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广东省部分中学2023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常考点.docx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2141201 上传时间:2024-05-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部分中学2023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常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广东省部分中学2023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常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广东省部分中学2023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常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广东省部分中学2023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常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广东省部分中学2023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常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广东省部分中学2023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常考点1选择题1、将下列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何为其然也月出于东山之上而今安在哉客有吹洞箫者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而又何羡乎渺渺兮予怀A/B/C/D/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现代汉语和文言文不同句式和特点的能力。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为何其然也”。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月于东山之上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而今在安哉”。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吹洞箫客”。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而又羡何乎”。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予怀渺渺兮”。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

2、故选A。2、下列选项对课文内容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并用江南之秋的“慢”“润”“淡”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B作者将故都的秋和个人心中的悲凉巧妙融合,不仅写出了对自然之秋的感受,也写出了对人生之秋的体味。C作者用悲凉同情的笔调描写了都市闲人凄凉无奈的生活片段,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怜悯之情。D故都的秋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一曲悲凉的秋的颂歌。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层次的概括,思想情感赏析、写作手法的评价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不正确的一

3、项是”,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项,“都市闲人凄凉无奈的生活片段,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怜悯之情”错误。作者是用轻松欢快的笔调描写都市闲人无忧无虑的生活片段,抒发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故选C。3、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而今安在哉A固一世之雄也B渺渺兮予怀C何为其然也D月出于东山之上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而今在安哉”。A.判断句,“也”表判断。B.主谓倒装,正常语序为“予怀渺渺兮”。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为何其然也”。D.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月于东山之上出”。故C。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

4、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月出于东山之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扣舷而歌之侣鱼虾而友麋鹿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相与枕藉乎舟中D渺沧海之一粟越长城之限答案:D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A项,第一个“于”,介词,从;第二个“于”,介词,表被动;“月出于东山之上”意思是:明月从东山后升起。“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意思是: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B项,第一个“而”,连词,表修饰;第二个“而”,连词,表并列;“

5、扣舷而歌之”意思是: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侣鱼虾而友麋鹿”意思是:与鱼虾做伴,与麋鹿为友。C项,第一个“乎”,助词,的样子;第二个“乎”,介词,相当于“于”,在;“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意思是:(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相与枕藉乎舟中”意思是:(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D项,两个“之”,都是均为结构助词,的,意思相同。“渺沧海之一粟”意思是说: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越长城之限”意思是:越过长城的城墙。故选D。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歌窈窕之章羽化而登仙击空明兮溯流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西望夏口济水东流顺流而东也明烛天南侣鱼虾而

6、友麇鹿不知东方之既白哀吾生之须臾A/B/C/D/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词类活用的能力。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分别译为“歌唱”“向东航行”“照”。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长了翅膀一样”“向西”“向东”。为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月光下的清波”。均为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起舞”“使落泪”。为意动用法,译为“以为伴侣”“以为朋友”。为形容词用作动词,分别译为“变白”“哀叹”。故选B。6、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曲折(q)歌曲(q)弥漫(m)明眸善睐(mu)B颤动(zhn)煤屑(xi)脉搏(mi)含情脉脉(m)C霎时(sh)袅娜(n)负荷(h)荷枪实弹(h)D譬如(p)梵文(fn

7、)出差(chi)差强人意(ch)答案:A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B项,“颤(zhn)”应读作“chn”。C项,“娜(n)”应读作“nu”。D项,“差(ch)”应读作“ch”。故选A。7、依次填入下列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的舞女的裙。()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

8、)地开着的,有()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A田田、亭亭、层层、袅娜、羞涩、缕缕B层层、袅娜、田田、羞涩、亭亭、缕缕C田田、羞涩、亭亭、袅娜、层层、缕缕D层层、袅娜、亭亭、田田、羞涩、缕缕、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田田”意指莲叶,形容荷叶相连、盛密的样子;“层层”意思是一层又一层,指逐层逐次;“亭亭“意思是高耸或直立的样子;“袅娜”形容草木柔软细长,或形容女子姿态优美;“羞涩”意思是难为情,态度不自然;“缕缕”形容一条一条,连续不断。第一空,语境指的是荷塘里布满荷叶,应

9、用“田田”;第二空,语境中指舞女的裙子直立,应用“亭亭”;第三空,语境指的是层层叠加的荷叶中间点缀荷花,应用“层层”;第四、五空,语境指的是荷花开放的状态既有姿态优美的,又有像害羞一样不全开放的花骨朵儿的,分别用“袅娜”“羞涩”。故选A。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歌窈窕之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西望夏口东望武昌顺流而东也侣鱼虾而友麋鹿不知东方之既白A/B/C/D/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歌:名词作动词,歌唱;舞、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西、东: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东:名词作动词,东下;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白

10、:形容词做动词,变白。故选C。9、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而今安在哉B何为其然也C而又何羡乎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答案:D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把握常见的句式类型。这是一道考核文言句式的题目,不要和现代汉语的句式混淆,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对

11、用“于”“以”引导。A项,宾语前置句“在安”在哪里呢;B项,宾语前置句“为何”为什么;C项,宾语前置句“羡何”羡慕什么;D项,状语后置句“于江渚之上渔樵”在江渚上捕鱼砍柴。故选D。10、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他在回忆祖父的遭遇时,不时拭泪,致词时一度因情绪_而中断。(2)他在拿下首场比赛后接受现场采访时,_地夸奖起教练和自己团队的表现。(3)这位失独母亲自述说:看见像儿子的人,就会_跟着,真希望那人就是自己的儿子。A不能自已情不自禁不由自主B不由自主不能自已情不自禁C情不自禁不由自主不能自已D情不自禁不能自已不由自主答案:A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

12、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第(1)句“不能自已”,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支配。“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从语境看,第(1)句因横线前有“情绪”,不能用“情不自禁”,排除CD两项。第(2)句因获奖心情高兴,夸奖教练和团队的表现,属于“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符合语境,排除B项。第(3)句“失独”是悲伤的事情,不宜用形容感情“激动”的“情不自禁”,应选“不由自

13、主”。故选A。1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漫:弥漫B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烛:照C是日观道中石刻是:判断动词D其远古刻尽漫失漫:磨灭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亭子以东从脚下起都被云雾弥漫。“漫”,弥漫。解释正确。B句意: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烛”,动词,照。解释正确。C句意: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是”,指示代词,这。解释错误。D句意: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漫”,磨灭(石碑经风雨侵蚀而自己模糊不清)。解释正确。故选C。12、下列能直接表现苏轼“好学有才华”和“一心为民”的一项

14、是()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轼之才,远大器也公可谓爱人以德矣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ABCD答案:D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的能力。直接表现苏轼“好学有才华”,直接表现苏轼“一心为民”,间接表现苏轼有才华,是苏轼为表达对韩琦的感激之情而说的话。故选D。13、下列各句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固一世之雄也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何为其然也客有吹洞箫者而又何羡乎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而今安在哉A/B/C/D/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根据特殊句式的特点来分析句子中存在什么

15、特殊句式,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分类选择。“固一世之雄也”是判断句,标志是“固也”;“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是被动句,“于”表被动,被;宾语前置句,“何为”应为“为何”,“何羡”应为“羡何”,“安在”应为“在安”;“客有吹洞箫者”是定语后置句,应为“有吹洞箫的客”;“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于”为标志,“于东山之上”“于斗牛之间”都是后置状语。所以正确的分类是/。故选D。14、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B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C亭东自足下皆云漫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答案:A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理解判断能力。所谓“古今异义”

16、是指文言词语古义与今义有差别,甚至词义相差很远。这种词义的差异,是由词义发展变化造成的。古今词义的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色彩变化等等。A项,古今相同。须臾:片刻;B项,古今异义。至于,古义:“至”是动词到达,“于”是介词,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C项,古今异义。足下,古义:从脚底往下;今义:现多用于对朋友的敬称。D项,古今异义。平方,古义:平的、方形的;今义:常用为数学名词。故选A。15、下面标点使用正确的是()A耿大妈对儿子说:“大成,见人该问好就问好,该行礼就行礼,别怕人笑话,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嘛。”B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

17、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将怎么建?那里的近千株树木怎么办?C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需要寻求适合的地方矮树、篱笆、野草、灌木枝等蜕掉身上的皮。D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行兼备,充满生机。”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解答该种题型时要注意:把握整个语句的意思;逐一辨明每个词语、每个句子的意思与作用;辨明句子的语气与停顿;注意把握常见的标点错误点。A项,“俗话说”后面不必要停顿,后面的冒号应去掉,“嘛”不是熟话的内容,是“耿大妈”的语气词,所以单后引号应放在“怪”后面。B项,“这座立交桥怎么建”“那里怎么办”都作关心的宾语,因此“怎么建”后面用逗号,“怎么办”后

18、面用句号。D项,引号属于部分引用,句末句号应放在后引号外。故选C。16、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B绛皓驳色,而皆若偻C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答案: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考查实词中的通假字。题干中答题关键词“没有通假字”。A项,“采”同“彩”;C项,“圜”同“圆”;D项,“冯”同“凭”。故选B。1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A桂棹(zho)匏樽(po)举酒属客(zh)酾酒临江(l)B愀然(qi)嫠妇(l)白露横江(hng)横槊赋诗(shu)C舳舻(zh)江渚(zh)冯虚御风(png)依歌和之(

19、h)D枕藉(j)袅袅(nio)山川相缪(lio)扣舷(xin)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现代汉语常见规范汉字字音的能力。A.“酾酒临江”的“酾”读作“sh”;B.“愀然”的“愀”读作“qio”;D.“枕藉”的“藉”读作“ji”。故选C。18、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渺渺兮予怀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而今安在哉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结合“也”分析,表判断,为判断句。A“于”表被动,为被动句。B正常语序为“予怀渺渺兮”,主谓倒装。C结合“也”分析,表判断,为判断句。D正常语序为“而今

20、在安哉”,“安”为宾语,宾语前置。故选C。19、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清凉既使悠闲紧邻而居B凝碧空隙稀疏生气勃勃C姿态挖掘螺旋谜谜糊糊D泥泞蜘蛛拜仿兴致勃勃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字形辨析的能力。辨析字形,需要考生课下多注意易错字,识记归纳;做题时,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A项,既使,应为“即使”;C项,谜谜糊糊,应为“迷迷糊糊”;D项,拜仿,应为“拜访”;故选B。20、下列诗句描写的季节,不是秋天的一项是()A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B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C人闲桂花

21、落,夜静春山空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答案:C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A项,意思是,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秋天到了却尚未见它开放。可见是写秋景。B项,意思是,远处一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互相夹杂,好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啊。可见是写秋景。C项,意思是,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桂花,在诗句中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根据“春山”,可知是春天开花的一种。故描写的是春景。D项,意思是,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枫林晚景,那经霜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火红。根据“枫林”“霜叶”可知是写秋景。故

22、选C。课内阅读21、请简单概括赤壁赋中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答案:主客同饮。写客人转悲为喜,兴尽入睡。本题考查概括课本文段主要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前提是结合作者,创作背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精读文本,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语句,关键段落,理清全文脉络,明白文段所表达的观点。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兴尽而眠。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译文:于是同伴喜笑颜开,更换杯盏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被吃个精光,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睡去,不知不觉天

23、边已经露出鱼肚白。22、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概括这段的文字内容,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答案: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主客触景生情,引出下文的主客问答。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段落结构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思考(有些时候也要注意语言表达)。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其中结构上的

24、作用要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第二段主要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从而引出下文的主客问答。23、阅读赤壁赋中的一段原文,思考这段文字写的主要内容。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

25、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答案:作者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读这段文字,弄清每句话的内容,然后再联系全文进行思考。文章在前面因为客曾表示“羡长江之无穷”,又希望“抱明月而长终”。所以苏轼还是拾取眼前景物来阐发自己的观点,先从地面上的江水和天空里的月亮说起。关于江水,苏

26、轼认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意思是江水不舍昼夜地滔滔流去,作为某一段江水,确乎从这里消失了,而作为整个江水,则始终长流不绝,因此可以说“未尝往也”。关于月亮,苏轼认为“盈虚者如披,而年莫消长也”,意思是月亮有时圆满,有时缺损,但它缺了之后又恢复圆,这样周而复始,终究无所增减,因此可以说“莫消长也”。列举江水、月亮说明去留、增减的辩证关系,作者再归纳到一般的认识原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就是说,变与不变,无论宇宙还是人生,都是相对的。如果从变的角度来看,岂但人生百年,顷刻即逝,就是向来认定的天长地久,其实也是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曾保持常

27、态;而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则宇宙万物固然无穷无尽,其实人生也一样绵延不息。因此,对人生而言,那天地宇宙万事万物,“而又何羡乎?”自然也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前人说过“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恰好切合苏轼眼前的景物,“江上之清风”有声,“山间之明月”有色,江山无尽,天地无私,风月长存,声色俱美,他正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这,又回到了“乐”字上来,来宽解对方。24、阅读我与地坛,完成下面这道题。我们明白,没有母亲的陪伴,作者是难以走过那段历程的。母亲在他的求索过程中,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和帮助。那么,在作者的笔下,母亲是怎样的形象呢?答案:一个理解儿子委屈自己的隐忍宽容的母亲;一个四处奔走不放弃希

28、望的倔强坚韧的女性;一个深爱孩子又尊重孩子的思想深刻、聪慧过人的智者。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文学形象的能力。作者写道,自己残废的那些年,经常对着母亲发脾气,可是母亲总是默默忍受着,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劝解、开导作者,后来,母亲去世以后,作者才明白,其实当时,母亲受了多大的委屈,她的隐忍和宽容令作者惭愧不已、后悔不已。母亲为了只好儿子的病,顶风冒雪、四处奔走去寻医访药,她还一趟趟跑劳动局,去找工作,去求人,次次无功而返,为了治好儿子的病,为了让儿子能够好好地活下去,母亲就算拿自己的生命去换也毫无怨言,母亲展现了一个伟大的倔强坚强的女性形象。作者还在文中写道:“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

29、母亲。”母亲顺从儿子的任性,宽恕儿子的烦躁。这不是溺爱而是尊重。她试图从尊重入手接近儿子的心灵,从而了解儿子、帮助儿子。作者描写母亲,着重写了母亲内心的斗争、内心的矛盾。从感情上讲,她不放心儿子去地坛,那是一个脱离了她的视线,让她力所不能及的地方;但从理智上,她感到儿子需要地坛,需要一处可以在独处中完成人生再认识的地方。所以她一方面忧心忡忡,一方面深明大义。她需要反复说服自己才能看着儿子隐入地坛。于此可见,母亲还是一个智者,她深爱孩子又懂得尊重孩子母亲做对了选择,使史铁生得以在地坛拯救了灵魂,然而母亲却为此押上了她最大的赌注:“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这正是母

30、亲的伟大之处。25、读完课文,史铁生的事迹对我们当代中学生有什么启迪?答案:【观点一】我们要努力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宁静的港湾,需要一个透视灵魂的湖泊,需要一份千古永恒的关照。长期生活在忙忙碌碌中,戴着面具扮演着不同角色的我们,只有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人生才会变得更真实,更有价值。【观点二】我们要学会在自然中寻求生命的宁静。史铁生在地坛里不仅悟到了自己生命的渺小和美丽,也悟到了人的生和死是自然的安排,人生的关键是怎么活的问题。自然给了我们一片宁静,那天空中的落日,那高歌的雨燕,那雪地上孩子们的脚印,还有那雨后草木和泥土的气味,无不给我们以美的享受,无不给我们的心灵以宁静的慰藉。

31、这是一种诗意的回归,这是忘却繁杂和纷乱的另一个世界只有在这个世界里才能找到千古的宁静,才能找到自我。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史铁生在我与地坛的开头便写到:“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经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作者在二十一岁时双腿瘫痪,精神近于崩溃,于是就和离家咫尺的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地坛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母亲,“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给他一个僻静的地方,静静地舔舐伤痕,思索自己的命运,思索人生的价值,让他“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作者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索与感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是在地

32、坛这个特殊环境和背景中完成的。只有对生命精细观察的人,才能有如此敏锐的感情触角;只有深爱生活的人,才会以如此温馨的笔调描摹如此细微的生命搏动。作品中的这些精美而生动的文字,真实地记录下了作者那片枯萎干涸的心田重新滋润和复苏的过程。对于这一切,作者把它说成是“上帝的苦心安排”,这不就是说大地母亲在对作者这个人生道路上暂时“迷途的羔羊”指点迷津吗?这对于“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作者来说,无疑是启示,是鼓舞,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可以说,地坛像一位智者,在不动声色地拯救着作者,使作者一步步远离死亡的陷阱。在生命意义的有力启迪下,作者在地坛开始了他长达几年的“专心致志”的主

33、观能动性的思考过程即对“生命”的思考。这是作者思想飞跃的最关键、最本质的阶段。“生与死”,这是一个重要哲学命题,也是生命的首要内容,我与地坛给予了肯定性的回答。从生到死,又从死到生,作者进行了透彻的、辩证的分析和论证,最后终于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从地坛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感悟了人的生死只是上帝或自然法则的一种安排。在史铁生眼里,死是一种回归,有回家的温馨,有节日般的快活。这些理解使他的死亡观超越了世俗的生命感受。作者

34、正是在遭遇到命运巨大打击的可怕境遇中,经历了狂躁怨恨、悲观沉沦、痛苦反省之后,在地坛大地母亲宁静温暖的怀抱里,通过深沉的哲学思考,渗透了生命的真谛,彻悟了人生的意义,完成了一次最艰难的思想飞跃,从而使自己人生观升华到“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晶莹澄澈的新境界。而地坛在其间对作者来说,既是一个循循善诱的启示者,同时又是一个客观公正的见证人。那些刻印在地坛大地身上无处不在的轮椅车辙轨迹,都见证着作者艰苦而富有成效的哲学思考过程中的每一步努力。想透了死,并非也就想通了活,尤其对残疾人的生命来说,就更是如此。人为什么活?怎样活?成了作者追问的焦点,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去地坛寻找答案,思考生命的内涵。那不因人

35、时冷落和自身衰微而黯淡,仍把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映照得灿烂的石门落日;那敢于在最落寞的时候,把天地叫得苍凉的高歌雨燕;那能激起人们对过去和未来遐思的雪地上的脚印;那看淡忧郁和喜悦、镇静地伫立了几个世纪的苍黑古柏;那送来清纯泥草味儿的夏日暴雨;那捎来种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的秋风落叶-无不激励着作者勇敢面对不幸,积极进取,弹奏起一曲曲慷慨激昂的人生壮歌。古园形体曾被人肆意雕琢,但大自然中它的永久的活力谁也不能改变。石门落日、雨燕高歌、雪地脚印、古柏伫立、风霜雨雪仍旧年复一年;园中的花木鸟虫,竞相生长,生机勃勃,一岁一枯荣。这一切都无言地述说着人、动物、植物都会死亡,在生命过程中,都要尽其所能,活出自身的不可更易的特性,展示出生命的最大活力和价值。史铁生在大自然中感悟了生。如果说地坛里勃勃生机的自然让作者感悟了生死,那么出没地坛的那些不相识的游人、朋友、亲人则向作者默默传递着人生的意义、温暖、乐趣,作者也从他们身上获取了对生命的感悟。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