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县第二中学综合科技楼、寄宿楼建设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市*县第二中学综合科技楼、寄宿楼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省工程咨询中心二六年十月57项目名称:*县第二中学综合科技楼、寄宿楼建设工程项目地点:*省*市*县项目性质:新建项目承办单位:*省*市*县第二中学承办单位负责人: 项目可研编制单位:*省工程咨询中心工程咨询证书:分中心主任项目负责: 项目可研编制人员:目 录第一章 项目总论11.1项目名称11.2项目地点11.3建设内容11.4承办单位概况11.4项目法人及法人代表21.5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21.6研究范围3第二章 项目基本情况42.1项目提出的理由和过程42.2项目概况52.3
2、问题与建议6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73.1项目可行性73.2项目建设必要性10第四章 学校发展规划144.1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144.2学生及教职工发展规划154.3基本建设规划15第五章 项目建设目标及条件165.1拟建地点165.2建设规模与目标165.3主要建设条件175.4项目资金投入及筹措情况23第六章 建筑结构及建设规划方案246.1校区建设规划概述246.2规划依据及资料246.3主要建筑结构方案25第七章 节能节水措施287.1节能措施及能耗指标分析287.2节水措施及水耗指标分析29第八章 环境影响评价308.1环境影响评价编制说明308.2项目建设和生产运营对环境
3、的影响318.3环境保护治理措施318.4环境影响评价32第九章 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339.1组织机构339.2人力资源配置34第十章 项目实施进度3610.1建设工期3610.2项目实施进度安排3610.3项目实施进度表36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3711.1投资估算3711.2资金筹措方式与来源42第十二章 原材料供应4312.1主要原材料燃料品种、质量、需要量及供应方案4312.2主要原材料燃料价格现状及预测4312.3主要原材料年需要量供应表43第十三章 财务评价4413.1财务评价基础数据选择4413.2项目收入支出预测4513.3财务评价指标4513.4财务评价结论47第十
4、四章 社会效益评价5214.1项目社会评价的目标和内容5214.2项目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5214.3项目对收入分配目标的贡献5314.4项目对人口政策目标的贡献5414.5项目对就业目标的贡献54第十五章 结论与建议5615.1结论5615.2建议57附图:1.*县第二中学校园规划总平面图2.*县第二中学综合科技楼立面图及各层平面布置图3.*县第二中学寄宿楼立面图及各层平面布置图4.*县第二中教工及学生餐厅立面图附件:1.*县发展和改革局关于县二中科技综合楼和学生寄宿楼新建工程立项的批复(*发改发200641号)2.*县县人民政府关于申请国家开发银行*省分行贷款的申请书3.建设用地规划许
5、可证4.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5.项目建设选址意见书6.*市环保局关于项目建设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审批意见(平环平发20055号)7.*县给排水公司的供水承诺书8.*市供电公司*县分公司的供电承诺书第一章 项目总论1.1项目名称*县第二中学综合科技楼、寄宿楼建设工程1.2项目地点*县第二中学位于*县汭河左岸的滨河西路开发区,东临花园式的*县市政广场,南接团结西路,北临体育广场,西连城区第二小学,南北长约180米,东西宽约163米,占地面积44亩。本次规划的科技楼、寄宿楼工程属校园内基本建设工程,位于现校园内。1.3建设内容*县第二中学综合科技楼、寄宿楼工程计划总建筑面积6935平方米,其中:综合科技楼
6、1幢,为四层全框架结构,建筑面积2894.8平方米;学生寄宿楼2幢,均为四层框架砖混结构,总建筑面积4040.2平方米。并设置校园网、信息技术计算机房;理、化、生实验仪器及音、体、美设施购置等配套设施。1.4承办单位概况近年来,*市的基础教育快速发展,全市已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接近99.64%,小学进入初中完成初级教育率98.86%,其中*县小学入学率99.85%,完成初中教育毕业率98.78%。*市*县第二中学始建于1998年,至今仅有8年的历史,初名为锦屏镇中学,2000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完全中学建制。2004年按照全县教育布局调整的总体要求,改办为县属独立初中。
7、施教区人口3.5万,超过全县总人口的1/3。学校现有29个教学班,近1500名学生。现有教职工87人,其中:特级教师1名,高级职称3名,省、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13人。近年来,学校以全新的面貌、良好的校风、扎实的教风和良好的教学质量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誉。同时,学校拥有较丰富的图书资料和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理、化、生实验设备齐全,微机等信息化教学设施已初具规模,图书室藏书2万余册。学校占地44亩,并对占地61亩的县体育场拥有使用权,学校实际使用面积达105亩。目前学校建有1幢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的教学楼和1幢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的办公楼。总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1.4项
8、目法人及法人代表项目法人:*市*县第二中学法人代表: 1.5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2)*县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3)*县第二中学学校发展规划(2006年一2009年);(4)关于*县第二中学综合科技楼和寄宿楼建设立项的报告;(5)*县教育局关于*县第二中学综合科技楼和寄宿楼建设的立项报告(*教发200646号);(6)*县发展改革局关于*县第二中学综合科技楼和寄宿楼建设项目计划的批复(崇发改200641号);(7)国家计委发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8)国家计委办公厅同意出版发行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9)国家
9、教委关于中级学校生均校园面积和校舍面积的规定;(10)国家颁布的有关行业规划、产业政策、法规和设计标准;(11)建设单位提供的各种基础资料和其它有关文件。1.6研究范围本可研报告的研究范围如下:项目建设背景和建设的必要性分析;学校生源分析;建设场址和建设条件分析;建设规模和建设方案论证;环境保护、节能节水措施研究;组织机构与项目管理;招标方式;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财务分析和项目效益评价;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第二章 项目基本情况2.1项目提出的理由和过程*县第二中学校园面积近105亩,但学校目前建仅建有1幢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的教学楼和1幢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的办公楼,总建筑面积470
10、0平方米。基本建设条件滞后,特别是建校以来一直没有住宿楼,现483名住校生不得不借宿于距离学校1公里的职教中心,长途走读。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的不便,也给学校的管理造成一定困难,并形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同时,由于缺乏开展实验和第二课堂活动的场地,学生不能完全进行国家课程内容所规定的实验、阅读及有关的课外活动。这与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提高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增强理解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优秀合格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是目前*县第二中学基础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据调查,每年小学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无学可上而辍学,随着初中
11、九年义务教育的推进,社会监督法律监督措施更加完善,人们接受教育的热情越来越高,入学率和在校生人数势必不断提高。据*县中小学目前在校学生实际人数预测,*县第二中学2007年度招收新生计划608人,将增加3个教学班,教师12人,净增加学生146人,全校教师职工总数将达到96人,学生总人数达到1600人以上,住校学生达600人左右,教学班达到32个。到2008年,*县第二中学在校学生将达到1800人左右,教师110人,全校将达到36个教学班的规模,住宿生将增加到680人以上。因此,合理调整基础教育结构布局,加快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挖掘学校的文化内涵和潜力,缓解*县小学毕业生上学难的现实问题,改善办
12、学条件,是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此,*县第二中学于2006年4月将该校综合科技楼和寄宿楼项目建设立项的报告以崇第二中学字200614号文上报县教育局,*县教育局以崇教发200646号文上报*县发展改革局,*县发展改革局以崇发改200641号文作了批复,同意本项目立项。2.2项目概况2.2.1拟建地点*县第二中学位于*县汭河左岸的滨河西路开发区,东临花园式的*县市政广场,南接团结西路,北临体育广场,西连城区第二小学,南北长约180米,东西宽约163米,占地面积105亩,其中教学区44亩。2.2.2建设规模与目标*县第二中学综合科技楼、寄宿楼建设工程的总建筑面积6935平方米,其中:
13、综合科技楼1幢,为四层全现浇框架结构,建筑面积2894.8平方米;学生寄宿楼2幢,均为四层框架砖混结构,总建筑面积4040.2平方米。并设置校园网、信息技术计算机房;理、化、生实验仪器及音、体、美设施购置等配套设施。2.2.3主要建设条件*县第二中学紧邻省道304线,距离*市62km,距离华亭、*县城均为30km,校区交通运输非常方便。项目建设“三材”消耗,其中钢材可由*钢材市场采购;水泥县城附近及周边有祁连山水泥厂、*峡中水泥厂等可供选择;木材可从*市场采购解决。2.2.4项目投入总资金及效益情况*县第二中学综合科技楼、寄宿楼建设工程总投资665万元,资金来源为三部分:一是*县财政申请贷款资
14、金500万元,二是学校自筹资金100万元,三是社会力量筹资65万元。2.3问题与建议*县第二中学目前面临师资短缺,学校设施不足,而小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的现实,故建议项目应尽快开展,争取及早建成投入使用,促进*县的教育结构布局和发展,缓解学生上学难问题。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3.1项目可行性*县第二中学始建于1998年,至今仅有8年的历史。初名为锦屏镇中学,2000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完全中学建制。2004年按照全县教育布局调整的总体要求,改办为县属独立初中。施教区人口3.5万,超过全县总人口的1/3。学校现有29个教学班,近1500名学生。现有教职工87人。*县第二中学学生源
15、概况及趋势如下: 2004-2005年度*县第二中学招生445人,在校生860人,毕业110人。初中(含中专)升学率87.2;2005-2006年度*县第二中学招生450人,在校生1200 人,毕业288人。初中(含中专)升学率72;2006-2007学年度*第二中学招生593名,在校学生1500名。据统计2005-2006学年度*县小学毕业生2308人,并全部升入初中学习。其中*二中招生595名,约占全县的四分之一。2006-2007学年度全县将有小学毕业生2465人,也将全部升入初中学习;2007-2008学年度全县将有小学毕业生2610人,也将全部升入初中学习。城区一小2006年在校毕业
16、学生为256人,初中入学率100。住校学生30人;城区二小2006年在校毕业学生为108人,初中入学率100,住校学生20人(按历年应届学生数跟实际住校学生数之比核算);锦屏镇 2006年在校毕业学生为189人,初中入学率100,住校学生189人(其中铜城2006年在校毕业学生80人)(按历年应届学生数跟实际住校学生数之比核算);转入学生2006年转入学生40人,住校学生10人。*县第二中学近六年办学规模变化估算统计见表2-1。*县二中施教区20062008年度升学比重示意图表2-1 *县第二中学近六年办学规模变化估算统计表年度初一学生来源初三学生数初二学生数学生总数初一住校学生来源初一住校学
17、生数初二住校学生数初三住校学生数住校学生总数锦屏镇城区一校城区二校转入小计锦屏镇城区二校转入小计200544589025116920061892561084059346244515001891084033722716915254820071902691194060844559316461901194034923422716963020081862641104060059360718001941064034022823422768920091862641104060060760018071969040326233228234695201018626411040600600600180015062
18、4025222923322869020111862641104060060060018001343240206230229233692*县二中学施教区20052009年度住校学生数变化图*县第二中学综合科技楼和寄宿楼建成,将进一步提高*县二中综合实力,随着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将进一步满足社会需求,为巩固“普九”成果,调整初中教育的结构布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2项目建设必要性3.2.1项目建设是*县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县教育事业“十一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总体思路是:高举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市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坚
19、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注重教育规模、教育结构、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的有机统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保证投入,加强管理,以教育法为后盾,努力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推动全县教育整体、稳步、健康地向前迈进。*县教育事业发展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城区3-6周岁幼儿园(班)率达70%以上。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2%以内。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和发展空间,挖掘现有的初中教育潜力,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使全县初中招生人数每年增长15%以上,力争“
20、十一五”末初中教育升学率达到100%。3.2.2项目建设是*县第二中学自身发展的需要。*第二中学创建以来,教风学风纯朴、学校管理严谨、读书氛围十分浓郁。多年来,*第二中学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求真务实,大胆创新,从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并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办学宗旨,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已逐步形成了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办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日益先进,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为*县乃至*市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社会各界也给予了好评。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第二中学现有的教
21、学条件与日益扩大的教育需求存在着以下矛盾:一是校园基本建设滞后,科教楼和住宿楼仍是空白;二是教师办公室及生活用房紧缺,难以为广大教职工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三是由于*县第二中学施教区半径较大,但学校至今还没有住宿条件,现483名住校生不得不借宿于距离学校1公里的职教中心,长途走读。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的不便,也给学校的管理造成一定困难,并形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同时,由于缺乏开展实验和第二课堂活动的场地,学生不能完全进行国家课程内容所规定的实验、阅读及有关的课外活动。这与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促使*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迫切要求产生了很大矛盾,成为该县基础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为此,*
22、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决定以县财政贷款为主,以学校自筹和社会各界支持为辅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建设综合科技楼及住宿楼,这一决定为学校自身发展壮大提供了新的契机。3.2.3项目建设是*县初中教育实现100%入学率发展目标的需要。*县第二中学的建立虽对学生的上学困难有了一定的缓解,但每年小学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无学可上而辍学,随着初中九年义务教育的推进,社会监督法律监督措施更加完善,人们接受教育的热情越来越高,入学率和在校生人数势必不断提高。据*县中小学目前在校学生实际人数预测,*县第二中学2007年度招收新生613人,将增加3个教学班,教师12人,净增加学生146人,全校教师职工总数将达
23、到96人,学生总人数达到1600人以上,住校学生达600人左右,教学班达到32个。到2008年,*县第二中学在校学生将达到1800人左右,教师110人,全校将达到36个教学班的规模,住宿生将增加到680人以上。因此,因此项目建设对于合理调整基础教育结构布局,加快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挖掘学校的文化内涵和潜力,缓解*县小学毕业生上学难的现实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以上现实和需要,可以说*县第二中学综合科技楼和寄宿楼的建设,将使该校摆脱学校办学条件落后、基础设施差、学生上学难的局面,使学生有一个幽静的校园环境和与之协调的周边环境,加上新配置现代教学设施,使他们能够更好接受教育。*县第二中学综
24、合科技楼和寄宿楼建设,不仅有利于该校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加快了县城滨河开发区的建设进程,促进*县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县第二中学综合科技楼和寄宿楼建设,调整了该县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有利于*县“普九”教育的发展,对促进*县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章 学校发展规划4.1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为适应新形势下“普九”教育及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县的初级中学教育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在其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了下一步发展规划。规划的指导思想是:高举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市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坚持
25、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注重教育规模、教育结构、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的有机统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保证投入,加强管理,以教育法为后盾,努力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推动全县教育整体、稳步、健康地向前迈进。*县教育事业发展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城区3-6周岁幼儿园(班)率达70%以上。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2%以内。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和发展空间,挖掘现有的初中教育潜力,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使全县初中招生人数每年增长15%以上,力争“十
26、一五”末初中教育升学率达到100%。管理体制:县教育局直接管理。4.2学生及教职工发展规划据*县中小学目前在校学生实际人数预测,*县第二中学2007年度招收新生613人,将增加3个教学班,教师12人,净增加学生146人,全校教师职工总数将达到96人,学生总人数达到1600人以上,住校学生达600人左右,教学班达到32个。到2008年,*县第二中学在校学生将达到1800人左右,教师110人,全校将达到36个教学班的规模,住宿生将增加到680人以上。因此,因此项目建设对于合理调整基础教育结构布局,加快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挖掘学校的文化内涵和潜力,缓解*县小学毕业生上学难的现实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
27、作用。办学形式:全部招收小毕业学生。4.3基本建设规划*县第二中学综合科技楼、寄宿楼建设工程的规划总建筑面积6935平方米,其中:综合科技楼1幢,为四层全现浇框架结构,建筑面积2894.8平方米;学生寄宿楼2幢,均为四层框架砖混结构,总建筑面积4040.2平方米。并设置校园网、信息技术计算机房;理、化、生实验仪器及音、体、美设施购置等配套设施。第五章 项目建设目标及条件5.1拟建地点*县第二中学位于*县汭河左岸的滨河西路开发区,东临花园式的*县市政广场,南接团结西路,北临体育广场,西连城区第二小学,南北长约180米,东西宽约163米,占地面积105亩,其中教学区占44亩,土地权属为*县第二中学
28、,本次建设综合科技楼和两幢寄宿楼均位于现有校园内,占地面积2.6亩。5.2建设规模与目标*县第二中学综合科技楼、寄宿楼建设工程的总建筑面积6935平方米,其中:综合科技楼1幢,为四层全现浇框架结构,建筑面积2894.8平方米;学生寄宿楼2幢,均为四层框架砖混结构,总建筑面积4040.2平方米。并设置校园网、信息技术计算机房;理、化、生实验仪器及音、体、美设施购置等配套设施。 根据计划2008年,*县第二中学在校学生将达到1800人左右,教师110人,全校将达到36个教学班的规模,住宿生将增加到680人以上,本项目建成后,招生主要以城区、锦屏镇为主,辅以向外乡延伸。建设初期暂确定为30个教学班,
29、年招生600名小学毕业生。工程完成后,设置初一 初三年级各36个教学班,在校人数1800人以上。师资力量利用*县第二中现有教师,工程前期计划编制85人, 其中:专职教师77人,教辅人员8人;职称按照高级1:中级11:初级8的比例设置,工程完成后人员稳定为110人,其中:高级5人,中级55人,初级40人,教辅人员10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得到提高,年龄结构更趋合理。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在校人数示意图师资力量设置示意图 5.3主要建设条件5.3.1气象条件-降雨量:年平均降雨546.4 mm,最大降雨744.5毫米,年蒸发量1167毫米;-气温:年平均9.8,历年最高气温35;年最
30、低温度-12;-年主导风向:东南风和西北风,冬季多西北风;-平均风速:2.0m/s,最大风速18m/s;-冻土深度:0.68m;-抗震设防列度7度;-地下水埋深3.0-6.0米。5.3.2用地*县第二中学综合科技楼、寄宿楼建设工程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取得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详见附件。5.3.3工程地质据资料,拟建场地位于汭河一级阶地上,地势平坦,场地开阔,目前*县已经建设了汭河(*段)防洪堤工程,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防洪安全得到保障,是建设教育基地的理想场地。地质勘探资料表明:项目区场地地基岩土经地质堪探自上而下依次为:第一层为黄土粉状土、黄褐色,可塑,层厚2.0-3.0m不等,
31、土质较均匀。第二层为黄粉状粘土,层厚3.0-9.0米土质均匀性好,属中压缩性;第三层为圆砂砾,厚度6-10米,灰黄色中密-密实,颗粒粒径10-45毫米,含量50%,该层局部地段以卵石为主。第四层为泥岩,最大揭穿厚度5米,浅紫红色。泥质结构,层状构造。校园区内地表层为冲洪积的湿陷性黄土厚度0.5-1.0米,下部卵石砂砾层层,厚度6m。地下水埋深3.2-6m,由于距离河床近,地下水量较为丰富,通过处理对建筑物基础无影响。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县基本地震烈度为度。根据抗震规范(GB50223-2004)划分场地类型为类建筑场地。5.3.4地基土评价拟建场地位于芮河一
32、阶地上,场地地层分布较稳定,浅部的黄工状粉土层和黄土状粉质粘土层强度低,圆砂砾层密实度较大承载力高,且分布较为稳定,可作为建筑物的直接持力层,泥岩层分布稳定,承载力高可作为建筑工地物的地基基础持力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见表5-1。表5-1 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土层土层名称指标依据综合推荐值1黄土状粉土Fak(kpa)102Es(Mpa)2.62黄土状粉质粘土Fak(kpa)120Es(Mpa)3.33圆砾Fak(kpa)400Es(Mpa)254泥岩Fak(kpa)550Es(Mpa)5.3.5供电、供水、排水及供暖-供电依据校区平面图、校区电器设备明细表及民用电力设计技术规范,对综合科技楼和寄
33、宿楼的动力和照明进行配电。供电现状:*县第二中学综合科技楼和寄宿楼用电由城区电网供给,校区现配有10KVA供电线网,变压器尚有余量,不需增容。动力及照明配电:综合科技楼和寄宿楼动力及照明供电电源电压为380V220V。动力及照明配电设备选择:综合科技楼和寄宿楼的动力及照明配电设备主要选用配电箱。配电线路及敷设方式:综合科技楼和寄宿楼配电采用树干式和放射式相结合的供电方式,线路均采用PLv-500型塑料线穿钢管沿墙或地坪暗设。-供水 目前,*县第二中学供水由县自来水公司水网供给,水源充足。整个校区生活用水量为15立方,校区内供水管网敷设完整。整个校区均采用生活和消防合一的供水系统,用水就近由校区
34、供水管网供给。供水管道材料敷设方法:管道采用镀锌钢管,丝扣连接。室内明装管道沿墙敷设,进户管设防漏管沟。 -排水 本项目的废水主要为生活污水,污水中不含有毒有害物质,可采用生活消防合一的排水系统。经计算,校区生活污水总排水量0.25立方/小时,校区内设有以沉淀池为主的污水处理点,处理后的生活污水排入城市总排水管沟,校区排水管网敷设完整。排水设施可满足项目建成后整个校区的排水要求。管材及敷设方法:管材采用排水水泥管,石棉水泥接口。出户管设防漏管沟。-消防*县第二中学校区的消防设施比较完善,校区内设有消防水池及泵,室外及建筑物类设有消火栓。本项目火灾危险性属于丙类,耐火等级为二级。设计按建筑防火设
35、计规范的要求设计。-供热冬季采暖设计温度:综合科技楼、寄宿楼均为 18C。夏季为自然温度。供热系统的参数要求:采暖热媒为90C70C的低温热水,由锅炉房热水交换器提供。表5-2 *县城区气象参数表室外气象参数冬季夏季采暖计算温度C-10通风计算温度C-823空调计算温度C-1627.4主导风向静风静风室外风速ms2.11.8大气压bar0.84740.8385综合科技楼、寄宿楼及其它场馆采暖热媒为:供水温度为90C,回水温度为70C,采暖系统为上供下回式同程系统,采暖系统直接接于室外热力系统上,散热器选型:760型铸铁散热器。 5.3.6运输条件*县第二中学紧邻省道304线,距离*市62km,
36、距离华亭、*县城均为30km,校区交通运输非常方便。5.3.7建材及施工队伍项目建设“三材”消耗,其中钢材可由*钢材市场采购;水泥*附近及周边有祁连山水泥厂、*峡中水泥厂等可供选择;木材可从市场采购解决。*近年来涌现出来的比较有实力和相应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比较多,他们承担着*市大大小小众多建筑工程任务。本项目建设可通过公开招标方式择优选择施工单位,以保证项目顺利建设。5.3.8师资力量师资力量利用*县第二中现有教师,工程前期计划编制85人,其中:专职教师77人,教辅人员8人;职称按照高级1:中级11:初级8的比例设置,工程完成后人员稳定为110人,其中:高级5人,中级55人,初级40人,教辅人
37、员10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得到提高,年龄结构更趋合理。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5.4项目资金投入及筹措情况*县第二中学综合科技楼、寄宿楼建设工程总投资665万元,资金来源为三部分:一为*县财政申请贷款资金500万元,学校自筹资金100万元,社会力量筹资资金65万元。第六章 建筑结构及建设规划方案6.1校区建设规划概述*县第二中学校园面积近105亩,但学校目前建仅建有1幢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的教学楼和1幢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的办公楼,总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基本建设条件滞后,本工程建筑总面积6935平米,工程建成后,全校总建筑面积11635平米,生均仅6.45平米,仍低于国家
38、初级中学规定水平。因此,加快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是*县第二中学“十一五”时期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实现学校基础设施达标的首要任务,根据学生规模,*县第二中学在建设科技楼和住宿楼后。建议“十一五”期间建设一幢建筑面积4000平米以上教学楼项目,以满足学校教学需要。6.2规划依据及资料: 6.2.1规划依据(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 (2)建筑结构可靠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4)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 (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39、-2002)(7)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 (9)与设计有关的地方性标准、规定 6.2.2校址概况 *县位于*东部、关山南麓,汭河由西向东横贯县境,地处东经1065010710,北纬3513525之间。东依泾川、灵台两县,西连华亭,北靠*,南与陕西陇县接壤,平均海拔高度1393m,年平均气温9.8,年降雨546.4mm。全县辖四乡两镇,总面积849.47平方公里,城区面积为7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10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1万人,占总人口的11.0。近年来,*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势力明显增强。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
40、,社会对教育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民文化素质,已成为*县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和谐的必然要求。*县第二中学位于*县城西部的滨河开发区,汭河南岸。该地段东邻新建*县市政广场,南接团结西路,北临体育广场,西临城区第二小学,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校区南北长约180米,东西宽约163米,占地面积44亩。 *县第二中学综合科技楼、寄宿楼建设工程是针对*县初中教育发展相对滞后,适龄青少年学生上学难、住宿难,利用县第二中学的教学资源,扩大办学规模,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调整*县基础教育结构布局,加快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挖掘学校的文化内涵和潜力,适应社会需求而提出,项目选址理想。6.3主要
41、建筑结构方案6.3.1基本参数(1)风荷载: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的规定,*县基本压力为0.30KNm2,地面粗糙度为B类; (2)雪荷载: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 0009-2001)的规定,*县50年一遇的基本雪压力为025KNm2;(3)建筑物场地类别为II类;(4)场地冻土学深度:1.1m;(5)抗震设防烈度:7度;(6)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值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7)结构抗震构件抗震等级: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结构类型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8)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9)建筑物安全等级:二级;(10)结构重要性系数:1.0;(11)基础建设等级:
42、根据地基复杂程度、建筑物规模和功能特征以及由于地基问题可能造成建筑物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程度,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分类;(12)恒载根据结构构件截面尺寸和材料容重计算;(13)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为1.2,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为1.35。6.3.2综合科技楼(见附图)(1)建筑标准:综合科技楼的火灾危险性属于B类,建筑耐火等级是二级。(2)建筑结构:根据要求及场地条件,综合科技楼规划为曲尺形四层框架结构建筑,东西跨度45米,南北跨度30米,建筑面积2894.8平方米。(3)主要指标:综合科技楼四层现浇砼框架结构,砼强度等级C25,框架梁断面为250600mm,框架柱断面
43、为500500mm,楼面和屋面均采用现浇板,基础采用柱下独立基础设连续粱。6.3.3寄宿楼(见附图)(1)建筑标准:寄宿楼的火灾危险性属于B类,建筑耐火等级是二级。(2)建筑结构:根据要求及场地条件,寄宿楼规划为两幢平行的“一”字形四层砖混结构建筑,东西跨度50米,南北跨度8米,建筑面积4040.2平方米,其中2幢寄宿楼建筑面积2880m2,附属建设教工学生食堂1000m2,锅炉房和配电室60.2m2。(3)主要指标:寄宿楼为“一”字形,四层砖混结构建筑,房间进深为7.2米,开间为3.3米,层高为3.3米,基础采用柱下独立基础设连续粱。 6.3.4其它说明: 综合科技楼和寄宿楼的建筑均属丙类建
44、筑,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地震作用及抗震措施均按7度(0.15g)第三组考虑。第七章 节能节水措施7.1节能措施及能耗指标分析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建设部计交能19972542号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节能篇(章)”编制及评估的规定文件精神,本项目能耗及节能效果分析如下:项目运行期间主要能耗为电和锅炉煤炭,节能分析主要从供配电设备选型、配电室、供配电线路布局、学校用电制度,锅炉房选址、煤炭采购、运输、热网损耗、建筑节能设计等方面考虑。具体措施有以下几条:1.所有新建建构筑物照明选用节能灯具;2.建筑物设计严格遵循有关节能规范;3.所有建筑物内均设超负荷限电装置,严格作息时间,对需要严格管理的部分采用限时供电的办法;4.配电室、锅炉房布局靠近电、热负荷中心;供配电线路、热网管线合理顺畅,避免迂回,减少损耗;5.煤炭采购选用热值高或适用煤种,运输过程中做好覆盖、维护工作,减少损耗;6.热网保温采用新型材料,减少热网损耗;7.在校区内大力宣传节能、节电思想,使学校教职工、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习惯;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