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唐代四川农业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评介_余华.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32598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37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代四川农业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评介_余华.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唐代四川农业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评介_余华.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唐代四川农业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评介_余华.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十九辑)唐代四川农业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评介余华内容提要:本文从概念界定、研究 方法、结构体系、对已有学术研究关注、对史料搜集与运用几方面,对唐代四川农业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一书进 行了评介。关键词:唐代四川农业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四川农业史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巴蜀地区地处秦岭以南,长江上游,幅员辽阔,地形、地势、地貌复杂多样,尤其四川盆地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气候和水资源条件优越,因而是东亚大陆历史上农业起源最早、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华阳国志?蜀志载:“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巴亦化其教而力 务农,迄今巴、蜀民农时先祀

2、杜 主君。”山海经?海内经则谓:“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寂、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成都平原与四川盆地农业生产 的发达铸就四川天府之国 的美誉。彭邦本教授认为四川农业文明史源远流长,大致经历了 以下几个繁荣期和平缓期。第一个繁荣期是先秦的古蜀文明时期。第二个繁荣期是秦汉时期。第三个繁荣期是隋唐五代两宋时期。魏晋南北朝和元明清时期是巴蜀农耕文明的低谷或平缓期。彭邦本教授还认为,唐代巴蜀大兴水利,不仅旧有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灌溉体系得到修缮和进一步的提升扩展,而且增加了若干新的水利设施,以至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蜀地”享有“人富粟多”“土腴谷羡”之誉,史称“扬一益二

3、”,这是四川农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明证。由此可见,唐代四川农业在四川农业发展史上可谓是承前启后的时期,深人研究这一时期四川农业发展状况具有重大学术价值与研究意义。年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李钊 博士的唐代四川农业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万字)一书在充分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唐代四川农业发展与社会变迁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纵观全书,笔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体会。首先是概念界定明晰。作者采用、借鉴与整合了中西方关于“农业”的定义。书中凡涉唐代四川农业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评介?及重要概念,作者都对其进行了解析与界定,如农业生产资源、农业劳动力资源等。作者从知识考古的角度梳理了“农业”一词在中 国古代演变的历

4、程,尤其值得重视。“农”最早发轫于壳舜时期,此后推及以言王道教化,并逐渐成为历代王朝践行治世的政治理想和治国指导理念。西汉初期,正史中“农”字已具备“农业”的表象特征且被赋予政治 与社会意义。班固汉书将“农业”作为词组,并且赋予社会生产部门的含义。三国两晋时,人们开始注意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问题。世纪的西夏文海中出现“农耕”一词,强调水资源对于农业的作用,反映了农业对于自然环境的依赖性。作者通过对概念的界定以及对研究现象的概括,使文章内容看起来清楚明 了。其次是本书采用的理论与方法。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经典理论为学界所熟知,并在特定时期内成为学界历史

5、研究的经典理论范式。但随着西方各类学术研究范式的引人,在各类理论范式的冲击之下,这一理论呈现出式微的现状。但正如马克思所言:“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 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作者将这一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充分加以运用,将农业政策、农民、土地、农作物与农业生产技术结合,清晰呈现了唐代四川农业发展状态。作者注意吸收社会学科理论成果,充分借助 帕森斯的社会平衡理论,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以及小农家庭生产模式理论,以及文化人类学中“结构主义”的理论来解释唐代四川在农业发展加持之下的区域社会变迁。在具体研究方法和手段上,作者充分采用比较研究法,比较法是历史学研究

6、的重要研究方法。通过比较,可以从共性中寻求差异,从差异中分析特殊。作者采用比较的方法,从纵向与横向两个面向展开,全面探讨了唐代四川农业发展状况,分析社会变迁 的展演方式,揭示唐代四 川农业发展的多重样态。第是结构与体系特点。全书除绪论与结语外,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作者从唐代四川行政区划的历史演绎、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深厚的农业发展底蕴三个方面综合考察唐代四川农业发展的基础与起点。第二至四章,作者以物资生产资源、劳动力资源、生产技术资源为切人点,全面复原唐代四川农业发展的状况。第五章至第七章,在农业发展这一社会情势之下,采用区域内部观察视角,从“扬一益二”“别籍异财”“俗好娱乐”三个方面探讨唐代四

7、川社会经济结构、家庭组织结构、社会生活等诸领域的变迁,展演四川社会变迁的三重表征。第八章则从唐代西南边疆经略的外部视角出发,分析四川地在农业充分发展对唐朝西南边疆经略以及民族交融方面所做的贡献。学界对四川在唐王朝西南边疆经略中的战略地位还缺乏足够的重视,本书 在这方面有着极 大 的推进。作者认为,唐代四川地区通过提供军粮、军衣、战马等战略物资以及提供兵源、力役等人力资源维持了唐朝在西南边境戍军的正常运转。通过农耕与游牧两种生产方式的交融,创造了“合同为一家”的 民族交融局面,从而有力维护唐代西南边疆安全。总之,全书紧紧围绕农业发展与社会变迁两个方面进行谋篇布局,自成体系,逻辑严密,全面揭示唐代

8、四川农业的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 的关系。第四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给予充分关注。学术研究的推进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砥砺前行的结果,因而给予前人研究以充分的关照是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基础。作者从“通”勺“专”的角度出发,对学界唐代四川农业研究的研究成果给予细致的梳理,将前的研究成果分为通史、断代史类论著(编著)与我国传统社会农业专题研究两个 方面,并对所选文章 与论著?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十九辑)(编著)进行了切中肯綮的评述,分析其创新处,探讨其不足处。在此基础之上,作者找准学术增长点,“学界现有研究没有全面深人揭示唐代四 川地区农业高度发展的历史成因”,找到研究的问题意识,“没有从理性层面考察农业发展与社会

9、变迁的互动关系”,从而才能推进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最后是在史料搜集与运用方面。全书材料丰富,史料范围涉及先秦至明清,极尽网罗搜集,且对考古资料给予充分关注,并将其与历史文献相互印证。作者在考证、辨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唐代诗文与笔记小说,扩展研究的资料面向,这是本书在资料运用方面的一大突破之处。要言之,作者对资料的挖掘、使用与拓展,解决了唐代四川农业研究在资料方面的瓶颈问题。综上所论,唐代四川农业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从农业发展与社会变迁的 角度,梳理唐代四川农业发展的历史,阐述社会变迁的表现,分析农业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辩证关系,概念界定明晰,史料挖掘充分,逻辑严密,体系完善,丰富与扩展前人研究成果,是该领域不可多得的力作。(作 者单位:西华 大学文学与新闻传 播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农业/农作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