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帝内经选读黄帝内经选读咳论篇咳论篇【本章要点】一、咳嗽的病变,固属于肺,而五脏六腑的病变,又都能影响于肺,使之功能失常,发为咳嗽。二、咳嗽发病与四时有很大关系。三、咳嗽日久不愈,脏病可以移腑。四、指出咳嗽的治疗原则。原文 黄帝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
2、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
3、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帝曰:善。1.手足心汗出,多与下列哪项有关A.脾B.肺C.心D.肝E.肾2.与情志因素关系最密切的是哪项A.肝病B.肾病C.感冒D.疟疾E.矽肺3.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A.鼻B.耳C.口D.舌E.目4.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A.胆B.胃C.三焦D.脾E.脑5.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A.肝与肺B.心与肺C.脾与肺D.肾与肺E.心与肾6.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A.木与土B.火与金C.水与土D.水与金E.火与水7
4、.既属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的脏器是:A.膀胱B.三焦C.胆D.脑E.女子胞8.胆属于()A.脏B.腑C.奇恒之腑D.既是腑,又是奇恒之腑E.既是脏,又是奇恒之腑9.下列哪一种病邪致病,可表现为周身困重,四肢倦怠()A.寒邪B.暑邪C.湿邪D.瘀血E.寒邪10.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A.风邪B.火邪C.暑邪D.燥邪E.以上都不是11.在药食五味中,属于阴的味是()A.辛B.甘C.酸D.苦E.咸【注释】治时:五脏分别主旺的时令。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介介如梗状:形容咽部如有东西阻塞。两胠:指左右腋下胁肋部。此皆聚于胃关于肺:无论是哪一脏腑的病变所致,其寒
5、邪都聚积于胃,联属于肺。说明虽然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但与肺胃两者关系最为密切。译文】黄帝问道:肺脏有病,都能使人咳嗽,这是什么道理?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有病,都能使人咳嗽,不单是肺病如此。黄帝说:请告诉我各种咳嗽的症状。岐伯说:皮毛与肺是相配合的,皮毛先感受了外邪,邪气就会影响到肺脏。再由于吃了寒冷的饮食,寒气在胃循着肺脉上行于肺,引起肺寒,这样就使内外寒邪相合,停留于肺脏,从而成为肺咳。这是肺咳的情况。至于五脏六腑之咳,是五脏各在其所主的时令受病,并非在肺的主时受病,而是各脏之病传给肺的。人和自然界是相应的,故五脏在其所主的时令受了寒邪,便能得病,若轻微的,则发生咳嗽,严重的,寒气入里就成为腹
6、泻、腹痛。所以当秋天的时候,肺先受邪;当春天的时候,肝先受邪;当夏天的时候,心先受邪;当长夏太明主时,脾先受邪;当冬天的时候,肾先受邪。黄帝道:这些咳嗽怎样鉴别呢?岐伯说:肺咳的症状,咳而气喘,呼吸有声,甚至唾血。心咳的症状,咳则心痛,喉中好像有东西梗塞一样,甚至咽喉肿痛闭塞。肝咳的症状,咳则两侧胁肋下疼痛,甚至痛得不能转侧,转侧则两胁下胀满。脾咳的症状,咳则右胁下疼痛,并隐隐然疼痛牵引肩背,甚至不可以动,一动就会使咳嗽加剧。肾咳的症状,咳则腰背互相牵引作痛,甚至咳吐痰涎。黄帝道:六腑咳嗽的症状如何?是怎样受病的?岐伯说: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要转移于六腑。例如脾咳不愈,则胃就受病;胃咳的症状,
7、咳而呕吐,甚至呕出蛔虫。肝咳不愈,则胆就受病,胆咳的症状是咳而呕吐胆汁。肺咳不愈,则大肠受病,大肠咳的症状,咳而大便失禁。心咳不愈,则小肠受病,小肠咳的症状是咳而放屁,而且往往是咳嗽与失气同时出现。肾咳不愈,则膀胱受病;膀胱咳的症状,咳而遗尿。以上各种咳嗽,如经久不愈,则使三焦受病,三焦咳的症状,咳而腹满,不想饮食。凡此咳嗽,不论由于那一脏腑的病变,其邪必聚于胃,并循着肺的经脉而影响及肺,才能使人多痰涕,面部浮肿,咳嗽气逆。黄帝道:治疗的方法怎样?岐伯说:治五脏的咳,取其腧穴;治六腑的咳,取其合穴;凡咳而浮肿的,可取有关脏腑的经穴而分治之。黄帝道:讲得好!狭义,专指五脏。狭义,专指五脏。指内脏
8、活动表现于外的生理或病理现象指内脏活动表现于外的生理或病理现象指形象,即内脏的解剖状态指形象,即内脏的解剖状态指脏所通应的自然之象指脏所通应的自然之象藏藏广义,泛指居于体内的诸多内脏,广义,泛指居于体内的诸多内脏,包括五脏六腑。包括五脏六腑。象象 二者的关系是二者的关系是二者的关系是二者的关系是 “以藏定象以藏定象以藏定象以藏定象”,“从象测从象测从象测从象测藏藏藏藏”2 2、指出五脏与体表组织的关系、指出五脏与体表组织的关系l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l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l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l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肝,
9、其华在爪,其充在筋l脾,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脾,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说明了说明了五脏与五体关系五脏与五体关系五脏的荣华所在五脏的荣华所在 原文原文 304 304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写,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写,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写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写者也,魄
10、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藏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三、奇恒之腑与传化之腑的区别三、奇恒之腑与传化之腑的区别名称名称脏器脏器属属性性应象应象功能功能功能功能特点特点奇恒奇恒之府之府脑、髓、骨、脉、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胆、女子胞阴阴 象地象地 贮藏贮藏精气精气
11、藏而藏而不泻不泻传化传化之府之府胃、大肠、小肠、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三焦、膀胱阳阳 象天象天 传化传化水谷水谷泻而泻而不藏不藏七、脏腑藏泻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七、脏腑藏泻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 由由于于五五脏脏总总的的功功能能是是“藏藏精精气气而而不不泻泻也也”,其其功功能能特特点点为为“满满而而不不能能实实”,五五脏脏主主藏藏精精气气宜宜盈盈满满,又又要要保保持持运运行行流流畅畅,不不能能壅壅实实留留滞滞,否否则则即即病病。故故在在临临床床上上五五脏脏多多为为虚虚证证,应应治治以以补补法法,但但不不可可纯纯补补、峻峻补补、壅壅补补,应应该该补补中中寓寓通通,如如补补脾脾之之时时配配以以和和胃
12、胃消消导导之之品品,养养心心宜宜佐佐以以和和血血活活血血之品,补肺应配伍宣肃之品等。之品,补肺应配伍宣肃之品等。由于六腑总的功能是由于六腑总的功能是“传化物而不藏也传化物而不藏也”,其功能,其功能特点为特点为“实而不能满实而不能满”。六腑主传化物而不藏,传化物。六腑主传化物而不藏,传化物包括水谷及其糟粕,还有五脏代谢后的浊气。为使六腑包括水谷及其糟粕,还有五脏代谢后的浊气。为使六腑传化功能正常,应处于一种传化功能正常,应处于一种“虚实虚实”的状态,即的状态,即“胃实胃实而肠虚而肠虚”,“肠实而胃虚肠实而胃虚”。这种实是暂时的,水谷和。这种实是暂时的,水谷和糟粕在六腑中不可久留,胃肠不能同时充满
13、,需要按时糟粕在六腑中不可久留,胃肠不能同时充满,需要按时排空,因而在临床上六腑以满而不通为其病理特征,如排空,因而在临床上六腑以满而不通为其病理特征,如食积、便秘、癃闭、黄疸、水肿等实证病变,故以通降食积、便秘、癃闭、黄疸、水肿等实证病变,故以通降去实为其治疗大法,如攻下通便、疏利膀胱、清泻三焦去实为其治疗大法,如攻下通便、疏利膀胱、清泻三焦等,所以后世有六腑等,所以后世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以降为顺”的说的说法。历代医家据此创立了许多著名方剂,诸如大黄牡丹法。历代医家据此创立了许多著名方剂,诸如大黄牡丹皮汤、承气汤、大柴胡汤等,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皮汤、承气汤、大柴胡汤等
14、,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疗。原文原文 305 305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毛皮。毛脉合精,行气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毛皮。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遊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饮入于胃,遊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15、。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4 4、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应的整体观、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应的整体观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应。本节原文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自然界息息相应。本节原文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精气的敷布、津液的代谢以及气口决死生的诊病精气的敷布、津液的代谢以及气口决死生的诊病方法等方面反映了这一特征外,又论及人体五脏方法等方面反映了这一特征外,又论及人体五脏阴阳变化,必须随自然界四时寒暑变迁,作出相阴阳变化,必须随自然界四时寒暑变迁,作出相应调节,使内外环境协调统一,才能保证机体的应调节,使内外环境协调统一,才能保证机体的健康状态,正如经文说:健康状态,正如经文说:“合于四时五脏阴阳,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揆度以为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