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典诗歌鉴赏之哲理诗学案一、初步感知: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2、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宋卢梅坡雪梅)3、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被誉为宋人哲理诗压卷之作)4、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宋杨万里过松塬晨炊漆公店)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二、关于哲理诗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它往往是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
2、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熔铸一体,来服人以理、动人以情的。有的哲理诗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篇幅短小精悍,古代大多是四句的绝句。哲理诗的演变,经历了由断章散句到完章整篇的发展过程,如诗经中的哲理性篇章,大都是断章散句;直至汉魏六朝,古代哲理诗才真正出现完整成熟的作品。从创作实际看,魏晋以至明清,既有构思完整的哲理诗篇,也有大量散见于抒情、叙事、山水、咏古等诗体中的哲理散句。这些哲理散句,大多形散而意足,形象独立而意义完整,因此无不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和认识意义。如诗经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陶潜之“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杜甫之“会当凌绝顶,
3、一览众山小”,刘禹锡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元稹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苏麟之“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轼之“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陆游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龚自珍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等。不过,中国古代哲理诗的艺术水平和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独立完整的哲理佳作中。 鉴赏这类诗歌不仅要感受诗中鲜活的艺术形象,还要把握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深刻认识,从而领悟诗歌所包含的人生哲理。三、哲理诗的类型: 1、借景说理。此类诗与写景抒情类诗歌不同,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往往是为了寄寓某种道理或为说理作铺垫的。例如: 观书有感 朱
4、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渠:代词,指方塘。 许:这样。字面解读:哲理解读:(一)解读艺术形象: 。(二)解读隐含理趣: 。原意: 。 新意: 。 例如: 过沙头 杨万里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2、借物说理。这类诗通常是借助某个具体事物的特定形象和某种特点,来寄寓某种道理的。 例如: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对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注:此诗是他受排挤从朝中被贬到安徽滁州时所写。哲理解读三四句:悟出: 。如: 蝉 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5、再如: 琴 诗 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画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3、即事说理。即借助具体的事情,通过对这些事情的记叙、描述、议论,传达抽象而深刻的道理。如: 诫子弟 (清) 何绍基 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背景:哲理解读: 。 四、方法点拨1、哲理诗特点归纳:以理趣见长,耐人寻味,给人以教益。内容上通俗易懂,但寓意较深刻。2、表达哲理的形式:借景说理、即事说理、托物说理。 3、哲理诗常见手法及修辞: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比兴、象征、借古喻今、比喻、对比等。 4、欣赏哲理古诗的步骤:字面解读 -(由表及里)-哲理解读-(由浅入深)-隐含
6、理趣:原意-(由此及彼)-新意五、高考引路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辽宁)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夜深 宋周弼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答: 。(1) 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答: 。2、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09天津卷) 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 箨(tu),笋
7、光。 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答: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答: 。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 。3、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问题。(2009北京)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注: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波神:水神。 准拟:准定。(1)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
8、派? 答: 。(2)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答: 。六、实战演练1、 题西林壁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思考回答:庐山的变化多端,说明了什么道理?答: 。2、 放言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问:此诗的主题是 。它告诫我们: 。3、 论诗三十首 元好问 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问:本诗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
9、问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 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 (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答: 。(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
10、人语”。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问题。观书有感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试分析“问渠那得清如许”一句在结构方面的作用。答: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1)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答: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答: 。7、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问:“春江水暖鸭先知”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答: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答: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