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常德市第一中学 吴 圣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从知识的安排上,在第一章从实验学习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本章开始介绍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这一章是介绍金属及其化合物,下一章介绍非金属及其化合物。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构成了许许多多的物质,形成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本教学设计以金属的化学性质为核心展示内容,实现化学教学的单元结构化.强调化学知识的规律性、整体性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等多元化的教学目标,特别注重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
2、整合,以期达到省时增效之目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钠的重要性质,认识钠是一种活泼金属; 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进一步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过程与方法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复习回顾、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顺序,并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组织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
3、精神。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钠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及产物和铝在空气中加热的实验现象的解释.教学难点:从实验现象中归纳金属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养和探究能力。教法与学法1 教法:启发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不断设疑,析疑,解疑。实验探究法:与以往教材相比,新教材必修1本课时内容设计得较为开放,重要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在书中并无太多的文字叙述,其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求学生主要通过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实验探究去获得,但作为执教者必须把握好探究的深度和广度,该演示的,该要规范
4、的操作,还是要有一个教师的演示与规范在前,不能一味放手让学生去操作,例如金属钠的切割。但在该探究的时候,要大胆让学生去动手。归纳、比较方法:钠、镁、铝与氧气的反应,学生学习完之后,得到的还是零散的知识点,如何将其系统化,揭示出性质后面的递变规律,是教师最后一步不容忽视的工作,借助金属活动顺序表,通过归纳与比较,使学生对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2学法在初中学生对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有了初步的了解,懂得通过金属是否能发生置换反应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生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在通过实验探究获得关于物质知识的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故本堂课应以学生为主体,
5、以发现为重点,学生应用发现学习法”开展学习活动.学生做到“四动”: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使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教学流程(回忆金属的通性之一:与氧气的反应)新课引入金属活动顺序表揭示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的递变情况镁、铝与氧气的反应钠的物理性质、钠与氧气的反应1、演示实验铺垫钠的物理、化学性质科学探究钠与盐酸的反应2、讲解分析1、探究实验,获取感性认识重点难点钠与硫酸铜的反应2、分析实验现象,找到金属与盐溶液反应规律3、练习配合,巩固提升归纳、总结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新课引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金属材料。从古至今金属材料的发现和使用在人类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生活方
6、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金属和它的化合物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例如:铝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具有金属的通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高温可以燃烧,而氧化铝却耐高温,为什么呢?本章我们就来研究几种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我们知道地壳中的金属元素种类很多,绝大多数都是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中。为什么呢?【学生】因为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过渡】如此多的金属我们不便一一去研究,今天我们就以常见的几种金属为例来讨论金属的化学性质。【板书】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首先请大家根据展示的图片回忆一下金属具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学生汇报】:金属的物理性质有:有金属光泽固体、易导电、易导热、有延展性等
7、【设问】那么金属具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呢?(思考与交流)图32是金属发生化学反应的一些照片,请分析这些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学生活动】2Al+3CuSO4=Al2(SO4)3+3Cu 2Mg+O2 2MgOCu+2AgNO3=Cu(NO3)2+2Ag Mg+2HCl=MgCl2+H2【媒体运用】用投影仪展示出一个学生的书写结果并予以评价学生归纳金属的化学性质:与非金属单质(O2)发生化合反应 与某些酸发生反应生成H2 与某些盐发生置换反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过渡】今天我们就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金属与非金属单质(O2)的反应。自然引出金属与氧气
8、的反应,以钠金属的性质开始开展教学。【板书】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演示实验】展示保存在煤油中的钠金属,示范金属钠的取用方法与切割,并要求学生观察归纳记录钠的物理性质.【板书】1、钠与氧气的反应钠的物理性质:钠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质软,密度比煤油大.(打在课件上,并要求学生记录在书上)常温【设问】有同学观察到钠的切面的颜色发生了变化,为什么?【板书】4Na + O2 2Na2O(白色)【追问】1、金属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当中?试剂瓶中敞口放置行么?2、钠常温下尚能与氧气反应,如果是加热呢?你估计反应现象如何?【学生活动】预测现象,取出黄豆粒大小的钠,用滤纸吸干置于玻璃管中进行微热,观察钠块的变
9、化,描述、记录实验现象。钠先熔化成一个小球,燃烧时发出黄色火焰,生成一种淡黄色的固体。【归纳板书】2Na + O2 Na2O2(淡黄色)【过渡】钠很容易与氧气起反应,相当多的金属在一定条件都可以与氧气反应,比如铁和镁,也有些金属的性质我们不是非常熟悉,比如铝,铝能否在酒精灯焰上点燃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讨这个问题。【科学探究】1、探究金属铝能否在酒精灯焰上点燃描述、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现象:铝很难在酒精灯焰上燃烧,铝箔熔化并失去光泽,熔化的铝并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原因:Al2O3的熔点(2050)远高于铝的熔点(660 ),包在铝的外面,所以熔化的液态铝不会滴落.2、将金属铝打磨之后再在酒
10、精灯焰上加热描述记录分析实验现象:铝箔只是熔化,仍不燃烧,说明铝的性质活泼,打磨过的铝在空气中又很快生成一层新的氧化膜。【板书】2、铝与氧气的反应加热4Al + 3O2 2Al2O3(Al2O3薄膜具有保护作用)【设问】那有没有办法让铝也像钠和镁一样燃烧起来呢?(思考与交流)把铝箔改成铝丝,或者是铝粉呢?或者是在纯氧中做铝和氧气燃烧的实验【补充实验】把铝粉蘸在医用棉花上在氧气中点燃。观察现象.铝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灰色固体Al2O3。看到了我们期待已久的现象。 通过钠、镁、铝与氧气的反应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比较,想一想为什么金属和氧气的反应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思考与交流)会
11、不会与金属的活泼性有关呢?活泼性强弱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联系到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分析一下钠镁铝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得出规律: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少,金属越活泼就越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单质表现出还原性,当遇到氧气这样的氧化剂时就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且越容易失去电子,则反应越剧烈。这也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金属元素在地壳中以化合态存在的根本原因。【总结、思考】从金属活动顺序表学习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差异常温能被氧化加热时可被氧化常温、干燥不被氧化不被氧化常温易被氧化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属除了能被氧气氧化以外,还能被氯气,硫等具
12、有氧化性的物质氧化,生成相应的氯化物和硫化物.【板书】3.金属于非金属的反应2NaCl22NCl 2NaS = Na2SMg+Cl2MgCl2Al + S Al2S3【归纳、小结】规律:金属最外层电子数少,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单质表现还原性,易与氧化性非金属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课外探究】根据教材P49“资料卡片”铝的氧化膜相关介绍,请同学们课后查找资料以“金属氧化膜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比如可查找金属氧化膜的主要成分,性质,用途等)【课堂练习】 1.下列元素在自然界中能以单质形式存在的是( )A.Na B。Mg C。Al D。Au2.从生活常识角度考虑,试推断钠元素
13、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主要形式是( )A.Na B。NaCl C。NaOH D.Na2O 3.取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燃烧匙里加热,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金属钠先熔化;钠燃烧时生成氧化钠;燃烧后得白色固体;燃烧时火焰为黄色;燃烧后生成浅黄色固体物质A B C D【布置作业】1、教材p53.1,2,3,4题;2、预习第二课时金属与酸、水、碱的反应。尽早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通过回忆旧知识,为学习新的知识作准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表达的能力。恰当的运用多媒体.很好的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现象与金属的化学性质紧密相关,设置问题锻炼学生的推断能力。设置问题梯度,学以致用。改坩埚为玻璃管,方便学生直接观察。
14、 以操作、现象新颖的实验为知识难点作铺垫,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补充铝在纯氧中燃烧试验,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不同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情况当中慢慢让学生体会其中的递变性,仍然紧紧抓住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归纳金属性质这一教学重点开展教学。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出现,有利于本课时看似零散的知识点之间的系统化,保证本课时的重点再次反复,加深课时结束前学生对所应掌握的重点内容的印象。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总结出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的规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布置课外探究作业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15、 文本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点分析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途径。它在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堂课将信息技术集化学符号、图形、声音、动画于一体,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刺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学生看得清楚,听的真切,感受深刻,从而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同时,丰富的内容,逼真的实验条件下的图形放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全方位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能有很强的信息获取、分析、与加工能力。我在上课前先将本堂课的教学思路设计成PPT文件,把搜集的图片,资料都融合进
16、去。如本节课中的开始用几幅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图片帮助学生回忆金属共同的物理性质。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教师可流动观察,选出有代表性的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加以评价,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在做钠的切割实验时用背投打出“观察时请注意”有助于强化学生观察的意识和训练探究思路;在布置课外探究任务后,用背投展示出示范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和探究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可让学习的学生把教师看成学习过程的参与者,而不是指导者,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对教师的恐惧心理消失了,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本堂课他们不仅与同学进行学习交流,同时也可以同老师探讨问题,形成了多方面交流
17、的交互式学习的氛围。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学习评价1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活动与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们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从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实验技能、记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讨论和发表见解的情况作出综合的评价,并给予恰当的反馈以激励学生进步。2通过课堂练习来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自己在群体中的相对水平,明确发展方向和需要克服的弱点.教学反思实践证明,利用本教学设计编写的教案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活动与探究中,引导学生认真探究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思索归纳,并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得出结论。具有
18、较强的可行性,教学效果良好。体现了以下特点: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三维教学目标,可以得到很好的落实。课堂教学较好地实行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模式。加上现代教学媒体的恰当运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由宏观实验步入微观的分析推理。很好地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实验为手段,以现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步入化学学科学习的“神秘领域”。和与以往课堂常规教学相比,本节课课程设计,除站在知识纵向联系上把课本内容顺畅合理的完成之外,还引入了课本上没有的探究实验,具有原创性和可实践性.在本节课中,知识容量大,纵向深,所以应做到“四化”:提炼知识,教学内容问题化;引导方法,解决问题有序化;衍
19、变发散,有序知识运用灵活化;刻化知识,知识记忆重点化。实施课堂教学后,我认为本节课还需修改和补充:1、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以及高一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的影响,铝与氧气反应的科学探究还不够开放,以后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注意,尽可能的把更多的话语权还给学生2、学生实验前,对一些基本操作强调的不够仔细,同时也说明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还有待加强,这样在平时的教学中需注意强化.3、对课堂的调控和与学生的交流还有待加强,对学生回答完问题的肯定和鼓励做的不好,语言还需要精练,不应过多的重复学生的话.4、在教学中,还应着力的训练自己的教学语言,力争做到生动形象又不失严谨的最高境界.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有些学生
20、的思维火花没有被深刻地挖掘出来,很是遗憾.不足之处,敬请指正。板书设计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1。钠与氧气的反应4Na+O2=2Na2O(白色)2Na+O22Na2O2(过氧化钠,淡黄色固体)加热2.铝与氧气的反应4Al+3 O2 2 Al2O33。金属与其他非金属反应2NaCl 2NCl 研磨2NaS = NaSMg+Cl2MgCl2Al + S Al2S3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常德市第一中学 吴 圣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从知识的安排上,在第一章从实验学习化学和第二章化学
21、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本章开始介绍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这一章是介绍金属及其化合物,下一章介绍非金属及其化合物.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构成了许许多多的物质,形成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本教学设计以金属的化学性质为核心展示内容,实现化学教学的单元结构化。强调化学知识的规律性、整体性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等多元化的教学目标,特别注重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以期达到省时增效之目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钠、镁、铝的重要性质,认识钠是一种活泼金属; 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进一步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
22、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过程与方法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复习回顾、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顺序,并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组织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钠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及产物和铝在空气中加热的实验现象的解释。教学难点:从实验现象中归纳金属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培养学生良好
23、的实验素养和探究能力.教法与学法2 教法:启发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不断设疑,析疑,解疑。实验探究法:与以往教材相比,新教材必修1本课时内容设计得较为开放,重要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在书中并无太多的文字叙述,其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求学生主要通过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实验探究去获得,但作为执教者必须把握好探究的深度和广度,该演示的,该要规范的操作,还是要有一个教师的演示与规范在前,不能一味放手让学生去操作,例如金属钠的切割。但在该探究的时候,要大胆让学生去动手。归纳、比较方法:钠、镁、铝与氧气的反应,学生学习完之后,得到的还是零散的知识点
24、,如何将其系统化,揭示出性质后面的递变规律,是教师最后一步不容忽视的工作,借助金属活动顺序表,通过归纳与比较,使学生对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2学法在初中学生对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有了初步的了解,懂得通过金属是否能发生置换反应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生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在通过实验探究获得关于物质知识的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故本堂课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发现为重点,学生应用”发现学习法”开展学习活动。学生做到“四动”: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使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教学流程(回忆金属的通性之一:与氧气的反应)新课引入金属活动顺
25、序表揭示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的递变情况镁与氧气的反应钠的物理性质、钠与氧气的反应1、演示实验铺垫钠的物理、化学性质科学探究铝与氧气的反应2、讲解分析1、探究实验,获取感性认识重点难点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本质的微观理解2、分析实验现象的差异,找到金属与非金属反应规律3、练习配合,巩固提升归纳、总结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新课引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金属材料。从古至今金属材料的发现和使用在人类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生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金属和它的化合物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例如:铝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具有金属的通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高温可以燃烧,而氧化铝却耐高温,为什么呢?本章我们就来研究几
26、种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我们知道地壳中的金属元素种类很多,绝大多数都是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中。为什么呢?【学生】因为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过渡】如此多的金属我们不便一一去研究,今天我们就以常见的几种金属为例来讨论金属的化学性质.【板书】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首先请大家根据展示的图片回忆一下金属具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学生汇报】:金属的物理性质有:有金属光泽固体、易导电、易导热、有延展性等【设问】那么金属具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呢?(思考与交流)图3-2是金属发生化学反应的一些照片,请分析这些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学生活动】2Al+3CuSO4=Al2(SO4)3+
27、3Cu 2Mg+O2 2MgOCu+2AgNO3=Cu(NO3)2+2Ag Mg+2HCl=MgCl2+H2【媒体运用】用投影仪展示出一个学生的书写结果并予以评价学生归纳金属的化学性质:与非金属单质(O2)发生化合反应 与某些酸发生反应生成H2 与某些盐发生置换反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过渡】今天我们就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金属与非金属单质(O2)的反应。自然引出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钠金属的性质开始开展教学。【板书】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演示实验】展示保存在煤油中的钠金属,示范金属钠的取用方法与切割,并要求学生观察归纳记录钠的物理性质。【板书】1、
28、钠与氧气的反应钠的物理性质:钠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质软,密度比煤油大。(打在课件上,并要求学生记录在书上)常温【设问】有同学观察到钠的切面的颜色发生了变化,为什么?【板书】4Na + O2 2Na2O(白色)【追问】1、金属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当中?试剂瓶中敞口放置行么?2、钠常温下尚能与氧气反应,如果是加热呢?你估计反应现象如何?【学生活动】预测现象,取出黄豆粒大小的钠,用滤纸吸干置于玻璃管中进行微热,观察钠块的变化,描述、记录实验现象.钠先熔化成一个小球,燃烧时发出黄色火焰,生成一种淡黄色的固体。【归纳板书】2Na + O2 Na2O2(淡黄色)【过渡】钠很容易与氧气起反应,相当多的金属在
29、一定条件都可以与氧气反应,比如铁和镁,也有些金属的性质我们不是非常熟悉,比如铝,铝能否在酒精灯焰上点燃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讨这个问题.【科学探究】1、探究金属铝能否在酒精灯焰上点燃描述、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现象:铝很难在酒精灯焰上燃烧,铝箔熔化并失去光泽,熔化的铝并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原因:Al2O3的熔点(2050)远高于铝的熔点(660 ),包在铝的外面,所以熔化的液态铝不会滴落。2、将金属铝打磨之后再在酒精灯焰上加热描述记录分析实验现象:铝箔只是熔化,仍不燃烧,说明铝的性质活泼,打磨过的铝在空气中又很快生成一层新的氧化膜。【板书】2、铝与氧气的反应加热4Al + 3O2 2Al2O
30、3(Al2O3薄膜具有保护作用)【设问】那有没有办法让铝也像钠和镁一样燃烧起来呢?(思考与交流)把铝箔改成铝丝,或者是铝粉呢?或者是在纯氧中做铝和氧气燃烧的实验【补充实验】把铝粉蘸在医用棉花上在氧气中点燃。观察现象.铝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灰色固体Al2O3。看到了我们期待已久的现象。 通过钠、镁、铝与氧气的反应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比较,想一想为什么金属和氧气的反应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思考与交流)会不会与金属的活泼性有关呢?活泼性强弱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联系到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分析一下钠镁铝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得出规律: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少,金属越活泼就越容易失去
31、最外层电子,单质表现出还原性,当遇到氧气这样的氧化剂时就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且越容易失去电子,则反应越剧烈。这也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金属元素在地壳中以化合态存在的根本原因.【总结、思考】从金属活动顺序表学习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差异常温能被氧化加热时可被氧化常温、干燥不被氧化不被氧化常温易被氧化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属除了能被氧气氧化以外,还能被氯气,硫等具有氧化性的物质氧化,生成相应的氯化物和硫化物。【板书】3.金属于非金属的反应2NaCl22NCl 2NaS = Na2SMg+Cl2MgCl2Al + S Al2S3【归纳、小结】
32、规律:金属最外层电子数少,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单质表现还原性,易与氧化性非金属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课外探究】根据教材P49“资料卡片”-铝的氧化膜相关介绍,请同学们课后查找资料以“金属氧化膜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比如可查找金属氧化膜的主要成分,性质,用途等)【课堂练习】 1。下列元素在自然界中能以单质形式存在的是( )A。Na B。Mg C.Al D.Au2.从生活常识角度考虑,试推断钠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主要形式是( )A。Na B。NaCl C.NaOH D。Na2O 3.取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燃烧匙里加热,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金属钠先熔化;钠燃烧时生成
33、氧化钠;燃烧后得白色固体;燃烧时火焰为黄色;燃烧后生成浅黄色固体物质A B C D【布置作业】1、教材p53.1,2,3,4题;2、预习第二课时金属与酸、水、碱的反应.尽早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通过回忆旧知识,为学习新的知识作准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表达的能力。恰当的运用多媒体.很好的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现象与金属的化学性质紧密相关,设置问题锻炼学生的推断能力。设置问题梯度,学以致用。改坩埚为玻璃管,方便学生直接观察。 以操作、现象新颖的实验为知识难点作铺垫,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补充铝在纯氧中燃烧试验,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不同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情况当中慢慢让
34、学生体会其中的递变性,仍然紧紧抓住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归纳金属性质这一教学重点开展教学.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出现,有利于本课时看似零散的知识点之间的系统化,保证本课时的重点再次反复,加深课时结束前学生对所应掌握的重点内容的印象。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总结出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的规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布置课外探究作业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文本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点分析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途径。它在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堂
35、课将信息技术集化学符号、图形、声音、动画于一体,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刺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学生看得清楚,听的真切,感受深刻,从而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同时,丰富的内容,逼真的实验条件下的图形放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全方位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能有很强的信息获取、分析、与加工能力。我在上课前先将本堂课的教学思路设计成PPT文件,把搜集的图片,资料都融合进去。如本节课中的开始用几幅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图片帮助学生回忆金属共同的物理性质。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教师可流动观察,选出有代表性的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学
36、习成果并加以评价,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在做钠的切割实验时用背投打出“观察时请注意”有助于强化学生观察的意识和训练探究思路;在布置课外探究任务后,用背投展示出示范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和探究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可让学习的学生把教师看成学习过程的参与者,而不是指导者,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对教师的恐惧心理消失了,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本堂课他们不仅与同学进行学习交流,同时也可以同老师探讨问题,形成了多方面交流的交互式学习的氛围。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学习评价1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活动与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们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从学生参
37、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实验技能、记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讨论和发表见解的情况作出综合的评价,并给予恰当的反馈以激励学生进步。2通过课堂练习来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自己在群体中的相对水平,明确发展方向和需要克服的弱点。教学反思实践证明,利用本教学设计编写的教案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活动与探究中,引导学生认真探究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思索归纳,并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得出结论。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教学效果良好.体现了以下特点: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三维教学目标,可以得到很好的落实.课堂教学较好地实行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模式。加上现代教学媒体
38、的恰当运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由宏观实验步入微观的分析推理。很好地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实验为手段,以现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步入化学学科学习的“神秘领域”。和与以往课堂常规教学相比,本节课课程设计,除站在知识纵向联系上把课本内容顺畅合理的完成之外,还引入了课本上没有的探究实验,具有原创性和可实践性。在本节课中,知识容量大,纵向深,所以应做到“四化”:提炼知识,教学内容问题化;引导方法,解决问题有序化;衍变发散,有序知识运用灵活化;刻化知识,知识记忆重点化。实施课堂教学后,我认为本节课还需修改和补充:1、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以及高一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的影响,铝与氧气反应的科学探究
39、还不够开放,以后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注意,尽可能的把更多的话语权还给学生2、学生实验前,对一些基本操作强调的不够仔细,同时也说明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还有待加强,这样在平时的教学中需注意强化。3、对课堂的调控和与学生的交流还有待加强,对学生回答完问题的肯定和鼓励做的不好,语言还需要精练,不应过多的重复学生的话.4、在教学中,还应着力的训练自己的教学语言,力争做到生动形象又不失严谨的最高境界。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有些学生的思维火花没有被深刻地挖掘出来,很是遗憾.不足之处,敬请指正.板书设计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1.钠与氧气的反应4Na+O2=2Na2O(白色)2Na+O22Na2O2(过氧化钠,淡黄色固体)加热2。铝与氧气的反应4Al+3 O2 2 Al2O33.金属与其他非金属反应2NaCl 2NCl 研磨2NaS = NaSMg+Cl2MgCl2Al + S Al2S3