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特级教师王崧舟的《枫桥夜泊-Microsoft-Word-文档.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2191279 上传时间:2024-05-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3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级教师王崧舟的《枫桥夜泊-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特级教师王崧舟的《枫桥夜泊-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特级教师王崧舟的《枫桥夜泊-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特级教师王崧舟的《枫桥夜泊-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特级教师王崧舟的《枫桥夜泊-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特级教师王崧舟的枫桥夜泊 Microsoft Word 文档 作者: 日期:13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推荐特级教师王崧舟的枫桥夜泊 Post By:20092-19 9:06:00 千年钟声,千年文化-枫桥夜泊课堂教学实录王崧舟王崧舟老师简介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系国家级学科带头人、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杭州市小语会会长,现任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理事长兼拱宸桥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 王崧舟老师醉心于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关照和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他的语文课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栏目、浙

2、江电视台教育科教频道播出,语感教学法入选教育部中国名师音像专著工程。自1992年以来,他先后主持了电化教学和语感培养、“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课堂语感教学策略等省部级立项课题的研究,其课题成果多次荣获省部级一、二等奖。他先后应邀100多个城市开设教学观摩课500多节次,先后出版学术专著5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评为“2007年中国小语界十大杰出人物”之一.一、启:枫桥钟声越千年师: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生:(自由应答)听过。师:好听吗?生:(自由应答)好听。师:看来,这首在上个世纪末非常流行的歌曲,至今还能受到大家的欢迎。这首歌,不但曲子好听,歌词

3、也写得相当出色.大家看,这是其中的两句-(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师:谁来读一读?生:(朗读歌词)师:好听!不但声音好听,读得更是好听!大家注意看,歌词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的意思?生1:睡不着,失眠。师:说得好!“睡不着”是大白话,“失眠”呢,是近义词。一俗一雅,意思就说得明明白白了。其实,“无眠”还可以找出很多近义词来,比如,不能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生2:不眠.师:难以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生3:难眠。师:未曾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生4:未眠.师:因为发愁而无法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生5:愁眠.师:一口气,找到了五个近

4、义词。无眠,就是“失眠”,就是“不眠,就是“难眠,就是“未眠”,就是“愁眠。一句话,就是睡不着觉啊!好的,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歌词,感受感受“无眠”的滋味儿。生:(齐读歌词)师:那么,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生1:钟声.生2:钟声。生3:钟声.师: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那么,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师: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生:(朗读诗句)师:注意,这是古诗。你在读的时候,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生:(朗读诗句,有了古诗的节奏和味道)师

5、:读得好!那么,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生:寒山寺的。师:没错,这是寒山寺的钟声。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啊望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生:十年.师:十年,整整十年,可见这钟声的魅力!那么,这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师:其实,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就在一首诗中写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生:(朗读诗句)师:高启所写的钟声,也是寒山寺的钟声。让人奇怪的是,每次经过枫桥,每次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高启总会想起一个人,谁?生:张继.师:张继?张继何许人也?为什么几度经过都要忆张继呢?大家看(大屏幕出

6、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师: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就写到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来,我们一起读!生:(齐读诗句)师:从诗中看,七年前陆游曾经到过哪儿?生1:枫桥寺。师:没错,寒山寺又名枫桥寺,因为它就在枫桥的边上。他到过寒山寺,听到过什么呢?生1:钟声。师:七年之后,诗人陆游又到了哪儿?生2:又到了寒山寺。师:又听到了什么?生2:钟声。师:七年不变是钟声啊!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陆游的这番感慨。生:(齐读诗句)师: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枫桥寺,诗人还会怎

7、样写呢?生1:(朗读)十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师: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诗人还会怎样写呢?生2:(朗读)百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师: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生3:(朗读)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师: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师:听!陈小奇的笔下有钟声,我们一起读-生

8、:(齐读陈小奇的歌词)师:听!王士祯的笔下有钟声生:(齐读王士祯的诗句)师:听!高启的笔下也有钟声生:(齐读高启的诗句)师:再听!陆游的笔下还有钟声生:(齐读陆游的诗句)师: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你的问题是什么?生1: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写钟声?生2:钟声的魅力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呢?生3:张继是谁?生4:钟声为什么能够留传这么长的时间?二、承:张继独听寒山钟师:问得好!其实,所有的问题都跟一个人息息相关,所有的问题都跟一首诗紧紧相连。这个人叫张继,这首诗叫枫桥夜泊。(大屏幕出示)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读一读这首诗

9、,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清爽了、顺口了为止。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清清爽爽地读.生:(朗读全诗)师:读得不错!字字有交代.比如,“愁眠”的“愁”是翘舌的,“寒山寺的“寺”是平舌的,真是读得一丝不苟!谁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生:(朗读全诗)师:有味道!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师生:(合作朗读完全诗,全场掌声)师: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师生:(再次合作朗读全

10、诗)师: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生:(齐读诗歌)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生1:愁绪满怀。师:好!这是你的感觉,你可以把这个词写在课文边上。生2:孤独。师:孤独,写下来。还有不一样的感觉吗?生3:静。师:静?与众不同。什么“静?生3:安静。师:比安静更准确的一种“静”?生4:宁静。师:我建议用“寂静”,寂寞的“寂”.行吗?好的,我们继续用词语捕捉自己的感觉.生5:凄凉.师:肚里没点东西的同学,是找不出“凄凉”这个词语的。好了,孩子们,读枫桥夜

11、泊,有人读出的是忧愁,有人读出的是寂寞,有人读出的是凄凉,也有人读出的是寂静。大家不妨对比着想一想,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你会有忧愁的感觉吗?生:(自由应答)不会。师:肯定不会!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寂寞的感觉吗?生:(自由应答)不会.师:我想也不会.读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会有寂静的感觉吗?生:(自由应答)不会。师:都不会!那么,为什么读枫桥夜泊,你感到的却是忧愁、是孤独、是寂静、是凄凉呢?生:(多数沉默,个别学生举手)师:把手放下,请大家静静地默读枫桥夜泊,看看注释,看看插图,联系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想,诗的哪些

12、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生:(默读,圈点批注)师:(在巡视中插话)有的同学开始动笔划了,这说明他的感觉已经找到了落脚点。师:(继续插话)有的同学开始在诗的旁边写批注了,很好,这说明他的思考正在被记录。生:(在教师插话的引导下,纷纷开始写批注)师:好!我看大家都有了自己的读诗心得了。是吧?那么这样,我提一个问题考考大家,好吗?就一个。注意听!我们知道,枫桥夜泊的时候,应该是张继休息的时候、睡觉的时候,对吧?生:(自由应答)对.师:但是,这个晚上,张继睡着了吗?生:(自由应答)没有。师:没有?你怎么知道的?诗中的哪个词语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张继没睡,根本就睡不着?哪个词?生1:愁眠。生2:愁

13、眠。生3:愁眠。生4:愁眠。生5:愁眠.师:都是愁眠。是吗?来,把“愁眠”这个词语圈出来。(板书“愁眠)生:(动笔圈出“愁眠)师:“愁眠是什么意思?生:“愁眠”就是因为忧愁而睡不着觉。师:给“愁眠”找个近义词,比如-生1:无眠。生2:失眠.生3:不眠。生4:难眠。生5:未眠。师: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愁眠”这个词语。生:(齐读)愁眠.师:再读。生:(齐读)愁眠。师:把声音压低了,再读。生:(齐读)愁眠。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这个晚上张继看到了什么?咱们一样一样地说,读读第一句诗,看到了什么?生:月落。师:(板书:月落)因为“愁眠,张继看着月亮渐渐地升起,又看着月亮渐渐地落下。当月亮完全落下

14、的时候,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生:枫树.师:(板书:江枫)想像一下,那是怎样的江枫?生:红红的。师:那是被霜打过的缘故。秋风吹过,你看那江边的枫树-生:在瑟瑟摇动。生:落叶飘了下来。师:落叶飘零,江枫瑟瑟.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画面啊!那么,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呢?生:渔火。师:(板书:渔火)找一个词来形容形容你想像中看见的渔火。生:忽明忽暗的.生:若隐若现的。生:一点一点的。师:改成“星星点点”的也许会更好,这些是张继因为愁眠而看到的。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张继又听到了什么?生:乌啼。师:(板书:乌啼)几声凄厉的乌啼,打破了夜的沉寂,但是,当

15、乌啼声飘过,茫茫秋夜反而变得更加沉寂.还听到了什么?生:钟声。师:(板书:钟声)是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板书: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 到客船)请把“钟声”圈出来。生:(圈出“钟声”)师:看到了,听到了,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张继还感到了什么?生:霜满天。师:(板书:霜满天)大家知道,霜是覆盖在地上的,所以,李白才写过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生:(接答)疑是地上霜。师:对呀!霜怎么可能满天呢?难道是张继的感觉出了问题?生:因为张继愁眠,所以感觉霜满天。师:肯定跟张继的心情有关系,是吗?生:是.师:想一想,夜泊枫桥的这个晚上,张继冷不冷?生:冷。师:肯定冷!秋霜那么重,穿得又那么单薄,还是在

16、江上、在船上,能不冷吗?其实,身体的冷还在其次,更要紧的是张继的心,他的心也是生:冷.师:为什么?生1:因为他很孤独.生2:因为他考试落榜了。师:看来你查过资料了。这只是一种可能,还可能因为什么呢?生3:因为他思念他的亲人了。生4:因为他觉得自己很无助。师:身体感觉到的是一个“冷字,心灵感觉到的更是一个“冷字,于是,在诗人的感觉中,“霜满地”成了生:(接答)霜满天。师:哪里是霜满天啊?分明是“冷满天”啊!(最后形成如下板书)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 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师:(指着板书)大家看,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生:(齐

17、读)愁眠.师:都伴随着生:(齐读)愁眠.师:都一层又一层地笼罩着生:(齐读)愁眠。师:用诗人自己的话来说,江枫渔火-生:(齐读)对愁眠。师:(板书:对)孩子们,你们注意过这个看起来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对”字吗?什么是“对”?为什么要用这个“对”?大家看(大屏幕出示) 对 对待;对付。如:对事不对人. 面向;朝着。如:对着高山。 对面的;敌对的。如:对手。 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如:对对联。 见现代汉语小词典(第4版)第156页师:这是我从现代汉语小词典中摘录下来的一些义项。想一想,你选第几个?生:(看屏幕,思考)师:有选第一个的吗?生:(无人举手)师:没有。有选第二个的吗?生:(部分举手)师:

18、好,有十多个。你们为什么选第二个?生:张继因为睡不着觉,所以能看到这些景色,他是面向着这些景色的。师:有道理。那么,第三个有人选吗?生:(无人举手)师:也没有。第四个呢?生:(部分举手)师:哦,有二十多个吧。为什么选第四个呢?生1:我觉得这些景色是配合愁眠的。师:也就是说,在诗人的眼中,仿佛乌鸦也跟着他一起-生2:忧愁。师:仿佛江枫也跟着他一起-生3:无眠。师:仿佛渔火也跟着他一起生4:孤独.师:说得好!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啊!月落是愁,乌啼是愁;江枫是愁,渔火是愁。一个看起来极其普通、极其简单的“对字,“对出”的是诗人心中的无限-生1:寂寞。生2:孤独。生3:忧愁。生4:凄凉。师:于是,

19、情动于中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音乐响起,教师范读全诗)(掌声)生:(随着音乐,学生齐读全诗)师:(随着音乐)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天地;江枫凋零,渔火点点,钟声划破了凄清的夜空。在这个孤独而寂寞的晚上,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他在心里轻轻地念道-生:(随着音乐,学生再次齐读全诗)师:(随着音乐,高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生:(随着音乐,高声齐读)夜半钟声到客船.师:(随着音乐,低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生:(随着音乐,低声齐读)夜半钟声到客船。师:(音乐消失,轻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生:(轻声齐读)夜半钟声到客船。(掌声)三、升:夜半钟声化愁眠师:月亮已经落下去了,诗人

20、还看得见吗?生:(自由应答)看不见了。师:(擦去“月落”)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乌鸦凄厉的叫声也已经消失了。(擦去“乌啼”)那满天的霜气看得见吗?生:(自由应答)看不见.师:(擦去“霜满天”)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之中,那瑟瑟的江枫看得清吗?生:(自由应答)看不清。师:(擦去“江枫)点点渔火忽明忽暗,若有如无。(擦去“渔火”)还有那姑苏城外的寒山寺,看得见吗?生:(自由应答)看不见。师:(擦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到客船”)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景物可以相对了.(擦去“对)(形成如下板书) 愁眠 钟声师:突然,听(钟声和音乐缓缓响起)师:一声!一声!又是一声!(在“钟声

21、下面画上三条波浪线)声声敲打着愁眠,声声陪伴着愁眠,声声抚慰着愁眠。(在“愁眠下面画上三条波浪线)(最后形成如下板书) 愁眠 钟声 师: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啊张继孩子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接着“张继啊张继,写一写钟声的诉说。生:(随着音乐,想象写话)师:好!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像张继那样,用心去感受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悠悠传来的钟声,好像在对孤独的张继这样说生1:(朗读)张继啊张继,如果你无法入睡,如果你很孤单,就让我来陪伴你吧。(掌声)师:好一个知冷知热的钟声!(笑声)生2:(朗读)张继啊张继,人的一生有悲欢离合,不可能是事事如意的,当你烦恼忧愁的时候,要学会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呀。

22、(掌声、笑声)师:知足常乐,心平气和。多么善解人意的钟声啊!生3:(朗读)张继啊张继,你的亲人在等着你回家,赶紧回去吧,赶紧回去吧!(笑声)师:家是你永远的港湾,家是你永远的温暖!这钟声有抚慰,这钟声有劝解。当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款款消失的时候,张继的愁眠之情也渐渐化去了。(擦去“钟声”和“愁眠)四、转:月落时分听钟声师:孩子们,其实“愁眠是人人会有的一种心情。这种心情,会伴随人的一生,也伴随着人类的全部历史。所以,古今中外,写愁眠的诗歌成千上万、数不胜数。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写愁眠,尤其是写思乡的愁眠,更是比比皆是.大家看-(大屏幕出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

23、,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师:因为愁眠,大诗人李白曾经这样写道生:(齐读李白的诗句)师:因为愁眠,大诗人杜甫曾经这样写道生:(齐读杜甫的诗句)师:因为愁眠,诗人张九龄曾经这样写道生:(齐读张九龄的诗句)师:也是因为愁眠,王安石曾经这样写道-生:(齐读王安石的诗句)师:还是因为愁眠,苏轼苏东坡曾经这样写道-生:(齐读苏轼的诗句)师:大家一定已经发现,所有的愁眠都跟一种景物连在了一起,这个景物就是-生1:明月.生2:明月。生3:

24、明月。生4:明月。生5:明月。生6:明月。师:正所谓,明月千里照愁眠,愁眠一夜望明月。于是,诗人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那一轮皎皎的明月上。那么,在没有明月的夜晚,在月亮落下去的夜晚,诗人张继又把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寄托给了谁呢?(大屏幕出示)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师: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张继的枫桥夜泊。生:(齐读枫桥夜泊)师:劝解张继这份愁眠的是生:(齐答)钟声。师:抚慰张继这份心情的是生:(齐答)钟声.师:温暖张继这颗心灵的,还是-生:(齐答)钟声。师:孩子们,在张继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在张继之后,尽管

25、有很多人写过钟声,但是,没有一个人写得像张继这样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这,正是枫桥夜泊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的秘密所在。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地走进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生:(齐读枫桥夜泊)五、合:钟声悠悠情满天师:于是,从张继之后,从枫桥夜泊之后,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国诗人的心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绪的美好景物,那就是-钟声!这钟声穿越时空、穿越历史,在一代又一代的诗人笔下悠悠回荡。(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师:听,四百多年过去了,这夜半钟声在陆游的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诗句)师:(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师:

26、听,八百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高启的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诗句)师:(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师:听,一千多年过去了,这空灵的钟声在王士祯的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诗句)师:(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师:听,一千两百多年过去了,这温暖的钟声在陈小奇的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诗句)师:孩子们,这就是经典!(板书:经典)这就是文化!(板书:文化)今天,你读了枫桥夜泊,你的心里有了一种感触、一种感受、甚至一种感动。所以,我想,假如你以后有机会去苏州,你一定会去看一座桥,哪座桥?生:枫桥.师:来到枫桥,你一定会想到一个人,谁?生:张继。师:想到张继,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充满深情地背诵一首诗,那就是生:(齐答)枫桥夜泊.师:来,我们一起边走边吟生:(集体背诵枫桥夜泊)师:从此,你对张继不再陌生,尽管你和张继相隔千年;从此,你对枫桥夜泊、你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再陌生,尽管你和枫桥相隔百里、千里、甚至万里.孩子们,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热烈的掌声)最后板书: 经典! 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