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逻辑理路.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167254 上传时间:2024-05-2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逻辑理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逻辑理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逻辑理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逻辑理路*戴春勤1 贾文琪2(1.2.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 3 0 0 5 0)摘 要“人类文明新形态”开拓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广阔空间,为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方向指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明确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性,寻找二者的契合依据,并通过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确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2、“两创”发展、构建具有强大引领力、说服力的中国话语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结合。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结合 中图分类号 D 6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83 6 4 2(2 0 2 4)0 10 0 5 80 6*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关键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 1 X K S 0 2 0)的部分研究成果。收稿日期:2 0 2 3-0 3-0 6作者简介:戴春勤,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贾文琪,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华文明五千余年历久弥新,在人类文明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3、。放眼全世界,除了中华文明,没有哪个原生文明可以承受住社会历史发展的种种冲击、苦难与考验而传承至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习近平总书记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要义进行了清晰的概述。这是涵盖“五位一体”多领域发展的新理念,是对世界文明发展和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中国新方案。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建设历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环境。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但随之而来的是个别西方发达国家出于一己私利或意识形态

4、偏见,对中国进行猛烈的舆论攻击,通过一系列意识形态迷障,诟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可行性与文明性。对此,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提升中国话语表达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以加深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和理解,变得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构筑起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厚逻辑。新时代,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背景下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相结合,对切实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价值意蕴。85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 学报J O U R N A L O F T H E P A R T Y S C H O O L

5、O F C.P.C.Q I N G D A O M U N I C I P A L C OMM I T T E E2 0 2 4年第1期 N o.1,2 0 2 4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作为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当时相对落后的中国迅速得到传播,是因为其能够适应当时中国的国情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发展。要使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并最终开花结果,需要经历长时间的文化土壤培育、文化环境熏陶和文化价值观念培养等复杂而漫长的“孕育”过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宝贵财富,其中既有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优秀传统,也有

6、历经岁月侵蚀而逐渐被世人遗忘的经典,要对其进行研究和挖掘,总结出具有时代意义和价值的文化精华,以助于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一)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内在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21 8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科学的指导方针,其在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一般原则的同时,又主张世界各国都要从本地实际的社会发展历史条件入手,坚持“走自已的路”。恩格斯就曾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3 1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其世界性,就要立足各国的

7、历史条件和现实状况;而马克思主义 要 实 现 中 国 化,就 要 与 中 国 人 民 的 文 化 基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整合,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的丰富。在中国共产党的探索过程中,毛泽东同志立足于唯物史观,继承新文化运动精神,坚决否定了“主张尊孔读经、提倡旧礼教旧思想、反对新文化新思想”46 9 5的观点,同时又明确批判了全盘西化的主张,强调“所谓 全盘西化 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47 0 7。毛泽东同志基于实事求是的原则表明,“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

8、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47 0 8。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时期指出,“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52,“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52 6 1,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所谓的 中国模式是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奋斗实践中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6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指导思想。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引,要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实际,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

9、实践中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逐步认清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运动发展,同时与社会政治经济普遍联系,用对立统一的方法正确看待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挑战与机遇,从而更大限度地释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生命力与活力。(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特定社会历史形态和历史条件的特性,蕴涵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包含着对经济、政治、民主与法制、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的辩证思考,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精神食粮。马克思主义要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自然就包含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也只有通过这

10、种结合,才能与中国人民的精神产生共鸣,才能凝聚中国人民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质的飞跃,展示其不朽的魅力,就必须与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结了五千余年的历史语境,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两创”发展,首先就要以辩证的态度甄别出与当前社会实践相互促进的优秀基因,也就是在取其精华的同时根据时代要求将仍有借鉴意义的部分加以改造创新,作出合乎社会需求的调整,才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传承。“文化自信”的具体落实与践行,则需要在中华文脉的大框架下,

11、在保持“文化核心”与“文化价值”不变的前提下,与时代同频共振,以创新的手段重构具有当代性的文化表达方式。这需要具有“文化自觉”的执政党和人民从认95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 学报J O U R N A L O F T H E P A R T Y S C H O O L O F C.P.C.Q I N G D A O M U N I C I P A L C OMM I T T E E2 0 2 4年第1期 N o.1,2 0 2 4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和尊重世界各民族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以全人类共同价值观为指导,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文化体系。(三)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要求中华优秀

12、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基因,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指引。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人类文明究竟如何构建”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产生和发展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所建立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是中华民族文化地位的深厚基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屹立不倒的精神根基。中国古代先贤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为公、以民为本、和而不同”等理念对于当代中国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具有启迪和引导作用。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这一价值立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贵和尚中”“和

13、而不同”的和合思想是新时代人类文明和谐发展的重要体现;“天下大同”的世界观展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两个结合”的新论断,为中华文明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方面的巨大作用。马克思一生致力于人类解放事业,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两大发现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内在基本矛盾不可调解的必然性和人类文明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由落后向先进的文明演进过程。这个过程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发展到顶点时的必然产物,由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和全新的生产方式组成。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

14、,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明确指出,人类社会发展最终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全面而自由的和谐统一。但每个国家和民族因其社会历史发展与当时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加之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基因和价值取向,因此每种文化对理想社会的建构会呈现不同的特点。百余年来,我们党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挽救、发展了中国,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遵循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最坚实有力的思想引领。我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和合”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共产主义,与以自由、平等、民主公正为价值理念的人类社会理想基本一致,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滋养,又秉承着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

15、信念,是二者相结合的产物。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实践基础,除此之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基因,与马克思主义在内涵上也有契合点。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彰显着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共产党人传承发扬、创新发展了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马克思主义所要实现的共产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一家,天下大同”具有共通性,发展到新时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伟大命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朴素辩证法和

16、唯物论,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论,也有一定的共通之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契合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思想精髓和精神实质之间具有内在关系,二者具有强大的一致性。(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契合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大同社会”的理想自古有之。孔子在 礼记礼运篇 中描绘了人类大同社会理想生活的轮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在理想社会的实现路径上,儒家通过“修、齐、治、平”的人生设计和“身家国天下”逐级推广,最后实现“天下太平”的大同境

17、界。在 共产党宣言 中,马克思与恩格斯系统阐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内容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内涵:“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 人 的 自 由 发 展 是 一 切 人 的 自 由 发 展 的 条件。”84 2 2马克 思 主 义 认 为 共 产 主 义 社 会 必 然 实现,在共产主义 社会每个 人 自 由 而 全 面 地 发 展。06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 学报J O U R N A L O F T H E P A R T Y S C H O O L O F C.P.C.Q I N G D A O M U N I C I P A L C

18、OMM I T T E E2 0 2 4年第1期 N o.1,2 0 2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新时代,我们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理念,为全球治理问题提供了中国思路。(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契合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关于社会变革的思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代条件的变化发生变化。“事随势迁而法必变,无其器则无其道。”(读通鉴论 卷五 成帝 八)他指出,社会历史在变化,“器”在变化,而依存于“器”的“道”也必然发生变化。关于人民主体,五子之歌 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主体才是根本,人民根基

19、巩固,国家才能安宁。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也都强调以民为本的重要性。西汉思想家贾谊也把以民为本看作国家执政的基本准则:“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新书大政上)主张百姓是一切事物的根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两大发现之一。马克思主义指出,在生产关系无法满足新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时,就必须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以形成崭新的生产关系。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入手,阐述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突出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影响。在这些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具有相通之处。(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朴素唯物论

20、和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契合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主张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否定超神的力量。在中国古代,人们把自然界看作是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以古代生产力为基础,形成朴素的自然观,如“阴阳说”“五行说”“元气说”等。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所开创的“元气论”,主张天和地都是自然界的存在实体,宇宙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事物的生成是自然界无为的结果,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物也,物,亦物”“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论衡自然篇)王充认为,人死后精神亦不复存在,人变为鬼神的说法是没有任何根据的。王充的元气论和无神论体现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

21、思想,荀子主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说明天有自己的规律,但与此同时人可以知天命而用之,主张人与天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继不离的整体。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也指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共同构成了物质世界,而大自然又是人类所存在的物质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朴素唯物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有一定的契合之处。(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朴素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契合点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中国古代就产生了。”9 周易 表述矛盾法则的命题:“一阴一阳谓之道。”(周易系辞上)认为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两面,二者相辅相

22、成,构成事物本性及其运动的规律。老子 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德经 第二章)这些都包含着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还研究对立双方通过怎样的关系,形成了事物的运动。晏子对齐侯问:“和与同异乎?和如羹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左传昭公二十年)在晏子看来,对立双方就是通过或和谐或斗争的关系,化生出新的事物。张载说:“有相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张载集)意思是一切现象都有对立的两方面,二者对立就会引起相反的运动,必然引起斗争。斗争的结果最终归于统一平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二者都具有鲜明而深刻的思想精髓

23、,它们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既继承又创新发展,一方面表现为“一脉相承”,另一方面表现为“与时俱进”。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为表里、互为因果,在共同的历史文化土壤上生长、交汇、转化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引领,是对现代性的一种革新,极大地充实和发展了人类文明。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途径(一)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6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 学报J O U R N A L O F T H E P A R T Y S C H O O L O F C.P.C.Q I N G

24、D A O M U N I C I P A L C OMM I T T E E2 0 2 4年第1期 N o.1,2 0 2 4马克思在 共产党宣言 中揭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目的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84 2 2。这个论述从本质上反映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其终极目标就是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无产阶级必然以最坚定不移的、始终如一的实际行动投身于实现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阶级斗争。这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先有力量的思想学说,深刻揭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

25、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大意义。一百多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从一个饱经沧桑的旧世界向一个生机勃勃的新世界不断发展,从一穷二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永葆生机活力,最根本的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角度来看,我们党深刻把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并为怎样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指明了大方向。“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物,归根到底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21 9面对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

26、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方面,必须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陈先达教授认为,唯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改变我国社会,同时也唯有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在我国取得胜利,应该站在社会形态更替的高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从“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得到启示,使得“旧邦新命”成为解开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传统文化之间有关争论的一把钥匙1 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交相辉映,首先应做到维护马

27、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这是今后我国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其次要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各方面的重要功能。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理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弘扬与转化创新的内在尺度与基本准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下传承创造再转化,二者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三)促进中华

28、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任何文化都是具体的历史时代的产物。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已经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传统社会的印记,在内容上、形式上或多或少存在着与今天的现实生活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对传统文化进行“两创”发展。实现传统文化“两创”发展,首先要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上汲取思想和道德精髓,同时要做到兼收并蓄,在不断吸收各种文明营养中实现充实和发扬。其次,“两创”发展必须充分用好高校这个前沿阵地,高等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高校又是培育具备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青少年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能影响其终身的价值观与认同感,因此高等教育必须把

29、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纳入高校思政教育和文化课堂,有效培养青少年的文化创新和发展能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合在其生活中,内化为情感认知。最后,“两创”的过程要依据一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将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进行科学的分析、鉴别和扬弃,并且结合时代的要求进行创造性地转换、诠释和激活,使之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从中国传统社会实践经验出发,汲取其精华并不断进行提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体现出的辩证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充分运用到新时代文化创新、开放共享和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26中

30、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 学报J O U R N A L O F T H E P A R T Y S C H O O L O F C.P.C.Q I N G D A O M U N I C I P A L C OMM I T T E E2 0 2 4年第1期 N o.1,2 0 2 4代化建设实践之中,用其中的丰富资源解决当代人面临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四)构建具有强大引领力、说服力的中国话语体系意识形态中的思想文化观念只有通过被广大受众接受的话语体系予以准确的诠释,才能让外界理解和接受,话语体系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

31、现。话语体系包括话语的内容、方式、载体及表达技巧等要素,其中内容是核心,即内容要有引领力、说服力和感召力。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离不开有说服力的话语体系的支撑。一方面,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切实地改变意识形态工作弱化、虚化、边缘化的现象,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在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做到学懂弄通做实、凝心铸魂聚力。另一方面,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融入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形成有独特价值的中国理论。同

32、时要创新和发展新的传播方式,充分运用社交媒体、移动终端等,讲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和改进舆论引导,把党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新闻报道、言论出版、大众传媒等各个环节,以增强中国国际话语的说服力,提高其传播力和引领力。结语不忘初心使命才能更好创新。众所周知,文明是建立在强大的物质基础上的,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保证,人类文明便无法发展,现代文明更是这样。“人类文明新形态”让人们对社会主义文明原先的一些理解得以更新和充实,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融通发展将进一步回答和解决“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社会主义文明究竟如何”的问题。新时代文化发展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指导地

33、位不动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要完成好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使命,从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吸取科学智慧与能量,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立场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理念,赋予新文明更鲜明的中国风格、更深刻的中国品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承、与时共进、不断壮大,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文明中将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向新的高度和新的境界。参考文献: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 0 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 0 2 1-0 7-0 2(2).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

34、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2 2.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2:5 8 8.4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1.5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3.6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 4:1 1 1.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 0 1 7:3 5 0.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2.9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1:3 0 3.1 0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N.光明日报,2 0 1 5-0 7-0 3(1).责任编辑:徐 辛36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 学报J O U R N A L O F T H E P A R T Y S C H O O L O F C.P.C.Q I N G D A O M U N I C I P A L C OMM I T T E E2 0 2 4年第1期 N o.1,2 0 2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