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福建306省道施工图设计—二级公路设计计算说明书正文终稿.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2197808 上传时间:2024-05-22 格式:DOC 页数:61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306省道施工图设计—二级公路设计计算说明书正文终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福建306省道施工图设计—二级公路设计计算说明书正文终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福建306省道施工图设计—二级公路设计计算说明书正文终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福建306省道施工图设计—二级公路设计计算说明书正文终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福建306省道施工图设计—二级公路设计计算说明书正文终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摘要福建306省道施工图设计摘要本次设计是福建省306省道的改造工程,公路全长近3000米。该公路沿线地形比较复杂,多为山岭,沟谷,河流,并有多处工厂。沿线地势变化比较明显,全线海拔在670米至780米之间,起终点高差比较大。该公路的预计建成后第一年的交通量为3889辆/日,年平均增长率为8%,设计年限为15,。根据规范要求,因此应设为二级公路,但同时又考虑到地形比较复杂的原因,设计速度定为40km/h比较合理。本次设计本着“和谐、人性、环保、安全”的设计原则,根据国家最新设计规范进行设计。道路部分包括路线线形方案的选择、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路面结构设计、路基排水设计、交通沿线设

2、施设计。设计成果包括路线平面图、路线纵断面图、路基横断面图、路基路面结构图、道路技术经济指标表、直曲转角表、路基土石方数量、路基设计表、路基工程数量表等等。关键词:二级公路;设计原则;设计成果IAbstract306 provincial highway construction drawing design in FuJian provinceAbstractThis design is the 306 provincial highway reconstruction project in fujian province,Road of nearly 3000 miles in lengt

3、h.The topography is complicated along the highway,Much as mountains, valleys, rivers, and there are many factories.The obvious along the terrain change,Across the board between 670 meters to 780 meters above sea level,The end point elevation difference is larger.The highway is expected in the first

4、year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traffic volume of 3889 / day,The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of 8,Design of fixed number of year for 15 years.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ation requirements,Should be set as the secondary road,But at the same time, considering the terrain is more complex,Design speed is

5、40 km/h is quite reasonable.The design principle of this design is in line with harmonious 、humanity、 environmental、 safety,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latest design.Road section including the selection of the route scheme, The plane design, Profile design ,Cross-sectional des

6、ign of pavement structure ,design of subgrade drainage ,design Along the traffic facilities .Design results include Route plan route longitudinal profile Subgrade cross sectional drawing road subgrade pavement structure of technical and economic indicators table Straight curved corner table Number o

7、f the earth work roadbed subgrade engineering design table table, etc.Key words:Secondary road;design philosophy;Design results III目录目录摘要IAbstractII第一章 设计概述11.1设计理念11.2然地理条件及材料供应11.2.1自然条件11.2.2材料供应11.3设计概要11.4设计指标1第二章 道路平面设计22.1选线原则22.2 路线指标确定32.3道路平面设计42.3.1 平面线形设计原则42.3.2平曲线设计(曲线要素与主要控制点桩号计算)42.4

8、道路平面设计总结7第三章 纵断面设计73.1纵坡设计原则73.2竖曲线设计原则83.3线形组合设计原则83.4纵断面设计指标确定83.5纵断面设计计算93.6纵断面设计总结10第四章 横断面设计114.1横断面设计原则114.2设计步骤114.3各项技术指标的确定114.4平曲线加宽设计134.5平面超高设计144.6土石方数量计算174.7土石方调配184.7.1.调配原则184.7.2.调配方法184.8横断面设计总结19第五章 路面设计195.1沥青路面设计195.1.1 交通等级的确定195.1.3土基回弹模量的确定225.1.4初步拟定路面结构及材料确定225.1.5新建路面结构厚度

9、计算235.2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设计255.2.1混凝土路面设计基准期255.2.2标准轴载交通量分析255.2.3初拟路面结构265.2.4路面材料参数的确定265.2.5荷载疲劳应力的计算275.2.6温度疲劳应力的计算285.3路面设计方案比选31第六章 路基设计及防护316.1路基设计316.1.1路基的类型及构造316.1.2路基横断面326.2边坡稳定性分析326.3路基防护与加固336.3.1坡面防护的种类336.3.2冲刷防护34第七章 路基排水设计447.1排水沟设计447.2边沟设计46第八章 涵洞设计478.1涵洞分类478.2各类涵洞的适用条件478.3山区涵洞的布设原则

10、478.4涵洞设计48第九章 交通工程设施设计489.1路基护栏设计489.1.1设计一般原则499.1.2护栏布设499.1.3护栏设计499.2交通标志设计509.3交通标线设计51华东交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第一章 设计概述1.1设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安全至上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相和谐,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树立节约资源的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树立让公众满意的理念;坚持合理选用标准,树立设计创作的理念;坚持系统论的思想,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1.2然地理条件及材料供应1.2.1自然条件本路段沿线分布地层按其成因类型及时代、划分为新生界第四系沉积、堆积层;中生

11、界侏罗系晚侏罗统(J3n);喜马拉雅山期侵入岩。喜马拉雅山期侵入岩。 新生界第四系沉积、堆积层分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cal+pl)、第四系坡积层(Qdl)、第四系残积层(Qel)及局部零星分布的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1.2.2材料供应本路段及其周边筑路材料储量丰富,易开采、运输近、经济。广泛分布的第四系残坡积层(Qel+dl)均可作筑路用土;微风化凝灰熔岩岩面新鲜,质地致密,块状,岩体较完整-完整,为坚硬岩,可作公路建设的块、片石料;但沿线未见可开采的基性岩体(脉),缺乏路面石料;本路段及其附近缺砂砾料。1.3设计概要此次设计是福建省306省道的改建扩建工程,公路全长近3

12、000米。该公路沿线地形比较复杂,多为山岭,沟谷,河流,工厂。沿线地势变化比较明显,全线海拔在670米至780米之间,起终点高差比较大。该公路的预计建成后第一年的交通量为3889辆/日,年平均增长率为8%,设计年限为15,。根据规范要求,因此应设为二级公路,但同时又考虑到地形比较复杂的原因,设计速度定为40km/h比较合理。1.4设计指标二级公路主要设计指标:表1-1公路主要技术汇总公路等级二级公路设计行车速度(km/h)40车道数2行车道宽度2*3.75路基宽度10.5极限最小半径60最大超高8%一般最小半径100缓和曲线最小长度35不设超高最小半径600停车视距40最大纵坡(%)7一般最小

13、坡长160极限最小坡长120凸形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700凹形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700凸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450凹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450竖曲线一般最小长度90竖曲线极限最小长度35同向曲线最小直线长度240反向曲线最小直线长度80边沟形式一级台阶 梯形形式 排水沟形式梯形形式第二章 道路平面设计2.1选线原则1、充分调查,掌握路线所经地区的自然特征和村镇分布的情况,充分利用有利一岸,必要时跨河换岸,绕避艰巨工程或利用地形提高线形标准。2、路线应选在地形宽坦,有台地可以利用,支沟较少、较小,地质条件良好,不易被水流冲刷或冲刷较轻的一岸。需要展线时,应该选在支沟较大、利于展线的一岸。有利的条件

14、常交错出现在两岸,选线时应该深入调查,综合比较,全面考虑,决定取舍。3、对区域性地质构造、滑坡、岩堆、崩塌、泥石流、岩溶等严重不良地质地段,应认真调查其特征、范围及对路线的影响;如不易处理时,应跨河绕避。4、根据两岸农田分布,尽量少占农田。在少占农田和选择有利地形有矛盾时,要深入调查,征求地方意见,综合比较,慎重取舍。5、对于改扩建公路,为了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应该尽量利用原来的公路。但是必须达到规范的要求。6、对于实在是无法满足或达到最小直线长度的线形,可以考虑设计S形、C形或者复合形曲线。如果这样还是无法达到设计要求,可以考虑适当降低设计标准,但是必须在技术上做些处理和论证。7、尽量避免穿

15、越较密集的居民点,但是又要考虑到便利的支农运输、便利群众、便利与工矿企业联系。尽量不要离开太远,必要时可以修一支线联系。做到“靠村不进村,利民不扰民”的原则。8、尽量避开电力电讯设施,当必须穿越时,应当保持足够的距离和净空,尽量不拆或少拆电力、电讯设施。9、尽可能沿接近分水岭的地势较高处布线,路线尽可能避开面积较大的湖泥沼和洼地。如必须穿越是应选择最窄最浅和基地坡面较平缓的地方通过,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基地的稳定。2.2 路线指标确定 综合考虑以上选线原则,本设计选择线形如下:表2-1转角表转角角度201354285720345424110313750453583383431135522832

16、722828302140表2-2交点间距表交点间距JD1-JD2238.929JD2-JD3268.953JD3-JD4196.579JD4-JD5295.340JD5-JD6314.646JD6-JD7321.732JD7-JD8171.757JD8-JD9278.594JD9-JD10367.5632.3道路平面设计2.3.1 平面线形设计原则1、平面线形必须与地形,地物,景观相协调,同时应该注意设计线形的连续性与均衡性,并且同纵断面线形相配合。 2、直线段应根据地形因素合理选用,一般直线段的最小长度应控制在同向曲线间的直线长度不得小于6V,特殊情况下可以缩减到3V。反向曲线间的直线长度不

17、得小于2V(v为设计速度)。 3、圆曲线作为平面线形三要素中的一个重要的要素,设计时应尽量采用大半径圆曲线,在半径受限制的情况下,用按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规定进行半径选择,对于二级公路,设计时速40km/h时,一般最小半径100m,极限最小半径60m。但圆曲线最大半径不宜超过10000m。 4、当平曲线半径小于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时应设置缓和曲线。设计时速40km/h时,缓和曲线最小长度为35m。2.3.3平曲线设计(曲线要素与主要控制点桩号计算)图2-1 交点计算示意图以JD1计算为例:JD1初拟R=270m, LS=50m 角=201354(1) 平面曲线要素计算JD1与起点间的直线距离为165

18、.7m.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其他交点的平曲线要素,见下表:表2-3平曲线几何要素表交点RTELLsDJD127020135473.2334.260145.33500.096JD216028572061.4105.678120.859401.961JD312034542455.3506.237108.108352.592JD4801103137133.76861.517189.3253578.211JD58050453555.7279.251105.874355.58JD680833834100.37829.455171.7875528.969JD7174.4431135571.3807.18814

19、0.088452.672JD81902283254.7253.877108.427351.023JD9220722828186.57253.345328.2825044.862JD1024030214097.7899.437192.196653.382验算直线段是否符合要要求:JD1-JD2间直线段长度为134.3m,符合规范要求;JD2-JD3间直线段长度为80m,符合规范要求;JD3-JD4间直线段长度为106m,符合规范要求;JD4-JD5间直线段长度为125m,不符合规范,因地形限制,只能做到如此,但是要注意辅助一些各种交通设施,以保证交通安全!JD5-JD6间直线段长度为165m,符

20、合规范要求;JD6-JD7间直线段长度为0,因为设计的是S形曲线,也满足规范要求;JD7-JD8间直线段长度为150m,符合规范要求;JD8-JD9间直线段长度为126m,符合规范要求;JD9-JD10间直线段长度为130m,符合规范要求。(2) 主点桩号计算以JD1计算为例:QD: K0+000.00JD1:K0+238.93ZH1=JD1-T=K0+238.93-73.233=K0+165.697HY1=ZH1+Ls= K0+165.697+50=K0+215.697YH1=HY1+Ly= K0+215.697+45.34=K0+261.037HZ1=YH1+Ls= K0+261.037+

21、50=K0+311.037QZ1=HZ1-L/2= K0+311.037-145.33/2=K0+238.387JD1=QZ1+J/2= K0+238.387+73.233-145.33/2=K0+238.93经校核可知数据无误,结果如下表。其他点均采用相同的方法校核均无误。表2-4主点桩号表JD1JD2JD3JD4JD5JD6JD7ZHK0+165.697K0+445.35K0+646.02K0+860.35K1+174.83K1+446.33HYK0+215.697K0+485.35K0+681.02K0+895.35K1+209.83K1+501.33K1+663.12QZK0+238.

22、387K0+505.47K0+700.08K0+955.02K1+227.77K1+532.22K1+668.16YHK0+261.037K0+526.20K0+719.13K1+014.68K1+245.70K1+563.12K1+713.21HZK0+311.037K0+566.20K0+754.13K1+049.68K1+280.70K1+758.21JD8JD9JD10ZHK1+910.70K2+145.39K2+603.37ZDK3+002.79HYK1+945.70K2+195.39K2+688.37QZK1+964.91K2+309.53K2+699.46YHK1+984.12K

23、2+423.67K2+730.55HZK2+019.12K2+473.67K2+795.552.4道路平面设计总结平面设计是公路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公路的造价以及对环境的影响。而此次设计的任务是公路的改造工程,因此在设计时,我们应该在满足线形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利用原来的道路。在设计时,由于地形的限制,两交点之间的直线长度可能达不到2v或6v。为此,我们可以设为S或C型曲线。如果这样还是不能解决问题,例如,同向曲线之间的距离达不到6v,可以设为3v,但是在技术上要做一些处理(设置标志,标线,等等)。为了行车的安全,我们最好还要进行技术论证。第三章 纵断面设计3.1纵坡设

24、计原则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标准的各项规定。2、为保证车辆能以一定速度安全舒适地行驶,纵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和过于频繁。3、纵坡设计应对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视具体情况加以处理,以保证道路的稳定和顺畅。4、该纵坡的设计应尽量减少挖方,此外还应控制填方高度最好不大于2.0m。5、平原区地下水埋深较浅,且池塘、湖泊分布较广,纵坡除应满足最小纵坡要求外,还应满足最小填土高度要求,保证路基稳定。3.2竖曲线设计原则1、竖曲线的指标应大于标准中规定的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2、相邻竖曲线的衔接应平缓自然,相邻竖曲线之间最好插入小段直线段,且这段直线段至少

25、为计算行车速度的3s行程,当半径比较大时亦可直接连接。3、注意与道路周围环境的配合,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和紧张程度,并可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4、持平曲线和竖曲线的均衡性,竖曲线的半径一般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3.3线形组合设计原则1、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原则为宜相互对应。当平、竖曲线半径较小时,其相互对应程度应该较严格;随着平、竖曲线半径的同时增大,其对应程度可适当放宽;当平、竖曲线半径均大时,可不严格对应。2、长直线不宜与陡坡或半径小且长度短的竖曲线组合。3、长的平曲线内不宜包含多个短的竖曲线;短的平曲线不宜与短的竖曲线组合。4、半径小的圆曲线起、讫点,不宜接近或设在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

26、竖曲线底部。5、长的竖曲线内不宜设置半径小的平曲线。6、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底部,不宜同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7、复曲线、S形曲线中的左转圆曲线不设超高时,应采用运行速度对其安全性予以验算。3.4纵断面设计指标确定根据以上原则,纵断面设计指标确定如下:表3-1纵断面设计参数表坡点高程坡长坡度直坡长坡差凸竖曲线半径凹竖曲线半径0687.381238.4900.445201.8421688.4331.6294500571.2802.074499.6982700.2914.1101700421.9606.184362.9683726.385-1.1194300299.9105.065235.

27、1624741.575-2.0873900161.8902.98786.7805746.3973.8241800273.2406.803193.0906764.985-5.7161600732.1301.087634.5537772.9402.8803600303.8903.967252.0428784.9963.5纵断面设计计算图3-1纵坡面边坡点示意图图3-2竖曲线设计计算示意图 (1)变坡点1处,桩号为K0+238.49, 高程为688.433,R=4500I1=0.445%, i2=2.074%可得: L=R=73.305 T=L/2=36.65 E=0.149表3-2边坡点1竖曲线计

28、算表桩号未设竖曲线前高程横距竖距设计高程K0+201.84688.27900688.279K0+231.84688.412300.1688.512K0+261.84688.546600.4688.946(2)变坡点2处,桩号为K0+809.77, 高程为700.291,R=1700I2=2.074%, i3=6.184%可得:L=R=69.87 T=L/2=34.935 E=0.358表3-3边坡点2竖曲线计算表桩号未设竖曲线前高程横距竖距设计高程K0+774.835699.56700699.567K0+804.835700.188300.264700.452K0+834.835700.809

29、601.058701.8673.6纵断面设计总结在纵断面设计当中,主要要注意三点:一、与平曲线的组合要合理,半径要保持均衡,否则就容易出现驼峰、暗凹、浪形等不良视觉现象;二、为了行车安全,连续上坡的坡段,要设置缓和坡段以及控制坡段的长度;三、为了减少工程量,最好保证填挖平衡,同时为了保护环境,要尽量坚持“宁填勿挖”的原则。第四章 横断面设计4.1横断面设计原则1、 设计应根据公路等级、行车要求和当地自然条件,并综合考虑施工、养护和使用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精心设计,既要坚实稳定,又要经济合理。2、 路基设计除选择合适的路基横断面形式和边坡坡度外,还应设置完善的排水设施和必要的防护加固工程以及其他结

30、构物,采用经济有效的病害防治措施。3、 沿河及收到水浸水淹的路段,应注意路基不被洪水淹没或冲毁。4、 当路基设计标高受到限制,路基处于潮湿、过湿和水温状况不良时,就应采用水稳定性好的材料填筑路堤或进行压实,使路面具有一定防冻总厚度,设置隔离层及其他排水设施等。5、 路基设计还应兼顾当地农田基本建设及环境保护等的需要。4.2设计步骤1、根据外业横断面测量资料点绘横断面地面线2、根据路线及路基资料,将横断面的填挖值及有关资料(如路基宽度、加宽值、设计边坡度等)抄于相应桩号的断面上。3、根据地质调查资料,示出土石界限、设计边坡度,并确定边沟形状和尺寸4、绘制断面设计线,又叫“戴帽子”。设计线应包括路

31、基边沟、边坡、截水沟、加固及防护工程、护坡道、碎落台等,在弯道上的断面还应示出超高、加宽等。一般直线上的断面可不示出路拱坡度。5、计算横断面面积(含填、挖面积),并填于图上6、由图计算并填写路基设计表、路基土石方计算表,并进行必要的调配。4.3各项技术指标的确定根据规范相关规定,现确定相关参数如下:路基宽度10.5m,行车道宽度为3.75,硬路肩0.75,土路肩0.75,路拱坡度为1.5%,硬路基及土路肩的坡度为2%,填方边坡坡度,第一级为1:5,第二级为1:1.75。挖方边坡第一级为1:0.75,第二级为1:1边坡坡度为1:1.5,排水沟采用梯形的形式,内外边坡坡度均为1:1.25,底宽为0

32、.4m,深0.6m,并采用20cm的盖板。边沟采用梯形的形式,挖方左边沟内坡度为1:1,外坡度为1:0.75,深度为0.6,底宽为0.6,挖方右边沟同左边沟。填方边沟,内外坡度均为1:1,底宽为0.6,深度也为0.6。对于挖方边坡,由于下层为硬度比较高的石质层,所以采用坡度为1:0.75,上层为土质层,所以采用坡度为1:1。对于填方边坡,由于上层经过各种技术处理,压实度及材质方面比下层要好,所以选用坡度为1:1.5,下层则选用1:1.75。横断面设计示意图如下:图4-1填挖横断面示意图图4-2填方横断面示意图有图4-3挖方横断面示意图4.4平曲线加宽设计1、平曲线加宽指为满足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

33、时后轮轨迹偏向内侧的需要,平曲线内侧相应增加路面、路基宽度。2、根据规范要求,二级公路应该采用第三类加宽值。对于R250m的圆曲线因其加宽值甚小,可不加宽。表4-1加宽值表圆曲线半径250-200200-150150-100100-7070-50250,所以不需要进行加宽设计(2) 平曲线2 R=160m,加宽值b=1.0m,L=60.42m表4-2平曲线2加宽计算表Lx60.42453015105bx1.00 0.74 0.50 0.25 0.17 0.08 (3) 平曲线3 R=120m,加宽值b=1.5m,L=54.0m表4-3平曲线3加宽计算表Lx54.0453015105bx1.51

34、.12 0.75 0.37 0.25 0.12 4.5平面超高设计为抵消车辆在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在路段横断面上设置的外侧高于内侧的单向横坡,称为超高。当圆曲线半径小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应在曲线上设置超高。超高的横坡度根据公路等级、计算行车速度、平曲线半径大小,并结合路面类型和车辆组成等条件确定。本次设计的设计速度为40km/h,根据规范要求,不设超高最小半径为600m。图4.3绕内边线超高方式示意图- 路面宽度-路肩宽度-路拱横坡度-路肩横坡度-超高横坡度-超高过渡段长度-路肩横坡度由变为所需的距离,一般取1.0m;-与路拱同坡度的单向超高点到超高过渡段起点的距离;-超高过渡

35、段中任一点之起点的距离;-路基外边缘最大抬高值;-路中线最大抬高值;-路基内边缘最大降低值;-距离处路基外缘抬高值;-距离处路中线抬高值;-距离处路基内边缘降低值。以平曲线2计算为例:一般在确定缓和曲线长度时,已考虑了超高过渡段所需的最短长度,故应取超高过渡段Lc与缓和曲线长度Ls相等,即Lc=Ls。绕内边线旋转超高计算(1)内缘超高 A3处超高: A2处超高: A1处超高: A1处不需要超高,只需要计算该点与设计高程之差 (2)中线超高: (3)外缘超高: B3处超高: B2处超高: B1处超高:(1) 经计算得平曲线3处最大超高坡度为0.0479(2) 经计算得平曲线4处最大超高坡度为0.

36、100(3) 经计算得平曲线5处最大超高坡度为0.100(4) 经计算得平曲线6处最大超高坡度为0.100(5) 经计算得平曲线8处最大超高坡度为0.009(6) 经计算得平曲线9处最大超高坡度为0.0026(7) 经计算得平曲线10处最大超高坡度为0.0020(8) 具体超高结果可见附表4.6土石方数量计算若相邻横断面均为填方或均为挖方且面积大小相近,则可假定横断面之间为一棱柱体,则可用平均面积法计算: 图4-4土方体积计算图 平均面积法: 如果F1和F2相差比较大,则棱台法更好。特别是用计算机计算时,因为该法精度比较高,应尽量采用。棱台法: 式中:,其中.4.7土石方调配4.7.1.调配原

37、则(1)在半填半挖断面中,应先考虑在本路段内移挖作填进行横向平衡,再作纵向调配,以减少总的运输量。(2)土石方调配应考虑桥涵位置对施工运输的影响,一般大沟不作跨越调运,尽可能避免和减少上坡运土。(3)为使调配合理,必须根据地形和施工条件,选用适当的运输方式,确定合理的经济运距,用以分析工程用土是调运还是外借。(4)土方调配“移挖作填”要考虑经济运距,综合考虑弃方或借方占地、赔偿青苗损失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有时移挖作填虽运距超出一些,运费可能稍高一些,但如能少占地,少影响农业生产,综合考虑还是有利的。(5)不同的土方和石方应根据需要分别调配,以保证路基稳定和人工构造物的材料供应。(6)位于山坡

38、的回头曲线路段,优先考虑上下线的土方竖向调运。(7)土方调配对借土和弃土应事先同地方协商,妥善处理。4.7.2.调配方法目前生产上采用土石方计算调配法,该法不需要绘制累积曲线图与调配图,直接可在土石方表上进行调配,其优点是方法简捷,调配清晰,精度符合要求。该表也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具体调配步骤是:(1) 土石方调配是在土石方数量计算与复核完毕基础上进行的调配前应将可能影响运输调配的桥涵位置、陡坡、大沟、等标注在表旁,供调配是参考。(2) 弄清个桩号间路基填挖方情况并作横向平衡,明确利用、填缺与挖余数量。(3) 在作纵向调配前,应根据施工方法及可能采取的运输方式定出合理的经济运距,供土石方调配时

39、参考。(4) 根据填挖余分布情况,结合路线纵坡和自热条件,本着技术经济和支农的原则,拟定调配方案。(5) 经过纵向调配,如果仍有填缺或挖余,则应会同当地政府协商确定借土或弃土地点,然后将借土或弃土的数量和运距分别填注到借方或废方栏内。(6) 土石方调配后,应按下式进行复核检查:横向调运+纵向调运+借方=填方横向调运+纵向调运+弃方=挖方挖方+借方=填方+弃方4.8横断面设计总结横断面设计是平面设计里面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他对于行车安全和路基的稳定性,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挡土墙设计都至关重要。首先对于满足加宽和超高的路段要进行必要的加宽和超高计算,其次为了路基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根据路两侧的地质情况,

40、合理地需用边坡坡率,同时还要做好防护措施保证边坡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还要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在一些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为了防止滑坡或减少填挖方量,可以合理地设置一些挡土墙。第五章 路面设计 5.1沥青路面设计5.1.1 交通等级的确定 已知参数:设计年限 12 年 车道系数 0.70 交通量平均年增长率 8.0 1.以弯沉及沥青层弯拉应力分析1)轴载换算: 式中: 以设计弯沉值和沥青层层底拉应力为指标时的标准轴载的当量次数; 被换算车型的各级轴载换算次数(次/日); 标准轴载(); 各种被换算车型的轴载(); 轴数系数。 轮组系数,单轮组为6.4,双轮组为1.0,四轴组为0.38; 被换算车型的轴载级别。当轴间距离大于3m时,按单独的一个轴载计算;当轴间距离小于3m时,双轴或多轴的轴数系数按下面公式计算:式中:m轴数。 计算结果如下表:表5-1车辆轴载换算车型(KN)(次/日)解放CA-10B前轴19.4016.4后轴60.85 1129233.64东风EQ-140前轴23.7016.4后轴69.201130160.6黄河牌JN-150前轴49.0016.440218.05后轴101.611402430.7黄河JN-162前轴59.5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