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一)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1. 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惜时劝学)。2. 写法有何特点?答:以景寄情,由情入理。3. 诗中写大自然的景物目的是什么?答:用自然景物由盛到衰,从生到灭的规律暗示人的寿命有限。4. 如何理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一句?答:以江河东流入海不复西归为喻说明光阴一去不返。5诗中劝勉人们珍惜青春,应及时努力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6诗中通过描写
2、鲜明的色彩来表现春季无限生机和旺盛活力的句子: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 。7诗中借题发挥,描写阳光普照,万物欣欣向荣的诗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8 诗中通过写季节的变化,隐喻人们要珍惜大好春光的诗句: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二)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1.说说“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句中那几个词用的好?答:这一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入一股活力。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的自然而准确,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
3、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远景与近景的搭配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2. “东皋薄暮望,”点明时间 傍晚 、地点 东皋 、事件 远眺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表现了孤独抑郁的心情。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4. 本诗写景有特色?答:颔联写的是秋野静景,颈联写的是秋野动景,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5.“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抒发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6诗中通过描写傍晚景
4、色,表现诗人彷徨寂寞之情的诗句: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7诗中通过对季节的描写,表现山景萧瑟、寂寞的诗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8诗中交代牧人、猎者遂愿而归,收获颇丰的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9诗中透露出诗人闲情野趣中隐含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之情的句子: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三)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 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1.本诗写的是哪个季节? (秋天)2.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萧瑟凄清的景象。3.尾联情景交融
5、,请分析。答: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思乡怀亲之情和前路茫茫欲归不得的愁绪。1诗中借鸿雁南飞,秋季已至,来表达诗人思归之情的诗句: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2诗中表现诗人欲归不得的抑郁之情的诗句: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3诗中借“乡泪”、“归帆”表达旅人睹物伤情,思念故乡的诗句: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4诗中能够寄托诗人思归的哀愁和前途渺茫的愁绪的诗句: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5诗中交代家乡的位置而自然成对诗句: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6古诗词中有许多表现诗人远离他乡的羁旅之情的诗句,请写出其中你最喜欢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1)夕阳西下
6、,断阳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B)A“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C“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D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2.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C)A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
7、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3.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极其壮阔。4.品味“蒸”与“撼”。答:“蒸”字意思是蒸腾,给人以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这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现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5.后两联一语双关,请分析。答:“舟楫”是渡江的工具,顺着上面的写景流转,自然恰切。但诗人巧借“舟楫”,转而言他,
8、不仅不显造作,反而接得天衣无缝,于情于理无碍,可谓一语双关。“舟楫”的另一层意思便应理解成“引荐的人”或“伯乐”。“端居耻圣明”似有奉承阿谀之嫌,但确属诗人肺腑之言。“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申足上文,表示自己愿意出仕。言外之意,希望得到对方的指点引荐,不要落个“转头空”。6诗中运用对偶修辞方法,描绘洞庭湖雄伟景象的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7诗中表明作者祈望出仕而又心怀内疚的诗句: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8诗中表明诗人想投身仕途而又无人举荐的诗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9诗中形象地描写洞庭湖迷蒙、浩瀚,面积广大,充满活力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五)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
9、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1. 解释下面的词浯。 历历:分明可数;乡关:故乡。2. 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答: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3. 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抒发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4. 品读全诗,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答: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5.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答:“愁”字。全
10、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日暮怀归之情,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6诗中诗人从传说入笔,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景物的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7诗中能够表达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慨之情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8、诗中情景交融,道尽无限思乡之愁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9诗中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似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0请写出古诗词名句中关于“乡情”的两句诗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11、(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六)送 友 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1.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答: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2.颔联写送别之事。其中“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友人”。“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3.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答:“浮云”“
12、落日”之景与“游子”之“意”、“故人”之“情”交融,拓展意境。4.尾句“班马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5诗中交代送别地点及环境的句子: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6诗中借马的萧萧长鸣,表现友人不忍离去的诗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7诗中比喻友人离家远游,行踪难定的诗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8借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的诗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9古诗词中,有许多表现赠别之情的名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七)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13、,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1.自古“秋”“愁”难离,马致远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王绩有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2.“晴空一鹤排云上”,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答:在秋日晴空中,一鹤凌空而去,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画面积极乐观。3.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答:表达作者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4.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5.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6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极言秋之悲凉,本诗中与之情调相反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
14、言秋日胜春朝。7我国古代诗文中还有许多关于“秋”的脍炙人口的名句,请写出其中你最喜欢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2)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8. 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答:“排”,冲开的意思。它形象准确地写出了白鹤直冲云霄,搏击长空的矫健动作,显得十分豪迈。表现了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感。(八)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行独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1.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答:傍晚,暮色降临,霜雾弥漫,山林空荡,熊爬到树上逗乐,小鹿跑到溪旁饮水。2.颔联中“改”
15、与“迷”妙在哪里?答:“随处改”这个“改”字用的妙。幽静的鲁山,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景色也在变化。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个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幽静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个人游山的体验逼真地便显出来了。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闲适自得,愉悦欣喜,热爱大自然。4.本诗中与“鸟鸣山更幽”意境相类似诗句是: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5诗中道出群山高低起伏及自己情趣的诗句: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6诗中表明山景让步欣赏不够,
16、目不暇接的诗句: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7诗中描写秋天空野自然之趣的诗句: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8诗中表明山中人烟稀少,游者离山村较远的诗句:人家在何许,云处一声鸣。9首联中“惬”意为 惬意 ;颔联中“迷”指 迷失方向 。(九)浣溪沙(宋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1.从表达方式上看,上片写景,描绘清新明丽的春景,流露出词人愉快心情。下片议论,表达出词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2.描绘上片所展现的画面。答:山下溪水潺潺,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
17、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至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3. 词中写作者虽到老年,但仍具有积极、乐观精神的句子(或:使人振奋,且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的词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4词中表明环境清新优美、淡雅宁静的词句: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5有诗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此词中,反其意而用之的词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6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
18、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7、“黄鸡”的本意是:指黄鸡报晓,诗中是指:代指时间,时光流逝8、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兰芽”、“子规”点明了春天的季节。眼前景物幽雅洁净,赏心悦目,充满春的生机。B、“休将白发唱黄鸡”意即不要因为有了白发就徒自悲伤,感叹黄鸡催晓,光阴易逝。C、这首诗写眼前美景,诱发人热爱生活的情怀,以反诘语气议论,抒写人生哲理。
19、D、作者借溪水东流,比喻人生能再少,委婉含蓄表达了自己热爱生活,自强不息,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9、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情怀。10、从你的课外诗词积累中找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句意相反的句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11、下阙由景抒情,试结合全诗的内容,试从哲理、作者情感方面,谈谈你的理解。哲理:人可以青春常在,不必为时光流逝,人生衰老而叹息。由物及人,说明人生也有青春能再现的可能,给饱受挫折的人生以生活的勇气,继续前进的信心。阐发了良辰易逝,青春难驻,应珍惜时光,在逆境中奋起的哲理。情感:作者当时正处于政治上的失意,处于逆境之中。本词表达了诗人乐观向上,热爱生
20、活,积极豁达的胸襟。12、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首句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和游览的时令,一“短”一“浸”写出了兰溪的状貌、生机与活力。B、次句写在兰溪漫步,用“净”字,突出了兰溪的洁净、一尘不染。C、最后一句既补足了次句“净无泥”的原因,又烘托了自己被贬黄州期间的凄凉心境和凄冷的环境。D、“潇瀟暮雨”、“子规啼”“松间沙路”都是虚写,这些凄凉的景物,暗合作者的心境。13.同为浣溪沙,晏殊却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抒发了词人对时光易逝的感伤。(感时伤逝)(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
21、来。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答:“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答:表达了作者要为光复故土、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炽热的爱国情怀。3.本诗表现诗人处境的词语是:僵卧孤村,表现诗人情怀的词语是戍轮台。4.请你对“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一句略作赏析。答:“风吹雨”既是现实生活,又象征南宋王朝的命运。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的联想起来,是“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平生壮志融为一体,抒发了爱国之情。
22、5诗中诗人巧借自然风雨,将实现与梦境联系起来的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6诗中极写诗人老病而孤凄冷清却又念念不忘复国的忧国之心的句子: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7陆游示儿诗中写道:“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表现了诗人至死不忘复国的决心。本诗中表达与其相同意思的诗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8曹操龟虽寿中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本诗中诗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人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23、(2分)齐鲁青未了未了:不尽会当凌绝顶会当:终要,终当2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上句是虚写,下句是实写)(2分)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答: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4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
24、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2分)答: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5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2分)答:“阴阳”分别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6这首诗的颔联,
25、描写了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你做简要分析。答:这两句诗运用拟人赋予泰山生命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7.联系全诗,谈谈尾联写出诗人怎样的精神和气概?答:体现了诗人不怕阻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和登上绝顶俯瞰一切的雄心和气概。8.诗中“齐鲁青未了”一句写出了泰山(绵延不绝)的特点,“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高峻)的特点。9.(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一句直接点明了诗人观泰山的心情。1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涵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答:诗句表达了诗人登上泰山顶峰的决心,表现了诗人敢于征服大自然的气度。其中包含了深刻的哲理:人生的进取如同登高望远一样,只有胸怀宽广,高
26、瞻远瞩,才能展望明天,把握未来。(或站的高才看的远)11.请从艺术手法上对“造化钟神秀”一句作赏析。答:诗句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让人产生了对神奇泰山的无限神往,“钟”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出泰山的雄壮多姿。12.“岱宗”指(泰山)“造化”指(造物主也指大地)。13.这首诗颔联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的好,试分析好在何处?答:“钟”是聚集的意思,它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出泰山的雄壮多姿。 “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14、这首诗历来
27、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1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的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16、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D)A这首诗是杜甫现存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8、1.解释加点的词: A、家书抵万金。(书信) B、浑欲不胜簪。(简直)2.鲜花、鸟鸣平时给人以美好愉悦的感受,你怎样理解诗人“溅泪”“惊心”的独特感受?答:鲜花、鸟鸣平时给人以美好愉悦的感受,在山河破碎,骨肉分离的情况下,人忧心如焚,看到鲜花,听到鸟鸣,都让人心惊泪下,这是特殊情况下人的特殊的感受。3.诗中首句的一个(破)字使人触目伤怀,一个(深)字叫人满怀凄然。4.花溅泪和鸟惊心运用(拟人和对偶)修辞手法,生动感人。5.全诗抒发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情怀。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国”是指(国都长安城)。7.首联写出了作者所望之景,“破”和“深”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破败荒凉)的
29、画面。8.诗的颈联运用(夸张和对偶)的修辞,表现了作者(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情感。9.“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这句话,对诗的颔联作一赏析。答:这一联诗运用融情于景的写法,诗人触景生情,因感时而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惊心。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移情于物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思想感情。10、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11、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答: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
30、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12、这首诗寓情于写景叙事之中,句句都有言外之意,深沉含蓄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石壕吏1.解释加点的词语:吏呼一何怒( ) 听妇前致词( )室中更无人( )出入无完裙 ( )2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3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 ;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4“妇人”致词分
31、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解释加点的词语:晨兴理荒秽( )2.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 的遁世思想。3.颔联写诗人劳动归来,但有明月陪伴,其中洋溢着诗人和 。4.这里的“愿”蕴涵着诗人 的志愿。5.“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映衬下显得柔和完美。6.赏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生活图景和生活状态?)答: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
32、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这两句将劳动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和向往之情。7.陶渊明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中说:“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本诗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8.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D)(2分)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
33、和归隐的自豪。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使至塞上 (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请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及所押之韵。押韵的字有: ;所押之韵为an。2.诗的首联叙事,交代了(出使路线),颈联描写塞上秋色,也写出诗人(身世浮沉漂泊)的感受。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妙处。示例:(1)这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中“诗中有
34、画,画中有诗”的特色,描绘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光。意境开阔鲜明,气势雄浑。(2)两句诗讲究线条美,一望无际的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4.全诗有三层意思,分别是什么?(1)出使路线;(2)沿途风光;(3)最新消息。5.苏轼称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说说你的理解。这首诗的五六两句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历来被人推崇,请简要说说它好在哪里?这两句诗充分体现景物的画面感,大漠向无尽的远方延伸,给人以开阔广袤的感觉。“孤烟直”则使画面有立体感,“长河”把画面分割成两段,“落日圆”则为被分割的画面涂上了统一的色调,显出浑然的气势。6、这首诗的颔联以“征蓬”“归雁”即景设喻
35、,用于自比,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7请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征蓬出汉塞。(比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对偶)8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A诗歌通过“属国过居延”和“都护在燕然”,形象写出了国势的强盛,充满着自豪感。B颈联两句抓住景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鲜明地勾勒出塞外高原上苍茫辽阔而又壮丽雄奇的景象。C“大漠孤烟直”就是说沙漠上没有一丝风,“长河落日圆”预示着一天的结束。D末尾两句写快达到目的地时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诗人那种急于赶赴边关以及他对前方将士由衷敬佩的心情。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
36、水,万里送行舟。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 答: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2分)示例: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3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1)山随平野尽
37、() A全B完C死D用力完成(2)仍怜故乡水() A怜悯B怜惜C爱 D怜恤4解释下列诗句加点的词语。(1)江入大荒流:莽莽平原;(2)月下飞天镜:月亮;(3)云生结海楼:海市蜃楼; (4)仍怜故乡水:始终。5对诗的内容、写法理解不符合诗意的一项是()A诗的一开头,就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此行的特点、途中已经到达的地方以及将要前往的目的地,以至乘坐的交通工具。B诗的颔联景象雄阔,颈联景象瑰丽。“荆门外”的山川胜景,兼收笔底。尾联抒发诗人作别故土与亲友的诚挚。C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写景用语着字,也独具匠心。D诗中所写景物,既有远景又有近景,远景广阔而
38、雄伟,近景明朗而秀丽,可见诗人很善于摄取自然景物到诗境中来。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中的“随”和“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变化?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写诗人坐在船上,举目所见地面上的景色变化。穿过蜿蜒起伏,千姿百态、高耸入云的三峡,来到辽阔的湖北平原,高山峻岭逐渐消失,随着山势的变化,滚滚奔腾而来的长江,也渐渐平静下来,在广阔的原野上,缓缓东流。7、“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是写“离情别绪”的?赏析并对比“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看有什么不同。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明明是诗人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
39、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而马致远却直抒胸臆,用“断肠人”陈述离乡之情,显得直白。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1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 家国之恨 和 身世之悲 融于一体(2分)(意近即可,2分)2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 )(2分)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