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2届高中生物基因的本质基础知识手册.pdf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130845 上传时间:2024-05-1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1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中生物基因的本质基础知识手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2届高中生物基因的本质基础知识手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2届高中生物基因的本质基础知识手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2届高中生物基因的本质基础知识手册.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2届高中生物基因的本质基础知识手册.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每日一练每日一练)2022)2022 届高中生物基因的本质基础知识手册届高中生物基因的本质基础知识手册 单选题 1、根据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进行推理,下列推论正确的是()AA 和 T 含量高的 DNA 分子更加稳定 B遗传信息多样性的原因是 DNA 分子中碱基种类的多样性 C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是 DNA 分子结构稳定的基础 D不同 DNA 分子中(A+G)/(T+C)的值不同,这体现了 DNA 分子的多样性 答案:C 解析:DNA 双螺旋结构特点:(1)DNA 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成的双螺旋结构。(2)DNA 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

2、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3)DNA 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A 和 T 之间两个氢键,C 和 G 之间三个氢键,C 和 G 碱基对越多的 DNA 分子更稳定,A 错误;B、遗传信息多样性的原因是 DNA 分子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多样性,B 错误;C、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是 DNA 分子结构稳定的基础,C 正确;D、不同 DNA 分子中由于 A=T,C=G,所以(A+G)/(T+C)的值相同,D 错误。故选 C。2、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2 A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染色体主要由 DNA 和蛋白

3、质组成 B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合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C减数分裂时,成对的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 D受精卵中成对的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一半来自母方,另一半来自父方 答案:B 解析:1)、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 DNA 和蛋白质,染色体是 DNA 的主要载体。2)、基因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3)、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4)、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4、: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A、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是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染色体主要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A 正确;B、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B 错误;C、减数分裂时,成对的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C 正确;D、受精卵中成对的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一半来自母方,另一半来自父方,D 正确。故选 B。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要注意,染色体是

5、基因的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遗传信息是指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3 3、如图表示 DNA 分子结构的片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和交替排列,构成 DNA 分子的基本骨架。BDNA 分子中的含量越低,分子结构越稳定 C图中两条链反向平行,构成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D图中的排列顺序和空间结构的千变万化,决定了 DNA 分子的多样性 答案:D 解析:DNA 分子结构中外侧是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对间通过氢键连接。DNA 中碱基配对方式为 AT、TA、GC、CG。据图分析可知,为碱基,为脱氧核糖,为磷酸,为脱氧核糖核苷酸,表示 AT 碱基对。

6、A、图中表示脱氧核糖,表示磷酸,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构成 DNA 的基本骨架,A 正确;B、表示 AT 碱基对,A 和 T 之间有 2 个氢键,G 和 C 之间有 3 个氢键,G、C 含量越高,A、T 含量越低,分子结构越稳定,B 正确;C、图中 DNA 分子两条链反向平行,构成规则的双螺旋结构,C 正确;D、DNA 分子的空间结构都是双螺旋,没有千变万化,D 错误。故选 D。4、把含14N 的大肠杆菌培养在氮源为15N 的培养液中。完成一次细胞分裂后,再放回氮源为14N 的环境中培养,4 DNA 复制一次后,将大肠杆菌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分离 DNA,如果 DNA 是以半保留方式复制,则

7、DNA 组成分析应为()A3/4 轻氮型、1/4 中间型 B1/4 轻氮型、3/4 中间型 C1/2 中间型、1/2 重氮型 D1/2 轻氮型、1/2 中间型 答案:D 解析:含14N 的 DNA 放在15N 环境中复制一次,则形成的 DNA 一条链中含14N,另一条链中含15N,再返回原环境,一个中间型 DNA 复制两次,形成四个 DNA,这四个 DNA 中有 3 个 DNA 的两条链均是14N,1 个 DNA 的一条链中含14N,另一条链中含15N。将含14N 的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5N 的培养液中,完成一次细胞分裂后所形成的 2 个子代 DNA 分子都是中间型,再放回原环境中复制一次后,形

8、成 4 个 DNA 分子,其中有 2 个 DNA 分子的一条链含15N,另一条链含14N;另外 2 个 DNA 分子两条链均含14N,所以子代 DNA 组成分析为 1/2 轻氮型、1/2 中间型。ABC 错误,D 正确。故选 D。小提示:5、如图表示 DNA 分子结构的片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和交替排列,构成 DNA 分子的基本骨架。BDNA 分子中的含量越低,分子结构越稳定 C图中两条链反向平行,构成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5 D图中的排列顺序和空间结构的千变万化,决定了 DNA 分子的多样性 答案:D 解析:DNA 分子结构中外侧是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对间通过氢键

9、连接。DNA 中碱基配对方式为 AT、TA、GC、CG。据图分析可知,为碱基,为脱氧核糖,为磷酸,为脱氧核糖核苷酸,表示 AT 碱基对。A、图中表示脱氧核糖,表示磷酸,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构成 DNA 的基本骨架,A 正确;B、表示 AT 碱基对,A 和 T 之间有 2 个氢键,G 和 C 之间有 3 个氢键,G、C 含量越高,A、T 含量越低,分子结构越稳定,B 正确;C、图中 DNA 分子两条链反向平行,构成规则的双螺旋结构,C 正确;D、DNA 分子的空间结构都是双螺旋,没有千变万化,D 错误。故选 D。多选题 6、下图甲表示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与 R 型活细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

10、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图乙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甲所示的实验结果可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B图乙所示的实验中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很低,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很高 6 C若图乙中的噬菌体被32 标记,则放射性结果与图乙中的实验结果相反 D据图甲可知,只有一部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且 S 型细菌可以繁殖后代 答案:AB 解析:分析甲图:甲图中 AB 段由于细菌刚进入小鼠体内,小鼠还没有产生相应的抗体,所以 R 型细菌会增多,该实验中部分 R 型菌转化成了 S 型菌,然后大量增殖。分析乙图:从理论上讲,乙图中的放射性只会出现在上清液中,但在实际操作中

11、沉淀物中也会出现部分放射性。乙图中的实验如果没经过搅拌过程,则很多噬菌体会附着在细菌表面,经过离心后会进入沉淀物中,使得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增强。A、由于是将杀死的 S 型细菌与 R 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所以图 1 中的 S 型细菌是由 R 型细菌转化来的,图 1 所示的实验不能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A 错误;B、图乙所示实验为35S 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位于上清液中,故上清液的放射性很高,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很低,B 错误;C、若图乙中的噬菌体被32 标记,标记对象为噬菌体 DNA,噬菌体 DNA 会进入到细菌内部,使细胞具有放射性,离心后,含有放射性的细菌是沉

12、淀物,故结果与图乙中的实验结果相反,C 正确;D、据图甲分析可知,一部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还有一部分没有转化,仍以 R 型细菌存在,且 S 型细菌可以增殖,D 正确。故选 AB。7、已知某动物精原细胞染色体上 DNA 的两条链均被32P 标记,将其培养在不含标记物的培养液中一段时间。如下图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部分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丙细胞中有两条染色体被标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7 A产生丙对应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前,至少进行了一次有丝分裂 B甲中两条染色体分开是由于星射线的牵引,只发生于减数分裂过程中 C乙中着丝点断裂并非星射线的牵引所致,该过程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均可发生 D

13、丙细胞中具有标记的两条染色体可能为 1、3 或 1、4 答案:ABC 解析:分析题图:图甲分离的两条染色体上都有姐妹染色单体,可知是同源染色体分离,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乙分离的两条染色体上没有姐妹染色单体,可判断是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丙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A、因为精原细胞上 DNA 的两条链都被32P 标记,而丙细胞中有两条染色体被标记,可推测该精原细胞先至少进行了一次有丝分裂,A 正确;B、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需要星射线的牵引,且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因此甲中两条染色体分开是由于星射线的牵引,只发生

14、于减数分裂过程中,B 正确;C、乙中染色体着丝点的断裂不需要星射线的牵引,着丝点断裂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均可发生,C 正确;D、产生丙对应的精原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时,DNA 复制,连在每个着丝点上的两个 DNA 其中一个带标记,另一个不带标记,故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其中一条子染色体带标记,另一条不带,因此丙细胞中具有标记的两条染色体可能为 1、2 或 1、4 或 2、3 或 3、4,D 错误。故选 ABC。8、某同学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做了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部分实验,将 a、b 噬菌体(它们已被32P 或35S 中的8 其中一种标记)分别侵染甲、乙两管中未标记的大肠杆菌,

15、经保温、搅拌和离心后,检测离心管内放射性物质的位置,结果:甲管上清液有放射性,沉淀物无放射性;乙管上清液无放射性,沉淀物有放射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检测结果表明噬菌体的 DNA 和蛋白质均可侵入大肠杆菌内 B实验结果表明 a 的蛋白质外壳和 b 的 DNA 均具有放射性 C伴随着噬菌体 DNA 的复制,乙管内沉淀物的放射性将逐渐增强 D可以确定甲管的放射性来自32P,乙管的放射性来自35S 答案:ACD 解析:S 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 分子中含有 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 和放射性同位素35S 分别标记 DNA 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实验过程:标记细

16、菌标记噬菌体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普通细菌搅拌离心。A、检测结果表明只有噬菌体的 DNA 可侵入大肠杆菌内,蛋白质没有侵入大肠杆菌内,A 错误;B、由于32P 标记的是 DNA,而35S 标记的是蛋白质外壳,实验结果为甲管上清液有放射性,沉淀物无放射性,乙管上清液无放射性,沉淀物有放射性,表明 a 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 b 噬菌体的 DNA 均有放射性,B 正确;C、DNA 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由于原料来自细菌,伴随着噬菌体 DNA 的复制,乙管内含32P 标记的DNA 始终只有 2 个,故沉淀物的放射性不变,C 错误;D、甲管的放射性来自35S,乙管的放射性来自32P,D 错误。故选 ACD。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生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