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平面直角坐标系重点考点例析】
考点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特征
例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m,m-2)在第一象限内,则m的取值范围是 .
思路分析:根据第一象限的点的坐标,横坐标为正,纵坐标为正,可得出m的范围.
解:由第一象限点的坐标的特点可得:,
解得:m>2.
故答案为:m>2.
点评:此题考查了点的坐标的知识,属于基础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第一象限的点的坐标,横坐标为正,纵坐标为正.
例1 如果m是任意实数,则点P(m-4,m+1)一定不在(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思路分析:求出点P的纵坐标一定大于横坐标,然后根据各象限的点的坐标特征解答.
解:∵(m+1)-(m-4)=m+1-m+4=5,
∴点P的纵坐标一定大于横坐标,
∵第四象限的点的横坐标是正数,纵坐标是负数,
∴第四象限的点的横坐标一定大于纵坐标,
∴点P一定不在第四象限.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点的坐标,记住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是解决的关键,四个象限的符号特点分别是: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例2 如图,矩形BCDE的各边分别平行于x轴或y轴,物体甲和物体乙分别由点A(2,0)同时出发,沿矩形BCDE的边作环绕运动,物体甲按逆时针方向以1个单位/秒匀速运动,物体乙按顺时针方向以2个单位/秒匀速运动,则两个物体运动后的第2012次相遇地点的坐标是( )
A.(2,0) B. (﹣1,1) C. (﹣2,1) D. (﹣1,﹣1)
分析: 利用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由于矩形的边长为4和2,物体乙是物体甲的速度的2倍,求得每一次相遇的地点,找出规律即可解答.
解答: 解:矩形的边长为4和2,因为物体乙是物体甲的速度的2倍,时间相同,物体甲与物体乙的路程比为1:2,由题意知:
①第一次相遇物体甲与物体乙行的路程和为12×1,物体甲行的路程为12×=4,物体乙行的路程为12×=8,在BC边相遇;
②第二次相遇物体甲与物体乙行的路程和为12×2,物体甲行的路程为12×2×=8,物体乙行的路程为12×2×=16,在DE边相遇;
③第三次相遇物体甲与物体乙行的路程和为12×3,物体甲行的路程为12×3×=12,物体乙行的路程为12×3×=24,在A点相遇;
…
此时甲乙回到原出发点,则每相遇三次,两点回到出发点,
∵2012÷3=670…2,
故两个物体运动后的第2012次相遇地点的是:第二次相遇地点,即物体甲行的路程为12×2×=8,物体乙行的路程为12×2×=16,在DE边相遇;
此时相遇点的坐标为:(﹣1,﹣1),
故选:D.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及按比例分配的运用,通过计算发现规律就可以解决问题.
例2 如图,动点P从(0,3)出发,沿所示方向运动,每当碰到矩形的边时反弹,反弹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当点P第2013次碰到矩形的边时,点P的坐标为( )
A.(1,4) B.(5,0) C.(6,4) D.(8,3)
思路分析: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定义作出图形,可知每6次反弹为一个循环组依次循环,用2013除以6,根据商和余数的情况确定所对应的点的坐标即可.
解:如图,经过6次反弹后动点回到出发点(0,3),
∵2013÷6=335…3,
∴当点P第2013次碰到矩形的边时为第336个循环组的第3次反弹,
点P的坐标为(8,3).
故选D.
点评:本题是对点的坐标的规律变化的考查了,作出图形,观察出每6次反弹为一个循环组依次循环是解题的关键,也是本题的难点.
对应训练
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1,1),B(﹣1,1),C(﹣1,﹣2),D(1,﹣2).把一条长为2012个单位长度且没有弹性的细线(线的粗细忽略不计)的一端固定在点A处,并按A﹣B﹣C﹣D﹣A﹣…的规律紧绕在四边形ABCD的边上,则细线另一端所在位置的点的坐标是( )
A.(1,﹣1) B. (﹣1,1) C. (﹣1,﹣2) D. (1,﹣2)
分析: 根据点的坐标求出四边形ABCD的周长,然后求出另一端是绕第几圈后的第几个单位长度,从而确定答案.
解答: 解:∵A(1,1),B(﹣1,1),C(﹣1,﹣2),D(1,﹣2),
∴AB=1﹣(﹣1)=2,BC=1﹣(﹣2)=3,CD=1﹣(﹣1)=2,DA=1﹣(﹣2)=3,
∴绕四边形ABCD一周的细线长度为2+3+2+3=10,
2012÷10=201…2,
∴细线另一端在绕四边形第202圈的第2个单位长度的位置,
即点B的位置,点的坐标为(﹣1,1).
故选B.
点评: 本题利用点的坐标考查了数字变化规律,根据点的坐标求出四边形ABCD一周的长度,从而确定2012个单位长度的细线的另一端落在第几圈第几个单位长度的位置是解题的关键.
例2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P(-3,5)关于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 ) A.(-3,-5) B.(3,5) C.(3.-5) D.(5,-3)
答:B
考点二:函数的概念及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例3 在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
思路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函数关系中主要有二次根式和分式两部分.根据二次根式的意义,被开方数x+1≥0,根据分式有意义的条件,x≠0.就可以求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解:根据题意得:x+1≥0且x≠0
解得:x≥-1且x≠0.
例3 函数y=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
A.x≥-3 B.x≥3 C.x≥0且x≠1 D.x≥-3且x≠1
思路分析:根据被开方数大于等于0,分母不等于0列式计算即可得解.
解:根据题意得,x+3≥0且x-1≠0,
解得x≥-3且x≠1.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函数自变量的范围,一般从三个方面考虑:
(1)当函数表达式是整式时,自变量可取全体实数;
(2)当函数表达式是分式时,考虑分式的分母不能为0;
(3)当函数表达式是二次根式时,被开方数非负.
对应训练
3.函数 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
A.x>-2 B.x≥2 C.x≠-2 D.x≥-2
3.A
考点三:函数图象的运用
例4 一天晚饭后,小明陪妈妈从家里出去散步,如图描述了他们散步过程中离家的距离S(米)与散步时间t(分)之间的函数关系,下面的描述符合他们散步情景的是( )
A.从家出发,到了一家书店,看了一会儿书就回家了B.从家出发,到了一家书店,看了一会儿书,继续向前走了一段,然后回家了
C.从家出发,一直散步(没有停留),然后回家了
D.从家出发,散了一会儿步,到了一家书店,看了一会儿书,继续向前走了一段,18分钟后开始返回
思路分析:根据图象可知,有一段时间内时间在增加,而路程没有增加,意味着有停留,与x轴平行后的函数图象表现为随时间的增多路程又在增加,由此即可作出判断.
解:A、从家出发,到了一家书店,看了一会儿书就回家了,图象为梯形,错误;
B、从家出发,到了一家书店,看了一会儿书,继续向前走了一段,然后回家了,描述不准确,错误;
C、从家出发,一直散步(没有停留),然后回家了,图形为上升和下降的两条折线,错误;
D、从家出发,散了一会儿步,到了一家书店,看了一会儿书,继续向前走了一段,18分钟后开始返回从家出发,符合图象的特点,正确.
故选D.
点评:考查了函数的图象,读懂图象是解决本题的关键.首先应理解函数图象的横轴和纵轴表示的量,再根据函数图象用排除法判断.
例5 如图,ABCD的边长为8,面积为32,四个全等的小平行四边形对称中心分别在ABCD的顶点上,它们的各边与ABCD的各边分别平行,且与ABCD相似.若小平行四边形的一边长为x,且0<x≤8,阴影部分的面积的和为y,则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 )
A. B. C. D.
思路分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中心对称性可知四块阴影部分的面正好等于一个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根据相似多边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列式求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然后根据二次函数图象解答.
解:∵四个全等的小平行四边形对称中心分别在ABCD的顶点上,
∴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一个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小平行四边形与ABCD相似,
∴,
整理得,
又0<x≤8,
纵观各选项,只有D选项图象符合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对称性与相似多边形的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求出y与x的函数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例8 已知一个矩形纸片OACB,将该纸片放置在平面直角坐标洗中,点A(11,0),点B(0,6),点P为BC边上的动点(点P不与点B、C重合),经过点O、P折叠该纸片,得点B′和折痕OP.设BP=t.
(Ⅰ)如图①,当∠BOP=30°时,求点P的坐标;
(Ⅱ)如图②,经过点P再次折叠纸片,使点C落在直线PB′上,得点C′和折痕PQ,若AQ=m,试用含有t的式子表示m;
(Ⅲ)在(Ⅱ)的条件下,当点C′恰好落在边OA上时,求点P的坐标(直接写出结果即可).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坐标与图形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分析:(Ⅰ)根据题意得,∠OBP=90°,OB=6,在Rt△OBP中,由∠BOP=30°,BP=t,得OP=2t,然后利用勾股定理,即可得方程,解此方程即可求得答案;
(Ⅱ)由△OB′P、△QC′P分别是由△OBP、△QCP折叠得到的,可知△OB′P≌△OBP,△QC′P≌△QCP,易证得△OBP∽△PCQ,然后由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即可求得答案;
(Ⅲ)首先过点P作PE⊥OA于E,易证得△PC′E∽△C′QA,由勾股定理可求得C′Q的长,然后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与m= t2- t+6,即可求得t的值.
点评:此题考查了折叠的性质、矩形的性质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此题难度较大,注意掌握折叠前后图形的对应关系,注意数形结合思想与方程思想的应用.
对应训练
4.甲、乙两队举行了一年一度的赛龙舟比赛,两队在比赛时的路程s(米)与时间t(分钟)之间的函数关系图象如图所示,请你根据图象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队率先到达终点B.甲队比乙队多走了200米路程
C.乙队比甲队少用0.2分钟
D.比赛中两队从出发到2.2秒时间段,乙队的速度比甲队的速度快
4.C
4.解:A、由函数图象可知,甲走完全程需要4分钟,乙走完全程需要3.8分钟,乙队率先到达终点,本选项错误;
B、由函数图象可知,甲、乙两队都走了1000米,路程相同,本选项错误;
C、因为4-3.8=02分钟,所以,乙队比甲队少用0.2分钟,本选项正确;
D、根据0~2.2分钟的时间段图象可知,甲队的速度比乙队的速度快,本选项错误;
故选C.
5.如图,点A、B、C、D为⊙O的四等分点,动点P从圆心O出发,沿OC-
-DO的路线做匀速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APB的度数为y度,则下列图象中表示y(度)与t(秒)之间函数关系最恰当的是( )
A. B. C. D.
考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分析:根据动点P在OC上运动时,∠APB逐渐减小,当P在
CD
上运动时,∠APB不变,当P在DO上运动时,∠APB逐渐增大,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当动点P在OC上运动时,∠APB逐渐减小;
当P在上运动时,∠APB不变;
当P在DO上运动时,∠APB逐渐增大.
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用到的知识点是圆周角、圆内的角及函数图象认识的问题.要能根据几何图形和图形上的数据分析得出所对应的函数的类型和所需要的条件,结合实际意义画出正确的图象.
考点四: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例5 如图1,E为矩形ABCD边AD上一点,点P从点B沿折线BE-ED-DC运动到点C时停止,点Q从点B沿BC运动到点C时停止,它们运动的速度都是1cm/s.若P,Q同时开始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BPQ的面积为y(cm2).已知y与t的函数图象如图2,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AE=6cm
B.sin∠EBC=
C.当0<t≤10时,y=t2
D.当t=12s时,△PBQ是等腰三角形
思路分析:由图2可知,在点(10,40)至点(14,40)区间,△BPQ的面积不变,因此可推论BC=BE,由此分析动点P的运动过程如下:
(1)在BE段,BP=BQ;持续时间10s,则BE=BC=10;y是t的二次函数;
(2)在ED段,y=40是定值,持续时间4s,则ED=4;
(3)在DC段,y持续减小直至为0,y是t的一次函数.
解:(1)结论A正确.理由如下:
分析函数图象可知,BC=10cm,ED=4cm,故AE=AD-ED=BC-ED=10-4=6cm;
(2)结论B正确.理由如下:
如答图1所示,连接EC,过点E作EF⊥BC于点F,
由函数图象可知,BC=BE=10cm,S△BEC=40=BC•EF=×10×EF,∴EF=8,
∴sin∠EBC==;
(3)结论C正确.理由如下:
如答图2所示,过点P作PG⊥BQ于点G,
∵BQ=BP=t,
∴y=S△BPQ=BQ•PG=BQ•BP•sin∠EBC=t•t•=t2.
(4)结论D错误.理由如下:
当t=12s时,点Q与点C重合,点P运动到ED的中点,设为N,如答图3所示,连接NB,NC.
此时AN=8,ND=2,由勾股定理求得:NB=8,NC=2,
∵BC=10,
∴△BCN不是等腰三角形,即此时△PBQ不是等腰三角形.
点评:本题考查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需要结合几何图形与函数图象,认真分析动点的运动过程.突破点在于正确判断出BC=BE=10cm.
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