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于冰山模型的交叉学科博士生招生科学性探索.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187116 上传时间:2024-05-2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冰山模型的交叉学科博士生招生科学性探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基于冰山模型的交叉学科博士生招生科学性探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基于冰山模型的交叉学科博士生招生科学性探索.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 年 11 月Nov.2023 天 津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第 25 卷 第 6 期Vol.25 No.6基于冰山模型的交叉学科博士生招生科学性探索陈冠云1,梁伟2,卢铮松1,陈涛1(1.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0350;2.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天津 300350)摘要:近年来,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关注热点,交叉学科博士生培养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交叉学科具备需求导向性、体系重组性、发展前沿性以及产教融合性四个方面特征,文章借鉴人力资源管理中“岗位胜任”

2、概念,基于冰山模型阐述了交叉学科博士生学业胜任力的构成要素,设计了交叉学科博士生人才选拔学业胜任力的指标体系。同时,结合天津大学交叉学科博士生招生与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建议从强化顶层设计、完善资源配置、健全评价模式方面,不断推动交叉学科博士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关键词:交叉学科;博士生招生;学业胜任力;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339(2023)06-507-08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全球大国间的政治经济博弈正在加速世界科技领域版图重构。特别是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来临,社会发展和产业变革面临的重大问题呈现综合型、多样性、复杂化的特点,不同学科间

3、的相互渗透、互相融合的现象日趋明显,因而加强交叉学科的建设,加快知识生产方式变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一大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对我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具有重要意义。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人才选拔是研究生培养的入口关,如何科学选拔符合交叉学科特点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基于冰山模型,本文以交叉学科博士生学业胜任力为切入点,探索构建选拔交叉学科博士生的指标体系,结合相关实践经验总结,以期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一、交叉学科的主要特征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单元,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建设的重要载体1。当前,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席卷全球,科学研究范式发生重大改变

4、,知识生产模式实现了从“模式”向“模式”的转变,大学学科从原来的“高度分化”走向“交叉融合”2。自然和社会固有的复杂性、探索学科接口的驱动力、解决社会问题的需要、生成技术的刺激是促进学科交叉的四大动力3,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核心技术领域,仅仅依靠单一学科知识已经无法彻底解决问题,亟需不同学科之间互相交叉、渗透融合。为顺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发展趋势,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的支撑,2020 年 12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决定设置“交叉学科”门类4,增列为我国第14 个学科门类,为交叉学科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2022 年 9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

5、发 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 年)5,明确在交叉学科门类下博士培养层面,设置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国家安全学、设计学、遥感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纳米科学与工程、区域国别学以及文物 8 个一级学科。从学位授予类别来看,交叉学科学位授予主要集中在工学、理学以及法学等门类范围。从教育部公布的各高校自主设置的二级交叉学科来看6,二级交叉学科共计 729 个,主要涉及能源、工程、新材料以及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工学、理学、医学以及管理学等学科是新增二级交叉学科的主干学科门类。因此,从学位授予类型角度分析,目前交叉学科呈现以自然科学收稿日期:2023-05-17.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社

6、会科学重大项目(2022JWZD09).作者简介:陈冠云(1989),男,助理研究员.通讯作者:陈冠云,.508 天 津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 11 月学科“近缘交叉”为主,自然科学学科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远缘交叉”为辅的分布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需求导向性随着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革新的加速演进,知识生产逐步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问题为导向”,而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重大需求,往往是许多问题的集合,包含着若干个分项问题7。例如,交叉学科“国家安全学”涉及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众多领

7、域范围,这往往是传统单一学科无法解决的,只有以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依靠法学、工学、管理学、军事学等多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才有可能获得问题破解的办法。故而,无论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现实问题的复杂性、交叉性都对交叉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交叉学科回应现实复杂问题,这便造就了交叉学科需求导向的特征属性。2.体系重组性从学科的发展过程来看,交叉学科研究对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由于现实问题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交叉学科的研究需要将相关学科的知识或者理论巧妙地联系起来,而非简单地拼凑。因而交叉学科往往萌生于传统学科的边缘地带,进而就需要在交叉学科建设阶段,将原本孤立的相关学科知识体

8、系拆分、融合、重组形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8,逐步探索符合研究问题特征的新型学科。交叉学科作为学科交叉融合的成熟产物,必然需要通过学科间交叉这一过程而产生。在破除学科壁垒的过程中,交叉学科建设不仅要实现知识体系的重组,更需要对原有管理体制、资源配置、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造重组,以求形成成熟的、科学的学科体系与学科范式,从而进一步保障交叉学科建设。3.发展前沿性传统学科的发展,大多情况下是原有知识体系的迭代更新。而交叉学科是新的学科生长点,既是现实问题的前沿,也是学术发展的前沿,并不是简单依附于相关的母体学科,而是有其自身建设的发展规律。对于产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相对于边界划分明确的传统学科而言,交

9、叉学科可以提供更加崭新的研究视角,更多元化的解决方案和理论基础,更容易带来创新性的技术革新,产出变革性的科技成果,孕育出全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就决定交叉学科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沿性,以及其与单一学科相比,在研究学科间空白领域之际,在解决现实复杂问题之时,都具有探索性。4.产教融合性不同于高校内部以学科为基础划分学科和研究领域,产业内的问题天生就具有复杂的交叉学科属性。从学科建设层面看,交叉学科的建设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不是孤立于“象牙塔”内的科学,而是站在产业科技革命的最前沿,主动响应和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从学科知识本质看,交叉学科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解决来自实践的重大现实复杂问题,故而造就了交

10、叉学科与生俱来的产教融合先天属性。交叉学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牵引,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互相联动、紧密衔接,破除科学研究与区域产业发展“两张皮”的弊端,既做“顶天”的前沿交叉研究,推进理论创新,又做“立地”的技术服务应用,促进技术应用落地。在推动校企协作过程中,应促进跨学科的交流协作,重构适应产业发展和时代特色的知识体系,从而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水平。二、交叉学科博士生学业胜任力分析“胜任力”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管理学研究中,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

11、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戴维 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于 1973 年正式提出9。随着研究深入,胜任力的概念逐渐迁移至教育学研究领域,教育学领域关于胜任力的研究最早是面向教育管理者胜任力10。随后,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胜任力的概念先后被应用在高校教师、辅导员等群体的研究中11。学科交叉融合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新兴学科诞生的摇篮,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博士生教育位于我国高等教育金字塔的顶端,肩负着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使命。因而,构建交叉学科博士生学业胜任力的指标体系,对探索交叉学科博士生

12、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2019 年 5 月,教育部印发 关于做好 2019 年招收第 25 卷第 6 期 陈冠云等:基于冰山模型的交叉学科博士生招生科学性探索 509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树立科学的评价导向,坚持能力素质与知识考核并重。借鉴“胜任力”概念,本文探索构建交叉学科博士生学业胜任力指标体系,即交叉学科博士考生能够与其他考生进行区分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实现博士考生与交叉学科领域的最佳匹配。交叉学科博士生作为博士生的一种特殊类型,必然也具有一般博士生的胜任力要素,因此交叉学科博士生胜任力要素中的部分指标与传统指标具有一定的重合性。在兼顾传统博士生特征与交叉学科的

13、学科特征基础上,本模型增加交叉学科博士生特有的相关要素,例如多学科知识基础、跨学科数据收集与处理能力等,这也是交叉学科博士生胜任力要素与传统单一学科博士生之间的明显差异。交叉学科博士生学业胜任力,需要符合交叉学科特征与博士生身份特征双重特征,这既是在交叉学科博士生招生过程中的重要考核标准,也是在之后的交叉学科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目标追求,这既是一种潜力要求,又是一种目标追求。结合交叉学科的特征及国家文件规定,基于胜任力概念中的“冰山模型”,本文将交叉学科博士生学业胜任力的不同方面划分为冰山表面的显性部分和冰山深藏的隐性部分。其中,创新层面、知识层面和技能层面为显性部分,而价值观层面和特质层面为隐

14、性部分,见图 1。冰上冰下冰面创新能力前沿知识应用及转化多学科知识基础跨学科数据收集与处理能力学科术语表达能力科研项目实施能力家国情怀科技伦理学术道德前瞻思维整合思维辩证思维心理适应力知识层面技能层面价值观层面特质层面创新层面图 1 交叉学科博士生学业胜任力特征要素1.交叉学科博士生学业胜任力显性部分(1)创新层面。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博士生教育位于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其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直接体现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也是衡量国家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因而,创新能力无疑是一名博士生最应具备的重要特征,只有创新才能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从而推动现实复杂问题的解决。交叉学科作为一类

15、新兴学科,其对创新的要求更加迫切。以往的创新往往集中在单一学科内部,一项创新只要符合所在学科领域的要求即可。而交叉学科的创新,则更多在于探索出学科间的空白研究领域,亦或是使用不同学科的理论或方法创造性地解决了其他领域的关键问题,其创新的过程往往需要两个甚至多个相关学科进行支撑,最终的研究成果也需要得到不同学科的认可。(2)知识层面。知识层面主要体现在多学科知识基础和前沿知识应用及转化两个方面。交叉学科需求导向性的特征,表明交叉学科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现实问题的多重集合,而解决这些复杂问题,往往需要多学科的协同,这就意味着交叉学科博士生必须具备多元知识基础,即多学科知识背景。多元知识基础是交叉学科博

16、士生学业胜任力的基石,由于交叉学科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学科的交叉渗透促进了多学科知识的互相融合,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新知识所涉及的领域也更多。交叉学科最显著的特征是创新,而这与其对前沿知识的应用及转化是分不开的。前沿知识应用及转化能力是指在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科学问题时,精准获取对研究对象有用的关键知识并成功转化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因而,交叉学科博士生一般应具有比较宽阔的多学科知识背景,同时需要积极学习新的知识领域,及时完善知识结构,努力实现前沿知识的有效应用和转化,这样才能保证自身知识水平510 天 津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 11 月实现发展性的动态平衡。(3

17、)技能层面。技能层面主要体现在跨学科数据收集与处理、学科术语表达能力、科研项目实施能力方面。跨学科数据收集与处理是从事交叉学科科研工作的前提,通过对问题源中涉及的多学科信息进行观察、分析,提出质疑,进而明确技术攻关科研方向,发现科学研究创新点。学科术语表达能力是指善于运用良好的文字功底和语言表达能力,来展示本学科领域研究成果与进展的能力。实施是科学研究的具体体现,项目实施能力是运用交叉学科的理论方法,多角度对问题提出可行性的项目解决方案,并对方案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提前研判与规避,进而将最优方案落实的能力。2.交叉学科博士生学业胜任力隐性部分(1)价值观层面。价值观层面主要包含家国情怀

18、、科技伦理、学术道德。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当下,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历史时期,我们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大力倡导学科交叉与融合,注重交叉学科的发展。学科交叉的地方往往就是学科新的生长点、科学的最前沿,这里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使科学技术发生革命性的改变,极大解放生产力,但同时也容易产生潜在的风险。“北溪”天然气泄漏、基因编辑婴儿案等一系列案例,值得我们对科学发展进行理性思考。因而,从价值观层面对交叉学科博士生学业胜任力进行探析是很有必要的。此外,由于不同的学科对伦理道德的要求并不一致,因此在学科交叉融合的过程中,需进行充分沟通交流,恪守学术伦

19、理、道德、规范。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12。科学知识是研究自然规律的成果,是整个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全人类的财富,理应为全人类服务;但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家的命运都与自己的祖国有着密切的关系,科技成果的应用也应首先服务于自己的祖国。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与日俱增,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也显露出一定副作用。生命伦理、基因伦理、生态伦理等科技伦理,对社会大众来讲,都已不再是陌生词汇。科技道德,是每一位科技工作者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学科交叉与融合,一方面可能会进行原始创新,产出重大科技成果,另一方面,如果使用不当,也可能会产生严重的科技灾难。一个学科体系的成熟,离不开几代人的努力,作为

20、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研究人员持续的倾心灌注与精心培育,交叉学科博士生需要敢啃“硬骨头”的勇气与甘坐“冷板凳”的耐心,将自身的基础理念、应用技能、管理模式等多学科知识在研究中进行实践,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2)特质层面。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一种组织结构,每一种特质在这个人的人格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地位,与其他的特质处于不同的关系之中”13。显然,由于交叉学科特征的多样性,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人可能拥有多种特质。艾伦 雷普克14就交叉学科研究者的特质进行了专门论述,认为敢于冒险、接受复杂状态中的歧义和悖论、对多学科不同视野的接受能力等方面是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学科融合与交叉,促

21、进多学科协同发展,需要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与壁垒,在人才培养、绩效考核、管理模式上都要形成全新的工作机制,这既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又存在诸多不可控因素的复杂工程。作为交叉学科研究与实践的先行者,交叉学科博士生想要在崭新的研究领域做出成绩、实现原始创新发展的成就取向,就要在拥有上述特质基础上,兼具前瞻性科学思维、整合思维、辩证思维以及心理适应能力等。前瞻性科学思维,就是交叉学科博士生在全面了解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掌握研究对象的客观规律,对交叉学科的发展态势有敏锐的嗅觉,有把握科技趋势的前瞻性视野15,可以富有创造性地解决交叉学科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整合思维的特征是求同存异的包容性,把多学科思想、知识

22、同问题联系起来的能力以及具象表达整合产物的思维。辩证思维是从多学科思维审视事物的能力,把差异、矛盾以及冲突实现最有效调和的能力。尽管当下国内外关于交叉学科发展的研究与实践逐渐增多,但交叉学科仍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其复杂性决定了交叉学科建设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长期探索中前行。这就需要交叉学科博士生具有一定的心理适应能力,遇到问题能科学思考,在有压力的情况下,能做到控制自我情绪,能够自我激励。同时,博士生作为交叉学科建设中最具能动作用的要素,是稀有、顶端的人力资源,引领交叉学科建设、实现原始创新发展的成就取向是交叉学科博士生实现个人价值、取得成功的重要特质。三、构建交叉学科博士生人才选拔学业 胜任力

23、的指标体系交叉学科博士生学业胜任力,即在交叉学科研究与实践过程中表现优秀者在创新层面、知识层面、技能第 25 卷第 6 期 陈冠云等:基于冰山模型的交叉学科博士生招生科学性探索 511层面、价值观层面以及特质层面所具备的可衡量的要素集合。探索交叉学科人才选拔的评价模式,建立“冰山模型”,将抽象的指标体系具体化,使人才选拔过程科学化,为切实提高交叉学科生源质量指明改革方向。在交叉学科人才选拔过程中,博士生在知识层面、技能层面等方面的显性特征,固然会影响考核结果。但同时,从长远来看,博士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个人潜在的特质,才是决定其学术工作和科研成果的关键因素。因而,在博士生招生选拔过程中,要对考

24、生显性特征下的个人价值观、特质等隐性品质进行综合性考核,以期得到准确结果,从而辨别交叉学科博士生是否能够胜任交叉学科研究与实践的客观需要。同时,在之后的博士生培养过程中,也应着重对这些方面的能力进行锤炼。如何构建交叉学科博士生人才选拔学业胜任力的指标体系,确定观测因子显得尤为重要。从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出发,不难发现,国家对于合格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基本要求包括: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因而,可以归纳出知识结构、基本能力以及学术水平 3 个显性方面。但从人才培养客观规律来看,博士生的成长成才不

25、仅受到显性能力因素的影响,更深层次的隐性特征,即包括个人价值观、特质以及情商在内的众多非智力因素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结合交叉学科博士生学业胜任力的特征要素,本文引入个人潜质作为隐性品质的指标因子。综上所述,结合“冰山模型”的显性层面与隐性层面,参照相关政策文件,本研究选定知识结构、基本能力、学术水平以及个人潜质 4 个方面作为交叉学科博士生人才选拔学业胜任力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同时,为使评价指标更加全面科学,以一级指标为访谈提纲,制定专门的调查问卷,在学校组织的学科交叉博士生人才培养专题研讨会上,面向与会在校博士生发放,调研他们在完成博士生学业过程中进行学科交叉研究所需的能力。活动现

26、场,共有来自 10 个学院的博士生参与了访谈交流活动,根据访谈的交流内容,按学业胜任力一级指标分别对调研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形成交叉学科博士生人才选拔指标要素,即二级指标。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对更深层级指标进行挖掘,确定三级指标,最后形成完整的指标体系,见表 1。表 1 交叉学科博士生人才选拔学业胜任力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知识结构专业知识背景掌握原学科领域专业知识水平语言水平掌握语言种类、数量及水平跨学科知识背景掌握多门学科知识的储备及水平基本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运用多学科科学知识及方法解剖、思考问题的能力获取知识能力依托书籍、网络收集知识资源水平科学研究能力科研项目实施能力

27、前沿知识应用及转化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多学科专业术语书面表达、口头表述的能力学术水平学术基础前期科研成果、个人获奖等创新意识及能力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学术思维多元化多学科研究方向兴趣及学术潜力个人潜质价值观家国情怀科技道德、工程伦理品性特质吸纳多元思维、新鲜事物的个人意愿及整合能力符合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的个人特质,如冒险精神、团队意识等多角度审视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前瞻性科学思维、敏锐的科研热点捕捉能力自信、冷静、乐观、坚韧的心理状态献身科研的自我成就感、不断向前的自我激励四、学业胜任力指标体系应用的对策建议1.立足协同发展,加强顶层设计招生工作兼具行政和学术双重性质16。经过多年发展,每个学科、每所高

28、校都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管理机制、工作模式。作为新兴事物,交叉学科与原有学科存在共性的同时,必然存在差异,但应认识到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是顺应培养未来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应然之举。作为开展学科建设的主要阵地和培育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高校应主动作为,从人才培养入口做起,加强招生选拔顶层设计。突破原有学科间的界限束缚,打通多学科招生管理难点;改革人才选拔的传统观念,鼓励校内外导师在遵循科学规律的前提下,自由组建跨学科导师团;建立新机制、新模式,打破院系之间的机构壁垒和界限,为人、财、物在跨学科之间的自由流动与共享提供政策保障,512 天 津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

29、11 月进而促进多学科人才培养的交叉协同,从体制机制上为交叉开路、为融合让行,不断探索新知和开拓前沿。2.完善招生机制,强化过程反馈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从合格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基本要求出发,结合交叉学科博士生应具备的特征,本文构建了交叉学科博士生人才选拔学业胜任力的指标体系,为人才选拔提供了依据。然而招生工作仅仅是人才培养的入口环节,虽然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判申请者当下的重要潜能,但是人才选拔不能脱离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在管理模式上,要实现人才选拔、过程培养和学位授予三个阶段的闭环统一,使科学选拔成为优质培养和高质量学位授予的坚实基础,同时加强招生与后续培养的联动。遵循“谁培养

30、、谁负责”的原则,依托跨学科导师团队,建立健全交叉学科博士生招生后评估机制,特别是与过程培养和学位授予两个环节的联动,设置毕业生论文质量、在校生培养成果等监控观测点,加强对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过程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监测,对于不适合跨学科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分流退出,或者允许转为常规传统学科继续学习。同时,要对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环节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剖析,并反馈至招生环节,以便修订考核指标体系内容、优化招生流程设计等。3.创新选拔形式,提升选材能力当下,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为遴选优秀博士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较为开放的形式17。“申请审核”制是把包括笔试、面试、实践操作等多种考核手段囊括在内的一种多元

31、化考核方式18,在遴选交叉学科博士生生源时,允许交叉学科导师团以团队为单位,采用“申请审核”制,按照研究方向进行考核,考核标准应注重考生综合能力,适当放宽教育背景限制,降低某个单项条件筛选标准,为考生保留多元考核发挥空间19。在交叉学科招生考核过程中,可针对申请者的知识背景制定不同的考核方案,重点考察申请者的各项学术能力与潜在品质,选拔出最适合交叉学科需要的人才。同时,要加强专业化招生队伍的建设。招生选拔评委是交叉学科人才选拔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如果参与选拔的导师可以熟练掌握人才测评的技术,选材结果也必将事半功倍。因此,对标交叉学科博士生人才选拔学业胜任力的指标体系,在心理测评、结构化面试、申请

32、材料分析等方面,应有针对性地加强招生队伍人才测评方式和技巧培训,进而提升人才选拔的科学性。总之,要充分利用各项人才测评技术的优势,助力学业胜任力指标体系在交叉学科人才选拔中发挥科学评价作用。五、交叉学科博士生人才选拔的实践经验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是当下学科建设的重要特征。近年来,天津大学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探索实施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基于前沿领域研究与国家战略需求,天津大学启动“天智计划”,开展跨学科导师团队的遴选及招生,围绕培养研究型、工程型、创业型、管理型、复合型等多样化高层次人才的目标,统筹推进“文理渗透、理工交叉、医工结合”等多种形式交叉,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

33、有力的人才支撑。1.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天津大学聚焦“四个面向”,以前沿和重大科学问题为导向,自 2019 年起,围绕人工智能、储能技术、集成电路以及医工领域等方向启动“天智计划”,着力探索跨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为切入点,通过跨学科推免、导师团队联合选材等方式,开展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同时,以跨学科人才培养为牵引,支持新兴知识体系的探索与构建。通过学位授权自主审核、二级学科自主设置等方式,增设地球系统科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救援医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 4 个一级交叉学科,以及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 5 个二级交叉学科,打造特色交叉学科组织模式,破除

34、学科难以实质性交叉的壁垒,全面推进学科交叉融合。2.以招生计划配置为抓手,引领交叉团队建设基于前沿领域与国家战略需求,天津大学分类制定学科交叉导师团遴选条件,鼓励有明确研究方向、有前期合作基础、有共同在研项目课题以及成员学科背景互补的导师组建交叉团队。学校对“天智计划”专项招生实行“特区式管理”,实行招生计划单列,将招生计划直接划拨给组建的交叉学科导师团队,不计入原有学院基础招生计划。截至 2022 年 9 月,学校共投入 142 个博士招生计划,遴选了 123 个交叉学科导师团,吸引了 161 人次的导师参与,其中认定首席导师55 人次,合作导师 106 人次,既起到了试点培育跨学科人才的效

35、果,也充分调动了校内教师参与学科交叉的热情。2022 年 6 月,学校对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进行调研,结果显示 64%的专项博士生对交叉学科导师团的指导效果持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的态度,认为跨学科培养经历中的学科交叉效果很好。第 25 卷第 6 期 陈冠云等:基于冰山模型的交叉学科博士生招生科学性探索 5133.以科学评价体系为保障,全面提升选材水平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到遵循教育规律,强化过程评价,健全综合评价20。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推进人才选拔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天津大学在开展交叉学科人才选拔过程中,不拘泥于传统学科的考核形式与办法,将招生的权

36、力与责任直接赋能于交叉学科导师团队,以科学问题与重点攻关领域为方向,以交叉学科博士生人才选拔学业胜任力指标体系为标准,结合团队自身特色,重点考察申请者对原从事学科专业及所报考方向前沿领域的掌握情况。以神经工程领域团队为例,围绕脑科学与神经工程、医学影像与智能医学、生物传感与精准诊疗、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等前沿领域方向,视报考方向不同,要求考生在医学、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知识储备,并在相关学科领域取得一定科研成果,具备独立开展医工前沿领域研究的个人潜质。六、结语2021 年 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

37、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加快培养紧缺人 才21。当下,我国博士生教育综合改革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以跨学科、全球胜任力为主要特征的复合型人才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资源。人才选拔是交叉学科博士生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高校应以招生工作为突破口,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发展机制,进一步探索构建符合交叉学科博士生学业胜任力特征的人才选拔模式,提高交叉学科博士生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强国贡献力量。参考文献:1 林忠钦.综合评价与重点突出的第五轮学科评估 EB/OL.http:/ 徐敦辉.学科交叉视域下新工科人才培养研究 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9.3 National

38、Academy of Sciences.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M.Washington:National Academy Press,2005.4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设置“交叉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通知 EB/OL.http:/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印发 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 年)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 的通知 EB/OL.http:/ 教育部.学位授予单位(不含军队单位)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名单 EB/O

39、L.http:/ 李森.新时代交叉学科的育人价值及其实现策略 J.教育发展研究,2022,42(11):10-13.8 李萍,高欣.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视角下的招生实践与思考:以河海大学为例 J.教育教学论坛,2022(20):15-18.9 McClelland D 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14.10 罗小兰.教师胜任力研究的缘起、现状及发展趋势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3):42-44.11 孙怡晓.基于冰山模型的高校教师思想

40、政治素质提升路径探析 J.教育现代化,2019,6(77):121-123.12 王洪鹏,周广刚.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J.中关村,2021(11):36-39.13 Allport G W.Pattern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M.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61.14 美 艾伦雷普克.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 M.傅存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5 马陆亭.学科交叉是为了解决真实问题 J.北京教育(高教),2022(7):49.16 吴文平.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研究生招生困局J.教育教学论坛,202

41、0(31):332-333.17 陈谦.博士招生科学性的优化探索 J.江苏高教,2019(5):91-96.18 陈涛,卢铮松,陈冠云,等.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路径研究 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3):230-236.19 吴娇蓉,王宇沁.交叉学科研究生生源初审遴选方法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2):192-197.20 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EB/OL.http:/ 新华社.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N.人民日报,2021-04

42、-20(1).514 天 津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 11 月Scientific Explor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Doctoral Enrollment Based on Iceberg ModelChen Guanyun1,Liang Wei2,Lu Zhengsong1,Chen Tao1(1.Graduate School,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350,China;2.School of Education,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350,China)Abstr

43、act:In recent years,the development of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has become a focus of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And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doctoral studen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train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Interdiscipline has four characteristics:

44、demand orientation,system reorganization,frontier in develop-ment and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Drawing on the concept of“job competence”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this paper explains the elements of academic competence of interdisciplinary doctoral students and designs the index sys-tem of a

45、cademic competence selection for interdisciplinary doctoral students based on the iceberg model.At the same time,combined with the explor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doctoral enrollment and talent training at Tianjin University,this paper suggests continuously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interdisciplinary doctoral talent training mode from th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top-level design,refining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improving evaluation mode.Keywords:interdiscipline;doctoral enrollment;academic competence;index system(责任编辑:王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