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文艺复兴学习重点和难点的教学文艺复兴是初中历史教材中少有的使用较大篇幅重点介绍的、对于世界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文学艺术革新运动,但同时由于课本对于这一段历史的前因后果的交代过于简略,也成为了公认的比较难学的知识内容。依我个人看,要想弄明白文艺复兴运动,必须对于意大利历史乃至于欧洲历史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同时也要对于欧洲艺术史乃至于世界艺术史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常识。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事件基本上是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下进行的,所以,教学重点应该集中在意大利文艺复兴上。只有把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放在意大利历史和欧洲历史的宏观视野来思考,我们才能真正认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
2、背景、演变过程和历史影响。此外,作为历史专业教师,我们还要弥补自己在艺术史学习上的欠缺,要使自己有意识的把意大利文艺复兴这一侧重于艺术发展的运动放置于欧洲艺术史乃至于世界艺术史的宏观背景下,学会从艺术鉴赏角度去引领学生欣赏那些艺术杰作究竟好在哪里。而这并不仅是美术课上学生才能了解的东西,毕竟,知识是一体的,本质上并无历史和美术之分,都是学生应该了解的生活常识的一部分。我们教师不能给学生这个知识彷佛严格分门别类的错觉。在课前准备阶段,我有意识的阅读了一些艺术史家的著作,觉得对于如何处理这一课中涉及的图像资料还是很有帮助的。正如英国艺术史家哈斯克尔所言,“在历史学家可以试图有效地利用视觉材料之前,
3、不管(这材料)多么不重要、多么简单,他都必须弄清楚他看到的是什么东西,是否可信,它于何时出于何种目的被做出来,甚至它是否被认为是美的等等。他还必须对任何特定时期内对艺术所能传达的东西永远起绝对作用的环境、习俗和禁忌,以及造型艺术家们用以表现个人想象的技术手段都有所了解。” (英)哈斯克尔 著,孔令伟 译,杨昊成 校,历史及其图像:艺术和对往昔的解释,艺术史与艺术理论,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编,第261页。为了弄明白文艺复兴时期绘画风格,我阅读了德国学者沃尔夫林、英国学者贡布里希关于文艺复兴的研究著作,觉得很受启发。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有限的45分钟里如果想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应用历史图像资料引导学生
4、重构一个关于文艺复兴运动的印象,主要要解决好四个问题。第一,为什么在15世纪的意大利会出现文艺复兴运动?第二,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是什么?第三,文艺复兴运动的典型风格是什么?第四,如何避免学生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印象简单化。其中,第一方面和第三方面是学习重点,第二方面是学习难点。对于第一个问题,我认为应该从1415世纪意大利文学艺术作品的订购者和赞助人身份的变化上入手,揭示了在那个时代不同于今天的一个巨大差异,那就是今天我们看作“艺术作品”的东西在当时是宗教信仰的表现工具,或者是点缀奢侈生活的装饰手段,而不是传达审美情趣的艺术作品。只是由于一方面,随着以教皇为首的西欧基督教会获得巨大世俗财富,教会也
5、开始世俗化,在教堂的装饰上开始接纳不同于中世纪哥特式艺术风格的、充满人性气息的新的艺术风格的尝试;另一方面,依靠对地中海国际贸易的控制权发了财的意大利各地世俗统治者和有钱的富商也开始大力资助艺术创作。而艺术赞助人欣赏趣味随着整个时尚潮流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对全新的文艺复兴艺术风格的出现与发扬光大,起了巨大作用。文艺复兴运动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我感觉如果用拉斐尔的绘画作品教皇利奥十世和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洛伦佐美第奇来辅以教师的语言解释,可能效果会更好。使用这样的处理方式,不是要回避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时代背景的复杂性,而是局限于45分钟课堂时间的限制,只能删繁就简,提纲挈领的抓住主要历史背景来解决学
6、生学习上的困难。如果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应该鼓励其在课下深入了解其中的来龙去脉。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文学和艺术两方面。而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流传下来的作品主要是上层社会奢侈风尚的产物,是以大量金钱堆砌而成的。如果没有金钱作为支撑的话,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是难以看到这些名作的问世与流传的。尤其是在近代工业社会到来之前,文学家和艺术家为了生计,往往或被动、或主动地依附于有钱的上流阶层,特别是当权者身上,按其意愿,根据其出价来从事文艺创作。所以,文艺作品并不仅仅是文学家和艺术家个人才能的产物,更主要的是当时支付酬金的订购者和赞助人的欣赏趣味和生活时尚趣味的产物。而处于1416世纪的意大利
7、,能够有钱去资助文艺创作或者保障自己有足够精力和心情去从事文艺创作的是哪些社会阶层呢?只要找一张当时的意大利地图一看就知道,主要是割据在意大利各地的世俗的和宗教的统治者们以及依附于他们的贵族和商人等中上层人士。简单来说,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中世纪以来的意大利各割据势力已经减少为几个较大的国家,分别是佛罗伦萨、教皇国、米兰、那不勒斯和威尼斯。这些国家的统治者日益走向集权化统治,聚敛了大量财富,而且又实力相当,谁也不能轻易吞并谁,所以就转而在支持文学艺术创作上互相攀比,以取得更大的影响力,这反而促进了当时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繁荣。那么,为什么自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意大利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始终处于分
8、裂割据状态,而不能再次走向统一呢?我们可以从意大利的地理环境上找到一些缘由。正如英国历史学家丹尼斯哈伊指出的那样,“从一定意义上讲,地理因素对意大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如许多诗人所说,阿尔卑斯山环绕着北部的平原,阻挡着北方来的寒风和蛮族入侵。但是尽管阿尔卑斯山非常宏伟,却并未构成一道坚固的墙。实际从它的结构上看,北坡更为平缓,而朝向意大利的南坡却更为陡峭,这样北坡就变成了入侵者的跳板。”“如果阿尔卑斯山和海洋给意大利带来了统一,那么亚平宁山脉就破坏了这种统一。亚平宁山脉从北部的隆巴底大区到西西里岛,向南伸展。”“因此,可以说,意大利非常适合于在它的境内容纳彼此差别很大的地方势力集团。” (英)
9、丹尼斯哈伊 著,李玉成 译,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4月第1版,第44页。即使到近代1870年意大利再次实现统一以后,在意大利各地至今仍具有浓厚的地方分权思想,甚至进而发展为地方分离主义。了解了这个背景,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丹尼斯哈伊指出,“文艺复兴在意大利的统一问题中,无论是作为一个历史时代还是作为文化运动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第60页。正是通过文艺复兴,意大利虽然仍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状态,甚至一度成为周边强国角逐利益的竞技场,但是,“意大利在文化上的统一得到了拯救。在文学和艺术中都留下了共同的遗产。” 意大利文艺复
10、兴的历史背景,第171页。只是由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诸强国没有一个能成为最强大的、足以当之无愧的、象撒丁王国那样的统一运动的领导中心,反而钩心斗角,大玩合纵联横的好戏。甚至象教皇国和威尼斯还与意大利统一大业背道而驰,为自己的利益在国际上争斗不已,最终反而削弱了自己的实力,甚至引狼入室,让西班牙和法国等周边强国“坐收渔翁之利”,控制了意大利大部分地区。以至于意大利统一又等待了三个世纪,到19世纪70年才得以实现。当我们指导学生赏析拉斐尔的绘画作品教皇利奥十世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先阅读15世纪意大利政治地图,在意大利中部找到教皇国,又结合以前所学的基督教知识,知道教皇是西欧基督教的最高宗教领袖。自
11、从中世纪以来,教皇为首的西欧基督教会就可以向基督教徒征收十一税,又拥有了大量地产。随着财富的积累,以教皇为首的教会生活越来越奢侈。尤其是拥有推选新教皇权力的红衣主教团,更是越来越沉迷于追求尘世的权力和享乐。他们有自己的修道院、教区,领有丰厚的薪俸,甚至还把教会财产逐渐私有化,并娶妻生子,然后将自己的遗产传给子孙后代。这样的红衣主教团推选出的新教皇就可想而知了。教皇为了保证教廷的奢华和排场,就开始高价拍卖红衣主教职位,甚至把红衣主教职位封赏给自己的私生子以巩固权位。以至于“红衣主教团中充满了能用现金购买红衣主教帽子的富翁,能谋求家族上升野心和满足教皇贪婪欲望的活动家。” (意)欧金尼奥加林 主编
12、,李玉成 译,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12月第1版,第68页。尤其是教皇国的存在,使得教皇日益向一个世俗君主那样处理政务。意大利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圭恰尔迪尼在他的名著意大利历史中,描绘了教皇们回到罗马以后一段时期的情况:“他们颂扬尘世的权力,慢慢地忘记了灵魂的健康和神圣的教规,他们的所有心思都关注着尘世的豪华,如若不是因为世俗的文书和行政上的需要,他们已不再使用精神的权威,他们已更像世俗君主,而不像教皇了。” 转引自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第93页。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会组织本来就仿造古代罗马帝国的行政体制设置的,而中世纪的西欧基督教会又提出,人为了拯救自己,必须置身于教
13、皇的权力之下。当教皇成为教皇国的君主以后,教皇的权力,就为中世纪后期各国的世俗君主的权力树立了一个榜样。而且“教皇国对加强君主制所作的贡献不仅在于它明确地确定了教皇国的主权,还在于十三、十四世纪教皇国的宫廷在行政管理方面所起的典范作用。教廷机构、议会制度、从事国际银行业务以及采用雇佣军都是国王们可以从教皇那里学来并加以大大发展的方法。”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第34页。中世纪的教皇都已雇用了大批学者,这些学者逐渐对教廷的文化产生了影响。而经历了长期的阿维尼翁时期的教会大分裂以后,重新统一的教会上层也开始出现了一些才华出众的人士,人文主义的气息开始从佛罗伦萨飘到了罗马教廷。教皇保罗二世、西斯
14、廷四世、尤其是来自佛罗伦萨的大富豪美第奇家族的利奥十世,都以热衷于支持文艺著称于世。利奥十世更是加冕仪式前给自己的兄弟的信中坦言,“我们就享受教皇国吧,因为上帝把它赐给了我们。”他挥金如土,甚至变本加厉地向佛罗伦萨银行大举借债,生活及尽奢华之能事,以至死后留下巨额债务。但他却以自己支持文艺事业的慷慨大方开创了一个被法国学者伏尔泰称为“利奥十世时代”的文艺繁荣时代。利奥十世死后不久,以马丁路德为首的宗教改革运动兴起,教廷开始走向衰落,并开始走向保守,耶稣会、宗教裁判所等成为支持天主教对抗新教和世俗化思潮的重要工具。但如果没有利奥十世的雇佣和庇护,我们今天恐怕就看不到拉斐尔等名家的艺术杰作了吧。“
15、从这个角度看,文艺复兴时期罗马的辉煌,成为数十年间杰出的艺术家们荟萃的中心,如果没有教会的大量订货和教皇与红衣主教们用之不竭的消费,是不可想像的,因为这些都是最重要的社会前提之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第84页。我们再来知道学生分析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洛伦佐美第奇反映的历史信息。洛伦佐美第奇是15世纪佛罗伦萨的统治者,来自于佛罗伦萨最富有的大家族之一美第奇家族。佛罗伦萨是个纺织业与银行业发达的城市,“富有的商人作为统治阶级,通过同中小商人和有钱的手工业者的合作管理着城市。”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第96页。随着时间的推移,富有的美第奇家族花费巨额金钱投资政治,获取民心,逐渐在佛罗伦萨实现了
16、长达60年(14341494)的家族化统治,虽然仍然披着共和外衣。作为商人家族,面对教会和神学家们对于经商行为的谴责,面对社会上长久以来对商人的等级歧视,美第奇家族和当时分布在意大利各个城市的其他众多商人大家族一样,审时度势,并不反对贵族和神职人员所处的优势地位,不仅如此,他们甚至感到只有加入神职人员,特别是贵族的行列,才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第214页。他们附庸风雅,也在城市里修建仿如宫殿般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豪宅,在自己购置的豪华别墅里装饰甚至收藏艺术品,花费巨资来聘请知名艺术家来从事肖像画等艺术创作,让自己的后代接受良好的人文教育,给自己修建豪华陵墓。米开朗基罗的雕
17、塑作品洛伦佐美第奇,就是洛伦佐美第奇豪华陵墓前的雕塑。“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地区也如同以南地区一样,商业同君主国或共和国的权力掺和在一起,是文艺复兴时期大商人家族的主要特征之一尽管从总体看,商人继续留在自己的职业领域里从事活动。商人、银行家同文化、艺术之间的关系,如同政治与商业之间的联系一样,是新社会发展的特征,那样的社会为富商们提供了使他们经常成为文学、艺术事业的保护人和促进者的机会。”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第227页。作为统治者,美第奇家族更是将一些艺术家变成了自己宫廷里的廷臣,陪自己玩乐消遣。通过对这两件艺术品的分析,我们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商业文明和教会文化对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基本了解意大利
18、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对于第二个问题,我在学生中调查后发现这是个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首先使用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注意到了文艺复兴艺术风格和西欧古典艺术风格之间的继承关系,又通过对文艺复兴运动中的很多名画涉及的基督教宗教题材的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到西欧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对于文艺复兴运动创作题材的影响,使得学生发现文艺复兴运动实际上是继承了西欧古典文化和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而产生的新文化。然后引导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观察对比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关于基督教圣母与圣子相同题材的不同表现风格,发现文艺复兴艺术风格中全新的人文主义气息。最后又引用了钱锺书先生在中国诗与中国画的一段论述,“(新风气)
19、一方面强调自己是崭新的东西,和不相容的原有传统立异;而另一方面更要表示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向古代也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这种事后追认先驱的事例,仿佛野孩子认父母,暴发户造家谱,或封建皇朝的大官僚诰赠三代祖宗,在文学史上数见不鲜。它会影响创作,使新作品从自发的天真转而为自觉的有教养、有师法;它也创造传统,使旧作品产生新意义,沾上新气息,增添新价值。”钱钟书 著,舒展 选编,钱钟书论学文选第六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90年版第23页。通过这段文字材料,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认识文艺复兴名称的由来。关于人文主义,我觉得要强调它并不是彻底反对中世纪文化,而是来源于中世纪后期对于古典文化典籍的语言学研
20、究。今天的历史学家,已经对于文艺复兴时期攻击为黑暗时期的中世纪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人们开始意识到,文艺复兴时期和中世纪由于对古典文明的认识不同,才形成了不同的生活和文化方式、风格和形式。中世纪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延伸,中世纪的人们很长时间都认为自己仍然是古典世界的人。“如果说古代世界已失去了它的生命力的话,那么在书里,在手抄本和学校的教科书中仍然留下了它的回音。” (意)欧金尼奥加林 著,李玉成 译,意大利人文主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2月第1版,第12页。只不过,中世纪学校里传授的古典文化典籍过于僵化教条,甚至按照基督教神学来理解,断章取义,将古典文化当作了基督教背景来理解。只有到
21、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才还历史原貌,发现古典文化已经消逝很久了,所以要复兴古典文化。所以,“正是在对待过去的文化,对待历史的问题上所持的态度,明确地确定了人文主义的本质。这种态度的特征并不在于对古代文化的特殊赞赏或喜爱,也不在于更多地了解古代文化,而是在于具有一种非常明确的历史观。野蛮人并非不了解古典著作,而是不能从当时真实的历史环境出发来理解这些作品。人文主义者力图在公元前4世纪雅典所存在的知识和问题的范围内来解释亚里士多德。因此,在人文主义里不可能,也不应当区分古代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因为他们是合二为一的。发现古代世界就是衡量自己同古代世界之间的距离。他们首先应同古代世界脱离开来,然
22、后再确定同它的关系。这就意味着时间和记忆,意味着需要从事世俗的工作,发挥人的创造力并具有对工作的责任感。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大部分都是管理国家事务的人和积极的社会活动家也就并非偶然。他们习惯于在他们所处时代的公共生活中,自由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意大利人文主义,第1415页。那么,为什么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文艺复兴首先发生在意大利呢?我们不应忘记,意大利是古代罗马帝国的统治中心,即使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也曾一度控制了意大利,而且在较长时间内控制了以拉文那为中心的意大利中部偏东的地区。所以,古代文化从未真正离意大利而去,意大利人曾长久的记忆着古代罗马帝国的荣耀。英国学者丹
23、尼斯哈伊说,“经历蛮族入侵之后,从罗马帝国时期有两样东西被保留了下来:一是罗马法,二是城市。罗马法的存在是中世纪意大利文化的唯一伟大源泉(阿尔卑斯山以南的教会是无法同它竞争的)。古代罗马人的城市到了九世纪和十世纪又再次复兴。意大利政治生活的核心在城市,而不是(尽管山岭连绵)在城堡里。当我在意大利的一些城市里,看到至今还残存的由古罗马的建筑师们所修建的市场时,内心感到无比激动。”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第4546页。因此,在整个中世纪,意大利的异教色彩都很浓厚,对于古代文化尤其是罗马法的研习从未中断过。“从十一世纪的伊尔内里奥和十二世纪的格拉齐亚诺起,意大利文化界最杰出的人士都离不开从事民法
24、和教会法的工作。教会法学者、注释家、新注释家们层出不穷。从低微的公证人到上层的法学家们,在社会上都享有可靠的地位,有时甚至可以获得巨额的财富和公众的敬仰。民法律师们在城市的政府机构中和君主们的宫廷里担任重要职务。教会法学者还可以到教皇国任职。”“因此,当谈到意大利文化的发展时,应充分考虑到当时人们从事法学工作的情况。因为这是意大利有别于北欧国家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这就是说意大利文化的发展是更多地倾向于为政府和管理部门的具体和实际的问题服务,而不是进行形而上学和神学的研究。对法律的重视,如果说不是直接导致,也是间接地助长了意大利半岛上知识分子的世俗化倾向。这种倾向的特点在于注意研究实际问题和法庭
25、内部的纠纷。正如我们所注意到的那样,它不是把人们引回到圣经上去,而是引向律例和法典,引向被视为某种真理源泉的古典文化。”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第8081页。随着对古代文化典籍的搜集,学者们开始倡导一种不同于基督教消极避世的禁欲生活的全新的生活理念,这就是“积极生活”的理念。著名的人文主义先驱科卢乔萨卢塔蒂说,“朝圣者啊,你不要相信采用逃避人群、拒绝观看美好的事物和把自己关在修道院里或其它隐居地方的办法,就会使你走上一条完美的道路。你相信上帝真的更喜爱为人孤僻和无所事事的保罗甚于喜爱勤劳的亚伯拉罕吗?你不想想,上帝不是喜欢有十二个儿子,两个妻子和很多羊群的雅各更甚于喜欢特奥菲洛和伊拉里奥内
26、吗?当你想从这个世界上逃走的时候,你就会从天堂上掉下来;而当你生活在尘世中的时候,你的心就可以进入天国。关心、爱护你的家庭、孩子、亲戚、朋友,以及包容一切的祖国,并为他们效劳吧!这样做,你的心就不可能不升入天堂,并为上帝所喜爱。” 转引自意大利人文主义,第27页。学者波焦布拉乔利尼在给朋友的信中也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禁欲主义和寺院静修。他说,“如果人的身体不健康,生活中缺少财富和失去祖国,那么我们的道德无疑是僵化的、孤独的和无益的,它将不可能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体现出来。而从僵化和孤独的道德中只能产生一种粗俗的崇高,它与任何真正的崇高无共同之处。”“我欣赏为人的习惯所肯定的道德。”转引自意大利人文
27、主义,第44页。著名学者列奥巴蒂斯坦阿尔贝蒂在论命运和幸运一文中模仿神的口吻告诫世人,“人啊,你应当停止探索上帝的奥秘。你和任何有血肉之躯的人都应当知道,天神们只容许你们把眼皮下面的事情弄清楚。”转引自意大利人文主义,第59页。阿尔贝蒂还认为,“人生下来不是为躺着让自己腐烂,而是为站着做事情不是为了在无所事事中忧伤地消磨时间,而是为了从事宏伟壮丽的事业。如此,则首先会使上帝高兴并引以为荣;其次,自己也会因为完美的德行而得到幸福的果实。”转引自意大利人文主义,第6263页。伴随着这些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文艺复兴运动就开展起来了。随着人文主义的传播,中世纪百科知识体系出现了危机,知识发展的障碍被打
28、破,古代划分知识的界限被淡化,而新的学科知识体系又还没有建立起来,文艺复兴时期特有的多才多艺的人就开始出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多才多艺的人,首先就是那些打破行为和知识界线的人,他可以通过一幅画表达一篇政治论文,或者如介绍第欧根尼拉埃尔齐奥和哲学家传的画家拉斐尔,他可以通过一幕歌剧概括一篇道德散文;他可以在一篇关于建筑的论文中,阐述对国家的看法;他可以在论绘画的作品中,浓缩自己对哲学的思考,或一篇观察大自然文章的要点。”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第176页。对于第三个问题,我通过引导学生重点赏析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来解决。英国学者贡布里希说得好,“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29、。” (英)贡布里希 著,范景中 译,林夕校,艺术发展史:艺术的故事,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8月第3版,第4页。我们今天所褒贬的文艺复兴典型艺术风格,其实是由以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为首的一大批杰出艺术家共同创造出来的。我个人觉得这三人都值得好好介绍,尤其是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但限于课堂时间制约,我决定以课本上重点介绍的达芬奇为例。对于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的赏析,我遵循美国艺术史家艾迪斯和埃里克森在艺术史与艺术教育中提出的主张,“艺术史探索可以界定为:确定事实、解释意思和诠释变化的原因。” (美)艾迪斯、埃里克森 著,宋献春、伍桂红 译,艺术史与艺术教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30、1998年10月第1版,第210页。关于最后的晚餐,我首先介绍了它的基本事实,特别指出了其所在场所是在米兰的圣玛利亚慈悲修道院的餐厅的一面墙上,而且刚创作出来时比现在要鲜艳美丽的多。然后解释了这幅壁画在当时对于订购画作的修道士们和作者达芬奇的意义和用途。然后给出圣经旧约中关于这件事的文字材料,让学生设想自己是如何把这段文字材料转变成图像的,然后再比较乔托和达芬奇对于同一题材的不同绘画布局和细节的处理,认识达芬奇绘画构图的巧妙和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深刻刻画。对这幅壁画的分析,我觉得美国学者帕诺夫斯基更加深刻。他指出,在比最后的晚餐更早一些的绘画作品中,画家通常描述基督宣布吃的面包、喝的酒就是他的肉和
31、血这一时刻的情景,在教堂史上这是圣餐礼仪的伟大起点。然而达芬奇选择的是基督揭示有一个圣徒会背叛他这一时刻来描绘,这是描绘心理而不是宗教,意境高。作品表现了以一种新的带有情感的态度来对待圣像画。这一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高峰时期对达芬奇有特别的意义。 转引自艺术史与艺术教育,第8990页。这样,文艺复兴艺术风格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就比较容易揭示出来了。关于蒙娜丽莎,我首先提醒学生注意画作订购人是一个佛罗伦萨富商,体现了一个全新的市民阶层的趣味和时尚。再请学生注意绘画题材由宗教信仰向世俗生活的变化,然后引用贡布里希的分析,结合这幅画放大了的面部细节图像,分析达芬奇首创的“晕染法”对于展示画像中女性的生命的
32、活力,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的妙处。正如贡布里希的分析指出的那样,“画家必须给观众留下猜想的余地。如果轮廓画得不那么明确,如果形状有些模糊,仿佛消失在阴影中,那么枯燥、生硬的印象就能够避免。曾经尝试勾画出或涂抹出一个面孔的人都知道,我们称之为面部表情的东西主要来自两个地方:嘴角和眼角。在这幅画里,恰恰是在这些地方莱奥纳尔多有意识地让它们模糊,使它们逐渐融入柔和的阴影中。我们一直不大明确蒙娜丽莎到底以一种什么心情看着我们,原因就在这里,她的表情似乎总是叫我们捉摸不定。” 艺术发展史:艺术的故事,第165页。通过对人物表情的描绘,达芬奇在画布上留下了一个活生生的、正在享受世俗生活的、令无数人魂牵梦绕的美
33、女的形象,而不是虔诚信仰上帝的、视人间世俗生活如粪土的信徒的形象。这就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最大体现吧。对于第四个问题,我试图尝试将课堂教学设计为一个开放式结构,留给学生课后依自己兴趣进一步探索的思维空间。并在几个整体学习水平较高的班级尝试引用贡布里希的论述,启发学生的思索。贡布里希指出,“一个社会中的全部人都有统一的精神或心态的 时代是没有的。人们的教育程度不同、党派不同、志趣不同、智力不同,机会也不同。在文艺复兴中,谁是真正的文艺复兴人,如果你这样问,那实在是太可笑了。答案当然不会是伐木者、 汲水者、普通商人或一般去教堂者。有发言权谈论时代的人,数量总是少的。大众传播媒介发明之前,人数尤其少。此
34、外,他们每个人都是互不相同的个体。人是复杂的,他们会由于考虑声望而口头上说一套,但在心灵深处或在临终时刻,会忽然记起他们早先的虔敬。每个人在多层次上属于文明的多方面。我想说明或我想作些澄清的是,文艺复兴是运动,而不是时期。 运动是可以宣布开始的。它既能吸引那些不容异己的狂热者,也能吸引那些摇摆不定的奉承者。任何运动中都有各种派别,也有各种情绪强度不同的人。还有反对者和许多别有担忧的局外人。优势会带来妒忌,反对传统价值,也会使人坚持传统价值,二者是紧密相随的,任何变革都会招来批评,有些批评还是相当有道理的。” (英)E.H.贡布里希 著,李本正、范景中 编选,文艺复兴:西方艺术的伟大时代,杭州:
35、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第1112页。对于少数历史思维能力很好的学生,我还引用了钱锺书先生论述唐诗和宋诗区分的一段话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世纪艺术风格和文艺复兴艺术风格之间的区分。钱锺书先生是这样说的,“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严仪卿(引者按:南宋诗论家、诗人严羽,字仪卿)首倡断代言诗,沧浪诗话即谓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云云。曰唐曰宋,特举大概而言,为称谓之便。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钱钟书 著,舒展 选编,钱钟书论学文选第五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通过这种教学设计,我觉得可以启发一些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警惕仅仅依靠现存的一些艺术杰作去重构一个虚幻的过去的错误,提醒自己别把这个复杂的世界想象得过于简单了。通过这几年来对文艺复兴的教学,我自己觉得对很多问题的认识更深入了,也开始有意识的将文艺复兴运动放在整个文学艺术史和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去认识。希望将来可以把这种感悟与愿意学习历史的学生一起分享。7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