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旗袍”意象与女性民族认同.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172385 上传时间:2024-05-21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旗袍”意象与女性民族认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旗袍”意象与女性民族认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旗袍”意象与女性民族认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662024 年 第 2 期“旗袍”意象与女性民族认同焦靖雯1,魏万磊2(1.英国格拉斯哥大学;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102488)摘要:旗袍由满洲妇女连体袍服改良而来,经过不断改良到 20 世纪 20 年代逐渐风行全国,成为中国女性最具代表性的服饰之一。在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中,旗袍意象随着“臣民国民”的现代民族意识的演进不断发生改变,从晚清受攻击的“满洲”服饰变为族群相亲的女子礼服,最终泛化为中华民族的女性象征,其意象在数十年间完成了跨越性的转变。一方面,旗袍本身具有的民族融合和自由平等意涵奠定了旗袍作为“新气象”的基础。另一方面,国货运动中兴起的民族消费主义、女权运动的社会实践

2、为旗袍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女性抗战则将旗袍意象国际化,旗袍不仅成为爱国衣冠,更成为中华民族追求进步、自立爱国的象征,旗袍意象的嬗变显示出在“祖国母亲”现代民族认同确立过程中的女性化民族认同的演进路径。关键词:旗袍意象;民族主义;国货运动;女性实践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19(2024)02-0166-11服饰作为“身体的延伸”,是社会身份的表征,也成为文化的符号。中华民族重视“衣冠”,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中,汉服、旗袍等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符号。特别是旗袍从清政权和满文化的承载体转变为中华民族的爱国衣冠,多数学者已关注到了旗袍的起源和

3、形制等基本问题?,实际上在其背后女性民族认同的生成过程更值得关注。旗袍流行于民国,但其称谓在民国历次服制改革中并未出现。由于法律文件的通例性质,或是其他复杂的政治、历史因素,民国公文和官方文件中极难找到“旗袍”一词。民国服制样式中出现的“袍服”或“袍”,都详细描述了其图例服装标准样式,它们是无性别、无属性的服饰类目的统称。但这些条例中简单无指示性的“袍”太过笼统,其他冗长复杂的表述不适合日常传播,更无法指代女性衣裳连属的服制样式,故而为“旗袍”这一称谓的流行预留了空间。可以推断,“旗收稿日期:2024-01-10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卓越研究项目“心理史学在史学阐释中的应用研究”(202

4、0-kylx-015)作者简介:焦靖雯,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社会学硕士研究生;魏万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代表著作如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年;袁杰英:中国旗袍,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年;包铭新:中国旗袍,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 年;王宇清:历代妇女袍服考,台北:中国旗袍研究会,1975 年。“旗袍”意象与女性民族认同2024 年 第 2 期167袍”这一称谓并非满族自用清代实行“旗民分治”,一般将八旗穿着的服装皆统称作“旗装”,而八旗以八旗满洲为尊,八旗妇女效仿满族妇女的游猎服饰,纷纷以一袭长袍加身,故而称为“旗袍”。汉族妇女大多

5、还是采用“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而旗女则一律袍服,民国时期官方也未正式规定这一类服装样式的标准称谓,职是之故,民间大众从于惯例和经验,将女子穿袍等同于旗女穿袍,于是沿袭了“旗袍”这一称呼。“深衣曳地而不裙,满俗妇人衣皆连裳”?,其样式为衣裳连属形制。清代官方规定八旗妇女必须穿着满族的连体袍服,以承古制,哪怕有满族女性嫌弃这种袍服缺乏女性美,也曾试图改穿汉族服饰,“然而皇帝下诏,严厉禁止了”?。清代女子服饰由此形成满汉两式截然不同的服装样制。辛亥革命时期,排满风气盛行,“满洲妇女因为性命关系,大都改穿汉服,此种废物,久已无人过问”?。此后一段时间,排满情绪仍在蔓延,有人认为穿着旗袍的妇女在“满清

6、覆亡已十余年,而犹袭其遗制”?,将其视为“妖服”和荒谬之物。而民国时期改良的新旗袍与传统旗袍有很大不同,在 20 世纪 20 年代后成为女界流行服饰是不争的事实。旗袍不仅是民族女性追求进步、平等自立的代表服饰,甚至成为民国十八年女子服制的标准样式,国人将穿着旗袍看成“保持着中国国粹”?。旗袍的意象为何在数十年间完成了跨度如此之大的转变,其背后原因值得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旗袍异族色彩的淡化19 世纪末,革命党人擎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民族大纛,为了激发民众参与革命的热情,革命者们将“排满”、维护民族独立和争取社会进步三者相联系:“然则满洲弗逐,而欲士之争自濯磨,民之敌忾效

7、死,以期至乎独立不羁之域,此必不可得之数也。”?在多数人眼中,“凡种族之别,一曰血液,二曰风习”?。革命党人联系到满清入关后强制实行的“薙发令”“易服令”,以唤起明末清初被满族强硬政策刺痛的民间历史记忆。排满就应划清满汉的文化界限,有效反满的民间实践则为去满化,即实现“剪辫”和“易服”。“盖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与这样的观念相伴,晚清易服运动愈演愈烈,“衣服装束变,而行为政治皆不得不变也”?。革命党人将满族的辫服特征比为清朝政权的象征,再将剪发易服作为建立新政权的重要手段,试图从民众最为熟悉的生活方式入手,调动反满的民族

8、情绪,以壮大革命队伍、充实革命力量。在如此高涨的排满情绪之下,许多旗人为了避免遭受排挤,抛弃了多年的生活习惯,换下日常的满族传统服装,采用汉族服饰形制。作为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旗袍代表的是八旗子弟的特别地位与满族的传统文化,也是易服运动的重要?李家瑞编:北平风俗类征,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 年,第 368 页。?张爱玲:更衣记,古今1943 年第 12 期。?病鹤:旗袍的来历和时髦,解放画报1921 年第 7 期。?程瞻庐:记旗袍女子之言,紫罗兰1926 年第 1 卷第 5 期。?矘:日本留学生,人间世1935 年第 26 期。?章太炎:章太炎全集 太炎文录初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

9、14 年,第 187 页。?蔡元培:解“仇满”,苏报1903 年 3 月 14 日,第 16 版。?张枬等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 1 卷上册,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60 年,第 747 页。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682024 年 第 2 期攻击对象,作为“臣民”意象的代表物,自然也是孙中山揭橥“民族主义”推翻封建君主专制首当其冲的敌对意象。旗袍或是被压入箱底,或是被典卖铺中,旗人纷纷改穿汉族的“上衣下裳”,时人描述这一现象为“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做短衣裳”?。在京津和东北等满族传统根深蒂固的地方或许仍有少许上层人家的妇女身着旗袍,以图维持崇满抑汉的尊严地位,但大街上已很少

10、见其踪影。1912 年 10 月,民国政府正式公布了服制,其中第二章第九条规定,“女子礼服式如第八图周身得加绣饰”?,第八图由裙和褂两部分组成。通过同时代“裙褂”的影像对照,与其“周身得加绣饰”的描述来看,官方服制中将汉族妇女穿着的马面裙作为标准样式,这是女子礼服恢复汉制的实证。标准样式定为汉制的“上衣下裳”,是出于改元易服、巩固政治的考量。“满洲妇女,近乃皆改汉装,后此满汉种族之不分,亦犹昔时汉、胡、羌、戎、契丹、女真之不能别也。”?汉族服制成为平等民主的共和象征物,旗袍地位受到冲击。但旗袍并没有被严令禁止,这与民族认同和决策者思想转变有关。事实上,在革命高涨时期,有识之士便指出一味排满不可

11、取,其中以梁启超和杨度为代表。早在 1901 年,梁启超 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中国民族”概念:“中国民族之整然成一社会,成一国家,实自大禹以后,若其以前,则诚有如列子所谓三皇之事,若存若亡;五帝之事,若觉若梦者,其确实与否,万难信也。”?一年后他又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在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地位时,他写道:“齐,海国也。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而 1903 年他读伯伦知理学说后感言:“深察祖国之大患,莫痛乎有部民资格,而无国民资格。”?他以德国政治学家伯伦知理的理论反对革命党的排满主义

12、,认为单一民族建国论不适用于中国,并用“文字、风俗为最要焉”的民族界说以论证应当“融满洲民族乃至蒙苗回藏诸民族”共建一国,强调满洲人已经同化于汉人,需置换恶政府而不必排斥满族。梁启超对革命党提出三点质疑:汉人是否已具备开立新国的资格;排满是因为种族不同还是因为“恶政府”而排;是不是只有排满才能建国。所以,应当排除“狭隘的民族复仇主义”,提倡“大民族主义”“吾中国民族者,常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民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本部属部之诸族对于国外诸族是也”?。杨度则进一步阐发了“文化民族主义”的含义,认为“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

13、名,乃一文化之族名”?,主张实行满汉平等、融合蒙回藏的民族政策。革命党内部的部分革命者也逐渐认识到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防止树敌过多,争取广泛支持。1908 年民报刊登了一篇仇一姓不仇一族论,认为颠覆满洲旧制,推倒爱新觉罗皇室的君?李家瑞编:北平风俗类征,第 372 页。?商务印书馆编译:中华民国法令大全(第 14 类礼制服章),上海:商务印书馆,1913 年,第 1 页。?李家瑞编:北平风俗类征,第 372 页。?梁启超:中国史叙论,汤志钧、汤仁泽编:梁启超全集第 2 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年,第 317 页。?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梁启超全集第 3 集,第 33

14、 页。?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梁启超全集第 4 集,第 209 页。?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梁启超全集第 4 集,第 214 页。?杨度:金铁主义说,刘晴波编:杨度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年,第 372 页。“旗袍”意象与女性民族认同2024 年 第 2 期169主专制统治,建立共和民国是“破列强之势力范围”的必然需要,但不至于酿成种族之战。?也有部分革命者如刘揆一认为,革命经久不成,是因为“满汉民党种族之见存,未能举国一致”?,组织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是必要的。除却观点的分歧,革命者们还面临着难以改变的现实,即在中国现有版图基础上建立一个单一民族国家的可能性不

15、大,一味强调各族群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反而有分裂国家的风险。建立起一个巩固政权是当时的主要目标,故而他们在国内重点提倡纯粹政治革命,将消除种族不平等作为宣传主调,逐渐缓和了民族复仇论和满汉分治论的观念。武昌首义后,湖北革命党便“改政体为五族共和”?。孙中山也明确指出“今者五族一家,立于平等地位,种族不平等之问题解决,政治之不平等问题亦同时解决,永无更起纷争之事”?。在后来的立法建制和社会实践中,“五族共和”这一原则贯彻得更加具体。为了维护民族平等这一成果,张葆彝在制宪过程中提出临时约法第五条应详细为“中国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地方积极发布公告,禁止商人、报纸广告、函牍使用

16、“大汉”字样。1912 年3 月革命党领袖黄兴、刘揆一发起“中华民族大同会”,发电强调各族人民应当联络感情,化除畛域,不歧视任何同胞。北京也成立了“五族国民共进会”,表示各族可以信教自由、语言文字自便,突出一个“各从其便”,并称“我五族国民,资财得互相通融,区域得互相移住,生业得互相推荐,急困得互相扶持”?。基于以上实践,民国初年的社会风尚反倒趋于自由了。内务部在服制之外,明确说明了民众便服可照旧,以至于“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故而旗袍并未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反而在沉寂一段时间后又春风复苏了。20 世纪 20 年代前后,由于御寒、裁衣便利、女权意识觉醒等原因,旗袍开

17、始兴起于上海,继而逐渐风靡全国。然而辛亥革命结束不久,排满情绪仍在许多人的心头萦绕,另外出于反对封建王朝复辟的诉求,有人便在舆论媒介上发声反对妇女穿着旗袍。如紫罗兰上有竹枝词讽刺“盈盈十五江南女,竞作胡姬塞上装”?;小说新报戏称“休怪张勋思复辟,文明女子学旗装”?。更有人出言指责那些穿上旗袍的女子:“着旗袍的女子们听着:现在不是清朝世界,你们生的忒迟了些,挨不着你们望帝承恩、去做爱新觉罗的宫娥彩女。”?这固然道明了排满的民族情绪尚在延续,但也反映了一个现象旗袍确已成为民间流行服饰,并有继续盛行的趋势。基于此,有些对旗袍服饰本身不那么排斥的人,开始认为“旗袍”这个名称不妥,试图在承认旗袍盛行的现

18、实之上,以改名的方式剥离其满族色彩,提出“汉家自有制度,旗袍是八旗妇女穿的,我们是汉人,?佚名:仇一姓不仇一族论,民报1908 年 2 月 25 日,转引自张枬等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 3 卷,第 41 页。?转引自杨天石:从“排满革命”到“联满革命”,杨天石主编:民国掌故,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年,第 2022 页。?曹伯亚:武昌革命史,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年,第 130 页。?孙中山:在北京五族共和合进会与西北协进会的演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 2 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第 43

19、8 页。?张葆彝:民国宪法伦纲,申报1913 年 7 月 2 日,第 11 版。?五族国民合进会简章,中国日报1912 年 5 月 7 日,第 7 版。?无妄:闲评二,大公报1912 年 9 月 8 日,第 2 版。?毕倚虹:旗袍,紫罗兰1926 年第 1 卷第 5 期。?少芹:女子解放竹枝词,小说新报1920 年第 3 期。?双热:服妖,饭后钟1922 年第 2 期,第 2 页。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702024 年 第 2 期为什么要叫旗袍呢?”?1926 年有位作者在民国日报发表袍而不旗,建议将旗袍改称为中华袍?,将这一服饰的象征意义外延,使其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服饰象征。二、旗女之袍到改

20、良旗袍:旗袍意象的泛女性化旗袍这种服装样式称“旗”而不称“满”,其中有民族融合的意涵。清代统治者为追求国家的长治久安,入关后在满洲八旗的基础上扩充了旗人队伍,另编成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以雄厚军力拱卫皇权,并以八旗分驻各地统民,维持满族在汉地的统治,所以“旗”这个称谓也有以八旗统领其他民族、昭示各民族共存共荣的作用。此后“旗人”成为了有清一代拥有一定特殊地位的群体,这是特定时代政治统治的产物,是一族统摄各族的大民族主义范例,更是清代各民族交流融合的重要象征。自“旗袍”这一称呼诞生起,其服装样式便有着泛民族意味,故而此后称呼不变却成为民国的标准服制,便也不难理解了。满洲妇女的服饰在民国民间舆论中被

21、广泛称为旗袍,一方面是表现它与满族妇女服饰文化的关联性即服装样式的特点渊源自满族传统服饰,另一方面也能体现其一体多元的民族特质清代亦有汉族和蒙古族的部分妇女穿着该类服装。从后来旗袍的流行以及发展来看,虽然民间“旗袍”的称呼走在了制度前面,但官方层面上已经默认这一称呼,即承认了这一服饰中民族多元化的内涵,以及这一称谓的包容性特征。1925 年申报刊载的衣服的进步一文曾描述 20 世纪 20 年代的时装风尚为“我们女界多风行旗袍”?。随着旗袍的盛行,民国政府不得不开始正视将旗袍作为日常服装样式的问题。北伐战争以后,女子袍服作为进步女性的代表服饰,第一次被写入了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服制条例,此条例并具

22、有“母法”的地位,各行业、地方的条例及修订条例均依此为本。1929 年 4 月,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正式颁布服制条例,除却将一贯的上袄下裙的汉制女服作为女式礼服以外,另外添加了甲种一衣为“齐领前襟右掩长至膝与踝之中点,与裤下端齐,袖长过肘与手脉之中点,质用丝麻棉毛织品,色蓝,纽扣六”?。另外在女公务员制服中仅列出一类制服样式,即“同第二条甲种一之规定,惟颜色不拘”?。从服制条例描述的形制和图例判断,礼服甲种和制服衣样均具备了构成旗袍的基本要素,“旗袍”的形制此后以官方和法律文件记录了下来,正式进入政府服制规范的层面。之后的各服制均采纳了旗袍作为女子礼服和制服的基础样式,而且这一规制成为了民国时期

23、历次服制和各种修制中沿用时间最长最稳定的一条法令。这意味着旗袍不仅得到了社会的推崇,还受到了官方的认可,这也为愈演愈烈的旗袍盛行之风提供了风向标。1929年语丝就有一位作者提出在“双十节”这类国家纪念日里要“密司们”积极地换上新旗袍?。以 1929 年的服制为基础,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修正学生制服规程,将女子制服定?徐青宇:为什么要叫做旗袍呢?,女子月刊1933 年第 1 卷第 3 期。?佚名:袍而不旗,民国日报1926 年 2 月 27 日,第 2 版。?徐郁文:衣服的进步,申报1925 年 12 月 21 日,第 17 版。?内政部总务司第二科编:内政法规汇编 礼俗篇,商务日报馆,19

24、40 年,第 64 页。?孙伏园:辛亥革命时代的青年服饰,越风第 20 期。?剑芒:纪念云乎哉,语丝1929 年第 5 卷第 18 期。“旗袍”意象与女性民族认同2024 年 第 2 期171为长袍,规程第六条将高级中等以上女生制服规定为长袍式“长达膝与踝之中点”?。学生群体在民国多受重视,是代表文明的群体,是民族的希望,更引领了社会风尚。女子社会地位在女权运动中提升,成为“国民之母”“国民之公母”?,南京国民政府将旗袍作为女学生的制服,就承认了旗袍的“中华文化服饰”重要地位,将其凝练为先进文化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旗人之袍演变为旗女之袍,在 20 世纪 20 年代又摇身一变,逐步演变成改良旗袍、

25、新式旗袍、时装旗袍,不单单是因为逐渐褪去满族色彩,成为民族融合的象征,更重要的是身份等级标识属性开始淡化。有清一代,旗人和民人是社会民众的基本分野,两者在权利义务、生产经营、政治地位和文化习俗上有很大不同。旗人中虽然满族、蒙古和汉族人各有编组,但占核心位置的始终是满人,而民人又以汉族为多数,故而旗民差异在事实上可以看作满汉差异。旗袍本可算是旗人妇女的独特打扮,更是旗民不平等的身份象征。“民族主义最动荡的阶段一系列痛苦的差别愈演愈烈:在政治、经济和教育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现象。如果诸多的不平等现象碰巧与显见的、容易为人们所理解的种族和文化上的不平等现象同时存在的话,就会促使新兴的单位组织置身

26、于民族旗帜之下。”?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清末,旗装夸大来说便是族群之间的沟堑,是种族压迫与剥削的标志行为之一,因而八旗妇女人人自危,纷纷褪下旗装;而当民国建立,种族不平等无法再成为政治理由,排满浪潮也渐渐褪去,旗袍原有的身份标识也逐步淡化。民国政府对于自由、平等、博爱的宣教不仅淡化了旗袍身份等级的标识,也逐步形塑了旗袍的女性认同。据厄内斯特 盖尔纳的研究,民族认同的形成往往需要两个基础条件,一是“共享同一种文化,而文化又意味着一种思想、符号、联系体系以及行为和交流方式”;二是“根据共同的成员资格而坚定地承认相互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而这种承认意愿的基础在于,同一单位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

27、是本民族的一个单元,聚合在一起成为民族。清代服饰对于色彩质地、材料和花纹图案等都有明确规定,康熙元年就“题准军民等不得用蟒缎、妆缎、金花缎、片金缎、倭缎、貂皮”?,用色上则以明黄、杏黄、金黄等颜色区分皇族等级。清代统治者通过服饰禁例,形成了从帝王到士庶之间上下有序、尊卑有别、等级森严的服饰体系。民国时期则随着封建统治的崩塌,服饰的政治功能日益与民主共和相联结,成为现实中个人消费水准、审美情趣和角色定位的一个侧面,色彩、款式和花纹可以凭借喜好进行挑选。旗袍成为大众服制样式之一,走上了大众化的道路,妇女不再受条条框框的禁例所限,平等地拥有穿着旗袍的权利。因旗袍自青楼等地开始流行,有人作打油诗对青楼

28、女子的嘲讽:“老林黛玉异时流,前度装从箱底搜,一时学样满青楼,出风头。”?但这种时尚为女学生接受,旗袍便消弭了贬义色彩,如鸳鸯蝴蝶派小说 十里莺花梦 中指出“爱国布旗袍一件,本色面孔一只,哪一个敢说我不是女学生”?。?教育部规定学生制服,新中华报1929 年 2 月 28 日,第 6 版。?金天翮:女界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初我:女子世界颂词,女子世界1904 年第 1 期。?英厄内斯特 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年,第 147 页。?同上书,第 9 页。?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 65,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版,第 24 页。?凤兮:旗袍

29、调儿一半寄,礼拜六第 101 期。?拏云生:十里莺花梦,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 年,第 49 页。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722024 年 第 2 期加上国民政府服制对这种衣裳连属形制的认证,女公务员、女商场柜员、女银行专员也纷纷效仿,曾担任上海法院院长、立法委员的郑毓秀就是“穿着旗袍,戴副眼镜,说话声音宏亮”?的女性形象。旗袍被称为文明新装,可见旗袍一时成为城市生活中女性的标配,也逐渐成为民族认同中成员权利平等、性别平等的承载体,因此演化为国服的代表服饰之一。三、国货运动:旗袍成为国货象征20 世纪初,赴日、赴欧留学生日多,中国大陆渐渐掀起了一股崇洋风,从洋油、洋楼到洋布洋装,一时间大

30、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市场上洋货流行,西服也受人追捧,时人作打油诗形容这一现象:“商量爱着应时装,高领修裙短短裳。出色竞梳新样髻,故盘云鬓学东洋。”?越风中辛亥革命时代的青年服饰一文指出,“那时青年的爱国思想并不表现在提倡国货上,当前的问题是如何推翻异民族的统治权所以全身服饰尽是外国货,青年们也丝毫不觉得可羞愧”?,可见辛亥革命时期这股西风已浸染社会。哪怕是中国本土的服饰,也在朝着西化的方向发展和改良“近今新式衣服,窄几缠身,长能覆足,袖仅容臂,形不掩臀,偶然一蹲,动至绽裂,或谓是慕西服而为此者”?。一时间大有西服压倒中装之势,若是继续发展下去,完全废止传统服饰,那么国内的经济产业将遭受很大的打

31、击。时人或谓“今剪发则势必改服西装,改西装则必服绒呢此关于社会之损害而不宜倏改也”?。国内暂且没有生产西装原材料和定制西装的能力,经济问题日益显现,不仅带来了商人群体的焦虑,而且引起了政府一定程度的重视。1912 年民国政府在制定 服制草案 时,曾试图学习日本以效仿西方服饰为最终结果,言明“今世界各国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草案鼓励同时使用丝绸和毛料。为避免政府赞同使用毛料带来丝绸业受挫的结果,1911 年末成立的中华国货维持会派副会长吕葆元进京,游说政府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来保证民族工业生产的布料使用。请愿书强调,“既然我们开始建设我们的国家我们谦恭地请求临时议会的各省代表提议继续坚持传统

32、服装风格,与人们的愿望相一致,并提议这些服装应该用纯粹国货的丝绸和棉花制造”?。其请愿书还获得其他组织的支持,控制京师相关贸易的绸缎行基于自身行业的生存处境给京师商务总会递交了一份请愿书,京师商务总会在此基础上请求政府迅速采纳请愿书的建议,以保证丝绸工业得以延续。游说成功了,政府出台的服制并未全盘西化,礼服基本仿照美式服饰,公服以中国的布料仿照西式制作,而常服则仿照中国古制稍微变通,女子服装允许上衣下裳和衣裳连属两种形制并存,其中原因除了民众习惯不好强制更改以外,另一个便是维持国货产业的运转。尤其政府要求所有服装,无论款式如何,都必须由?董竹君:我的一个世纪,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

33、008 年,第 291 页。?上海竹枝词,时报1913 年 4 月 4 日,第 2 版。?孙伏园:辛亥革命时代的青年服饰,越风1936 年第 20 期。?李家瑞编:北平风俗类征,第 372 页。?焦仰农:改西装非数年可就绪,协和报1912 年第 2 卷第 20 期。?服制草案理由,民立报1912 年 7 月 17 日,第 2 版。?维持会代表吕立基呈参议院文,申报1912 年 7 月 19 日,第 7 版。“旗袍”意象与女性民族认同2024 年 第 2 期173中国原料制成。中华国货维持会立刻出版了一本阐述新法令的小册子,在其中解释丝绸产业的重要性,并宣传支持中国款式的服装,旗袍自然而然也就成

34、为中国女性款式的代表?。服制的法令和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努力在事实上遏制旗袍被扼杀的命运,使得它们在民间得以继续生存,并给这种服饰冠上了支持国货、维持民族经济的名号,加固了传统服饰和民族产业的联系。20 世纪初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连串的反帝抵货运动,在外国竞争者缺席的情况下,中国民族服装企业不断涌现,并为大众所认知。通过抵制洋货,国货运动的效果显著扩展,给民族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消费市场以及发展动力,刺激了国内工业的蓬勃发展。更重要的是,抵货运动的实践过程中,中国消费者开始意识到商品的民族性,频繁的反帝抵制活动使得国人周期性地将国籍视为商品的特性之一,并在潜移默化之中深化这种认知。随着梁启超首倡的“中华

35、民族”一词的广泛使用,国货运动注意到了这些语言学概念发动群众的效果,并借着阐释“中华民族”的机会,进一步普及了“国货”“仇货”等词语,创造了一套民族主义消费的话语并将其具体化。“支持国货”成为一致的口号,“中国的”商品成为民众主要的消费对象,人们乐于接纳民族工商业所宣传定义的国内商品,以替代被抵制的洋货。国民党政要也借此渲染国货运动的民族主义色彩,始终强调国货问题关系到民族独立,宣传“凡是国家民族的一份子,对于国货运动,应当竭力提倡”?,这也推进国货运动和民族经济的蓬勃发展。支持国货成为了许多社会精英的重要活动,旗袍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角色。首先,妇女的购买潜力较高,有助于民族经济的繁荣,而旗袍

36、是女性主要的消费品。“国货生机谁掌握,大权端在妇人们。”?为了激发妇女的购买力,并借此来推进民族经济的发展,中国本土企业在 1934 年组织了“妇女国货年”的活动,并在国货年期间积极提出“是中华的女子,当然用中华的国货”?口号,以此给妇女的消费行为添上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强调爱国与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是显著的,在宣传国货的交谊大会与活动中,民众“兴奋的气象,热忱的表情,盛况实为从来所未有”?。作为女性的消费品之一,旗袍也和国货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有人在劝诫女学生时便指出“你如果今天穿着一件土布旗袍,不妨就把提倡国货做讲题”?。其次,由于国内丝绸业生产的布料是旗袍的主要原材料

37、,购买旗袍便是支持民族工商业。商家乐于对此推波助澜,积极给出售的商品赋予爱国色彩。比如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潮流盛行时,一些商家就借机宣传旗袍并打出国产布料的招牌,既降低了价格,又迎合了爱国诉求,因此盈利颇丰。在国货时装展上,讲解旗袍时就明确提到“旗袍用国货淡绿色的薄绸制成”?。还有厂家给自己的衣料冠上“二一二号训令”的名字,称其为“二一二”软自由呢,竭力声明公司衣料与支持国货的愿望相符合,“或制单夹长袍,或制单夹旗袍,来来往往,服用的士女,愈观愈多?美葛凯:制造中国:消费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创建,黄振萍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108 页。?陈公博:提倡国货与民族独立之关系,国货

38、月报1934 年第 2 期。?玄万:迎“妇女国货年”,申报1934 年 1 月 11 日,第 13 版。?提倡国货运动标语,国货月报1934 年第 1 期。?潘君祥:中国近代国货运动,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 年,第 439 页。?王微波:女学生必读,金刚钻月刊1934 年第 1 卷第 12 期。?紫薇:国货时装图说,申报1933 年 5 月 11 日,第 13 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742024 年 第 2 期国人对于爱用国货之热心,有以使然,事体虽小,由小而大,要也不可磨灭之好现象”?。最后,旗袍被赋予了民族象征和爱国主义的视觉标识。国货运动曾举办多场展览会进行宣传,逐渐构造出了

39、民族国货的视觉形象,它强化了以民族观念而不是以地域划分作为经济区域区分的偏向。彼得 柯尼茨基在针对公开展览的研究中指出,“在展览会上,国家展览了自身构成国家展示的主要因素是商品”?。无论是 1928 年大华饭店的中法时装表演,还是 1930 年第三届国货运动大会创举的时装展览会上,旗袍都是国货服装展览表演中必要的代表服饰。旗袍逐渐成为民族商品的代表,融入于民族形象之中,购买旗袍即是民族情感的表达。四、女权运动和女性抗战:旗袍意象的革命化与国际化西方女权学说大量输入中国以后,女性生活愈加开放,为宣示男女平权,都有受教育、追求思想进步的权利,纷纷穿上长袍,剪短头发。“女子剪了发,着了长衫,便与男子

40、没有什么分别。或者女子在社会上的地位,更高的多呢”?,这为穿旗袍、梳短发的新妇女形象奠定了基础。1926年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妇女运动决议案,其中规定妇女参政议政的权利,并提倡女性参加革命。同时,一批妇女走上革命道路,剪发和穿旗袍也成为这批女性的标志。更有部分革命女性的牺牲使得旗袍的意象实现了真正的升华。例如 1926 年“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女同学刘和珍、杨德群,有许多文人墨客歌颂她们高贵不屈的品质,鲁迅先生坦言她们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勇士,而在她们留存的影像中,大部分为梳着短发、一袭旗袍的形象。在媒体舆论的发酵下,这一形象成为民族进步女青年的标志形象,也深深

41、印刻在民众的脑海中。随着革命活动持续高涨,革命女性在北伐战争的贡献中也占得一席,“迨革命军占领扬州,随营工作之女同志,短发齐眉,旗袍革履,乘骏马,过长街,英姿奕奕,观者啧啧称羡”?,旗袍的地位随着女性的政治参与水涨船高。正如陈望道在中国女子底觉醒中言明,“旗袍不足以为旗人底标识”?,旗袍不仅不再是传统意象,而成为区分新旧女性、破旧立新的“革命”意象。随着女性教育普及,社会活动的女性参与度逐渐提高,社会也对女性群体愈加重视,其中备受瞩目的是知识女性,女作家、女画家、名媛、女教授等形象开始频繁刊登上报。相较其他服饰,旗袍显得简洁、大方,容易与各种样式的衣服搭配,其中西结合的形制使知识女性既可以追求

42、西方的时尚与“摩登”,又得以保持自立爱国的民族女性面貌,所以知名女性的形象往往与旗袍联系在一起。各类报刊上的漫画塑造新时代的女性形象时,往往倾向于描绘一个身着旗袍、脚踩高跟鞋的淑女?,以此代表思想前卫的文明女子。而知识女性的着装又进一步推广了旗袍。如 1927?二一二软自由呢,申报1930 年 9 月 27 日,第 14 版。?P.E.Kornicki,“Public Display and Changing Values:Early Meiji Exhibitions and Their Precursors,”Monumenta Nipponica,XLIX/2,1994,p.167.?朱

43、荣泉:女子着长衫的好处,民国日报1920 年 3 月 30 日,第 2 版。?鲁迅著,李宏主编:鲁迅经典全集 散文诗歌集,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 年,第 197 页。?日石川桢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与文化,袁广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年,第 58 页。?陈望道:中国女子底觉醒,新女性1926 年第 9 期。?例如:女子无才便是德:此种思想必须打倒,良友1932 年第 70 期。“旗袍”意象与女性民族认同2024 年 第 2 期175年专卖旗袍的上海云裳时装公司创办时,由于唐瑛和陆小曼两位名媛亲自推广代言,徐志摩亲任设计总监,云裳的旗袍在上海女性圈起到引领风尚的

44、作用。愈来愈多的受教育女性身着旗袍,旗袍就成为新文化进步女性的标志,成为受教育女性自主选择服饰,追求进步、自尊自爱的表现。20 世纪 30 年代,为了应对战争局势下物资渐趋短缺的问题,社会上逐渐兴起节约援战的风气,妇女们纷纷积极响应新生活运动中的节约号召,参与捐钱、捐布等活动。其中捐布活动和服饰息息相关,服装市场逐渐形成了短旗袍的式样。1938 年光华中有一刊载文章对妇女裁衣捐布的行为大加提倡:“有人穿起短旗袍来了,这未始不是节约运动中值得提倡的一项。”?全国妇女不约而同地穿上了短旗袍,这是广大妇女同胞在战争危难中爱国意识的具体体现,更引发了社会的赞扬:“在这国难时期,时间精力与物质能在事实上

45、省一点总是好一点,预备着节省时间精力与物质而换穿短旗袍的妇女,使我们钦佩。”?国难时期,妇女的爱国行为树立起了坚定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女性形象,加上旗袍本身的审美价值,使得旗袍在国际上也成为了中国爱国妇女的象征。身在美国的华裔妇女就曾穿着标志性的旗袍在纽约组织大规模的抗日募捐游行;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员兼演员李霞卿赴美为抗日战争募捐时,参与美国好莱坞路不通行的拍摄,也穿着一身桃衣中国锦缎旗袍?。可见旗袍在影视文化和中国的募捐宣传下,已成为中华新女性的标签并被国际认可,海外华人妇女也以穿着旗袍为荣。更有人认为旗袍在国外流行称得上是一种国光,即“如今中国的旗袍,流传到海外,可算得到第三种光辉”?。被

46、华盛顿邮报誉为“一个古老文化的继承人,一个党的共同创造者,东西方思想的混合体,二十世纪的女政治家”?的宋美龄是旗袍的狂热爱好者。早在西安事变发生时,美国民众就通过纽约时报对宋美龄留下了较好的印象。正如美国外交官约翰 佩顿 戴维斯的高度赞扬:“宋美龄在西安事变中展现了一种,要是在前一个时代,就会把她推上皇位的气质,她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最有权力的人。”?美国媒体对中国第一夫人展现的国际魅力赞不绝口。根据 1937 年 8 月 4 日中央日报上美各报深切注意蒋夫人慰劳运动所载,美国媒体刊介了宋美龄所发起的中国妇女慰问抗战将士的运动。1937 年 9 月,宋美龄向美广播演讲致辞了日本毁灭人类文明,各国不

47、应熟视无睹?,广播演说后美国公民以及妇女团体多次致电宋美龄,表达了她们对中国的同情和对日本的谴责。宋美龄在广播中传达的致力于妇女运动的态度也激起了美国女性的共鸣,美国大学女生联合会还致电罗斯福夫人和美国妇女团体,请求美政府联合各国制止日本的暴行。1938年 3 月,宋美龄应纽约前驱论坛之邀,撰写了给美国的妇女们一文,揭露了中国妇女所遭受的种种苦难,并呼吁美国妇女的援助,同时也向美国妇女表达了中国人民将抗战到底的决心。宋美龄的外宣活动无疑是成功的。纽约公论报上还刊登了宋美龄身着旗袍的照片,盛赞了宋?佚名:节约中的新产物,光华1938 年第 1 期。?一知:节约与短旗袍,现代家庭1938 年第 5

48、 期。?佚名:中国女飞行家在美国,良友1939 年第 149 期。?老生:中国旗袍流行日本,四川晨报1934 年 6 月 29 日,第 3 版。?“Mme.Chiang Kai-shek:invaluable United Nation leader,”The Washington Post,1943-2-17.?陈廷一:宋美龄全传,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年,第 260 页。?宋美龄:日本毁灭人类文明,各国不应熟视无睹,中央日报1937 年 9 月 13 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762024 年 第 2 期美龄的勇敢和团结中国抗战的模范精神。宋美龄的穿着打扮在美国引发了高度关注,纽

49、约时报还有专栏报道了她的时装审美。?1940 年 10 月 4 日,宋美龄致电美国妇女援华委员会,对罗斯福夫人发动美国妇女捐款九万美元并发起“希望书”运动表示感谢:“我愿这本希望书成为一种高尚的标志,表示着今天全世界有识人士的深思,寄托在普遍永恒的精神价值,而不在一时物质的消长得失。”?宋美龄于 1942 年 11 月 28 日乘飞机由成都启程前往美国。纽约时报 在 1943 年3 月发表了一篇图文并茂的文章,报道了宋美龄到达纽约时的盛景:“这位中国的第一夫人在宾夕法尼亚站受到了热烈欢迎,当她乘车离开车站时,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唐人街上,人们对她给予了坚定而又明显的赞美,狭窄的街道上挤满5万

50、名华人和华裔美国人,他们大声表示欢迎。小贩们出售印有蒋夫人肖像、两侧插着美国和中国国旗的小物品即使在她离开后,仍有成千上万的人涌入学校,希望她能回来。”?宋美龄在美国公共演说均是旗袍打扮,所以在宋美龄离开纽约的同时,一大批春夏时装都以旗袍为原型,向中国“抗战夫人”的魅力致敬。一些时装设计师也通过一系列时尚单品的设计来表达了他们对中国的印象。1943 年时代杂志更是把身着旗袍的宋美龄照片刊登在封面上。旗袍意象由此走向国际化,成为国际视野中的中国女性形象。五、结语综上,晚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以及满汉间的不平等关系加深了族群之间的沟壑,而西方单一民族国家的民族理论又恰好在日本、中国传播,故而“排满建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