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新天·城市广场一、二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一、前言
(一)、工程概况
拟建场地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江南新区,笋江路的南侧,林荫大道东侧,地块编号:2009—4号地块(二区)、2009-5号地块(一区),交通条件便利。用地面积64537.9m2 , 总建筑面积193639。24m2(一区建筑面积158671.59m2,二区建筑面积34967。65 m2),地下室建筑面积95800m2(一区88500 m2,二区7300 m2),设计室外地坪标高6。00m(黄海高程),场区内拟建主要建筑物及特征如下:
建筑物工程概况表 表1.1
建筑物或构筑物
层数
高度(m)
结构类型
最大单柱荷重(kN)或剪力墙最大线荷载
(kN/m)
建筑物
±0.00
标高(m)
拟采用基础型式
地下室
地基变形允许值
层数
埋深
(m)
相邻柱基的沉降差
整体倾斜
4-1#楼
(B型变)
47层
150
剪力墙
6000KN/m
7.50
桩基
2
7.7
0.002
0。002
5-1#楼(C型)
45层
147。55
剪力墙
6000KN/m
7。50
桩基
2
7.7
0.002
0。002
5-2#楼(A型)
45层
139。30
剪力墙
5600KN/m
7。50
桩基
2
7。7
0.002
0.002
5—3#楼(A型)
48层
148.45
剪力墙
6000KN/m
7。50
桩基
2
7.7
0。002
0。002
购物中心
4层
23.0
框架
7000KN
6。30
桩基
2
7.7
0.002
0。004
注:一区设计一个整体地下室,层数二层,基坑开挖深度约10。0m;二区设计一个整体地下室,层数二层,基坑开挖深度约10。0m
拟建建筑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场地属中等复杂场地,中等复杂地基,地基基础设计等级甲级,本次勘察等级为甲级.根据拟建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拟建购物中心抗震设防类别不应低于重点设防类,高层建筑主楼抗震设防类别不应低于标准设防类。该工程由厦门合道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负责设计,受新宇(泉州)置业有限公司的委托,我院承担了该工程场地岩土工程详勘任务。
(二)、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和依据的技术标准
⒈勘察目的:
通过详细勘察,查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对建筑物作出岩土工程分析评价,为基础设计、基坑开挖与支护、地基处理进行方案进行论证,并提出结论与建议。
⒉任务要求:
由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提出的任务要求如下:
⑴查明拟建场地内各层岩土的类别,结构、厚度、坡度、工程特性、计算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⑵查明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提出评价与整治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和整治方案建议;
⑶了解场地土中是否有孤石存在,了解场地内是否有暗浜、塘、池、井等分布,了解构造发育情况,分析它们对工程的影响程度;
⑷对场地地震效应进行评估,提供场地抗震设计参数;
⑸对与工程建设有关的环境条件应进行调查;
⑹查明地下水的类型及埋藏条件,判别其对基坑开挖的影响,判定其对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及对钢结构的腐蚀性;
⑺提供地基基础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对基础选型、单桩承载力、桩长和施工方法提出建议,评价成桩的可能性及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⑻提出确保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建议及措施。
⒊依据的技术标准:
本次勘察依据合同、任务委托书,并执行以下技术标准:
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009年版
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
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国家行业标准《高层建筑岩土工程规程》(JGJ72—2004)
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程》(JGJ79—2002)
国家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省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
省标《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J13—07-2006)
《福建省建筑结构设计暂行规定》闽建科[2008]60号
《福建省建筑工程施工图文件设计深度及说明要求》(建筑工程勘察部分)
(三)、勘察方法、工作量布置、完成工作量及其质量评述
⒈工作量布置
⑴勘探点布置:勘探点沿建筑物边线或柱列线布设,共布置钻孔207个,钻孔编号ZK213~419(ZK295利用原初勘钻孔ck13,ZK298利用原初勘钻孔ck14);地下室基坑外围孔53个,钻孔编号为JK62~114;其中技术控制孔(取土、原位测试孔)130个,一般孔130个;抽水试验孔2个,波速测试孔8个,地脉动观测3点(新天·城市广场整个工地)。各钻孔布置详见建筑物和勘探点位置图(图01)。
⑵主楼、购物中心控制性钻孔孔深控制进入微风化层5~8米(中风化岩层厚度较大钻孔按进入中风化层6~8米控制),一般孔孔深控制进入微风化层3~5米(中风化岩层厚度较大地段孔深按进入中风化层5~6米控制);地下室控制性钻孔孔深控制进入强风化层17~20米(或中风化层2~3米),一般孔孔深控制进入强风化层15~16米(或中风化层1~2米);地下室外围孔控制性钻孔孔深控制进入强风化层(标贯修正后击数≥50击)6~7米,一般孔孔深控制进入强风化层(标贯修正后击数≥50击)5~6米。
⒉勘察方法:
⑴钻探:采用泥浆护壁回转钻进,对于上部土层采用无泵投球取芯工艺;对于强风化岩层采用双动双管取芯工艺;对于中风化花岗岩采用直径不小于75cm金刚石钻进卡簧取芯工艺。回次进尺≤2.00米,岩芯采取率应满足规范要求。
⑵原位测试:本勘原位测试方法包括、剪切波速测试、地脉动测试、抽水试验等,标贯、重型(Ⅱ)动力触探主要在控制性钻孔进行,一般每间隔1.50~2.00米进行一次试验,除砂卵石层采用重型(Ⅱ)动力触探外,其它土层以标贯试验为主,主要土层每层原位测试总数不少于6次,整个地块中每幢高层建筑各布置不少于1个剪切波速测试孔(不少于4个钻孔),在新天·城市广场整个场地均匀布置了3个地面脉动检测点。
⑶取样:粘性土原状样按Ⅰ级土样质量等级要求采取,对于淤泥、淤泥质粘土等软土采用薄壁取土器,对于粉质粘土、残积土采用回转取土器,以测定其物理力学指标,测试项目为含水量、重度、比重、液限、塑限、压缩、剪切、颗粒分析。取样点力求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代表性,对每一层粘性土取样数量不少于6件.砂样一般在标贯样中留取,每件不少于300g,卵石层扰动样在岩芯样中采取,每件土样重量不少于3kg,在充分利用初勘地下水样水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采取1件地下水样做水质分析,岩样在岩芯样中采取,每块岩样长度不少于2倍芯样直径。
⑷室内试验:
a、常规试验:主要测试土层的含水量、天然密度、比重、干密度、液限指数、塑限指数、液限、塑限、天然孔隙比、压缩模量、压缩系数、粘聚力,内摩擦角等项目,对砂类土和碎石类土主要测试其颗粒级配.室内试验严格按国标《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执行。
b、钻孔土样的固结试验最大单位压力值应大于预计的有效土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之和,压缩系数和压缩模量的计算应取自土的有效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之和的压力段。
c、地下水腐蚀性测试内容:
SO42-(mg/l) Mg2+(mg/l) NH4+(mg/l) OH—(mg/l) 总矿化度(mg/l)
PH 侵蚀性co2(mg/l) Cl- HCO3-
⒊完成工作量及其质量评述
我院于2010年9月25日先后调9台套XY—1A型钻机进场施工,至2010年11月23日完成勘察外业。本次勘察完成的工作量列于下表:
完成工作量 表1.3
详勘完成勘探孔数量(孔)
245
水位测量(次)
490
详勘钻探总进尺(米)
13018。62
抽水试验(孔)
2
利用初勘钻孔数量(孔)/钻探总进尺(米)
2/116.50
波速测试(孔)
7
标贯试验(次)
1603
地脉动(点)
3
重型动力触探(米)
171。90
室内试验
常规试验(件)
174
取原状样(件)
174
常规筛分(件)
56
取扰动样(件)
56
水质分析(件)
2
详勘/引用水样(件)
2/1
三轴剪切uu(件)
35
取岩样(件)
17
岩石抗压(件)
17
测量定点(点)
260
固结快剪(件)
45
本次勘察按照现行有关规范规程进行,所提供地基基础设计计算参数及有关评价为依据现行有关规范规程并结合工程实际给出的,可作为地基基础设计依据。
(四)、其它应说明的问题
⒈本次钻探放样是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总平面图及笋江路南侧人行道上控制点A(X=755999.250,Y=504780。250,H=6.78m)、B(X=756065.940,Y=504938.380)采用RTK进行放样,属1954年北京坐标系和黄海高程.
⒉钻孔ZK393、395、397位于水塘,无法到位施工;基坑外围孔JK77、81、82、89、95、96、100、111、112、113未施工。
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一)、场地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大部分地段为拆迁场地,除南侧局部现为水塘未整平外,其余地段均已平整3~6年,整体地势平坦,现状地面高程5。29~7.63m,场地原始地貌属海岸平原地貌。
(二)、岩土层结构及其特征
根据现场钻探揭露情况及室内土工试验结果,现将场地内地基土层自上而下描述如下:
⒈杂填土① (Q4ml):灰黄色、褐黄色、杂色等,松散~稍密状,稍湿~湿,主要由砂质粘土、建筑垃圾、块石等组成,场地局部回填细砂,场地局部地段(如ZK311地段)分布原旧建筑基础(桩基础),人工填积而成,堆积年限一般在3~6年。均匀性差,工程性能差,全场分布,厚度为0.60~9.30米。
⒉粉质粘土②(Q4m):灰色、褐黄色等,湿,可塑,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含少量石英砂,切面光滑,稍有光泽,粘性好,干强度高,韧性高,无摇震反应,工程性能一般。该层于一区部分钻孔缺失,厚度0。30~4。40米,海相淤积成因.
⒊淤泥③ (Q4m):灰色、深灰色等,饱和,流塑状,主要成分为粘性土,含有少量的贝壳碎片和植物腐殖质,具有腥臭味,该层于二区地段夹薄层细砂或粉细砂,为淤泥夹砂,土质染手,切面光滑~稍光滑,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 ,工程性能差.该层于一区部分钻孔缺失,厚度0。50~9。50米,海相淤积成因。
⒋中粗砂④(Q4m):灰色为主,饱和,松散~稍密状,主要成分为石英中砂、粗砂,粒径D>0. 5mm的石英颗粒含量约60%左右,局部表现为细砂或粗砂,分选性差,级配差,工程性能一般.该层主要于场地一区南侧及二区地段分布,厚度2。00~9。80米,海相淤积成因。
⒌粉质粘土⑤ (Q3al+pl):灰白色、灰色、褐黄色等,湿,可塑状,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切面光滑,稍有光泽,粘性好,干强度中等~高,韧性中等~高,无摇震反应,工程性能一般。该层大部分钻孔分布,厚度0。60~16.10米,冲洪积成因。在少部分钻孔夹厚0.60~7.00m中砂⑤1夹层。
⒍中粗砂⑥ (Q3al+pl):灰黄色,褐黄色等,饱和,松散~稍密状,以稍密状为主,主要成分为石英中砂、粗砂,粒径D>0. 5mm的石英颗粒含量约65%左右,分选较差,级配较差,粘性土胶结,胶结较差,工程性能一般.该层主要于一区地段分布,厚度0。40~14.20米,冲洪积成因。
细砂⑥1(Q3al+pl):灰色,饱和,松散状,主要成分为石英细砂,间夹薄层粘性土,分选性一般,级配一般,工程性能较差。该层个别钻孔分布,厚度1.30~2.80米,冲洪积成因.。
⒎卵石⑦(Q3al+pl):灰黄或黄色等,饱和,稍密~密实状,卵石含量29。6~90.0%,卵石粒径多为2~5cm,最大粒径达8~10cm,卵石成份以火山岩和岩浆岩为主,卵石磨圆度较好,呈次圆形,卵石间以中、粗砂、粘性土充填,胶结较好,卵石含量不均匀,局部为圆砾、砾砂。工程性能较好,该层全场分布,厚度1。50~15.70米, 厚度变化较大。
⒏残积砂质粘性土⑧(Qpel):灰黄色、褐黄色、灰白色等,湿,硬塑状为主,由花岗岩风化残积而成,以长石风化的粘性土和石英砂砾石组成,石英砂粒径D〉2mm含量在5.9~19.7%,含云母碎片,切面较粗糙,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长期浸水易崩解、软化。工程性能一般~较好。大部分钻孔分布,厚度1.00~9.40米。
⒐全风化花岗岩⑨(γ53):黄色、灰白色为主,中粗粒结构,主要矿物成份为长石、石英和云母等,裂隙节理极发育,组织结构基本破坏,具有残余结构强度,岩芯手捏呈散体砂土状,采取率约为80~95%,该层通过现场标贯实测击数≥30击且小于50击划分,属极软岩,岩体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工程性能较好,该层大部分钻孔分布,厚度0.60~15。70米.
⒑强风化花岗岩⑩(γ53):灰白色、褐黄色,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和云母等,裂隙节理很发育,组织结构已大部分破坏,其强度大体上随深度加深而渐强,岩芯由砂土状渐变为碎块状,采取率约为65~90%,该层通过现场标贯实测击数≥50击划分,属极软岩~较软岩,岩体极破碎~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全场分布。该层除个别钻孔局部分布有中风化、微风化岩孤石外,岩体中未发现洞穴、临空面,工程性能较好~良好。
根据该层的状态和工程性能将该层分为强风化花岗岩⑩1、强风化花岗岩⑩2、强风化花岗岩⑩3,分述如下:
强风化花岗岩⑩1岩芯呈砂土状,中粗粒结构,散体状构造,该层通过现场标贯实测击数≥50击且标贯修正击数小于50击划分,属极软岩,岩体完整性为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工程性能较好,厚度0.50~9。90米,该层顶部埋深标高为—35。17~—18.24米。
强风化花岗岩⑩2岩芯呈砂土状,中粗粒结构,散体状构造,该层通过现场标贯修正击数≥50击划分,属极软岩,岩体完整性为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工程性能良好,厚度0.80~26.10米,该层顶部埋深标高为—41。98~—18.56米.
强风化花岗岩⑩3岩芯呈片状~碎块状,以碎块状为主,中粗粒结构,岩体完整性为极破碎,属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工程性能良好,大部分钻孔揭露,揭露厚度0.40~31。90米,该层顶部埋深标高为—55。69~-224。72米。
⒒中风化花岗⑾(γ53):褐黄色、浅肉红色等,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由长石、石英和云母等矿物组成,裂隙发育~较不发育,裂隙面见有铁质氧化侵染,岩芯呈块状~短柱状,采取率65~85%,RQD=20~51%,属较软岩~较硬岩,完整性为破碎~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Ⅲ级,岩体中未发现软弱夹层、临空面,工程性能良好。少部分钻孔揭露,揭露厚度0。50~8。50米,该层顶部埋深标高为-66。11~-30。85米,层顶埋深差异性较大.
⒓微风化花岗⑿(γ53):浅肉红色、灰白色等,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由长石、石英和云母等矿物组成,裂隙较发育~不发育,裂隙面偶见有铁质氧化侵染,岩质新鲜,岩芯多呈长柱状,采取率89.8~98%,RQD=80~92%,属较硬岩~坚硬岩,岩体完整性为较完整~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Ⅰ~Ⅱ级,岩体中未发现软弱夹层、临空面,工程性能良好。主楼大部分钻孔揭露,未揭穿,厚度不详,该层顶部埋深标高为—66.29~—25.82米,层顶埋深差异性较大。
以上各岩土层的埋藏条件、分布特征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图03~38)
(三)、场地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
根据现场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结果,按照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关于岩土主要测试指标统计方法,对各土 (岩)层的物理力学指标及原位测试结果进行统计,统计过程及结果见表2.3。1,根据统计结果依据有关规范规程并结合地区工程经验,各土 (岩)层地基基础设计计算参数的建议值列于表2。3。2。
三、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一)、地下水埋藏条件与类型
勘察期间(2010年9-11月),场地内地下水初见水位埋深为0.62~2。50米,混合稳定水位埋深为0。45~2.30米,标高3.75~6。34米。以钻孔CSK5、ZK361、ZK400观测孔,测得中粗砂④、中粗砂⑥、卵石⑦静止水位埋深4。15~5。85米,标高为1.56~2。00米。
杂填土①呈松散状,渗透性较强,赋水性较好,主要赋存上层滞水;粉质粘土②、淤泥③、粉质粘土⑤渗透性弱,赋水性较小,属弱透水性土层,主要赋存孔隙水;中粗砂④、中粗砂⑥、卵石⑦渗透性强,赋水性大,属强透水性土层,为主要含水层;残积砂质粘性土⑧渗透性一般,赋水性一般,赋存孔隙水;全风化花岗岩⑨及其以下地层渗透性一般,主要赋存裂隙水.综合评价场地地下水属承压水类型。中粗砂④、中粗砂⑥、卵石⑦上下岩土层间水力联系紧密,其余各岩土层水力联系紧密一般.
含水层上游补给为其主要补给来源,次为大气降水,地下水主要由西向东排泄,次为蒸发。水位随季节降雨量水位的变化而变化,幅度约2.00m左右,据调查,拟建场地地下水常年稳定水位范围值:最高水位约黄海高程5.50m,最低水位约黄海高程4。00m.
(二)、地下水的腐蚀性评价
根据钻孔ZK333、CSK5及原初勘CK16所取水样水质分析结果,依照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并结合周边环境及地质条件,按Ⅱ类环境强透水层条件进行判定(判定结果见表3。2),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三)、场地地下水水文参数的选用
为给基坑开挖提供水文地质参数,选取CSK5、CSK6进行简易抽水试验,有关抽水井结构、成井工艺等有关参数详见抽水试验成果图(图43~48)。抽水试验成果详见下表:
SCK5抽水试验成果表 表3.3.1
序号
水位降深Sw(m)
涌水量(m3/d)
K (m/d)
R(m)
备注
1
4。90
46。8
1。30
41.80
γw=0.0635m
ι=4.5m
H=14.0m
2
8。60
95。6
1.51
79。08
3
12.20
142.1
1。58
114。76
SCK6抽水试验成果表 表3.3.2
序号
水位降深Sw(m)
涌水量(m3/d)
K (m/d)
R(m)
备注
1
4。53
43。50
1。30
38.65
γw=0.0635m
ι=4。50m
H=14.00m
2
8.55
93。90
1。49
78。10
3
12。30
132.06
1.46
111.22
根据试验成果,拟建场地杂填土①、粉质粘土②、淤泥③、中粗砂④、粉质粘土⑤、中粗砂⑥综合渗透系数为1.30~1.58m/d,平均值1.273m/d。根据钻探、抽水试验结果和地区测试经验,杂填土①孔隙较发育,渗透性一般~较强,主要赋存上层滞水,赋水量一般;粉质粘土②、淤泥③、粉质粘土⑤赋水性差,渗透性差,属相对隔水层;中粗砂④、中粗砂⑥赋水性好,渗透性强。综合评价,基坑开挖范围内各土层富水量较小~大,渗透性较差~好,整体评价基坑开挖时涌水量大。
建议地下室抗浮设计水位取高程5.50m(黄海高程)。
四、场地地震效应评价
(一)、剪切波速测试及场地类别评价
为划分场地土类型及场地类别,在利用初勘钻孔CK14剪切波速测试资料的基础上,在拟建场地布置了钻孔ZK233、ZK272、ZK275、ZK310、ZK359、ZK380和ZK408 (共7个钻孔)作为场地土层剪切波速测试孔,场地土层剪切波速测试成果详见附件1,场地土类型见表4.1.1,场地类别见表4。1。2,结合野外钻探揭露情况,综合判定拟建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
(二)、场地地震特征参数
根据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有关规定,以及福建省建设厅、地震局文件《关于贯彻执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的通知》(闽建设[2002]37号)。泉州市鲤城区江南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Ⅱ类建筑场地,特征周期值为0.40s。场地的卓越周期水平向为 0。380s,垂直向为0。375s。
(三)、饱和砂土液化判别
本场地地面下20米范围内分布的中砂⑤1、中粗砂⑥、细砂⑥1属第四纪上更新统(Q3)地层,可判定为不液化;中粗砂④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的判别标准,用现场标贯实测值按下式进行液化判别:
(ds<15m)
(15≤ds ≤20m)
本场地设计地震加速度为0.10g,地震分组第二组,查表取NO=8,ρc=3,地下水位取近期年内最高水位标高5。50m,根据现场标贯测试成果进行判定,当N<Ncr时判定为液化(判定结果见附表9)。对于判定为可液化的按规范第4.3。5条规定,按下式计算各钻孔的液化指数IlE(具体结果见附表9)。
(注:按20。0m进行判定)
从判定结果可知,场地内饱和砂土—中粗砂④79次标贯中3次不液化,76次液化。34个钻孔中有10个严重液化, 16个中等液化, 8个轻微液化,1个不液化,场地钻孔液化指数平均值12.52,液化等级为中等,综合评价场地液化等级为中等。
(四)、软土震陷评价
拟建场地分布软弱粘性土淤泥③实测剪切波速值大于90m/s,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5。7.11条及条文说明,可不考虑淤泥震陷问题。
(五)、场地抗震地段划分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第4.1.1条,拟建场地属对抗震不利地段.
五、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一)、建筑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从勘察、踏勘分析及区域资料可知,场地无活动性断裂通过,区域地质相对稳定,不存在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内及周边无临空面。拟建建筑场地经现场勘察,除发现中粗砂④在七度地震作用下有液化可能外,未发现其它不良地质作用发育,除场地局部分布有原旧建筑基础(桩基础)及局部分布有孤石外,未发现有如采空区、地下空洞、地下管线、暗滨、沟滨、溶洞等其它对工程不利的地下埋藏物,在岩体内亦未发现有洞穴、临空面等.拟建场地属中等复杂地场地(二级场地),中等复杂地基(二级地基),区域稳定性较好,场地稳定,适宜建筑.
(二)、各岩土层的工程性能评价
⒈本场地上部分布的杂填土①、粉质粘土②、淤泥③、中粗砂④、粉质粘土⑤、中粗砂⑥,工程性能差~一般,均匀性差,均无法作为拟建工程基础持力层。
⒉卵石⑦工程性能较好,但厚度、密实度变化较大。
⒊残积砂质粘性土⑧、全风化花岗岩⑨工程性能一般,分布较不均匀。
⒋场地下部分布的强风化花岗岩层⑩、中风化花岗岩层⑾、微风化花岗岩⑿,工程性能较好~良好,岩体中未发现临空面,洞穴等,可作为拟建建筑桩基持力层。
综合评价,场地地基土均匀性较差,地基稳定性较好。
(三)、基础选型分析及成桩可行性分析
根据场地各岩土工程性能分析与评价,结合拟建建构筑物的荷载性质,天然浅基不能满足拟建建筑物的荷载和变形要求,必须采用桩基。
⒈预制桩方案:
⑴预制桩特点分析
预制桩具有机械施工速度快,竖向承载力较高等优点。
⑵持力层的选择
建议以强风化花岗岩⑩2为桩端持力层。
⑶成桩可行性分析及设计、施工注意事项
①。采用预制桩桩径可选择φ400、500mm,桩长约26~48米(桩长从现地面起算).
②.成桩以压桩力或贯入度控制为主,设计桩长为辅.
③.场地内分布的卵石⑦局部密实、东北侧地段厚度较大,施工时可能难以穿透该层,建议采取引孔方法施工或降低单桩承载力取值,以卵石⑦层作为持力层;场地局部分布原旧建筑基础(桩基础),桩基施工时应避开或采取其它措施处理。
④.应选取有代表性地段进行试打桩,单桩承载力应根据现场静载试验校核设计参数,试桩桩数应符合有关规范要求。
⑤.竣工后工程桩采用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桩身完整性,桩的承载力采用静载法进行检测,检测数量应按有关规范规程要求进行。
⒉冲钻孔灌注桩方案
⑴冲钻孔灌注桩特点分析
该桩基础方案具有穿透能力强、单桩承载力高、 桩长易控制等优点,但造价高,工期长.
⑵持力层的选择
采用冲钻孔灌注桩建议以中风化花岗岩⑾、微风化花岗岩⑿为持力层,场地部分地段基岩埋藏较深,可以强风化花岗岩⑩3为持力层。
⑶成桩可行性分析及设计、施工注意事项
①. 采用冲钻孔灌注桩桩径可选择φ800~1500mm。
②.冲钻孔灌注桩施工难点:a、桩较长,孔底沉渣清渣难度大,场地内分布的淤泥③、中粗砂④、中粗砂⑥、卵石⑦、残积砂质粘性土⑧等土层,易出现缩径、塌孔等现象;b、持力层坡度较大,施工时可能出现桩身偏斜等现象;c、局部分布孤石,可能出现持力层判定困难;d、场地局部分布原旧建筑基础(桩基础),桩基施工时应避开或采取其它措施处理.
③。施工队伍应有丰富的施工经验,针对该地层制定相应措施,选择好施工工艺(如采用反循环清渣工艺),施工时应加强施工管理,避免出现塌孔、桩偏斜、缩径、夹泥、孔底沉渣过大等现象,严格按有关规范规定和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④。应做好泥浆外排工作,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四)、单桩竖向承载力估算
根据表2。3所列桩基设计参数建议值,选择拟建场地内有代表性钻孔的地层结构为例进行估算,计算结果见下表:
单桩竖向承载力估算一览表 表5.4
桩型
桩径d (mm)
桩端持力层
钻 孔
桩 长 (m)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KN)
预制桩
Φ500
强风化花岗岩⑩2
ZK352
34.0
6372
预制桩
φ500
强风化花岗岩⑩2
ZK408
40.0
5757
冲钻孔灌注桩
φ1000
中风化花岗岩⑾
ZK408
48.8
22289
注:桩长为现地面起算.
(五)、基础施工对周围环境影响性评价
⒈预制桩为挤土桩,施工所产生的挤土效应对周围已建建构筑物有一定影响,拟建建筑北侧距笋江路约18m,西侧距林荫大道繁荣大道13~28m,东侧距水泥路约10m米(局部距保护建筑仅3.5米左右),施工时建议采取引孔、隔振措施(如开挖隔振沟等),且应合理安排压桩顺序。
⒉冲钻孔灌注桩施工对周围已建建构筑物影响较小,主要为泥浆对环境的污染,应做好泥浆外排工作,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六)、地下水对基础设计和施工影响评价
⒈地下水对预制桩设计和施工影响不大 ,但应注意在施工时,应尽量连续打桩,中途停顿时间不宜过长,避免由于随孔隙水压力的降低,桩与土间的摩阻力逐渐恢复而出现沉桩困难现象。对于冲钻孔灌注桩,应确保桩孔内的泥浆液面高度和泥浆比重、粘度等,保证孔内压力的动态平衡,由于地下水对泥浆会产生稀释作用,应及时调整泥浆比重、粘度等参数,保证孔壁稳定和成孔质量。
⒉应考虑地下水对地下室的托浮作用,应设置抗拔锚杆或抗拔桩。
⒊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应按有关规范规定进行防护。
(七)、软土及饱和砂土对基础设计和施工影响评价
⒈可不考虑软弱粘性土淤泥③的震陷影响.
⒉拟建场地液化等级为中等液化,饱和砂土—中粗砂④桩周摩阻力及水平抗力折减系数可取1/3。
(八)、地基与基础变形特征分析及预测
地基与基础的沉降变形特征主要表现在基础的整体倾斜和总沉降量,根据规范要求,4—1、5—1、5—2、5—3#楼为高度大于100米的高层建筑整体倾斜允许值为0。002,购物中心及纯地下室地段的相邻柱距的沉降差允许值为0.002ι(ι为相邻柱基的中心距)。由于局部地段同一建筑上部结构荷载差异较大,当主楼与地下室、购物中心与地下室基础采用不同桩型或不同地层作持力层时,在长期荷载作用下,可能产生差异沉降等变形特征,建议在基础设计施工时进行强度及变形验算,不同地段的基础布置型式宜根据地质条件及上部建筑特征进行划分,采用变刚度调平设计方法减少差异沉降的产生,必要时在主楼与地下室、购物中心与地下室用后浇带处理,也可采用上部结构处理如设伸缩缝等措施以减少变形的产生。
拟建建筑在基础及上部施工期间应进行变形观测,并加强对周边已建建筑的变形观测。
六、基坑工程
(一)、基坑工程概况
拟建建筑设地下室二层,基坑开挖深度约10.00m,坑底标高约-4。00m(黄海高程),建议基坑安全等级取一级。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分布的土层:一区为杂填土①、粉质粘土②、淤泥③、粉质粘土⑤、中粗砂⑥;二区为杂填土①、粉质粘土②、淤泥③、中粗砂④。基底土层:一区为淤泥③、粉质粘土⑤和中粗砂⑥;二区为淤泥③和中粗砂④,主要为中粗砂④.
拟建地下室北侧距笋江路约18m,西侧距林荫大道繁荣大道13~28m,东侧距水泥路约10m米(局部距保护建筑仅3。5米左右),经现场勘察,场地北侧及西侧分布有市政管线,现有市政管线均位于拟建地下室边线以外,但基坑开挖与围护均应考虑对其的影响,此外,未发现其它不良地质作用发育和不利埋藏物,适宜基坑开挖.
(二)、基坑天然稳定性分析评价
⒈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分布的土层侧壁允许自立高度可按以下式进行验算(计算结果列于表6。2):
式中:z0———-允许自立高度(m);
c——-—-侧壁土体粘聚力(KPa);
γ—-—-侧壁土体的天然重度(KN/m3);
——-—侧壁土体的内摩擦角(°)。
基坑侧壁各土层允许自立高度一览表 表6。2.1
土(岩)层名称及地层序号
天然容重γ(KN/m3)
粘聚力c(KPa)
内摩擦角φ(度)
侧壁允许自立高度z0 (m)
杂填土①
17.5
8。0
10。0
1.09
粉质粘土②
18.9
20.0
12。9
2.66
淤泥③
16。4
10.2
6。5
1.39
中粗砂④
18.0
5.0
20.0
0。79
粉质粘土⑤
19.0
27。2
15。4
3。76
中粗砂⑥
18.5
8.0
20.0
1.24
从以上分析可知,基槽及基坑无法直立开挖,应采取放坡开挖或采取支护结构.
⒉基坑抗涌、抗倾覆、抗隆起及整体稳定性
基坑底已遇主要含水层,涌水量大,应采取降水措施,基坑围护结构设计时应进行抗倾覆、抗隆起及整体稳定性验算。
(三)、基坑降水及围护方案
⒈基坑止水及降水
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将遇地下水,场地地下水属承压水类型,应采取降水及止水措施,止水可采用高压旋喷桩或搅拌桩帷幕止水,降水可采用井点降水,必要时应设置回灌井。
⒉围护方案
⑴排桩内支撑支护方案
基坑开挖深度大,可采用排桩内支撑支护方案,该支护方案优点是设计和施工方法较成熟,支护结构及边坡土体位移易控制,位移较小,缺点是该方案造价较高,工期较长。围护桩可采用冲孔灌注桩,桩长应根据基坑规范要求计算.
⑵型钢水泥土搅拌墙内支撑支护方案
型钢水泥土搅拌墙是利用三轴中空叶片螺旋式搅拌机在土壤中钻孔,达到预定深度后,边提钻边从钻头端部注入适合不同工程连续墙的水泥浆,将其与原土壤进行搅拌,建成连续的土壤水泥墙(地下连续墙),同时根据需要,插入H型钢,形成一道具有一定强度和刚度的、连续完整的、无接缝的地下墙体,结合内支撑构件形成对深基坑开挖支护、止水之用.
采用此工艺进行基坑围护,是一种省钱、省时、占地面积小、挡水效果强、环境污染小,对周围地基影响小,是多用途的基坑围护工艺。
采用型钢水泥土搅拌墙设计可按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型钢水泥土搅拌墙技术规程》DGJ08-116-2005中有关规定及国家相关规范进行设计。
⑶地下室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并结合基坑降水、支撑体系和土方开挖相结合,确保安全。
⑷地下室基坑支护方案建议建设单位组织专家进行专项论证。
(四)、地下水对基坑的影响
⒈应考虑地下水对地下室的托浮影响,建议抗浮水位取5。50米(黄海高程).
⒉应设计抗拔桩,抗拔桩可采用冲钻孔灌注桩或预制桩,抗拔力应满足地下室的抗浮要求。
(五)、基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⒈基坑降水、开挖应满足周围环境保护的要求,加强对周边建构筑物的监测.
⒉基坑支护、开挖应有一套完善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现场应备有相应的应急措施并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确保工程安全.
(六)、基坑监测
⒈基坑施工期间应对基坑支护结构位移、沉降及内力,周边土体、坑底土体及邻近建(构)筑物的位移及沉降进行监测,及时反馈监测结果。
⒉如果发生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七、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⒈拟建建筑物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拟建场地属中等复杂地场地,中等复杂地基,本次勘察等级为甲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甲级.
⒉拟建场地属海岸平原地貌,场区内地层均匀性较差。
⒊场地稳定,适宜建筑。
⒋抗震设计参数:
a。拟建购物中心抗震设防类别不应低于重点设防类(乙类),高层建筑主楼抗震设防类别不应低于标准设防类(丙类),场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震分组第二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属对建筑抗震不利地段.
b.建筑场地为Ⅱ类建筑场地,特征周期值为0.40s。场地的卓越周期水平向为 0。380s,垂直向为0。375s.
c。根据福建省政府第100号令第五条规定,高层建筑主楼高度大于100米应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防。
d.拟建场地分布的饱和砂土—中粗砂④有液化可能,场地液化等级为中等。
⒌建议基础型式:建议采用冲钻孔灌注桩以中风化花岗岩⑾、微风化花岗岩⑿为桩端持力层,为满足抗浮要求,建议采用冲、钻孔灌注桩作为抗浮桩,抗浮桩应保证足够的桩身入土深度,以满足抗拔要求.
地基基础设计计算参数可采用表2.3.2取值。
单柱承载力应通过单柱静压试验确定,竣工后工程桩应进行竖向承载力、抗拔力检验及桩身质量检验,试桩数量根据规范进行确定。
⒍场地主要含水层地下水属承压水,建议地下室抗浮设计水位取黄海高程5。50m。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应按有关规范规定进行防护。
(二)、建议
⒈建议基坑安全等级取一级,建议采用排桩内支撑支护或型钢水泥土搅拌墙内支撑支护,基坑降水可采用井点降水,基坑支护方案建议建设单位组织专家进行专项论证.
⒉基坑开挖基础施工过程中,应对支护结构及周边土体和建(构)筑物的变形和位移观测及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⒊建议冲(钻)孔桩采用后注浆工艺,后注浆施工工艺应严格执行JGJ94-2008的规定。
⒋基础和基坑施工时应通知验槽,采用冲、钻孔灌注桩时应加强桩端持力层的检验,确保桩端全断面进入持力层,必要时进行施工勘察.
⒌基础施工、基坑开挖及基础施工时应注意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