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语》论述题整理.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2241971 上传时间:2024-05-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论述题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语》论述题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语》论述题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语》论述题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语》论述题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论语论述题整理一孔子评管仲世上无完人,孔子评价管仲也不例外。按论语的编排,孔子对管仲是先贬后褒的,对管仲的爱憎极其鲜明,不掩饰爱恶,但不管孔子是批是赞,他都尊称管仲的字,可见孔子还是很敬畏这个前辈的,表现了孔子确是一个真实可爱的历史老人。1.强烈批评:第三篇: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孔子批管仲是主要两条“不俭”、“不知礼”。2.高度赞杨:第十四篇:1.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仁

2、)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上述三人,孔子评价,管仲最高,虽猛而不失其仁。2.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候,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3.子贡曰:“管仲非与仁者与(欤)?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候,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以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综上所述,孔子对管仲是有褒有贬,爱恨鲜明。但总的来说,贬管仲的是较细方面(私生活上)的问题:一个人取得巨大成就,也不要太忘形,耽于享乐;而赞美管仲是他的大气,是他对历史,对社会对人民的贡献

3、!孔夫子对人的评价,无论时人,还是前人,都很少使用“仁”字来评价,但对管仲,却用了“仁”字来评价他,可见他对管仲整体评价还是比较高的。二.孔子的财富观(1)挣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虽然很少谈到个人利益。但是他也并不仇富:“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对于那些不择手段而得到的富贵,孔子不屑一顾地说:“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2)对待贫富的心态:贫而乐,富而好礼。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所以安贫乐道是美德。在

4、孔子看来,颜回是“贫而乐”的楷模:“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还现身说法地教我们如何苦中作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不以贫为耻:“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认为这些人应该以“子由”为榜样:“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所以,虽穷亦君子:“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3)义与利:见利思义。 孔子把人分为两种:“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4:16。孔子还教导

5、我们:“放於利而行,多怨。”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4)慈善:周急不继富。(5)为官与俸禄。 “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5)鼓励勤劳致富,反对奢侈浪费。“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礼,与其奢也,宁俭; 丧,与其易也,宁戚。”“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三孔子说孝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从孔子的疑问来看孔子认为对于父母,仅仅物质上的奉养是不够的,还需要什么呢。总结下来,是养亲、敬亲

6、、安亲。敬亲:敬而不违,以礼待之:敬是为孝之首:“子游问孝,子曰:“今日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別乎?”敬首先体现在以礼待之上。1.“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2.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敬又体现在无违其志上。无论父母在与不在,无论时间1.“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2.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3.当宰我质疑三年之丧时,孔子说:“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7、,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敬的还有一大体现是:真正的孝是真正的关心,把父母放在心中重要的位置:“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所以孔子会说:“丧,与其易也,宁戚。”这是真正的悲痛。安亲1.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是忧。”这就是老夫子眼中的安养。孔子认为,子女能够做到只让父母担忧自己的疾病,而不用担忧其他,就是孝了。3.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附1:弟子的拓展:孝与民风:孔子的学生曾子在孝道问题上又有了进一步的研究,曾子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子主张父母的葬礼要谨慎对待,祭奠祖先要敬重、真诚,这样做就能够使社会道德风尚日渐淳

8、厚。曾子将孝道与社会的道德风尚结合起来,高瞻远瞩,把对孝道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孝是仁之本:如有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附2.:忠孝两全或曰:“子奚不为政?”子日:“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当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参与政治时,孔子说道,尚书上说“孝呀!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只要把这种品德应用到政治上去,那就是参与了政治,为什么只有做官才算参与了政治呢?看来孔子认为不一定只有做官才算是参与了政治,将孝的品德应用到政治也是参与了政治。孔子以德治国的主张从这里也可略见

9、一斑。古人眼里的孝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孝指的就是在家侍奉父母,听取父母的心声,即小孝;广义的孝指的是在在朝廷里忠于君主,没有贰心,即大孝。孝道在政治范围内延伸成了忠君爱国。孔子以“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以小孝和大孝的关系巧妙的处理了忠和孝的关系。孝者不犯上:如有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四论语的诗学观诗经是由孔子编纂整理的,孔子对于诗经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盖言诗三百篇,无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徐之意。诗经是孔子在生活中

10、经常运用的一个工具,他用诗经来称赞,来讽刺,来肯定,或者驳斥,等等。点点滴滴中,也足以见证了孔子对于诗经的喜欢。1.诗与德行的养成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此章孔子用诗来阐明生活实践中的道理和感悟,并用这些感悟来解释诗,在举一反三的过程中获得进步。切磋琢磨是指针对不同材质的器物而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精化加工。延伸到道德修养而言,就是在日常躬行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和提高自身德行的修养方法。孔子所提出的“贫而乐,富而好礼”相对子贡所讲的“贫而无谄,富

11、而无骄”而言,无疑是一个儒家道德的精进过程,就像将已有的材质加工成器皿,然后再将已经成形的器皿加工得更加精美的过程一样。在孔子看来,诗经之所以重要,不仅仅是因为其文采迷人,词句精妙,更因为诗经同时也传达出一种德行修养的方法和典范-切磋琢磨为方法。2. 兴观群怨的诗学观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认为诗是从大众中来,有很深刻的民众基础,所以可以兴(修身)、观(观风俗之盛衰)、群(群居相切磋)、怨(怨刺上政)的作用,而且可以习得在家事父,在国事君的道理(因为中国是家国同构的社会,父和君的地位相似),可以获得鸟兽草木的知识

12、。“兴”体现了诗经由物及道、由景及情的启发作用,“观”表达了诗歌的认识省察作用,“群”和“怨”则表达了诗歌的政治伦理和人伦教化作用。三者的统一,事实上也就是从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层次上来肯定了诗歌的社会功能。诗的3.诗对人格的养成孔子教导孔鲤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孔子说诗的作用时,常和礼乐共举。因为它们的作用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更好地维持周以来所形成的统治秩序。诗在周、春秋、战国时期,是诗文、音乐、舞蹈三者的结合品,即可以以乐感染人,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又可以体现礼的精神。因为在朝堂或是在民间,何时何地奏何诗,都是有一定的规则。诗、礼、乐

13、三者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孔子说: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4. 教学中的诗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诗经是孔子教学中不可缺的素材,这里由对诗的讲解而引申到礼义,礼对于人的品德来说,是“绚”,是后来加上去的颜色。因为礼是外在的形式,是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礼必须是建立在来自于内心“仁”的基础之上,才可以真正起到礼的作用。在孔子看来,诗经的内涵比较深奥,学诗要举一反三。他只对于具备了一定基础的人,才教授诗经的内容。5.其他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诵诗

14、以达政,不学诗,无以言,则反映出春秋时期在外交时,赋诗言志的传统。情感上应抱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种儒雅情怀和中庸态度。对待万千事态保持独立人格、拒绝“深则厉,浅则揭”的精神.五.颜渊死后的三个场景11.8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119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1110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孔子在论语中一直以知权达变的智者,言笑晏晏的老者形象出现,只有面对原则性的道义礼乐的事情时才变得一本正经,刻板严谨。他不自觉地背离了

15、“哀而不伤”的诸多礼节,夫子是为了天下呼天抢地,夫子悲痛欲绝的真正的原因是因为孔子失去的是一个德才兼备的,自己亲手调教出来的人才!一个复兴礼乐、承担国之大任的高徒!一个被寄予厚重希望和希冀的传业者与接班人! 孔子认为颜回家中贫困,厚葬不恰当,与其安贫乐道的追求不符。孔子不能为了最好的学生就去破坏自己苦苦坚守的礼。那么孔子谨小慎微地对待颜回的丧事,正是以身作则地昭显修礼的严明公正,悲壮无私地维护这无可挽回的有序世风。六.孔门礼学的特点首先,礼是立身之本,是仁之前提。礼是个人的,行为规范,做事准则,体悟礼的精髓,可以形成仁的品质,提高修养、铸造品格、立足于社会。如孔子所反复强调的,不学礼,无以立!

1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所以生活中处处不能没有礼,语言、行动、器物等等,一定要合乎礼的要求。论语乡党篇记录了大量礼的具体仪文,这些孔子平生在乡党、宗庙、朝廷表现的礼容,体现了孔子对其倡导的礼学精神的实践。如“食不语,寝不言”、“席不正,不坐”“入太庙,没事问”等,都充分表现了孔子非礼勿行、非礼勿视、非礼不言的行为准则。这些礼仪构成了孔子的践行观。 在此基础上,孔子对礼的要求上升到精神高度。认为礼是立身之本,是仁之前提出“约之以礼”,“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并展开地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说明礼是人精神品质养成的核心。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

17、不仁,如乐何”孔子所试图建立的正是一个以“仁”为价值核心,以“礼”为规范表达,仁礼合一,喻仁于礼的政治思想。 再者,礼是维系宗族和等级制度的纽带。治国以礼,礼定等级。 所谓“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功能是调谐和稳定社会伦理秩序,从而实现 “中和”的目的。为国要以礼。君臣之间,要“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民之间要“尊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所以礼是治国之本。“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为孝要以礼。“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人与人之间,不能“为礼不敬”,要“恭近于礼”才能达到人际关系的儒雅和谐。 孔子以礼来维护等级制度

18、,祭祀之礼是最明显的体现。因此,当“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彻”、“季氏旅于泰山”孔子便要痛心疾首这礼崩乐坏的时代,大呼:大呼:“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为了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每个人都要怀着对礼的敬畏之心,最终才能达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太平境界。最后,礼本于情,情生而礼随之。关于礼之本的问题,孔子在答林放问的时候给出过解释:“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在孔子看来,礼的基本精神来自内心地感受,是追思亡者的真实心情,要做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在孔子的思想中,仁从一定意义上看,是一种内在与主体的深层道德意识良心。它包含并

19、显示着主体的道德涵养,而礼在某种意义上则可视为这种意义的外在展现。内在道德仁正是通过里这一外在形式对主体在现实世界中的行为进行规范的。在孔子那里,礼并不只是一种徒具外表的形式,真正的礼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所以他才会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没有内心的真实感情,礼乐只是空洞的形式。七.孔子形象分析1.好学、博学而有智的学者:孔子是博学的,他熟悉古代的典章制度,对诗、书、易、礼、乐无一不通,它们都是他教学的重要教材。他有很高的音乐修养,(“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他多才多艺(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

20、哉,不多也。如子贡说的“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颜渊所说的“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学生的话是证明夫子博学的最好素材。作为学者,孔子秉持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治学态度,体现了一种对古圣人和仁的信仰与谦逊精神。他同时又很好学,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2.梦想的殉道者:孔子对礼崩乐坏的时代痛心疾首,毕生都致力于恢复周代的礼乐制度,但一直郁郁不得志。然而孔子的动人之处在于,他的一生,对于自己无法实现的政治理想,有抱怨,又叹息,但更一以贯之的,是他始终的坚守。时代虽礼崩乐坏始终的身体力行的实践。以乡党篇为代表,论语中记载了

21、大量孔子以礼为准则来要求自己的记载;面对隐士们不理解的讽文,孔子落寞而坚定地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尽管“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他依然始终以入世的心态积极进取,反对“欲洁其身,而乱大伦”的行为,认为“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他保持独立人格、拒绝“深则厉,浅则揭”的随波逐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虽本为他人之讽,却也真是对这个礼的践行者和梦的殉道者最动人的概括。3.可亲可爱的好老师:孔子是个好老师,他学识渊博,在教授给学生诗书礼乐的同时,还身体力行地践行之。除了这些,孔子还有好老师的许多特征。他有良好的教学方法。他提倡学习的举一反三,要求“不愤不启,不悱

22、不发”,批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表扬“告诸往而知来者”的子贡。他也因材施教,子路和冉有同问“闻斯行诸”,孔子却给出不同的答案,因为“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在学生面前并不是神,而是亲切真性情的可爱老师。他告诉学生“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孔子与学生间的师生情很深很动人,:“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孔子在文中有两段自我总结都很动人。“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个博学、好学、安贫乐道又真性情,知天命而不忧的圣人形象跃然纸上。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可编辑修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