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有答案初中物理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经典知识题库
1
单选题
1、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一本物理书的宽度约5cm
B.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kg
C.一名中学生的重力约为500N
D.在百米赛跑中,普通中学生的平均速度约为24m/s
2、你认为下列数据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初中生体重约50NB.物理课本的宽约18cm
C.一张物理试卷的质量约50gD.初中生正常步行速度约10m/s
3、下列数据,与实际相符的是 ( )
A.一层教学楼的高度约10m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1.2m/s
C.一枚1元硬币的质量约6mgD.一名中学生的体重约50N
4、2021年1月,我国生物学家在浙江丽水发现两栖动物新物种—百山祖角蟾。由图可知,趴在成人大拇指上的百山祖角蟾体长约为( )
A.3mB.3dmC.3cmD.3mm
5、如图,两位工作人员正与2022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合影。图中冰墩墩(包括底座)的高度约为( )
A.0.5mB.1.0mC.1.7mD.2.5m
多选题
6、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共测量5次,其结果分别为17.46cm、17.47cm、17.30cm、17.48cm、17.49cm,则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17.30cm 是错误数据
B.所用刻度尺分度值为1cm
C.最终结果应记为17.475cm
D.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的方法可以消除误差
7、如图所示是一些常用的测量仪器,其中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A.刻度尺
B.温度计
C.天平
D.量筒
8、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选用更精确的测量工具可以减小误差B.误差不同于错误,错误可以避免
C.误差会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消失D.错误可能是不规范操作引起的
9、如图所示是对测量物体长度时使用刻度尺的几种情况分析,其中使用方法不正确的是( )
A.刻度线没有紧贴被测物体
B.刻度尺没有放正
C.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刻度尺面垂直
D.物体边缘没有对齐零刻度线
10、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就可以消除误差
B.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C.物体的运动时间越短,运动速度就越大
D.一个物体在每分钟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这个物体一定作匀速直线运动
填空题
11、如图所示,用两把刻度尺A、B测同一物体长度,其中B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则LA=________cm。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_____(选填“甲”或“乙”)。
12、如图所示,铅笔的长度为______cm。
13、如图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物体的长度为______cm。
14、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mm,铅笔的长度为______cm。
15、王老师乘坐公交车上班途中,他感觉到远处的房屋不断地向他靠近,房屋向他靠近是以____________为参照物;公交车以15m/s的速度匀速行驶了30min,汽车在这段时间内行驶了____________km。
综合题
16、(1)如图是“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实验,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cm,圆的直径为_____cm。
(2)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________产生的;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与之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波可以传递_______。
(3)如图所示是一支体温计,它的量程是________℃,读数是________℃。
17、请按照要求补充完整相关的实验内容:
(1)如图所示,为寒暑表和体温计的一部分,其中图______(选填“甲”或“乙”)为体温计。若用图中所示的这支体温计未经下甩便去测量一正常人的体温,则体温计的读数将是______℃。图中寒暑表的读数为______℃。
(2)如图所示秒表的时间是______s,如图所示物体的长度是______cm。
18、北京南站到上海虹桥站的G11次高速列车运行时刻表如表所示。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问题:
站次
站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运行时间/h
里程/km
1
北京南
始发站
08:00
0
0
2
济南西
09:32
09:34
1.5
406
3
南京南
11:46
11:48
3.8
1023
4
上海虹桥
12:55
终点站
4.9
1318
(1)列车由北京南站驶往上海虹桥站全程的路程是 _____km,合 _____m。
(2)列车在 _____路段运动的最快。
14
有答案初中物理长度与时间的测量_012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
A.一本物理书的宽度约20cm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
B.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故B不符合题意;
C.一名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重力约为500N,故C符合题意;
D.在百米赛跑中,普通中学生的平均速度约为7m/s,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B
解析:
A.初中生的质量约为50kg,所受重力约为
G=mg=50kg×10N/kg=500N
故A不符合题意;
B.中学生伸开手掌时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约为20cm,物理课本的宽与这个距离差不多,那么18cm符合实际,故B符合题意;
C.一张物理试卷的质量没50g那么大,约为5g,故C不符合题意;
D.初中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答案:B
解析:
A.一层教学楼的高度约为3m,故A不符合题意;
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接近1.2m/s,故B符合题意;
C.一枚1元硬币的质量约为6g,故C不符合题意;
D.一名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其体重约为
G=mg=50kg×10N/kg=500N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答案:C
解析:
人指甲长度约1cm,所以百山祖角蟾体长约3cm,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5、答案:C
解析:
人的身高约1.7m,由图可知,图中冰墩墩(包括底座)的高度与人体身高接近,约为1.7m,故ABD不符合题意;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6、答案:BCD
解析:
A.五次测量数据中,第三次的实验数据17.30cm与其余四次测量数据相差较大,为错误数据,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数据17.46cm、17.47cm、17.48cm、17.49cm知,此刻度尺估读到mm的下一位,所以分度值为1mm,即0.1cm,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去除错误数据17.30cm,则物理课本的宽度应为
17.46cm+17.47cm+17.48cm+17.49cn4≈17.48cm
故C错误,符合题意;
D.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但误差不能被消除,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BCD。
7、答案:BD
解析:
A.没有将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故A错误;
B.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故B正确;
C.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到左盘,砝码放到右盘,故C错误;
D.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时,视线要和液柱的凹面底部相平,故D正确。
故选BD。
8、答案:ABD
解析:
A.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距,选用更精确的测量工具可以减小误差,故A正确;
B.误差不同于错误,错误是由于操作不规范,故可以避免,误差不能避免,故B正确;
C.误差不能避免,不会消失,故C错误;
D.错误是可能由于不规范操作引起的,故D正确。
故选ABD。
9、答案:ABC
解析:
A.测量时,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图中刻度线没有紧贴被测物体,故A错误,符合题意;
B.使用时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不要歪斜,图中刻度尺没有放正,故B错误,符合题意;
C.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图中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刻度尺面垂直,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如果0刻度线磨损,测量的始端可以与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10、答案:ACD
解析:
A.测量过程中如果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故A错误,符合题意;
B.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路程与时间之比;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时,速度不一定越大,因为还与通过的路程有关,故C错误,符合题意;
D.一个物体在任何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并且物体经过的路线是直的,这个物体才作匀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ACD。
11、答案: 1mm 2.1 甲
解析:
[1][2]由图可知,图示B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分度值为1mm;图示A刻度尺分度值为1cm.物体起始端在7.0cm处,末端在9.1cm处,所以物体长度为
LA=9.1cm-7.0cm=2.1cm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所以视线正确的是甲。
12、答案:8.50
解析:
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读数为8.50cm,铅笔的长度为8.50cm。
13、答案: -16 1.85
解析:
[1]如图所示,温度计每大格表示10℃,平均分成10小格,分度值为1℃,示数向右变小,则此时温度为零度以下,故读数为-16℃。
[2]如图所示,刻度尺每大格表示1cm,平均分成10小格,分度值为0.1cm,左端读数为2.00cm,右端读数为3.85cm,物体的长度为
l=3.85cm-2.00cm=1.85cm
14、答案: 1 7.40
解析:
[1]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cm=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2]铅笔左侧与1.00cm刻度线对齐,右侧与8.40cm对齐,所以铅笔的长度为
L=8.40cm﹣1.00cm=7.40cm
15、答案: 王老师 27
解析:
[1]王老师乘坐公交车上班途中,他感觉到远处的房屋不断地向他靠近,公交车开动过程中,以车上的王老师为参照物,房屋在向他靠近。
[2]由v=st得,汽车在这段时间内行驶的路程为
s=vt=15m/s×30×60s=27000m=27km
16、答案: 0.1 1.55(1.53~1.57均可) 物体的振动 能量 35~42 38.5
解析:
(1)[1][2]图中刻度尺的0cm~1cm之间有10个小格,分度值是0.1cm,圆的直径为2.55cm-1.00cm=1.55cm
(2)[3]如图甲所示,实验采用的是转换法,把微小的振动放大,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4]声音能够传播信息和能量。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与之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3)[5]如图所示是一支体温计,它的最左端对应的示数是35℃,左右端对应的是42℃,故它的量程是35~42℃。
[6]温度计的分度值为0.1℃,读数是38.5℃。
17、答案: 甲 38.5 15 337.5 2.50
解析:
(1)[1]体温计的量程为35℃~42℃,而乙图温度计中的刻度不在这个范围内,所以甲是温度计。
[2]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由甲图可知,此时温度为38.5℃。
[3]寒暑表的分度值为1℃,且温度在0℃以上,所以温度为15℃。
(2)[4]由图可知,小表盘的每个小格为60s,则小表盘读数为300s,大表盘的示数为37.5s,则此秒表的时间为337.5s。
[5]由图可知,物体的左端在1.00cm处,右端在3.50cm处,则物体的长度是2.50cm。
18、答案: 1318 1.318×106 北京南到济南西
解析:
解:(1)[1][2]由表中数据可知,列车由北京南站驶往上海虹桥站全程的路程为1318km,合
s=1318km=1.318×106m
(2)[3]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列车在北京南到济南西通过路程和时间
s1=406km
t1=1.5h
列车在北京南到济南西路段的速度
v1=s1t1=406km1.5h=270.7km/h
列车在济南西到南京南通过路程和时间
s2=1023km-406km=617km
t2=3.8h-1.5h=2.3h
列车在济南西到南京南的速度
v2=s2t2=617km2.3h=268.3km/h
列车在南京南到上海虹桥通过路程和时间
s3=1318km-1023km=295km
t3=4.9h-3.8h=1.1h
列车在南京南到上海虹桥路段的平均速度
v3=s3t3=295km1.1h=268.2km/h
显然列车在北京南到济南西段运动的最快。
答:(1)列车由北京南站驶往上海虹桥站全程的路程是1318km km,合1.318×106m;
(2)列车在北京南到济南西路段运动的最快。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