶级应该参加民族革命运动并推动其发展为民族解放运动,以取得“全民族的解放”。?1928 年,党的六大指出:“统一中国,承认民族自决权。”?1934 年 1 月,中央苏区公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第十四条规定:“蒙古,回,藏,苗,黎,高丽人等凡是居住在中国的地域,他们有完全自决

23、权。”?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还处于萌芽时期,主要观点受共产国际和苏联民族理论的影响很深。但是,上述主张也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的深刻认识,即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民族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革命离不开少数民族,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运动也必须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完成。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早期探索。1934 年 10 月,中国共产党开始了长征。万里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民族地区,对我国的民族状况有了实质性的认知,对多民族的中国如何在推进民族自决权的同时保持国家的统一与完整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民族自决权”转向“民族自治”主张,开始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

24、初步实践,也为提出我党自己的民族理论奠定了初步的实践基础。中国共产?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921.71949.9),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年,第 595 页。?陈建樾:激荡与互动: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的提出与清晰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 年第 2 期。?张少春:“中华民族的大联合”中共推动民族团结的早期探索,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2 期。?马荣: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大团结做出的历史性贡献,西部学刊2020 年 11 月上半月刊。?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921.71949.9),第 18 页。?中共

25、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 1949)第 1 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年,第 216、221 页。?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921.71949.9),第 86 页。?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921.71949.9),第 209 页。党的民族工作与中华民族大团结:历史及经验 2024 年 第 2 期45党在与苗、壮、土家、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的交往中尊重各民族文化习俗,并留下了“实行民族自治,番、回族有自己管理自己的自由!”“彝民起来自己管理自己的事”等口号。?1936 年,毛泽东指出:“凡属回民占少数的区域,亦以区乡村为单位,在

26、民族平等的原则上,回民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建立回民自治的政府。”?长征之后,中国共产党成立“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专门负责调查和研究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现状。1936 年 10 月,党中央批准在宁夏南部山区成立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这是我党领导建立民族自治政权的最早实践。1937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防止日本帝国主义利用回族和蒙古族进行民族分裂活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系统地研究了国内少数民族问题并积极开展少数民族工作。1937 年,中共中央关于内蒙古工作给少数民族委员会的信中进一步指出:“在目前宣传蒙人的独立或分裂,甚至与汉族的统治者

27、对立,这是非常不妥当的。而且会给日本以便利。”?时任中宣部副部长杨松 1938 年发表了论民族 论资本主义时代民族运动与民族问题 论帝国主义时代民族运动与民族问题三篇文章,分析了中华民族的性质和内部结构,并根据世界革命形势的发展提出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与前途。?毛泽东 1938 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强调:“我们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但是国内各个党派各个阶级的,而且是国内各个民族的允许蒙、回、藏、苗、瑶、夷、番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之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1938 年、1939 年毛泽东分别发表了论新阶段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阐释了中华民族

28、是各民族互帮互助的民族平等关系。回回民族问题 和 蒙古民族问题 是中国共产党研究民族问题的代表作品,从学理上确认了在多民族国家中实行民族平等的两个重要原则,一是少数民族在聚居的地方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的权利,二是少数民族必须在国家认同问题上毫不动摇。?解放战争时期,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尊重少数民族基本权利,团结国内各民族共同建立新中国是首要目标。1946 年 2 月 18 日,中国共产党首次明确指出“不应提出独立自决口号”?,主张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同年4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内蒙古自治运动统一会议,以“民族区域自治”的方式统一了东西内蒙古。1947 年 5 月,内蒙古自治政府宣

29、告成立,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宣言郑重宣告,内蒙古自治政府是内蒙古民族各阶层联合内蒙古区域内各民族,实行高度区域性自治的地方民主联合政府,并非独立自治政府。这为我党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树立了光辉典范。?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921.71949.9),第 487 页。?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921.71949.9),第 367 页。?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921.71949.9),第 451 页。?陈建樾:激荡与互动: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的提出与清晰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30、)2017 年第 2 期。?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921.71949.9),第 595 页。?华涛: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思路及其当代意义关于长征及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发展的研究,民族研究2016 年第 5 期。?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921.71949.9),第 1000 页。?郭雷庆、李新:中国共产党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的实践路径:百年演进与迭代升级,统一战线学研究2023 年第 2 期。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462024 年 第 2 期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地位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认了中华人

31、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强调要“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明确“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形式,确立了新中国民族理论、政策和实践工作的基本框架,奠定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制度基础。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增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主要举措是开展民族工作制度建设,以构筑制度保障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由“民族自决”转向“民族自治”的阶段,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在民族自治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创

32、造了符合我国民族实际状况的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相结合的制度举措。正是由于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方针,中国共产党超越了历史上任何统治阶级在民族问题上共有的局限,破除了国际民族主义的影响,建立了统一、平等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增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举措为实现民族独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也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方针奠定了基础。三、新中国民族工作与中华民族大团结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团结起来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目标。围绕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各项任务,党把民族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将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基本原则之一,将

33、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作为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缩小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不仅形成、发展并巩固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还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局面的形成。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华民族大团结为国家发展和各民族共同进步凝聚起了磅礴力量,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各方面成果持续丰富拓展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内涵。(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中华民族大团结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发挥临时宪法功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 50 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反

34、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我国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纳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法律法规?,并将民族团结思想付诸实践。新中国成立后解决历史遗留的民族问题、消除民族隔阂、加强民族的交往与联系成为民族工作的重点。?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921.71949.9),第 1290 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1 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年,第 12 页。?何叔涛:新中国 60 年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年第 5 期。

35、党的民族工作与中华民族大团结:历史及经验 2024 年 第 2 期47为消除旧中国长期存在的民族之间的隔阂,支持党在民族地区采取的各项政策,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决定组织中央民族访问团深入各民族地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传达党中央对各族人民的关怀和慰问。从 1950 年 7 月到 1952 年年底,中央政府陆续派出了西南、西北、中南、东北 4 个访问团。访问团历时数月,行程数万里,足迹几乎遍及除西藏以外的全国所有少数民族地区,向少数民族群众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了解他们的疾苦和要求,征求他们对民族工作的意见,并带给他们所急需的药品、医疗手术及大量生活用品。这次访问活动对于扩大党在少数民族地

36、区的群众基础和政策影响,加强和改进党和政府的民族工作,增进民族团结,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少数民族集中聚居的地区广泛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确保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在民族识别开展期间同步进行消除民族歧视、赋予少数民族合理政治权利的工作。我国先后发布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 关于今后在行文中和书报杂志里一律不用“满清”的称谓的通知等,整治民族歧视问题,为加强民族团结奠定基础。深入开展民族地区的广泛调查和民族识别工作。为充分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的落实,中央政府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历史语言和社会文化调查。从 1950

37、年全国各地提出的 400 多个族别称谓中进行甄别和民族识别工作,“能基本上划清哪些要识别的单位是汉族的一部分,哪些是少数民族,如果是少数民族,他们是单一民族还是某一民族的一部分”?。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到 70 年代末,逐步确立了全国 56 个民族的民族分布,确立了 55 个少数民族的名称,从国家层面解决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名称混乱现象。民族识别不仅是体现民族平等的工作,也为开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托,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一项基础性的民族工作。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政治上赋予各民族尤其是集中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权利。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解决国内民族

38、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探索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取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的“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的规定,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不少地区分别建立了各种民族自治机关。截止到 1959 年年底,全国共建立了 4 个自治区、1 个自治区筹备委员会、29 个自治州、54 个自治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了广泛的实施。1965 年 9 月 1 日,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5 个自治区、29 个自治州和 54 个自治县(旗)的建立,奠定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除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外,这一时期的民族工作还重视散杂居少数民族权利

39、的落实,规定在各民族杂居地区的政权机关中,各民族都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在保障国家统一的前提下为少数民族提供了享有平等地位和实施平等权利的制度保障,有利于少数民族聚居区按照自己的特点去进行经济文化建设、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的地方性事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成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为解决各民族加快发展的难题,党和国家实施倾斜化的民族干部政策,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费孝通: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80 年第 1 期。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482024 年 第 2 期部,将其作为引领民族地方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骨干,特别是在疏通、引导和化解各民族群众之间的利益纠纷与矛

40、盾冲突方面,民族干部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颁布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创办民族院校,在中央党校设立民族班,部分重点高校、大专开设民族预科班,全方位提高民族干部的文化水平和治理能力,充分保障少数民族权利的落实。实施民主改革,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民主改革是以土地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社会变革,其目的在于废除各种特权和压迫、剥削关系,建立平等、互助的新型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社会主义改造则是在民主改革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把各族人民引上社会主义的道路,发展生产力。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地区积极稳妥推进民主改革,认真贯彻实事求是原则,采

41、取因族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做法。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深入调查研究,在充分了解地方少数民族情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富有特色的民主改革措施,确保了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为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奠定了政治基础,也为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奠定了政治前提。为了实现真正的民族大团结,中国共产党在开展新中国的民族工作中始终注意处理好国家统一与民族自治、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等一系列重大关系,把反对“两种民族主义”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除了 1949 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 1952 年制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

42、要、1954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亦多次强调,“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的行为”。在这些法律法规的指导下,中央先后在1953 年和 1956 年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民族政策检查,促进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深化。中华民族大团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获取政治独立、民族解放的重要目标,为有效开展新中国各项民族工作、真正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奠定了政治基础,为新中国提供了抵御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底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社会保障,为现代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确立提供了力量支撑。(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中华民族大团结改

43、革开放以来,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如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做好民族工作,成为推进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关键。这一工作做得好,也可以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各项工作提供重要促进力量。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渐在理论上否定“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认识,实现民族工作重心的转移。新时期的民族工作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展了拨乱反正、纠正一个时期忽略民族政策的问题,开展了执行民族政策的检查,包括尊重少数民族平等权利和风俗习惯、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关心少数民族人民的困难等,?特别是颁布了民族区域自治法,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针对国内外形势

44、的变化和民族领域存在的问题,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民族工作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年,第 1819 页。党的民族工作与中华民族大团结:历史及经验 2024 年 第 2 期49中央在 1992 年、1999 年、2005 年先后召开三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不断丰富完善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实践不断发展。截止到 2003 年年底,全国共建立了 155 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包括 5 个自治区、30 个自治州、120 个自治县(旗)。?在行政区划方面,有 44 个少数民族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由少数民族干部担任

45、。在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基层民主自治等政治活动中,各民族人士亦广泛参与。在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党组织和基层政权组织日益得到健全。为了贯彻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提升少数民族干部的能力和积极性。?全国共建成 15 所民族院校,培养的少数民族干部由 1 万多人增加到 299 万余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规模不断扩大,参政议政积极性和能力水平不断提高。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人数的比例均高于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改革开放后民族工作的重心所在。由于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市场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

46、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沿海地区及中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日益明显。为了缩小发展差距,我国先后积极实施了联合开发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扶贫开发政策、对口支援、东西部协作、兴边富民行动?等重大战略举措,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扶持、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努力缩小东部与西部之间、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推动各族人民共同发展进步。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跨越式的进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和服务业比重显著上升,经济发展的后劲进一步增强。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优势矿产资

47、源开发利用、重大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国道主干线和省级干线公路全面贯通,到2009 年年底,少数民族地区公路总里程达到 88 万公里,乡镇通公路比重达到 98,建制村通公路比重达到 88%。?在加大投资、实施西部大开发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经济总量由 1978 年的 324 亿元增加到 2009 年的 34619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由 1980年的 414 元增加到 2008 年的 14070 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 1980 年的 168 元增加到 2009 年的3931 元;全社会固

48、定资产投资从 9374 亿元增加到 25261 亿元。?“十一五”期间,少数民族地区外商投资企业达到 1.7 万家,投资总额达到 814 亿美元,企业数量和投资总额分别比“十五”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2005 年 2 月),2005 年 9 月 13 日,https:/ 70 年:新中国民族团结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脉络,西北民族研究2019 年第 3 期。?陈砚燕:新中国民族政策研究经由“内容过程”的分析模式,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20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2010 年 12 月 22 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49、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2010 年 12 月 23 日,http:/ 年 12 月 22 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2010 年 12 月 23 日,http:/ 年 第 2 期间增长了 147%和 79%;少数民族地区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 475.2 亿美元,增长 84.7%。经济发展也为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提供了更大的支持,少数民族地区 8 省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明显下降。?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和卫生事业不断发展。教育方面,少数民族人口素质不断提升。截至2008年,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类学校共 72711 所,专任教师 183.7 万人,在校学生达 3450.3

50、 万人,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人数为 115.35 万人,比 1950 年增长了 886 倍。?加大少数民族教育投入,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两基”攻坚计划。截至 2011 年,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两基”县已达到 674 个,占总数的 96.6%,少数民族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 98.5。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不断丰富,在一些地区推行双语教学,在招生考试中对少数民族学生实施加分政策。同时,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政策,大力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在医疗卫生方面,党和国家培养诸多少数民族卫生技术人员深入边疆民族地区,截至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