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医经络ppt.ppt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229987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3.7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经络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中医经络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中医经络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中医经络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中医经络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经经 络络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素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 “阴盛阴盛则阳病则阳病,阳盛阳盛则阴病则阴病”。阳病治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阴病治阳,泻其有余,泻其有余,补其不足。补其不足。“阴阳平衡人健康,阴阳失衡人患病,阴阳平衡人健康,阴阳失衡人患病,阴阳离决人死亡。阴阳离决人死亡。”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告诉我们:“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素问素问.“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2、”肾肾与与膀膀胱胱相相表表里里,肾肾藏藏精精,主主生生长长发发育育、生生殖殖,主主骨骨生生髓髓,主主水水、主主纳纳气气,开开窍窍于于耳耳,其其华华在在发发,在在志志为为恐恐,在在液液为为唾唾,咸咸入入肾肾,色色为为黑黑,冬冬养养肾肾。恐恐惊惊则则气气下下。肾肾脾脾 与胃相表里,主统血、与胃相表里,主统血、主运化、主肌肉、主思,主运化、主肌肉、主思,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在志为思,甜入液为涎,在志为思,甜入脾,色为黄,长夏养脾。脾,色为黄,长夏养脾。思则气结。思则气结。肺肺 与大肠相表里,主气,与大肠相表里,主气,司宣发肃降,主魄,通调司宣发肃降,主魄,通调水道,肺

3、生皮毛、开窍于水道,肺生皮毛、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在液为涕,鼻,在志为悲,在液为涕,辛辣入肺,色为白,秋养辛辣入肺,色为白,秋养肺。忧悲气消。肺。忧悲气消。肝与胆相表里,肝藏血、主疏泄,生筋、肝与胆相表里,肝藏血、主疏泄,生筋、主魂,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在志为怒,主魂,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酸入肝,色为青,在液为泪,酸入肝,色为青,春养肝。怒则气上。春养肝。怒则气上。心心 与小肠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生血、心藏脉,主神生血、心藏脉,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汗在面,在志为喜,汗为心之液,苦入心,为心之液,苦入心,色为红,夏养心。喜色为红,夏养

4、心。喜则气缓。则气缓。木火土金水阴与阳和,气与神和,谓之太和阴与阳和,气与神和,谓之太和五脏、五行、五常相信中华民族的智慧:相信中华民族的智慧:中医经络理论中医经络理论 支撑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健康史;在治疗慢性 病方面,西方国家也为之震惊、赞叹称绝!相信自身经络系统:相信自身经络系统:人体自身的御医人体自身的御医 健康、长寿的保障健康、长寿的保障 大量实践验证:经络治百病。打破了现代医学所谓的“绝症”、“终身服药”的断言;第一节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经络学说概述v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的基本概念v经络学说的概念经络学说的概念v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的组成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 经即径,经络系统的主

5、干;有固定循行路线 络经的分支,网络全身;无固定循行路线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二、经络学说的概念二、经络学说的概念v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概念、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精气血神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三、经络系统组成三、经络系统组成v经络系统由经脉经脉系统和络脉络脉系统组成。v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经络者,决死生,处百病经络者,决死生,处百病”。v经脉系统经脉系统为经络系统主要部分,在内连接脏腑,在外连属于皮肤、筋肉。v络脉络脉包括别络、浮络、孙络。第二节第二节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v十二经脉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

6、v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v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v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v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十二经脉是手三阴经、手三阳经、十二经脉是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总称。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总称。一、十二经脉的名称一、十二经脉的名称(一)命名原则(一)命名原则v上为手,下为足:行于上肢者为手经,行于下肢者为足经。v内为阴,外为阳:四肢内侧前中后依次为太阴、厥太阴、厥阴、少阴;阴、少阴;四肢外侧前中后依次为阳明、少阳、太阳明

7、、少阳、太阳。阳。v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经属腑。(二)具体名称(二)具体名称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v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门),通过膈肌,属肺,从肺系(与肺相连的组织)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桡侧端(少商穴)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v起于食指桡侧端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外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再向前下行入缺盆(锁

8、骨上窝),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至大肠,属大肠。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水沟穴),至对侧鼻翼鼻翼旁(迎香穴),交于足阳明胃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v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分支1:从胸中分出,沿胸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劳宫穴),沿中指桡侧,出中指桡侧端(中冲穴)。分支2: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尺侧端(关冲穴),交于手少阳三焦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v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沿起于无名指尺

9、侧端(关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前臂外侧尺、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过肘尖,沿上侧向上至肩部,桡骨之间,过肘尖,沿上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穿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焦。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焦。分支分支 1 1: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于大椎,分开上行到项部,肩部,左右交会于大椎,分开上行到项部,沿耳后,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经沿耳后,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到目眶下。面颊部到目眶下。分支分支 2 2:从耳后分出,: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

10、进入耳中,出出走耳前,经上关穴,在面颊部与前一支相走耳前,经上关穴,在面颊部与前一支相交,交,至目外眦至目外眦(瞳子(瞳子髎髎穴)交于足少阳胆穴)交于足少阳胆经。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v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心与其他脏相连的脉络),向下穿过膈肌,络小肠。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目与脑相连的脉络)。直行者:从心系出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向下浅出腋下(极泉穴),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小指桡侧端(少冲穴),交于手太阳小肠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v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穴),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

11、穴),沿手背尺侧上腕部,循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部,交肩上后入大椎穴,入大椎穴,再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沿食道下行,穿过膈肌,到达胃胃部,部,下行,属小肠。分支分支1 1: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行到面颊,至目外眦后,至目外眦后,退行进入耳中(听宫穴)入耳中(听宫穴)分支分支2 2: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目眶下,至目内眦(睛明穴)至目内眦(睛明穴),交于足太阳膀胱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v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至内踝尖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中,属脾,络

12、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v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出而挟口两旁,环绕口唇,在颏唇沟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下关穴,沿发际,到额前。分支1:从颌下缘分出,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2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分支2: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

13、下行至气街,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沿大腿之前侧下行,至膝膑,向下沿胫骨前缘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分支3:从膝下三寸处,下行入中趾外侧端。分支4:从足背(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交于足太阴脾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v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部,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 国窝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穿过脊柱至腰部,属肾,络膀胱。直行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入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v起于目内眦

14、(睛明穴),向上到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分支1: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处的头侧部。直行者:从头顶部分出,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后下行到项部,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下行,到达腰部,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分支2: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 腘窝中。分支3:从项部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下行至髀枢(髋关节),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v 起于足大

15、趾爪甲后丛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一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一寸处,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尖上八寸处出足太寸处,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尖上八寸处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绕阴器,至小腹(少腹),挟胃两旁,属肝阴毛,绕阴器,至小腹(少腹),挟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颊里,环绕口唇的里

16、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颊里,环绕口唇的里边。边。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v起于目外眦,上至额角,再向后行到耳后,再折向上行,起于目外眦,上至额角,再向后行到耳后,再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又向后折至风池穴,沿颈下行至肩上,经额部至眉上,又向后折至风池穴,沿颈下行至肩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分开前行入缺盆。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分开前行入缺盆。分支分支1 1:从耳后完骨穴分出,经翳风穴进入耳中,出:从耳后完骨穴分出,经翳风穴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听宫穴至目外眦后方。走耳前,过

17、听宫穴至目外眦后方。分支分支2 2: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下颌部的大迎穴处,: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下颌部的大迎穴处,同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复行至目眶下,同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复行至目眶下,再向下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经颈前人迎穴旁,再向下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经颈前人迎穴旁,与前脉会合于缺盆。然后下行进入胸腔,穿过膈肌,络与前脉会合于缺盆。然后下行进入胸腔,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际,横向至髋关节处。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际,横向至髋关节处。直行者:从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季胁直行者:从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季胁(8(8、9 9、10

18、 10肋肋),下行至髋关节处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下行至髋关节处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膝关节外缘,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浅出外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浅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足第四趾外侧间。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足第四趾外侧间。分支分支3 3:从足背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从足背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经。过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胆经胆经裤线重叠行,分泌紊乱变神经;嗜睡液汗疲倦态,腋窝肿胀后脑痛;淋巴发炎局部胖。足厥阴肝

19、经肝经肝经对应胆经行,循环分泌掌控中;肤色发青腰疼痛,眼圈发黑有痛经;眼球发干眼屎多,肝火旺盛有罪行。手太阴肺经胸到拇指为肺经肺经,手臂内侧属阴经;呼吸免疫掌控中,缺水敏感鼻不通;体热出汗背有痘,干燥痰多下咽痛;感冒发冷体内空。手阳明大肠经食指腋窝大肠经大肠经,手臂外侧属阳经;消化神经掌控中,它要不痛腹胀痛;便秘口干肩颈痛,体热痔疮加头痛。足阳明胃经胃经胃经位于胆经前,三指距离到经中;口腔糜乱牙肿痛,口干口臭腹胀痛;体热打嗝喜食冷,大便干燥且不通。足太阴脾经胃经对应是脾经脾经,免疫神经掌控中;胃胀打嗝排气空,呕吐难耐肋下痛;曲张平血低血压,风湿还有关节痛。手少阴心经心到小指为心经心经,手臂内侧

20、属阴经;循环系统掌控中,胸口沉闷与头痛;心烦失眠也多梦,肩与前胸多疼痛;目赤颧红口干燥,血液不良喜安静;心事过多压力重。手太阳小肠经小指肩窝小肠经小肠经,手臂外侧属阳经;消化神经掌控中,太阳耳部会疼痛;经前腹胀后脑痛,后背肩胛至背痛。足太阳膀胱经肾经对应膀胱经膀胱经,泌尿骨骼掌控中;小便发黄膀胱痛,尿路发炎讲卫生;四肢无力后背痛,痔疮难坐肩颈痛。足少阴肾经肝经后面是肾经肾经,距离不远两指空;分泌系统掌控中,尿量稀少还尿频;眼袋眼皱足下冷,下肢肿胀善惊恐;经前腰酸背又痛,脸上出斑心发惊;记忆下降无睡梦,症状不通慢慢通。手厥阴心包经胸到中指心包经心包经,手臂内侧属阴经;分泌循环掌控中,循环差异血管

21、病;心跳过快还便秘,心烦目赤上肢痛。手少阳三焦经无名至肩三焦经三焦经,手臂外侧属阳经;分泌循环掌控中,免疫下降忧郁症;疲倦易得慢性病。胆经胆经裤线重叠行,分泌紊乱变神经;嗜睡液汗疲倦态,腋窝肿胀后脑痛;淋巴发炎局部胖。足厥阴肝经肝经肝经对应胆经行,循环分泌掌控中;肤色发青腰疼痛,眼圈发黑有痛经;眼球发干眼屎多,肝火旺盛有罪行。手太阴肺经胸到拇指为肺经肺经,手臂内侧属阴经;呼吸免疫掌控中,缺水敏感鼻不通;体热出汗背有痘,干燥痰多下咽痛;感冒发冷体内空手阳明大肠经食指腋窝大肠经大肠经,手臂外侧属阳经;消化神经掌控中,它要不痛腹胀痛;便秘口干肩颈痛,体热痔疮加头痛。足阳明胃经胃经胃经位于胆经前,三指

22、距离到经中;口腔糜乱牙肿痛,口干口臭腹胀痛;体热打嗝喜食冷,大便干燥且不通。足太阴脾经胃经对应是脾经脾经,免疫神经掌控中;胃胀打嗝排气空,呕吐难耐肋下痛;曲张平血低血压,风湿还有关节痛。手少阴心经v心到小指为心经心经,手臂内侧属阴经;循环系统掌控中,胸口沉闷与头痛;心烦失眠也多梦,肩与前胸多疼痛;目赤颧红口干燥,血液不良喜安静;心事过多压力重。手太阳小肠经v小指肩窝小肠经小肠经,手臂外侧属阳经;消化神经掌控中,太阳耳部会疼痛;经前腹胀后脑痛,后背肩胛至背痛。足太阳膀胱经v肾经对应膀胱经膀胱经,泌尿骨骼掌控中;小便发黄膀胱痛,尿路发炎讲卫生;四肢无力后背痛,痔疮难坐肩颈痛。足少阴肾经v肝经后面是

23、肾经肾经,距离不远两指空;分泌系统掌控中,尿量稀少还尿频;眼袋眼皱足下冷,下肢肿胀善惊恐;经前腰酸背又痛,脸上出斑心发惊;记忆下降无睡梦,症状不通慢慢通。手厥阴心包经胸到中指心包经心包经,手臂内侧属阴经;分泌循环掌控中,循环差异血管病;心跳过快还便秘,心烦目赤上肢痛。手少阳三焦经v无名至肩三焦经三焦经,手臂外侧属阳经;分泌循环掌控中,免疫下降忧郁症;疲倦易得慢性病。十二经脉与脏腑联系表十二经脉与脏腑联系表十十二二经经脉脉 手手太太阴阴肺肺经经 手手阳阳明明大大肠肠经经足足阳阳明明胃胃经经足足太太阴阴脾脾经经手手少少阴阴心心经经手手太太阳阳小小肠肠经经足足太太阳阳膀膀胱胱经经足足少少阴阴肾肾经经

24、手手厥厥阴阴心心包包经经手手少少阳阳三三焦焦经经足足少少阳阳胆胆经经足足厥厥阴阴肝肝经经联联系系的的脏脏腑腑属属 肺肺大大肠肠胃胃脾脾心心小小肠肠膀膀胱胱肾肾心心包包三三焦焦胆胆肝肝络络大大肠肠肺肺脾脾胃胃小小肠肠心心肾肾膀膀胱胱三三焦焦心心包包肝肝胆胆其其他他 胃胃心心肺肺胃胃心心肝肝肺肺胃胃肺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一)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至胸,交手三阴经。手之三阴手之三阳足之三阳足之三阴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头头手足足胸胸腹腹(二)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

25、经在四肢部交接。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一)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v头为诸阳之会:阳明经分布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分布于头侧部;手太阳经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后头部v总的来说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二)(二)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v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但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分布,前中后部位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v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三)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三)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

26、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v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v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v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v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v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v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子子午午流流注注五、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食指端食指端 鼻翼旁鼻翼旁 足大趾足大趾手太阴肺手太阴肺 手阳明大肠手阳明大肠 足阳明胃足阳明胃 足太阴脾足太阴脾心心 中中 手少阴心手少阴心 手太阳小肠手太阳小肠 足太阳膀胱足太阳膀胱 足少阴肾足少阴肾 胸胸 中中手厥阴心包手厥阴心包 手少阳三焦手少阳三焦

27、 足少阳胆足少阳胆 足厥阴肝足厥阴肝肺肺 中中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第三节第三节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v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概念概念v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v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 和基本功能和基本功能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一、一、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概念概念v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v与十二正经的区别:与十二正经的区别:奇者,异也。所谓奇经,是指这些经脉与十二经脉不同。(1)它们的分布不如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2)它们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3)彼此之间也无表里关系。v“八脉”是指奇经共有

28、八条,故称“奇经八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二、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二、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一)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一)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v督脉“总督诸阳”(与六阳经交会于大椎,称为“阳脉之海”);v任脉“阴脉之海”(与足三阴经交会于关元脐下三寸,足三阴经又接手三阴经,故任脉称为“阴脉之海”);v冲脉通行上下前后,渗灌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之海”;v带脉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v阴维脉维络诸阴经,联络所有的阴经而与任脉交会;v阳维脉维络诸阳经,联络所有阳经而与后督脉相合;v 阴跷、阳跷脉“分主一身左右阴阳”。(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v除任、督直接参与十四经气血循环外,

29、其他奇经还具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三)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三)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v奇经八脉虽然不似十二经脉那样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但它们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脏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从从而加强了某些脏腑之间的相互沟通。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三、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三、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v督脉行于人体后正中线;v任脉行于人体前正中线;v冲脉行于腹胸部、下肢内侧及脊柱前;v带脉环行腰腹部;v阳跷脉行于下肢外侧、腹部、胸后及肩、头部;v阴跷脉行于下肢内侧、腹胸及头目;v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v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部和颈部。v 除带脉外,

30、均自下而上行;v上肢没有奇经分布。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督督 脉脉v1.1.循行部位循行部位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以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龈交穴)。分支1:从脊柱里面分出,络肾。分支2:从小腹内分出,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到喉部,向上到下颌部,环绕口唇,再向上至两眼下部中央。v2 2.基本功能基本功能 督,有总督、统率之义。(1)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2)加强肾和脑、髓的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督脉口诀v督脉督脉立于脊椎中,监督气血来运行;五脏六腑督脉宫,对应区域弯曲

31、痛。任任 脉脉v1.1.循行部位循行部位 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阴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环绕口唇(内侧),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分支:由胞中别出,与冲脉相并,行于脊柱前。v2.2.基本功能基本功能 任,有担任,妊养之义,通“妊”。(1)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2)任主胞胎:任脉起于胞中,任,含妊养之义。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与女子妊娠有关,为生养之本,故“任主胞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任脉口诀任脉任脉位于正前胸,心脏脾胃行不通;上连乳腺下子宫,万一不通变老翁。冲冲 脉脉v1.1.循行部位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从气

32、街起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喉,环绕口唇,到目眶下。分支1:从少腹输注于肾下,浅出气街,沿大腿内侧进入腘窝,再沿胫骨内缘,下行到足底。分支2:从内踝后分出,向前斜入足背,进入大趾。分支3:从胞中分出,向后与督脉相通,上行于脊柱内。v2.2.基本功能基本功能 冲,有“要冲”的含义。(1)调节十二经气血: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2)与女子月经及孕育功能有关:有“血海”之称。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带带 脉脉v1.1.循行部位循行部位 起于季胁,斜向下行,交会于足少阳胆经的带脉穴,绕身一周,并在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髂骨上缘斜行到少腹。v2.2.基本功能基本功能 (1)约束

33、纵行诸经:带脉围腰一周,状如束带,以约束纵行的各条经脉,调节脉气,使纵行诸脉之脉气不下陷。(2)主司妇女的带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阴、阳跷脉阴、阳跷脉v1.1.循行部位循行部位 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足少阴经的照 海穴,沿内踝后直上下肢内侧,经前阴,沿腹、胸,进入缺盆,出行于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前,经鼻旁,到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阳跷脉会合。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经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阴跷脉会合,再上行进入发际,向下到达耳后,与足少阳胆经会于项后。v2.2.基本功能基本功能 (1)主司下肢

34、运动 ;(2)主司眼睑开合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阴、阳维脉阴、阳维脉v1.1.循行部位循行部位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经交会处(足少阴肾经的筑宾穴),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合,然后上行至咽喉,与任脉相会。阳维脉起于外踝下,与足少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向上,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分布于头侧及项后,与督脉会合。v2.2.基本功能基本功能 阳维脉维系联络诸阳经;阴维脉维系联络诸阳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 第四节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一、经络的生理功能一、经络的生理功能二、经络学说的应用二、经络

35、学说的应用v阐释病理变化阐释病理变化v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的诊断v指导疾病的治疗指导疾病的治疗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一、经络的生理功能一、经络的生理功能(一)经络的基本功能(一)经络的基本功能1.联络组织器官,沟通表里下上v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将人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v(1)联络脏腑与体表 v(2)联络脏腑与官窍v(3)加强脏腑联系:表里经构成脏腑表里相合的关系;某些经脉,还联络多个脏腑。v(4)经脉之间的联系:十二经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奇经八脉加强了十二经脉的联系。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3.抗御外邪,保卫机体4.感应传导作用5.调节机体平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二、二、经络学说

36、的应用经络学说的应用(一)阐释病理变化(一)阐释病理变化1.1.传递病邪传递病邪 vv(1 1)外邪通过经络内传脏腑外邪-皮毛-孙脉-络脉-经脉-脏腑vv(2 2)脏腑之间疾病通过经络相互传变:如如 肝气犯胃、肝火犯肺、肾阳虚-水气凌心射肺。2.2.2.2.反映脏腑的病变反映脏腑的病变v胃肠火盛-牙痛;肝火上炎-目赤肿痛;肝气郁结-两胁、少腹胀痛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二)指导疾病的诊断(二)指导疾病的诊断1.1.1.1.循经辨证循经辨证:v头痛的辨证:前额痛阳明经,头侧痛 少阳经,头项强痛太阳经;巅顶痛足厥阴肝经。2.2.2.2.全息诊断全息诊断 :v脏腑疾病多在某些特定的部位(腧穴)有病

37、理改变。如十二指肠溃疡不容穴压痛,胆囊疾病胆俞穴、胆囊穴压痛,阑尾炎阑尾穴,胃癌胃俞穴有结节状反应物,冠心病神堂穴(心俞旁1.5寸)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三)指导疾病的治疗(三)指导疾病的治疗 1.1.1.1.指导针灸推拿指导针灸推拿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经络所通,主治所及。v(1 1)指导循经取穴直趋病所:(2 2)指导推拿按摩2.2.2.2.指导药物治疗指导药物治疗(药物归经(药物归经:张元素、李杲)张元素、李杲)v手太阴肺经:升麻、白芷、桔梗、葱白;v手阳明大肠经:升麻、白芷、石膏;v足阳明胃经:升麻、白芷、石膏、葛根;v足太阴脾经:升麻、白芍、葛根、苍术;v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v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v足太阳膀胱经:羌活;v足少阴肾经:独活、知母、细辛;v手厥阴心包经:柴胡、丹皮;v手少阳三焦经:柴胡、连翘,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v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v足厥阴肝经: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腰背委中求,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肚腹三里留,头项寻列缺,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面口合谷收。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