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河南省安阳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225535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安阳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南省安阳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南省安阳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南省安阳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南省安阳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3届高三开年摸底联考 全国卷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 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 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华美育传统是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演进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以贯之的人文化成之 道。诸如崇尚“中和之美”和“尽善尽美”,重视

2、“礼乐教化”和“耕读传家”,观 照“生活趣味”和“精神境界”,讲究“文以载道”和“器以藏礼”,追求“成大人”的人格理想和“平天下”的社会抱负,等等。这些贯穿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美育 传统,给了世代中国人以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儒道互补的人生观和崇文尚德的价值观,体现出中华民族以美立人、以美齐家、以美治国的伟大智慧。从实践路径来看,中华 美育传统使文化与审美在不同阶层之间、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不同代际和朝代之间 均保持着一种通达状态。不同阶层之间的通达,打破了世袭制导致的阶层固化,激发了文化创造活力和社会发 展动力。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除了门客、幕僚、从军等,最主要的阶层上升渠道莫过 于科举考试。从

3、隋唐至晚清开科取士的一千两百多年间,科举制使传统中国既保持了“精英治国”的有效社会治理模式,也形成了“崇文尚德”的有益文化传承世风。难 能可贵的是,在传统中国的不同阶层之间,保持着一种文化的双向涌流状态,而并非 单一向度的所谓政治专制和经济剥削的关系。比如周朝就设有负责采集民间歌谣、体 察民俗民风的“采诗官”,不仅成就了一部能够“正得失,动灭地,感鬼神”并且可 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诗经,而且使统治阶层了解 到民生疾苦与社会百态,这无疑是极有助于治国理政、安民兴邦的。而最具特色的,当属因被贬谪或辞官等而“归去来兮”所形成的“重返民间”之路,一方面使“庙堂”之美有效地垂范

4、和滋养着乡土中国,如唐代韩愈被贬潮州不到八个月间便通过驱鳄除 害、延师兴学等措施赢得民心使“一片江山尽姓韩”;北宋苏轼一生三次被贬,但每 到一处都撒播下文化的种子,故而自认为“平生功业”就在贬谪之地“黄州惠州德州”。另一方面,这条“重返民间”之路也使千古文人墨客在山河间的行吟中走向天地境界,留下无数传世之山水画与田园诗,以及诸如严子陵“山高水长”之风范和张季鹰“范 始之思”的情怀,使知识分子得以存续一种“田园将芜胡不归”“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洒脱与风骨。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的通达,首先得益于中华民族所处的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 件,即西南与西北均有高山纵横,北方则是草原大漠,东面和东南面向大海。

5、自西向 东三级阶梯逐级下降的地势和亚热带与温带季风气候以及温带大陆性气候,加之黄河、长江横贯东西的丰富水系所形成的耕作之利,使这片辽阔疆土之上资源丰富、物种繁 多,因而能够出现“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的多 样性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艺术形态,然后逐渐形成诸如“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这样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通道。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众多原本差异性比较鲜明 的族群,通过不断的交流、交战和交融,最终形成了这样一个如费孝通所言“你来我 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不同代际和朝代之间的通达,首先体现在两代人或三代人之间的传承关系上。这与传

6、统中国农耕文明的生产生活对经验和力量的倚重有关,因为需要经验,所以“家有一 老,如有一宝”;因为需要力量,所以“人丁兴旺”是必要的,“多子多福”也是有 道理的。这样一种尊老爱幼”“望子成龙”的价值观为代际之间的人文美育和生活 美育的全面展开提供了内在动力。其次,由于传统宗法社会从家族到国族的超稳定结 构和中国文化刚柔并济、崇文尚德等特质,使其具有诸如怀柔远人这样的同化整合力,也使得不同朝代之间有一以贯之的文明鹿续。(摘编自宋修见以优秀中华美育传统激活中国文化生命力)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美育传统贯穿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体现出中华民族以美立人、以美齐家、以美

7、治国的伟大智慧。B.科举制使传统中国保持了精英治国的有效社会治理模式,因此也形成了崇文尚德的 有益文化传承世风。C.在传统中国不同阶层之间,保持着一种文化的双向涌流状态,这无疑是极有助于治 国理政、安民兴邦的。D.因被贬或辞官形成的优良传统,使庙堂之美有效地滋养着乡土中国;同时也留下无 数传世山水画与田园诗。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列举了中华美育传统的种种表现,然后引出三个维度的通达实践路径。B.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思路清晰,论证有力。C.文章引用晏子和费孝通的话来论述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和交融。D.文章末段论证了中

8、华美育传统使文化与审美在不同代际和朝代之间保持通达状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代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受数千年演进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美育 传统的影响。B.中华美育传统使文化与审美在不同阶层之间通达,打破了阶层固化,激发了文化创 造活力和社会发展动力。C.中华民族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加之黄河、长江丰富水系所形成的耕作之利,形成 了多样性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艺术形态。D.“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人丁兴旺,多子多福”这样的思想认识与传统中国农耕 文明的生产生活有关。【答案】1.A 2,B 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

9、力。B.“因此”强加因果。原文第二段是“科举制使传统中国既保持了 精英治国的有 效社会治理模式,也形成了 崇文尚德的有益文化传承世风”,两个分句既 也,二者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因果关系。C.“这”偷换概念。原文第二段中“这”指代的是“统治阶层了解到民生疾苦与社会 百态”。D.“因被贬或辞官形成的优良传统”曲解文意。原文是“因被贬谪或辞官等而归去 来兮所形成的重返民间之路”,不是因贬谪或辞官而形成的优良传统。故选Ao【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总分总结构”“对比论证”错,文章是“总分”结构,没有最后的“总”,也无“对比论证”。故选Bo【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

10、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世代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过于绝对。原文是说“中华美育传统 是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演进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以贯之的人文化成之道”“些贯穿 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美育传统,给了世代中国人以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儒道互补 的人生观和崇文尚德的价值观”。故选Ao(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推动着生产生 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超过190万座的5G基站,星罗棋布。在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汇集着数百万家数字化

11、工厂,联 网设备总数超过7000万台套。数字经济催生的产业新生态对经济运行效率带来很大 的变化,从2013年到2021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6.8%,快于国内生产总值6.6%的年均增速,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率变革。这十年,数字化浪潮还重塑了社会分工。十年间,我国对199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分 类大典进行了两次修订。在最新公示的职业分类大典中,首次出现了数字职业标识,数量高达90多个。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增材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商务数据分析师、农业数字化技术员.从这些新职业名称可以看出,如今数字职业从业者已分布在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覆盖了一、二、三产业。十年间,我国数

12、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45.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 21.6%提升至39.8%。如今,从城市到农村,从社会到个人,从线上到线下,中国掀 起的数字化浪潮,正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摘编自解码十年中国掀起数字化浪潮)材料二:信息平台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载体,也提升了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水平。打造信 息平台,一方面有利于加强业务协同、畅通政策传递和信息反馈通道,另一方面有助 于推进涉农服务事项在线办理,为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下沉提供便利。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催生出大量连续性原始数据,涉及乡村空间地貌、农 民生活方式、农业生产关系等。将这些数据资源进行整合提纯、分析应用,不

13、仅能为 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重要支撑,也能为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比如,有的地方全面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 用,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农村延伸,在农业生产、服务、监管上实现新突破;有的地方运用“移动议事厅”等平台,引导广大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发展讨论,提高了 村务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摘编自陈川、刘渊为乡村振兴赋能,数字乡村建设展现广阔前景)材料三:数字乡村治理是信息技术在乡村空间中不断应用、嵌入与融合的过程。虽然数字技术 与乡村治理存在多重耦合基础,并在经济、生态、文化、民生等重点领域有着应用空 间,但这一行进过程还面临诸多的挑战、误区

14、及潜在风险,精准定位这些阻力因素,有助于数字乡村治理的持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开发”是数字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两者分别是数字 乡村的“硬件底座”和“软件基础”。目前来看,在硬件上,存在乡村数字基础设施 薄弱的挑战。不少研究明确提出,当前我国数字乡村治理面临的最突出挑战是农村地 区信息基础设施的薄弱,面向农业生产的物联网、农机智能装备、4G和5G网络、北 斗导航、遥感卫星等基础设施的研发和应用都远落后于现实需求。在软件上,面临系 统平台互斥与数据孤岛的挑战。实践中,数字乡村建设尚未形成一体化的数字治理体 系,始终存在条块平台分割、系统独自运行的矛盾,数字技术与乡村现实情境难以形 成

15、有效耦合。因此,数字乡村治理要想真正实现,一定要以“数据包容”为理念,注 重共性平台的打造,通过县域数字一体化平台的推进,纵向上形成“中央一省一市一 县一乡”各层级基础数据资源的互联贯通,横向上注重各部门条口的数字协同与涉农 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应避免因数字平台条块分割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平台的重复建 设,从而消除数据资源的横向罅隙与信息孤岛。(摘编自中国农村研究网数字乡村治理何以可能)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B.C.D.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十年间,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进行了两次修订。我国数字职业从业者已分布在社会生 产、流通、分配和消

16、费的各个环节。B.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存在多重耦合基础,导致这一行进过程面临诸多的挑战、误区 以及潜在风险。C.“数据资源开发”是数字乡村的“硬件底座”。目前来看,存在乡村数字基础设施 薄弱的挑战。D.数字乡村建设尚未形成一体化的数字治理体系,始终存在一些矛盾,数字技术与乡 村现实情境无法融合。6.请根据材料,谈谈新形势下“数字技术”如何赋能“乡村振兴”。【答案】4.B 5.A6.示例:硬件上,继续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推动面向农业生产的物联网、农机智能装备、4G和5G网络等基础设施的研发和应用。软件上,积极面对挑战,尽快在实践中实现一体化的数字治理体系,使数字技术与 乡村现实情境形成有效耦合。

17、充分利用原始数据,为农村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人才上,让更多数字职业从业者助力乡村振兴,促进一、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平台建设上,打造信息平台,构建面向农村农业的综合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数字技 术在农村领域的应用。整合数据资源,以“数据包容”为理念,打造共性平台,建立 涉农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机制。【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由材料一可知,数字化浪潮重塑了社会分工,但没有说“促进高端人才两极分化”,属于“无中生有”。故选Bo【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导致”强加因果。由材料三第一段可知两个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不是

18、因果关系。C.张冠李戴。“数据资源开发”不是“硬件底座”,而是“软件基础”。D.“数字技术与乡村现实情境无法融合”过于绝对。原文是“难以形成有效耦合”,不是“无法融合”。故选Ao【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硬件上,结合材料三“在硬件上,存在乡村数字基础设施薄弱的挑战。不少研究明 确提出,当前我国数字乡村治理面临的最突出挑战是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的薄弱,面向农业生产的物联网、农机智能装备、4G和5G网络、北斗导航、遥感卫星等基础 设施的研发和应用都远落后于现实需求”可知,继续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推动面 向农业生产的物联网、农机智能装备、4G和5G网络等基础

19、设施的研发和应用。软件上,结合材料三“在软件上,面临系统平台互斥与数据孤岛的挑战。实践中,数字乡村建设尚未形成一体化的数字治理体系,始终存在条块平台分割、系统独自运 行的矛盾,数字技术与乡村现实情境难以形成有效耦合”可知,积极面对挑战,尽快 在实践中实现一体化的数字治理体系,使数字技术与乡村现实情境形成有效耦合。充 分利用原始数据,为农村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人才上,结合材料一“如今数字职业从业者已分布在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 的各个环节,覆盖了一、二、三产业”可知,让更多数字职业从业者助力乡村振兴,促进一、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平台建设上,结合材料三“数字乡村治理要想真正实现,一定要以“

20、数据包容”为 理念,注重共性平台的打造,通过县域数字一体化平台的推进,纵向上形成“中央一 省一市一县一乡”各层级基础数据资源的互联贯通,横向上注重各部门条口的数字协 同与涉农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应避免因数字平台条块分割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平台 的重复建设,从而消除数据资源的横向罅隙与信息孤岛”可知,打造信息平台,构建 面向农村农业的综合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数字技术在农村领域的应用。整合数据资源,以“数据包容”为理念,打造共性平台,建立涉农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机制。(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标准王愿坚天色渐渐昏暗下来了。草地行军,这黄昏时分是一天里最好的

21、时光。连队从满是泥泞的沼泽地里走出来,在 一块小高地上停住了脚,宿营了。傍着矮树丛,用布单、包被皮搭起了各式各样的帐 篷;捡来树枝茅草,燃起了一堆堆篝火。在风雨和水草、烂泥里跋涉了一天的红军战 士们,围着这一簇簇篝火,烤着湿透的衣服,擦拭着枪支;篝火上架着的脸盆,口杯 里,清水在响着,冒着热气。于是,歌声和笑声就随着这火苗、轻烟和雾气,一块儿 在大草地上升腾起来。但是,司务长宋新华的心绪却没有往常宿营那么愉快。他提着个竹蔑背免,在篝火间 蹒跚地走着。见到一个战士,就从背免里拿出拳头般大的一块和牛肉递过去,随口嘱 咐道:“注意,省着点儿吃,这可是一天的口粮!”说着,他心里暗暗叹一口气:唉,这算什

22、么伙食标准哟!”确实,这样发放伙食,在他当司务长以来还是第一次。昨天,他冒着风雨赶到团里,领到了 一头瘦和牛。团供给处长把牛绳递到他手里的时候,交代他说,走出草地之前,这是最后的一次供应了,而且还小声补了一句:“这还是根据上级的指示,照顾连队。总部机关从前天起就已经只靠挖野菜过日子了。”他把和牛赶回来宰了,狠着心,留 出了一半作为第二天的伙食;把这一半切成了小块,按人头发下去。走过了一处又一处。背髡越来越轻了,可他的心却越来越沉了:在这样的水草地里连 续行军,一天只吃这么几两肉,怎么能支持得了?而且,往后呢?正想着,忽然一个声音引起了他的注意。“我要牛皮。宰了牛,牛皮呢?”宋新华摇摇头:“扔了

23、!”“什么?!”那人提高了声音问道,“骨头呢?”“你这人,真是的”宋新华被对方说话的声调激怒了,他生气地说,“那些玩意 儿,又不能吃.”他本来要重重地说上两句的,却突然住口了。就在这时,那人抬起身来。他看到了一 张熟识的脸:方脸膛,宽宽的额角,瘦削的双颊上长满了髭须。穿戴也是熟悉的;用 自捻羊毛线织成的衣服,扎着那条宽宽的皮带,背上是一只牛皮斗笠。但是,两道浓 眉下那双一向温和的眼睛,此刻却照直注视着他,闪着严峻的光。他慌忙立正,低声 叫道:“总司令!”朱总司令摆摆手,接着刚才的话茬说下去:“不能吃?那么,你来看。”他把宋新华 拉近火堆,只见他拿起那只牛皮鞋底,用刺刀从边上切下一小条,挑在刀尖

24、上,伸到 火苗上去。僻啪一阵响,牛皮上的毛被燎掉了,皮面上冒起一层黄黄的油泡,发出一 股淡淡的油香味儿。“看见啦?”朱总司令向宋新华看了一眼。“总司令,我”宋新华欠起身来,“我这就去把牛皮、骨头拿回来。”“等等。”朱总司令止住了他,又抬手向着矮树丛一指。树丛后面,传来了低低的说话声。“你吃。这牛肉嘛,留给二排长,他的伤比我们重再说,还有七八天的路哩,哪能只看眼前这一步棋?.”“那你”说话的是个年轻战士,“我知道,你是在党的”“唉,应名是个党员,能力小,不能给党分忧啊!”老谢又说了,“咱们的党和红军 遇到了难处,不要紧,咱把苦、把国难砸碎了,你拿一点,我拿一块,分分扛起来”声音渐渐低下去了。“听

25、见啦!”朱总司令又向宋新华看了一眼。宋新华觉得自己整个脸都在发烧,他的头勾得更低了。“多好的战士啊!他们,要的那么少,可想的、干的又那么多!”朱总司令把手搭在 了宋新华的肩头上,话,比刚才温和多了,“我们当干部的,就要把心贴在战士们的 身上。要学习他们,关心他们,就能把工作做好了。”宋新华静静地听着。他觉得肩头上的那只大手按得更重了。牛皮烧好了,朱总司令拿起来轻轻吹了吹,欣喜地看着。他向黑暗里招了招手。一个警卫员走过来,把烧好的牛皮接过去。“这些人,都是革命的种子啊!”说着,朱总司令又从皮斗笠上切下了 一小块牛皮,放在火里烧着,“我们要用这有限的财富,用最好的工作方法,把战士带出草地,带 到陕

26、北,带到毛主席、党中央身边去!”话说得很低,很慢,但像这暗夜的篝火一样,把人烘暖,把人照亮。听着这深情的话,宋新华觉得浑身都热了。他激动地站起身来,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总司令,我错了!我不该老想着过去的供给标准。”“标准!是啊,无论是供给,还是思想和工作,我们都需要有一个标准!”朱总司令 把烧好的牛皮递给警卫员,然后慢慢地站起来,严肃地说道,“但是,这是草地的标 准,革命的标准!”说罢,他向警卫员招了招手,大步向前走去。宋新华站在篝火旁边,目送着敬爱的朱总司令那渐渐远去的背影,深情地喃喃自语着:“草地的标准,革命的标准!”就在这一瞬间,他忽然想道:将来,这样的供给大概不会再有了,但标准却会留下

27、来。也许会有那么一天,人们将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和检查自己的生活、思想和工作。(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论是朱总司令,还是司务长,在草地行军粮食供应紧张的情况下都能先替别人考 虑,这体现了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B.第二段写草地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的动作行为,并用歌声、笑声来渲染气氛,体现了 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C.“宋新华静静地听着。他觉得肩头上的那只大手按得更重了”意味着朱总司令给了 他无比巨大的压力,让他难以承受。D.朱总司令强调要用有限的财富和最好的方法把战士带出草地,是为了保留革命的种 子。8.从文章开头到结尾,司务长

28、宋新华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小说以“标准”为题,司务长宋新华感慨伙食标准低,朱总司令严肃地说:“但是,这是草地的标准,革命的标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草地的标准,革命的标准”的理解。【答案】7.C 8.开始是因为连队伙食严重不足而心情沉重,听到有人要牛皮就更生气了;在看到朱总司令切牛皮、烧牛皮,又听了树林后面的谈话,感到自己认识 不足而内疚:听完朱总司令的一番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有了更深的沉思和新 的觉悟。整个心理变化过程体现了一个干部的自我反思与成长。9.示例:“草地的标准,革命的标准”就是依据草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伙食标准,遵从革命的 最高要求制定标准。在小说中具

29、体表现为粮食紧缺的情况下,必须降低伙食标准,发扬艰苦奋斗、救助伤员的作风,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个标准更应该成为 衡量和检查自己的生活、思想和工作的标准,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同时也具有了普遍 意义。【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意味着朱总司令给了他无比巨大压力,让他难以承受”错。听到总司令的分析和 陈述,宋新华深感内疚和感动,应该是感到肩上责任重大。故选Co【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司务长宋新华的心理发生的变化:原文背匏越来越轻了,可他的心却越来越沉了:在这样的水草地里连续行军,一 天只吃这么几两肉,怎么能支持得了?而且,

30、往后呢?”“正想着,忽然一个声音引 起了他的注意。我要牛皮。宰了牛,牛皮呢?宋新华摇摇头:扔了!什么?!那人提高了声音问道,骨头呢?你这人,真是的宋新华被对方说话的声 调激怒了,他生气地说,那些玩意儿,又不能吃”。据此分析出,开始是因为连队伙食严重不足而心情沉重,听到有人要牛皮就更生气了;“不能吃?那么,你来看。他把宋新华拉近火堆,只见他拿起那只牛皮鞋底,用刺刀从边上切下一小条,挑在刀尖上,伸到火苗上去。嘛啪一阵响,牛皮上的毛被 燎掉了,皮面上冒起一层黄黄的油泡,发出一股淡淡的油香味儿。看见啦?朱总 司令向宋新华看了一眼。总司令,我宋新华欠起身来,我这就去把牛皮、骨头拿回来。”据此分析出,在看

31、到朱总司令切牛皮、烧牛皮,又听了树林后面的谈话,感到自己认 识不足而内疚;原文“朱总司令止住了他,又抬手向着矮树丛一指。树丛后面,传来了低低说话声。你吃。这牛肉嘛,留给二排长,他伤比我们重再说,还有七八天的路哩,哪能只看眼前这一步棋?唉,应名是个党员,能力小,不能给党分忧啊!老谢又说了,咱们的党和红军遇到了难处,不要紧,咱把苦、把国难砸碎了,你拿 一点,我拿一块,分分扛起来声音渐渐低下去了。听见啦!朱总司令又向 宋新华看了一眼。宋新华觉得自己整个脸都在发烧,他的头勾得更低了”据此分析出,听完朱总司令的一番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有了更深的沉思和新的 觉悟。整个心理变化过程体现了一个干部的自我反

32、思与成长。【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首先,依据原文内容,文章主要叙述了红军过草地时由于食物匮乏,战士的口粮严重 不足,而司务长宋新华刚开始很是担忧,后来经过朱总司令的教导,让宋新华深深感 到在困难时期,不能按以前的标准定制伙食,要降低伙食标准,发扬艰苦奋斗、救助 伤员的作风,而这正是我军优良的传统作风,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据此分析出,在小说中具体表现为粮食紧缺的情况下,必须降低伙食标准,发扬艰苦 奋斗、救助伤员的作风,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其次,依据原文“就在这一瞬间,他忽然想道:将来,这样的供给大概不会再有了但 标准却会留下来。也许会有那么一天人们将用这个标

33、准来衡量和检查自己的生活、思 想和工作”可知,在革命者眼中,这种传统、这种精神、这个标准需要代代相传,可 以“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和检查自己的生活、思想和工作”,使得文章主题得以升华,同时也具备了普遍意义。据此分析出,这个标准更应该成为衡量和检查自己的生活、思想和工作的标准,深化 了小说的主题,同时也具有了普遍意义。综合以上可以分析出,“草地的标准,革命的标准”就是指红军战士在过草地时依据 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伙食标准,是遵从革命的最高要求而制定的标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日:“臣,君之庸

34、臣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 吾乎。”使请诸鲁,比管仲至,桓公亲逆之于郊,与之坐而问政:“为之若何?”管 子对曰:“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 六才丙焉0”桓公曰:“成民之事若何?”管子对曰:“四民者,勿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咙,其事 易。”公曰:“处士、农、工、商若何?”管子对曰:“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令夫士,群萃而州处,闲燕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其幼者言 弟。令夫工,群萃而州处,审其四时,辨其功苦,权节其用,论比协材。旦暮从事,施于四方,以饬其子弟,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令夫商,

35、群萃而州处,察 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资,以知其市之贾,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市贱鬻贵。令夫农,群萃而州处,察其四时,权节其用,耒、耙、新、芟。及寒,击草除田,以待时耕;及耕,深耕而疾梭之,以待时雨;时雨既至,挟其枪、刈、耨、锦,以旦暮从事于田 野。”桓公曰:“吾欲从事于诸侯,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国未安。桓公日:“安 国若何?”管子对曰:“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则国安矣。桓公曰:“诺。”逐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 敬百姓。国既安矣,桓公曰:“国安矣,其可乎?”管子对日:“未可。君若正卒伍,修甲兵,则大国亦将正卒伍,修甲兵,则难以速得志矣。君若

36、欲速得志于天下诸侯,则事可以隐,令可以寄政。”桓公曰:“为之若何?”管子对日:“作内政而寄军令 焉。桓公曰:“善。”管子于是制国:“三军,故有中军之鼓,有国子之鼓,有高子之鼓。春以蒐振旅,秋 以独治兵。是故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内教既成,令勿使迁徙。伍之人祭祀同福,死丧同恤,祸灾共之。人与人相畴,家与家相畴,世同居,少同游。故夜战声相闻,足以不乖;昼战目相见,足以相识。其欢欣足以相死。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是 故守则同固,战则同强。君有此士三万,以诛无道,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御。”(选自国语管仲对桓公以霸术,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

37、/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 六柄焉B.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 六柄焉C.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 六柄焉D.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 六柄焉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辞”意思是“推辞”,与木兰诗“旦辞爷娘去”中的“辞”含义不同。B.“比”意思是“等到”,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天涯若比邻”中的“比”含义 不同。C.“弟”意思是“弟弟”,与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中的“弟”

38、含义相同。D.“从事”意思是“劳作”,现在一般指干某项事业,二者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管仲被齐桓公任用源于鲍叔举荐,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的建议,派人从鲁国请回管仲,并亲自到郊外迎接。B.管仲认为整修已有的法令,选择好的采用,然后繁衍人口,救济贫困,尊重百姓,国家就安定了。C.管仲认为如果齐国整顿军队,修造盔甲兵器,其他大国也这样,齐桓公就不能实现 成就一番事业的志向。D.管仲建议齐桓公把战备寄寓在政令里,春天用春猎的名义来整编军队,秋天以秋猎 的名义来操练军队。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君之庸臣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2)

39、君有此士三万,以诛无道,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御。【答案】10.A 11.C 12.C13.(1)我是您的庸臣。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的话,那么大概只有管仲了。(2)您拥有三万名这样的兵士,来讨伐无道的人,天下大国的君主没有能抵御您的。【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A.句意:过去,圣王治理天下,把都城分为三区,把郊野分为五区,来确定百姓的住 地,让百姓各就其业,设置葬地作为他们的归宿,并谨慎地运用六种权力。“圣王之治天下也”是一个完整句子,谓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C;“定民之居”和“成民之事”结构一致,在它们前后断开,排除D。故选Ao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

40、现象的理解能力。A.推辞;告辞,辞别。两句中的“辞”含义不同。句意:鲍叔推辞说:/早晨告辞爹 娘离开。B.等到;挨着。两句中的“比”含义不同。句意:等到管仲到达齐国时。/即使远在 天边也好像近在眼前。C.同“悌”,尊敬兄长;弟弟。两句中的“弟”含义不同。句意:年幼的则谈论如何 孝敬兄长。/教坊的兄弟参军去了,当家的阿姨也死了。D.解说正确。故选Co【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不能实现”错误,由原文“则难以速得志矣”可知,不是不能实现,而是难以很 快实现。故选Co【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臣,君之庸臣也”,判断句,我是您的庸臣;“若”,

41、“如果”;“其 乎”,表推测语气,大概。(2)“此士三万”定语后置,三万名这样的兵士;“诛”,诛杀,讨伐;“莫之能 御”,宾语前置,没有能抵御您。参考译文:齐桓公从莒国返回齐国,任命鲍叔为国相,鲍叔推辞说:“我是您的庸臣。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的话,那么大概只有管仲了。”桓公派人到鲁国请管仲,等到管 仲到达齐国时,桓公亲自到郊外迎接,然后请他坐下并问政。桓公说:“那怎样去做 呢?”管仲回答说:“过去,圣王治理天下,把都城分为三区,把郊野分为五区,来 确定百姓的住地,让百姓各就其业,设置葬地作为他们的归宿,并谨慎地运用六种权 力。”桓公问:“怎样使百姓各就其业呢?”管仲回答说:“士、农、工、商,不

42、要让他们混杂居住。混杂居住会使他们相互干扰,工作不安心。”桓公问:“怎样来 安排士、农、工、商的住地呢?”管仲回答说:“过去圣王把士人的住处安排在清静 的地方,把工匠的住处安排在官府,把商人的住处安排在市场;把农民的住处安排在 田野。”“让那些士人聚集在一起居住,空闲时父辈之间谈论礼义,子侄辈之间谈论 孝道,侍奉国君的人谈论恪尽职守,年幼的则谈论如何孝敬兄长。让那些工匠聚集在 一起居住,了解不同季节的产品需要,辨别质量的优劣,衡量器材的用处,选用合适 的材料。从早到晚做这些事,使产品适用于四方,用这些来教诲子弟,互相谈论工作,互相交流技艺,互相展示成果。让那些商人聚集在一起居住,了解不同季节的

43、营销需 要,熟悉本地的货源,掌握市场的行情,用已有的东西来换取缺少的物品,低价买进 高价卖出。让那些农民聚集在一起居住,了解不同季节的农事,根据不同的农事准备 耒、耙、林、镰等农具。到了冬天,要除去枯草,整修田地,以等待春耕;到了耕种 季节,要深翻土壤,抓紧耙土复种,以等待春雨;春雨过后,就带着锄头等农具从早 到晚在田里劳作。”桓公说:“我想在诸侯中做一番事业,能行吗?”管仲回答说:“不行,国 家还不安定。”桓公问:“怎样来安定国家呢?”管仲说:“整修已有的法令,选择 好的依次采用;然后繁衍人口,救济贫困,尊重百姓,这样国家就安定了。”桓公说:“就这样办。”于是整修已有的法令,选择合用的修订施

44、行;然后繁殖人口,救济贫 困,安抚百姓。国家安定了以后,桓公说:“国家已经安定,可以有所作为了吧?”管仲说:“还不行。您如果整顿军队、修造盔甲兵器,其他大国也会整顿军队,修造 盔甲兵器,我们就难以很快实现志向了。您若想快速在天下诸侯中实现志向,就应该 把要做的事情隐蔽起来,把战备寄寓在政令里。”桓公问:“怎样去做呢?管仲回 答说:“在整顿内政中寄寓军令。”桓公说:“好。”于是管仲就制定国家的政令:“全国可编为三军,所以有国君亲自统率的中 军的旗鼓,有国子的旗鼓,有高子的旗鼓。春天用春猎的名义来整编军队,秋天以秋 猎的名义来操练军队。这样卒、伍一级的小队伍在里中就已经编就,军、旅一级的大 兵团在

45、郊野中得以组成。内部教令告成,军令就不得再变。同一个伍的人祭祀时同享 酒肉,死丧时大家同样受到抚恤,有了灾祸共同承担。人与人相伴,家与家相伴,世 代同住一地,从小一起交游。所以夜间作战能听到声音,就不会发生误会;白天作战 能相互看见,足以认识同伙。那种欢乐的心情,能使他们拼死互助。在家时共同欢乐,行军时融洽无间,战死时一起哀伤。所以,防守就坚固不移,作战就英勇顽强。您拥 有三万名这样的兵士,来讨伐无道的人,天下大国的君主没有能抵御您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菩萨蛮舟次青神【元】李齐贤长江日落烟波绿,移舟渐近青山曲。隔竹一灯明,随风百丈轻。夜深蓬

46、底宿,暗浪鸣琴筑。梦与白鸥盟,朝来莫漫惊。【注】这是李齐贤奉使川蜀途中所写的一首词。白鸥盟:出自州子黄帝“海 上之人有好跨岛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后人以与鸥鸟置餐表示毫无机心,这里 是指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按照时间顺序,从“日落”写到“灯明”,然后写到“夜深”,再至“朝来”,依次叙写。B.“轻”是“双关”的修辞手法,既指船行,也表现了船上人心情的轻松愉快。C.下片写晚上人睡的情景,夜深人静,词人宿于船篷之下,暗浪拍打船舷,给人一种 悲凉凄冷之感。D.结尾写词人梦中与白鸥结盟,早上醒来时请白鸥不要惊惧,借典抒发了词人对隐逸 生活的

47、向往。15.“长江日落烟波绿,移舟渐近青山曲”,这里写的“日落”景象,与白居易的“日 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答案】14.C 15.本词这两句写的是川蜀途中所见的日落景象,重点写了烟波之色彩和青山之形状;白词写的是江南日出景象,突出江花江水的色彩。虽为不同时间的景象,但都是色彩明媚的、美丽的、迷人的。都借景抒情,体现了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李词两句写行船之人在日落时靠岸停泊 看到了美景,寻到了住处,可见其心情愉悦。白词两句借美好的江南风景抒写自己回 忆起江南时的愉悦心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给人

48、一种悲凉凄冷之感”错误。结合注释可知,这首词是作者奉使川蜀途中所作,联系上片“随风百丈轻可知词人这次出行顺风顺水。夜深人静,词人宿于船篷之下,暗浪拍打船舷,如有弹琴击筑的美妙音乐相伴入眠,是一种惬意,不是悲凉凄冷。故选Co【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本词上片写黄昏泊舟时的情景,开头两句“长江日落烟波绿,移舟渐近青山曲”,写 的是川蜀途中所见的日落景象,“长江”是舟行之处,“日落”表明天色已晚,“移 舟”表明靠岸停泊,写行船之人在日落时靠岸停泊看到了美景,寻到了住处。“烟波 绿”“青山曲”写了烟波之色彩和青山之形状,景色本已十分美丽,在夕阳的映照下,色彩明媚、美丽,更加迷人

49、。借景抒情,体现了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写的是江南日出景象,“日出”、“春来”,互文见义。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 绿波粼粼。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联 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江花 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突出江花江水的色彩,借美好的江南风景抒写自己回忆起江南时的愉悦心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

5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 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2)赤壁赋中,苏轼描写曹操沿江东下时战船相连、旌旗招展的两句是:(3)诗经氓中用比兴手法来写年轻女子容貌靓丽的句子是:“_【答案】.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轴胪千里.旌旗蔽空.桑之 未落.其叶沃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胥、赢、仓皇、触胪、旌、蔽。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锦绣山河为名,非凡十年为证,我们完成了一段伟大的历史书写,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