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2024年3 月Mar.2024Journal of Zhengzhou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第3 6 卷第1期No.1Vol.36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中国制造2 0 2 5”对高职教育影响的分析李斌,申志敏,刘聪(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48)摘要人才建设是产业创新驱动的基础,“中国制造2 0 2 5”战略目标的提出对高职教育发展而言不仅是挑战,还是新的发展机遇,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从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分析了“中国制造2 0 2 5”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并提出高职教育应充分发挥人才培育的主导力
2、量,在教育理念、方式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需做出相应调整。关键词高职教育;资源分配;中国制造2 0 2 5;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马A文章编号1008-6811(2024)01-0058-03当前全球正处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之中,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逐渐认识到了这一革命对于制造业所带来的重大影响,为此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 0 2 5”发展规划。一、“中国制造2 0 2 5”与高职教育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不断革新,以智能机器和数字化制造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全新的科技革命与产
3、业变革。面对这一产业变革发展趋势,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城镇化同步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为我国制造业的现代化发展指明了发展的战略方向,还为我国高职教育的资源分配指明了方向。“中国制造2 0 2 5”的实施是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战略选择,更是实现我国经济稳步增长、产业结构升级、惠及民生的重要途径,对我国当前的产业发展以及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我国而言,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然而与其相应的人才却十分紧缺。目前我国人才市场上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旺盛,然而高技能人才储备不足,呈现出高技能
4、型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难以补充制造业市场的人才需求缺口。为实现“中国制造2 0 2 5”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结构优化、以人为本的基本方针,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高职教育是实现其产业转型的力量源泉,更是提高国家制造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人才保障。“中国制造2 0 2 5”将创新放在制造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因而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支撑,为其源源不断输送人才,才能最终实现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因此,高职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其资源分配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经济的发展。收稿日期:2 0 2 3-10-14基金项目:2 0 2 3 年度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计划项目(2 3 2 40 0 4111
5、48)作者简介:李斌(19 7 6 一),男,河南郑州人,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申志敏(19 9 3 一),女,河南新乡人,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刘聪(19 9 6 一),女,河南南阳人,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59正如一直走在制造业前端的德国,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落后于美国、日本,但在短短的十余年间,德国的制造业加入信息化元素,便很快赶上了信息时代的步伐,一举成为汽车制造业、精密仪器制造等传统技术领域的“领头羊”。究其产业快速发展的缘由,不得不归结于高职教育的作用。鉴于此,要实现“中国制造2 0
6、 2 5”的战略目标,必须认识到人是一切生产创造活动的主体。换言之,在未来的制造业发展中,最为核心的竞争力将是人才,但我国的高职教育在发展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导致的体制机制改革落后,以及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等等,这些都是高职教育无法适应“中国制造2 0 2 5”战略的弊端所在。二、当前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一)职业教育有效供给不足随着现代技术的广泛运用,我国制造业生产不再是传统的企业个体行为,更多的是扮演着制造业网络节点的角色。这一角色的转变,突破了传统制造从业者与技术生产之间的关系,这对从业者的综合素质有着更高要求。特别是在“中国制造2 0 2 5”战略指导下,我国
7、制造业需要具备多学科交叉知识与技能的技术人员,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在资源分配时,要侧重于对人才培养方向的调整,如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以迎合当下制造业向综合化、数字化、复合化的发展趋势。然而,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与“中国制造2 0 2 5”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当下制造业市场的人才需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据专家预测,智能制造行业2 0 2 5 年市场人才需求量约为149 万人,对比当前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招生规模,两者之间的差距较大,这一人才空缺有待职业教育有效供给予以弥补 2 。这一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差距主要归结于高职教育有效供给不足,难以跟上制造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资源。与此同时,由于高职教育资源有
8、效供给不足,广大制造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难以与高职院校进行交流与合作,即使开展培训,也多为浅层的、松散的,或流于形式的合作,培训质量难以保证,难以在日后制造产业发展中起到中流柱的作用。此类现象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高职院校培育的人才难以推动制造业的创新变革。一方面,由于资源分配不到位,高校为了节约教育成本,对于人才培养的市场跟踪能力较为薄弱,导致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无法得到有效对接。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政策支持,企业在高职教育办学与发展中的参与度较弱,使得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和适应制造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二)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随着“中国制造2 0 2 5”战略的不断深人,现代技术与高职教育的融
9、合度越来越高,一大批新服务、新技术产品在市场上不断涌现。基于此发展趋势,我国制造业迫切需要具备较高职业技能素养的高技能人才,才能逐渐适应制造业转型与升级要求,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够完善,还未建立起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随着“中国制造2 0 2 5”对于高技能人才需求的提升,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进行调整,但当前我国普通院校与职业院校之间的沟通桥梁还未搭建完成,“普职”之间的融合还有待加深,教育资源的转移和共享还不顺畅,导致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难以提升。凡此种种,都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三)体制机制改革滞后伴随我国制造业不断升级,机器人代替人工的速度不断加快,
10、制造业人才市场对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但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体制机制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滞后。如德国“双元制”职教体系中,在联邦教育部及州教育部门的引领下,协调各方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使职业学院、应用类技术大学,以及跨企业培训中心之间形成一种相互补充、互相衔接的紧密关系,由此从上至下一一对接,使职业培训质量更加标准化和普适化。我国虽然在不断推进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但存在顶层设计与统筹60规划不足,建设进程缓慢,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体制机制改革相对滞后,难以为“中国制造2 0 2 5”目标实现提供充分的体制机制支撑 3 。因此,科学的人才培养规模以及体制机制改革是现阶段高职院校有待思考和解决
11、的现实问题。当前我国高职在人才培养时呈现出高技能人才少、中低技能人才多,系统培育人才少、短训速成人才多等现象,使得制造业缺乏足够人才支撑,高职教育难以承担起“中国制造2 0 2 5”战略的发展部署。三、“中国制造2 0 2 5”下高职教育的调整为加快适应“中国制造2 0 2 5”战略目标以及发展趋势,高职院校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径做出了积极有效的调整,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及专业课程等方面,为“中国制造2 0 2 5”实施以及我国制造业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一)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中国制造2 0 2 5”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注人了新内涵。在开放性教学理念下,创新型与复合型人才已
12、经成为当下人才培养的主流观念。这种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为高职教育的资源分配提供了侧重方向。其中,复合型人才作为当下制造业迫切需要的人才类型,成为高职院校着重培养的方向。所谓复合型人才,是在创新型人才的基础上,融合制造业新生态以及全新生产制造体系而提出的概念。换言之,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具备创新能力以及应用转化能力,还要能够以专业化、科学化创新技术推动制造业优化与发展。为培养适应“中国制造2 0 2 5”所需的高素质人才,需要提供良好学习环境,校企合作能够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环境。例如,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以及韩国的“学研产”合作模式,就是其制造业崛起的秘密武器。高职院校为保障复合型人才在
13、学习过程中既能学习到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技术与能力,需要实施实习制和现代学徒制模式,积极同制造业企业深人合作。高职院校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促进专业建设,将人才培养目标贯穿落实到课程建设以及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以专业建设带动学生发展,以学生发展带动学校发展。一方面体现在高职教育整体教育水平提升,另一方面体现在人才培养结构不断优化,前者是高职教育为制造业提供了人才的保障,后者则打破了高职教育与人才市场的“断头”现象。(二)实现创新驱动式教学一直以来,学校教育存在理论知识学习重于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现象,这一现象导致学生在进人真实工作岗位时,理论知识无法转化为实践
14、能力,难以胜任工作任务。创新驱动式教学基于真实工作情景与过程,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更好领悟理论原理及知识内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对接。高职院校在教学观念上转变为创新驱动式教学,突破了传统学徒制模仿式教学的诸多弊端,如学员熟练技术却不了解专业理论,导致学员对产品的操作技术循规蹈矩,没有创新思维。事实证明,理论学习需要实践加以强化,才能达到学习技能的最终目的。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体现知识的价值。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锻炼机会,营造“万众创新”氛围,采取开放教学模式。如以行动为导向,通过学习、发现、探讨和解决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反思学习过程,最终得到相关技术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教师不直接介
15、人学生的学习环节,而是通过巧妙“留白”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进一步增强教育效果,且学员在实践过程中还能够学到书本上无法学习到的知识,有助于终身学习理念的养成。(三)优化建设机械制造课程群为满足制造业信息化、工业化与现代化发展的各项任务,不仅要从外部条件满足其融合需求,还要将其深入到课程设置上,才能真正融合和渗透到现代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正如上文所述,制造业转型与升级迫切需要一大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作为保障,而目前课程设置上还停留在基础阶段,无法满足现代制造业转型需要。在“中国制造2 0 2 5”战略指导下,(下转第6 4页)64悦责任编辑:齐上接第6 0 页)2责任编辑:赵伟发展成效纵向对比,
16、分析难点痛点改进情况、优势特色增值情况、内涵建设发展情况,以及与标杆校横向对比,寻找差距得失,学习借鉴优秀经验做法。要将年报编写与学校发展乃至河南省职业教育发展结合起来,让质量年报真正发挥作用,做到编中反思、编后即改,不断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机制创新,强化内涵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编出学校特色和办学成效学校要从提升办学质量、创立学校品牌的高度出发,精心研究、认真总结,凝练各条工作线一年来的成绩成就和特色亮点,以数据举证、典型案例和图片的形式切实反映人才培养特色和成效,要图文并茂,避免大篇幅穴长枯燥的文字,把年报按出版的级别去编,突出发展质量,凸显办学特色。四、结语高职院校质量年报
17、在编制过程中需进一步聚焦教育质量,重视编制工作,不断强化内涵建设和责任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可优化建设机械制造课程群,融人与现代制造业发展相关的课程,避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单一化。课程研发团队对传统课程进行合理化知识拆分与整合,包括机械原理、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工艺学以及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等,构建科学完善的机械制造课程群,更好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 4此外,其课程设置优势不仅在于多样化,还在于坚持以个案为引导、以项目为驱动。其中“互联网+”对人才培养有重要影响,将课程与制造业未来发展趋势相结合,这种前瞻性的课程设置理念能够让学生创作出突破传统的新理念与产品。与此同时,“互联网+”“绿色发展”等
18、思维能够实现课程学习与产业链的融合,让学生了解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运作过程,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与产业进行对接,从而成为制造业发展中的中流砥柱。意识,建立对应保障机制,通过年报发布向社会展示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办学精神风貌和改革发展成果,促进与社会交流,提高社会影响力。参考文献1虞铭辉,汤建民.高职教育质量年报之质量分析及改进建议:基于2 0 2 2 年度全国143 3 所高职院校质量年报的分析 J.江苏高职教育,2 0 2 3,2 3(1):5 5.2王秀平.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分析及改进建议:基于无锡市高职院校2 0 17 年质量年报 J.职教通讯,2 0 18(16):5
19、0.3刘任熊,李畅,吉国庆.从履职到履责:关于高职教育质量年报科学规范发展的十点思考(写在高职质量年报制度实施五周年之际)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 0 16(2 4):2 2.4龙建佑.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的合规性评价研究:以广东高职院校质量年报为例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 0 18(4):47.四、结语“中国制造2 0 2 5”战略目标对高职教育而言既是挑战,又是发展机遇。高职院校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指导下优化资源配置,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为制造业转型与升级提供人才支撑与发展动力。参考文献1史云燕.“中国制造2 0 2 5”视阅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路径研究 J.科技风,2 0 2 3(6):13 9.2贺晶晶,余翼,姜慧.中国制造2 0 2 5 背景下高职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协同机制研究 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 0 2 3(12):4.3郭建如.高职教育的办学体制、财政体制与政校企合作机制:对浙江省高职教育资源获取的制度分析 J.高等教育研究,2 0 15,3 6(10):5 6.4赖春明,李培,孟少明,等.智能制造背景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创新团队能力提升策略 J.现代农机,2023(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