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传统祠堂建筑形制研究.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225352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PDF 页数:126 大小:22.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传统祠堂建筑形制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传统祠堂建筑形制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传统祠堂建筑形制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6页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传统祠堂建筑形制研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26页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传统祠堂建筑形制研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分类号TU-091.8 密级UDC _硕士学位论文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传统祠堂 建筑形制研究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传统祠堂建筑形制研究摘要恭城瑶族自治县是一个以瑶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位于广西东北部,毗连湖南南部江永地区,历史上因地理位置特点、军事战略作用突出、水 陆交通发达,丰富多彩的移民文化不断在此碰撞交融。传统祠堂是宗法制 度下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间建筑,恭城传统祠堂受到不同民族及不同地域 移民原乡传统建筑样式及做法影响,发展出强烈的在地化的地方特色,但 目前尚未有建筑学领域的研究。城镇化运动背景下,恭城传统祠堂的保护 面临严峻的形势,本论文首次尝试对恭城传统祠堂的建筑形制进行研究,目的是建立

2、基本的信息库,使恭城地域建筑文化与传统得以保存延续。本论文基于大量的实例调研与考察走访,结合相关史料、文献的整理,针对恭城传统祠堂的地域特征形成背景、平面组织、构架系统、构件进行 探讨,分析形制来源,总结形制特征,得出形制演变规律,解释形制演变 的原因。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导论,阐述了选题源起与研究意义、范畴、内 容、方法。第二章从地理气候条件、民族构成、社会发展变迁、民间信仰 入手,分析恭城传统祠堂的产生与总体特色。第三章讨论了恭城传统祠堂 总体格局及各个堂屋单体格局的特征,涵括了功能、空间、尺度与设计意 图的分析。第四章讨论了恭城传统祠堂各个堂屋单体高度的联系,与四种 构架类型:抬梁式构架

3、、插梁式构架、抬梁式与插梁式混合的构架、硬山 搁楝构架及子型的特征、做法、分布。第五章讨论了恭城传统祠堂中实用 功能与艺术内涵相结合的三类构件:扁作月梁、露明瓜柱、柱础,梳理归 纳其类型、做法、分布、装饰特征。第六章结语,对全文的研究结论与成 果进一步提炼概括,最后提出展望。其中,研究形制来源主要运用了对比的研究方法,研究形制特征则主 要运用了类型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的内容是第三、四、五章内容的前提 与基础。关键词:恭城 传统祠堂 形制 地域特征2THE ARCHITECTURAL FORM STUDY OF TRADITIONAL ANCESTRAL HALLS IN GONGCHENG Y

4、AO AUTONOMOUSCOUNTY,GUANGXI PROVINCEABSTRACTGongcheng Yao Autonomous County,the Yao ethnic minority-based multi ethnic settlement area,is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Guangxi,border on Jiangyong of southern Hunan.Due to its geographical position characteristics,prominent military function with develo

5、ped land and water transport,the collision and integration of variety immigration culture have continued in the history.Under the feudal patriarchal system,the traditional ancestral hall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f traditional folk architecture.The traditional ancestral halls in Gongcheng influenc

6、ed by architectural patterns and practices of different immigrant regions with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have developed strong localized features.However,there have been no architectural studies so far.Now the traditional ancestral halls,conservation in Gongcheng is facing a severe situation because o

7、f the urbanization.Thus,this thesis firstly tries to research the architectural form of the traditional ancestral halls in Gongcheng,aiming to construct a fundamental information base,so that reg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and tradition of Gongcheng can be preserved and continued.This thesis is base

8、d on a large number of case studies.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of relevant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literature,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3Gongcheng traditional ancestral halls,regional features forming backgrounds,plane organizations,timber frame systems and components,analyzing sources of the archit

9、ectural form,discovering laws of the architectural form,explain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architectural form.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ory part,expounding the topic selecting,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the research categories,the research content,also th

10、e research methods.The second chapter starting with conditions of geography and climate,ethnic composition,social changes,folk beliefs,analyzes the ancestral halls5 emergence and general architectural features.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ancestral halls5 overall pattern,as same as each hall,incl

11、uding function,space,scale,design intent.The fourth chapter focusing on the ancestral halls5 section,mainly talks about the connection of each halls height and four timber frame types practices and distribution.The fifth chapter researches three kinds of components?features of practices,distribution

12、,decoration,which combine practicality and artistry:flat crescent beam,exposed short column,column base.The last chapter is a summative conclusion and outlook.Contrast method is mainly applied in the research of architectural forms sources.Typology method is mainly applied in the research of archite

13、ctural forms features.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basis of the third to the fifth chapters.KEY WORDS:Gongcheng County;Ancestral Halls;Architectural form;District Characteristics4目录摘要.1ABSTRACT.3第一章导论.71.1 选题源起与研究意义.:.71.2 相关研究现状.81.3 研究范畴.111.3.1概念范畴.111.3.2地域范畴.121.3.3时间范畴.131.3.4对象范畴.141.4研 究内容与方法.1

14、41.4.1 研究内容.141.4.2研究方法.14第二章恭城传统祠堂建筑地域特征形成的背景.172.1 地理气候环境.172.2 多民族杂居的格局.202.3 宗族社会的确立.212.4 移民运动.232.5 民间信仰.282.6 小结.35第三章恭城瑶族自治县传统祠堂的平面组织.3&3.1总体格局.363.2堂屋.453.2.1 门堂.453.2.2 中堂.523.2.3 寝堂.553.3小结.58第四章恭城瑶族自治县传统祠堂的构架系统.614.1 单体堂屋高度比较.614.2构架的分型.634.2.1抬梁式构架.644.2.2插梁式构架.684.2.3抬梁式与插梁式混合的构架.714.2

15、.4硬山搁橡构架.764.3不同类型构架的空间分布.804.3.1抬梁式构架的分布.804.3.2插梁式构架的分布.814.3.3抬梁式与插梁式混合的构架的分布.824.3.4硬山搁橡构架的分布.8254.4小结.83第五章恭城瑶族自治县传统祠堂的构件.855.1 扁作月梁.855.1.1扁作阴刻月梁.855.1.2扁作非阴刻月梁.895.1.3扁作月梁的空间特点.915.1.4扁作月梁的纹饰特点.925.2 露明瓜柱.935.2.1瓜柱的分类.945.2.2瓜柱与下层梁的关系.975.2.3瓜柱的空间特点.1045.3 柱础.1065.3.1柱础的分类.1065.3.2柱础的空间特点.114

16、5.3.3柱础的纹饰特点.1165.4 小结.118第六章结语.120参考文献.122致谢.127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1286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广西恭城瑶族 自 治县传统祠 性建筑形制 研究第一章导论1.1 选题源起与研究意义本论文选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西湘江-漓江-桂江流域传统建筑大木构架 及谱系研究”(项目编号51668004)及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西桂江流域传统建筑 形制及其保护研究”(项目编号2015jjAA60093)的一部分。传统祠堂依托宗族制,是传统民间社会维系血亲关系纽带最重要的公共建筑,建筑 规模、尺度、结构、装饰无不倾各宗族之全力精心打造,是传统民间建筑

17、的集大成者,突出体现地方营建水平与风格,具有不可替代的建筑形制研究价值。然而对于广西的传 统祠堂,建筑学领域文献中多流于一般性概述或对突出性个例的描述层面,建筑形制研 究则刚起步,统合单个地区(区划)的传统祠堂建筑遗存并综合不同时期史地条件对其 形制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归纳的仅寥寥数篇,基础非常薄弱,存在很大的推进、深化空间。恭城瑶族自治县地处桂东北,北接三湘,南通粤梧,亦位于五岭之一的都庞岭的中 南段,历史悠久,古为连接湘桂、连接中原与岭南的水陆要冲,县境内形成以瑶族为主 的多民族聚居区,明清时期随着广西汉族移民浪潮的掀起持续接受汉文化的冲击,其建 筑体系与格局在汉族建筑文化与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的

18、对话中发展。目前恭城传统祠堂建 筑遗存实例较多,保存状况较好,提供了丰富的可研究样本与有利的研究条件,且受自 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宗教信仰、不同民族及不同地域传统建筑样式及做法等的 影响,表现出强烈的地方特色,十分多元精彩,但系统对恭城传统建筑的专题研究至今 仍未展开,笔者深感遗憾。首次尝试对恭城传统祠堂的建筑形制进行研究,具有相当重 要的学术上与现实上的双重意义。第一,对恭城地区传统祠堂建筑形制内容归类分型,依年代跨度进行断代,总结地 域与历时性特征,得出形制演变规律,不仅补充了广西传统建筑谱系,也为与周边地区 或省份传统建筑及与整个官式建筑形制关系间更深入的对比研究提供佐证,完善我国

19、地 方尤其是岭南区域建筑历史基础理论的构建。第二,探析恭城传统祠堂建筑形制遗存的少数民族元素(瑶、壮等)以及汉族移民 原乡建筑风格对于祠堂形制演变起到的作用,明晰该区不同源文化间建筑营造技艺交汇 及“在地化”(外来建筑技术本地化)、“涵化”(本地少数民族建筑技术汉化)的过程,是从建筑学的角度分析恭城少数民族与汉族特定历史节点上相互影响的结果及产生的 7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广西恭城瑶族 自 治县传统祠堂建筑形制 研究相关现象,填补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空缺,也涉及到该区宗族发展、宗族规制、宗族信仰 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广西地域历史与民俗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充实。第三,快速的现代化、城镇化发展使恭城传统营造技

20、艺无人继承、濒于失传、工匠 断层,许多传统建筑得不到正确有效的保护日益损毁或丧失原有的历史价值,传统祠堂 因其地位作用及功能保存状况相对于传统民居要稍好一些,因此本论文选择收集整合恭 城传统祠堂建筑形制信息,对于恭城乃至广西的传统营造技艺与意匠具有抢救性研究意 义,是文物保护工作的一部分。其次为恭城地区在传统祠堂修缮、翻新或仿古建筑建造 上对业主和施工方在年代、形制内容特点的把握上提供一定切实可行的依据,有利于继 承和发扬恭城地域建筑传统、保存和延续广西特色文化,并推动广西地方传统建筑保护 意识的普及。1.2 相关研究现状传统祠堂是为传统民间建筑最典型的代表,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居

21、 建筑丛书系列及中国古建筑丛书系列、孙大章著的中国民居研究、陈志华与李秋香 著的中国乡土建筑初探等中均编立了祠堂相关的章节,内容上偏向于综述,介绍与 宗族文化间的相互关系、选址、类型、地位作用,再通过案例具体说明格局、突出性建 筑特征及功能布局等。其中祠堂建筑形制内容基本以描述的形式出现,还有很大可进一 步发掘的空间。对地方传统祠堂的专项研究,在传统民居研究之后亦逐渐发展起来。总论著作类代 表有陈志华与李秋香的宗祠,书中全面而精炼地阐述了宗法制度下宗祠的产生背景 及发展历史、宗祠在宗法社会中的性质及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宗祠的选址缘由、建筑形制特点、祭祀仪式流程,最后选取山西、浙江、江西、

22、福建、广东五省典型传统 村落宗祠例举,并辅以大量实地调研测绘成果。其他著作则有相当部分是从宗族社会与 文化变迁的视角来切入介绍祠堂的,如论徽州宗族祠堂与明清徽州祠堂建筑。学位、期刊、会议论文方面,广西毗邻的省份如广东,对传统祠堂的研究成果颇丰,研 究对象相对集中于广府系祠堂,包纳不同研究范围、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其中有冯江 的博士论文祖先之翼一一明清广州府的开垦、聚族而居与宗族祠堂的演变,把祠堂 放到区域开发的大背景下,动态研究这一过程中广州府村落和祠堂建筑的关系;梁敏言 的硕士论文广府祠堂建筑装饰研究,归纳梳理了祠堂不同位置的装饰构件的工艺类 8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传统祠堂

23、建筑形制研究型、形态分类、组合历时性特点、题材种类及历时性特点;杨扬的硕士论文广府祠堂 建筑形制演变研究,引用形制年代学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不同时期的广府祠堂建筑形 制内容,建立年代标尺,总结形制演变规律,分析演变原因及设计意图并给出一定的广 府祠堂断代参考;陈周跃的硕士论文广府鉴江流域祠庙平面及梁架研究,分析了广 府文化亚区鉴江流域传统祠庙建筑特征形成的背景,总结平面与梁架的类型特征与规 律,用尺度模数规律探讨平面与梁架的关系。如湖南,因遗存数量之多、建造年代跨度 之广对汝城县传统祠堂的研究成果最多,偏重于建筑装饰艺术内容的分析。如林莎莎的 硕士论文郴州汝城县明清时期宗祠研究,对汝城明清宗祠的

24、社会功能、文化源流、选址、建筑布局、建筑结构、细部构造、装饰艺术、保护利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何峰第一作者的汝城明清宗祠门楼木雕装饰艺术的湘粤文化渊源,以鸿门梁与如意 斗拱的木雕装饰为重点说明汝城明清宗祠门楼木雕装饰的工艺特色并对其进行朔源;邓 莉文的汝城与桂阳古祠堂漆艺比较研究,探讨了汝城与桂阳传统祠堂漆艺装饰形式 及色彩、装饰题材及文化内涵异同背后的成因。其他省份近年来的成果则有焦颖慧的硕 士论文自贡宗族祠堂建筑研究、衷翠的硕士论文明清吉安地区宗族祠堂建筑形制 研窕、谢超第一作者的赣中地区祠堂建筑的仪式与空间分析等等。回到广西,由于种种原因,广西传统建筑的研究起步较晚。早年因土著少数民族

25、建 筑特点突出,使其成为研究的重点。如李长杰所编著的桂北民间建筑,介绍了桂北 山区壮、瑶、侗民族建筑特点,涵括村落、民居、鼓楼及风雨桥等。又如西南民居,择桂北龙脊壮族建筑为研究对象,较为细致地说明了壮族干栏建筑的三个方面内容:布 局、建造技术、建造方式。广西民族传统建筑实录一书整合收录了广西传统建筑资 源,以图片为主、简要概述为辅,侧重介绍广西少数民族源流、变迁、民风民俗、村寨 格局成因、传统建筑形式、传统民居实例的风格与特色,此外对广西遗存的园林建筑、庙宇、祠堂、王城、土司衙门、会馆、书院、古桥、古塔的代表实例整理归纳分章介绍 了建筑风格与特色,细部构造、构件、装饰工艺的内容则汇集成一章另作

26、更详细的描述 说明。近年来才逐渐把研究范围扩大,角度变得更多样,对汉族建筑的研究也加快了脚 步,系统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雷翔主编的广西民居首次把村落和古镇纳入到古建 的研究体系中,加入传统民居保护传承发展的内容。熊伟的博士论文广西传统乡土建 筑文化研究把广西传统建筑从民族、民系的角度进行文化分区,并在不同分区下详细 分析了平面形制、建筑构架、造型装饰等具体内容及特征,继而再论述不同建筑文化现 象演变的原因,最后探讨了广西传统建筑保护发展的原则方法与当前广西地域建筑创作9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传统祠堂建筑形制研究的新思路。赵冶的博士论文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研究则对广西壮族人居建

27、筑文 化进行了分区,并在分区基础上探索区划壮族聚落与民居特征及与广西其他民族民系聚 落与民居对比分析,也总结了壮族传统民居的营建经验、装饰艺术、建造文化。谢小英 主编的广西古建筑一书中,以广西古建筑区域群体特征明显这一特色为主线,将广 西古建筑从不同的规模、不同的类型作了全面的梳理,进而对广西古建筑构架及形式作 了统合性的分析与总结。广西传统祠堂建筑形制专项研究开始不久,此前专题论述广西传统祠堂的多为民俗 学、文化学、历史学、人类学、艺术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从建筑学角度研究的最新成果 有阳慧的硕士论文广西桂林市全州县传统祠堂檐廊形制研究(未发表),重点分析了 全州县传统祠堂檐廊构件类型特点、檐廊

28、梁架类型特点、檐廊构件及梁架演变规律与断 代要素、檐廊雕饰技法。刘少琨的硕士论文广西柳州地区祠堂建筑研究(未发表),依据建筑与历史移民的地理分布将柳州传统祠堂建筑按所处流域划分为四个区系,分析 各区系祠堂建筑形制与装饰风格,讨论祠堂建筑地域特征的形成与汉族移民建筑文化、少数民族建筑文化间的关系。谢小英、李筱的文章清廉州府广府民系祠堂建筑探讨 从平面(格局与构成元素形制)、剖面(建筑高度与构架形制)入手建立分析逻辑,类 似框架的有曾国惠第一作者的文章玉林市玉州区祠堂建筑形制探讨。笔者第一作者 的文章柳州市柳南区客家祠堂初探,全面分析区域客家源流、区域客家建筑类型特 征、区域客家祠堂建筑形制特征(

29、平面、构架、装饰)以及区域客家祠堂附属建筑特征,探讨了柳州客家移民建筑的在地化发展。关于提及恭城传统建筑的文献资料,就笔者目前收集到的,为数稀少。广西民族 传统建筑实录中介绍广西瑶族传统民居时展示了恭城朗山村周宅的测绘成果,且分析 了恭城文庙的性质功能及体现的传统文化思想、恭城文庙与武庙选址的风水讲究、恭城 武庙戏台在声学方面的处理、恭城周渭祠门楼斗棋构造作用与功能,但欠缺对建筑本体 形态更全面深入的分析。广西古建筑中以列举实例的形式对恭城湖南会馆、周渭祠、恭城文武庙、恭城朗山村古民居、恭城蕉山神亭、恭城狮塘神亭、恭城石头村神亭、恭 城笏游村周氏宗祠的建造背景、选址、聚落或建筑构成布局特征、单

30、体建筑形制及工艺 特色、功能地位作了概括性描述。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第五章中论述广西汉 文化区传统祠堂建筑时介绍了恭城笏游村周氏宗祠的建筑基本信息,论述广西湘赣式传 统建筑平面形制时例举恭城朗山村民居“四合天井型”的平面模式。广西古戏台初探 中说明了恭城武庙戏台藻井所用纹样,并详尽剖析了恭城湖南会馆门楼戏台的尺度、构 10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广西恭城瑶族自 治县传统祠堂建筑形制研究架样式及做法、装饰。广西恭城古建园林的造型风格则从堪舆视角出发分析古代恭 城建筑与自然山水景观,其中对恭城文庙、武庙戏台、周渭祠门楼造型艺术作了一些八 卦易学的阐释。尽管没有直接针对恭城传统祠堂建筑的相关研究,但

31、对了解恭城传统建 筑的地域特征有着相当助益。关于恭城地域社会变迁的文献资料,首先见于不同年代版本的广西通志、平乐 府志、恭城县志等地方史志,可以得到历史时期恭城的自然地貌格局与政治、社会、文化、经济、民族族群、人口数量、风俗等的概况。其次见于广西通史、广西民族 历史与文化研究、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恭城瑶族历史资料、广西恭城碑 刻集等著作,对了解恭城民族构成、恭城瑶族族源与发展迁移、恭城瑶族与其他民族 的互动和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价值。再次见于明清时期桂东北地区的瑶族及其与其他 民族的相互影响、清代士绅与地方文化秩序的构建一一以恭城文庙为中心的考察、文教普及与边疆秩序一一清前期对广西府江流域

32、的文教治理等文章,对恭城民族西 史与社会、文化现象作了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分析。朱妍的硕士论文广西恭城瑶族自 治县恭城镇宗教信仰多元化研究则对恭城的宗教信仰进行了系统性研究。黄青仟的硕 士论文亲疏与远近之间一一桂林恭城瑶族宗族文化研究,是笔者找到的唯一一篇有 关于恭城宗族文化的研究文献,其中论及的恭城宗族形态(族谱、祠堂、族产)、恭城 瑶族民间信仰与宗族文化间的关系的内容对本研究相关内容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察1.3 研究范畴1.3.1 概念范畴祠堂;本论文中祠堂仅指基于血缘关系由同一姓氏宗族兴建的用以供奉与祭祀祖先 的公共建筑。其中,总祠为同一姓氏宗族合族兴建的用以供奉与祭祀宗族开基始祖的祠 堂,

33、支祠为同一姓氏宗族的支派兴建的用以供奉与祭祀本支始祖的祠堂。传统:“传统”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为:“世代相传、从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无形的影响和控 制作用。传统是历史发展继承性的表现,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传统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积极的传统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保守和落后的传统对社会的进步和变革起阻碍作 用。”说明“传统”强调的是历史延续性且相对于与区别于现代化。传统祠堂建筑形态 11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传统祠堂建装形制研究应为传统建筑样式,是传统工匠运用传统材料及传统营建技艺建造而成的,而新中国成 立以后新建或翻新的祠

34、堂多少受现代建造方式影响,则不计在研究范畴内。建筑形制:建筑的存在形态是建筑作为研究对象的物质基础,对建筑形态的规律探 索,是建筑学科研究的基础理论工作。在中国古代建筑史学的发展中,对建筑形态的关 注和研究长期以古建筑形制研究的课题进行。本论文中“形制”所包含的内容有三个 部分:平面、构架及构件。1.3.2地域范畴本论文研究的地域范畴基于行政单位,为恭城瑶族自治县所辖范围。恭城县位于广 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桂林地区的东南部,东与富川、湖南省江永县交界,南与钟山 及平乐县毗邻,西接阳朔与灵川县,北临灌阳县,西起东经110。36,、东至东经11610,南起北纬2437北至北纬25。17,东西最长

35、横向距离56公里,南北最长纵向距离75 公里。至2016年,全县划分为5镇4乡,分别为:恭城镇、栗木镇、莲花镇、嘉会镇、西岭镇、平安乡、三江乡、观音乡、龙虎乡。【4(图1-1)历史建置及隶属如下: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桂林郡,恭城属桂林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公 元前111年),置苍梧郡,辖临贺、富川、荔浦、谢沐等10县。今恭城大部属苍梧郡之 富川县,部分边地属谢沐县(今湖南省江永县)。三国时,吴末帝甘露元年(265年)置 始安郡,富川县又分置平乐县,恭城属平乐县。隋大业十四年(618年),萧铳称梁帝,分平乐地,置茶城县。此为建县之始,治所 在今恭城镇凤凰山下,以其地盛产茶叶而民喜油

36、茶而名“茶城”,辖今恭城大部分区域。唐武德四年(621年),更名“恭城县”,隶属乐州。唐贞观八年(634年),改乐州为昭 州。五代、宋沿唐制。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县治由凤凰山下迁北乡龙渚市(今 栗木镇上宅村大源头);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复迁旧址。元大德五年(1301年),升昭州为平乐府,恭城属平乐府辖。明、清沿元制。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县治迁 至黄牛岗即今址。民国2年(1913年),恭城县隶属漓江道,次年改属桂林道。民国10年废道制,恭 城县直属广西省政府。后置平乐行政督察区,属平乐区。1949年12月11日,恭城解放,属平乐专区。1958年撤平乐专区,改属桂林专区1

37、2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广西恭城瑶族 自 治县传统祠堂建筑形制 研究(地区)。1990年2月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恭城县,设立恭城瑶族自治县,以原恭城 县的行政区域为恭城瑶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1998年桂林市与桂林地区合并,恭城瑶族 自治县属桂林市管辖。5由此可知,恭城自建县以来,一直为稳定的县级政区,境域亦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保证了其传统祠堂建筑背后地域要素的相对完整性与延续性,使本论文研究的地域范畴 的界定具有一定科学性。此外,出于历史关联性,本论文还会涉及到其他省份、广西其 他地区进行对比性的综合研究。西岭镇图1-1恭城乡镇划分示意Fig.1-1 The division of admini

38、strative zones in Gongcheng 来源:改绘于广西恭城英氏系谱彩页1.3.3时间范畴本论文研究的时间范畴限定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恭城现存传统祠堂的年代 13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广西恭城瑶族 自 治县传统祠堂建筑形制 研究跨度为清中期至民国三十六年。这里的年代是指祠堂现状呈现出来的主要形制所对应的 始建或改建或重建时间。1.3.4对象范畴本论文研究的对象范畴为祠堂建筑,研究对象数量规模的初步统计源于广西壮 族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含“恭城”、“宗祠”、“祠堂”、“祠”、“民居”的条目,后据实地走访调研得到的实际遗存情况作了一些调整,最终确定研 究对

39、象的数量为32例,其中一直保持总祠性质的25例,一直保持支祠性质的5例,原 为支祠后性质同于总祠的2例。1.4 研究内容与方法1.4.1 研究内容本论文围绕形制研究主要探讨下列几个问题:1、恭城传统祠堂建筑地域特征形成的背景。2、恭城传统祠堂建筑的断代。3、恭城传统祠堂建筑形制内容(平面、构架、构件)的来源。4、恭城传统祠堂建筑形制内容(平面、构架、构件)的特征。5、恭城传统祠堂建筑的形制演变规律及其原因。1.4.2研究方法1、实例调研实例调研指对现存的恭城传统祠堂建筑本体进行调查研究,通过测绘与拍照的记录 形式,获取论文开展所需的各种尺寸数据与图片,应详细记录其所处的环境、平面组成 的各部分

40、、构架、构件、细部构造、装饰等,以保证建筑本体信息收集的完备性。2、文本考据本论文研究所涉及到的文本约分为两大类:历史记录类与学术研究类。历史记录类 包括地方性文物普查名录、地方志、各类古籍、族谱、碑刻、建筑构件上的文字内容等。学术研究类包括出版著作、学位论文、期刊论文等。研读文本并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是研 14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广西恭城瑶族 自 治县传统祠 堂建筑形制 研究究的基础性工作,贯穿研究的始末。族谱、碑刻、建筑构件上的文字内容,极大地便利了对恭城传统祠堂建筑年代的判 定。族谱与碑刻不再赘述,基本都会提及祠堂的建造历史与意图。需重点指出的是,32 例祠堂中的大部分,能够在其单体厅堂明间

41、的顺脊串底部看到确切的始建或改建或重建 年月,有时还会记录祠堂的朝向,如嘉会镇太平村谢氏宗祠寝堂明间的顺脊串底书道”乙 山辛向兼辰戊三分”(图1-2),余下的祠堂不是顺脊串腐朽已被新木料替换掉就是顺脊 串上字迹模糊不清或被新漆盖掉或顺脊串直接被天花遮掉。祠堂单体厅堂明间的顺脊 串,恭城民间称之为“大梁”,安装“大梁”的过程与仪式即为“升梁”,“升梁”代表 着主体结构的顺利完成,必须择吉日吉时,是整个营建最关键、意义最重大的环节,由 于“大梁”这种无可替代的重要性,所以出现了在“大梁”底部记录时间信息及背景的 现象。图1-2明间“大梁”底部记录的时间与朝向Fig.1-2 Time and ori

42、entation recorded in the bottom of crossbeam 来源:自摄3、口述史学围绕恭城传统祠堂建筑的相关问题对当地的村民进行访问,一是补充原有资料,二 是在资料缺乏的时候,得到宝贵的第一手历史信息。这些内容包括宗族建立与发展、宗 族迁移路线、宗族名人事迹、祠堂始建年代、祠堂重修的次数与时间及其情况、祠堂各 组成部分的性质及功能、祠堂风水、建筑材料、工匠籍贯及负责的具体部分、营建技艺、15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传统祠堂建装形制研究民间风俗及信仰等。但民间流传的口述历史或多或少存在伪造或臆测或夸大的可能性,虽作为一种必要的参考与资料来源,还需仔细鉴

43、别与客观考证。4、类型学类型学是本论文采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类型学是一种分组归类方法的体 系,通常称为类型,类型的各成分是用假设的各个特别属性来识别的,这些属性彼此之 间相互排斥而集合起来却又包罗无遗,这种分组归类方法因在各种现象之间建立有限的 关系而有助于论证和探索。人们在面对自然及社会等环境中一些相似的居住问题时,通常遵循以往的成功经验或模式,在这种观念指导下,会以之前某种较为熟知的建筑类 型为导向,这种类型在当地占据主流地位。同时,因为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会不断提 高,新的观念及新的类型又会发展为主流类型,代替以往的类型,即是出现了类型的更 替。凶因此,本论文通过分析选择出分类标

44、准将恭城传统祠堂建筑形制内容归类分型,讨论各类型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各类型间的联系,有助于更明晰地梳理总结建筑形制内容 的时间、空间特征及演变规律。5、对比研究对比研究也是本论文采用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将与恭城有历史渊源、建筑互动 关系的其他省份、广西其他地区传统建筑形制和恭城传统祠堂建筑形制进行对比,将恭 城内不同区域的传统祠堂建筑形制进行对比,探索讨论形制内容的源形式与在地化发展 过程、汉族建筑文化与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的交流、官式营造范式对民间匠意的影响等。16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广西恭城瑶族自 治县传统祠燮建筑形制研究第二章恭城传统祠堂建筑地域特征形成的背景2.1地理气候环境地形上,恭城三面

45、环山,都庞岭山脉跨县境北面及东面,西部为海洋山脉南段,恭 城河经湖南江永西折纵向贯通县境,南下至平乐注入西江支流桂江,境内水系密布。恭 城以山地、丘陵为主,河流沿岸有较为平坦的小冲积平地,全县东、西、北三面为中低 山环抱,中间为一条南北走向的河谷走廊,其间河谷、平地、台地、丘陵相互交错田。恭 城现存的传统祠堂基本分布在这条河谷走廊内,仅三江乡1例祠堂立在山间(图2-1)。河谷走廊土壤较为肥沃,灌溉条件良好,作物产出丰富,从侧面表明在封建社会中农业 上的优势给宗族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助推力,河谷走廊范围包括恭城水运要道及附近区 域,而水运为连通外界、与外界往来的主要途径,由此带来的商贸发达也有利于宗

46、族的 壮大,以上两点均构成了祠堂有条件兴建的稳固的经济基础。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传统祠堂庭筑形制研究,N.郊胃乡:庆境福族乡篁展铺啰前右江镇砌东算谈我冲*宾,介恭城现存传统祠堂分布点飞褐去境柒乡:主裁稣图2-1恭城现存传统祠堂的分布Fig.2-1 Distribution of Gongcheng existing traditional ancestral halls 来源:改绘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图册第41页的恭城县地图气候上,恭城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湿冬干,夏长冬短,四季分明,光照多,热量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413.7小时,年平均气温20.1C,年降雨量1453.1毫

47、米,年 平均相对湿度为74%,年平均蒸发量1524.0毫米,无霜期336天。主要气象灾害有暴 雨洪涝、干旱、低温阴雨、霜冻、冰雹、雷暴、大风、寒露风。恭城现存的传统祠堂 反映着建筑为适应这种环境条件而出现的一些特征:1、祠堂的结构木材基本选用杉木,一个原因是恭城本就大量产杉木,就地取材,方便利用,另一个原因是杉木耐腐蚀,对 白蚁、木腐菌等湿热环境虫害防御力高,质轻纹理直,在大风大雨造成的拉牵状态下不 易形成无法恢复的破环性形变且变回原形状尺寸的能力强,使整个受力框架更持久。2、出于防潮避热的考虑,祠堂采用了檐廊、挑檐、石柱础、石地椎、石檐柱,天井长度上18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广西恭城瑶族 自

48、治县传统祠堂建筑形制 研究几乎均大于或远大于宽度,在天井内建过亭,安装藻井、素平板天花等。3、恭城历史 上有记录的洪灾(截至1992年)有33次之多,解放前最大洪水则出现在清光绪三年(1877 年)山,人民生活损失严重。针对暴雨洪涝的泛滥,祠堂一是增大屋顶坡度以利去水,二是直接在堂屋内设阁楼来仓储物品以增大物品完好的可能性。后一点为笔者根据调研 事实所作的推断,现进行详细说明:祠堂堂屋阁楼包括明间阁楼与次间阁楼,能了解到 的使用目的有存粮、放寿棺、放杂物三种(图2-2至2-3)。存粮阁楼以乐湾村陈氏宗族 祠堂群为例,乐湾陈氏族谱第53页说到:“陈五福宗祠中座楼上建有谷仓,用来存 放祠堂蒸尝田的

49、租谷第63页说到:“借作仓储堆放稻谷,积谷防饥帮助村坊农民渡 荒。.这些租谷都长期借用四庆堂中座南厢房楼堆放.其所收粮谷多存放四庆堂。其中中座北厢房堆放义仓谷,四庆祠北楼还存放蕉冲慈善会会谷.”以上的“楼”均指堂屋阁楼(图2-4至2-5),而“宗祠常附建粮仓,也有择地另建的”,与之并不相符。族谱提到存粮渡荒,洪灾正是导致恭城饥荒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在该族4;谱第44页亦有记述:“乐湾村紧靠茶江,过去没有营造护河长林前,历史上曾多次遭受 洪灾。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光绪三年(公元1877),两次大洪峰洗劫了乐湾 村。”所以推测存粮于阁楼应该是为了使其不易被洪水冲刷掉,保证洪水过后的生活需

50、 要。在阁楼放寿棺的现象笔者在调研中有亲眼见到,寿棺是老人提前为自己挑选的过世 后的安息之地,对老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相关文献中提到祠堂暂厝棺木的位置时没 有阁楼,都在底层平面上为 所以推测这样做的原因是希望保护寿棺于洪水中。同理可 类推放杂物的情况,放于高处的物品在洪水冲击时必定比低处的物品更安全。图2-2次间阁楼Fig.2-2 Side-bay loft 来源:自摄图2-3明间及次间阁楼Fig.2-3 Mid-bay and side-bay lofts 来源:自摄19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广西恭城瑶族 自 治 县传统祠 堂建筑形制 研究图2-4四庆祠中堂次间Fig.2-4 The Cen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材料/保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