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1年报任安书教案模板8篇.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229676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PDF 页数:59 大小:1.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报任安书教案模板8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2021年报任安书教案模板8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2021年报任安书教案模板8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2021年报任安书教案模板8篇.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2021年报任安书教案模板8篇.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1年报任安书教案模板8篇报任安书教案篇1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 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 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 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 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解说:这样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直奔主题,为阅读指 向;二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二、解题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 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

2、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 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开人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 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 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o出 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 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 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

3、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 下了这篇报任安书。(解说:突出“信”及“信”的来由和内容,为课文内容指 向。)三、研习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 字词障碍。除了课文注释外,每段需要解决的重点词句有:第1段:再、务、流俗,表谦称和敬称的词语(牛马走、足 下、辱等)第2段:戏弄、特、勉励第3段:各个典故含义,通其道第4段:近自托于无能之词、考、综第5段:上父母之丘墓、无乃乎、不信(解说:字词难度较大,好在课文作了较为详尽的注释,但其中仍有些词句需要解决,为学生理解扫除障碍。)2.播放录音或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有表情 地诵读。(解说:

4、让学生感受的抒情基调,进入情景。)3.内容与形式梳理。学生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 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 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具体梳理如下: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 1段)复信内容: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 极辱,不能胜任。(第2段)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3、4段)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 原因。(第5段)(解说:训练概括语段能力,让学生初步把握内容和结构,为下一步突破重点作准备。)

5、四、布置作业课后诵读课文。(解说:为下节课深入学习作准备。)第二课时一、继续研习课文1、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1)分段研习,理解行文脉络,理清内容逻辑。研习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 进士”“略陈固陋”。研习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儿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 士”有何关系?明确:两个层次。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 轻”,与“螃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 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 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

6、因。研习第3、4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明确: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 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 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这似 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 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 第4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 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 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

7、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研习第5段: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明确: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 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 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 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 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解说:在初步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课文的 内在逻辑结构,实际上也是要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 络,从而更透彻地理解课文。可结合板书设计进行。)(2)体会性阅读。让学生自选语段来阅读,体会作者的忧愤情

8、感,然后讨论交 流。明确(以第2段为例):第2段: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写 自己的地位,先以“固主上所戏弄”几句来表现其低下,进而使 用一组假设关系的句子(“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 蛟蚁何以异?”)来突出其低贱。写自己遭受的屈辱,列举了“四 不辱”和“六受辱”,先把“不辱”和“受辱”对比,更显“受 辱”之可悲;又把“六受辱”以程度由浅入深依次排开,耻辱感 逐次加强,最后点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这样写来,渲 染出作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悲惨处境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的精神 苦痛,感人至深。(解说:努力打破学生与作家、作品的“隔”,让学生真正 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去体会、

9、理解作者伟大的痛苦和伟大的精 神。要把品味的权利还给学生。)2、欣赏品味。主要通过品读课文来领会其文辞流畅优美,与思想感情的表 达配合无间的特点。比如,作者特别善于运用排比和对偶手法来 抒情,课文第2段写“四不辱”和“六受辱”,第3段写古代贤 人被辱著书的典故,就采用了排比和对偶手法,表达情感一气贯 下,酣畅淋漓。学生诵读体会。(解说:重点应该是学生的品读,语言形式对思想感情表达 上的作用要由学生通过多读来体会。)二、课堂训练完成课后练习一和练习三。(解说:巩固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分析评价的能力。)三、课堂小结在文中,司马迁以极为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表现

10、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一、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 感染力。总之,报任安书被称为“天下奇文”是当之无愧的,它 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了一个奇人的奇伟情操,它在行文、语言上纵 横开阖,笔法雄健,让人千年后仍能想见司马迁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洒同情之泪。(解说:在课堂练习基础上顺势总结课文,能与导语呼应,强化对主旨的理解。)四、布置作业课外练笔:中国有句俗话,“士可杀,不可辱。”请课后收 集有关材料,通过分析,写一篇短文“士可杀,不可辱”之我 见。(解说:这是对课文主题的延伸思考,旨在培养学生的研究 性学习能力。)报任安书教案篇2学习要求:1.理解的背景与司马

11、迁的遭遇。2.理解 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3.学习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4.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 的阅读能力。学习过程:一.背景介绍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 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 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 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 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 信。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 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 苦与

12、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 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 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 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 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 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 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 他的大业。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 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

13、作动机 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且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散 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此文 之奇,首先表现为气势的磅礴。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 文喷薄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 叹。此文之奇,更在于他的纵横开阖、起伏迭岩。作者是坦率的,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但三言两语 又无法说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实道来。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 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曲折反复,一波三折,充分表现出笔力的雄健。止匕外,行文的流畅,语言的生动,骈句、散句自然错落,排句、叠句时有穿插,使本篇在散文形式上也具 有独具一格的艺术

14、魅力。二.课文分析研习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 进士”“略陈固陋”。研习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 士”有何关系?明确:两个层次。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 轻”,与“螃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 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 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 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研习第3、4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明确: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

15、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 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 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这似 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 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 第4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 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 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研习第5段: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明确: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回,居

16、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 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 士”数语,围绕 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 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三.总结全文总结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大多高尚士人一样,能 正确对待受辱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 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表现了他崇 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 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四.写作技巧分析

17、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 表现方法?解析: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 深入。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 度);受辱一一隐忍一一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我”(司马迁)受辱学 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这说明,对待受辱,隐忍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 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 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 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 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 讲得清楚明

18、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 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 亡一毛,与螃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 矣,何至自沉溺缥继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 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 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

19、 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 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情感忽 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不欲生。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 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清方苞)。报任安书教案篇3报任安书【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的背景与司马 迁的遭遇,报任安书教案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积累文言词语与句式。2、过程与方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究的思想内涵鉴赏 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司马迁逆境中发愤有为的高尚人 格和他的生死

20、观。【教学重、难点】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是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他创作 史记动机的重要文献。首先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在学习前,可安排学生观看了央视百家讲坛关于武汉 大学教授李敬一讲司马迁或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37:绝笔之作的影像资料,增强学生对创作背景的理解。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懂清句意,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 多方面的指导,并应注意检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归纳法【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整体感知全文。2、研习第1节。【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

21、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 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 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 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 的内心世界。(解说:这样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直奔主题,为阅读指 向;二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二、解说文题,整体感知1、体 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 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

22、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封复 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 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 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 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 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 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解说:突出“信”及“信”的来由

23、和内容,为课文内容指 向。)3、学生朗读课文,划出有疑难之处。将注解上的字词注音移到 上。曩(nang)者头抢(qidng)地伏法受诛(zhii)暴(pu)肌肤榜(bang)W(chui)圜(yuan)墙缥继(leixie)槛(jian)阱(jing)占卜(bti)愠色(yfm)倜傥(titdng)闺 K(ge)魏其(ji)t出(qu)体美(you)里4、教师朗读课 文。5、整体感知,把握全文全文共分六段:第一段:向任安说 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第六段:

24、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课文节选了后三段。三、研习第1节1、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教案报任安书教案(转)。牛马走:像牛马一样奔走的仆役。古代书信常在开头先列具写信人的官职姓名。足下:古代对人的敬称。曩(nd n g,攘):从前。接物:待人接物。务:事,任务。勤勤恳恳:诚恳的样子。望:怨。相师:效法他人的意见行事。2、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翻译:前时,蒙您屈尊给我写信,教导我待人接物要谨慎,应把推荐贤士当作自己的责任。情意那样诚恳,好像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教诲,而是追随了 世俗之人的意见。四、布置作业:

25、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研习24节【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导 入新课二、研习24节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并将注释下 的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1)所自树立:自己用来立身的。指工作和职位。(2)用之所趋:意思是为什么去死。用,因;之,代死。(3)讹!(qu,屈)体:指身体被捆绑。t出,同“屈”。(4)剔毛发:剔,通“剃”。(5)婴金铁:指颈上套着铁圈,即所谓钳刑。婴,环绕。(6)被第楚“第”通横杖(7)及以至是,言不辱者“以”通已(8)见狱吏则头枪地“枪”通“抢”,碰撞(9)及罪至罔加“罔”通”,法(10)审矣,何足怪乎?审:明 白(1

26、1)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所以:的原因。(12)见狱吏则头枪地枪:通“抢”,触,碰。(13)受械于陈械:刑具。(14)念父母,顾妻子 妻子:妻子儿女。(15)定计于鲜鲜:不以寿终。(16)恨私心有所不尽 恨:遗憾;私心:自己的心愿。(17)古者富贵而摩灭者“摩”通“磨”(18)大底圣贤发 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3、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1)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 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翻译:我的先辈并没有立下什么功劳,可以得到皇上赐给的 剖符和丹书铁券,掌管史籍和天文历法,类似于占卜祭祀之官,本来就是给皇上戏耍的,像畜养倡优一样,是世俗之人看不起

27、的 职业。(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 也。翻译:人本来都有一死,有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人死得比 鸿毛还轻,为什么去死是不一样的。(3)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翻译:在受 辱的地方,古今都一样,他怎能不受辱呢!(4)夫人情莫不贪 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翻译:人之常情没有不贪恋生存、厌恶死亡的,没有不顾念 父母妻儿的。至于那些为义理所激励的人并不如此,那是由不得已的形势 造成的。(5)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 缥继之辱哉!翻译:况且勇敢的人不必以死殉节,怯懦的人只要 仰慕节义,什么情况下不能勉励自己呢!

28、我虽然怯懦,想苟且偷 生,但也还懂得偷生与赴死的界限,何至于自甘陷身牢狱之中去 受辱呢!(6)所以隐忍苟活,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 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翻译:我之所以要克制忍耐、苟且偷生,囚禁在污秽的监狱 之中也在所不辞,是以心中还有末了之事为恨,以身死之后 不能留传后世为耻呀!(7)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 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翻译:古时候虽富贵而名声却泯灭不传的人,是无法都记载 下来的,只有卓越不凡的特殊人物能够名扬后世。三、指导学生熟读铺排句和用典句1、铺排句: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i出体受辱,其 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

29、维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 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盖文王拘而演周 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 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 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2、用典句:盖西伯拘而演周易大底圣贤发愤之所 为作也。且西伯,伯也,拘差里;李斯,相也,具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向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 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 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背诵第四小节第三课时【教 学要点】1、研习56节2、总结归纳本课文言现象。

30、3、鉴赏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二、研习5、6节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并将注释下的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 写到原文中。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放失(yi,义):散失。失,同“佚”。下流多谤议下流:负罪受辱的处境。仆以口语遭遇此祸口语:言论。3、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1)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翻译:也是想借此探究自然与人事的关系,贯通从古到今的 历史发展变化,完成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著作。(2)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 所往。翻译:因此,愁肠每天都反复回转,在家里就恍恍忽忽若有 所失,外出就

31、不知道要到哪里去。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如今少卿却教诲我要推荐贤士,岂不是和我内心的苦衷相违 背吗?三、归纳文言现象(一)通假字1、剔毛发(“剔”通“剃”)2、设体(/出”通“屈”)3、被维楚(“维”通“植”,杖)4、及以至是,言不辱者(”以”通“已”)5、见狱吏则头 枪地(“枪”通“抢”,碰撞)6、及罪至罔加(“罔”通”,法)7、古者富贵而摩灭者(“摩”通“磨”)8、大底圣贤发愤 之所为作也(“底”通“抵”)9、放失旧闻(“失”通“佚”)10、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11、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指下狱受腐刑)(二)词类活用(1)太史公牛马走 司马报任安

32、书教案篇4【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特别是对他人 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事件。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 字。3、认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一生的重要影响。【学习重点】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中的注释读懂的内容,结合上下文 准确把握文言词语的意义。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 字。【学习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情感,理解作者的生死 观、价值观。【学习过程】一、关于司马迁的对联: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思考:从这两幅对联中,我们读出了有关司马迁的哪些信

33、息?二、司马迁的有关资料1、家世和家庭。司马迁的先代“世典周史”,其父司马谈 在任太史令时就曾想到利用做官的便利条件,修著一部记述“明 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史书,但未能如愿。临终时,他把这一 理想和愿望留给了司马迁,希望司马迁做太史,不要忘记他所欲 论著的心愿,并认为一个人事亲、事君的最后目的在于自立,扬 名后世,以显父母,这是最大的孝道。父亲的话对司马迁产生了 极为深刻的影响,司马迁流着泪向父亲承诺:“小子不敏,请悉 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2、遭遇李陵之祸,接受宫刑。这对司马迁影响极大,经历 此事,他对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性和上层社会的世态炎凉有了很痛 苦、很深切的感受,直接影响了他的人生

34、观、生死观、价值观,也影响了他对史记一书的创作。司马迁之所以在为名节自杀 和为事业隐忍苟活之间选择后者,全是因为史记未成。他发 愤著书,以十分刚毅的精神完成史记的写作,并通过史记 一书来鞭挞黑暗,表彰正义,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思想感情。读史记不能不了解司马迁,了解司马迁,不能不读报 任安书。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苦心孤诣之作。在这封写给 朋友任安的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述说了因李陵事件 而蒙受的奇耻大辱,倾诉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和愤懑,披露了 封建最高统治者的专断不公,委婉地述说了他受刑后忍辱苟活的 苦衷。从这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宁愿受辱也要死得“重于 泰山”的坚忍和伟大,同时此文也反映了他

35、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每段内容,概括段意:明确:第1段:说明来信内容,就未能及时回信表示歉意。第2段:申述自己遭受腐刑而未能死节的原因。第3段:说明受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第4段:列举古代“倜傥非常之人”身处逆境“论书策”以 抒其愤的例子,作为自己的榜样。第5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写作宗旨,表达“就极刑而 无愠色”的决心。第6段:再次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照应开头,解说无 从推贤进士的苦衷。四、文言知识梳理1、整理本课出现的通假字。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注意其古今的不同意义。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素所自树立使然也(3

36、)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6)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无益,于俗不信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1)例:汝心之固,固不可彻。A.秦孝公据靖函之固,拥雍州之地B.独夫之心,日益骄固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D.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E.略陈固陋(2)例: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A.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B.今仆不幸,早失父母C.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D.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建立远视,而望幸焉E.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五、合作探究,思考问题1、阅读第2段,理清作者思路,找出作者对于生死的看法。提示:(1)

37、位卑人轻,死无人惜(2)人应死得重于泰山“择死”对于自己无价值,所以“择生”(3)提出不辱与受辱的不同等次自己受的是极刑(4)举历史上地位显赫受辱之例-自己受辱而不“死节”不足为怪2、研读第3段,找出课文中表明作者对“死节”的看法和 受刑后“隐忍苟活”而不“死节”的原因的句子,并说说作者对“死节”的看法。明确:对“死节”的看法:“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隐忍苟活”而不死节的原因:“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 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作者看法:勇士不一定死于名节,他不赞成无意义地为名节 而死。所以他不“死节”,他“择生”,因为“择生”才能“践 志”。

38、清代学者包世臣曾指出:司马迁“实缘自被刑后所为不死 者,以史记未成之故。是史公之身乃史记之身,非史公 所得自私。史公可为少卿死,而史记必不能为少卿废也。”司马迁对生死的看法与他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密不可分。3、研读第4段,讨论作者列举古代一些“倜傥非常之人”的事例,同他表达的生死观、价值观是一种怎样的联系。明确:报任少卿书和太史公自序历数古来的大著作,指出有的是坐了牢写的,有的是贬了官写的,有的是落了难写的,有的是身体残废后写的;一句话,都是遭贫困、疾病,甚至刑罚 磨折的倒霉人的产物。他把周易打头,诗三百篇收梢,总结说:“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还补充一句:“此人皆 意有所郁结”(钱钟书)司马迁

39、的遭遇同先贤们有相似之处,要以他们为榜样,顽强 地活,发愤著书,完成史记不死节,择生,是为了完成 未竟的事业。换言之,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选择了生。4、研读第5段,(1)找出表明司马迁价值观的句子;(2)说 出“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一句话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明确:“草创未就岂有悔哉?”他选择腐刑,隐忍而活 的目的就是要完成史记,为此他“就极刑而无愠色”,“虽 万被戮,岂有悔哉”。最后一句话传达出的信息:司马迁的选择对于自己是痛苦 的,因为这种选择实在是一种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为世俗所误解,所鄙视,即便是智者,也难理解。他要顶着世俗的巨大的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择生比择死更需要勇

40、气,更是刚毅坚强的 表现。读出了这些内容,我们就更能理解第6段他表达的那种 撕心裂肺的痛苦与内心所受到的折磨。六、拓展延伸站在今天的角度,重新审视司马迁的生死观、价值观,对司 马迁在为名节自杀而死和为事业隐忍苟活之间的“择生”选择,你怎么评价?联系结合你所知道的其他典型事例,说说你的 看法。【补充资料】一、报任安书删节部分中介绍李陵之祸的内容。且事本末未易明也。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技,出入周卫之中。仆以为戴盆 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 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

41、,未尝 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 士信,临财廉,取与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 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 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薨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 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 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十卒死伤如积。然陵 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沫血饮泣,更张空卷,冒白刃,北向争死敌者。陵未没

42、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怆怛悼,诚欲效其款款 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 将,不能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事 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仆怀欲陈之,而 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 睚眦之辞。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身非木石,独 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诉者!此正少

43、卿所亲见,仆 行事岂不然乎?李陵既生降,其家声,而仆乂饵之蚕室,重为天 下观笑。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二、对史记及报任安书评价的有关内容1、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 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 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司马 迁太史公自序)2、夫迁以救李陵得罪,迁但欲护陵耳,非有沮贰师意也。帝怒其欲沮贰师而为陵游说,则迁罪更不容诛。以武帝用法之严,而吏傅帝意以置迁于法,迁之死尚得免乎?迁惜史记未 成,请减死一等就刑,以继父谈所为史;帝亦惜其才而不忍致诛,然则迁之下蚕室,出于自请无疑也。(清赵铭琴鹤山房遗稿卷五)3、迁著

44、书最大目的乃在发表司马氏一家之言,与荀子著荀 子、董生著春秋繁露性质正同,不过其一家之言,乃借史 的形式以发表之耳,故仅以近代史和观念读史记非能知史 记者也。(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4、粗粗卤卤,任意写去,而矫健磊落,笔力真如走蛟龙,挟风雨。且峭句险字往往不乏,读之但觉其奇肆,而不得其构造 锻炼处。古圣贤规矩准绳文字至此一大变,卓为百代伟作。(明 孙月峰评注昭明文选)5、迁一腔抑郁,发之此书。识得此书,便识得一部史记,盖一生心画,尽泄于此也。纵横排宕,真是绝代大(明孙执 升评注昭明文选)三、拓展阅读材料苦难的精神价值周国平维克多弗兰克是意义治疗法的创立者,他的理论已成为继弗 洛伊德、阿德勒之

45、后维也纳精神治疗法的第三学派。第二次世界 大战期间,他曾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受尽非人的折磨,九死 一生,只是侥幸地活下来,在活出意义来这本小说中,他回 顾了当时的经历。作为一名心理学家,尤能细致地捕捉和分析自 己的内心体验以及其他受难者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受难心理学提 供了极为生动的材料。不过,我在这里想着重谈的是这本书的另 一个精彩之处,便是对苦难的哲学思考。对意义的寻求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当这种需要找不到明确 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空虚 这种情形普遍地存在于当今西方的“富裕社会”。当这种需要有 明确的指向却不可能实现时,人就会有受挫之感,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挫折

46、”。这种情形发生在人生的各种逆境或困境之中。寻求生命意义有各种途径,通常认为,归结起来无非一是创 造,以实现内在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二是体验,借爱情、友 谊、沉思,对大自然和艺术的欣赏等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愉悦。那么,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积极创造 和正面体验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还有一种意义呢?在这种情况 下,人们一般是靠希望活着的,即相信或至少说服自己相信厄运 终将过去,然后又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然而,第一,人生中 会有一种可以称做绝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难是致命的,人不复 有未来,不复有希望,这正是弗兰克曾经陷入的境遇,因为对于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战俘来说,煤气室和焚尸炉

47、几乎是不可逃脱的 结局。如果苦难本身毫无价值,则一旦陷入此种境遇,我们就只 好承认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了。第二,不论苦难是否暂时的,如果 把眼前的苦难生活仅仅当做一种虚幻不实的生活,就会如弗兰克 所说忽略了苦难本身所提供的机会。他以狱中亲历指出,这种态 度是使大多数俘虏丧失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他们正因此而放弃了 内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实自我,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彻底成为苦 难环境的牺牲品。所以,在创造和体验之外,有必要为生命意义的寻求指出第 三种途径,即肯定苦难本身在人生中的意义。弗兰克是站在肯定 人生的立场上来发现苦难的意义的。他指出,即使处在最恶劣的 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

48、选择承受 苦难的方式。一个人不放弃他的这种“最后的内在自由”,以尊 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 就”,因为他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 高贵和尊严,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间任何力 量不能将它剥夺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 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也正是在这 个意义上,陀斯妥耶夫斯基说出这句耐人寻味的话:“我只是担 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我无意颂扬苦难。如果允许选择,我宁愿要平安的生活,得 以自由自在地创造和享受,但是,我赞同弗兰克的见解,相信苦 难的确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旦遭遇

49、,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人性的某些特质,惟有借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一个人通 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 易,就决不会轻易丧失。而且当他带来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 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报任安书教案篇5报任安书教案教学目标和要求1、理解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2、理解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3、学习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4、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 的阅读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2、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 文的阅读能

50、力。教学设想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 作指导。三教时。教学过程和内容第一课时一、背景介绍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 景,把握的主题和写作特色。二、全文把握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课文节选了后三段。三、课文分析学习第一段1、教师范读第一段2、字音头抢地(qidng)伏法受诛(zhU)暴肌肤(pu)鞭(chui)圜墙(yuan)占卜(bu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