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于神经示踪技术对胃病常用腧穴与胃关联机制研究的进展及存在问题.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335860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2.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神经示踪技术对胃病常用腧穴与胃关联机制研究的进展及存在问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基于神经示踪技术对胃病常用腧穴与胃关联机制研究的进展及存在问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针灸与经络研究基于神经示踪技术对胃病常用腧穴与胃关联机制研究的进展及存在问题张丽丽1,于成2,陈碧玮1,杨凯伟1,张海燕3,陈少宗3(1.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济南 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济南 250014;3.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研究院 济南 250355)摘要:针灸治疗胃部疾病疗效确切,相关的机制研究也取得了许多成果,其中运用神经示踪技术对胃部疾病常用腧

2、穴与胃关联的机制研究,为针灸治疗胃部疾病提供了可靠的神经生物学证据,本文对此进行了系统回顾并就这一领域的研究动态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包括:运用数据挖掘技术获取针灸治疗胃部疾病的常用腧穴;总结了近20年来利用神经示踪技术研究腧穴-胃之间神经生物学联系取得的成果、不同部位腧穴与胃之间的神经作用机制;讨论了神经示踪剂种类、操作流程等相关影响因素对于示踪结果的影响;提出了在节段性联系之外,腧穴-胃在高位中枢的联系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关键词:神经示踪 胃 取穴规律 形态学 神经解剖学doi:10.11842/wst.20220315001 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识码:A针灸治疗胃部疾病具有多种

3、取穴组方的方案,常用腧穴主要分布于腹部、背部、下肢部,取穴组方以腹部腧穴与下肢腧穴联合应用为主,或者背部腧穴与下肢腧穴联用,Meta分析表明,这些不同的取穴组方方案对胃部疾病都有积极的治疗作用1-5,为了研究不同腧穴与胃之间的联系机制,众多研究运用神经示踪技术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获得许多有价值的结果6-11,本文对这一方向的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1 针灸临床治疗胃部疾病取穴规律研究 参考杜元灏等12统计的针灸疾病谱,选取适宜针灸的胃部相关疾病,主要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慢性胃炎以及胃脘痛(中医病名)。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收集关于针灸治疗胃

4、部常见病取穴规律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2012年1月1日-2022年5月1日。检索词为主题词+自由词方式进行组合,中文检索词包括:“针刺”“针灸”“电针”“体针”“毫针”“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慢性胃炎”“胃脘痛”“胃痛”“取穴”“选穴”“取穴规律”“选穴 规 律”,最 终 纳 入 23 篇 文 献。利 用 SPSS Modeler18.0、Microsoft Excel2016等数据挖掘工具二次统计总结胃部常见疾病的取穴规律(见表 1、表2、图1)。研究发现,虽然针灸治疗同一种胃部疾病的取穴组方也有多个方案,涉及众多腧穴,但针灸治疗这5种常见胃部疾病的腧穴具有高度重合性,高度重合腧穴有足

5、三里、中脘、内关、胃俞、脾俞5个腧穴,其分布主要涉及四个部位:腹部(中脘)、背部(胃俞、脾俞)、上肢部(内关)、下肢部(足三里)。收稿日期:2022-03-15 修回日期:2022-05-10 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C1712105):特定穴配穴治疗房颤和肠易激综合征的自主神经调控,负责人:陈少宗;山东中 医药大学创新团队基金课题(2018-220315):经脉(腧穴)-脏腑调节规律及应用,负责人:陈少宗;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山东省中医药 科技项目(2020Q006):电针治疗PD大鼠胃肠功能障碍及其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负责人:张海燕。通讯作者:陈少宗,教授,研究

6、员,主要研究方向:腧穴作用规律、针刺调节规律的现代针灸学研究及临床应用。1637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3 第二十五卷 第五期 Vol.25 No.5 2 利用神经示踪技术对治疗胃部疾病常用腧穴与胃的联系机制研究 胃部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与胃肠动力紊乱、胃排空障碍、自主神经失衡、胃黏膜炎症性病变等因素密切相关35-38,胃受外源性交感神经39-40、迷走神经以及内源性肠神经系统的支配41,针刺对胃肠功能调节的作用机制依赖于神经

7、-内分泌-免疫免疫网络42,神经系统在胃肠运动中起关键作用43,针刺对胃肠运动功能的调节取决于3个水平:局部肠神经系统(ENS)、自主神经系统(ANS)和中枢神经系统(CNS)44。本文主要对利用神经示踪技术研究胃部疾病常用腧穴与胃在神经系统的关联机制进行综述。检索 PubMed、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搜集关于胃部疾病常用腧穴的神经示踪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2年5月1日。此外,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以补充获取相关文献。检索采取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中文检索词包括:经脉、腧穴、穴位、穴区、穴、神经示踪、神经示踪剂、示踪剂、示踪技术、示踪。英 文 检 索 词 包

8、括:Meridians,acupuncture point,acupoint,acupuncture area,acupuncture,acupuncture therapy,electro-acupuncture,needling,filiform needle,nerve tracer,tracer,neuronal tracers,neural tracing technique,neuro-anatomical tracing,tracer technique 等。中文数据库检索策略:(经脉 OR 腧穴 OR 穴位 OR 穴区 OR 穴)AND(神经示踪 OR 神经示踪剂 OR 示踪剂

9、 OR 示踪技术 OR 示踪),Pubmed检索策略见图2,检索结果见图3。2.1常用腧穴与胃的关联机制研究现状神经示踪技术主要依赖于轴突运输,根据示踪剂的不同示踪特点,可将其分为多个种类,根据其轴突运输的方向,可分为顺行、逆行两个类别;根据其轴突运输是否跨越突触,可分为跨突触、非跨突触两类。逆行神经示踪主要适用于观察神经纤维的起源细胞到特定的靶区,顺行神经示踪剂适用于观察单个或多组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投射45,跨突触神经示踪剂则可以有效地实现多级神经网络的标记46,这些技术在穴位-靶器官的关联机制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表1针灸治疗胃部相关疾病常用腧穴情况病名胃下垂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脘痛作

10、者侯云霞13王天宇14孙炜15侯云霞16张培铭17方闯18车红霞19宋炯20刘武21庞名敏22朱亚楠23尹鸿智14周丽24高巧玲25王一捷26曹方27李萍28李晓艺29曹方30李寒露31翟嘉丽32王丹萍33刘纳川34使用频次前10位的腧穴足三里、中脘、气海、胃俞、脾俞、天枢、胃上、关元、百会、内关足三里、中脘、气海、百会、脾俞、胃俞、天枢、关元、上脘、内关中脘、足三里、气海、胃俞、百会、脾俞、胃俞、关元、天枢、内关足三里、中脘、胃俞、脾俞、内关、肝俞、三阴交、上脘、膈俞、梁门足三里、中脘、公孙、内关、太白、胃俞、脾俞、上脘、膈俞、隐白足三里、中脘、胃俞、脾俞、内关、天枢、神阙、关元、气海、三阴

11、交足三里、中脘、内关、气海、公孙、关元、三阴交、胃俞、阴陵泉、脾俞、合谷中脘、足三里、胃俞、内关、脾俞、肝俞、梁门、上脘、关元、公孙足三里、中脘、内关、天枢、太冲、脾俞、胃俞、期门、三阴交、阳陵泉足三里、中脘、内关、胃俞、脾俞、天枢、气海、太冲、三阴交、肝俞足三里、中脘、内关、天枢、脾俞、太冲、胃俞、关元、三阴交、下脘足三里、中脘、内关、太冲、天枢、脾俞、胃俞、内庭、三阴交、公孙足三里、中脘、内关、天枢、太冲、胃俞、梁丘、脾俞、丰隆、冲阳足三里、内关、中脘、三阴交、天枢、上巨虚、关元、气海、下巨虚、下脘足三里、中脘、内关、胃俞、天枢、三阴交、脾俞、梁门、公孙、上巨虚足三里、中脘、胃俞、内关、脾

12、俞、天枢、上脘、公孙、三阴交、下脘足三里、中脘、内关、胃俞、脾俞、天枢、三阴交、气海、公孙、上脘足三里、中脘、胃俞、内关、脾俞、三阴交、天枢、上巨虚、公孙、太溪足三里、中脘、内关、太冲、胃俞、脾俞、公孙、天枢、梁丘、下脘足三里、中脘、内关、胃俞、脾俞、公孙、太冲、三阴交、天枢、内庭、足三里、中脘、内关、胃俞、脾俞、太冲、公孙、天枢、梁门、三阴交、中脘、足三里、内关、上脘、膈俞、建里、公孙、大都、太白、大陵、中脘、足三里、内关、胃俞、脾俞、天枢、公孙、气海、下脘、太冲、穴位总数(个)72636273224126409347925356654465304151731216879391638 Mod

13、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针灸与经络研究用,陶之理11,47较早地将神经示踪技术运用到针灸学科,利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研究腧穴和内脏间的神经支配联系48。对于研究腧穴-靶器官的关联机制主要采用逆行神经示踪法,2000年以前主要使用的神经示踪剂为HRP10,49-52或 CB-HRP53-57,2000年以后神经示踪剂种类逐渐增多,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双苯甲亚胺(Bisbenzi

14、mide,Bb)、霍乱毒素亚单位B结合荧光素等荧光类示踪剂逐渐运用7-8,58-62,实现了腧穴-内脏神经环路的多重标记,同时病毒类跨突触示踪剂的发展也为针刺效应的脑环路研究提供了新方法9,63-64。神经系统决定的腧穴与靶器官的关联机制涉及3个层次:第1个层次的机制是腧穴-靶器官关联的外周(脊神经节)机制,包括长轴突反射、短轴突反射2种形式;第2个层次的机制是腧穴-靶器官关联的脊髓机制,包括内脏躯体共同汇聚机制、脊髓反射(传入-传出反射)、背根反射(DRR)3种形式65(见图4),外周途径的完整性是针刺对靶器官发挥效应的必要条件66-67;第3个层次的机制是腧穴-靶器官关联的高位中枢机制。背

15、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是腧穴与内脏感觉信号传入的基本环节68,脊髓是大部表2胃部疾病常用腧穴二次统计情况(使用频次30%)序号12345腧穴足三里中脘内关胃俞脾俞使用频次百分比(%)71.3164.8342.4534.2630.17纳入文献中出现频次2727262624分布部位下肢腹部上肢背部背部图1胃部疾病常用腧穴关联网络图#1 meridiansMeSH#2 acupuncture pointMeSH#3 acupuncture area Title/Abstract#4 acupoint Title/Abstract#5#2 OR#3 OR#4#6

16、acupuncture MeSH#7 acupuncture therapy Title/Abstract#8 electro-acupuncture Title/Abstract#9 needling Title/Abstract#10 filiform needle Title/Abstract#11#7 OR#8 OR#9 OR#10#12 nerve tracerMeSH#13 tracer Title/Abstract#14 neuronal tracers Title/Abstract#15 neural tracing technique Title/Abstract#16 ne

17、uroanatomical tracing Title/Abstract#17 tracer technique Title/Abstract#18#12 OR#13 OR#14 OR#15 OR#16 OR#17#19#1 OR#5 OR#11#20#18 AND#19 图2文献检索策略(以Pubmed为例)图3文献筛选流程图1639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3 第二十五卷 第五期 Vol.25 No.5 分躯体和内脏感觉信

18、息整合的中继站69,两者是躯体与内脏信号整合的重要部位。目前对常用腧穴与胃之间关联机制的研究主要为外周 DRG 和脊髓水平6-9,60,对脑干及脑干以上水平的联系机制研究相对较少。2.2躯干部常用腧穴与胃的关联机制研究胃部疾病在躯干部常选用的腧穴为中脘(腹部)、脾俞(背部)、胃俞(背部),相关神经示踪研究结果见表3、表6。现代针灸学认为65腧穴的作用包括节段性效应和超神经节段的整体性效应,或称为特异性和广谱性效应70,与靶器官处于相同神经节段的腧穴其作用是节段性和整体性效应的叠加,而与靶器官距离较远的腧穴往往只有整体性效应65,70,刺激与靶器官相同节段的腧穴可以特异性地激活相应节段的交感和迷

19、走神经71。胃感觉传入主要为T6-T10神经节段72,研究显示中脘、胃俞、脾俞与胃在胸段 DRG 有重叠的神经节段6,8,73,在DRG还存在躯体-内脏双标记神经元,因此DRG 是腧穴-胃信号传入、整合的重要部位,信号经DRG进入脊髓背角进一步汇聚、整合通过躯体-内脏反射、背根反射对胃产生调节作用,同时在椎旁神经节也观察到脾俞的逆行标记,因此躯干部腧穴可能通过感觉及交感途径对胃产生调节作用,Li等74的研究也证实在保证交感神经完整的前提下针刺健康大鼠气海、梁门、胃俞等腹部腧穴会抑制胃动力,切断交感神经效应消失,在切断迷走神经或脊髓化大鼠中该效应几乎不受影响。虽然躯干部的腧穴对胃有抑制作用,但并

20、不是单方向抑制,其效应与机体病理状态密切相关,有研究证实中脘、胃俞的针刺信号可在DVC汇聚整合后经迷走神经促进胃的运动75-76,当胃动力低下时针刺躯干部腧穴能促进胃动力,但其促进作用较肢体远端腧穴弱77,因此躯干部腧穴对胃除节段性效应外,其针刺信号可经脊髓上行至高位中枢进一步发挥对胃的“泛调节”作用,包括神经传出、神经内分泌传出、神经免疫传出67,但其机制较为复杂仍需进一步研究。中脘、胃俞、脾俞虽然与胃均有重合的神经节段,但中脘、胃俞神经节段支配集中于T10-T11,而脾俞稍偏图4腧穴-靶器官相关节段性联系脊髓机制、外周机制示意图651640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

21、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针灸与经络研究于上部与胃的神经支配更为密切,Xu等78的研究表明处于相似神经节段支配的腧穴其感觉及运动神经元是分离的,因此其针刺作用的神经通路可能并不相同,同时相同节段的腧穴配伍使用是否会产生协同作用也需要进一步研究。2.3四肢部常用腧穴与胃的关联机制研究针灸治疗胃部疾病四肢部的腧穴主要为足三里(下肢)、内关(上肢),相关神经示踪研究结果见表4-6。对于足三里穴有3项研究使用的是逆行非跨突触神经示踪剂,一项研究使用跨突触神经示踪剂

22、。利用非跨突触神经示踪剂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衣华强等7采用PI、Bb进行示踪,结果显示足三里感觉神经元主要位于DRG T6-L2节段,Cui等79和Wang等80采用霍乱毒素亚单位B结合Alexa Fluor荧光素的示踪剂,Cui 等79研究显示 DRG L3-L6节段存在阳性神经元,Wang 等80的研究结果为 L4-L6,陶之理47采用 HRP 的研究结果为T6-T12、L1-L7、S1-S3,出现上述差异性主要考虑与神经示踪剂、实验操作等因素不同有关:PI和Bb属于荧光染料,常用于逆行示踪且不跨突触,可以实现荧光双标记81,缺点是分子量小、易于扩散,同时存在过路纤维摄入问题;CTB来

23、源于霍乱毒素能够与神经节苷脂GM1的戊多糖链结合从而粘附于细胞表面82,特异性地标记神经细胞83,主要用于逆行非跨突触的神经示踪84,性质相对稳定85;HRP是从辣根中提取出来的一组同功酶的混合物,可以被神经终末或受表3腹部常用腧穴/腧穴-胃的神经示踪情况研究腧穴中脘胃俞脾俞文献来源哈 丽 娟 20186童 晨 光 20038童 晨 光 20038哈 丽 娟 20186任 晓 玲200373实验动物SD大鼠Wistar大鼠Wistar大鼠SD大鼠家兔示踪剂AF488-CTBPI、BbPI、BbAF594-CTBHRP注射部位中脘中脘-胃胃俞-胃胃俞脾俞具体操作及取材时间中脘:将0.1%的AF4

24、88-CTB 4 L分别缓慢注入大鼠的中脘穴,72 h后灌流取材。中脘:在肌层缓慢注入5%的 PI 15 L;胃:大鼠存活24 h后,二次麻醉在胃脏包膜下向各个方向缓慢注入 10%Bb 20 L,大鼠继续存活14 h后取材。胃俞:在肌层,注入5%的PI 15 L;胃:大鼠存活 24 h 后,二次麻醉,在胃脏包膜下向各个方向缓慢注入 10%Bb 20 L,大鼠继续存活14 h后取材。胃俞:将0.1%的AF594-CTB溶液4 L缓慢注入大鼠的胃俞穴,72 h后灌流取材。脾俞:注入200 gL-1 HRP 30-35 L,动物存活48-72 h后灌流取材。取材部位颈、胸、腰部脊髓和T5-L3脊神经

25、节T6-L4脊神经节T6-L4脊神经节颈、胸、腰部脊髓和T5-L3脊神经节T1-L3脊神 经 节、椎旁节和脊髓背根神经节腧穴T6-T13(T9集中)T7-T13(T8-T10集中)T8-L2(T10-T11集中)T8-L2(T12集中)T6-L1(T8-L2集中)胃-T8-L1(T9集中)T8-L3(T10-T11集中)-腧穴-胃双标记-T8-T12(T9集中)T9-T13(T10-T11集中)-脊髓节段T5-T10(T9集中)-T10-L1(T12集中)T6-L1部位脊髓前角第层的后内侧部-脊髓前角第层的最前部,少量标记的运动神经元散在分布在颈膨大节段脊髓前角椎旁神经节-T6-L1注:AF4

26、88/594-CTB为霍乱毒素B亚单位结合荧光素AF488/594,PI为碘化丙啶,Bb为双苯甲亚胺,HRP为辣根过氧化物酶,“-”为未提及阳性结果。1641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3 第二十五卷 第五期 Vol.25 No.5 损的轴索摄取然后逆行标记神经元,同时具备一定的跨突触特性86,缺点是参与细胞代谢,在溶酶体时间过久容易造成降解,还存在“再摄取”现象87,因此上述神经示踪剂性质不同,故摄取和运输的质量、在组织中扩散

27、的趋势及效率、产生局部坏死的能力也不同45,除示踪剂不同外注射部位深度及方向、两种示踪剂注射的间隔时间、取材时间、动物物种等也存在差异(表4),诸多因素可能造成结果间存在差异,综合上述研究结果足三里穴与胃可能在胸腰段DRG存在密切联系,有待进一步研究。Lee等9采用跨突触神经示踪剂探究足三里与胃的神经环路,结果显示两种信号在延髓、脑桥、中脑、间脑、端脑各级中枢均有汇聚,其中孤束核(NTS)、迷走神经背核(DMV)、最后区(AP)、中缝大核(NRM)、臂旁核(PBN)、蓝斑(LC)、中央杏仁核(CeA)等核团有大量阳性标记(见表4),由NTS、DMV、AP构成的迷走背核复合体(DVC)是调节胃运

28、动和分泌的重要中枢,大量研究证实NRM、PBN、LC、CeA等核团均与DVC有密切的纤维联系,同时以DVC为基本中枢发挥对胃的调控作用88。Li等74的研究也证实足三里穴能够促使健康大鼠胃动力增加,但迷走神经或脊髓被切断后该效应消失,因此足三里的针刺信号与胃的传入信号在脊髓水平汇聚整合后可上达高位中枢的众多核团,最终主要经DVC-迷走神经对胃功能进行调节,所以 DVC 是针刺调节胃肠功能的重要靶点,未来可以利用光遗传、化学遗传等技术以DVC为核心开展针刺调节胃肠功能的中枢整合机制研究88。内关穴神经支配主要为C5-T1节段89,与胃处于不同的神经节段,对此有研究90-91表明内关主要通过迷走神

29、经对胃发挥调节作用,Jang等92研究证实内关的针刺信号可以上达孤束核,脊髓与孤束核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的神经环路93-96,针刺内关穴后NTS出现放电,切断迷走神经则没有放电,因此内关的针刺信号也经迷走神经对胃产生调节作用,与足三里的神经通路有一定相似性,但二者中枢DMV的投射部位存在一定差异97,表4胃部疾病四肢部常用腧穴/腧穴-胃在外周神经节及脊髓的神经示踪情况研究腧穴足三里内关文献来源衣 华 强 20127Cui 201579Wang 201980刘强 200289Jang 200392实验动物Wi-star 大鼠SD大鼠SD大鼠SD大鼠SD大鼠示踪剂PI、BbAF594-CTBAF555

30、-CTBCBWGA-HRP注射部位、具体操作及取材时间足三里:5%的PI 15 L;胃:大鼠存活36-48 h后重新行腹腔麻醉,在胃膜下向各个方向缓慢注入10%Bb 20 L。继续存活12 h后取材。足三里:0.1%AF594-CTB 8 L一半注入到足三里穴的肌肉层一半注射到皮下组织,深度小于3 mm,72 h后取材。足三里:将0.05%AF555-CTB 8 L注入足三里肌层,深度为3 mm,72 h后取材。内关:于腕上3-4 mm尺桡骨间缓慢注入CB-HRP 10 L,72 h后取材。内关:将10-20 L 2%WGA-HRP 注射到内关部位的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中,5天后取材。取材部位

31、T5-L3脊神经节L1-L6背 根 神 经节和脊髓T1-S3背根神经节脊髓、脊神经节、迷走神经下节脊神经节、颈上神经节、颈中交感神经节、星状神经节、T4交感神经节背根神经节ST36:T6-L2(T11集中)胃:T9-L1(T12集中)双 标 记 细 胞:T10-L1(T12集中)L3-L6(L4集中)L4-L6C5-T1(C5-C7集中)C5-T1脊髓节段-L3-L5-C6-T1-部位-运动神经元分布于层的背外侧和中间部,L3-L5节段形成柱状,L4段高度集中-脊髓前角-迷走/交感神经节-迷走神经下节有阳性标记颈上神经节、颈中交感神经节、星状神经节、T4交感神经节均有阳性标记注:CB为类霍乱原

32、B亚单位,WGA-HRP为麦芽凝集素结合辣根过氧化物酶。1642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针灸与经络研究其具体差异机制有待深入研究。3 小结利用神经示踪技术对腧穴-胃之间神经解剖学联系的研究为针刺治疗胃部疾病提供了有力的形态学依据,不同部位的腧穴与胃在神经解剖学中的联系并不相同,躯干部的常用腧穴基本与胃处于相同的神经节段,能够通过激活交感神经发挥对胃肠的调节作表5胃部疾病四肢部常用腧穴/腧穴-胃在脊髓及脑的

33、神经示踪情况研究腧穴足三里内关文献来源Lee 20019Jang 200392实验动物SD 大鼠SD大鼠示踪剂PRV-Ba-Gal、CTBPRV-Ba、PRV-Ba-GalPRV-Ba注射部位足三里-胃足三里-胃内关具体操作及取材时间足三里:注射5 L PRV-Ba-Gal;胃部:胃体和胃窦腹侧、背侧选取6个点,每点注射10 L 1%CTB,存活4-5天后取材。足三里:注射5 L PRV-Ba;胃部:注射5 L PRV-Ba-Gal,存活4-5天后取材。注入10 L PRV-Ba于皮肤、皮下、肌肉组织,存活4-5天后取材。脊髓-共标记部位:胸、腰、骶段脊髓均可 见 标 记 神 经元。每个脊髓节

34、段的密集标记区位于板层 IV、V、VII(中 间 外 侧核)和X区。颈髓(颈侧核、I-V,VII,X)、胸髓(中间外侧核、脊髓外侧核、I,II,IV,V,VII-X)、腰髓(III,IV)、骶髓(IV,V,VII)均有阳性标记。脑核团延髓共标记部位:迷走神经背核、孤束核、最后区、中缝苍白核、外侧巨细胞旁核。共标记部位:A1去甲肾上腺素细胞/C1 肾上腺素细胞/尾腹外侧网状核、迷走神经背核、孤束核、最后区、中缝隐核、中缝苍白核、中缝大核、外侧巨细胞旁核。孤束核、疑核、尾腹外侧网状核(A1/C1)、背腹外侧网状核、巨细胞网状核、外侧巨细胞旁网状结构、中缝苍白核、中缝隐核、中缝大核、C3 肾上腺素细

35、胞。脑桥-共 标 记部位:蓝斑、臂旁核、Kol-liker-Fuse 核和 A5 细胞群。Kollik-er-Fuse核、蓝斑、蓝斑下核、臂旁核中脑-共标记部 位:中央灰质。中央灰质间脑-共 标 记部位:脑室旁核、下 丘 脑外 侧 核和 视 交叉 后 核以 及 终纹床核。下 丘 脑室旁核、下 丘 脑外侧核、下 丘 脑弓状核端脑-共标记部 位:杏仁核。-注:PRV-Ba为伪狂犬病毒Bartha株,PRV-Ba-Gal为伪狂犬病毒Bartha株的突变体,CTB为霍乱毒素B亚单位。表6胃部疾病常用腧穴在背根神经节的阳性标记情况腧穴/胃胃四肢部躯干部足三里内关中脘胃俞脾俞作者Ye D W 201472

36、衣华强 20127Cui J J 201579Wang Y L 201980刘强 200289哈丽娟 20186童晨光 20038童晨光 20038哈丽娟 20186任晓玲200373C5 C6 C7 C8 T1 T2 T3 T4 T5 T6 T7 T8 T9T10T11T12T13L1 L2 L3 L4 L5 L6 S1注:有颜色标记处为神经节段支配范围,红色突出显示神经支配的高峰节段。1643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3

37、第二十五卷 第五期 Vol.25 No.5 用,四肢部腧穴其针刺信号主要经脊髓上达高位中枢经迷走神经发挥对胃的调控作用,同时所有常用腧穴均能通过高位中枢发挥对胃功能调节的整体性效应,但针刺信号与胃的传入信号在高位中枢的整合机制较为复杂需进一步研究。目前在腧穴-胃神经解剖学联系的研究中,因实验动物、神经示踪剂、手术操作流程、取材时间等相关因素的不同导致结果存在差异,降低研究之间的可比性。因此未来的研究应尽量选取扩散稳定、标记效率高、抗淬灭的神经示踪剂,统一实验动物、操作流程等一系列要素;其次,支配腧穴的神经节段分布高峰不同,因此与胃关联的密切程度也不同,该差异是否直接影响针刺对胃部调节效应的大小

38、?除常用腧穴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腧穴也与胃有密切的神经解剖学联系?左右侧腧穴的作用机制是否存在差异?不同腧穴间配伍是协同还是拮抗作用?上述问题均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三,目前多数研究以外周或中枢脊髓水平为主,对脑干及以上水平的研究较少。随着新兴的实验技术的发展,跨突触神经示踪剂的不断成熟,未来可以综合光遗传、化学遗传、钙成像、膜片钳、Cre-LoxP技术研究针刺作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为针灸临床选穴组方提供科学指导。参考文献 21Han J,Wang H C,Rong P J,et al.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he therapeutic ef

39、fect on functional dyspepsia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and electroacupuncture.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2021,31(1):44-51.2Zhang J H,Liu Y F,Huang X X,et al.Efficacy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acupuncture treatments for functional dyspepsia: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network meta-analysis.Ev

40、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20,2020:3872919.3蒋文杰,曹莲瑛,李璟,等.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Meta分析.上海针灸杂志,2016,35(7):886-892.4Cheong K B,Zhang J P,Huang Y.The effectiveness of acupuncture in 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Complement Ther Med,2014,22(4):767-786.5Yang M X,

41、Li X M,Liu S H,et al.Meta-analysis of acupuncture for relieving non-organic dyspeptic symptoms suggestive of diabetic gastroparesis.BMC Complement Altern Med,2013,13:311.6哈丽娟,崔建,刘晓娜,等.大鼠中脘穴和胃俞穴相关神经元的分布规律.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4(5):839-842.7衣华强,马玉侠,方剑乔.足三里与胃特异性联系通路的荧光双标法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6):532-533.8童晨光

42、,谷世喆,衣华强,等.胃俞募穴与胃特异性联系通路的荧光双标法研究.上海针灸杂志,2003,22(5):16-19.9Lee C H,Jung H S,Lee T Y,et al.Studies of the central neural pathways to the stomach and Zusanli(ST36).Am J Chin Med,2001,29(2):211-220.10 林文注,徐明海,范黎,等.足阳明胃经脊髓脑干神经网络解溪、足三里穴HRP逆行和跨神经节追踪研究.上海针灸杂志,1994,13(5):225.11 陶之理,王良培,张祖萍,等.胃交感传入神经元的节段性(HRP

43、 法的研究).针刺研究,1981,6(3):227-234.12 杜元灏,黄卫,熊俊,等.国外针灸病谱的初步研究.中国针灸,2009,29(1):53-55.13 云霞,陈少宗.针灸治疗胃下垂的取穴规律与经验分析.针灸临床杂志,2013,29(7):70-72.14 王天宇,古玉杰,孙晓宇,等.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针灸治疗胃下垂文献的选穴规律.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17(1):43-47.15 孙炜,翟培杞,董迹菲,等.基于数据挖掘的针灸治疗胃下垂选穴配伍规律的文献研究.上海针灸杂志,2015,34(6):588-591.16 侯云霞,陈少宗.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取穴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河南

44、中医,2013,33(2):300-302.17 Zhang P M,Zhang W,Tan Z G,et al.Exploration on acupoint selection rules of ancient acupuncture for chronic gastritis based on data mining.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2021,31(2):141-150.18 Fang C,Cao Y,Pan J,et al.Exploration on the acupoint selection rule in mod

45、ern literature for chronic gastritis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recent 10 years.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2022,32(2):157-167.19 车红霞,李嘉,犹春丽,等.针灸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虚证的选穴规律探析.中医药通报,2022,21(2):46-49.20 宋炯,岳增辉,易受乡,等.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用穴规律探析.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4):285-287.21 刘武,马鋆,刘晓娜,等.基于数据挖掘的功

46、能性消化不良针灸取穴规律.亚太传统医药,2019,15(10):157-159.22 庞名敏.基于古今文献的痞满(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选穴规律及刺灸法研究.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23 朱亚楠.基于数据挖掘对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选穴规律研究.山西中医,2019,35(1):53-55.24 周丽,刘晓君,毛玮,等.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选穴规律.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2):124-126.25 高巧玲,韩东岳,王朝辉.基于期刊类数据挖掘研究针灸治疗术后胃轻瘫的腧穴优选与配伍规律.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34):166-167.26 王一捷.

47、糖尿病性胃轻瘫不同干预方法及其取穴组方规律的研究.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27 曹方.胃轻瘫的腧穴优选与配伍规律研究基于数据挖掘的专家问卷调查.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1644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针灸与经络研究28 李萍,岳增辉,文琪琦,等.针灸治疗糖尿病胃轻瘫临床对照文献选穴规律分析.针灸临床杂志,2015,31(6):37-39.29 李晓艺,王锐,张永臣.

48、针灸治疗糖尿病胃轻瘫选穴规律和刺灸方法探讨.世界中医药,2021,16(24):3670-3677.30 曹方,李铁,哈丽娟,等.针灸治疗胃脘痛选穴规律现代文献研究.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0):4011-4014.31 李寒露.基于著作类数据挖掘针灸治疗胃脘痛腧穴优选与配伍规律谱的研究.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32 翟嘉丽,何叶舟,戴榕清,等.针灸治疗胃脘痛的选穴规律分析.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39(1):20-27.33 王丹萍,李知行,李素荷.针灸治疗胃脘痛取穴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上海针灸杂志,2016,35(4):482-485.34 刘纳

49、川.针灸治疗胃脘痛选穴及配伍规律文献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35 Annibale B,Esposito G,Lahner E.A current clinical overview of atrophic gastritis.Exp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2020,14(2):93-102.36 Waldum H,GastritisFossmark R.,gastric polyps and gastric cancer.Int J Mol Sci,2021,22(12):6548.37 Walker M M,Potter M,Ta

50、lley N J.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and other eosinophilic gut diseases distal to the oesophagus.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8,3(4):271-280.38 周微宏.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临床消化病杂志,2001,13(3):142-144.39 Matsumura S,Eguchi A,Kitabayashi N,et al.Effect of an intraduodenal injection of fat on the activiti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