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自然状态”及其终结——《狂人日记》重释_范阳阳.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27284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8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状态”及其终结——《狂人日记》重释_范阳阳.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自然状态”及其终结——《狂人日记》重释_范阳阳.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自然状态”及其终结——《狂人日记》重释_范阳阳.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自然状态”及其终结——《狂人日记》重释_范阳阳.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自然状态”及其终结——《狂人日记》重释_范阳阳.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3年2月第36卷 第1期Feb.2023Vol.36 No.1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自然状态”及其终结狂人日记 重释范阳阳(河南大学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暨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河南 开封 475001)摘 要:以霍布斯所描述的“自然状态”重释 狂人日记,有助于构建阐释该小说思想内涵的新视角,更为深入地揭示鲁迅启蒙思想的内在理路。“自然状态”下的人因缺乏安全感,而互相怀疑和敌视。在 狂人日记 中,“怕”是贯穿小说始终的氛围和情境,狂人由自身的恐惧感,认识到其普

2、遍性。他更进而发现,“吃/被吃”已成为固化的结构;“吃人者”与“被吃者”分享着同样的价值观,二者共同造成了“从来如此”的局面。狂人因确立了历史不断进步的观念,劝说周围人担负起对于他人、历史的责任;但因意识到自己无法成为“真的人”,其呼告最终落实为“救救孩子”。鲁迅在“五四”后仍坚持了精神革新的思路。关键词:霍布斯;“自然状态”;终结;狂人日记;“吃/被吃”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310(2023)01001908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斯宾诺莎、洛克、伏尔泰、卢梭、黑格尔、尼采等人都论述过“自然状态”,然而对其内涵,则言人人殊,未可一概而论。托马斯霍布斯(Th

3、omas Hobbes)有感于当时英国国内动荡的局势,在 利维坦 一书中提出“自然状态”(state of nature)说。它描绘了在国家成立之前人类社会的状态,这并非实存意义上的历史时段,而是为申说其国家学说所做的理论预设与假说,其目的是为了“让欧洲摆脱野蛮的战争状态,重新规定国家的性质”。其中最引人瞩目、且被后世学者所广泛阐释的,是他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描述:因为缺少“主权者”的约束和威慑,人们为了利益而处于彼此争斗的战争状态,即“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war of all against all)。身处“自然状态”下的人们,因无法确保自身的生命安全,而处于恐惧的心理状态之中。这种基于

4、人性恶的理论设定对人类社会所做的负面描述,虽在其身后受到洛克、卢梭等人的反驳和修正,却成为汉娜阿伦特反思极权政治的重要思想资源。同时,秉持古典保守主义政治学理念的列奥施特劳斯也对其颇感兴趣,并著有研究专著 霍布斯的政治哲学。福山则称霍布斯为“现代自由主义兴起的源头”。能引起观点主张各异的思想家们之关注,且在当下日益成为研究者不断征引的思想资源和讨论的对象,并进而产生了超出其本身学术领域的影响力,这些都说明了霍布斯“自然状态”说等政治哲学理论的重要性和启示意义。鲁迅在小说中对人物心理层面的恐惧感多有揭示,对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互害关系多有描述,如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鲁迅

5、主体性 思想研究”(18YJC751012);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鲁迅 主体性 意识之生成与发展研究”(2018BWX024)。收稿日期:2022-08-18作者简介:范阳阳(1983),男,河南驻马店人,文学博士(后),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暨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讲师,主要从事鲁迅与中国近现代文学史、思想史研究。刘小枫:历史哲学与中国文明的思想负担,江西社会科学 2017年第8期。英 罗宾 邦斯:托马斯 霍布斯:国家与自由,江威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168页。即以文学领域为例,运用其理论学说解读文学作品者,吴飞 生命的深度:三体 的哲学解读

6、(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版)已着先鞭。Doi:10.16061/46-1076/c.2023.01.00319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36 卷第 1 期2023 年狂人日记 中狂人始终处于“被吃”的恐惧心境,药 中茶客们在谈笑中对“人血馒头”的“赏玩”,阿Q正传 中阿Q赴刑场时看到众人如狼一样的眼神“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等。这一情节结构早已为研究者所关注并多有论述,但若细究这些作品中人物感受到的恐惧感、彼此间的戒备和伤害,以及作品所营造的情境和氛围,不难发现与霍布斯所描述的“自然状态”不乏相似性,甚或可说鲁迅小说对它进行了文学性的形象化呈现(且多以第一人称形式展开叙述

7、),这一点在 狂人日记 中表现得尤为充分、明显。已有研究者注意到这二者的内在关联性,有论者认为,小说中描述的狼子村村民“吃人”场景,“很像是对霍布斯 自然状态 的滑稽模仿”。还有论者更进一步指出,与霍布斯所说的“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的战争”相对应,狂人日记 中的“吃人同样是潜藏在表面的日常性秩序之下的,但鲁迅的揭示却不是通过理性的途径而是通过非理性的方式(迫害狂病症)来达成”。可见借用霍布斯所提出的“自然状态”“利维坦”等概念,有助于构建阐释 狂人日记 思想内涵的新视角,发现单纯依靠内部视角不易察觉或遮蔽的思想主旨,从而更为深入地揭示鲁迅启蒙思想的内在理路。一、“我怕得有理”:“自然状态”的情境

8、鲁迅虽不了解霍布斯的“自然状态”理论,但其诸多基于现实体验之上的思考却与霍布斯的观点不谋而合。霍布斯认为,处在“自然状态”下的人都享有自由且处于平等的地位,但由于缺乏通过契约建立起来的强制性约束力量,个体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这种安全感的匮乏导致人和人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感,从而处于互相怀疑、敌视的状态,即“在没有一个共同权力使大家慑服的时候,人们便处在所谓的战争状态之下”。进一步发展下去,人们会为了争夺各种资源、利益,而陷入“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war of all against all)的局面。“凡阻碍达到其目的者,他都可以视之为他的敌人。”因此,可以说,置身于“自然状态”下的人们,除了

9、要直面“对死亡的畏惧”外,更不得不时时处于“互相畏惧”的状态之下。可作为类比的是,鲁迅在写于1925年的一篇文章中说:“请先生不要用普通的眼光看中国。我的一个朋友从印度回来,说,那地方真古怪,每当自己走过恒河边,就觉得还要防被捉去杀掉而祭天。我在中国也时时起这一类的恐惧”。鲁迅并非政治哲学家,但他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了霍布斯政治学说的核心概念“恐惧”(“畏惧”)。二人采用不同的方式对这种感受进行了描述,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共识”。而“恐惧”,恰是解读 狂人日记 的一个关键词,也是狂人形象的基础性心理特征如果说狂人形象是一个“精神结构”,那么“恐惧”层面的心理活动就是它的底色。在小说中,狂人在醒悟

10、到自身真实处境后的第一反应便是“怕”,并告诫自己“须十分小心”。研究者大都注意到这一点并详加论述,认为这是对启蒙者所处困境和真实心态的描画。“醒是怕的开始,怕是醒的表现。也正是这种既醒且怕、越理智就越惊惶的状态,构成了常人眼中的 狂。”狂人的恐惧感,首先来自周围人对他的敌视态度。狂人虽对此感到困惑,但仍基于“理性人”的预设,运用理性思维来进行判断。在这种认知中,周围人的行为或许怪异,但仍是有迹可循、乃至有情可原的。他先是用因果逻辑关系,将周围人的态度归因于自己的行为(踹翻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又认为孩子们的仇视“是他们娘老子教的!”但狂人朱羽:革命、寓言和历史意识论作为现代文学“起源”的

11、狂人日记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钟诚:文学实感与政治现代性:关于“政治鲁迅”的一点思考,名作欣赏 2020年第9期。英 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94页。英 霍布斯:利维坦,第94页。荷 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温锡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213页。英 霍布斯:利维坦,第96页。英 霍布斯:利维坦,第153页。鲁迅:忽然想到(七至九),鲁迅全集 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67页。张洁宇:鲁迅那代人的醒和怕重读 狂人日记 ,文艺争鸣 2018年第7期。鲁迅:狂人日记,鲁迅全集 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

12、出版社,2005年,第445页。文中所引 狂人日记 皆出于此版本,引用处标注页码,不再另注。20范阳阳:“自然状态”及其终结继而发现周围人、家人对他的“脸色”“也全同别人一样”;这已部分地推翻了他的推测,“这一件事,越教我猜不出底细”(第446页)。直到联系起狼子村村民怎样处决“大恶人”,狂人才意识到自己有“被吃”的危险。周围人的形象,由此在他眼中发生了质变,现实世界也随之变得不可预知。“怕”也由此从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和情绪体验上升为生存体验,这是其恐惧感的第一次升华、飞跃。但狂人此时还以为周围人的敌视态度都仅是针对自己,并未意识到恐惧感的普遍性,实则“怕”是作品中人物身上普遍持有的心态。狂人经

13、由自己的观察,多次敏感地注意到周围人的“怕”:赵贵翁、小孩子都“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第445页)。霍布斯认为:“当人们具有对象将造成伤害的看法时,嫌恶就称为恐惧”,他进而指出:为了保护生命安全,人们会“先发制人”,“用武力或机诈来控制一切他所能控制的人,直到他看到没有其他力量足以危害他为止”。狂人在周围人眼里是“特出”人物、“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因此,他们在面对狂人时首先担心的是生命安全。他们既然知道“吃人”现象的存在,而且自己怀着“吃人”的心思,便“推己及人”地将狂人也视为“吃人者”,担心自己有被他“吃”掉的危险。对此,他们的应对方式是“大家联络,布满了罗网,逼我自戕”。而当

14、狂人意识到大哥也是“吃人者”之后,又注意到周围人的“怕”不仅针对自己,也并非针对某个固定的“被吃者”,而是互相将除自己以外的人都视为敌人,即他对大哥说的:“他们会吃我,也会吃你,一伙里面,也会自吃。”他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提防、戒备,“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或像鲁迅在另一篇文章中所说的:“大家互相注目,互相害怕,互相猜疑了”。这一发现表明狂人对恐惧感的认知进一步深化,是其认识的第二次升华。这一情形,也正契合霍布斯所描述的“自然状态”下人们的心理状态:“任何两个人如果想取得同一东西而又不能同时享用时,彼此就会成为仇敌”,他进而指出:“他们的目的主要是自我保全,有时则只是为了自己的欢乐”

15、,也即霍布斯一再强调的“欲望”。鲁迅则将“吃人者”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为从来如此,应该吃的;一种是知道不该吃,可是仍然要吃”(第452页)。当狂人进一步意识到自己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时,更发现自己也曾“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恐惧感进一步加深,并由此实现了认识的第三次飞跃“吃/被吃”主体的转换。“吃”的行为主体并非固定的,每个人都有“吃人”的可能,也有“被吃”的可能,“被吃的也曾吃人,正吃的也会被吃。”这都要视双方地位、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鲁迅后来概括道:“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但遇见比他更凶的凶兽时便现羊样,遇见比他更弱的羊时便现凶兽样。”人们不断根据彼此力量、地位等多重因素的变化而调整彼此间

16、的关系。但即使是“吃人者”,也并不能免于恐惧,“即使 得势 于 一时,仍然 惶惶不可终日,感到 众人 都在 或明或暗 地 反对 他”。他们也害怕“被吃者”终有一日看穿他们的把戏,而以同样方式对待自己。鲁迅后来便多次提到“暴君治下的臣民,大抵比暴君更暴”?I1,“民众的罚恶之心,并不下于学者和军阀”?I2。因此,这是“一个可怕的 人人不得安宁 的 恐怖世界”?I3。可以说,“怕”是贯穿 狂人日记 始终的氛围和情境。小说所营造的恐惧感,是无边无形的,这种深入骨髓的恐惧感紧紧攥住每个人。鲁迅对此所做的揭示,已由现实体验上升为生存论意义上的畏惧。竹内好指出:“有的章节甚至可以看出他自身有种异常心理(一

17、种恐怖感)。”?I4这一点,同样符合霍布斯的描述:“自然状态中的恐惧 英 霍布斯:利维坦,第93页。英 霍布斯:利维坦,第93页。鲁迅:徐懋庸作 打杂集 序,鲁迅全集 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99页。鲁迅:这个与那个,鲁迅全集 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50页。鲁迅:艺术论 译本序,鲁迅全集 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63页。英 霍布斯:利维坦,第93页。英 霍布斯:利维坦,第93页。鲁迅:答有恒先生,鲁迅全集 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474页。鲁迅:忽然想到(七至九),鲁迅全集 第3卷,第63页。叶秀山:哲学的

18、希望:欧洲哲学的发展与中国哲学的机遇,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43页。?I1鲁迅:六十五 暴君的臣民,鲁迅全集 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474页。?I2鲁迅:答有恒先生,鲁迅全集 第3卷,第477页。?I3叶秀山:哲学的希望:欧洲哲学的发展与中国哲学的机遇,第145页。?I4 日 竹内好:从“绝望”开始,靳丛林编译,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第104页。21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36 卷第 1 期2023 年是从个体的恐惧出发的,最终扩展为一种普遍的、共同的激情”。需要指出的是,狂人日记 中对于“吃/被吃”结构是如何生成的,认知尚

19、较为抽象、模糊,后来鲁迅则自觉地从历史中寻求答案。灯下漫笔 明确地将“吃人”与儒家所构建和维护的等级制度联系起来思考,即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有一定的先在规定性,每个人只能欺压比自己更弱小、地位更低的人,而并非任意选择“被吃者”。所谓“早已布置妥帖了”,“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狂人日记 中动态转换型的“吃/被吃”主体的转换,由此转化为更具静态特征的固化结构。二、“这是从来如此”:“自然状态”的固化霍布斯认为,与动物身上具有的“自然协和”不同,“人之间的协和是人为的,是通过契约的途径”,即具有个体自由意志的人们,通过契约而建立起具有强制约束力

20、量的国家,以终止“自然状态”。这种理想的国家类型,霍布斯称之为“按约建立的国家”(commonwealth by institution)。传统中国社会中自有强制性约束力量,但延续千年的“儒表法里”式社会形态,并未能终止“自然状态”,未能为个体提供安全保障,因而未能消弭普遍存在的恐惧感。因为其中的个体并不具有自由意志,“共同的权力”也并非像霍布斯、卢梭所设想的那样经由契约而形成,而是自上而下地建构起来的。在霍布斯称之为“以力取得的国家”(commonwealth by acquisition)或“经设计而来的国家”(commonwealth by design)里,共同利益与个人利益并非一致的

21、,“公”并非“私”的有机结合。“个人利益(the good of individual)和共同利益(the common good)并不自然重合一致,并且当二者冲突时,个人会追求前者而非后者。”人们仍像在“自然状态”之下一样,每个人秉持着“自然 的 个别原则”,“尚未将 经验 的 个别性提高 到 经验 的 普遍原则”。因此,对于这种“怕”,周围人不能像狂人那样运用理性思考其根源,从而导向个体的觉醒,反而出于本能将其他人都视为敌人。他们也并未将他人视为与自己一样的个体,即使意识到他人同样需要自我保全,也并未生发出“共感”(sympathy),以及对他人自由、生命的尊重。“因为古代传来而至今还在的

22、许多差别,使人们各各分离,遂不能再感到别人的痛苦”?I1。他们彼此都以“反对恐惧整治”处理与他人的关系?I2,迫害像狂人这样的清醒者,并极力掩饰“吃人”行为。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鲁迅的小说中,霍布斯所描述的“主权者”?I3总是缺席的。他藏匿于众人身后,成为“一双看不见的手”,在背后调节着资源的分配与利用。由此,权力和利益的分配呈逐层递减的趋势。个人利益既难以得到“主权者”的保障,因此不得不为获取利益而彼此争斗,由此形成了“吃/被吃”结构。霍布斯所构想的“利维坦”与德性无关,传统中国社会所奉行的“法里”?I4同样如此,但却善于用“儒表”?I5加以遮掩。狂人日记 中的“吃人者”便有意识地借助道德伦理

23、资源来自我正名。狼子村村民将他们眼中的“大恶人”打死,大哥也认为对“不好的人”,“不但该杀,还当 食肉寝皮”(第 449 页)。“吃人黄涛:爱欲与共同体,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66页。鲁迅:灯下漫笔,鲁迅全集 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27页。鲁迅:灯下漫笔,鲁迅全集 第1卷,第227页。李猛:在自然与历史之间:“自然状态”与现代政治理解的历史化,学术月刊 2013年第1期。英 罗宾 邦斯:托马斯 霍布斯:国家与自由,第63页。秦晖:传统十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42页。英 罗宾 邦斯:托马斯 霍布斯:国家与自由,第64页。英 罗宾 邦斯:托马斯

24、 霍布斯:国家与自由,第61-62页。叶秀山:哲学的希望:欧洲哲学的发展与中国哲学的机遇,第143页。日 北冈正子:鲁迅 救亡之梦的去向,李冬木译,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第109页。?I1鲁迅:灯下漫笔,鲁迅全集 第1卷,第229页。?I2叶秀山:哲学的希望:欧洲哲学的发展与中国哲学的机遇,第143页。?I3 英 霍布斯:利维坦,第153页。?I4秦晖:传统十论,第142页。?I5秦晖:传统十论,第142页。22范阳阳:“自然状态”及其终结者”之所以喜用“仁义道德”的说辞,“把孔夫子当作砖头用”,也还因为儒家学说摒弃个体自由、利益,其理论主张“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

25、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在作品中,狂人敏锐地发现:“吃/被吃”已成为一个固化的结构,或大家心照不宣的事实,没有人对此提出异议。周围人似乎也早已默许这一事实,并秉持“吃/被吃”的二元对立思维,确保自己站在“吃人者”的位置上。对他们而言,这似乎已是“常识”,无须挣扎便做出的选择。由此更进一步,他们也由于意识到自身利益无法得到保障,所以才要主动去争抢,认为抢到手的利益便归自己所有,这正如霍布斯所说的:“这种人人相互为战的战争状态,还会产生一种结果,那便是不可能有任何事情是不公道的。是和非以及公正与不公正的观念在这儿都不能存在”。“任何东西没有 你的、我的 之分;每一个人能得到手的东西

26、,在他能保住的时期内便是他的”,故而他们并不相信“各守本分”等说辞。在抓住机会获利这一点上,“吃人者”与“被吃者”分享着同样的价值观念,二者共同造成了“从来如此”的局面,并且其彼此间的争斗比霍布斯所描述的更为激烈。“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到了鲁迅笔下,又常常转化为恃强凌弱、以众暴寡的情节模式,也即他所批评的“合群的自大”。有论者认为:“鲁迅看到传统社会是为了 生的连续性 而压抑 生的一次性 的机会”,实则在鲁迅看来,“吃人者”仅为自己着想,无虑其他。那些从中获利者会被羡慕运气好,如 药 中的康大叔说:“第一要算我们栓叔运气;第二是夏三爷赏了二十五两雪白的银子”。花白胡子也说道:“原来你家小栓

27、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众人甚至对此产生嫉妒。因此,“吃人者”在获利后会更加自觉地维护“吃/被吃”结构,并期望在此后获取更大利益。如果被人揭穿“吃人”的把戏,他们首先会极力掩饰否认,大哥对待狂人的态度便说明了这一点。当狂人苦口婆心地对他进行劝说时,他干脆拒绝和狂人进行对话,同时预设了一个“疯子”的名目,来否定狂人言行的可信度。这将狂人置于荒诞的境地越是辩解自己未疯,越不能消除这一预设,这在实际上封堵了狂人对众人进行“劝转”的可能性。如果被人揭示真相,他们也只会懊悔未能巧妙掩饰、自认倒霉,不会“回心转意”。作品中有意设计了一个辩论的情节,即狂人梦到一个“吃人者”。面对狂人的问题:“吃人的事,对么

28、?”对方先是含糊、支吾、岔开话题,极力掩饰。在狂人一步步的追问下,他终于承认“有许有的”,但又立刻加上一句“这是从来如此”(第451页)这正代表了“吃人者”的逻辑:他们并不否认“吃/被吃”现象的真实性和普遍性,但他们并不认为这样不对,因为“这是从来如此”;对此进行价值评判反而是错的“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退一步讲,即使“吃人”不对,他们也不认为这是自己的责任。因为既然“吃/被吃”是普遍存在的结构性、常态化问题,为何要让自己来背负骂名?为何要针对自己?所以,他们只会归因于自己运气差,甚至会为自己被指责而感到不解、乃至无辜和委屈。因为对他们而言,现实本来就是如此的。这正近似于阿Q所说的“和

29、尚动得,我动不得?”在另一方面,“被吃者”同样不会对“吃/被吃”结构发出疑问、或整体性否定,因为他们同样抱有自己会成为“吃人者”的幻想。“因为自己各有奴使别人,吃掉别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却自己同有被奴使被吃掉的将来。”处于“十等”最下的“台”,“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而且其子也很有希望,他日长大,升而为 台,便又有更卑更弱的妻子,供他驱使了。”?I1他们在受到伤害后,转而通过同样方式来排解自身痛苦,并且会在伤害他人时表现得更为凶残。狂人注意到周围人在自己和家人受到欺侮时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鲁迅全集 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28页。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鲁迅全

30、集 第6卷,第329页。英 霍布斯:利维坦,第96页。英 霍布斯:利维坦,第96页。鲁迅:三十八,鲁迅全集 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27页。日 丸尾常喜:耻辱与恢复 呐喊 与 野草 ,秦弓、孙丽华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30页。鲁迅:药,鲁迅全集 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468页。鲁迅:药,鲁迅全集 第1卷,第468页。鲁迅:阿Q正传,鲁迅全集 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523页。鲁迅:灯下漫笔,鲁迅全集 第1卷,第229页。?I1鲁迅:灯下漫笔,鲁迅全集 第1卷,第227-228页。23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31、版)第 36 卷第 1 期2023 年“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也比不上对待狂人时的凶狠程度“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第445-446页)。基于“吃人者”与“被吃者”的心态,不难理解何以这是一个封闭、循环的系统,它无法从内部产生革新的力量,无法通过自否定式的革新实现前进。三、“从真心改起”:“自然状态”的终结鲁迅在 六十四 有无相通 中提出:“我们改良点自己,保全些别人;想些互助的方法,收了互害的局面罢!”在鲁迅看来,如何打破“吃/被吃”的结构性循环和再生产,“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对每个个体而言,更多

32、的是想/不想的问题,而非能/不能的问题。狂人强调,“他们死也不肯跨过这一步”,便是着眼于主观意愿这一侧面。所谓“跨过这一步”,即悔改、“回心”,而后痛改前非,从自己做起,拒绝“吃/被吃”的再生产与延续。因此,在狂人还未展开“劝转吃人的人”这一工作之前,他还抱有使他们思想转变的期望,认为如果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便可以促使他们回心转意。从中不难发现鲁迅早期文言论文思路的延续,即期待人们能“白心”。有论者认为,他“只想到去打动中国人的情感,而没有想到要搞清自由的理论,要研究卢梭、托尔斯泰的学说,更不用说研究康德的学说了”。虽看似苛责,却也道出了鲁迅“以情动人”式启蒙路径的特点。在 狂人日记 中,周

33、围人代表着“古典型的自我”或曰“整体主义下的自我”,这样的个体只被看作“一个更大的集体的一部分”。由此不难理解,在小说中周围人总是以复数的形式出现,而狂人代表着现代型的人格,他“作为自我而存在”。哲学家查尔斯泰勒指出:“现代社会的形成伴随着个体的 抽离(脱嵌)”,人们由最初意识到自己的家庭、社会身份,到“逐渐认识到自己首先是自由的个体。”狂人觉悟到家庭这一自然共同体被社会所“同化”并成为其缩影,不足以为个体提供安全保障,大哥和“我”、妹妹、母亲同样会演变为“吃/被吃”的关系。由此,狂人产生了疏离感。“个人的 伟大的抽离 是道德社会秩序理解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它使我们完全从宇宙和社会的神圣性中抽离

34、出来,由此成为单一的个体。”狂人的觉醒不仅止步于从家庭中“脱嵌”出来,更在于确立了历史不断进化与发展的历史观念,支撑这一认知的理念是“公理世界观以一种直线向前的时间概念取代了天理世界观的时势或理势概念”?I1。基于这种“目的论式的进化信念”?I2,狂人构建了从“吃人”到“不吃人”的历史发展图景,并以此劝说大哥:“大约当初野蛮的人,都吃过一点人。后来因为心思不同,有的不吃人了,一味要好,便变了人,变了真的人。有的却还吃,也同虫子一样,有的变了鱼鸟猴子,一直变到人。有的不要好,至今还是虫子”(第452页)。狂人在此俨然化身为看透历史必然定律的“大写的人”,他自觉地将自己“嵌入”历史进程之中,“时间

35、”也由此获取了比“空间”更高的层级和维度。“直线向前的时间提供了一种目的论的框架,将日常生活世界的变化、转向和发展全部纳入时间目的论的轨道。”?I3在时间维度内部,“未来”比“过去”代表着更高的价值,因此,“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鲁迅:六十四 有无相通,鲁迅全集 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82页。鲁迅:灯下漫笔,鲁迅全集 第1卷,第225页。鲁迅:破恶声论,鲁迅全集 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9页。邓晓芒:人论三题,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第261页。吴晓番:现代自我的兴起:龚自珍思想的哲学阐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36、014年,第25页。吴晓番:现代自我的兴起:龚自珍思想的哲学阐释,第25页。吴晓番:现代自我的兴起:龚自珍思想的哲学阐释,第25页。高力克:启蒙先知:严复、梁启超的思想革命,北京:东方出版社,2019年,第311页。高力克:启蒙先知:严复、梁启超的思想革命,第311页。高力克:启蒙先知:严复、梁启超的思想革命,第311页。?I1汪晖:颠倒,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年,第218页。?I2钟诚:文学实感与政治现代性:关于“政治鲁迅”的一点思考,名作欣赏 2020年第9期。?I3汪晖:颠倒,第218页。24范阳阳:“自然状态”及其终结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在作品中,狂人屡次征引古书

37、和历史;但与古人“宗经崇圣”、引经据典不同的是,在他眼中,“从来如此”所指涉的对象都是应予以否定的。这一话语逻辑,可称之为“从负面解读传统”,或曰“把传统 讲坏”。也正是经由这一思路,狂人对“吃人”行为进行了历史化处理,即并未将“吃人”视为人的本性,而是定性为“野蛮的人”的行为。它“不是自然本性而是人道 进化过程中的畸变,因此尚有介入和改造的可能。”与此相类似的是,霍布斯在回答对“自然状态”是否真实存在的质疑时,举例说:“美洲有许多地方的野蛮民族”中“小家族中的协调”“完全取决于自然欲望”,过着他所描述的“野蛮残忍的状态”。在狂人将历史抽象化、赋予其目的性的同时,历史本身“被转化成历史主体”,

38、“以往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类,突然成了可被历史改造和利用的客体”。人需要根据历史发展方向和要求来改变自身行为。狂人极力劝说周围人,让他们都认识到“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只有“不吃人的人”“真的人”才能在未来存活,并警告他们:“你们要不改,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得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同猎人打完狼子一样!同虫子一样!”(第 453 页)狂人进而“劝转”周围人担负起对于他人、历史的责任。在狂人看来,这种责任担负不再是被强加的,而是基于每个个体对其在进化/历史位置上的自觉而做出的选择。他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后代负责。因此,狂人的劝说便内含有双重指向性:“现在”和“未来”,或者说他是着眼于

39、“未来”而谋划“现在”,即鲁迅所说的:“杀了 现在,也便杀了 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或如有论者所总结的:公理世界观“将未来而不是过去视为理想政治和道德实践的根源。”而这,也解释了鲁迅“历史中间物”意识形成的深层原因。但当以这种观念反观“过去”时,则会因将“过去”视为历史前进的阻碍,而对其采取否定态度;将这种逻辑推演至极致,还会延及自身。狂人在将自身也对象化后,意识到自己也曾“吃人”,因而无法成为“真的人”。鲁迅后来多次强调自己“从旧垒中来”,“我的灵魂里有毒气和鬼气,我极憎恶他,想除去他,而不能。我虽然竭力遮蔽着,总还恐怕传染给别人”,也是基于同一逻辑。有论者指出,狂人自认为“受了历史和环

40、境的污染”,因此,“所谓 真人 和 真的人,在他看来就是没有受到四千年历史 污染 的人,即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I1。由此,他对周围人的“劝转”,最终只落实为“救救孩子”的呼告,“即回复到人的赤诚本心、真心”?I2。但是,正如有论者所指出的:“用历史主义的方式(如 救救孩子 的呼吁,对进化论的某种信念)克服虚无则仍然与现实有着无法真正逾越的隔膜”?I3。“五四”之后,当其他人转向社会运动以谋求改变现状时,鲁迅仍坚持精神革新的思路,“现在的办法,首先还得用那几年以前 新青年 上已经说过的 思想革命”?I4。有论者指出,鲁迅在文学活动失败之后,“依然坚持认为当时的思想是正确的,对自己的信心没有动摇

41、”?I5。四、结 语狂人日记 所呈现出的“自然状态”,既展现了鲁迅通过抄碑帖、辑校古籍等活动形成的历史认知,也融入了他对民初动荡多变政局的切身感受。恐惧感成为其小说的原初意象之一。不同于卢梭、洛克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 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37页。罗志田:裂变中的传承,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0页。朱羽 革命、寓言和历史意识论作为现代文学“起源”的 狂人日记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英 霍布斯:利维坦,第95页。刘东:引子与回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33页。鲁迅:五十七 现在的屠杀者,鲁迅全集 第1卷,北

42、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66页。汪晖:颠倒,第218页。鲁迅:写在 坟 后面,鲁迅全集 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02页。鲁迅:240924致李秉中,鲁迅全集 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453页。邓晓芒:人论三题,第254页。?I1邓晓芒:人论三题,第254页。?I2邓晓芒:人论三题,第254页。?I3钟诚:文学实感与政治现代性:关于“政治鲁迅”的一点思考,名作欣赏 2020年第9期。?I4鲁迅:通讯,鲁迅全集 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3页。?I5 日 中井政喜:鲁迅探索,卢茂君、郑民钦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

43、年,第12页。25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36 卷第 1 期2023 年等西方思想家努力从制度建构层面消除“自然状态”,鲁迅始终坚持精神层面的革新;但由于面临“启蒙者的 个人知识(personal knowledge)难以如愿扩散”的困境,“无法在公共性层面有所作为”,最终导向了 彷徨 中的孤独者群像,和 野草 中自我放逐的个体。鲁迅也由此陷入思想观念的逻辑循环:愈是其主张反响平淡愈说明众人的麻木愈需要思想革新其结果,不过是坐实了对大众麻木的固化认知。鲁迅对启蒙路径中精神路向的坚持,可从这一观念中得到解释。(责任编辑:晏 洁)The“State of Nature”and Its T

44、erminationA Reinterpretation of A Madmans DiaryFAN Yang-yang(Research Center of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Co-sponsored by Henan Province and Ministry of Education,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1,China)Abstract:

45、A reinterpretation of A Madmans Diary by means of Thomas Hobbes s“state of nature”is helpful to construct a new perspective to explain th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of the novel as well as to further reveal the inner logic of Lu Xun s enlightenment thought.Persons in the“state of nature”are hostile to

46、 and suspicious of each other due to their lack of a sense of security.Fear is the atmosphere and situation throughout A Madmans Diary,and the madman recognizes its universality through his own sense of fear.Moreover,he discovers that“to eat/to be eaten”has become a solidified structure,for persons

47、to“eat”and those to“be eaten”share the same values,and together they create a state that“it has always been such a case”.As the madman,by establishing the concept of continuous progress in history,tried to persuade persons around to be responsible for others and history,but his appeal was eventually

48、 implemented as“saving the children”after his realization that he could not turn into a“real person”.Lu Xun still persisted in the spiritual innovation after the May 4th Movement.Key words:Thomas Hobbes;the“state of nature”;termination;A Madmans Diary;“eating/being eaten”钟诚:文学实感与政治现代性:关于“政治鲁迅”的一点思考,名作欣赏 2020年第9期。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