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读年报务请小心两个误区每逢年报披露密集期,投资者总是对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的变动特别敏感。和机构投资者一样,个人投资者总也希望通过解读年报找到新的投资点,或者调整现有的投资结构。但与机构投资者不同的是,由于受到知识结构以及能力的限制,个人投资者对于年报解读的深度和宽度都存在明显的欠缺,这种“欠缺”其实很正常,最危险的则是个人投资者在解读年报过程中存在的“误区”。通过我对股票市场的观察和与个人投资者广泛的接触发现,最普遍的误区有两个:一是过分依赖历史数据,具体地讲,就是盲目追逐公司业绩,至于说炒股票就是炒业绩这样一条定律,说心里话,在股票投资中,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种认识更不妙的理念了!尽管现有
2、理论对股价的形成机制存在很多分歧,但在公司业绩对股价的影响上却存在很多相近之处。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即使在弱式有效市场上,股票的当前价格也已经包含了关于它的全部历史信息,任何企图通过对历史信息的分析来获得超额利润的努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行为金融理论则认为,股价主要受投资者行为因素影响,而影响投资者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噪音”,并非“信息”,自然也把公司业绩“信息”排除在外;而金融心理学则没有这么极端,但它同样不相信公司业绩会对股价有什么影响,因为它认为市场已先于投资者的反应而将一切关于股票的消息(不仅包括公司业绩,甚至还包括预期)都反映在股价中了,此时你再研究公司业绩判断未来投资还有什么意义呢?也许
3、普通投资者被那些理论给弄糊涂了,没关系,让我们来看一个虚拟的例子。假如有一家公司去年业绩十分突出,比如净利润有一个亿,但由于其生产所需资源在地球上马上就要消失了(比如一年后),并且这种资源无可替代,公司也没有转产其它产品的能力,请问你还会去投资这家公司吗?如果按照上面提到的那条“定律”,当然要投资,因为它的业绩太好了;但只要我们是理性的投资者,就不可能投资于这样的公司,因为它已经没有前途可以预期了。没错,决定我们投资的根本力量是对投资对象未来的预期(当然也要考虑风险,但关于预期与风险的均衡说起来太复杂,本栏今天无法兼顾),而不是历史业绩,尤其是在牛市且存在泡沫的时候,很多企业的年报收益里都包含
4、着一部分投资收益,这部分收益不仅不能刺激市场对企业的预期,反而会在泡沫破裂的预期下加大市场对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怀疑,理性投资者对这种情况当然要格外注意。所以,如果把那条定律改成:“炒股票就是炒预期”,也许还科学些。但是必须说明一点,笔者提倡投资者关注企业的预期绝非鼓动投资者去炒作概念,事实上,炒作概念和关注预期是两回事。关注预期是建立在价值投资理念基础之上的,也就是从企业的自身价值和增长空间两个角度来关注预期。这样的投资才是理性的、扎实的。比如去年12月下旬以来,ST中农的持续上涨,虽然幅度较大,但根据其公开的信息来看是理性的。而概念炒作并不关注企业自身价值,盲目追逐所谓前景,实际上是空中楼、
5、水中月,对个人投资者尤其有害。像几年前美国股市的“。com”概念板块就是典型的例子。也许有的投资者会说,我们其实很关注预期呀,怎么说我们只依赖历史呢。没错,就我的调查研究看,的确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在关注公司年报中关于企业的未来信息,这是很可喜的。但在关注的过程中,很多投资者又常常遭遇另一个误区,这就是只关注企业未来的确定因素。这个问题不仅个人投资者有,甚至一些机构投资者也有。前不久听到一位分析师讲解行情时,推荐一家发电企业的股票,理由是该企业所在省的有关部门已经同意该电厂提升并网电价,未来的年收益将增加多少多少,等等。恕我直言,如果这家企业未来的利好消息就这么些的话,它的股价绝不会涨,因为市场
6、不接受确定性,企图通过确切的财务数据来刺激市场,除非人为操纵,否则永远都是无效的。当然,这里面也折射出我们的上市公司在披露信息时的理念欠缺。几年前,在海外上市的国内某无线通讯公司就有过这方面的教训,该公司披露说未来两年接受该公司无线通讯服务的客户将达两亿。消息一出,非但这家公司股价应声下跌,甚至拖累了另外一家在海外上市的国内无线通讯公司的股价。听起来好像有些难解,但结果非常入情入理:算上潜在客户,中国总共有多少手机用户,你一家公司两年就涵盖2亿,只能说明你的上涨空间已经接近饱和了,你说股价该不该跌?事实上,得到股市认可的永远都是那些未来充满希望的企业,这种希望绝不是“死的”财务数据,而是有利的不确定性和企业自身的能力。ST中农因为披露了即将重组的有利不确定性,所以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海欣股份所投资的医药行业,因已形成产供销的有利产业链条,而提升了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也得到市场的认可。如果我们的投资者能学会这样来解读企业的年报,那么投资行为想不理性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