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课堂观察LICC模式.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2384779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3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观察LICC模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课堂观察LICC模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课堂观察LICC模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课堂观察LICC模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课堂观察LICC模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维度视角观察点举例学生学习(L)(1)准备;(2)倾听;(3)互动;(4)自主;(5)达成如“自主”中的“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教师教学(I)(1)环节;(2)呈示;(3)对话;(4)指导;(5)机智如“环节”中的“这些环节是怎样围绕目标展开的?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课程性质(C)(1)目标;(2)内容;(3)实施;(4)评价;(5)资源如“目标”中的“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课堂文化(C)(1)思考;(2)民主;(3)创新;(4)关爱;(5)特质如“特质”中的“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

2、教学策略/指导/对话)?”观察主题确定后,各位老师相继开发了观察量表。W也以授课班级的座位表为基础设计了观察量表,其观察记录如下:记录说明:1回答行为:A为点名回答,B为主动回答,C为主动提问,D为插话。2. 回答正误:回答正确与错误用“” 与“”表示。3问题难度:为了解水平的问题,为理解和运用水平的问题。 4问题编码:1N为问题链中的问题记录序号。5理答行为:“T答”为老师直接给出答案,“T追”为追问,“S评”为学生互评。6候答时间:若候答时间为3秒,则记为“3S”。维度视角观察点举例学生学习(L)(1)准备;(2)倾听;(3)互动;(4)自主;(5)达成如“自主”中的“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

3、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教师教学(I)(1)环节;(2)呈示;(3)对话;(4)指导;(5)机智如“环节”中的“这些环节是怎样围绕目标展开的?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课程性质(C)(1)目标;(2)内容;(3)实施;(4)评价;(5)资源如“目标”中的“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课堂文化(C)(1)思考;(2)民主;(3)创新;(4)关爱;(5)特质如“特质”中的“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指导/对话)?” 观察主题确定后,各位老师相继开发了观察量表。W也以授课班级的座位表为基础设计了观察量表,其观察记录如

4、下:记录说明:1回答行为:A为点名回答,B为主动回答,C为主动提问,D为插话。2. 回答正误:回答正确与错误用“” 与“”表示。3问题难度:为了解水平的问题,为理解和运用水平的问题。 4问题编码:1N为问题链中的问题记录序号。5理答行为:“T答”为老师直接给出答案,“T追”为追问,“S评”为学生互评。6候答时间:若候答时间为3秒,则记为“3S”。维度视角观察点举例学生学习(L)(1)准备;(2)倾听;(3)互动;(4)自主;(5)达成如“自主”中的“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教师教学(I)(1)环节;(2)呈示;(3)对话;(4)指导;(5)机智如“环节”中

5、的“这些环节是怎样围绕目标展开的?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课程性质(C)(1)目标;(2)内容;(3)实施;(4)评价;(5)资源如“目标”中的“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课堂文化(C)(1)思考;(2)民主;(3)创新;(4)关爱;(5)特质如“特质”中的“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指导/对话)?” 观察主题确定后,各位老师相继开发了观察量表。W也以授课班级的座位表为基础设计了观察量表,其观察记录如下:记录说明:1回答行为:A为点名回答,B为主动回答,C为主动提问,D为插话。2. 回答正误:回答正确与错误用“” 与“”表示

6、。3问题难度:为了解水平的问题,为理解和运用水平的问题。 4问题编码:1N为问题链中的问题记录序号。5理答行为:“T答”为老师直接给出答案,“T追”为追问,“S评”为学生互评。6候答时间:若候答时间为3秒,则记为“3S”。维度视角观察点举例学生学习(L)(1)准备;(2)倾听;(3)互动;(4)自主;(5)达成如“自主”中的“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教师教学(I)(1)环节;(2)呈示;(3)对话;(4)指导;(5)机智如“环节”中的“这些环节是怎样围绕目标展开的?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课程性质(C)(1)目标;(2)内容;(3)实施;(4)评价;(5)资

7、源如“目标”中的“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课堂文化(C)(1)思考;(2)民主;(3)创新;(4)关爱;(5)特质如“特质”中的“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指导/对话)?” 观察主题确定后,各位老师相继开发了观察量表。W也以授课班级的座位表为基础设计了观察量表,其观察记录如下:记录说明:1回答行为:A为点名回答,B为主动回答,C为主动提问,D为插话。2. 回答正误:回答正确与错误用“” 与“”表示。3问题难度:为了解水平的问题,为理解和运用水平的问题。 4问题编码:1N为问题链中的问题记录序号。5理答行为:“T答”为老师

8、直接给出答案,“T追”为追问,“S评”为学生互评。6候答时间:若候答时间为3秒,则记为“3S”。维度视角观察点举例学生学习(L)(1)准备;(2)倾听;(3)互动;(4)自主;(5)达成如“自主”中的“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教师教学(I)(1)环节;(2)呈示;(3)对话;(4)指导;(5)机智如“环节”中的“这些环节是怎样围绕目标展开的?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课程性质(C)(1)目标;(2)内容;(3)实施;(4)评价;(5)资源如“目标”中的“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课堂文化(C)(1)思考;(2)民主;(3

9、)创新;(4)关爱;(5)特质如“特质”中的“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指导/对话)?” 观察主题确定后,各位老师相继开发了观察量表。W也以授课班级的座位表为基础设计了观察量表,其观察记录如下:记录说明:1回答行为:A为点名回答,B为主动回答,C为主动提问,D为插话。2. 回答正误:回答正确与错误用“” 与“”表示。3问题难度:为了解水平的问题,为理解和运用水平的问题。 4问题编码:1N为问题链中的问题记录序号。5理答行为:“T答”为老师直接给出答案,“T追”为追问,“S评”为学生互评。6候答时间:若候答时间为3秒,则记为“3S”。 维度视角观察点举例学生学习(

10、L)(1)准备;(2)倾听;(3)互动;(4)自主;(5)达成如“自主”中的“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教师教学(I)(1)环节;(2)呈示;(3)对话;(4)指导;(5)机智如“环节”中的“这些环节是怎样围绕目标展开的?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课程性质(C)(1)目标;(2)内容;(3)实施;(4)评价;(5)资源如“目标”中的“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课堂文化(C)(1)思考;(2)民主;(3)创新;(4)关爱;(5)特质如“特质”中的“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指导/对话)?” 观

11、察主题确定后,各位老师相继开发了观察量表。W也以授课班级的座位表为基础设计了观察量表,其观察记录如下:记录说明:1回答行为:A为点名回答,B为主动回答,C为主动提问,D为插话。2. 回答正误:回答正确与错误用“” 与“”表示。3问题难度:为了解水平的问题,为理解和运用水平的问题。 4问题编码:1N为问题链中的问题记录序号。5理答行为:“T答”为老师直接给出答案,“T追”为追问,“S评”为学生互评。6候答时间:若候答时间为3秒,则记为“3S”。 维度视角观察点举例学生学习(L)(1)准备;(2)倾听;(3)互动;(4)自主;(5)达成如“自主”中的“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

12、生的参与情况?”教师教学(I)(1)环节;(2)呈示;(3)对话;(4)指导;(5)机智如“环节”中的“这些环节是怎样围绕目标展开的?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课程性质(C)(1)目标;(2)内容;(3)实施;(4)评价;(5)资源如“目标”中的“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课堂文化(C)(1)思考;(2)民主;(3)创新;(4)关爱;(5)特质如“特质”中的“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指导/对话)?” 观察主题确定后,各位老师相继开发了观察量表。W也以授课班级的座位表为基础设计了观察量表,其观察记录如下:记录说明:1回答行为:

13、A为点名回答,B为主动回答,C为主动提问,D为插话。2. 回答正误:回答正确与错误用“” 与“”表示。3问题难度:为了解水平的问题,为理解和运用水平的问题。 4问题编码:1N为问题链中的问题记录序号。5理答行为:“T答”为老师直接给出答案,“T追”为追问,“S评”为学生互评。6候答时间:若候答时间为3秒,则记为“3S”。 维度视角观察点举例学生学习(L)(1)准备;(2)倾听;(3)互动;(4)自主;(5)达成如“自主”中的“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教师教学(I)(1)环节;(2)呈示;(3)对话;(4)指导;(5)机智如“环节”中的“这些环节是怎样围绕目

14、标展开的?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课程性质(C)(1)目标;(2)内容;(3)实施;(4)评价;(5)资源如“目标”中的“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课堂文化(C)(1)思考;(2)民主;(3)创新;(4)关爱;(5)特质如“特质”中的“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指导/对话)?” 观察主题确定后,各位老师相继开发了观察量表。W也以授课班级的座位表为基础设计了观察量表,其观察记录如下:记录说明:1回答行为:A为点名回答,B为主动回答,C为主动提问,D为插话。2. 回答正误:回答正确与错误用“” 与“”表示。3问题难度:为了解水平的问题,为理解和运用水平的问题。 4问题编码:1N为问题链中的问题记录序号。5理答行为:“T答”为老师直接给出答案,“T追”为追问,“S评”为学生互评。6候答时间:若候答时间为3秒,则记为“3S”。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