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论三国演义显现出来的历史观和小说观绪论2摘要3一、三国演义其书4(一)三国演义其书4(二)三国演义的历史地位4二、三国演义中的历史观与小说观分析5(一)历史性51. 从宏观角度描绘近百年社会生活52。 通过细节描绘政治军事斗争5(二)小说性61。 对三国演义与其他史书异同点的分析:62. 对历史的改编与加工:7三、对三国演义一些缺陷的批判7(一)尊刘贬曹7(二)注重贵族,轻视黎民。8(三)封建局限性8结论9主要参考文献:10绪论 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一段故事,说两朝事情,一个人物,兼具两朝特点.三国演义把这种艺术方法发挥得很好,
2、一方面,既尽量地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演义小说的先河,是“用浪漫主义的想象改造史实的范例”,在唐传奇故事把佛教文学艺术初步本土化基础上,进一步把佛教文学艺术应用到历史演义小说领域.我们看这篇论文,主要来探讨一下历史小说中体现出来的历史观和小说观。通过本文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历史,什么是历史小说,我们要怎么区分历史和历史小说中所记载的事情.历史是真实的,而历史小说它不同于历史著作,可以有细节上的想象和虚构,允许适当的艺术夸张和必要的集中,但在大的史实方面不能杜撰、篡改、违背.澳大利亚学者马兰安宋元时代改写三国志之风与三国演义本事探讨一文,在
3、参考蔡东洲、李纯蛟的史学论文宋儒的魏蜀正伪论争与改修到罗贯中三国志演义,则考察了史书中有关“赤壁火攻的记载,认为各史书之间存在模糊与差异;而从科技可行性上考察,这种大型的火攻在三国时期可能并不具备成熟的条件。三国演义中于“赤壁之战”虚饰最多,但其夸饰描写有宋金元明水军的几次水上战略决战为之提供素材。吴书周瑜传有关“赤壁火攻”之记载有可能出于吴人的虚构。关四平千古知音的心灵共鸣论道德评价的深层契合分析了三国演义之“拥刘反曹”的演变趋向,认为:由陈寿尊刘抑曹倾向发轫,裴松之注释又推波助澜,至宋元时期演进为拥刘反曹,最后罗贯中集前人之大成,将这一道德评价倾向汇集于三国演义之中。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
4、源于网络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 通过这篇论文,我们要知道历史小说是艺术地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使读者从中了解历史并受到启示。并不是对历史最真实的描写.另外还对罗贯中的创作缺点进行批判。摘要 历史小说,是描写历史题材的小说。它既不是历史教科书,也不是脱离史实的创作,而是历史科学与小说艺术的有机结合,因而它的生命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对历史小说,历来评论者的意见不一。但总的说,无外乎两种,或说过于拘泥史实,缺乏艺术创造;或说离开史实太远,违反历史真实。对三国演义一书,也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它“拘守历史的故事太严,而想象力太少,创造力太薄弱”,“所以
5、只能成一部通俗历史,而没有文学的价值”。与此相反,有人却说三国演义里面的故事,绝大多数不符合历史事实。有些只是传说,或作者的创造,在正史中无记载。所以我们也在一些问题上对罗贯中的创作进行批判,也算提出一些不同意见、关键词:三国演义 批判 历史观 小说观 对比Abstract Historical fiction is the theme of the novel about history. It is neither history textbooks, also is not from the creation of the historical facts, but history sc
6、ience and the art of fiction, so it organic combination of life is real and art history the unity of the real。 For historical novel, has always been the critics disagree。 But on the whole, not two, or said straitlaced historical facts, lack of artistic creation; Or say leave historical facts too far
7、, in violation of the historic truth. Of The Three Kingdoms , the book also have different evaluation. Some people think that it observe the history story too strict, imagination, creativity and too little too weak”, ”so can only into a popular history, but not the value of literature。 And in contra
8、st, someone said The Three Kingdoms inside story, most do not accord with historical facts. Some just was legend, or the authors creation, in no record history. So we also on some issues on Lou Guan Hongs criticism, it puts forward some different opinions.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本文为互联网收集,请勿用作商业用途Keywords: Of
9、 The Three Kingdoms,Criticism,Historical View ,contrast, 一、三国演义其书 (一)三国演义其书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几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赵云等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才进行再发挥,进行夸张、美化、恶
10、搞、丑化等等.其实这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历史演义小说都是虚实相间,穿越恶搞;古今兼顾,讽古说今;一段故事,说两朝事情,一个人物,兼具两朝特点。三国演义把这种艺术方法发挥得很好,一方面,既尽量地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明朝社会肯定有与三国人物相似类型的人,所以又尽量去符合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夸张、美化、恶搞、丑化等等,给予读者一些启发或引导,照顾到读者希望增长见识,统治者希望巩固统治的需要。从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套路可以知道,三国演义不但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三国历史的真实面貌,还反映了许多明朝社会内容。三国时代
11、是迥然不同于明朝的一个时代,三国时代没有青楼和赌场,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奉行儒家文化,宣扬仁、义、道、德、礼、信、忠、贞、孝、廉、真、善、美,是很单纯、很典型的汉文化;而明朝有大量青楼和赌场,虽然儒家文化是官方推崇的文化,但佛教却是朝廷把控政局的定海神针,在佛教超越国界的强大影响力面前,宋朝、元朝时代的官场和战场都成了游戏场,浪漫主义风行,岳飞遭遇莫须有罪名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民间实际奉行的更是以市井文化为主,骄、奢、淫、佚、假、丑、恶、作奸犯科、强取豪夺思想在民间可以广泛宣扬.三国时代与明朝时代相比,统治思想、官场风气、社会生态、世态人心差别巨大,古今对比强烈,能充分发挥历史演义小说穿越、
12、恶搞的艺术特点,让文字更诙谐有趣,人物形象更有艺术张力,知识含量更丰富。三国时代最适于作历史演义小说,所以三国演义是第一部被集结成书的历史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五分史实,五分虚构,虚构情节有许多恶搞内容,以第一回为例:玄德看招兵榜文时,张飞在背后历声说话,是恶搞刘备。张飞对刘备说:“吾颇有资财”,是恶搞张飞和刘备.刘关张结义配桃花,是恶搞刘关张和“结义”两字;张飞说:“我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是恶搞张飞,张飞“豹头环眼,燕颔虎须”,最多只会说“我庄后有一园。“桃园结义”桃园两字还昭示了更恶毒的恶搞行为,一般人想不到,与上火有关.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演义小说的先河,是“用浪漫主义的想象改造史实
13、的范例,在唐传奇故事把佛教文学艺术初步本土化基础上,进一步把佛教文学艺术应用到历史演义小说领域.自此以后,文人纷纷效仿,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大部分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演义小说,但成就都没有超越三国演义。(二)三国演义的历史地位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章回体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思想成就与艺术价值都是不容低估的。特别是作为历史小说,达到像三国演义这样既高度地忠实于历史真实,又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司各特的历史小说也还不能与之相比。当我国出现了像三国演义这样结构完整严谨、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的辉煌巨著的时代,世界上还没严格意义上的长篇小说。与红楼梦一样,三国演义
14、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珍品。我国的小说遗产是很丰富的,但保留下来并产生较大影响的也就只有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这么几部,这说明它们是通过了人民与历史的检验的。在我国文学史上,也许还没有一部作品能够像三国演义那样长时期地吸引着如此众多的读者,几百年来它一直为我们整个民族所宝爱。它对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于促进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推动民族精神的高扬,都起着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二、三国演义中的历史观与小说观分析 (一)历史性 1。 从宏观角度描绘近百年社会生活 三国时期是乱世。分为三大势力。一是曹操为代表的汉相集团,二是刘备代表的宗室反对派集团,三是孙权,刘表,公孙瓒,刘璋等人
15、的地方割据集团。各占一州,各自为政。其中曹操,袁绍代表的中原势力,也就是长江以北,黄河流域势力最大。江南势力相对较小。后来曹操扫平袁绍,奠定了北方的稳定局面。而孙策平定了江东,刘璋据守益州,刘表平定荆州。当时唯一没有战乱,还比较富庶的地区是刘璋统治的益州和刘表占据的荆州.后来曹操南下。刘表小儿子刘琮投降。孙权找刘备联合,刘联军于赤壁击败曹操,刘备遂坐稳荆州。后刘备入蜀击败刘璋,天下遂三分。人民的社会生活:魏国:魏国占据中原,很多男人当兵战死,寡妇非常多。曹丕身为君主,都不免泪下。又因为长年要防守蜀汉和东吴的军队,所以男人的负担特别重。而曹丕手下人才很多,曹丕先是稳定了官僚集团,实行九品中正制。
16、再减轻赋税, 体恤人民。同时适时东征孙权,试图统一国家。蜀汉:蜀汉的情况最好,诸葛亮将战火引到了魏国的境内。而蜀中人民始终保有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成都一时成为繁荣的经济中心.而诸葛亮军法严明,实行蜀军分班制。一次北伐只带三五万人。另有三五万人在后方屯田休养,每三个月一换班,让前线的军人回家省亲休息。所以诸葛亮死后数十年。蜀人仍然对诸葛亮思念倍至,如周人之歌思召公。东吴:东吴的人民生活最为水深火热。张昭,陆逊等重臣屡次劝孙权减轻赋税,孙权不听,导致民众起义非常普遍,而且动辄万人.到孙权晚年,尤为严重。东吴境内武陵蛮,山越人叛乱始终未能平息。各部将多有领部曲降魏者,甚至孙家宗室都向北降魏,所以三
17、国治理最差是东吴。但由于东吴与江东士族结成了庞大的利益集团,所以东吴的统治反倒是最牢固的. 2。 通过细节描绘政治军事斗争(1)。官渡之战时的袁绍势力对于如何进行战争的争论 袁绍从小就是名门望族之后,从小得意,养成了骄傲自大的个性,所以对于曹操,从来不放在眼里。而且他不善于使用人才,导致人才的不得重用或者流失。袁绍在官渡之战时,谋士只剩下了审配,沮授和郭图。在官渡之战的开始和相持阶段,审配还出了几个好主意,比如他曾建议堆筑土山、打地道打击敌人,使得曹兵寸步难行、防不胜防,还说得过去。至于郭图,纯粹只会纸上谈兵,他拘泥不化,生搬硬套什么“围魏救赵”的经典之计,遭到了大败,他看到自己的 过失害怕获
18、罪,于是又玩起了阴谋诡计.可以说袁绍的失败和他大有相关。至于沮授,他提了一个谋略希望搞持久战,以消耗对方的粮草然后取胜。但这不符合急于求胜、气势汹汹的袁绍的心理,因此获刑。但是沮授还是能以大局为重,他在被拘禁的牢笼里尚且时时关注两军的战况,当他夜观天象发现“太白逆行,侵犯牛、斗之分。于是他冒死向已醉卧的愚蠢的袁绍进谏:言说乌巢粮草的重要性和保护粮草的重要意义.可惜袁绍不仅没有采纳他的合理化意见,反而将他大骂了一顿,而且还丧心病狂地以“玩忽职守的罪名斩了监押沮授的兵士。最终,袁绍败于曹操。(2)、赤壁之战前孙吴政权关于是战是降的争论 主战派:代表人物有鲁肃、周瑜、程普、黄盖、吕蒙、甘宁等人.他们
19、很多都是跟随着孙坚孙策血战打下的江山,在他们的心里面,绝对不能把辛苦建立的基业拱手与人,因为他们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即使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也主张和曹魏开战,不惜一切也要保住东吴的政权。而且他们还有主站的盟友蜀汉政权,更是让他们对于战争胜利的前景有所期待. 主和派:代表人物有张昭 陆绩等人.他们都是文官,在大敌当前时选择主和,是因为分析了当前的形式,曹操的实力大于东吴的实力,即使和蜀汉联合,也不是曹魏的对手.所以断定如果开战必定失败。在他们看来,如果胜利了自己士大夫的地位可以继续保持,如果失败了,就会失去该有的地位。他们代表的只是自身的利益,所以主张投降讲和,以确保自己的安全和地位。(
20、3)司马懿兵变前的策略 魏明帝曹睿于景初三年逝世,遗诏由年仅八岁的皇太子曹芳继位,并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辅政。曹爽重用何晏、邓飏、李胜、毕轨、丁谧等人,排斥 司马懿;且不久即晋升司马懿为太傅而夺去了他的实权。之后又任命弟弟曹羲和曹训为中领军及武卫将军,曹爽集团于是完全掌握宫中禁军。从此曹爽和何晏等心腹控制了朝廷的运作,权倾朝野,而同为辅政大臣的司马懿则被架空. 司马懿无法参与政令决策,为了等待时机,凝聚反击力量,于正始八年以退为进,借故生病辞职以回避曹爽。次年,李胜到荆州上任刺史前向司马懿辞行,司马懿更在他面前装出重病的样子,因此令曹爽对司马懿更为松懈;但于此同时,司马懿却与儿子司马师、司
21、马昭以及太尉蒋济等人救出被曹爽软禁的郭太后。郭太后于是下令废曹爽兄弟官职,先声夺人。派人送奏章给魏帝,要求罢免曹爽兄弟。曹爽犹豫不决,最终为求活命而同意交出大权,以侯还第。司马懿又以谋反罪名族诛曹爽兄弟及亲信何晏、丁谧、毕轨等人。自此以后,曹魏政权实际落入司马氏集团手中。(二)小说性1。 对三国演义与其他史书异同点的分析: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三国演义是一本写三国时期的历史小说,作者通过小说,对一些喜爱的人或者发生事件进行加工和处理,使三国里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和丰满,使其更具有阅读的趣味。而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到晋武帝太
22、康元年六十年的历史,受到后人推崇.是一本历史的真实记录,所以一本是供人娱乐的,一本是是帮助人了解正史的,性质上不同。三国演义的描写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复杂,既要注意艺术细节又要基本符合事实,在结构安排上很困难.但是作者却能写的脉络分明,各回都能独立成篇。和过去某些小说的粗糙繁杂相比,是很明显的进步。而三国志的叙事没有一体化特征,它是一部纪传体国别史。在三国志的吴主传里陈寿虽然表面上尊为为正统,实际上是以魏蜀吴各自成书,如实的记录三国鼎立的局势。于本纪完全相同,只是不称纪而已.陈寿这样处理,很符合当时实际情况.从人物的刻画上来看,罗贯中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某些
23、人物进行了加工处理,比如周瑜在历史上是英姿勃发心胸宽广的.但是在三国中,作者对周瑜的描写是个心胸狭窄不能容物之人。还有从历史事件上的差异来看,三国对真实的历史做了一些改动。所以,我们在读三国的时候。不能把它当作真正的历史来阅读。本文为互联网收集,请勿用作商业用途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国演义与资治通鉴:三国演义的整体叙事框架主要源自于资治通鉴和资治通鉴纲目:其外在的结构体式,诸如分卷、分则、立题目,每卷标明所叙之事的年代起讫,以及正文中常常标出纪元朝号等等,都显示了演义与通鉴和通鉴纲目的密切联系;而其内在的叙事结构也基本上是“通鉴式的。至于其帝蜀寇魏的思想倾向,也明显受到了通鉴纲目的影响。
24、在叙事过程中也秉承了通鉴纲目以一字定褒贬,微言见大义的“春秋笔法.至于在叙述的内容方面,三国演义对资治通鉴模仿的痕迹,也很为明显。如三国演义中鲁肃说孙权联刘抗曹,鲁肃劝刘备与东吴联合,曹操致书孙权,张昭议降,鲁肃向孙权力陈降曹之害,以及孔明智激孙权,周瑜向孙权分析敌我双方之利弊得失等情节关目,其人物的说辞、议论等就基本上是抄袭资治通鉴,只是略作增益,使言辞更加通俗了一点。而在战争描写的思路和方法上,三国演义也是承袭资治通鉴之长而略有发展.资治通鉴由于旨在“资治”,故其叙写赤壁之战,并不是一般地铺叙战争的经过,而是善于集中笔墨,着重描叙战争双方决战前的力量对比、形势分析和战略战术的运用,从而揭示
25、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原因,以给人以有益的经验或教训;而敌对双方决战时的厮杀拼夺,则只是粗笔勾勒,一带而过。当然三国演义也不是一味的跟在资治通鉴的后面亦步亦趋,作者为了寄寓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体现其创作意旨和审美情趣。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2。 对历史的改编与加工:三国演义中的改编和加工很多,我举几个例子。关于小说的改编,先看其中一个桥段,温酒斩华雄:“温酒斩华雄”是三国演义中叙关羽在汜水关前斩杀董卓部将华雄的故事。说的是十八路诸侯在讨伐董卓的时候,遇到董卓的猛将华雄,情势危急。关羽毛遂自荐出战华雄,曹操变取一杯热酒让关羽喝完前去迎敌,而关羽说等斩了华雄再喝,果
26、然,关羽英勇无比,在酒还没冷的情况下就提着华雄的首级回来.其实在历史上,华雄并不是被关羽所杀,而是在和孙坚的对抗中而亡,在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中记载的很清楚。作者这样改编,就是为出于对关羽的偏爱,为了体现关羽的勇猛,让关羽“武圣”的称号不是浪得虚名,从而也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更能吸引读者.再看“草船借箭”这一桥段。是三国演义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智谋故事,主要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想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但是历史上所发生的并非如此,在三国志中,并没有“草船借箭”这一说,真正借箭的是孙权,在三国志吴主传和
27、魏略中都有记载,借箭的是孙权而非诸葛亮.这件事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我们再来看几个关于三国演义对历史进行加工的例子,先看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胜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对其进行了加工.当时曹操挥军南下,兵力达到了三十万,但是罗贯中进行加工描写,把三十万军队说成八十三万,为的就是为了突出吴蜀联军所要面对的严峻形势,再来也可以凸显吴蜀联军取得赤壁之战胜利的不易和伟大。赵云长坂坡救阿斗,这个桥段在演艺中也相当有
28、名,说的是当年曹操挥师南下,刘备带领十万百姓向江陵撤退,途中与妻儿失散,最后赵云在曹操的百万军中救出阿斗的故事.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赵云是有一定偏爱的,他把赵云勇救阿斗的过程加工成了七进七出,刻画了一个勇猛异常、神勇无比的孤胆英雄赵子龙的形象。历史上并不是所谓的“七进七出”救出阿斗,但是作者这样描写,顿时使赵云勇猛的形象更加突出。三、对三国演义一些缺陷的批判(一)尊刘贬曹 因为作者要更好的表现小说里的矛盾冲突,势必要选出两个正反两个对立面,使读者感到善恶分明,立场明确,有更深刻的印象.其实“尊刘贬曹”这种思想在南宋时期即已形成。当时,南宋的统治阶级软弱无能,失去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苟安于半壁
29、江山的现状,情况与三国时期处于西南一隅的蜀汉有些类似。南宋朝廷为了使统治下的人民安于现状,就尊作为汉室苗裔的刘备为先主,骂“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为国贼,以消除人民心中光复山河的愿望. 罗贯中只是顺应广大民众的意愿,继承了这种倾向。罗贯中之所以尊“刘,并非简单地因为刘备姓刘,刘姓皇室的宗亲。而是由于刘备集团一开始就提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口号,为恢复汉家的一统天下而不屈奋斗,不懈努力,被宋元以来具有民族思想的广大群众所追慕;同时,这个集团的领袖刘备的“仁”、军师诸葛亮的“智”、大将关羽张飞等人的“义”,也都符合罗贯中的道德观。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罗贯中把刘备集团理想化而予以热情歌颂。另一方
30、面,罗贯中之所以“贬曹”,是因为曹操作为“奸雄”的典型、不仅不忠于刘氏王朝,而且常常屠戮百姓,摧残人才,作品对其恶德劣行的描写大多于史有据;并非有意“歪曲”;而对曹操统一北方的巨大功绩,对他在讨董卓、擒吕布、扫袁术、灭袁绍、击乌桓等重大战役中所表现的非凡胆略和智谋,罗贯中都作了肯定性的描写,并没有随意贬低。由此可见,“尊刘贬曹”主要反映了广大民众按照“抚我则后,虐我则仇”的标准对封建政治和封建政治家的选择,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对此不应作片面的理解,更不应简单地斥之为“封建正统思想”。(二)注重贵族,轻视黎民。三国演义还有一大缺点我不满意,就是好像是木偶人耍帝王将相,没有任何一个别的身份的人或者平
31、民老百姓,能够占据他们的地位,好比走马灯转来转去,好比木偶人耍来耍去,总是他们,那个身份、品格、阶层。下面真正的中国的人生、社会,其他各种人,我不敢说绝对没有,我的印象当中很少,大概可以这么说.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虽然贵族在此之中占据了主导作用,但是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广大的黎民百姓。三国演义与大多数史料无疑,仍是一部帝王将相家史,如此也可堪不足之处了。(三)封建局限性在封建社会中,小说所演之“义”并不是抽象的。由于统治阶级的思想是统治思想,封建地主阶级的一套纲常义理和正统儒教,势必影响着每一个历史小说论者,因而他们往往宣扬历史小说当阐发忠孝节义和正统思想等陈腐理义,这也就阻碍了我国历史小说的进
32、步。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在每一个历史小说家头脑中的具体的“义”往往是十分复杂的。它既有封建性的一面,又有人民性的一面。痛恨暴政、贪官,反对军阀混战,向往国家统一,抵御外族入侵,以及赞颂真诚的友谊和爱情等等,也往往是一些历史小说家心目中的义和理。因此,对于强调历史小说“演义”要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至于从小说艺术发展的角度看,论者注重历史小说创作要有明确的思想意义和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应该说是一种进步。但不可否认其封建气息浓厚.再看另外一点:绝女性。小视女性是封建社会的通病,所以女性在三国里面要么是一个铺垫,要么是个过渡。比如貂禅,在前期起到如此重要的角色,结果后来一下子就销声匿迹了
33、。更让我气愤好笑的是刘安,把老婆炖来吃了非但不受指责,反而是义气。不知道刘备吃了肉以后是否短了命,年纪不大就呜呼哀哉了。神话色彩也是封建的毛病。好好的一个水军都督死于一个鬼神之手,死了不说,还被定义为遗臭万年的人物,悲哀呀;还有曹操,头已经疼的不行了,还要被妖魔鬼怪戏弄一番。老罗其实已经把很多神话的东西驱除掉了,可惜还是不够彻底。 结论我们在看小说的时候,不要片面的把小说的内容当作历史事件来看,使我们对历史产生误差,这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没有好处。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是以三国志为参照的。虽然它有很多地方和历史一样,但是它也有很多地方和历史相差很多,因此我们在欣赏三国演义的同时不能忘了三国志,毕竟是三国志,更能使我们了解真实的历史,毕竟历史是真实存在的,而小说是可以通过修饰来描写的,会带有一定的个人感情,不一定完全符合正统的历史。所以,我们不要再把小说当成真正的历史来看了,要分清历史和小说的差别。主要参考文献: 罗贯中著三国志通俗演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印刷陈寿著三国志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出版司马光著,崔钟雷主编资治通鉴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年出版金圣叹批三国金圣叹选集第三辑175页 华东教育出版社 2006年第二次印刷 李炳彦 孙兢著说三国、话权谋 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出版。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